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总论

合集下载

药理学总论(三)含答案

药理学总论(三)含答案

药理学总论(三)一、最佳选择题1. 某药半衰期为5小时,单次给药后,约97%的药物从体内消除需要的时间为A.10小时B.25小时C.48小时D.120小时E.240小时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药物消除时间的计算。

半衰期为体内药物浓度消除一半时所用的时间。

本题的半衰期为5小时,一个半衰期时,约50%的药物从体内消除掉,两个半衰期时,约75%的药物消除,依此类推,大约5个半衰期时,约97%药物从体内消除。

故答案为B。

2. 反映药物体内分布广泛程度的是A.峰浓度B.半衰期C.达峰时间D.表面分布容积E.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药动学参数的药理意义。

药-时曲线是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其面积可评价药物吸收程度。

表观分布容积(Vd)的药理意义在于表示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范围广不广,结合程度高不高。

消除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程度。

故答案为D。

3. 首次剂量加倍的原因是A.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B.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C.为了增强药理作用D.为了延长半衰期E.为了使血药浓度维持高水平答案:A[解答] 本题考查药动学相关内容。

首剂加倍:临床用药过程中,为了迅速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即坪值,以期药物迅速产生效应,常常采用首剂加倍的方法——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目的是在病菌繁殖初期,使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迅速达到有效值,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

如果首剂不加倍,不能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会给病菌的快速繁殖留下时间,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延误疾病治疗时机。

以磺胺异唑片为例,它的半衰期约为6小时,即如果首剂加倍,口服后6小时血药浓度趋于稳定,可有效杀灭病菌。

如果首剂不加倍,则需12小时才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病菌可能在这几小时内迅速繁殖。

故答案为A。

4. 某药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这意味着A.口服药物未经肝门静脉吸收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受首过效应的影响D.口服吸收较快E.生物利用度相同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时-量曲线下面积的意义。

药理学总论总结

药理学总论总结

药理学总论总结绪论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学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或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可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基因工程药物。

药物与毒物区别:无严格区别,小剂量的毒物就会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但任何药物剂量过大都可产生毒性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1、概念:是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过程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和药物代谢动力过程。

2、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①被动转运:也称下山转运,即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无需载体、不耗能、无饱和现象、不存在竞争抑制现象形式:1)简单扩散影响因素:脂溶性大小、极性大小、膜两侧浓度差离子障:分子状态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药物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弱,易通过,弱酸性药物在PH值较低的环境中,解离少;非解离型多,脂溶性高,易透过细胞膜碱性则相反。

2)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或渗透压随体液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由细胞膜的一侧称为滤过3)易化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②主动转运:也称上山转运,是一种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特点:需载体,需能量,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抑制现象。

3、影响药物通透细胞膜的因素:血流量的改变、体液的PH、药物解离度、可利用的膜面积、细胞膜厚度4、吸收:概念: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1)药物本身理化性质;(2)剂型、崩解度、溶解度、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剂量;(3)吸收环境;(4)给药途径给药途径:①口服:首过效应:药物经胃肠及肝细胞代谢酶的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②吸入:应用:气体或挥发性药物,用于治疗支喘、全麻局限性与注意点:剂量不易控制,可能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③静脉注射:不需吸收可产生即刻作用应用:急救、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和肽类、大容积、刺激性药物的给药局限性与注意点: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不适用于油溶液或不溶性物质④肌肉注射:应用:适用于中等容量、油溶液或某些刺激性物质局限性与注意点:在抗凝期间不宜使用⑤皮下注射:应用:适用于某些不溶性的混悬剂和植入固体小片⑥舌下给药:适用于少数用量少和脂溶性高的药物⑦直肠给药:适用于呕吐或意消失的病人及少数刺激性强的药物,但吸收面积小,吸收速度慢而不规则,不完全5、分布:概念:药物从血液循环跨膜转运到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的过程分布规律:大多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一的,各部位药物浓度可达相对稳定影响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PPB):药物在治疗剂量下,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游离型药物有药理活性,可透过血脑屏障,可被代谢,可被排泄,结合型药物是药物在血液中的一种储存形式★用药时注意:1)选药问题 2)联合用药问题 3)某些药物能与机体内源性代谢物竞争同种血浆蛋白 4)药物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用药 5)PPB与药物起效及作用关系②与组织的亲和力③体内组织屏障④体液PH值⑤器官血流量6、代谢:概念: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作用: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重要途径,药物经代谢后作用一般均降低或消失,但也有药理作用或毒性增高的部位:肝脏(主要)、胃肠道、肺、皮肤、肾途径:Ⅰ式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或水解,大多数药物经Ⅰ式反应后其药理活性及毒性减弱或消失,但也有少数药物经Ⅰ式反应可转化为活性或毒性更强的代谢物,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药物的生物转化是一种解毒的过程Ⅱ式反应:即结合反应,药物或其代谢物与一些基团(如:甲基、乙酰基等)结合,形成水溶性更强的代谢物,利于从肾排出。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临床药理学总论
大肠:
直肠:
影响因素: ❖ 1.胃肠道pH值 ❖ 2.胃排空速率 ❖ 3.首关效应
某些药物通过胃肠粘膜及肝脏时受药 酶代谢,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首关效应(首过消除):某些药药量减少。
口腔粘膜 胃粘膜 门静脉 肠粘膜





直肠粘膜
分布
临床药代动 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 一、概念 ❖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 排泄(elimination)
吸收
❖ 概念: ❖ 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
口腔粘膜:舌下给药 胃: 小肠:大多数药物在小肠被吸收。
❖ 肝药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1) *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钠和苯妥英钠, (2) *抑制剂: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
排泄
❖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 2.胆汁排泄 ❖ 3.其它途径:乳汁;汗;肺;唾液等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肾小球滤过
肾小管重吸收
弱酸性药物在碱性尿液 中解离多,不易重吸收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 1. 新药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 2. 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再评价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
重要依据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 4.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 ❖ 5. 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第四节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新药的概念
❖ 新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过的药品。已生 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 症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Cost per drug ~$800,000,000*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1)防治作用(预防和治疗作用)
①预防作用:指提前用药以防止疾病或症状 发生的作用。接种各种疫苗等
②治疗作用:指符合用药目的,能缓解症状 或消除病因以达到治疗效果的作用。
对因治疗:是指针对病因进行的治疗。如 青霉素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
对症治疗:是指用以缓解疾病症状的治疗。 如阿司匹林使发热病人体温下降至正常
(4)药熟悉药物三(查:作用用药时、做到用操途作前、检不查、良操反应、 注意事项、用作七法中 对检 :、查 用相、 药操 时互作 要作后 做检 到用查 对、。 床号禁、对忌姓症等) 对医嘱有疑义名浓,、 度对 、及药 对时名 用、 药与对 方医药 法物 、师剂 和沟量 对、 用通对药时药。间物 2.用药时 (1)要根据病人用药目的指导病人用药。 (2)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避 免发
脂溶性或水溶性小分子易透过血管壁
5.组织器官的屏障作用血Βιβλιοθήκη 脑屏胎盘屏障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代谢(生物转化)
定义:药物作为外源性活性物质在体 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转化的方式、步骤 :
氧化、还原、水解 第一步:药物
代谢产物
第二步:
结合
药物或代 谢物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肝肠循环
生物转化
胆道
药物
无活性结合物
胆囊
肝脏
门静脉 肠道吸收

原型药物
小肠
肠道
4.其他途径: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排泄。
三、药动学基本概念
1.生物利用度
是指非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被吸收入 血液循环的药量与所给药量之比。
2.消除半衰期(t1/2) 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意义: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 可根据t1/2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临床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临床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三. 吸入全麻醉药
• 吸入全麻醉药的摄取与分布(模式)

吸入全麻醉药效学-
•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 M A C
最小肺泡有效麻药浓度 (%)= MAC
• 反映麻醉浓度的麻醉效能 :
• 1.0 MAC----50% 病人手术切皮时无痛反应.
• 1.3 MAC----- 95 % 病人 手术期无痛反 • 由上可见吸入全麻病人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 • 必需合理辅助其他镇痛,镇静药达到无痛效果 • 平衡麻醉
X0 ( 体内药物总量) a. 分布容积(Vd) = ----------------
C0 (0时间血药浓度) X
稳态分布容积 (Vdss) = --------
C
b. 分布半衰期 (t½ )--- 药物分布于血液半量的时间
(2). 消除相. ---- 药物时-量与半衰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床药理学总论
二.
内容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吸收 分布 代谢 (降解) 排泄
2.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作用效能 量 - 效 关系
3. 副作用, 毒性反应 4. 当前临床热点问题
一. 静脉给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E D (有效量)
安全性 = ---------------
L D (致死量)
或 E D , L D 二者之间的差异
药物 量 — 效关系: 量 — 效曲线 表示:(图 1-10 )
药物的血药效应浓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2. 药物相互作用
• 相加作用(Additive): 1+1 = 2 • 协同作用(Synergist): 1+1 2 • 拮抗作用(Antagonist ): 1+1 1

《药理学》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总论练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总论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是指药物:1.药物的ED50A.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B.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C.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D.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2.某患者胃肠绞痛,用阿托品治疗,病人胃肠绞痛明显缓解,但出现口干,排尿困难,后者为:A.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所致B.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C.药物引起的后遗效应D.药物的特异质反应E.药物的副作用3.某患者经氯霉素治疗伤寒,一个疗程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者属于:A.继发反应B.毒性反应C.变态反应D.后遗效应E.副作用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可将首次剂量:5.以近似血浆T1/2•A.增加半倍 B.增加一倍 C.增加二倍D.缩短给药间隔E.连续恒速静脉滴注: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A.固定不变B.随用药剂量而变C.随血浆浓度而变D.随给药次数而变7.药物在血浆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下列哪项正确:A.药物作用增强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C.药物代谢D.药物排泄加快E.药物作用减弱8.有关一级动力学消除,错误的概念是:A.此时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B.指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C.血药浓度按等比级数衰减恒定D.又叫恒比消除E.T1/29.产生副作用时所用的剂量为:A.极量B.治疗量C.大于治疗量D.半数致死量E.最小中毒量10.药物在血浆中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结合:A.脂蛋白B.白蛋白C.球蛋白D.血红蛋白质E.载脂蛋白11.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主动转运B.滤过C.简单扩散D.易化扩散E.胞饮12.药物发生毒性反应可能说法不对的是:A.一次用药超过极量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C.病人肾、肝功能低下D.高敏性病人E.病人属过敏体质13.受体激动药的概念是:A.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B.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C.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较弱的内在活性D.与受体无亲和力与内在活性E.以上都不对14.受体阻断药(拮抗剂)的特点是: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C.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D.有亲和力,有较弱内在活性E.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1.6天,按逐日给予恒定治疗剂量,血浆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是: •15.地高辛T1/2A.10天B.12天C.6-7天D.4-5天16.某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一次静注后第一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100ug/100ml,第十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12.5ug/100ml,该药的半衰期是:A.1小时B.2小时C.3小时D.4小时E.5小时17.经反复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A.抗药性B.习惯性C.成瘾性D.耐受性E.依赖性18.药物的半衰期是指: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D.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19.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B.药物脂溶性强弱C.药物水溶性大小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低E.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20.A药比B药安全,依据是:A.A药的LD50/ED50值比B药大B.A药的ED50/LD50比B药大C.A药的LD50比B药小D.A药的LD50比B药大E.A药的ED50比B药小 •21.治疗量是指什么量之间: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B.最小有效量与极量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D.常用量与最小中毒量22.药物的变态反应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与剂量大小B.与年龄性别C.与药物毒性大小D.与遗传因素23.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A.药物作用选择性低B.用药剂量过大C.用药时间太长 C.个体对药物反应太强烈24.下列说法哪一点为错误:A.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B.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率不同C.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药效强度不尽相等D.缓释制剂利用有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E.肠外给药一般除油溶长效注射剂外,还有控释制剂可控制药物恒速释放及恒速吸收25.吸收特点为:A.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减慢药物吸收B.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较大C.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D.抑制胃排空药能加速药物吸收E.四环素与Fe2+不相互影响吸收26.药物副作用:A.常在较大剂量时发生B.一般不太严重C.是可以避免的D.并非药物效应E.与药物选择性高有关27.药物效应强度:A.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小B.与药物的最大效能相平行C.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D.反映药物与受体的解离E.越大则疗效越好28.有关内在活性哪一点是错误的:A.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B.内在活性用α表示C.内在活性范围为0%-100%D.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E.激动药与拮抗药均具有内在活性29.受体:A.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蛋白组分B.为客观存在的实体C.作用机制大多尚未被阐明D.为一个空乏笼统的概念E.分子在细胞中含量较高30.下列不正确的为:A.药物作用为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B.药物作用有其特异性C.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D.药物作用有选择性E.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意义相同31.pKa:A.仅指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B.其值对各药来说并非为固定值C.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D.pKa小于4的弱碱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E.pKa大于7.5的弱酸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32.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为: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较快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关消除多的药物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33.血脑屏障:A.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3种屏障的总称B.其中脑脊液-脑屏障是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屏障C.是大脑自我调节机制D.可使季铵化阿托品易于通过E.使治疗脑病可选用高极性的药物34.生物利用度:A.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前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相对量B.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C.是原料药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D.相等的药物,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的AUC不等E.其口服时计算式为F=(静注定量药物后AUC:口服等量药物后AUC)×100%二、多选题1.药理学:A.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B.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C.是为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D.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E.研究属于狭义的生理科学范畴2.药物不良反应包括:A.副反应B.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D.停药反应E.变态反应3.药物作用机制包括:A.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B.影响核酸代谢C.影响生理物质转运D.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E.对酶的影响4.首过消除是药物口服后:A.经胃时被胃酸破坏B.经肠时被粘膜中的酶破坏C.进入血液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D.经门脉入肝脏被肝药酶灭活E.极性过高不能经胃肠吸收5.亲和力:A.单位为摩尔B.为解离常数负对数C.与分子量成正比D.仅为激动药所具有E.常用pD2表示6.部分激动药:A.与受体亲和力小B.内在活性较大C.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D.与激动药共存时(其浓度未达Emax时),其效应与激动药拮抗E.量-效曲线高度(Emax)较低7.第二信使包括:A.G-蛋白、环磷鸟苷B.核糖核酸、肌醇磷脂C.环磷腺苷、钙离子D.蛋白酶、P450E.肌醇磷脂、镁离子8.下列说法错误的为:A.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B.药理效应强弱为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质反应C.TD50/ED50或TC50/EC50所表示安全指标十分可靠D.动物实验常用LD50/ED50作为治疗指数E.ED95--TD5之间称为安全范围9.生物转化:A.主要在肝脏进行B.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部为结合C.与排泄统称为消除D.主要在肾脏进行E.使多数药物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10.有关药物排泄正确的是:A.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经尿排泄B.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经尿排泄减少C.药物可自胆汁排泄,原理与肾排泄相似D.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E.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11.零级消除动力学:A.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B.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高低有关C.其消除速度与CD.为恒速消除E.亦可转化为一级动力学消除12.一级消除动力学:A.药物半衰期并非恒定值B.药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C.为绝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D.其消除速率为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E.其消除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实际药量13.表观分布容积:A.为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B.为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C.与血浆清除率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各有其固定数值D.不因剂量大小改变其数值E.在多数药物中其值均小于血浆容积14.血药稳态浓度(Css):才能达到A.在一级动力学中,约需6个t1/2B.达到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C.在静脉恒速滴注时,血液浓度可以平稳达到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D.在第一个t1/2推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E.不随给药速度快慢而升降15.下列哪些临床合理用药时应加以考虑:A.使血液浓度波动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与最小有效血浆浓度(MEC)之间治疗窗B.医师应根据病人肝、肾功能调整剂量C.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D.一般可采用每一个半衰期给予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加倍的给药方法E.临床用药可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方案16.下列有关房室模型的正确叙述为:A.药代动力学房室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概念多数药物按单房室模型转运B.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可能呈一室或二室模型D.同一药物静脉注射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呈单一房室模型E.房室模型为药物固有的药代动力学指标17.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包括:A.生理性拮抗B.生理性协同C.受体水平拮抗D.相互影响排泄E.干扰神经递质转运18.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包括:A.年龄,遗传异常B.性别,病理情况C.适应症,抗菌谱D.药物剂型,配伍禁忌E.心里因素,药物耐受三、填空题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医学课件 药理 1药理学总论

医学课件 药理 1药理学总论

分次给药: 间隔恒定时间,恒量给药时,如要快速达Css,首剂加倍。 降低Cmax和Cmin之差:
如要迅速达到Css,可在第一个T1/2内将给药速度增加1.44倍。
达到Css后,改变滴注速度或剂量,需再经5个T1/2才能达到新的Css。
Po或分次注射给药时,在不影响达Css下,尽量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但在单位时间内给药总量恒定,则使峰谷浓度差距减小。
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eg.N-R,GABA-R,NMDA-R,Gly-R… G-蛋白偶联受体:多。DA-R,Adr-R,5-HT-R,M-R,阿片-R…。 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主要为一些生长因子受体,涉及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细胞内受体:eg.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素受体。 其他:细胞因子受体、其他酶类受体
*
2 步骤:1)氧化、还原、水解 2) 结合 3 肝药酶: 特点:专一性低、活性有限、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的诱导和抑制 四、排泄 1 肾脏:主要排泄器官。肾小球过滤 肾小管分泌, 酸化或碱化尿液可促进药物的排泄。 2 胆汁: 肝肠循环 3 乳汁、胃、肺、汗液、唾液 4 评价参数:血浆清除率 CL=ke‧Vd
*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 1)定义 2)内容:副作用(side reaction)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急性、慢性、特殊毒性(carcinogenesis, teratogenesis and mutagenesis)。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重庆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刘颖菊
药理学定义 研究药物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基础学科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临床药理学总论

后,才作为一门学科有组织的开展活动。
我国临床药理学的发展简介
1980年 卫生部在北京医学院成立临床药理研究所 1982年,成立临床药理学术组织“临床药理学会” 1983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4个临床药理基地, 上海出版了第一部《临床药理学》参考书 1984年 卫生部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湖南建立临床 药理培训中心 198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创刊 198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临床药理学》专著
由于新药临床前各种因素的制约,对其ADRs谱的 认识非常局限,必须通过药物的上市后监察,完 成对一个新药的全面评价。
上市前临床试验的局限性
观察对象样本量有限 观察时间短 病种单一
多数情况下排除老人、孕妇和儿童
罕见的不良反应、迟发反应和发生在某些
特殊人群的不良反应难以发现,需要开展药物
low
No identifiable response
time
onset duration termination
最高安全浓度 血 药 浓 度 最小有效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
• 药动学 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的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性
• 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率先
建立了医药人员自愿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制度。
• 全球形成药物不良反应监察的国际网络,该中心
不仅收集各成员国的ADRs报告,还定期通报药物
安全信息。
近六十年发生的药物毒性的严重事件
年代 1935~1937 1937 1937~1939 药 品 中 毒 事 件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药理学总论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它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理学的发展与现代药物的开发密不可分,通过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应用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一、药物的分类与作用机制药物按照其化学结构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无机化合物药物两大类。

有机化合物药物主要包括药硷、酸碱类药物等,无机化合物药物则以矿物质为主。

根据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作用方式,药物又可以分为激素药物、兴奋剂、抑制剂、替代剂等多个类别。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靶点作用、调节信号通路和改变细胞代谢。

靶点作用是指药物与特定的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受体活性来产生药效。

调节信号通路是指药物通过影响离子通道、酶活性等细胞信号传递途径,改变细胞内的信号传导过程,从而产生药效。

改变细胞代谢是指药物通过影响细胞内的代谢途径,改变细胞内物质的合成、降解和转运过程,从而产生药效。

二、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的科学学科。

药效学研究药物的药效、药效曲线和药效参数等。

药效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特定效应,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估。

药效曲线是描述药物剂量与药效关系的曲线,常用的药效曲线有剂量-反应曲线和血药浓度-效应曲线。

药效参数是对药物药效进行量化描述的指标,常用的药效参数有ED50、LD50、EC50等。

三、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学科。

药物在体内经历各种药代动力学过程,这些过程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及其效应。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体内的过程,常见的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不同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传输过程。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各种代谢途径被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和肝脏完成。

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总论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一门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药物的研发、药效、药效动力学、毒性、药理毒理、药物代谢、药物传递等内容。

药理学的发展,关乎着药物在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对药物研究与医疗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药理学根据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分为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三大分支学科。

基础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药理学机制、药效学和药物毒性的基本规律。

例如,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作用机制等等。

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以及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等。

例如,根据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调整药物疗效,避免药物过量和不良反应等。

药物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如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药物动力学对于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药物发现的过程中,通过药理学的研究,了解到药物的多个目标点,并寻找到最有效的有效目标点,然后设计出合适的药物化合物进行治疗。

在药物临床前的测试过程中,药理学还评估了药物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使用方法,并进行临床试验,最终推广到临床使用中。

另外,药理学的研究也为副作用的发现和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对副作用的机制和药理学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药物产生的副作用,并且提高药物疗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体来看,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对于药物研发、临床应用、药物安全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医学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药理治疗学总论

临床药理治疗学总论

总论
第三节 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
举例:控制心绞痛药物的选择
假设患者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一个月前发病,病史 和各种检查无其他异常。设定的治疗目标是尽快终止发作。
分析:根据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生理学知识,它是由 于冠状动脉部分狭窄,当劳累等因素造成心肌耗氧增多时 供氧不能相应增加而引起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降低心肌耗 氧量来恢复心肌的供氧与耗氧平衡。这可通过四种途径来 实现:降低心肌前负荷、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和降 低心肌后负荷。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制剂中不符合标准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准 或有效成分含量过高
规范管理,严格把关 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总论
第二节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四、药物治疗的经济性(economy)
控制药物需求的不合理增长 合理配置药物资源 控制被经济利益驱动的不合理过度药物治疗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应用现代经济学的 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 研究成果,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 项目的成本-效益或效果或效用比,确定经济的药物治疗 方案。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一、临床药物治疗学概述 二、临床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三、临床药物治疗学与药学服务
总论
第一节 绪论
一、临床药物治疗学概述
1. 药物治疗学的历史沿革
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经验逐步上升到科 学的阶段:
19世纪前 经验主义阶段(hit-or-miss,偶然式、机会式)
±
-
-
钙拮抗剂(注射剂)
+
±
-
-
总论
第三节 药物治疗的基本过程
二、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
2.给药方案的制定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理学第一章药理学总论PPT课件

药物的量效关系是药理学研究 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临床用 药具有重要意义。
在量效关系曲线中,药物的效 应强度可以用纵坐标表示,药 物的剂量可以用横坐标表示。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如何与 机体相互作用并发挥药理作用的 过程,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的
核心内容。
药物的作用机制涉及药物与机体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受体的相互作 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细胞功能变
01
02
03
04
半衰期
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 间。
表观分布容积
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后, 按血浆中药物浓度计算应占有
的体液总容积。
清除率
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清除的药物 量占给药量的比例。
生物利用度
药物经不同途径进入体内后被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占总给药
量的百分比。
04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 之间的不良反应和相互干扰,提高用 药安全性。
特殊人群用药安全性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生理状况的人 群,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 相应的用药方案。
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
建立和完善药物安全性评价标准,规 范评价流程和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药物风险管理
药物评价与重要作用。通过对药物的 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 评价,可以为药品监管部门提 供科学依据,确保药品的安全 性和有效性。
促进医药科学发展
药理学的发展对于促进医药科 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 断深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 效果,可以推动医药科学的进 步,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 出贡献。
物作用。
性别
不同性别的人体生理特征存在 差异,对药物的反应也有所不 同。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

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解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科学,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理学总论是药理学的基础,涉及到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药理学总论级名词进行解释和概述。

1. 药物:药物是指能够影响或改变生物体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或天然产物。

药物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生物体,如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多种,包括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分子靶点,从而改变生理功能。

2. 药效:药效指的是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治疗或治愈效果。

药效可以通过疗效、副作用等来评估。

药效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的特性以及生物体的个体差异。

3.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以通过药物动力学参数来描述,如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等。

4.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效果。

药效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剂量-效应关系、药物作用的机制等。

药效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治疗效果以及药物的副作用。

5.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可以发生在肝脏、肾脏和其他组织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为水溶性的代谢产物,以便更容易排出体外。

6.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生物体的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药物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从而改变生物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来解释。

7.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使用药物来治疗疾病或缓解病症的一种方法。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的生理功能或干预病理过程来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的选择要基于药物的药效、安全性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

总结:本文对药理学总论级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了解释和概述,包括药物、药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药物代谢、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治疗等。

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 药理学课件

药理学总论 药效学 药理学课件

= 激动药
= 拮抗药
受体的调节
向下 调节
向上 调节
受体数目增加 敏感性增强
受体数目减少 敏感性降低
谢谢大家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B药ED曲线
A药ED曲线
A药LD曲线
B药LD曲线
ED50
LD50 剂量 哪种药物更安全?为什么?
第三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1
2
3
4
5

















影 响 酶 的 活 性
作 用 离 子 通 道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病人,又称蚕豆病。
急性 血管 内溶 血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量效关系曲线
量反应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的强度可用 数据表示。
效 应
(%)
质反应量效曲线
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 阴性或阳性表示。
对称S 对数剂量
效能:指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 效价强度:指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药物的剂量。
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的作用与药理效应
靶点
机体原有 功能改变
兴奋
功能 增强
效应
功能 减弱
抑制
药物作用的治疗效果
治 疗 作 用
不 良 反 应
指在治疗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全麻术前)
(腹气胀、尿潴留)
抑制腺体分泌
(痉 挛)
口干
松弛平滑肌
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对机体产生的伤害性反应。

1临床药理总论

1临床药理总论

主要研究内容和范围
新药临床评价(临床试验)和老药再评价 指导临床用药:治疗药物监测TDM,用药个体化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研究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药效,药代,不良反应 特点 遗传因素影响用药(遗传药理学pharmacogenetics, 药物基因组学 pharmacogenomics),环境因素 临床药物代谢,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
4 氯霉素 血药浓度与毒性
二,血药浓度与药效的无相关性
击中就发动药物 有些药物的药效一旦产生后,药效的持续与 受体周围的药物浓度无关.甚至血浆和组织中 药物早已消除,而药效仍持续一段时间. 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利血平; 抗肿瘤药 等
血药浓度监测
靶效应, 一,靶效应,靶浓度
靶效应 target effect― 临床药物治疗的 靶效应target effect―临床药物治疗的 终点
II期的延续,扩大的临床试验,要求在 多个中心进行(不少于3个),可不用盲 法.一般要求300例. 目的:在较大范围内(多中心)评价新 目的: 药,明确有效性和安全性.
IV期临床试验 IV期临床试验
即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测. 目的 : 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发 目的: 现发生率较低的不良反应. 包括: 1 扩大临床试验范围 2 特殊对象临床试验 3 补充临床试验
药物作用与靶器官后产生的效应.此效应可为治疗的目 的或终点,也可以是一个代用的或中间的治疗指标.
靶浓度 target concentration ― 药物治 靶浓度target 疗的中间性终点
与用药目的(治疗终点)有规律性及半定量关系的血药 浓度,在无合适治疗终点或靶效应时可作为药效指标.
二,靶浓度的测定
起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学总论
中山大学 一院 陈秉学 麻醉
二.
内 容
1.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吸收
分布 代谢 (降解) 排泄
2.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作用效能 量 - 效 关系
3. 4.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当前临床热点问题
一. 静脉给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1). 激动作用---有亲和力并有效应 (2). 拮抗作用---有亲和力无效应
三.
吸入全麻醉药
• 吸入全麻醉药的摄取与分布(模式)

吸入全麻醉药效学•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
最小肺泡有效麻药浓度 (%)= MAC
M A C
• 反映麻醉浓度的麻醉效能 :
三室模式:
药物吸收 (I.V.)

外周-1 中央室 药物消除 经肾 外周-2


• •
C2
C1
C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药物达到作用部位产生效应 :
取决于 细胞膜结构 与 药物的转运有关: 细胞膜结构: • 类脂质 • 蛋白质, • 受体
细胞膜结构

3. 药 物 吸 收
• 与下列因素有关:
Why Use a PCA Pump ?
Micrel Co. Europan . (Althen.)
A.
肌注镇痛药血药的浓度与效果
止 痛 剂 浓 度 0 B. 图 24 小时 PCA 镇痛药的血药浓度与效果 ( 24 小时)
PCA 与肌注药物的血药浓度图示 A. 肌注镇痛; B. 肌注镇痛
泵控注药可看作为是不间断地小剂量注射, 提供的注药模式. 如下图所示:
术后 “病人自控镇痛”
( 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
P.
C.
A.
术后镇痛治疗的管理

点:
1. 术后镇痛是有利於缓解病人术后痛苦, 利于术后康复的一项措施 2. P C A 是新型的镇痛给药方法。 3. 符合个体差异用药原则, 4. 按需要控制给药,不必等待医护人员医嘱用药, 5. 镇痛效果迅速。 6. 镇痛药血药浓度稳定
• 致死量 (Lethal Dose, L D ).

半数致死量
(LD50)
E
D (有效量)
安全性 = --------------L D (致死量)
或 E
D
,
L
D 二者之间的差异
药物 量 — 效关系: 量 — 效曲线 表示:(图 1-10 )
药物的血药效应浓度与时间变化关系
2. 药物相互作用
(2). 消除相. ---- 药物时-量与半衰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消除半衰期 (t
½ ).

药物体内消除一半的时间. (半衰期长/ 短对药体内作用影响时 明显). (2). 血浆半衰期 (t ½ ). ( 血药浓度下降一半需时间) .
• •
血浆半衰期长---连续或重复用药时易发生 体内积蓄---- (二次效应).
Influence of infusion rate
Conc Propofol (µg/ml)
20 15 10 5 0 0 5 10 15 20 25 30 35 Time (min) C1 (1200 ml) Ceff Target Samples
2. 静脉靶控输注 (TCI) 药物优点,
可维持恒定血浆药物浓度 与 效应室浓度.
方法 :
(1). 这选择合适目标浓度 ( C
t
)
(2). 给于一负荷药量, (Loading Dose ) (3). 测定血浆药物流出率 ( EP) (4). 补充血药浓度的输注速率 ( Q)

2. 静脉TCI , 维持恒定血浆药物浓度 与效应室浓度.
流入率Q
(t)
血浆浓度/ 效应室浓度 流出率 P(
• 相加作用(Additive): 1+1 = 2
• 协同作用(Synergist): • 拮抗作用(Antagonist ):
1+1 2 1+1 1
3. 药物 与 受体( Receptor) 关系 • 受体概念1878 年 Langley 提出 : • 药物 与 受体结合: • ---产生内在活性, 增加生理效应 • 激动作用--剂, (Agonist ). • — 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 --- 拮抗作用--剂 (Antagonist).
> 直肠 肌肉 粘 膜
皮下
( 心肺复苏,气管内给药:
静脉未建立之前, 为首选用药途径,
比静脉注药 慢 1-2 sec.).
药物摄取 ,代谢, 清除,
三者关系
肝代 谢 与 血 流 关 系
4.药物分布与消除
(1).分布相
( 药物单位容积浓度, ng/ml, g/ml, mg/ml )
a. 分布容积(Vd) X0 ( 体内药物总量) = ---------------C0 (0时间血药浓度) X 稳态分布容积 (Vdss) = -------C b. 分布半衰期 (t½ )--- 药物分布于血液半量的时间
–剂型---口服, 静脉, 肌注, 皮肤贴剂…
–给药途径------不同途径有差异 –药物理化性质-----脂溶性 –给药部位的血流量 –病理状态 –离解常数 (pKa)-----离解型, –pH. 非离解型 高 / 低
不同给药途径药物吸收速度:
静 脉(IV) 气管内 肺吸入
__________ _
• 二.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
1. 与药物的安全性关系
(1). 药物量一效 关系 :
有效量 (Effect Dose, E D )
ED
50 ,50%
有效量;
ED
95 ,
95%有效量.
(2). 天花板效应 (Ceiling Effect ) :
(3). 毒性作用关系 :
(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venous drugs )
1. 药物体内过程---- 房-室模式
• 一室 模 式:
药物吸收 (I.V.) 中央室 药物消除
( 血流丰富器官组织) (肝 /血 经肾)
二室模式
药物吸收 (I.V.) 中央室 外周室

药物消除
药物的血药浓度 - 时间关系
分布
与 消除半衰期
5.
(1).
清除率(CL):
CL
器官清除率(mlmin-1) CL =
E ( 器官摄取率)× Q(血流速度)
(2).
消除速率(mlmin-1)
=
= Q (器官血流速度) ×(CA-CV) (动 静脉血药浓度) Q ×( CA – CV ) (3). 器官摄取率(E) = ----------------Q × CA


1.0 MAC----50% 病人手术切皮时无痛反应.
1.3 MAC----- 95 % 病人 手术期无痛反
• 由上可见吸入全麻病人要有足够的麻醉深度 • 必需合理辅助其他镇痛,镇静药达到无痛效果 • 平衡麻醉
四. 靶 控 输 注 (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
Micrel Co. Europan . (Althen.)

The
End
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s
120
90 60
30 0 0
fentanyl alfentanil sufentanil
120
240
360
480
600
Infusion duration (min)
时-效相关半衰期
血药浓度与效应室浓度. (t ½ keo 短的药物起效快
)
T .C. I
1.药物的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之差

(1). 血药浓度半衰期 ( T ½ )— (2). Keo 常数. 表示
血药浓度下降 ½ 的时间
血浆 = 效应室药物浓度 (平衡的时间/速度)
---
半衰期 (t
½ keo
)
血浆和效应室浓度平衡 ( 达到一半 / 50 % 时间).
(3).
.持续输注后半衰期 (Context-Sensitive time, T1/2 CS )
t )
• • 注药后达到血药稳态分布, 补充相当于流出药量则可以 维持桓定血浆/效应窒浓度.
( 图 Fig.
a, b, c , d
异丙酚推荐用法 )
( Fig . 4 , Diferent target blood propofol concentration )
( Fig . 4 , Diferent target blood propofol concentration )
维持血液药物有效浓度方案:
1. 负荷量 (Loading dose):
通过一次给药( ED95 或 2ED95 ),
使血药浓度迅速升高, 2. 维持量—--连续输注给药方式 (Continuous 3. Infusion)
锁定时间 ( Lockout time )

4.
一次注射量
( P C A./ Bolu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