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ppt第3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精品课件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陈胜吴广起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治安)
亭
里
中央集权
一、秦朝的统一
【想一想】观察下图思考:相对于分封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行郡县制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一、秦朝的统一
分封制
官员 产生
世卿世禄制
与中央 关系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独立性强
与中央 关系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加强中央集权
肉 刑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求仙问药 外 出 巡 游 封 禅
修建秦长城
二、秦朝的暴政
2.焚书坑儒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 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 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 《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 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 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 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 名的“焚书坑儒”。
材料一:刘邦进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
——荀悦《汉纪》
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PPT课件
▪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34
明清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一二 三 名名 四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经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魁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35
▪ 评价科举制: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学
不同点:
参
考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 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 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 利益。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
34
明清员 秀才
举人(通过) 乡试
乙榜(中举)
第第 第
贡士(通过) 会试 会元(第一名)
一二 三 名名 四 :: 五
解亚 名
元元 :
状元
经
殿试 一甲 赐进士及第 榜眼
魁
甲榜 二甲 赐进士出身 探花
三甲 赐同进士出身
35
▪ 评价科举制:
中央政府的管辖下。 ② 都加强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学
不同点:
参
考 ①元朝的行省辖区较大;有些名称仍在使用,但大多
数名称已变化。
②今天的行政区划中,设立了一些自治区和特别行政 区,给这些地区高度自治权,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势,管 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 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 利益。
宰相赵普15
唐朝河西节席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16
北宋文官出行图
问题一: 以上两幅出行图反映的情景有何 不同? 问题二: 出现不同情景的原因是什么?
17
阅读与探究
材料1 :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 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 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 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 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 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 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实行多相制度, 三省最高长官都 是宰相,相权一 分为三,参加政 事堂议事的其他 官员身份亦等同 于宰相。
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 平章事、参知 政事等分化相 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清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材料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为侯, 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之”。而 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 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 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 景帝也只好作罢。
通过上述材料,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皇帝的烦恼之相权过大
九品中正制
“九品官人法”,仍保持了曹操用人“不 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 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 “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 工具。而靠世袭为 官的士族日益腐败, 缺乏行政能力,到 南朝已经走向末路。 因此,到隋朝时, 它最终被科举制所 取代。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阅读教材 完成表格
朝代
秦朝
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制
西汉武帝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萌芽
隋唐 宋 元 明
三省六部制确立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内阁制
清
军机处
1、秦朝中枢权力 体系: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丞相位高权重,易威胁皇权
战国、秦、 军功爵制 军功
西汉初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
门第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明清
八股取士 八股文
“世卿世禄”制度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西周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是世卿世禄制度,这种 制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被破坏而遭 到破坏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1第3课ppt课件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完整版PPT课件
21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宋朝:
1、措施: ⑴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⑵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2、影响: 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完整版PPT课件
22
4)元朝: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1、唐中期:设置藩镇:节度使具有较大的权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完整版PPT课件
7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
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
本身权位、堵塞边帅入相的路 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多用
安 禄 山
胡人担任节度使。
结果给胡人节度使安禄山起
兵反唐创造了机会。
完整版PPT课件
8
唐朝藩镇图
完整版PPT课件
在唐后期
150年里,
河北三镇的
57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
朝廷任命的
只有4人。
内地许多节
度使也效法,
各占一方,
唐朝统一局
面破坏,形
成了“藩镇
割据”的局
面。
9
3)北宋初年:进一步加强
1、背景: 唐中期以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⑴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体制 ⑵隋唐: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2、分工与职权 ▪ ①中书、门下、尚书(决策、审议、执行) ▪ ②尚书省: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轮复习 ppt课件
人类社会更替简况
阶级
原始社会
无
奴隶社会
奴隶主-奴隶平民 封建地主-人民(农民)
少数人 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史
多数人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必修一目录
中国
西方
古代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近代 4、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
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 A. 起源于明朝中期
D B. 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试说明: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2、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 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势之 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 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郡县制具有巩固国家 统一的进步性。
三公九卿制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3、三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丞相位高权重。新的较完备的 官僚制度。
决策的失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由来 春秋战国已有
郡 内容 在全国设36郡,郡(守)县(令)长官
县
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
制
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 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阅读材料,联系课文,获取信息。
阶级
原始社会
无
奴隶社会
奴隶主-奴隶平民 封建地主-人民(农民)
少数人 统治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
近现代史
多数人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必修一目录
中国
西方
古代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近代 4、近代中国反侵略、 求民主的潮流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
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ǔ)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该材料中的习俗 • A. 起源于明朝中期
D B. 仅流传于中国北方
• C. 受外来文化影响 D. 受宗法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试说明: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 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2、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 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 之,势之 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 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 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郡县制具有巩固国家 统一的进步性。
三公九卿制具有历 史的进步性。
3、三公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丞相位高权重。新的较完备的 官僚制度。
决策的失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由来 春秋战国已有
郡 内容 在全国设36郡,郡(守)县(令)长官
县
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僚政治)。
制
作用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 了中央集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一 轮复习
阅读材料,联系课文,获取信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侯大 不国 过不 十过 余十 里余 。城 , 小 弟于 毕是 候藩 矣国 !始 分 , 而 子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诸侯国 候国1 候国2 候国3
候—郡—中央
推恩令的影响:
①王国越分越小,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 王割据的局面; ② 中央集权加强
3、设置州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 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小
结
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 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晁错《削藩策》
——晁错《削藩策》
汉景帝
2、
背景: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造成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 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
—司马迁《史记· 平津候主父列传》
推恩令含义: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 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候国,列 候归郡管辖。
保证君权的独尊(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B三省相互配合,提高行政效率;
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沿袭
(三)宋朝:(二府三司)
皇 帝 中书门下
(总揽大权)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行政权) (军权)(财权)
度支、盐铁、户部
(四)元朝:中书省
措施: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两汉 从魏晋 南北朝 到隋唐
北宋 元朝
历史必修一第三课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的朝代顺序: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 (1)皇帝制度的发展
(2)武帝时“中朝”(决策)、“外 朝”(执行)的形成
2魏晋南北时期 三省体制:尚书省(实权)、中书省、 门下省、
宰相赵普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1行政“权”: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 臣做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管监察
2“兵”权: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充实禁军 3“财” 权: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特点:分化事权,达到集权
利: 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兵”、“冗费”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 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 积贫积弱。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 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 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隋文帝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敦煌莫高窟
(二)隋唐加强中央集权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太宗)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 设置节度使
2、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的 是:( )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军镇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二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从汉至元的朝代顺序: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 →唐→宋→元
一君主专制的演变
1汉承秦制: (汉承秦制,又有所发展) (1)皇帝制度的发展
(2)武帝时“中朝”(决策)、“外 朝”(执行)的形成
2魏晋南北时期 三省体制:尚书省(实权)、中书省、 门下省、
宰相赵普
(三)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 1行政“权”: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 臣做地方官(知州),设通判管监察
2“兵”权: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充实禁军 3“财” 权: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特点:分化事权,达到集权
利: 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弊:“冗官”、“冗兵”、“冗费” ①权力过分集中,导致臣下不负责任; ②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③军制紊乱,形成“冗兵”,战斗力衰 退; ④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 积贫积弱。
汉 武 帝 刘 彻
主 父 偃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 建议,实行“推恩令”,
规 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 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 列侯,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汉高祖刘邦
汉武帝刘彻
隋文帝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
敦煌莫高窟
(二)隋唐加强中央集权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太宗)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 设置节度使
2、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割据性的 是:( )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军镇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4课
地方州郡长官 受通判监督
钱:_制_钱__谷__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评价
利:结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削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末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 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元:创立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4.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二府
三司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三皇权 宰相2.职中 书 门权过于分散,枢密使 导枢 密 院致行政衙 禁 军效率低度 支,出现盐 铁“冗户部官”三司使局(计相)面
——《史记·商君列传》
作用:激励将士为国效力, 但是过分注重武勇,导致 暴政。
察举与征辟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 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举 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 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对于今天的我们,
有何启示?
1)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制度 2)机构、官员设置要注意分权制衡 3)完善选官制度,选拔高素质人才 4)要加强监察和反腐败力度,保证官僚队伍廉洁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 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钱:_制_钱__谷__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评价
利:结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
秦:郡县制 汉:郡国并行制→削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末至五代十国:藩镇割据 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元:创立行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A.礼部 B.户部 C.工部
4.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二府
三司
1.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三皇权 宰相2.职中 书 门权过于分散,枢密使 导枢 密 院致行政衙 禁 军效率低度 支,出现盐 铁“冗户部官”三司使局(计相)面
——《史记·商君列传》
作用:激励将士为国效力, 但是过分注重武勇,导致 暴政。
察举与征辟
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 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 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二: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举 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朝的董卓、三国的黄皓、南北朝的阮佃夫、隋朝的杨素、 唐朝的李林甫、宋朝的秦桧、元朝的哈麻、明朝的魏忠贤、 清朝的和珅……等等,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对于今天的我们,
有何启示?
1)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制度 2)机构、官员设置要注意分权制衡 3)完善选官制度,选拔高素质人才 4)要加强监察和反腐败力度,保证官僚队伍廉洁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 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4课
藩 镇 割
各 占 一
4
只 有
三 镇 的
据方人
”,。个
的唐内节
局朝地度
面统许使
57
150
3、北宋:
宋太祖像
材料1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
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
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秦 汉 魏:晋三中南公外北九朝卿制制度
皇帝
中尚侍常 书书中侍 令令
皇帝亲信,参与决策 御史 丞 太
中 大夫 相尚 尉
门
书
书
下
省
省
省
奉 郎 卫廷 典 宗 治 少太
常 中 尉尉 客 正 粟 府仆
令
内
史
唐魏:晋三南省北六朝部制
皇帝
中起 书草 省诏
令Hale Waihona Puke 尚负 书责 省执行
门封 下驳 省审
议
吏 户 礼 兵 刑工 部 部 部 部 部部
——《明史纪事本末》
内阁出现的原因:
材料: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 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 元璋平废均宰每相日后要,处政理务奏繁章多2,0皇7件帝、力4不11从事心,。以致 “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 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2) 内阁的形成过程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谢生,出身名门王 族,父亲在朝中担 任大官。
欧阳生,出身寒 微,高大俊朗, 才学渊博,能言 善辩,高中榜眼。
陈生,儒生,为人 正直,是当地有名 的孝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人教新课标)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钳制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答案:B
2.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答案: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四课(共32张PPT)
第三课 第四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
强化
“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体现 弊端 影响
皇帝集全国行政、司法、军事于一 身
具随意性 独断性,影响政治决策的 合理性
历代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 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 和“奴才”的关系。
读史有感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 相待之以礼。丞相竭 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 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 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 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 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 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 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 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 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 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 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 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 度的延续。
6.清:雍正设军机处
时间:雍正 直接目的:西北军务的需要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军机处特点: 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 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 行省 路 府 州 县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l明清时期,为严格控制士人思想实行八股取士(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l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
1、院试:州府举行,通过为秀才 2、乡试:省城举行,通过为举人 3、会试、殿试,北京举行,会试由礼部 主持,于乡试第二年二月考,通过为贡生, 参加4月份殿试,通过的统称举人分(一 甲、二甲、三甲)
强化
“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体现 弊端 影响
皇帝集全国行政、司法、军事于一 身
具随意性 独断性,影响政治决策的 合理性
历代都以维护皇权、服务皇帝为基 本原则。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 和“奴才”的关系。
读史有感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 相待之以礼。丞相竭 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丞相病了, 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 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 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 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 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 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 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 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 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 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 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 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 度的延续。
6.清:雍正设军机处
时间:雍正 直接目的:西北军务的需要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军机处特点: 简(机构简单) 精(人员精干) 速(办事效率高) 密(地处内廷)
行省的设置 秦汉---元朝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 郡 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 行省 路 府 州 县
趋势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
l明清时期,为严格控制士人思想实行八股取士(缺乏 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l 1905年,晚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
1、院试:州府举行,通过为秀才 2、乡试:省城举行,通过为举人 3、会试、殿试,北京举行,会试由礼部 主持,于乡试第二年二月考,通过为贡生, 参加4月份殿试,通过的统称举人分(一 甲、二甲、三甲)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
讨论
• 自汉——元,中央集权加强有什 么规律?起到哪些进步作用?
如何评价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 4、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局限性:
过度削弱地方权力,造成了地方对中央的绝对 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失去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翔著《近代的初曙》P45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 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 设一事以防其欺。天下之人共知其筐 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惟筐箧之是 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 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原法》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等现象出现的本质是什么? 仍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1、汉代的内外朝制度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3、宋朝对相权的分割 4、元朝的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 称 时 期
汉 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标
准
品 行 门 第 才 学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就国家的前途而言,将政权置 于规范的制度化运行中,与将其交 与个人的独裁统治相比,无论如何, 都具有更多的合理性,都更能实现 理性为政的原则,更有利于社会的 和谐、稳定和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课件..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 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 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 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1 《后汉书· 许荆传》所记荆之祖八武被举孝廉,欲令两 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 ”。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武(八 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 “理产所增三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 ,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材料2 《魏书· 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 还未到任就“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 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 。另如洪寔“为魏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 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评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1)材料1、2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举制度? (2)据材料概括这两种选举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 (3 )为改善以上两种选举制度,中国后世开始采取什么选 官制度?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 谭嗣同
皇帝
如何减少皇 权的削弱?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尉
监察
助理
军事
全 国 政务
《商君书》强调“权制独断于君。”“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 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
萌芽于战国 建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北宋 发展于元朝 强化于明清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A
19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西汉 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度
①共性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标准及方 法途径不尽相同,但它们有相同的历史作用,即对维护地主 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封建社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②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有德才、门第。
③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特别是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古代的 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
丞相 权力
大
三省长 三司分 官都是 权
丞相
权
分散 分割
权分 六部
内阁 皇权
丞相 相权
形成 达到
权力
顶峰
A
8
票拟就是秘书起
草对公文的审批意 见;批红就是领导 对审批意见的认可 与否。
清代皇帝的批红
A
9
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 西周——世卿世禄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 战国、秦——军功授爵
商鞅变法时确立
• 西汉——察举制、征辟制 汉武帝确立
• 东汉末、魏晋——九品中正制
• 隋、唐——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
A
10
隋唐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
阶段 创立
完善
皇帝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A
贡献 分科考试
设进士科 扩大国学规模 创武举、殿试
把诗赋作为考试 内容
11
两宋
殿试图
A
A
20
三、中国监察与谏议制度变化
A
21
朝代 秦朝 汉代 隋唐 宋代 明清
特点
监察制度: 对官员的监督 御史大夫
谏议制度: 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御史府,御史大夫,汉武帝设刺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3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课件(共26张PPT)
决定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推动因素: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推动 主导作用:中国共产党倡议、主导和促成 转折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实现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
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 族抗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驱逐日寇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方针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 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伟大的抗日战争
风雨鸡鸣图(1937)
画中立于峻峭 巨石上的一只冠红 似火的大白雄鸡, 挺胸昂首望天长鸣; 石旁象征民族气节 的墨竹丛生;背景 为“风雨如晦”的 漫漫长空。公鸡在 风雨中引吭高歌, 其寓意是唤起人民 奋起抗战。
一:日本为什么要侵华?
(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
学生
抗日救亡的史实
爱国力量 中国
共产党 东北 军民
国民党 爱国官兵
爱国民众
学生
抗日救亡的史实 抗日宣言;“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组建抗日联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长城抗战 (安、宋、冯);西安事变;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一二·九运动
二、共赴国难
1、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了
台
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湾。
光
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受降 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仪
式
)
1945.9.9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三、伟大胜利
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实现了全民 族抗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号召驱逐日寇 (2)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一致抗日 (3)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方针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 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伟大的抗日战争
风雨鸡鸣图(1937)
画中立于峻峭 巨石上的一只冠红 似火的大白雄鸡, 挺胸昂首望天长鸣; 石旁象征民族气节 的墨竹丛生;背景 为“风雨如晦”的 漫漫长空。公鸡在 风雨中引吭高歌, 其寓意是唤起人民 奋起抗战。
一:日本为什么要侵华?
(1)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根本原因)
学生
抗日救亡的史实
爱国力量 中国
共产党 东北 军民
国民党 爱国官兵
爱国民众
学生
抗日救亡的史实 抗日宣言;“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组建抗日联军
组织抗日义勇军;
十九路军凇沪抗战;长城抗战 (安、宋、冯);西安事变;
工人罢工、募捐; 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一二·九运动
二、共赴国难
1、局部抗战:抗日救亡运动
“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
了
台
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湾。
光
复
(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受降 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仪
式
)
1945.9.9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
三、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