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常青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
中国建筑史笔记总结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发展史中国⽂化的延续性:主体⽂化没有被外来⽂化打断。
四⼤⽂明古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中国没有发⽣本质的变化地理的阻隔帕⽶尔⾼原,塔⾥⽊盆地长城营四周围⼟建造住所,封闭性的很好诠释,四合院,宫城匠:古代没有表⽰建筑师职业的词,只有匠,既要建城市,⼜要建住房,既要修⽔利,⼜要装饰建筑。
说明中国古代对建筑的不重视Architect archi=master tect是技术⼈员,⽽匠只有后半部分,没有master的意思空间观念:中⼼:⽅位:从星像来的,以北⽃星为中⼼,周围的星宿分为四组,分别⽤四个神兽来代表,青龙朱雀⽩虎⽞武,然后把天象投射到地⾯,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随后都出现的五⾏,⼜与⽅位相对应,⾦⽊⽔⽕⼟,把天⽂地理⼈事全部整合成⼀个完整的体系,所以有了看天象知⼈事的说法,理论⽀撑,在天象中,北⽃星是指向北极星,所以以北为尊也找到⼀个根据。
另外⽇照理论体系,所以中国建筑⼀般以南北为中轴线,西周凤雏村遗址就能看出严格按南北中轴线布局。
⽽且在中国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上和下的尊卑观念,因此中国建筑没有往⾼发展,其实在汉就有楼阁,但以后这个趋势就慢慢抹杀掉了等级秩序: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分三六九等,不可逾越,为了加强皇权的统治。
所以建筑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论⽅位规模,还是颜⾊造型。
⽊构架形式:穿⽃式:⽤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向,再⽤⽃枋把柱⼦串联起来。
从⽽形成了⼀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再⽤矮柱⽀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拱上。
穿⽃式⽊构架⽤料⼩,整体性强,但柱⼦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抬梁式⽊构架可采⽤跨度较⼤的梁,以减少柱⼦的数量,取得室内较⼤的空间,所以适⽤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井⼲式:将圆⽊或半圆⽊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承重结构墙。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 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 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灾。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层次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秩序美。
讲求情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局部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四.建筑与环境1. 善择基址2. 因地制宜3. 整治环境4. 心理补偿四. 建筑类型1. 居住建筑2. 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 礼制建筑4. 宗教建筑5. 商业与工业建筑6. 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 园林与风景建筑8. 市政建筑9. 标志性建筑10. 防御建筑五. 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2. 历史上著名的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等第二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构成§1. 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 种类1. 庑殿 (宋称四阿顶)2. 歇山(宋称九脊殿)3. 悬山4. 硬山5. 攒尖(宋称斗尖)6. 单坡7. 平顶二. 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 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 正脊串联(1) 两夹(2) 骑楼(3) 迭落(4) 牌楼(5) 阙式串联3. 正脊相交(1) 丁字相交(2) 十字相交(3) 转角相交(二) 竖向组合1. 重檐构成(1) 重檐庑殿(2) 重檐歇山(3) 重檐攒尖(4) 密檐塔2. 重楼构成三. 屋顶做法(一) 屋面曲线1. 檐口曲线2. 屋面曲线3. 屋脊曲线(二) 屋角 (三) 屋脊和屋面装饰§2. 单体建筑的“中分”—— 屋身§3. 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 台基的基本构成2. 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 栏杆4. 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 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中国建筑史》。
以前啊,我对建筑的理解也就停留在房子好不好看,住得舒不舒服这些表面的东西上。
但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建筑背后的学问那可真是大了去了。
书里提到,中国建筑的发展那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变化。
从最早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宏伟宫殿,这一路走来,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就拿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来说吧,那真叫一个气派!比如说故宫,我曾经去参观过,当时就被那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给震撼到了。
故宫的红墙黄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特别耀眼。
那屋顶上的琉璃瓦,一片片整齐排列着,每一片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是龙,张牙舞爪,威风凛凛;有的是凤,姿态优美,高贵典雅。
还有那些屋檐下的斗拱,结构复杂却又精巧无比。
我当时就想,古代的工匠们得有多厉害的手艺和智慧,才能造出这么精妙的东西来呀!走进故宫的宫殿里面,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那高高的柱子,粗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柱子上还涂着红漆,显得特别庄重。
地面上铺着的大石板,平整光滑,走在上面都能映出人影来。
宫殿里的家具也是精美绝伦,那雕花的桌椅,镶嵌着宝石的屏风,每一件都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再说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那可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苏州的园林我一直特别向往,虽然还没机会去,但从书上的描述和图片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韵味。
园林里的假山,形态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仙女。
还有那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池塘边种着垂柳,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沿着小路漫步,时不时能看到一座亭子,亭子里面摆着石桌石凳,让人可以坐下来歇歇脚,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
书里还提到了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那也是各有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布局严谨。
一进大门,就有一个影壁,挡住了外面的视线,增加了院子的私密性。
院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正房一般是长辈住的,东西厢房则是晚辈住的。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当我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领略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的简单巢穴到明清时期的宏伟宫殿,每一个时期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开始搭建简单的巢穴和棚屋,这便是建筑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例如,商朝的殷墟宫殿遗址,展示了当时较为成熟的建筑布局和结构。
进入封建社会,中国建筑迎来了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秦汉时期,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建筑展现了宏伟的气势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尤其是长城的修建,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长城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其建筑工艺和工程规模令人叹为观止。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严谨,宫殿建筑气势恢宏。
例如大明宫,其规模宏大,建筑风格华丽,体现了当时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
同时,佛教建筑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大雁塔、小雁塔等,它们造型优美,结构精巧,是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宋元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趋向细腻和精致。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对建筑的设计、施工、用料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反映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高度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装饰和细节,如飞檐、斗拱等构件的运用更加巧妙,使建筑更加美观和富有韵味。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达到了最后的高峰。
北京的故宫是这一时期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建筑装饰精美绝伦。
故宫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其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
此外,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将自然景观与建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建筑之旅,让我对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和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那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已经展现出了人类对于遮风避雨和生活空间的最初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和艺术不断发展。
在奴隶社会时期,宫殿建筑逐渐兴起,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彰显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到了封建社会,中国建筑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的建筑,气势磅礴,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展现了强大的国力和统一的气势。
汉代的建筑则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细节和装饰,出现了许多精美的瓦当和画像砖。
隋唐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堪称典范,其规模宏大,街道整齐,宫殿巍峨。
唐代的建筑风格雄浑大气,结构简洁明快,斗拱硕大,屋檐深远,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例如,佛光寺大殿就是唐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它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的建筑在继承隋唐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宋代建筑注重比例和尺度的协调,建筑风格趋向于细腻、柔美。
这一时期的《营造法式》更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典籍,对后世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建筑则融合了蒙古族和汉族的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清时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更加成熟和完善。
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的典范,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充分体现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
同时,民间建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安徽的徽派建筑、福建的土楼等。
中国建筑在结构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优点。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屋顶的形式多样,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和用途。
在建筑装饰方面,中国建筑也独具特色。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历史、文化、技术与艺术的多重价值。
《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犹如一部宏大的画卷,缓缓展开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漫长历程,让我得以领略其中的璀璨与辉煌。
在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
从宫殿建筑的庄重威严,到园林建筑的婉约灵动,每一种建筑类型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
例如,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彰显了皇家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苏州园林则以其精巧的布局、曲折的回廊和巧妙的借景,展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方面也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
斗拱,这一独特的结构构件,不仅具有支撑和承重的作用,还展现了高超的工艺美学。
它的巧妙设计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同时又赋予了建筑外观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榫卯结构的应用更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不依赖钉子和胶水,仅通过木材之间的榫头和榫眼的巧妙结合,就能建造出坚固耐用的房屋。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
北方的四合院,以其规整的布局和封闭的院落,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南方的吊脚楼,则凭借独特的架空结构,有效地应对了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
这种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建筑多样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建筑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与中国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
在封建社会,建筑的形制和规模往往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限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建筑的功能和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近现代以来,西方建筑理念的传入,使得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新的元素和技术。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许多古老的建筑面临着岁月的侵蚀、城市化进程的冲击以及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我们应当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通过科学的修复和维护手段,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
同济大学建筑学考研常青《建筑志》重点梳理各章题目
题目:1、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抗震主要取决于构建间的(榫卯)结构,相当于一个(铰接)点,柱子和基础之间相当于一个(阻尼面)。
(98、04末、10)2、《中国建筑的类型及结构》的作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作者和主编是(刘敦桢),《苏州园林》的作者是(陈从周)。
(99、05)3、古代建筑的“生出”与哪个部位有关?B(01末)A柱子 B翼角 C正脊 D排山4、《华夏意匠》的作者(李允鉌)主要观点来源于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与文明》)。
《华夏意匠》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设计原理分析)。
(01末、02、06、07、10)5、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其成因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A(03)A、建筑等级B、天人合一C、阴阳五行6、(李约瑟)最早提出了“非神权统治”是中国木构为主的重要原因。
(04末)7、《说园》的作者(陈从周),他还设计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明轩)。
(05)8、中国营造学社诞生于(1929)年,创始人是(朱启钤),出版的学术刊物是(《营造学社汇刊》)。
(05)9、中国古代建筑喜用木构,这与(阴阳五行)观念不无关系,亦(砖石)建筑不发达之因。
(05)10、中国古代建筑学科的奠基人是(梁思成)。
(05、06)11、以下哪位学者较早以神权未占统治地位来解释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的成因?BA 伊东忠太B 李约瑟C D•昆西 D梁思成12、抗日时期,营造学社迁移到(四川宜宾李庄),梁思成在此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初稿)。
(07、08)13、近代才完成的著作是(姚承祖的《营造法源》)。
(民国时期完成的)(07、10)14、(弗莱彻)从技术的方面分析中国的建筑。
(07)15、中国营造学社抗日时期避难于(四川宜宾李庄),与()大学驻地毗邻。
(09)16、伊东忠太发现的中国著名古迹是(C)(10)A、克孜尔石窟B、龙门石窟C、云冈石窟D、敦煌石窟17、《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的著者是(刘致平),《苏州古典园林》的主编是(刘敦桢)。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读了《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建筑世界的神奇大门。
那些或宏伟、或精巧、或古朴的建筑,透过书页在我眼前一一展现,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受。
书中提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最初的简单茅屋到后来的宫殿楼阁,每一个阶段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比如说,唐代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那飞檐斗拱仿佛在向天空诉说着盛世的辉煌;而宋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细节和比例的协调,精致得如同一件件艺术品。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故宫的描述。
故宫,那可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啊!想象一下,当你踏入故宫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朱红色的高大城墙,威严而庄重。
城墙上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走进午门,宽阔的广场让人瞬间感受到皇家的威严和气派。
那金黄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简直要亮瞎你的眼。
再看看那些宫殿,雕梁画栋,美轮美奂。
每一根柱子上的雕刻都栩栩如生,仿佛在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还记得书中提到故宫的排水系统,那可真是巧夺天工。
不管下多大的雨,故宫里都不会有积水。
原来,故宫的地面有着精妙的坡度设计,雨水能够迅速地排到地沟里,然后通过地下的排水管道流走。
而且,那些排水管道的口径都特别大,足以容纳大量的雨水。
这让我不禁感叹,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竟然能够设计出如此完美的排水系统,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还有故宫的宫殿布局,那也是大有讲究。
中轴线对称的设计,让整个宫殿群显得规整而有序。
皇帝处理朝政的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最核心的位置,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两侧的宫殿则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等级依次排列,井然有序。
走在故宫里,你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和庄重感,仿佛时间都在这里凝固了。
除了故宫,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比如苏州的园林。
苏州园林那可真是别有一番风情。
园林里的假山、池塘、亭台楼阁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
中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史上最全面的版本中国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第一节: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参考威尼斯宪章)人类的基本需要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气候环境文化社会我国地大物博,森林资源丰富,有充足的木材资源,这些资源是建筑发展的基础。
黄土高原的制砖技术。
南北朝时,从伊拉克传入的琉璃技术,这些条件构成建筑发展的基础。
中国多民族融合,民族文化和建筑本身有很大的意义,所以要保护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从单体到群体,有许多优秀实例。
人类的基本需要:我国是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黄河、长江发大水,只有互相以集体的力量,向统一来发展,才能够生存,并非西方文化,被山与海洋分割成小块,以手工艺为主,强调个体的独立性。
形成的建筑特点:以居住为主西方17世纪世俗政权衰落,房子给神居住,教堂成为城市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表现了对神的虔诚,故宫建筑3年完成,与西方建筑的功能不同,神权与皇权相比,皇权有更大的权利。
建筑的发展与政治的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南禅寺珍贵是因为其是灭法之前的产物,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完整,是因为佛光寺是灭法之后的产物。
从满足需求来说,木材易于加工,适于人使用,木头被赋予象征意义。
人类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如河姆渡的榫卯结构,距今约6、7千年。
西方早有建筑师,如米开朗基罗,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发生木结构的变化,出现混凝土结构,中国建筑由老百姓建造。
气候环境:人工调节技术的发展,使建筑的外观差异越来越小。
全世界有三种极端的气候:干热:如新疆,厚墙小窗,平屋顶湿热:云南、海南,架空、通风、薄墙、屋檐大湿冷:东北一带,屋顶坡度大北京地区,屋顶做很厚的泥被,保温,院子大;苏杭:瓦直接搁�Z在椽上,轻盈,有天井。
文化:表现在不同社会阶层的建筑。
佛教在汉代发展,布达拉宫属汉藏建筑的融合。
北京胡同,上海石窟门,苏州水巷表现了建筑的差异,苏州的园林属官僚阶层,扬州的园林属商人阶层。
社会: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中国建筑文化的关系地理环境与文化圈的形成西伯利亚荒原,苦寒之地;喜马拉雅山脉,陆地丝绸之路印度与中国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而中断融合,中国文化的独特性是由地理条件决定的,而现代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各民族融合,相互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让我对中国建筑有了全新认识的书——《中国建筑史》。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觉得这可能会是一本枯燥难懂的专业书籍。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建筑世界。
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古老的原始社会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那些或宏伟、或精巧的建筑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活了过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唐代建筑。
唐朝,那可是个让人充满遐想的时代啊!在建筑方面,唐朝的风格大气而雄浑。
就拿佛光寺大殿来说吧,那巨大的斗拱,粗壮的柱子,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有气势。
想象一下,你站在那大殿前面,抬头往上看,那些斗拱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大花,一层一层地叠在一起,支撑着巨大的屋顶。
屋顶的坡度平缓舒展,就像是天空中展开的巨大翅膀,让人忍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再说说那些柱子吧,又粗又直,立在那里就像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柱子上的雕刻虽然没有明清时期那么繁复,但简单的线条却透着一种古朴的美。
走进去,大殿内部宽敞明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木头的香气,那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
还有啊,唐代建筑在布局上也很有讲究。
一般都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显得特别规整。
寺庙、宫殿,都是这样的布局。
走在其中,你会感觉到一种秩序之美,一种严谨而又和谐的氛围。
除了唐代,宋朝的建筑也很有特色。
宋朝的建筑比起唐朝来,更加精致细腻。
比如说那飞檐,翘起的角度恰到好处,既美观又实用。
可以在下雨天把雨水抛得远远的,不会弄湿建筑物的根基。
还有那些栏杆、门窗上的雕刻,那叫一个精美!各种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仿佛在向你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去参观一个宋代的园林,那个园林虽然不大,但是每一处细节都让人陶醉。
园中的小径是用鹅卵石铺成的,走在上面,脚底痒痒的,特别舒服。
路边的花草树木错落有致,有的花儿开得正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征:建筑本身的特征建筑历史的特征建筑认识的特征公官制度:样式雷又名样子雷,样房雷。
是清代宫廷建筑师雷氏家族的俗称。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及脉络流变史前——夏商周(大迁徙促成文化互动)——春秋战国(佛教文化入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境外文化交流)——北宋辽金南宋(少数民族文化入侵)——元(多民族文化交融)——明(基督教文化入侵)——清——民国——中华人民国内共和国中国文化起源非单一性,而是满天星斗中国原始神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期建筑遗存:文化现象与神话传说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猎鱼之始《河图洛书》轩辕帝新石器时期建筑遗存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渭水)母系氏族社会(河北渑池)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社会(山东历城)——东夷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干栏建筑细石器文化(东北,内蒙)——神庙多元文化的发展巢居(干栏)——长江流域穴居(木骨泥墙)——黄河流域土木相结合构筑方式,以土为主向以木为主过度奴隶社会建筑夏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阶级产生1 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生产工具生产力提高财产丰富产生私有制2 夯土台(技术上)区别高低,上下的方式3 郑州商城周渭水按照礼制分封土地,产生宗法分封制度建筑技术斗拱的概念瓦的发明及使用三合土抹面小结:这一时期神的地位降低,人的地位上升,但仍未完全脱离神,木构技术突出被使用封建社会前期先秦(春秋,战国,秦)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奠基,铁器开始出现并使用,经济飞速发展。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是城市建设的高潮(齐——临淄赵——邯郸楚——鄢郢魏——大梁)宫高台建筑:在有小室围合的高台上宗庙围合在墙中水利方面出现齐国官书《考工记》鲁班著意识形态方面1商周学在官府——学在四夷2孔子将人还给社会3庄子将人还给自然2,3都是人文主义,崇尚天人合一由于意识形态过早发达,抹杀了宗教,摆脱了宗教对人的束缚秦阿房宫是政治象征——上扼天功下压黎庶秦始皇陵(气势宏大)平而伸展的空间意识出现轴线建筑是意识的象征汉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技术出现两种木构架1抬梁梁柱交接是榫卯,垂直的2 穿斗梁柱交接是水平的,梁起串的作用斗拱的出现及应用屋顶(无硬山)材料砖石——板梁结构拱劵技术东汉末年山东济南石墓,板梁结构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魏蜀吴——两晋——东晋(迁都南京)——东汉末年少数民族进入汉区频繁的战争,分裂,迁徙——思想(困惑)士大夫阶层(享有特权的人物)出现新的价值观——魏晋玄学,反天人合一,这表明人的觉醒,人的自觉。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归纳
知识点1-141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营造法式》:李诫,北宋。
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洛阳名园记》:李格非北宋《园冶》:计成明末《清工部工程做法》:官方标准4、我国传统木构的主要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5、各种遗址都总结一下原始氏族6、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7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8、汉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悬山和庑殿顶普遍使用,出现了歇山等屋顶式样。
(除硬山之外全都出现了)此时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
砖、瓦被大量、普遍使用9、北宋汴梁是我国第一座完成由里坊制向厢坊制转化的都市10、魏晋南北朝宫室布局特点:采取“东西堂”制。
,即:以太极殿为大朝正殿,殿侧建东、西二堂作为常朝及宴会、居住之用(汉代未央宫先声)。
同济大学常青中建史笔记
▁▂▃▄▅▆▇█▉▊▋▌▍▎▏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主讲:常青教授第一讲概论09年9月16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建筑理论与历史》塔夫里郑时龄院士正在翻译的建筑可以不是实体的,而可以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Thinking Architecture 思考建筑筑室道谋,以此说明建筑是需要理论的。
西方的理论,中国的问题一、建筑理论的线索·罗马时期《建筑十书》古典的·文艺复兴(意大利15世纪)的时候被再次发现《建筑十书》,成为当时建筑理论的基石·新古典主义(法国的文艺复兴)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已经包括了Modernity (现代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三种都是范式的理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二、参考书籍:·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by Vitruvius《建筑十书》·Architectural Theory - An Anthology from Vitruvius to 1870《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第三十章精读·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理论新议程》第二章符号学与结构主义Semiotic & structuralism 语言也存在所谓的深层和表层signal(能指)—— meaning(所指)第五章形态学相关概念:Morphology;Typology (proto type)原型;Topology第三章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或者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通过技术和文化的突破由必然达到自由所谓的结构是从文化突破,对已有概念进行批判其中引用了艾森曼的、屈米等人的理论福柯《知识考据学》历时—共时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必须提到的书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by Robert Venturi《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第四章第六章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有史可记的从商朝开始关于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对历史主义进行分类《拼贴城市》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建筑第九章现象学海德格尔胡塞尔梅洛庞帝德梅隆《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第36期第40期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批判性地域主义一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亚历山大·楚尼斯Tectonic construction structure建构建造构造·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后现代建筑理论宣言》Morphology建筑形态学《现代建筑语言》《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与时间》基甸Typology类型学《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意大利]Topology拓扑学(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建筑空间组合论》辩证法《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理论是解析的,而设计是综合的,不可以用某一个理论来做设计第二讲中国建筑起源流与变09年9月23日一、中国的建筑理论营造:含的内容很多,包括道路交通,园林景观,术数操作;接近于人造物artifact建筑:源于日文翻译(Architecture 建筑学Architectonic 建筑术)中国古代有三术:风水术造园术营造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建筑四杰: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三大名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结构及类型》刘致平;《说园》陈从周《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参考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与文明)》第十篇《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二、关于建筑起源的说法1.《建筑史》弗莱彻“建筑之树”在书中从第五版到第十七版出现了,体现了西方中心论、东方主义。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当我翻开《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走进了中国古代建筑那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世界。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从原始社会的简陋巢穴,到奴隶社会的宏伟宫殿;从封建社会的精巧园林,到近现代的中西合璧建筑,每一个阶段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遮风避雨,开始利用天然洞穴作为居住之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学会了建造简单的木骨泥墙房屋,这便是中国建筑的雏形。
此时的建筑虽然简单粗糙,但却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奴隶社会,建筑有了显著的进步。
特别是在商周时期,宫殿建筑开始兴起。
以殷墟宫殿遗址为例,其布局严谨,建筑规模宏大,展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的权威和奢华。
到了秦汉时期,建筑技术进一步提高,阿房宫和万里长城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阿房宫的壮丽奢华令人叹为观止,而万里长城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其雄伟的气势和坚固的结构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建筑风格大气磅礴,舒展而雄浑。
例如,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严谨,宫殿建筑气势恢宏。
大明宫的含元殿以其高大的台基、雄伟的殿宇,展现出大唐盛世的威严。
而在宋元时期,建筑风格趋于精致细腻,注重装饰和细节。
宋代的《营造法式》更是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用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明清时期,皇家建筑更加注重华丽的装饰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故宫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其建筑规模宏大,宫殿建筑金碧辉煌,园林景观优美典雅,堪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不仅有宫殿、庙宇、陵墓等大型公共建筑,还有民居、园林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建筑。
宫殿建筑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其设计和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以故宫为例,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庄重而威严。
《中 国建筑史》读书笔记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建筑史》一书,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长卷,将中国建筑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了中国古代建筑从萌芽到成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书中开篇便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建造简单的房屋,以遮风挡雨、抵御野兽。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不断进步,从最初的半地穴式房屋逐渐发展为地面建筑,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点是其严谨的布局。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和秩序。
例如,故宫的布局就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等级制度。
中轴线贯穿整个宫殿群,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重要建筑,两侧则对称分布着其他宫殿和附属建筑。
这种对称式的布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平衡和稳定感,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正平和”的思想。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辅以砖石等材料。
木材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灵活性。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不仅具有结构上的支撑作用,更是建筑艺术的重要体现。
它的巧妙设计和精美的造型,让人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别具一格。
木雕、砖雕、石雕、壁画等装饰手法,在建筑中随处可见。
这些装饰不仅具有美观的作用,往往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比如,龙凤图案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蝙蝠图案则寓意着“福”到了。
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
北方的四合院,布局规整,体现了北方人的豪爽大气;南方的园林,小巧玲珑,曲径通幽,展现了南方人的细腻婉约。
此外,还有客家土楼、傣族竹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它们都是中国建筑宝库中的瑰宝。
在宗教建筑方面,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通常庄严肃穆,而道教宫观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
常青课堂笔记
常青中建笔记考研还是中建书要认真看的2009-09-16-14:00-15:30南楼101室第一讲:概论:任务、目标、要求.先中后外介绍参考书●启蒙——新古典主义(18st-19st,发现希腊罗马的美)——后现代●《和平饭店》一书,常青工作室正在写,它建于20st20s,包含有哥特复兴、新古典、Art-Deco文艺复兴是从文本(text)发展而来的,西方的revival不同于中国的复古●《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此书重点讲西方理论的基石,并不在走向现代这一块。
第30章(10来页)一书一定要读且要精读!!!!●《后现代post-modern建筑语言》C。
JENKS(常青讨厌他)也值得看建筑学核心的三概念:●形态学(FORMOLOGY)柯布也是,他说机器、飞机,这些都是从生物学来的,注重功用和形态的关系。
意大利评论家Bruno david的《建筑空间论》(彭一刚的建筑空间组合论用的是辩证法、两分法,是在解释空间)●类型学(TYPEOLOGY)代表作:A.ROSSI的《城市建筑》;《空间、时间、建筑》;及谢克弗里德,基提翁的一本书,有关现代风格的历史的,是很多书籍关于近现代部分的根源●拓朴学(TOPOOLOGY)是有规则的转变只言词组✧马清运领先于他的竞争对手的一个极大优势得力于他在国外有两年的理论基础,存在极大的理论爆发力。
他的理论话语忽悠政府官员,像青浦✧中国馆的解释很差劲,没有逻辑硬编出个啥最是讨厌。
它的想法是有些抄袭萨尔维亚的日本馆,连铺作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可偏要说是东方之冠!!!!!✧KOOLHAS有他自己的话语逻辑,OMA里存在几个人,每个方案一下来,就努力想COOL的点子,不论多怪,老库也可以把它同当今世界的理论热点联系起来。
KOOLHAS的作品其实是依着20世纪30年代构成主义的作品来作的,他是当今创造建筑话语的大源头,要去研究当代,你不得不去研究他。
✧CORBUSIER的光明城市其实早已实现,上海最中心的600平方公里居住着900万的人,上海的绿地率极高,也都是往天空发展的结果。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
《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中国建筑史》读书笔记一、概述•内容提要:介绍了中国建筑史的概念、发展历程、发展特点等方面,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框架,了解其基本特征与文化内涵。
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1. 历史沿革•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等各个发展阶段的建筑风格特征。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特征。
2. 建筑类型•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包括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城墙建筑、民居建筑等多方面内容。
•重点笔记:掌握各种类型建筑的构造特点,了解其设计理念与文化内涵。
3. 策划设计•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策划设计过程,包括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
•重点笔记:理解策划设计对于建筑结构和形式的影响,掌握其设计原则和方法。
三、现代建筑1. 建筑风格特征•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风格的特征,包括抽象、功能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艺术手法、建筑形式,理解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关系与转化。
2. 建筑技术革新•内容提要:介绍现代建筑技术革新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
•重点笔记:理解现代建筑技术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建筑技术革新对建筑形式和结构设计的影响。
四、中国建筑文化1. 建筑文化内涵•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包括道教、佛教、儒教、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
•重点笔记:掌握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色,理解其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联系。
2. 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提要: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包括历史演变、现状与未来发展。
•重点笔记:理解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建筑艺术与社会发展1. 建筑艺术与经济•内容提要:介绍建筑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包括建筑产业、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等多个方面。
中国建筑史笔记
中国建筑史笔记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建筑1.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2.居住状况: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避免水淹洞口较为干燥,以利生存洞口背寒风?a?a极少有朝向北方或东北方的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洞内低凹处埋死者原始社会的建筑处于胚胎期,对后来建筑影响很大,胚胎期研究应用于中西建筑之比较分析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B.C 21世纪——B.C 476年)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一、夏(前21世纪?a?a前16世纪)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灭。
2. 建筑状况:宫殿、陵墓—居住、厚葬—等级制的结果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科技:青铜器、骨器、皮革、酿酒、舟车、木工、织帛等世传技艺。
?茅茨土阶艺术特征:青铜器、雷纹、云纹、甲骨文隶书、象形文字——方正、直线多而圆角少,首尾常露锋芒——线的艺术建筑整齐方正,布局的结构美有所显露但不自觉。
传统院落式布局已具雏形。
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世代重农—废除公田制,改收田祖—走向封建制重礼。
同济常青笔记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10 学时)(一)建筑史观与木构体系•德昆西的类型说•梁思成的崇俭说•李约瑟的非神权说•张光直的文明延续说•中国固有的阴阳五行说•演变的轨迹:•古风时期(上古三代的茅茨土阶,东周的地域景观、秦汉的体系成型、魏晋南北朝的华夷交融);•古典时期(从唐风到宋韻,体系的成熟);•古典晚期(“清式”的矛盾,中国“洛可可”的倾向);•西风东渐的近现代。
• 演变特征:地域性重于时代性;古风在民间;演进的关键因素: 异质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二)华夏聚落的空间概念• 长城:游牧—农耕分界限,屋宇变化的地理景观。
•城乡同构、交混(亚细亚生产方式)。
院、坊(里、闾)、城三个空间层次的同构。
• “井”的结构与聚落拓扑分析。
•“中”的概念与定位、定向(中心与轴线):中国的曼陀罗。
•从周王城到明清北京。
古代城市的地域特征。
•“营”、“井”、“中”的图式表达。
•从结构分析看传统空间的本质。
(三)木构建筑的营造意匠(CHINESE TECTONICS )•尊卑的规制与典章制度。
•贵柔的体系•柔性的结构•柔曲的外形•柔糜的装修、色彩• 北方官式与江南苏式的异同及渊源关系•模数化的趋势•萧散的园林1 )造园之“意”•隐喻的境•写意的形•模糊的界2 )造园之“匠”作业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或中国木构建筑特征•中外建筑关系( 6 学时+上讲讨论 2 学时)(一)“建筑之树”与世界建筑体系。
•古代建筑的“趋同”和“伪形”;• 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影响的“涵化”;•近现代接受西方的“同化”的挑战。
(二)丝绸之路与中国古代建筑• 丝路背景:“胡”与“佛”的移入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嬗变。
•希—印建筑影响:从希腊、犍陀罗到东土。
伊斯兰建筑影响。
(三)西风东渐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洋风与中式(17 -19 世纪)•鲍扎尔与中国古典复兴•近代中西比较•探索“中国风”。
• 历史建筑保护(6 学时)(一)基本概念西方词汇的含义:Conservation: Preservation-Restoration-Rehabilitation-Reuse--Recyclability Regeneration-Renewal-Revitalization•意义:保护-发展,保守—进步,文明演进中的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