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8个生字,会写“肃、晰”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1.能把几件事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继续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崛起清楚。
清晰远大的志向。
租借胸襟。
沉郁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胸怀低沉郁闷。
训斥现在指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主要负责维护治安;
旧时指警察。
巡警训诫和斥责。
有志者当效此生有志气的同学都应当学习周恩来。此生:指周恩来。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最后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使他体会到了伯父话中的含义,以及立下大志的原因)。
(建议:此环节没有什么意义,应理清段落结构。)
四、学习“会写字”
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晰、振、胸、怀、疑、训”都属于“左窄右宽”;“效、顾”属于“左宽右窄”“赞、惑”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大下小。“肃、凡、斥”就单一结构的字,书写时注音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赞、疑、惑”和独体字“肃”,学(16)(17)(18)
(19)(20)(21)
(22)
2.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重点)
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交流中进入文本。】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写了三件事,说明了周恩来感到“中华不振”)
4. 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一)自读,学习第一个故事
1.充分自读
师: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读读第一个故事。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①读得通顺;
②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尝试质疑,解疑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不要随便去玩”)
(为什么伯父会说“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到底有什么“麻烦”呢?)(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
师: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简单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他十二岁来到沈阳和社会背景)
师:请大家读第一个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课件出示12)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这一处“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他说的是“中华不振”。
还有这一段话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板书:疑惑:中华不振)
(2)(3)(4)(5)(6)
师:是啊,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
3.读出滋味。
分角色齐读。
(二)自学第二个故事
1.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
2.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3.体会得真好。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4.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
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热闹非凡”,而中国的妇女在“哭诉”。
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我倒要问问:这是为什么?
(中华不振。)(板书:目睹:中华不振)
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写的地方。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7)(8)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