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
——2011年县优质课评选听课有感
首先,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同时,还要明确两点。语文的优质课不是‚做课‛、不是‚作秀‛,不能一味的喜欢搞‚花架子‛让课堂华而不实,也不能一味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很活、很热闹,但上的虚无缥缈,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甚少。同时,语文的优质课也不等同于常态课,作者常识、字词、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选取一个点,实现师生思维碰撞,展示学生最精华的学习成果,让课堂有亮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优质课,老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师必备的素质(包括教学机智、教学语言等)。下面我结合这几天的听课和我上课的感受具体来说说。
一、文本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解读、有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当然教学效果也会有所不同。很多老师仅靠一本教参书来解读文本,离开了教参书便无从入手,这样的课堂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师问题一出,学生对答如流,因为学生也有与老师一样的参考资料,课堂便在毫无波澜中推进,更谈不上新的生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训练提升。
教师有效地文本解读,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也制约着教师课堂上的有效作为。当老师有了自己独到的解读时,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郑丽丽老师、郭芹老师的课上,她们执教的是同一篇课文《石壕吏》,都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尤其是引导学生品读老妇人的内心的‚悲苦‚时,抓住了这几个词:‚新战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时失掉两个儿子,老妇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存者且偷生‛的
‚且‛,暂且、苟且,就剩这么一个儿子,还能活多久呢?‚死者长已矣‛的‚已矣‛老妇人那绝望的神态;借助于品读、赏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情境中,带着悲痛再读课文,就是不一样的味道了。还有‚如闻泣幽咽‛为什么不是‚但闻泣幽咽‛?‚如‛的妙处是:好像,隐隐约约,是一人在哭?是谁在哭?老翁、儿媳、孙子、杜甫、还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民?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同样的在市优质课评选时小段老师的《记承天寺夜游》就以深入丰富的文本解读和对苏轼独到的赏析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师重点抓住了‚乐‛和‚闲‛来解读文本,细读文章学生不难发现有月色优美的快乐,有‚怀民亦未寝‛这样心有灵犀的知己一同赏月的知己之乐,通过有关张怀民的资料助读,更能发现苏轼与张怀民不但是‚审美的知己‛还是‚人生的知己‛;‚相与
步于中庭‛,一个‚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谈,只是会心一笑就胜作千言万语,多么悠闲的赏月之乐啊;还有‚盖‛竹柏影也的那份发现的快乐。尤其是在赏析发现的快乐时,老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动:‚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一个追问:补出了‚月色‛却失去了什么?学生通过读发现,补出了月色、把‚盖‛换做‚是‛却失去了一种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
还有小段老师对‚闲游‛、‚朵‛的解读都能把学生带进文本,带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装》中对‚一个孩子最后叫了出来‛为什么不是‚说‛出来,而是‚叫‛出来,孩子为什么敢这样大声‚叫‛出来?引导学生对孩子进行分析,有独到的理解。当一个老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以《木兰诗》为例,这是08年参加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时抽到的一个课题,《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在所有的教学用书和相关资料中,对于木兰形象的解读,都是‚一个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句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木兰,因为‛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解读是学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师所不曾深入解读到的,这样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必然会引起学生、老师的认同、关注。凭借独特的解读也必然给听课的老师、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还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管谁解读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会成为别人。也就是说,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一定是要准确的。而在《皇帝的新装》这节课上,有一位老师竟然引导学生‚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赏析出了一个谨慎的、聪明的皇帝,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老师对文本就存在错误的解读。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内容的外在的显现形式,它还是由教师为文本的解读所决定的。很多老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读上,而是花大功夫、细功夫精心雕琢教学环节。这样课堂上,教师就会被教学环节困扰、束缚。具体表现在:
1、环节太多
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