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人民版辛亥革命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三一轮复习辛亥革命人民版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辛亥革命人民版课件
必须重视经济基础
革命未能充分重视经济发展,导致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无法支撑长 期稳定的发展。
革命的局限性
未能彻底推翻清王朝
由于革命派力量有限,未能彻底推翻清王朝,导致反动势力复辟 。
未能实现民族平等
革命后,民族歧视和压迫依然存在,未能实现民族平等。
未能实现土地改革
革命未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农村社会矛盾尖锐。
革命的意义
结束了封建专制统治
0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
统治,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02
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中国现代化进程
奠定了经济基础。
唤起了民族意识
03
辛亥革命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和团结。
05
辛亥革命的启示
立宪派与革命派之争
清朝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严重, 难以适应时代发展。
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 和斗争。
革命党人活动频繁
革命党人积极开展反清活动,组织起 义和暗杀等行动。
02
辛亥革命的过程
革命的开始
1911年5月清廷皇族内阁颁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粤汉铁路强行收 回,改由清廷掌握的邮传部管理,此举激起了各地保路运动。
西方列强入侵
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 掠夺资源和领土,民族危 机深重。
社会背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逐渐壮大。
人民生活困苦
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 矛盾尖锐,民不聊生。
思想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等思想启蒙运 动兴起,促进了人民的思 想觉醒。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6讲辛亥革命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一、武昌起义——(b)1.条件(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

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

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性质与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强化精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

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强化精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

最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强化精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最新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项强化精练——《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小编精心搜集整理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2014-南阳模拟)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 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表明金田己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解析:选B从题干可以看出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不满,金田起义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重立新君。

2.(2014-临沂模拟)太平天国1852年发布檄文:天下为上帝之天下,满洲为胡虏妖人,肆毒混乱,改变中国形象现在皇天震怒,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

这体现出太平天国运动()A.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B.主张挽救民族危亡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代表先进历史潮流解析:选A 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认为,天下是上帝(即西方的上帝)的天下,满洲人原为野蛮之人,祸乱中国(中夏),命天王扫除妖孽,廓清中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故选A项。

3.(2014-乌鲁木齐模拟)范文澜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概括太平天国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等级、享乐主义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正是这些特性的反映,也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

”最能体现“这些特性”的是()A.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天京变乱D.提出《资政新篇》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天京变乱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突出表现。

4.(2014.长沙模拟)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

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但)害人之物为禁。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第1节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限时作业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3 第1节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限时作业 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3 第1节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课后限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即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列强的侵略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进一步加剧了国内阶级矛盾,推动了运动的爆发。

因此正确答案应为A项。

【答案】A2.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充分说明(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④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解析】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②③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际,排除①,而④对联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

【答案】C3.目前全国共有翼王纪念亭台五座,分布于广西、四川、江西、重庆等省市。

下图是位于广西贵港市的翼王亭,亭上有石达开所作的对联“忍令上国衣冠沦诸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李宗仁为该亭题写了“还我河山”的横额,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还我河山”充分表现了石达开的英雄气魄B. 石达开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作为主要奋斗目标C. 抗击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是石达开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动机D. 石达开的民族意识是狭隘的【答案】C4.《世载堂杂忆》载:“天王抵武昌,急欲渡江,直捣北京。

东王主张先下南京,效朱明建国故事,立定根基,再行北伐。

时届秋冬,将士亦惮北方严寒,故决东下。

”这说明太平天国( )A.逐渐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B.领导者的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C.大多将士参加革命是迫于生计D.在占领武昌之后产生战略分歧【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占领武昌后,天王主张打北京,东王主张打南京,这说明太平天国的领导层产生了战略分歧。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辛亥革命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试题:辛亥革命

1. 章炳麟, 原字枚叔, 因敬慕顾炎武(名绛)、黄宗羲(字太冲), 改名为绛, 号太炎。

胡汉民原名衍鸿, 参加革命后改名汉民, 表示自己是堂堂大汉之民。

蔡元培本字鹤卿, 后改字孑民, 表示为炎黄的孑遗之民。

这些辛亥革命志士的改名情况反映了当时的思潮之一是()A.排满兴汉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自由平等2. 马勇在《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中写道: “从孙中山到袁世凯, 是民国初年的一个美丽传说。

这个传说为中国人赢得了无数的赞美和荣光。

”下列史实, 不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孙中山废除帝制, 倡导共和, 创建中华民国B.袁世凯劝退清帝, 赞成共和, 化解南北对峙C.孙中山信守承诺, 辞职下野, 让位于袁世凯D.袁世凯尊孔复古,废除共和,梦想恢复帝制3.穿越时空, 轻拂史尘, 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 A. 都是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 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C. 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D. 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4. 在中国近代史上, 各阶层一直在内忧外患中寻找着强国御辱之道。

其中农民阶级发起的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起的有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从社会发展演进的角度看, 对上述事件概括正确的是()A.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B.都始终将自由作为奋斗目标C.世纪之交出现了反侵略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5.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 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一种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使其他文明不得不效仿它。

”中国近代能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有()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A.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D. ②③④6. 中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新式教科书是1904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

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 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

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A.中国人期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B.外国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日本在华侵略势力占据优势地位D.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7.“皇帝倒了, 辫子剪了, 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A. 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 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 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 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8.辛亥革命后,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篇》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包括()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②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③实行责任内阁制④是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材料出自哪一政党的誓词()A.中国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民盟D.中国共产党11. 历史评价的首要原则是恪守求真, 即评价应客观如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第8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第8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A组—年高考·基础题组1.(海南单科,14,2分)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2.(课标Ⅰ,29,4分)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3.(北京文综,17,4分)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

他所指的“新希望”是()A.利用义和团B.颁布明定国是诏C.预备立宪D.南北和谈4.(重庆文综,37,10分)(节选)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东渡日本,重新探索救国真理。

1901年,邹容离开重庆前往日本。

到日本后,邹容一面勤奋地学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理论和历史,如《民约论》《法国革命史》等书;一面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

在日本期间,他还写成《革命军》一书初稿,回国后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出版。

章太炎为之作序,称许《革命军》为“义师先声”。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等(3)根据材料三,概括邹容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活动,(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邹容等留学生所传播的革命思想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4分)B组—年高考·提升题组1.(广东文综,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2.(上海单科,24,2分)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A.1861年B.1895年C.1907年D.1913年3.(福建文综,16,4分)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浙江文综,39,9分)(节选)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

高考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高考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内容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关于民
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 权
(2021·6月浙江选考)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 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 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 调这场革命( )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 答案 B
答案 C
(2021·广东高考)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 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 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 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 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 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 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答案 C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层面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
(1)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 组织上
(2)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 (1)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思想上 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三)Word版含解析

《世纪金榜》2018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高频考点专攻练(三)Word版含解析

高频考点专攻练(三)封建文明的成熟——宋元(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

) 【最新模拟精练】1.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相关部门照旨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

这一变化使得( )A.决策机制更加完善B.政务处理更为快捷C.皇帝权威有所加强D.官僚机构急剧膨胀【解析】选C。

据材料“唐代,皇帝诏书由中书省详拟定稿,皇帝批览后相关部门照旨奉行。

宋初,则先草拟,送交皇帝后再照其意见正式拟旨”可知皇帝权威有所加强,故C正确。

2.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A.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B.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C.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D.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解析】选B。

元朝行省为统治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并不是地方统治核心,故A错误;元朝疆域空前扩大,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言,地方的稳定更具有迫切性,故B正确;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行省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3.美国史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宋朝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多于三分之一的人来自平民家庭,如此大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

下列各项中,与此现象的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宋朝尽夺藩镇之权 B.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C.文官担任地方长官D.程朱理学的地位提高【解析】选B。

尽夺藩镇之权涉及中央对地方集权的主题,与题干主旨无关,故A错误;科举制通过读书——考试——做官的路径,不论出身,给出身贫寒的人们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故B正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属于中央对地方集权,不符合题干主旨,故C错误;程朱理学地位提高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错误。

4.(2017·济宁模拟)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辛亥革命课课练 精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辛亥革命课课练 精

2018届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课课练(3.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三大事件之一。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爆发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是:三民主义、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维度A 基础知识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是()A、推翻清朝统治B、成立中华民国C、谋求民族独立 D、发展资本主义2、20世纪初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心是()A、广州B、北京C、上海 D、天津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条件不包括()A、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形势的发展C、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D、资产阶级团体广泛建立4、我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A、兴中会B、华兴会C、同盟会 D、国民党5、武昌起义敲响了清皇朝的丧钟,具体组织和发动这次起义的团体是()A、兴中会、华兴会B、华兴会、文学社C、文学社、共进会D、共进会、兴中会6、下列选项不属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一项是()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C、临时大总统必须在南京就职D、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7、中国近代史上,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A、湖北军政府成立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8、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立的中华民国,在政治体制方面效仿的西方国家是()A、美国B、英国C、俄国D、德国9、清朝统治的结束,意味着中国()A、封建统治的结束B、专制统治的结束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D、君主立宪制的结束10、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的标志是()A、孙中山辞职B、袁世凯复辟称帝C、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D、清帝退位11、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推翻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B、推翻清朝满洲贵族统治C、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D、建立民主共和国,让人民享有民主自由12、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D、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材料解析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三单元考点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第三单元考点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人教版)

考点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密码原创)陈旭麓先生曾说过,“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世纪”喻指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B.中国“被轰出中世纪”的事件是鸦片战争C.中国走不出中世纪的重要因素是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D.“被轰出中世纪”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解析:“被轰出中世纪”后,中国逐步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故D项是错误的。

答案:D2.(2012·福建泉州)“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

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整顿吏治B.禁止吸食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信息“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后面叙述了官员腐败的种种表现,因此体现了林则徐整顿吏治的观点。

答案:A3.(2012·广东汕头)关于《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清代的水田价格与米价A.白银大量流入是造成中国地价与米价上涨的重要原因B.康乾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粮价上升的直接因素C.鸦片战争后的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D.太平天国运动是粮价升高地价下降的重要因素解析:从图中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即1840年后,米价上升而地价下降,C项“地价与粮价呈同态上升趋势”说法不正确。

答案:C4.(2012·广东湛江)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勒拉德恩说:“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话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从时间1854年判断,此时鸦片战争已经结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国民革命1.(2015·山东文综·T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解析】选C。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5年”和“1928年”。

莫斯科中山大学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故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A、B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不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改名的原因,由此可以排除。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反抗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但未取得反“围剿”胜利,1934年10月被迫开始长征,故D错误。

2.(2014·天津文综·T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选D。

由材料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仅仅两三年之内”可以判断这一“革命的火焰”指的是国民革命运动。

具体解析如下:与正确答案判断理由选项的对应度3.(2014·浙江文综·T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辛亥革命 一轮复习

辛亥革命  一轮复习
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山雨欲来风满楼资产阶级革命兴起篇准备条件条件1条件2条件4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条件3阶级阶级基础思想思想准备组织组织准备军事军事准备使吾同胞一旦居奋而起克复神州中兴祖国则吾辈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宁林觉民自今日始吾辈之非清朝人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日语清末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的提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1894年兴中会1904年光复会1904年华兴会1906年日知会1905年在东京同盟会成立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核心推翻清政府统治推翻君主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土地问题同盟会革命纲领
根本原因:中国的两半社会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的社会
“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所有外人之既得利益,一体保 最大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护”。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建的社会性质没得到根本改变。
“(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 (3) 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 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 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鲁迅《阿Q正传》
二、从现代化史观角度看辛亥革命的过程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的背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题7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学案(含解析)

课题7 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课程要求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一、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背景:(1)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和地主阶级严重剥削人民,阶级矛盾尖锐。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2.过程:爆发1851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

①革命性:它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局限性:它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无法实现。

2.《资政新篇》(1859年):(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

①进步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愿望。

②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施。

(三)从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天京事变:1856年,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1)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

(2)意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也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客观上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三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6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

第6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考点1|太平天国运动[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背景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某某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3.起义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二、经过1.兴起发展(1)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某某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1853年3月攻克某某,定都于此并改称“天京”。

2.进入全盛(1)军事上:进行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达到全盛。

(2)政治上: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3.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严重内讧,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4.后期斗争(1)军事: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士气重新高涨。

(2)政治:洪仁玕主持朝政,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

5.走向失败1864年7月,湘军轰破天京城墙,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三、意义1.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2.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3.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从中国近代化的视角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史料一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①不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而且使旧有的政治派别和社会成分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政治派别,并由此引起传统的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在中央权力的下移,汉人官员权力的增长,洋务派和清流派官僚集团的形成。

此后,不仅有了早期现代化思想意识的萌生,而且为早期现代化活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虞和平、谢放《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史料二《资政新篇》从三个方面对传统社会提出了挑战:②一是出现了敢于言利、鼓励致富,反对“重义轻利”的观点,这就挑战了传统的义利观。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温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温习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13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方法,其目的是( ) A.进展资本主义工商业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展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答案:D 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若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进展,保护其自身统治,应选D项。

清末“新政”的方法,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方法,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展,C项错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辞:“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效劳。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事变,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该誓辞要紧说明孙中山(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B.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辞,说明了他倾覆清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效劳的决心,也说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应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B项错误;依据材料“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辞中陈述了任职的临时性和解职的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他必然要让位于袁世凯,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具有必然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讲,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以为纪年改革(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阻碍D.排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讲,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学者以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阻碍,故C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人教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人教版)(含答案)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一、选择题1.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理解。

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2.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A3.阅读我国的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构成情况表A.这表明我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B.这种形式巩固了国家政权C.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D.政协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答案 C4.建国初期民盟主席张澜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解析“人民……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揭示了这个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该制度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 A5.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领和临时宪法。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4-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人民版 精品

最新-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4-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人民版  精品

"【高考领航】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试题 1-4-2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人民版 "一、选择题1.(济南市2018届高三调研,12)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到:“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

”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A.①②④ B.①②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故①错误;材料只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统治的内容,没有体现其反侵略的内容,故④错误;从材料信息看,太平天国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民谣的形式也显得落后,故②③正确。

答案:C2.(北京市丰台区2018届高三期末,19)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主要表明( )A.反抗外来侵略的愿望B.反对地主剥削的思想C.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D.社会进步的色彩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愿望。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3.(广东省湛江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调研,4)太平天国《资政新篇》的下列内容说明了(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农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解析:《资政新篇》据史实来看并非农民革命运动的产物,没有适应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排除A;《资政新篇》发表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产生,排除B;C也不符合历史史实;《资政新篇》为农民领袖洪仁玕所写,其刊印也得到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同意,故正确答案为D。

答案:D4.(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高中历史2018年一轮复习习题:3-6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含答案 精品

高中历史2018年一轮复习习题:3-6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含答案 精品

3.6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B.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C.具有浓厚宗教迷信色彩D.没有满足农民的要求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B.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3.政治因素在中国银禁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太平天国起义者曾把批判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清政府,要求“复中原古制”。

这说明太平天国( ) A.转变为封建性质政权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C.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妇女允许在军政机构中任职,设‘女馆’……采取措施帮助病残孤寡人;禁止吸食鸦片、裹足、蓄奴和嫖娼等。

”太平天国时期的这些举措( ) A.表达了农民阶级的诉求B.蕴含了民主共和的观念C.体现了反封建的精神D.践行了“师夷长技”主张5.从下图分析得出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B.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C.自然灾害严重的结果D.土地兼并加剧的恶果6.太平天国推行乡官制,设总制与监军两级,多由太平军文官担任,监军以下乡官全由当地人担任。

时人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也承认:“到处立乡官,使我民尽为贼助。

”这表明乡官制( )A.推动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巩固B.赢得了当地开明士绅的支持C.提高了太平天国的行政效率D.分化了清朝内部的统治力量7.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专题高效复习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专题高效复习专题三本专题围绕一个革命,两个阶段,三条线索展开。

(1)一个革命: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

(2)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3)三条线索:太平天国为民主革命的先声,辛亥革命为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解放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

纵向贯通一: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正确看待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1.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表现:(1)从经济上看,是分散的小生产者。

(2)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口号。

(3)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

(4)从组织上看,作为小生产者,因其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判断辛亥革命成败的标准:(1)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基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辛亥革命,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2)历史事件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只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辩证地看待,才能做出客观公正评价。

【思维训练】(2021年湖北适应性测试)有学者评价近代某革命纲领:“交织着现实和幻梦,交织着彻底的斗争性和不切实际的空想图画。

既有由革命的烈火燃起来的大胆的想象,又充分暴露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实际主义。

”这一革命纲领 ( )A.体现了农民反封建愿望B.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C.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前期曾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反映了农民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愿望,故选A;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天朝田亩制度》并未实施,故排除B、C;该纲领体现的是农民阶级的要求,故排除D。

纵向贯通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演变过程:2.演变特点: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人民版
一、选择题
1.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推行了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措施,其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缓和统治者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主要是缓和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其自身统治,故选D项。

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A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错误;清末“新政”的措施,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C项错误。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该誓词主要表明孙中山( )
A.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
B.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
C.让位于袁世凯的必然性
D.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妥协性
答案:A 解析:孙中山的就职誓词,表明了他倾覆清政府,忠于民国,为民众服务的决心,也表明了孙中山践行三民主义的决心,故选A项。

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迫切愿望,B项错误;依据材料“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在誓词中陈述了任职的临时性以及解职的条件,但没有信息反映出他一定要让位于袁世凯,C项错误;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领袖,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在材料中没有提及,D项错误。

3.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 ) A.有助于推翻皇帝制度
B.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C.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
D.消除了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
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纪年改革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

推翻皇帝制度在先,纪年改革在后,故排除A项。

纪年改革不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故排除B项。

当时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仍然存在,故排除D项。

4.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时事。

下图是民国初年出现的漫画《亡清退位之现象》。

拍子上的文字是“袁”,蛛丝下面挂着的蜘蛛是“滚”。

该漫画的寓意是( )
A.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功劳
B.袁世凯促成了民主共和的实现
C.希望推翻袁世凯以实现真共和
D.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中拍子代表袁世凯,拍子下挂着形为“滚”字的蜘蛛可知,漫画表达了希望推翻袁世凯的愿望,故选C项。

该漫画体现不出颂扬袁世凯推翻清王朝的相关信息,A项错误;结合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相关史实可知,袁世凯并没有促成民主共和的实现,B项错误;该漫画体现不出鼓励袁世凯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5.《张季子九录·文录》记载:“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
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可知,辛亥革命与以往的革命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B项。

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其内容过于宽泛,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真正实施,没有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D项错误。

6.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

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旧政权
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同不满詹姆士二世专制统治的封建贵族相妥协,通过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被称为“光荣革命”。

辛亥革命是用暴力方式推翻旧政权,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故B项错误;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但与材料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不符,故C项错误;英国的“光荣革命”以不流血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7.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不论是改革派还是革命派一直都在努力探索一种新的国家形式。

辛亥革命及民国的建立,意味着传统集权官僚体制崩溃。

民国实质上是一个“军绅政权”,新的中央政府仍徒具形式,在“共和”的招牌下,国家实际陷于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状态。

材料主要说明( ) A.辛亥革命不具有实质意义
B.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
C.中华民国的局限性
D.共和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表达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一直处在一种“国家危机”或“权威危机”之中,中华民国成立后,新的中央政府徒有形式,导致国家军阀割据和长期分裂,从侧面说明了强化中央政府权威的重要性,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8.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

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季子九录·文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材料三某法学教授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巨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在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

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的君主立宪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上,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的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根本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3)答案1:同意。

清帝和平退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2: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却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答出一种答案即可,不能只作出判断而不进行分析)
(4)史观:以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

主要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