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PPT
合集下载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教学课件ppt

帮助弱势群体
看望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
帮助困难职工
情牵自闭儿童
关注农民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做力所能及的事
结合所长,参与志 愿活动
正能量宣传
爱护环境
宣传环保科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 表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 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 雷锋精神中的核心内涵早已在革命年代为人 们所广泛认同,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 样的价值内涵历久弥新,仍然被社会所需要, 为人们所敬仰和推崇。今天,雷锋精神若要 进一步深入人心,我们还必须深入挖掘其中 与现时代能紧密契合的价值内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讲正气
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 歪风邪气作斗争。 继续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为见义勇 为立法。 以司法善意扶起“摔倒的道德”。
• 扶起老人前,先扶起道德 • 让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
:羊我结构,我向上呈献真善美。
王生廷 王双廷
足够的力气,推动从头到脚穿着坚 硬的盔甲的小虫在前进。意为有准 备有保护措施的行为。
见义勇为: 见到义、勇而为之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王双廷、王 生廷:党员兄弟扛起一面旗
看望空巢老人
关爱留守儿童
帮助困难职工
情牵自闭儿童
关注农民工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做力所能及的事
结合所长,参与志 愿活动
正能量宣传
爱护环境
宣传环保科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 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 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接见部分基层代 表时指出:“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你们要做雷锋精 神的种子,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
• 雷锋精神中的核心内涵早已在革命年代为人 们所广泛认同,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这 样的价值内涵历久弥新,仍然被社会所需要, 为人们所敬仰和推崇。今天,雷锋精神若要 进一步深入人心,我们还必须深入挖掘其中 与现时代能紧密契合的价值内蕴。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讲正气
坚持真理、坚持原则、坚持同一切 歪风邪气作斗争。 继续弘扬见义勇为精神。为见义勇 为立法。 以司法善意扶起“摔倒的道德”。
• 扶起老人前,先扶起道德 • 让良知扶起“摔倒的道德”
:羊我结构,我向上呈献真善美。
王生廷 王双廷
足够的力气,推动从头到脚穿着坚 硬的盔甲的小虫在前进。意为有准 备有保护措施的行为。
见义勇为: 见到义、勇而为之
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王双廷、王 生廷:党员兄弟扛起一面旗
知行合一-学与用结合主题班会

实践应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在生活中实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行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 习惯。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做到知行合 一。
对自己的期望与目标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观念,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我 们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领域。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个人、家庭和社 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学习和实践,将知行合 一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在工作中实践
提高专业技能
不断学习和掌握与工作相关的知 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
积极解决问题
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主动思考并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做到学以 致用。
团队协作与沟通
积极参与团队协作,与同事保持良 好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任 务。
04
知行合一的案例分享
个人案例分享
总结词
个人经历与感悟
展望未来的学习与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应该继续坚持知行合 一的原则,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不断提 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和实践途径,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 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 会价值。
创新应用
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 能后,要勇于创新,探索 新的应用领域,将所学知 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课件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 种本能称为“端”。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 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 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实现目标任重而道远,“士不可以不弘毅”。曾子认为读书人不可 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施行仁道为己任, 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 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 任,必须要“弘毅”。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 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 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示范探究 1.《论语〉十二章》:“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孔子看来,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都离不开悟道。懂得道,才 能看到人生的光明;如果不懂道,就不知道世界的真理,不懂做人的根 本道理。孔子这句话启示我们:追求真理、追求精神价值的生活,是最 值得过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二)自主探究 9.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
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惠子认为大葫芦太大,装水举不起来,而把它击破了 ;庄子认为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做成大的腰舟,自由自在地 浮游于江湖。惠子与庄子的区别在于看待事物的眼光不 同,惠子是俗世的视角,庄子是超越现实的视角。世上很多 看似无用的东西,其实是有用的,只是我们看待事物的视野 过于狭隘,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有用和无用是 相对的概念,有的人不适合做技术工作,但是擅长做市场营 销,你能说他无用吗?庄子与惠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 启发我们大有大用,小有小用,不要囿于成见。
校园文明礼仪知行合一教育课件(PPT 51页)

No Image
垃圾堆放不整!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占座!
No
Image
No No Image Image No
Image
大学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排行榜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 No.9 No.10
占座 垃圾堆放不整 随地乱扔垃圾 自习后垃圾不带走 沉迷网络 不排队、插队 践踏草坪 上课睡觉 浪费粮食 情侣公共场合过于亲密
什么是礼仪?
• “礼者敬人也”。礼就是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既 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
• “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仪 就是表达。没有礼就没有仪。
• “礼仪”就是社交场合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所 谓礼仪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待人接物的 标准化做法。
为什么学礼仪?
• 对个体 – 不学礼,无以立 – 使个人的言行在社会活动中与其身份、地位、 社会角色相适应 – 衡量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
校园文明礼仪 知行合一教育
2019年11月18日
赫尔芩:“生活里最需要 的是礼仪,它比最高的智慧,比 一切学识都重要。
礼仪是步入文明社会的“通行 证”
礼仪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 匙”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事件。
重庆一公司开除20名大学生 因为不注重个人修养
• 一个人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应该是掌 握了足够多的书本知识,但是能不能作到知书达理 呢?这可不一定,去年7月,位于重庆市北部新区 的重庆理念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招聘了一批应届毕业 生,一共21人,而到目前才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 公司便陆续开除了其中20名大学毕业生,仅仅留下 了一名中专毕业生。
王阳明ppt

《传习录》上第107条“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 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 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 如何做得?”
知行关系详解❖ 何谓王阳明“行”?致良知——道德实践,将固有良知发动,发用。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做两件,固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 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226条》狠斗私字一 闪念。依着良知去察识监督。
❖ 注:后人批评阳明“销行于知”,王门后学之流弊,此处阳明已经有所 担心。
❖ “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 ,”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 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 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 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 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 而不达之处,……求理于吾心 ,此 圣门知 、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意,心之所发,“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 旨”。(同上)
结论一、王阳明的行,包括意识活动。
知行关系详解
❖ 何谓王阳明的“行”? “凡所谓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 “致吾心之良知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既是行”。
(3)朱熹的知行观,“知先行后说”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五》“事事须理会知道了,方做得行得”。强 调道德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知行关系详解❖ 何谓王阳明“行”?致良知——道德实践,将固有良知发动,发用。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做两件,固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 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 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226条》狠斗私字一 闪念。依着良知去察识监督。
❖ 注:后人批评阳明“销行于知”,王门后学之流弊,此处阳明已经有所 担心。
❖ “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 ,”此盖先其本心者也:外吾心而求物理,无 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 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 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 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 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 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 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 而不达之处,……求理于吾心 ,此 圣门知 、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意,心之所发,“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 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 旨”。(同上)
结论一、王阳明的行,包括意识活动。
知行关系详解
❖ 何谓王阳明的“行”? “凡所谓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 “以求履其实而言,谓之行。” “致吾心之良知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既是行”。
(3)朱熹的知行观,“知先行后说”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五》“事事须理会知道了,方做得行得”。强 调道德认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知行合一》课件

科技发展推动知行合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和执行行动的效 率不断提高,知行合一的理念将得到更广泛的实 践和应用。
人工智能与知行合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更快速地获取知识, 更准确地执行行动,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3
互联网与知行合一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 广泛,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分享知识,从 而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哲学基础
知行合一的哲学基础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 一、内外兼修,认为认识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
知行合一在现代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知行合一的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 教育、管理、科技等,强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并将其转化为理论,再指导实践。
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01
《知行合一》ppt课件
• 知行合一的概述 • 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 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的案例分析 • 如何培养知行合一的习惯 • 知行合一的未来发展
01
知行合一的概述
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即思想与行动的一致。 它强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行动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
某知名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管 理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实际 情况进行创新,实现了高效的 管理和持续的发展,成为行业 的佼佼者。
该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理论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 适合自身的管理模式,充分发 挥了知行合一的优势。
教育教学的知行合一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总结词
教育教学的知行合一是 将教学理论与学生实践 相结合,以实现知识传 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知行合一ppt课件

阳明也因为平定叛乱有功,加官晋爵。
19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 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 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 。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 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 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 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 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 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公元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亍劣势癿日本海军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菠萝癿海舰队载誉而归面对庆功宴上癿一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癿腰牌示与众人上乢七个大字
1
公元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 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舰 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菠萝的海 舰队,载誉而归,面对庆功宴上的 一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 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 众人,上书七个大字:
20
名满之后四处游学
嘉靖六年平叛归乡途中病逝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 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21
谢谢观赏!
22
15
• 知行合一即为致良知,致良知即为知行合一。 • 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习心学的话,即便你能把传习
录倒背如流,能对论语孟子等如数家珍,离开了『行』, 不去切实去做,那仍然是镜花水月。因为,自始至终, 这都是一门实学。只有自己践行了才能知道。
16
19
1519年,居住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蓄谋已久的宁王组织了十 万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准备一举拿下南京,自立皇帝。时任赣南 巡抚的王阳明奉命阻击。他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 。宁王首尾无法兼顾,只好回师救援,双方大战于鄱阳湖上。期间,王阳 明下令将写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诛;协从人等,有手持此板,弃暗投明 者,既往不咎”字样的免死牌,扔入鄱阳湖中。到后来,叛军几乎人手一 块,军心哗变。朱宸濠仰天长叹:“好个王守仁,以我家事,何劳费心如 此!”就这样,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内,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几乎 是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就灰飞烟灭了。
公元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装备处亍劣势癿日本海军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菠萝癿海舰队载誉而归面对庆功宴上癿一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癿腰牌示与众人上乢七个大字
1
公元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 郎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舰 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菠萝的海 舰队,载誉而归,面对庆功宴上的 一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 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 众人,上书七个大字:
20
名满之后四处游学
嘉靖六年平叛归乡途中病逝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 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他是真正的圣贤,当之无愧!
21
谢谢观赏!
22
15
• 知行合一即为致良知,致良知即为知行合一。 • 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学习心学的话,即便你能把传习
录倒背如流,能对论语孟子等如数家珍,离开了『行』, 不去切实去做,那仍然是镜花水月。因为,自始至终, 这都是一门实学。只有自己践行了才能知道。
16
班会课:知行合一

———摘自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谢谢聆听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谢谢聆听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谢谢聆听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正心诚意 唤起我们内心的道德感
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改造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义”、“性善”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康德:“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 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中国人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 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 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 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改造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义”、“性善”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康德:“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 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王阳明:“这是知行被私 欲隔断的缘故”。
“理一而已,人欲则有
万其殊。”
——《约斋说•甲戌》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已,
能克已方能成己。”
——《传习录》
少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边塞, 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盛年,遭流放,创办书院,教化民众
此后,更是受命四处平叛,一切只 依良知是非而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谢谢聆听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谢谢聆听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谢谢聆听
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正心诚意 唤起我们内心的道德感
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改造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义”、“性善”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康德:“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 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中国人有独特的精神世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 ……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 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 式,……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 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参考文献:《传习录》 蔡仁厚《王阳明哲学》 熊逸《王阳明一切心法》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对人自身的关注和改造
孔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孟子:“义”、“性善” 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康德:“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 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王阳明:“这是知行被私 欲隔断的缘故”。
“理一而已,人欲则有
万其殊。”
——《约斋说•甲戌》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已,
能克已方能成己。”
——《传习录》
少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边塞, 已有经略四方之志。 盛年,遭流放,创办书院,教化民众
此后,更是受命四处平叛,一切只 依良知是非而行。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7. 顺其天而行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1. 避实击 1
虚
2. 兵贵
2
“拙速”
3 3. 善于造
势与顺势
4 4. 不战而
屈人之兵
5 5. 此心不
动,随机而行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1. 人生要 1
保持快乐
2. 快乐是 2
可以掌握的
3 3. 多一点
理想,少一点 欲求
4 4. 明理才
能常乐
5 5. 活在当
4.不要 让负面情 绪折磨自 己
05
5.认识 你自己
06
6.释放 怒气的方 法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 道
1.对朋友不要太 苛责
2. 为人不可有 傲气
3. 以柔克刚的 奥秘
4. 有时候退让 一步才是最好的 选择
6. 做正确的事
5. 接受现实才 有出路
7. 不要过多在 意闲话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1. 王阳明的权 力观
2. 有德方能服 人
3. 掌握好人脉 资源
4. 有担当才能 成长
6. 多谋善断的 奥秘
5. 以身作则的 重要性
7. 以坦荡的心 境为官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1. 什么是知行 合一
2. 循序渐进是 必要的
3. 事上磨练
4. 关键要先行 动起来
6. 笃行才能出 现奇迹
5. 知行合一的 奥秘
09 附录
08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 命境界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阳明心学集儒、 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本书是国内知名心 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 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 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课件

2016全国正义人物
与生命赛跑的忙人 孙波从事审判工作20年,参与审理各类案件1890件, 其中经他主审的430起案件,没有一起改判,没有一起 超审限,没有一个当事人上访缠诉。由于常年超负荷工 作,孙波的身体严重透支,医院诊断孙波为双肾衰竭。 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但我要办好今天的 案件。”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粤教版 八年级上
明辨是非 第三课时 ——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学会跨越行动的障碍,把明辨是非的优秀品质落实到行动当中, 做到知行合一。
学习 目标
重 点 如何做到身体力行, 知行合一
难 点
如何做到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6~17页并 完成导学案中“先学检测”部分 在教材中用红色笔标出关键 词和存在的疑问 (8分钟)
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
在期末考试时,你的好朋友让你给他传答案,你会? 你的朋友去上网,要你以生病为由帮他向老师请假,你会? 你的叔叔认为小孩子手气好,让你帮忙赌博,你会? 你在朋友的生日宴上,发现大家都在抽烟,这时有人递给了你一支,你会?
2、打破情面
许多时候,我们并非不懂是非对错,而是身不由已,被动追随。这时,我们要坚 持正确的是非观,坚决不失足懊悔。
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
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
3、坚定地守护自己的美好理想, 并且身体力行。
小结:如何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1、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2、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3、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商家在利益驱动下可以泯灭良心
我思我行
你在ATM取钱,还没插入银行卡, 柜员机却主动显示“请输入取款
金额”。你会怎么做?
成功--知行合一ppt模板

途意外地熄了火。不过,在随后的一次全程200英里的汽
车比赛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
•
又过了2个月,仍是在上次发生事故的那个赛场上,
他满怀信心地驾车驶入赛场。经过一番激烈的角逐,他最
终赢得了250英里比赛的冠军。
•
他,就是美国颇具传奇色彩的伟大赛车手——吉
米·哈里波斯。当吉米第一次以冠军的姿态面对热情而疯
•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 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 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 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 了几句简单却有份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
植皮手术,为了恢复手指的灵活性,每天他都不停地练习
用残余部分去抓木条,有时疼得浑身大汗淋漓,而他仍然
坚持着。他始终坚信自己的能力。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之
后,他回到了农场,换用开推土机的办法使自己的手掌重
新磨出老茧,并继续练习赛车。
•
仅仅是在9个月之后,他又重返了赛场!他首先参加
了一场公益性的赛车比赛,但没有获胜,因为他的车在中
•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 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 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我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
•
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点。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
太难。
•
从今往后,我承认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了
一直开到凌晨。而开会需要录音、做记录。这么辛苦,主任就总让我
去。这样一来,我很多晚上的时间参加会议,第二天还要整理记录,
践行知行合一ppt课件

14
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
1、心态,马上做,坚持做。 2、做到位。 3、跟踪、检查、总结。 4、 不贰过 、 举一反三。
15
知、信、言、行循环--------实现能力提升。
16
• “知行合一”所涵盖的是一个无限宽广的范畴 ,他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他并非做事的某种方 法,而是一种意识。你要明白自己做任何一件 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小到一项工作的完成,大 到人生目标的实现,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知 行合一”,无论你想要成为世界首富还是成为 国家领袖,你都必须得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围 绕这个目标制定方法,接下来便是行动起来。 所以,“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世间 万物最基本的道理,“知”与“行”必须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
践行“知行合一”,成就强大自 我
1
知行合一
源自: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阳明先生) 传奇的一生。 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明朝一哥
2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强调的是“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 谓之真知。
3
影响力
•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 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吹响了 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 放潮流,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 及东南亚,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 其中受益匪浅。
4
影响力
• 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 要关注的是两个人的哲学。
行不在广,在于彻,坚持到底,就是成功。
18
谢谢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行浅 。,
19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 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 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说白了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
1、心态,马上做,坚持做。 2、做到位。 3、跟踪、检查、总结。 4、 不贰过 、 举一反三。
15
知、信、言、行循环--------实现能力提升。
16
• “知行合一”所涵盖的是一个无限宽广的范畴 ,他不拘泥于任何形式。他并非做事的某种方 法,而是一种意识。你要明白自己做任何一件 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小到一项工作的完成,大 到人生目标的实现,贯穿始终的就是一个“知 行合一”,无论你想要成为世界首富还是成为 国家领袖,你都必须得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围 绕这个目标制定方法,接下来便是行动起来。 所以,“知行合一”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世间 万物最基本的道理,“知”与“行”必须紧紧 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
践行“知行合一”,成就强大自 我
1
知行合一
源自:王阳明心学。
王守仁(阳明先生) 传奇的一生。 明代最为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哲学家
明朝一哥
2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强调的是“真知”必须以“行”来体现,不行不足以 谓之真知。
3
影响力
• 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 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吹响了 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 放潮流,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 及东南亚,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 其中受益匪浅。
4
影响力
• 日本企业在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主 要关注的是两个人的哲学。
行不在广,在于彻,坚持到底,就是成功。
18
谢谢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行浅 。,
19
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 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 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说白了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致良知PPT

叁
第 三 致章
良 知 多 元 诠 释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便是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 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 ,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 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 界,道家讲,至人无己,神人 无功,圣人无名。这种太上忘 情的无己境界,便与之异曲同 工。
大羹不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我 无我。
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中写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 也是这个道理。
即大道,都是对万物有利的,比如悬 崖上的竹木,正因为有了“立根原在破 岩中”的艰苦环境,从而衍生出了“任 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再比如习 飞的雏鹰,正因为有了母亲推下悬崖的 九死之境,才激发出了翱翔九天的本力 。
《荀子.大略》中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自古有 三人成虎之说,而今有人云亦云之象。谣言就像野火,小可燎原, 大可亡国。这也是一种致良知的反例,当盲从的散布流言的时候, 心中天赋的道德观念就会受到蒙蔽和扭曲。最后歪曲事实真相,颠 倒是非黑白,此为格物(探究事物发展的本质,纠正人的行为)的 最大天敌。
贰
第 二 致章
良 知 一 词 的 出 处
嗯!这话好像是我说嘚。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 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译: 人不用学习就能做的,是天生的本能。不用思考
就知道的, 是天赋的道德观念。 良能:天生的本能。良知:天赋的道德观念。 致良知,便是到达、实现这种内心本源的道德意识 。
主讲人:XXXXXXXXXXXXX
目
第
第
第
第
第
生 活 中 如 何 才 能 致 良 知
五 章
致 良 知 ( 知 行 合 一 ) 举 例
《知行合一》 ppt课件

•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
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
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
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
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是一件轻而 易举的事。“要体贴和理解父母”,写文 章时可以信手拈来,但实际行动却十年九 不遇,态度上也反复无常。也懂得严以律 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但仍然有时会暴跳 如雷,说出尖酸刻薄的话语,事后想来则 后悔莫及。关于时间和自我管理,更是说 起来头头是道,而做起来则随心所欲。因 此说,知行合一是需要历炼的。
践行国学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看我行!!
行动在知的那一刻为起点
1
知:知道,知识,认识 行:做到,做好,实践
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 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 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 (“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 得上“善”。
知道,但是不去做!
态度问题
想做,却做不好!
能力问题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 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 笃行,而是冥行。
——【明】王阳明(王守仁)
王守仁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阳明心学》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 阳明心学》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1章 序篇:四句 教——阳明心学的天 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
02 体——阳明心学的世 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
03 动——阳明学的人生 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
04 知——阳明心学的价 值...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
05 物——阳明心学的方 法...
06
第6章 此心光明,内 圣外王
目录
07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 命运
09 第9章 后记
第8章 附录:《大
08 学》——阳明心学的 源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 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 懂的完整体系。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本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 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第9章 后记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第1章 序篇:四句教——阳明 心学的天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 明心学的世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 明学的人生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 明心学的价值...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 明心学的方法...
第6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第8章 附录:《大学》——阳 明心学的源泉
《知行合一王阳明2:四句话读懂 阳明心学》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目录
01 第1章 序篇:四句 教——阳明心学的天 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
02 体——阳明心学的世 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
03 动——阳明学的人生 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
04 知——阳明心学的价 值...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
05 物——阳明心学的方 法...
06
第6章 此心光明,内 圣外王
目录
07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 命运
09 第9章 后记
第8章 附录:《大
08 学》——阳明心学的 源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 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 懂的完整体系。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本书抓住心学要领,并以王阳明亲口所述的事例、 譬喻乃至其本人的故事说理,娓娓道来地直抵心学思想根本。
第9章 后记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版
本
第1章 序篇:四句教——阳明 心学的天机与...
第2章 无善无恶心之体——阳 明心学的世界...
第3章 有善有恶意之动——阳 明学的人生观
第4章 知善知恶是良知——阳 明心学的价值...
第5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 明心学的方法...
第6章 此心光明,内圣外王
第7章 王阳明心学的命运
第8章 附录:《大学》——阳 明心学的源泉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最 新
版
本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知行合一王阳明》
PPT书籍导读读书笔记模板最新版本
目录
01 第1章 序章 心学诞生 的前夜 第3章 王阳明如何做
03 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 匪
02
第2章 为什么悟道的 是王阳明
第4章 王阳明如何做
04 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 王
目录
05 第5章 王阳明如何做 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 乱
第1章 序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2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第3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 一之南赣剿匪
第4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 一之平定宁王
第5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 一之广西戡乱
第6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 —强大内心的...
第7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第8章 后记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07
第7章 知行合一的修 炼法门
第6章 心学对我们有
06 什么用——强大内心 的...
08 第8章 后记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 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 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 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 “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心即
理”、“知行合一”、“致良
知” 。
•
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王守仁选集,具体了解知行
合一思想。我在这里利用当年明月的话,通俗说一下“知
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
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
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圣人(朱
熹)就主张知难行易,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 是很
容易的。 王守仁却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实际运
用也是重要的!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
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话,而是一种高
深的 处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终身,所以它看起
来很容易明白,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 所以背诵并牢记
王守仁的这些话吧,它会让你一生受用无穷。
历史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 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 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 “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
“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 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
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 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 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 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 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 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 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 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 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 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 高而吸引更多的朋 友相助;可能你比他各个方面都比不上他, 但是你有一套组合流程,或者你的公司(组织)可以胜他。 最后一点,知行合一不仅是是最实用的成功工具,也是最高的 修身智慧。但是要领悟知行合一必须是靠实践,这篇文章或这 趟讲座,只能促进你去实践,没有实践, 一切都是白费
口号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年轻人的困惑
每个年轻人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刚步入 社会的时候,满怀抱负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却发 现自己一直被教育灌输的是一套思想,但是在现 实社会中却是另外一套准 则。所以面对残酷的社 会,是坚持理想抱负,被排挤打压,甚至成为先 烈,还是随波逐流呢? 面临社会的残酷后,很多 人开始怀疑自己:大家读的都是一样的圣贤书内 容,强者如云,凭什么自己能胜出?所以就放弃 了追求。也有很多为人师表,整天教育他人 圣贤 之道,但是自己却失去信仰。
事。
“知” “行”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 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 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 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 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 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 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 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
建设1301主题班会:知我行!
知行合一,看我行!!
主讲人:许静
知行合一,
行动在知的那一刻为起点
知:知道,知识,认识 行:做到,做好,实践
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 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 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 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 (“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 得上“善”。
•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
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
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
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
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
。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
得到什么?有行动才能改变你自己。
利 用知行合一可以打败比自己 强一百倍的敌人
• 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比你强大很多倍的敌人,怎么才能轮到 你获得成功呢? 不用担心,首先学习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 让你提升境界,获得更多人帮助;其次,知行合一让我们其他 人更明白行动的重要性,勇敢去做,占领先机。 不要惧怕自 己实力的弱小。朱元璋做过乞丐,但是他的成就比很多懂得更 多知识的圣人要大!因为他做了圣人知道但是却不敢做的事情。 很多老板的知识都比不上经 济学教授,但是他们比教授更有 成就,就是他们做了教授知道但没去做的事情。所以我们也是 这样,不要小看自己的卑微。只要你知行合一,做到了现在很 多厉害的 人不能做到的事情,所以你的成就必然超过他们。 可能你没有他的技能高,但是可能你比他更懂得变通;可能你 没有他的资源多,但是你可能境界
• 说的再多都是废话, 重在同学们将此付 诸实践,我希望同学们不把这次主题班会 仅仅看作是个形式,能借此机会真真的用 心改正曾经那些不良的习惯。不断完善自 己,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 少走错路,能 顺顺利利的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
•
制作人:许静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 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 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 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 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 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 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 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 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宋】陆游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
知 善行
上善者 知行合一
怎么做?
• 一个人要做到“知行合一”不是一件轻而 易举的事。“要体贴和理解父母”,写文 章时可以信手拈来,但实际行动却十年九 不遇,态度上也反复无常。也懂得严以律 己、宽以待人的道理,但仍然有时会暴跳 如雷,说出尖酸刻薄的话语,事后想来则 后悔莫及。关于时间和自我管理,更是说 起来头头是道,而做起来则随心所欲。因 此说,知行合一是需要历炼的。
知道,但是不去做!
态度问题
想做,却做不好!
能力问题
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 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 笃行,而是冥行。
——【明】王阳明(王守仁)
王守仁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 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知行合一在年轻人中的作用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 自古以来境界不高的人,贪婪算计的没有一个能成大事
的。 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宽阔的胸怀可以广纳贤才,收
获人心,成就伟业。 在追求高境界过程中,才能更有动力不断学习,完善自
己。 最直接的效果是,让别人最短时间相信你的为人,你的
成功。而不是觉得满口仁义道德的伪君子,或者是一 个迂腐的人。 利用知行合一这个工具,可以打败比自己强大一百倍的 敌人。最后对自己来说,领悟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 的精神享受,其玄妙的快感,比任何精神药品都要过 瘾。
•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
践性的关系,克服了朱熹提出的知先行后的弊病,但是同
时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说中的知识论成分。王守仁的观点虽
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客观知识的学习,这就造就
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 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 “真 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
• 即事即学,即政即学,身体力行,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而空谈为学。 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 你才拥有 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 得这个知识。 道理人都懂,就是不做。都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奈何人 懒,虽知不行。许多人都晓得仁义很好很强大,然而都不去遵行,因为与私 利不一致。虽知不行,本质 上不是不知,如果一个道理人们真的懂了,认可 了,怎么会不行?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为前提,简言之, 还是 自古以来人为什么而活着的老问题。知行之外,另有一个真正的底层动 因。那就是主 体,也可称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价值。所以古哲人 把认识自己作为哲学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 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 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寻大道的 基础上,也就 是在良知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