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8d1abc69dc5022aaea0086.png)
③扩大了阴经及其腧穴的主治范围。
3.特点: 十二经别 ① 有具体的循行路线,循行分布具有: “离、入、出、合”的特点: 从四肢部肘膝以上正经别出——离 入于胸腹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 浅出于体表上行出于头颈部——出 在头颈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合 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
( 2 )十二经逐经相接,形成一个如环无端、周 而复始的传注系统(十二经脉的衔接)
①流注交接顺序
②交接部位(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四肢部交接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二)奇经八脉
• 1.定义:“奇经”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 的经脉。 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的、 “别 道而行”的八条经脉, 为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 2.作用:对其它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 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1. 经络诊法(诊断)
诊察经脉的虚实 通过反应点辨经 通过症状的部位辨经 分经切脉
2. 分经辨证
3. 循经治疗(针灸治疗)
4. 药物归经(药物使用)
并有属脏者络于腑,属腑者络于脏的“属络”关系 例如: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属于大肠络于肺。
表里属络关系: 经脉间有脏腑属络关系
经脉一阴一阳的互相衔接
经别与络脉的沟通
表里关系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
(1)循行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
3.特点: ①有具体的循行路线:行于 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经脉 纵横交互。但无规律。 ②不直属脏腑 ③无表里关系 ④无逐经相接的关系 ⑤除任、督脉外无腧穴分布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44df1c1a37f111f1855bcb.png)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指别 道奇行的经脉,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八条,故称奇经八脉。
“奇”有“异”的意思,即奇特、奇异。奇经八 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 里配偶关系,但与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联系密切,故称“奇经”,也称“别道奇行” 的经脉。
《灵枢·脉度》指出:“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系统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经络系统中有 经气的活动。所谓经气(meridian-Qi),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 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人体通 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 协调和相对平衡。
命名
任脉:
任:担任, 任受一身之阴经--阴脉之海 任:妊养,任主胞胎
督脉:督:总督,总督人体一身之阳经--阳脉之海
冲脉:冲:“通”,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环腰而行,约束综行诸经
阴维脉 阳维脉
维:维系
维系在里之阴 维系在表之阳
阴跷脉 阳跷脉
跷:举足跨高
主一身左右之阴 主一身左右之阳
22
奇经八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 十二经脉之间。
(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0239d7360cba1aa811da73.png)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头面胸背相 是树梢,引申为上部, 应 “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四肢下端相 是树根,引申为下部, 应
二、根结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 反映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 指根本、开始,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指结聚、归结,即头、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 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 阴维、阳维、阴跷、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 无表里配合关系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 一源三歧: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阳脉之海: 阳脉之海:督脉 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阴脉之海: 阴脉之海:任脉 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十二经之海:冲脉 十二经之海: 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 又称“血海” 又称“血海”
三、气街
是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头、胸、腹、胫部有经脉之气聚集循行的通 路
四、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髓海、血海、气海、 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 胸部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血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联系脏腑、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运行气血、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抗御病邪、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四经脉之络
脾之大络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b241855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1b.png)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首先,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内存在着特定的经穴,而经穴是气血运行的关键点。
通过按摩、针灸等方法刺激经穴,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态,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气血的供应和输送,从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再次,经络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
经络网布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筋骨、肌肉、脏腑等组织器官。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理,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气血运行协调统一,促进各个部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
最后,经络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中医诊断方法中,经络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经络的形态、色泽等特征,可以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各种疾病。
经络的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络治疗。
经络治疗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来改变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比如,针灸、按摩、刮痧等方法,都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的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的恢复。
其次,经络诊断。
观察经络的形态、颜色、灵敏度等特征,可以辅助判断机体的疾病状况。
比如,面诊中观察舌质的颜色可以反映肝经的状况,脉诊时观察脉搏的强弱、有无等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状况。
再次,经络保健。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
比如,经常进行适量的按摩、体操等活动,可以刺激经络,改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最后,经络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经络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研究经络的构成、功能等方面,可以更好地认识经络的作用,指导临床实践,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络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桥梁,是实现全身协调统一的通道,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临床应用方面,经络治疗、经络诊断、经络保健和经络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充分认识经络的作用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疗效,服务人类健康。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30b71079563c1ec5da71a0.png)
⑶阿是穴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 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 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 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四经中 有固定 有专用 奇 穴 无归经 位置 穴 名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位置 穴 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 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 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 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分为辩证归经与辨位归经。
3.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 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 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 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0b8f34de80d4d8d15a4f94.png)
手太阴、手阳明经别
• 手太阴:入腋,入走 肺,散大肠,出缺盆, 合手阳明
• 手阳明:入柱骨之下, 走大肠属肺,出缺盆, 合手阳明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muscle regions)是十 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 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部位: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的骨 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象经脉那样属络 脏腑。
第二节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 一、根结: • 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
的关系。“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 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 二、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标”
原意是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 位置相应;“本”是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 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 本”部。
跗阳
两络命门(目)
窍阴之间
足窍阴 窗笼(耳)之前
厉兑
厉兑 颊下,夹颃颡
内踝下上3寸中 交信、复 背俞与舌下两脉 溜
行间上5寸所
中封
背俞
中封前上4寸中 三阴交 背俞与舌本
手太阳 手少阳 手阳明 手太阴 手少阴 手厥阴
外踝之后 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
肘骨中上至别阳 寸口之中 锐骨之端
掌后两筋之间2寸中
养老 中渚 曲池 太渊 神门 内关
•
四街表
气街 头
胸
腹
胫
部位 止之 止之膺 止之背俞与冲 止之于气街 与承山
于脑 与背俞 脉于脐左右
踝上以下
四、四海
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9612b4208bd63186bdebbcb8.png)
整理课件
6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 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 通。”
《医学入门》(明. 李梴)引张子 和语:“不诵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 错。”
清. 喻嘉言:“凡治病不明脏腑 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整理课件
7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四十二一十五,奇经八脉浮孙数。
整理课件
8
一、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的临床意义
整理课件
19
三、十五络脉
1.名称: 十五络脉以所属经脉命名,以别出处的腧
穴名称作为络脉的名称。
2.分布特点:
3.作用:
沟通各组表里经脉,加强十二经脉的循环
传注。
整理课件
20
四、十二经别
1.名称:
与十二经脉名称一致。
2.分布特点:
什么叫 离入出合?
离:从四肢部分出,离开正经。
二、根结:
根,根本;结,终结。 马莳:“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 根结理论是根结两者并为论证四肢与躯干 之间的生理功能和腧穴主治上具有相互影响作 用的一种理论。 《灵枢.根结》论足六经、结部位,指出:
整理课件
29
足六经的“根”在四肢末端“井”穴,“结”在 头胸腹的一定部位。
窦汉卿在《标幽赋》中进一步指出了十 二经脉的“四根、三结”。
(2)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手 足三阴经筋分布在四肢内侧,并进入胸部和腹 腔。
(3)分布均起于四肢末端,在关节处有结
聚,以此到底躯干、颈整项理课件、头面部
24
3.作用:
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 活动,以保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整理课件
25
六、十二皮部
《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 皮之部也。”
经络总论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75347663169a4517723a35f.png)
生术中,当练功者通过“调形”、“调息”、“调神”达到入静时,会感
到体内有“气”沿一定径路向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又加强了古人对经
络存在的认可。
(二)腧穴主治症的总结
针灸治疗,从局部“以痛为输”取穴发展到远离病痛处的循经取穴,
这在认识上是一个飞跃,它是建立在对穴位主治症知识丰富和总结基础之
上的。古代针灸学家将穴位的主治症整理分类、分析总结,发现了主治症
示体表与脏腑有内在的联系,也是古代经络学说形成的原因之一。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家对人体解剖、生理现象的观察对经络学说的形成也有一定
作用。如《灵枢·经水》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
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
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说明古代医家当时已对人体
一门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现象的发现与经络学说的形成,从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源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
针刺“得气”,现代称“针感”,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温灸亦可有
“得气”现象。这种向远处传导的感应路径,古人称之为经络。另气功养
大多数医家以《内经》、《难经》中经络理论为依据来指导临床。
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是其根据《金兰循经》等书中有关经脉的内
容,作了详细的注释与发挥,首先提出了“十四经”名称,着重于十四经脉
分布部位的考证和循行路线的分析,指出经脉是体表与脏腑联系的通路,络
脉是本经的旁支,与他经相交,从而提出了“络脉传注,周流不息”的理论,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为经络系统 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dff560a417866fb94a8e0d.png)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一、经络的作用(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一)说明病理变化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08dbea998fcc22bcd10d2f.png)
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机体 抗御病邪,反映病候
联系脏腑、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经络将人体联 系成一个有机 整体
运行气血、 运行气血、协调机体
经络是运行气 血营养的通路
抗御病邪、 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邪、反映病候
经络能有层次 地抗御病邪, 同时也能有层 次地反映病候。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说明病理变化
病之于内,形诸于外。
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 的经脉。
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 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 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案三(阳萎) 病案三(阳萎)
患阳萎十余年,诸治无效,深感苦闷,于绝望中来我 医疗队试探针灸治疗,询知少年期间接触异性,现房 内已有妻妾三人,显然少壮色欲过度,精竭至损,遂 致初为触即泄,继则阴茎弛不坚举,后成垂倒不勃, 夜间尿意频至,白昼腰膂酸楚,舌淡苔薄白,尺脉沉 弱难寻,是精液走泄太过,致肾虚封蛰不固,精道滑 脱,尿脬不约,肾府失却支撑,宗筋弛缓不用,故欲 使玉柱挺勃,必于益肾壮元中求之,盖益肾则精能因 摄,壮则阳道振兴,然务必节制房实,方能贮精蓄髓, 不使所伤致复。
处方:
体针一一肾俞、命门、关元,复溜(双) – 耳针——肾、肝、心(双)。
–
病案四(减肥) 病案四(减肥)
病案一(头痛) 病案一(头痛)
楼全善,治一老妇人,头病岁久不已。 因视其手足,有血络皆紫黑,遂用三棱 针尽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数盏。后视其 受病之经刺灸之,而得全愈。即《经》 所谓大痹为恶,及头痛久痹不去身,视 其血络,尽出其血是也 (《续名医类案》)
1-2 经络总论 2
![1-2 经络总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3f69da0ab7360b4c2e3f64b4.png)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脏腑
十二经脉与内部脏腑有特定的联系, 用“属”、“络”来概括。 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络大肠 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络脾脏
经络总论——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1.十二经脉的命名
经络
通路
结构: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功能:运行气血,调整阴阳
五官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穿上下的通路。
六腑
九窍
五脏
四肢 百骸
五体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灵枢·脉度》指出 “经脉为里,支而横 出为络,络之别者为 孙”
研究深入 民间 对外传播
《黄帝内经》 铜人模型 砭石→针刺 承淡安 《难经》 《针灸大成》 火 →艾灸
牛角→拔罐
经络总论
经络理论沿革
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经络的作用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经络
经:有径路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
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的外行支脉。
经络总论——经络的概念
衔接
鼻旁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阴脾经
心中
肺内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足太阳膀胱经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手厥阴心包经
足厥阴肝经
大趾
足少阳胆经
经络总论——经络系统基本内容
3.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
衔接
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同名阳经在头面部衔接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479342784254b35effd3468.png)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一、经络的作用《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里概括说明了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决定人的生和死,是因其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血气的基本作用;处理百病,是因其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调整虚实,是因其具有传导感应,起补虚泻实的作用。
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说明。
1. 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
经络系统以头身的四海为总纲,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
其具体联系通路有以下特点:十二经脉和十二经别,着重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着重体表与体表,以及体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奇经八脉,加强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十二经脉的标本、气街和四海,加强人体前后腹背和头身上下的分段联系.2。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
《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宗气,其次为出自“脐下、肾间”的原气.此外,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到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经络系统在疾病情况下,有抗御病邪、反应症候的作用.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293fcd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00.png)
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络,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经络系统中的分支。
所谓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气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循环流注、如环无端、昼夜不休。
人体通过经气的运行,以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活动,从而使整个机体保持了协调和相对平衡。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对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
(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经络经十二经脉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奇经八脉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十二经筋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十二皮部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络十五络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52b957b577232f60dccca1b0.png)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4a86a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0.png)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4b15a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e.png)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经络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的网络结构,通过其传导气血和信息,维持全身的生理功能。
经络不仅具有生理功能,而且还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1.传导气血: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它能传导人体内的气和血,维持全身的机能正常。
经络在运行过程中,可以保证气血畅通,促进组织细胞的营养供应,有助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
2.联接身体各部位:经络连接全身各部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
经络能够联接脏腑、肌肉、经络等部位,实现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通过经络的运行,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性得以保持,从而维持机体的整体平衡。
3.调节阴阳平衡:经络中的气血循行,可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在阴阳失衡的情况下,经络可以通过调节气血的流通,达到平衡阴阳的作用。
这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4.保护脏腑:经络作为一个细小的通道,能够起到保护和阻隔脏腑的作用。
通过运行过程中的气血流通,经络可以保护脏腑器官,维持其正常的功能。
同时,经络还能够防止各种病理因素的侵袭,起到一定的免疫作用。
经络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诊断:中医理论中有经络诊断的方法,通过观察经络的颜色、形态、变化等特征,可以判断身体内部的情况。
通过经络诊断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2.刺激治疗:经络是中医治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络上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针灸、推拿等疗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来调节身体的功能。
3.药物治疗:中药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许多中药可以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药效的作用目的。
中药经络疗法可以通过药物的内服、外敷等方式,调节经络的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保健养生:经络的正常运行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保持经络的畅通和活力,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如按摩、气功等方法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即根据经络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1.传注病邪
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特点,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2.反映病侯
因为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故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
如内脏病变可以主里达表,从而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经络实证
经络虚证
(二)指导辨位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腑与相关的经脉。
(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内脏病变可通过刺其皮部的方法进行治疗。
如皮内埋针或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来进行治疗
3.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络放血予以治疗。
如目赤肿痛太阳穴放血;扭、挫伤局部刺络拔罐
4.经筋疾患可以“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