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分类系统
第二章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 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 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 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 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 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 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概述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 全面反映。 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 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 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 步而变化
三、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 21010—2007),标志着我部在统一土地分类标 准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土地供应、
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 地类面积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 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 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土地利用与评价2——土地利用分类
利用图表达。
四、土地分类方法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土地类型划分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土地类型等级划分,即土地分级;二是在土 地等级划分基础上,对同一等级土地中的类型进行的划分,即土地分类。土地分级 是对土地个体形态单元组织水平,即主地类型分类的详细程度和层次的确定;同一 等级中土地类型的分类则是对各个土地个体形态单元土地属性或特征的共性的归纳。
•
土地利用分类,是对土地利用地域差异的划分,因此,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是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和历史条件综合影响 下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的反映。因此,土地利用分类首先应考虑各地区土地利 用方式和结构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建立能够反映不同地 区土地利用现状基本特征和本质差异的科学的土地利用类型系统。
第 七 章 我 国 土 地 利 用 分 类 体 系
3.过程法
通过对土地分异各主要过程以及过程动力学特点的研究,以土地 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 限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线。这样在一定单位内,有一定过程发生 并与其过程相互作用,进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过程法依据的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的综合方 法,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的定量分析才能采用。
4、实用性原则
在进行土地类型划分时要与应用目的紧密相连。例如,我国1:100万土地类型 调查与制图主要是为大农业生产布局服务的,因此所采用的划分指标也相应地 是与发展农、林、牧、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另外,土地类型划分还要与 区域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譬如,在可垦荒地较丰富的东北温带湿润半 湿涧地区,坡度7°可以作为划分平地(种植业为主)和山地(林业为主)的阈 值;而在人口稠密、可垦荒地极其稀缺的南方丘陵山区就不适用,规定在坡度 20°或25°以下地区都可有限制地,适度发展种植业。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分类体系
00其他用地
全国土地分类(2001)
新的城乡一体化土地分类系统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 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以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 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 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 及含义”为基础,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
二、我国地籍管理中采用的土地分类
全国全面开始地籍工作是在1986年成立国家土地局,颁 布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后。到现在为止 我们国家先后出台三个土地分类系统和一个过渡分类系统。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2、城镇土地分类 3、全国土地分类(试行)(P15) 4、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就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1984年颁布开始,一直沿用到2001年12月。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基本框架
整个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体系
城乡一体化分类系统
农用地 耕地 园地 ……
商服用地
建设用地 工矿仓储用地 ……
未利用地
3个一级地 类
未利用土 地
其他土 地
15个二级地类
灌溉水 田
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
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 排列组合在 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 分类系统有:
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医疗卫生用地 慈善用地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土地资源学42第四章 土地类型分类
? 其次
? 个体单位不论任何等级都是客观的,它们都 作为具体的地域个体单位而存在着,并具有 空间的连续完整性;
? 类型单位则是分类的产物,是个体单位共同 属性的逐级概括,它们都作为抽象的概念而 存在。
(2)中级土地类型 (属).
按土壤亚类与中地貌类型 分类.具体来说 ,是在 上述高级分类基础上 ,按土壤亚类 ——地带性土壤 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属或地表组成物质的重大差异来 分类.如淋溶褐色土低山 .
(3)低级土地类型 (种).
按植被垂直亚带、土壤亚类与中地貌分类 ,即 在中级土地分类单位的基础上按植被垂直亚带来分 类.此外,还可以选取一定的 水热指标 作为其分类标 志,如东北师大景贵和在延边自治州的做法 ,将“温 和” 、“温凉” 、“寒冷” 、“严寒”等指标 冠于相应的垂直亚带之前 .
由此可见,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 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 是对土地的 横向 ( 即同一等级内 )类群归并 ( 下 图)。
? 以相为例: ? 可以把性质相似的某些相归纳为“相种”; ? 性质相近的相种再归纳为“相属”; ? 性质相近的相属又归纳为“相科”。
? 同样,性质相近的限区或地方也可以分别构成 自己的种、属、科系列(图)。
? 由于同一类型的个体单位不一定在空间上连 续分布,因此在类型图上,每一类型多表现 为一些分离的分布区。
补充:土地分类的依据与标志
采用徐樵利等在我国亚热带山地研究成果 ,对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 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限区和相 )的分类依据和标志作 一简要说明。
1 地方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耕地的三级编码为:1山地;2丘陵;3平原;4大于25度的坡地(如“113”为平原水田)《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乔森资环院城区系人文地理学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以上。
因此,要扣除耕地中南方宽不小于1.0m、北方宽不小于2.0m的田坎,并计入未利用土地的二级地类中。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变化的途径与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二是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三是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的覆盖范围。
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土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种类型,其稳定性可借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可以看作是干扰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不同反应,即生态系统的恢复性和抗性。 如果把土地生态系统看作是干扰的产物,那么可以认为土地生态系统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建立了与干扰相适应的机制。 不同的干扰频度和规律下形成的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同。
3、土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尺度问题
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 可分为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生态系统,它一般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土地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土地生态系统其组成有很大差异: 如按新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类: 农用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生态系统,前两类系统的组成符合一般生态系统规律。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如城市用地生态系统:
没有统一的组成划分标准,不同研究目的和方向有不同的划分方法。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趋势。 包括空间变化动态和过程变化动态两方面的内容。 空间变化动态主要包括土地生态系统内部地块数量变化、地块大小变化、地块类型变化、廊道的数量和类型变化以及影响扩散的障碍物类型和数量变化等。 过程变化动态主要包括土地生态系统的输入流变化、流的传输率和系统的吸收率变化、系统的输出流变化、能量的分配等。
土地利用规划分类体系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
有林地
指林地郁闭度三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灌木林
指灌木覆盖度三%的林地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林地郁闭度三,<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
苗圃等林地
牧草地
指生长草本为住,用于畜牧业的土地。
管道运输用地
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水库水面
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2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
水工建筑用地
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
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盐地。
冰川及永久积
雪
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
滩涂沼泽
指苇地、滩涂、沼泽地等用地。不包括已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
滩涂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生长芦苇的土地。
米矿用地
指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不含盐田)。
交通水利用地
指城乡居民点之外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其中,交通运输用地是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是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
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作的土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1984年标准)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依据
我国土壤分类系统随着我国农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我国土壤分类系统作为土壤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于科学评价土壤的特性和功能,指导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一、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基本原则1.地域特征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类型繁多。
为了反映不同地域的土壤特点,我国土壤分类系统注重反映地域特征。
2.土地利用需求原则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
土壤分类系统要注重土壤功能和土地利用的需要,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土壤形成过程原则土壤分类系统要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便科学评价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4.农业生产需求原则我国农业生产对土壤要求严苛,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不同作物的适宜程度不同。
土壤分类系统要考虑农业生产的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依据1. 地域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繁多,这些地域特征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和植被类型的差异,我国土壤系统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高原土壤、丘陵土壤、平原土壤、盆地土壤等。
2. 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土壤分类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风化土壤、溶解残积土壤、沉积土壤、红黄土、盐渍土壤等。
3. 土地利用需求土地利用需求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农业用地土壤、工业用地土壤、居住用地土壤等。
4. 土壤功能和特性土壤功能和特性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的功能和特性,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保肥土壤、保水土壤、通风透气土壤、保肥土壤等。
5. 农业生产需求农业生产需求是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不同作物的适宜程度不同,根据农业生产的需求,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包括适宜作物土壤、不适宜作物土壤等。
土地分类系统
1.顺序法
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 1,2,3… 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 组合。 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 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 用。
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
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 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 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 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 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 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 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地域分异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 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 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 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 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2.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4.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科学
简明 准确
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 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 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 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2.两列指标网格法
主要用于土地点的分类。画出纵、横坐标,在纵坐标上 表示地貌,自上而下依次列出从高处到低处的地貌类型;在横 坐标表示植被和土壤类型,自左至右依次列出湿生至旱生类型。 纵横两列交叉构成一个网格,便构成分类系统。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地提供依据。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国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围,对原有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
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一、城镇土地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1-1。
表1-1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一级类型二级类型编号名称编号名称含义10商业金融业用地指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等用地11 12 13商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指各种商店、公司、修理服务部、生产资料供应站、饭店、旅社、对外经营的食堂、文印眷写社、报刊门市部、蔬菜购销转运站等用地指主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宾馆、饭店、大厦、乐园、俱乐部、旅行社、旅游商店、友谊商店等用地指银行、储蓄所、信用社、信托公司、证券兑换所、保险公司等用地20工业、仓储用地指工业、仓储用地21 22工业仓储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的储备、中转、外贸、供应等各种仓库、油库、材料堆场及其附属设备等用地指市政公用设施、绿化用地30市政用地指自来水厂、泵站、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煤气站、供热31 32市政公用设施绿化中心、环卫所、公共厕所、火葬场、消防队。
土地生态系统分类
土地生态系统分类土地生态系统是指由土地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生物群落、环境因子以及各种生态过程所构成的综合体系。
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功能,土地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由耕地和农作物、微生物、土壤和水体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土壤肥沃、种植密度高、农作物生长快速。
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农作物生产等。
农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森林生态系统是指由森林植被、土壤、水体和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高、土壤肥沃。
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氧气产生等。
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由湿地植被、水体、土壤和动植物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水位较高、土壤湿润、植物繁茂。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污染治理、气候调节等。
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由城市建筑、道路、人口、植被和动物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密集、建筑物多样、交通繁忙。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空气净化、水资源利用、噪音控制等。
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生态系统根据土地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分为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每种生态系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功能,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土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完整版)中科院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
-
-
41
河渠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的河流及主干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人工渠包括堤岸。
-
-
42
湖泊
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3
水库坑塘
指人工修建的蓄水区常年水位以下的土地。
-
-
44
永久性冰川雪地
指常年被冰川和积雪所覆盖的土地。
-
-
45
滩涂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
-
65
裸土地
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
-
66
裸岩石质地
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的土地。
-
-
67
其它
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9
-
99
海洋
最早的分类系统中没有海洋,因为是在陆地上开展监测。在数据更新中由于填海造陆涉及海洋而补充的新代码。
-
-
46
滩地
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5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
-
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
-
51
城镇用地
指大、中、小城市及县镇以上建成区用地。
-
-
52
农村居民点
指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农村居民点。
-
-
53
其它建设用地
指厂矿、大型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以及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
表1:LUCC分类体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编号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
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地提供依据。
土地不仅具有自然特性,还具有社会经济特性。
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土地评价分类系统、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我国1984年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分类体系。
1989年9月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的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实施,为适应经济发展和法律的要求以及科学实施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对原有土地分类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和衔接。
为此,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试行。
一、城镇土地分类体系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城镇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
具体的分类名称及含义见表1-1。
表1-1 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23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9月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土地利用LUCC分类体系
一级类型
二级类型
编号
名称
编号
名称
含义
1
耕地
-
-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物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农果、农桑、农林用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
-
11
水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以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耕地。
111山地水田112丘陵水田113平原水田114>25度坡地水田
-
-
12
旱地
指无灌溉水源及设施,靠天然将水生长作物的耕地;有水源和浇灌设施,在一般年景下能正常灌溉的旱作物耕地;以种菜为主的耕地;正常轮作的休闲地和轮歇地。
121山地旱地122丘陵旱地123平原旱地124>25度坡地旱地
2
林地
-
-
指生长乔木、灌木、竹类、以及沿海红树林地等林业用地。
-
-
65
裸土地
指地表土质覆盖,植被覆盖度在5%以下的土地。
-
-
66
裸岩石质地
指地表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5%的土地。
-
-
67
其它
指其它未利用土地,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
9
-
99
海洋
最早的分类系统中没有海洋,因为是在陆地上开展监测。在数据更新中由于填海造陆涉及海洋而补充的新代码。
-
-
46
滩地
指河、湖水域平水期水位与洪水期水位之间的土地。
5
城乡、工矿、居民用地
-
-
指城乡居民点及其以外的工矿、交通等用地。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84、89、02、07各版(全)《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
土地分类成果可直接用于生产和土地科学的研究。
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一,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依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依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经济特性分类;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依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我国城镇土地的分类是根据土地用途的差异、利用的方式、经营的特点和覆盖的特征等因素对土地进行的分类。
二,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标准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1984 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1989 年 9 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在研究、分析两个现行土地分类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 2001年8月21日下发了“关于印发试行《土地分类》的通知”,制定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并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全国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7年8月10日联合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老八类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 年9 月颁布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制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规定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
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具体分类的名称及含义见表1。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含义代码名称代码名称1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包括熟地、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介绍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定义的系统框架,它在国土资源管理、农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编码,可以更加科学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次,简要说明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即Corine Land Cover Database土地覆盖数据库,是欧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开发的一套用于描述土地利用状况的分类系统。
它以空间数据为基础,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和说明,为国际间的土地利用研究和比较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
接着,简要介绍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特点和内容。
该分类体系以29个类别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城市等多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它不仅考虑了自然因素如地形、水域等,还在分类过程中考虑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此外,该分类体系还包括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描述和特征,可为土地利用研究和资源管理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最后,提出本文将对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了解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定义、历史发展、优点和应用前景,并探讨其在土地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在作用。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引言部分对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进行概述;正文部分首先介绍该分类体系的定义,然后回顾其历史发展;结论部分总结了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优点,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该分类体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引言、正文和结论。
其中,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要讨论的主题,即clcd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并介绍了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例如,一条干沟的横剖面可分出沟底相和沟坡 相;一个小丘的剖面可分出丘顶相、丘坡相和 丘麓相。
限区是相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 综合体。具有物质迁移一致性的特点。
上述的冲沟、小丘和阶地都相当于初级地貌形态。这些初级 地貌可以是凹型(如冲沟)、凸型(如小丘)或过渡型 (如阶地),通常它们都有比较清楚的界限。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基础。土地分级主要是为土地 分类服务。一般情况下,只有完成了土地分级才能开 展土地分类研究。
▪ 划分依据是自然因素。
3土地分类的步骤(了解)
(1)确定分类的对象
主要取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 的比例尺。
比例尺>1:1万,应以相为主要对象, 1:1万一1:8万,应以限区为主要对象, 1:25万一1:100万,以地方为主要对象。
土地 级
地形
相 地貌面
气候水文 土壤 植被Fra bibliotek小气候
土壤水性质 相同
变种
群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量结构
第三节 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
1.土地类型结构
土地类型结构有时也被称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 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 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2.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不同土地类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限制性
质量结构
评价和土地的生产力或者经济产出能力、 生态平衡能力等进行质量分等定级的对比
地方分类系统 1.地方分类的标志
• 地方种:中等地貌形态组合、岩性、土质、土壤、植被的 组合等自然特征相同的地方的合并 • 地方属:同一地貌类型或土壤植被特征相同的地方种的合 并 • 地方科:根据地方书的地貌或者岩性特征合并 • 地方目:按地方科的地貌特征合并 • 地方纲:以更高一级的地貌类型作为主要分类标志,一般 分为平地纲和山地纲 • 地方门:按地带性进行分类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在确定分类对象之后,
接着要恰当地确定分类的依据和分类指标。分类的依据和 指标要力求能客观反映研究区的土地分异规律,因此要对 所有土地分异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在土地组成要素中,气 候中的水热条件以及植被、土壤和水文等明显地体现地带 性分异规律。因此,在一个较大地域范围内进行土地分类, 尤其是对高级土地单位进行分类,必须对这类要素的地带 性分异给予足够的注意。
基本单位 简单限区 相 地方 自然地理区 (景观)
环节 过度单位
复杂限区 (土地分级单位)
地方组合
(区域分级单位)
2 .土地分级系统
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 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相当于地方),在这个土地系统 中的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
土地系统
澳 大 利 亚
土地单元
一组相关的土地利用相似的土地点 (即地形、土壤、植被一致) (类似于限区)
三台地:丘体中上部或丘顶,坡度一般为15。—25。,土壤为紫 色石骨子土,土层厚度多为40cm以下,侵蚀方式以细沟侵蚀和 浅沟侵蚀为主,种植作物以小麦﹑豆类和甘薯为主,产量低而 不稳。因此三台地是宜于退耕还林或还草的土地地段。
C
A
B
B
A
四川盆地丘陵区紫色丘陵地地段分异示意图 A.一台地;B.二台地;C.三台地
4.土地类型的命名
要求:科学
简明 准确
目前命名方法不统一,主要有3种。
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 被(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 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 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Ⅳ
一台地:丘体下部,坡度一般<6。,土壤为紫泥土,土层厚度 多为60cm以上,侵蚀方式为面蚀为主,种植小麦﹑玉米和薯类 的产量均较高。
二台地:丘体中部,位于一台地之上,坡度一般为 6。—15。, 土壤为紫砂泥土,土层厚度多为40~60 cm,侵蚀方式为面蚀和 细沟沟蚀,种植小麦﹑豆类﹑玉米和薯类的产量中等。
数量结构
指某个区域各种土地类型组成对比
关系。或土地类型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
空间结构
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常 见的有条带状、重复式组合、 环状、扇形、树枝状结构等。
1)条带状递变组合 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 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随海 拔高度增加而变化的垂直系列。 如丘陵或山地内部自下而上的带状组合, 河谷内部从河床至阶地的梯级状组合; 海积平原中沿海岸带的条带状组合, 湖盆区域从边缘到中心的同心圆状组合等等。
湿润南亚热带 湿润热带 湿润赤道带
三、土地分类系统
1.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 土地单位。
2.土地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土地类 型划分 的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
3.土地分类的步骤和方法
(1)确定分类的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的对象,主要取 决于研究任务和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一般而言,研究任务愈是笼统,范围愈是广泛,采 用的土地单位的级别就应愈高。 通常地说,比例尺>1:1万,应以土地点为主要 对象,1:1万一1:8万,应以土地单元为主要对象 ,而1:25万一1:100万,则应以土地系统为主要对 象。此外,采用哪一级别的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 ,还决定于研究地区的复杂程度。研究地区越是复 杂,所采用的分类对象的级别应越低,以确保土地 分类的精度。
(2)重复式组合 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 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 的复区。如遭受冲沟切割的台地区,分布有浅凹地的草原区 等。从这个角度说,“土地系统”和“地方”不仅本身是一 种土地类型,同时也可视为由低级土地类型单位重复分布所 构成的土地空间结构物。
2 .土地分级系统
前苏联: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
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 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景观内部在形 成结构上有明显的差异。按地方性分异 规律对景观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 分析、比较,对形态单位作出划分,并 研究不同形态单位的特点及彼此之间的 关系,即景观形态学研究,实际上土地 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地方、限区、相。
如果依据遥感资料进行土地分类,分类对象的 确定还需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可能得到的遥感 资料的种类和地面分辨率等因素。 同时应当注意,如果研究区域很大,特别 是水热条件差异很大的地域,在土地分类之前 有必要将研究区划分成若干个水热条件不同的 子区域(如地带、亚地带或地区)。然后在水热 条件相对一致的同一子区域内进行土地分类, 这样有助于保证所划分的土地类型在综合自然 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相对一致性。
(3)方法
土地类型的划分,由于不同学者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 同,占有资料不同,拥有的技术手段不同因而他们各 自应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划分。概括起来可 分为顺序法,两列指标网格法、路线考察法和参数法。
地块分类系统 地块分类的标志
• 地块种 • 地块属 • 地块科
人为影响处理
• 原生地块 • 衍生地块 • 人为地块(文化地块)
土地点
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更为 一致的区域(类似于相)
无统一的分 类系统
1
土地纲
土地类 土地型 土地类
中
国
2
土地型
土地组 土地单元
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土地纲)
湿润寒温带
湿润半湿润温带 干旱温带暖 黄土高原 温带荒漠 半干旱温带草原 湿润半湿润暖温带
青藏高原
湿润北亚热带 湿润中亚热带
1.顺序法
就是按种、属、科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 一般用拉丁数字I,II,III…代表科,用英文字母a,b,c… 代表属,用阿拉伯数字 1,2,3… 代表种,最后按照科属依次 组合。 优点:系统性和逻辑性强 缺点:是主观性较强,而且工作量太大。采用这种方法, 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范围地区的土地分类,实际上是很 难实现的。因此,除非在特殊情况下,这种方法很少被采 用。
第二节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地域分异
土地的土壤、地貌、植被等各要素在 地球表面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 必然造成土地这个综合体的客观存在 表现出规律性分布特点。这种规律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出现各种差异, 土地的这种按其位置、条件的不同分 化成不同类型的现象,称为地域分异。
2.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 内涵
狭义的土地类型概念是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 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土地类型指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 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 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 研究内容。
我国四川盆地丘陵区 种植旱作的坡耕地:一台地﹑二台地和三台地 种植水稻的水田:坳田﹑田和冲田 黄土高原地区:塬、梁、峁、川 河北省井陉盆地:坪、梁、涧、川 珠江三角洲地区:田 ( 可种植水稻的耕地 ) 、地
第二章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土 地 类 型 与 土 地 资 源 类 型
土地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分级系统 土地分类系统
土地资源类型
基本概念 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特点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原则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类
目的要求
1 了解土地类型、土地分级的概念
掌握土地分类的方法和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
4.参数法
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法。即在选 取的相对重要参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单位划分的方法。
参数法的科学性取决于参数的科学选取与分级。但是参数的选择
与鉴定尚在探索过程之中,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而应用也受
到一定的限制。但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预计 参数法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
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 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按经线 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 方向南北更替的现象。
垂直地带性
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分布——是指土地类型沿 经线方向南北带状延伸,不同土地类型呈现按纬线 方向东西更替的现象。 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分布 ——是指随着海拔高度 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非地带性规律 的上升,土地类型出现有规律的垂直方向更替的现 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象。
(不能种植水稻的耕地)、山(山地)、半山(丘陵)
长江中下游丘陵地区:岗、冲
土地类型: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 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单元: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土地形成具有一定 分布及组合规律、综合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域。 ①有一定的外貌形态特 征,这些外貌特征一般可从其地 貌、植被或土壤类型上反映出来; ②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都有相近似的成因和相近似 的属性。这类属性主要是指坡度、岩性、水文条件、土 壤等自然属性。 ③每个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均在一个上下等级的层次 (hierarchy)关系中占有一定位置,与其它土地单元构成 一个土地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