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
高二物理选修1第2章知识点

高二物理选修1第2章知识点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加速度的乘积。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相互作用力。
第二节:运动方程
1. 一维运动的位移公式:s = v0t + 1/2at^2
2. 一维运动的速度公式:v = v0 + at
3. 一维运动的加速度公式:v^2 = v0^2 + 2as
4. 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重力运动
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为mg,方向向下。
2. 重力势能: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势能为0,某一高度上的物体的重力势能为mgh。
3.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所受合外力沿着位移方向所做的功。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四节:圆周运动
1. 向心力:使物体保持圆周运动的力,大小为mv^2/r,方向向心。
2. 离心力:物体离开圆周运动轨道所受到的力,大小与向心力相等、方向相反。
第五节: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
1. 引力:两个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2.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结语:
本章涵盖了高二物理选修1第2章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牛顿运动定律、运动方程、重力运动、圆周运动以及引力与万有引力定
律。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1第一节伽利略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见P76、77,以及单摆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2.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3.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与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无关,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4.物体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受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不同。
第二、三节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探究物体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物体质量的关系(实验设计见B书P93)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2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a=k F/m(k=1)→F=ma3.k的数值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时力的大小。
国际单位制中k=1。
4.当物体从某种特征到另一种特征时,发生质的飞跃的转折状态叫做临界状态。
5.极限分析法(预测和处理临界问题):通过恰当地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其推向极端,从而把临界现象暴露出来。
6.牛顿第二定律特性:1)矢量性:加速度与合外力任意时刻方向相同2)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同时产生/变化/消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相对性:a是相对于惯性系的,牛顿第二定律只在惯性系中成立。
4)独立性:力的独立作用原理:不同方向的合力产生不同方向的加速度,彼此不受对方影响。
5)同体性:研究对象的统一性。
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3第五节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解题思路:物体的受力情况?牛顿第二定律?a?运动学公式?物体的运动情况第六节超重与失重超重和失重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视重>物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物重高一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4牛顿第三定律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理13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13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节:力和牛顿运动定律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和方向。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力和加速度为零。
3. 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方程):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反比于物体质量。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对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和曲线运动1. 位移和位移矢量: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点位置的位移以及与距离的区别。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概念。
3. 加速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可以是正值、负值或零。
4. 一维曲线运动:描述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如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5. 二维曲线运动: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如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第三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1. 平面运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问题。
2. 弹力和重力:弹力由弹性物体恢复形状产生,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3. 摩擦力:物体之间表面接触产生的阻碍运动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4. 斜面运动: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考虑斜面的倾角和摩擦力的影响。
5. 圆周运动:物体围绕固定轴的运动,通过角速度和圆周加速度等参数来描述。
第四节:功、动能和机械能守恒1. 功:力对物体做功的量度,与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以及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有关。
2. 动能:描述物体运动能量的概念,包括动能定理和动能守恒。
3. 功率:描述功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4. 动量:物体运动的量度,由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得出。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和摩擦力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第五节:弹性碰撞和静电场1. 弹性碰撞:两个物体发生碰撞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且碰撞前后的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2. 静电场: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力场,由带电物体周围的电荷引起。
3. 应用静电定律:静电力和电场强度的关系,通过库伦定律计算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物理必修1第四章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1、 理想实验的魅力(1)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 伽利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3) 笛卡尔:除非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加上理想化的推理得出的规律(3)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或者合外力为零 3、 惯性与质量(1) 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 惯性的理解: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无关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如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无关唯一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表现形式:在不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出“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在受力条件下,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4、 惯性不是力(1) 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本身的属性,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惯性的大小决定于物体本身质量的大小,力的大小决定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2121x x a a (3)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惯性却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第二节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1)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2) 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的基本思路:质量m 一定的物体在不同作用力F 作用下的加速度a ,分析a 与F 的关系 表格如下2、 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F 一定测量不同质量m 的物体在统一作用力F 作用下的加速度a ,3、 测量物体物体的加速度方法(1) 如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测量位移x 和时间t ,由22t xa =计算 (2) 由打点计时器打纸带,由公式2aT x =∆求出(3) 初速度为零的两个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内位移分别为21x x 、,由2at 21x =得2121x x a a =,可测量不同情况下物体加速度的比值 4、 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 5、 数据处理方法: (1) 计算法 (2) 图像法 6、 结论:(1) 当m 一定时,误差范围内,a 与F 成正比 (2) 当F 一定时,误差范围内,a 与m 成反比第三节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物体加速的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 公式F=kma3、 力的单位:力学的单位是牛顿,符号N ,使质量为1kg 的物体产生1m/s 的加速度的力为1N4、 在国际单位中,k=1,在应用公式F=ma 进行计算时,F 、m 、a 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5、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决定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同——→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体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线且方向相反——→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5、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2)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受力分析图(3) 选定正方向或建立直角坐标系,通常选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或将加速度的方向作为某一坐标轴的正方向(4) 求合力(5)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6) 把已知量统一单位后代入方程求解 (7) 必要时进行检验或讨论 例题1 水平路面上质量是30kg 的手推车,在受到60N 的水平推力时做加速度为1.52/s m 的匀加速运动,如果撤去推力,车的加速度是多少?N F F F F 155.130-60ma ,ma =⨯=-==-阻阻2/5.0mF-a a m -s m F -==''=,阻 第四节 力学的单位制1、 基本单位:长度l (m );时间t (s );质量m (kg )2、 导出单位:力:N ;速度:m/s ;加速度: 第五节 牛顿第三定律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引力、弹力、摩擦力等2、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物体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另一个力则称为该力的反作用力 (1) 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力是成对出现的(3)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其中一个是作用力,另外一个就是反作用力 二、 牛顿第三定律:1、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 在同一条直线上2、 表达式:F F '-=3、 五性:(1) 反向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 同时性:同时长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3) 同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时性质相同的力,例如: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一定时摩擦力(4) 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在两个物体上都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这两个作用效果是绝对不可抵消的(5) 无关性:只要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存在上述关系,与物体的质量大小、形状和运动状态无关例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A 、 甲物体受乙物体的作用,则乙物体一定同时受到甲物体的作用B 、 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一定是作用力,而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一定是反作用力 C 、 若把甲、乙两个物体看成质点,则甲、乙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在甲、乙两物体的连线上D 、 若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竖直向上,则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也一定竖直向上三、 物体的受力分析1、 研究对象的选取:受力分析就是要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

高一物理知识点大全第三章第一节: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定律,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作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也称为力的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也称为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对于任何两个物体,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第二节:力的概念和性质力是产生物体运动或变形的原因。
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并遵循相互作用的原则。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弘度和拉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弹力是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滑动或匀速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弘度是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阻力,拉力是绳或弹簧对物体的拉动力。
力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通过叠加得到合力。
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方向由各力的合成决定。
第三节:加速度与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的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可以是瞬时速度或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速度。
速度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除以时间。
第四节: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以相等的速度沿直线运动。
与匀速直线运动相关的有等速圆周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即物体运动时不受外力的作用。
第五节:运动图象运动图象是描述运动过程中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变化的图形。
位移-时间图象是描述物体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该图象来计算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时间图象是描述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形,可以通过该图象来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和位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重、难点梳理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理想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了解生活实例,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并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2、难点: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否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形4、易错点:力和运动关系实际应用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75问题与练习第4题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理想实验的方法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和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2、经历实验方案的制定和实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体会“控制变量法”对研究问题的意义2、难点:实验方案的确立、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体验实验探究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思路、制定实验方案、得出实验结论认识数据处理时变换坐标轴的技巧了解将”不易测量的物理量转化为可测物理量”的实验方法会对实验误差作初步分析3、疑点:为什么要作a-1/m图像4、易错点: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处理数据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一、教学要求:1、通过实验归纳,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的含义2、知道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方法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理解G=mg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二、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1、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会用正交分解法和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认识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之间的关系(正比性、同体性、瞬时性和矢量性)3、疑点:牛顿第二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关系4、易错点:受力分析三、教学资源:1、教材中值得重视的题目:P82 动力学方法测量质量P82 问题与练习12、教材中的思想方法:正交分解法进行力的计算第四节力学单位制一、教学要求:1、知道单位制的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
牛顿第一定律ppt

作业: 书后习题、《名师一号》
1. 惯性是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固有属性. 它和物 体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
2. 物体惯性的具体表现在:
①不受外力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原来静 止的物体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原来的速 度继续运动.
②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惯性大小表现在改变 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的惯性越大,运动状态 越难改变;惯性越小的物体,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
——摘自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著《物理学的进化》
勒奈·笛卡尔(1596-1650)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 动着的物体将以同一速度沿 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 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三、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 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Newton,1642-1727
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 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
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
《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 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 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或者说,它们 都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 的。
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 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 进行分析。
四、惯性与质量
质量是物体惯性的量度 ——物体的惯性只与它的质量有关
质量是标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单位是千克,(kg)
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的贡献
…… 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
4.1牛顿第一定律

巩固练习
5、如图所示,在匀速前进的小车上放一竖 直的木块,突然发现木块向左倾斜,这是 因为小车( AB ) A .向左加速 C .向左减速 B .向右加速 D .向右减速
一、历史足迹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笛卡尔 牛顿
、 二、牛顿第一定律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
惯性定律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我们该如何理解惯性呢?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思考: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惯性
现在想下:为何“秋风”可以“扫落叶”, 质量是惯性大小唯一的量度。质量越大,则 却不能“扫圆木”? 物体的惯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巩固练习
你能利用对惯性的理解,解释下图人 为何往后倒吗?
巩固练习
使学生学会从现象中探求事物本质的科学态 情感态度价 度和研究方法,理解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值观 准。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一、历史足迹
代 表 人 物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笛卡儿 牛顿
一、历史足迹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 能运动, 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 要静止下来。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前384-前322)
力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运动
Hale Waihona Puke 生活现象一、历史足迹
在水平面上以一定速度运 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阻 力,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 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
(Galileo,1564-1642)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 态的原因
伽利略理想实验
一、历史足迹
合理推理
若物体在运动中不受 到任何阻力,物体将无休 止地运动下去,运动速度 将保持不变。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

D.摩托车转弯时,车手一方面要控制适当的速 度,另一方面要将身体稍微向里倾斜,通过调控 人和车的惯性达到行驶的目的 解析:选C.采用了大功率的发动机后,某些一级 方程式赛车的速度甚至能超过某些老式螺旋桨飞 机的速度,原因是功率变大了,但惯性不变,选 项A错;射出枪膛的子弹在运动相当长一段距离 后连一件棉衣也穿不透,原因是子弹具有的动能 过小,但惯性不变,选项B错;货运列车运行到不
课堂互动讲练
一、对惯性的理解 1.惯性的表现形式:物体的惯性总是以保持 “原状”或反抗“改变”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惯性 表现为使物体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受到外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 难易程度.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惯 性小,物体运动状态容易改变.
【答案】 B 【规律总结】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效果不能抵消,但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不一定 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例3 如图3-1-5所示,一个大人(甲)跟一个小 孩(乙)站在水平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 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 系,正确的说法是( )
图3-1-4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相反 【思路点拨】 根据图乙中F-t图象的信息判断. 【解析】 由图象可看出两挂钩上的力与时间轴
对称,说明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存在 同时变化同时消失,选项A、C、D正确,作用力 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故 B错误.
三、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总结为“三同、三 异、三无关”.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幽默吧
由于惯性 爸爸:儿子,今天物理试卷发下来了吗? 儿子:发下来了. 爸爸:打多少分? 儿子:83分. 爸爸:奇怪,怎么总是打80多分呢,和 以前没有什么变化。 儿子:你当然不知道,这是由于动的原因
伽利略理想试验 理想试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物体运动 不需要力 来维持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直到有 外力迫使它改变这 种状态为止
力不是维持物体 速度的原因 力是改变物体 速度的原因
五.作业:
课堂作业:教材48页第(2)、(5)题; 课外作业:优化作业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 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物体不受外力的状态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物 体所受合力为零与物体不受外力是等效的 3。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现象: a.汽车突然开动 b.汽车急刹车 c.铁锤敲钉
2.火车在平面轨道上匀速行驶,门窗紧闭 的车厢内有一小朋友向上跳起,发现仍落回 原处的原因是( )
A.人跳起后,车厢内的空气给他以向前的力, 带着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瞬间,车厢地板给他一向前的推力, 推动他随同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在继续向前运动,所以人落下 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时间很短,偏后 的距离不明显 D.人跳起后直到落地,在水平方向上始终和 车具有相同的速度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过程:
亚里士多德: 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 否定亚氏观点,指出物体运动 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理想试验
笛卡儿: 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 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 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 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 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力和 运动的三大定律
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课件:4.1 牛顿第一定律 (共24张PPT)

D
)。
A.人跳起时会受到一个向前的冲力,使他随火车一起向前运动 B.人跳起的瞬间,车厢的地板给他一个向前的力,推动他随火车 一起向前运动 C.人跳起后,车继续前进,所以人落下后必定偏后一些,只是由于
时间很短,偏后的距离很小,不明显而已
D.人从跳起到落回地板,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人和车始终具 有相同的速度
基础智能检测 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B.物体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C.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才有惯性 D.做加速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基础智能检测 3
3.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 为了(
D
)。
A.减小重力,使运动状态保持稳定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运动与力的关系
1. 科学家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曲折的探究过程
生活经验
小实验:用力推动放在桌
上的课本 有推力时 运动状态 运动 无推力时 静止
亚里士多德: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
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理论陷入困境!
如何修正?
请同学们讨论回答:为什么说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
学的?结论是可靠的?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把可靠的事实和合理的推论结合起来,以事实为依据,突 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深刻地揭示自然规律。
例1. 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 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实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
5.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4.1牛顿第一定律

力是维持 物体运动 的原因
物体的运 动不需要 靠力 来维 持
两种说法 哪个是正 确的?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毛巾
棉布 木板
请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每次都要让同一小车从同 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
2、小车为什么最终会停下来?
2. 伽利略理想实验(斜面是完全光滑的)
... D
B A
C
E θ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一、历史回顾: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 体上,才能使物体 保持运动状态。
力是维持物体 运动的原因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一 个观点: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观点
—— 维持运动不需要力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 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 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 到了摩擦阻力。
2、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C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 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此定律不能 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实 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 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跑动中的人,脚被绊住, 为什么会向前倒?
跑动中的人开始向前运动, 脚被绊停止,而身体上部由 于惯性,仍保持向前的运动 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所以 人向前摔倒。
汽车突然刹车
当汽车刹车时,人的脚随之静止,人的上部由于 惯性,会保持继续向前运动的状态,所以刹车或减速 时,人会向前倾。
汽车突然起动、左拐弯时,又是什么情况?
②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③ 提出惯性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个基本量为 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 从基本量导出的量称为导出量,相应的单位称为导出单位。 2、 SI制中三个基本量的操作型定义
长度
1 1米=C 299,792,458
时间 1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时对应辐射的9, 192,631 ,770个周期。
对 m1,它在绳子拉力 T1 及重力 m1 g 的作用下以加速度 a1向上运动,取 向上为正向,则有
T1 m1g m1a1
①
对 m2,它在绳子拉力 T 及重力 m2 g 作用下以加速度 a2 向下运动,以 2 向下为正方向,则有
m2 g T2 m2a2
11
②
由于定滑轮轴承光滑,滑轮和绳的质量可以略去,所以绳上各部分的张 力都相等;又因为绳不能伸长,所以 m1和 m2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即有
得
t
2L g+ a1 sin
14
例2.3 跳伞运动员在张伞前的俯冲阶段,由于受到随速度增加而增大的空 气阻力,其速度不会像自由落体那样增大.当空气阻力增大到与重力相等时, 跳伞员就达到其下落的最大速度,称为终极速度.一般在跳离飞机大约10 s, 下落约300~400 m左右时,就会达到此速度(约50 m/s).设跳伞员以鹰展 姿态下落,受到的空气阻力为 F kv 2 (k为常量),如图2.4(a)所示.试求跳 伞员在任一时刻的下落速度. 解 跳伞员的运动方程为
若F=F(v) ,
则
若F=F(r) ,
则
运用举例:
10
※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例2.1 一细绳跨过一轴承光滑的定滑轮,绳的两端分别悬有质量为m1 和m2 的物体( m1< m2 ),如图2.2所示.设滑轮和绳的质量可忽略不计,绳不能伸长, 试求物体的加速度以及悬挂滑轮的绳中张力.
m 解 分别以 m1 , 2 定滑轮为研究 对象,其隔离体受力如图2.2所示.
太阳对银河系核心的加速度为
a日银 10 m s
马赫认为:所谓惯性系,其实质应是相对于整个宇宙的平均加速度为零的参 照系──因此,惯性系只能无限逼近,而无最终的惯性系。
相对于已知惯性系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照系也是惯性系。 一切相对于已知惯性系作加速运动的参照系为非惯性系。
5
2.1.2 牛顿第二定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
1o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2o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问题:
F m惯a
F引=GMm引 R2
调节引力常数G, 使m引,m惯的比值为1。
m1惯 m2惯 GM 2 m1引 m2引 R a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等价是广义相对论的出发点之一。 3、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质量、加速度三者间瞬时的定 量关系
第二章
§2-1 §2-2 §2-3 §2-4 §2-5 §2-6 §2-7
运动定律和力学中的守恒律
前 言 牛顿运动定律 非惯性系 惯性力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 功 动能 势能 机械能守恒定律 角动量 角动量守恒定律 刚体的定轴转动 理想流体的伯努利方程
牛顿
1
前
言
运动和物体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类几千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力学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力。 力的作用既有瞬时效应,又有积累效应:前者由牛顿定律描述,后者则由三大 守恒律所描述;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Fx max Fy ma y
dv F m dt mR v2 F m mR 2 n R
9
在平面自然坐标系
4、要根据力函数的形式选用不同的方程形式
若F=常量 , 则
F ma
mdv F (v) dt 2 d r F (r ) m 2 dt
mg kv 2 m
dv dt
显然,在 kv2 mg 的条件下对应的速度即为终极速度,并用 vT 表示:
vT
改写运动方程为
mg k
2 vT v 2
mdv kdt dv k dt 2 vT v 2 m 15
因t=0时,v=0;并设t时,速度为v,对上式两边取定积分:
v
引力作用 两种长程作用 电磁作用
6
强相互作用 两种短程作用 弱相互作用
力的概念是物质的相互作用在经典物理中的一种表述。
3 o 力的叠加原理 若一个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作用,则合力产生的加速度,等于这些力单独存在时 所产生的加速度之矢量和。 力的叠加原理的成立,不能自动地导致运动的叠加。
2、关于质量的概念
2
§2-1 牛顿运动定律
2.1.1 惯性定律 惯性参照系
在运动的描述中,各种参考系都是等价的。但实验表明,动力学规律并非是在 任何参考系中都成立。这就引出了惯性参考系的问题。
1、惯性定律 “孤立质点”的模型: 不受其它物体作用或离其他物体都足够远的质点。 例如,太空中一远离所有星体的飞船。 惯性定律: 一孤立质点将永远保持其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惯性和惯性运动 惯性: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惯性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惯性运动: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所作的运动。 惯性和第一定律的发现,使人们最终把运动和力分离开来。 2、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问题的提出:惯性定律是否在任何参照系中都成立? 左图中,地面观察者 和车中观察者对于惯性 定律运用的认知相同吗?
T1 T2 T, a1 a2 a.
解①和②两式得
a m2 m1 g, m1 +m2 T 2m1m 2 g. m1 +m2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T1' T1 T, T2' T2 T ,又考虑到定滑轮质量不 计,所以有
4m1m2 T 2T g m1 +m2
'
容易证明
aA
A
B
B
静止时 a
4
什么是惯性系:孤立物体相对于某参照系为静止或作匀速 直线运动时,该参照 系为惯性系。 如何确定惯性系──只有通过力学实验。 *1 地球是一个近似程度很好的惯性系 但
a公 5.9 10
3 m
s
2
a自 3.4 102 m
10
s2
1
*2 太阳是一个精度很高的惯性系
a a1 a2
设x轴正向沿斜面向下,y轴正向垂直斜面向上,则对m应用牛顿定律列 方程如下:
x方向: y方向:
mg sin m(a2 a1 sin ) N mg cos ma1 cos
13
解方程,得
a2 ( g a1 )sin N m( g a1 ) cos
T ' (m1 +m2 ) g
12
例2.2 升降机内有一光滑斜面,固定在底板上,斜面倾角为θ.当升降机 以匀加速度 a1 竖直上升时,质量为m的物体从斜面顶端沿斜面开始下滑, 如图2.3所示.已知斜面长为l,求物体对斜面的压力,物体从斜面顶点滑 到底部所需的时间. 解 以物体m为研究对象.其受到 斜面的正压力N和重力mg.以地为 参考系,设物体m相对于斜面的 加速度为 a2 ,方向沿斜面向下, 则物体相对于地的加速度为
设运动员质量m=70 kg,测得终极速度 vT =54 m/s,则可推算出
k
mg 0.24 N 2 m2 / s 2 vT
以此 vT 值代入v(t)的公式,可得到如图2.4(b)所示的v-t函数曲线.
17
* 2.1.5
国际单位制和量纲(自学提纲)
1、 单位制:基本量、导出量 单位制的任务是:规定哪些物理量是基本量及所使用的基本量的数量级。
0
dv k t g dt 2 vT 2 v 2 m 0 vT
v v 1 g ln T 2t 2v T v T v v T
dt
0
t
由基本积分公式得
最后解得
v
vT 时,v vT . 2g
1-e 1+e
-2gt vT 2gt vT
vT
当 t
16
7
2.1.3 牛顿第三定律
1o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的,不是一对平衡力。
2o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的力。 3o若A给B一个作用,则A受到的反作用只能是B给予的。 * :牛顿第三定律只在实物物体之间,且运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才成立。
8
2.1.4 牛顿定律的应用
1、牛顿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2、牛顿定律只适用于质点模型; 3、具体应用时,要写成坐标分量式。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所获得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 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 F 的方向相同。
其数学形式为
F kma
比例系数k与单位制有关,在国际单位制中k=1。 1、关于力的概念 1o 力是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可使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使物体获得 加速度。 2o 物体之间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与斜面对物体的压力N大 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为
m( g a1 )cos
垂直指向斜面. 因为m相对于斜面以加速度
a2 ( g a1 )sin
沿斜面向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
1 2 1 l a2t ( g a1 ) sin t 2 2 2
18
质量 3、量纲:
千克质量
通过物理定律、定理、定义等将某个物理量表示成某种单位 制中基本物理量的方次。 因为导出量是由基本量导出的,所以导出量可用基本量的某种组合(乘、除、幂 等)表示。这种由基本量的组合来表示物理量的式子称为该物理量的量纲式,
例如:在SI制中
ds 1 v LT dt
在深一层次上,人们还发现,反映力在时、空过程中积累效应的三大守恒律是 与时、空的某种对称性相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