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龙纹的分类
龙纹的分类
龙纹是一种常见的图案,具有丰富的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龙纹分类:
1. 东方龙纹:东方龙纹源自中国传统文化,被视为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这种龙纹通常具有复杂的曲线和细节,代表着权力、力量和吉祥。
2. 欧洲龙纹:欧洲龙纹起源于欧洲的神话和传说,与中亚和北欧地区的文化有关。
欧洲龙纹通常呈现为有翅膀的巨大爬行动物,代表着勇气和保护力量。
3. 日本龙纹:日本龙纹受到日本传统文化和神话的影响,通常被描绘为长身蛇形的龙。
日本龙纹代表着智慧、力量和长寿。
4. 印度龙纹:印度龙纹源自印度教和印度神话,通常被描绘为多头蛇形或有神奇特征的龙。
印度龙纹象征着神圣和能量。
5. 非洲龙纹:非洲龙纹在非洲大陆的部落文化中广泛存在,通常是以抽象和装饰性的方式表现。
非洲龙纹代表着神秘、智慧和传统价值观。
这些是龙纹的一些常见分类,每种分类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
中国龙纹的发展历程
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
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 分枝。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有四肢矫健,趾爪清 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 的限制。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汉 当艺 术中, 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早期龙躯干上的纹 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由于社会生活 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 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 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莫高窟隋代 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 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 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 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蕃莲、 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 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起源期—— ——原始社会时期 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纹饰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龙纹饰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瞩目。
其中,龙纹饰作为一种常见的装饰元素,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龙纹饰的起源、特点以及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龙纹饰的起源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具有神秘、威严、吉祥的意义。
龙纹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
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龙是天神的化身,具有统治天地的能力。
因此,龙纹饰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器物、服饰等方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龙纹饰的特点龙纹饰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点,常见的有龙头、龙身、龙尾等元素。
龙头通常呈现出凶猛威武的形象,有着锐利的牙齿和狰狞的眼睛;龙身则常常呈现出蜿蜒曲折的形态,寓意着龙的巨大身躯和无穷无尽的力量;龙尾则常常呈现出卷曲的形状,寓意着龙的灵活和变幻无常。
此外,龙纹饰还常常与云纹、水纹等其他装饰元素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三、龙纹饰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龙纹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宫殿、庙宇、园林还是民居,都可以看到龙纹饰的身影。
在宫殿和庙宇中,龙纹饰常常被用于装饰屋顶、门窗、栏杆等部位,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庄重。
在园林中,龙纹饰常常被用于装饰石雕、栏杆、廊柱等部位,以增添园林的灵动和生气。
在民居中,龙纹饰常常被用于装饰门楣、门框、屏风等部位,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四、龙纹饰的文化内涵龙纹饰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龙纹饰象征着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力和威严,代表着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其次,龙纹饰寓意着人们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观念。
再次,龙纹饰还寓意着人们对于幸福和吉祥的追求,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综上所述,龙纹饰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具有独特的形态和特点,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美化了建筑的外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衣物上的龙纹刺绣技艺
衣物上的龙纹刺绣技艺龙纹刺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龙纹刺绣技艺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在衣物上的应用。
一、龙纹刺绣技艺的发展历程龙纹刺绣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和周代。
在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因此,龙纹刺绣在古代宫廷和贵族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刺绣技艺逐渐发展和演变。
在唐代和宋代,龙纹刺绣技艺达到了巅峰,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龙纹刺绣技艺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现代,龙纹刺绣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展现出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
二、龙纹刺绣技艺的特点1. 精细繁复:龙纹刺绣以其精细繁复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刺绣师需要运用针线巧妙地表现出龙的形态和纹理,使刺绣作品栩栩如生。
2. 色彩丰富:龙纹刺绣作品通常采用丰富多彩的线线,以突出龙的神秘和威严。
刺绣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颜色,并巧妙地运用色彩搭配,使作品更加生动。
3. 纹样独特:龙纹刺绣作品的纹样独特,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刺绣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灵活运用各种纹样,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文化内涵。
三、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龙纹刺绣在衣物上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增加衣物的美观度,还可以展现个人的品味和文化底蕴。
1. 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的女性服装,常常使用龙纹刺绣进行装饰。
龙纹刺绣可以在旗袍的领口、袖口、裙摆等部位进行精细刺绣,使旗袍更加华丽和典雅。
2.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性服装,也是龙纹刺绣的常见应用之一。
龙纹刺绣可以在长袍的胸前、袖口、衣襟等部位进行刺绣,展现男性的尊贵和威严。
3. 鞋子:龙纹刺绣还可以应用在鞋子上,增加鞋子的艺术价值和独特性。
刺绣师可以在鞋面、鞋跟等部位进行刺绣,使鞋子更加精致和时尚。
中国龙纹的发展及应用
中国龙纹的发展及应用中国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发展与应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龙的崇拜和神话中的龙的形象。
在中国,龙往往被视为祥瑞和权力的象征,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艺术、建筑、服饰等领域。
首先,龙纹的发展始于中国古代的龙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龙作为一种神秘的生物,被人们视为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存在。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最早使用龙纹的文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如司母戊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等。
这些器物上的龙纹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威严庄重,表现出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和神圣性的体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龙纹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建筑和艺术领域。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龙纹常常出现在屋檐、门楣、梁柱等部位,起到装饰和辟邪的作用。
例如,北京故宫中的午门和太和殿上都雕刻有精美的龙纹,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对龙的崇尚和巧妙运用。
此外,龙纹也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雕塑和陶瓷等艺术形式中。
早在唐代,中国画家就开始创作以龙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韩干的《北斗七星图》中,龙以生动的形象出现,栩栩如生。
在陶瓷领域,明代的青花瓷就常常使用龙纹进行装饰,使其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此外,龙纹还常常出现在中国传统服饰中。
古代帝王常常将龙作为皇权的象征,帝王身穿的龙袍上就常常绣有龙纹。
此外,普通人民也会在自己的服饰上使用龙纹作为装饰,以表达对龙的崇敬和祈求好运的心愿。
龙纹在服饰上的应用既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独特魅力。
今天,龙纹依然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在庆祝重大节日和重要活动时,人们常常会使用龙舞、龙灯等方式来表达对龙的敬仰和祝福。
此外,龙纹也被应用在旅游纪念品、礼品和家居装饰品等领域,以丰富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增强其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龙纹的发展与应用凝聚了中国人民对龙的崇拜和神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不仅在古代时期被广泛运用在艺术、建筑、服饰等领域,如今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
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以青花瓷龙纹小知识为题,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种瓷器的特点和相关知识。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青花瓷中的龙纹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纹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花瓷龙纹的一些小知识。
第一,青花瓷龙纹的起源。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龙纹常常出现在宫廷用品和贵族生活用品中。
而青花瓷龙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的瓷器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青花瓷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而龙纹的应用则是为了彰显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第二,青花瓷龙纹的特点。
青花瓷龙纹通常采用青花彩绘技法,即在白瓷胎上用蓝色矿物质彩料绘制图案,然后通过高温烧制而成。
这种绘画技法使得瓷器表面的蓝色图案鲜艳而富有层次感。
而龙纹的形态则多种多样,有的是单个龙形,有的是多条龙组成的图案。
龙纹的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而神秘的感觉。
第三,青花瓷龙纹的寓意。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尊贵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权威的象征。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龙纹寓意着龙腾虎跃,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有的龙纹寓意着风云际会,象征着人生的成功和辉煌。
因此,青花瓷龙纹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第四,青花瓷龙纹的收藏价值。
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备受珍视和收藏。
而青花瓷龙纹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纹饰之一,更是备受藏家和艺术品爱好者的追捧。
青花瓷龙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保值和升值空间。
因此,现在市面上的青花瓷龙纹作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总结起来,青花瓷龙纹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一种经典纹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特点是采用青花彩绘技法,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青花瓷龙纹所蕴含的寓意丰富多样,常常被用来作为吉祥的礼品或装饰品。
同时,青花瓷龙纹也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希望通过这些小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欣赏青花瓷龙纹的魅力。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
玉雕艺术中的传统龙纹玉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之一,而其中的传统龙纹更是独具特色。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吉祥,因此在玉雕艺术中,龙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玉器的雕刻中。
本文将从龙纹的起源、特点以及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龙纹的起源与特点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祥瑞的象征意义。
龙的形象多为蛟龙、麒麟龙等,具有龙头、龙身、龙爪和龙尾等特征。
龙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神秘而威严:龙纹的形象神秘而威严,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
龙的形象通常具有龙爪、龙鳞等细节,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2. 流畅而灵动: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富有变化和动感。
龙的身体通常呈现曲线状,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
3. 纹饰丰富多样: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常常与云纹、水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龙纹的纹饰通常具有浮雕、镂空等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玉佩、玉瓶还是玉杯等各种玉器,都可以看到龙纹的身影。
以下是龙纹在玉雕艺术中的几种常见应用:1. 玉佩:玉佩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装饰品,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佩的表面,给人一种尊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质的光泽相得益彰,使得玉佩更加美观。
2. 玉瓶:玉瓶是古代贵族常用的酒器,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瓶的表面,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感觉。
龙纹的纹饰丰富多样,与玉瓶的形状相互呼应,使得作品更加精美。
3. 玉杯:玉杯是中国古代贵族常用的饮具,也是玉雕艺术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龙纹常常被雕刻在玉杯的表面,给人一种高贵和祥瑞的感觉。
龙纹的线条流畅而灵动,与玉杯的形状相得益彰,使得作品更加精致。
总之,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雕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图腾之一,龙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图案装饰,在中国的艺术和手工艺品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国龙纹经历了逐渐演变的过程,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样式。
本文将对中国龙纹的演变进行探讨,从传统到现代,展示其历史和文化内涵。
一、传统龙纹的起源和发展中国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兽,后来逐渐演化成带有神秘象征意义的崇高生物。
最早的龙纹图案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通过对青铜器上的龙纹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龙纹主要以双足龙和飞龙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龙图案呈线条简洁、均衡优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龙的一种形象描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在周代逐渐发展为立体的形态,在金器、玉器等贵族墓葬中频繁出现。
其中,春秋时期的龙纹尤为精美,线条流畅,神态威严,展现出贵族和统治者的尊贵地位。
而在汉代,龙纹装饰更加繁复,表现出一种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二、宋代以后的龙纹演变宋代是中国龙纹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宋代,龙纹逐渐从富丽堂皇的贵族装饰转变为大众化的艺术图案。
此时期的龙纹偏向于平面化的展示,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和图案的简练,不再追求繁复和立体感。
这种风格的变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普及。
到了明清时期,龙纹的演变进一步扩展。
明代龙纹的特点是纹饰清晰,线条简练,同时加入了云纹和瑞兽等元素的组合。
而清代的龙纹则更加纤细,追求线条的变化和游动感,展示出一种轻盈而灵动的美感。
这期间,龙纹的发展已经渗透到民间艺术中,无论是绘画、刺绣还是陶瓷等手工艺品上,都有着精美的龙纹装饰。
三、现代龙纹的创新与表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龙纹在设计创新和应用领域中有了新的突破。
现代龙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条表现,而是注重将龙纹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呈现出多样化的样式与形态。
有些现代龙纹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展示出独特的风格与想象力。
另外,一些设计师将龙纹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和现代感的龙纹作品。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
龙的起源
中国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早在远 古代,我们的祖先把各种凶猛的野兽(蛇、 虎、鹰)等作为部落的标志,并把它们视为 一种神灵、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去供奉、去 崇拜,甚至把神灵视为自己的祖先。经过千 百年历代变迁的演变。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各 种动物特点于一身的神物,祖先称之为 “龙”。
龙的历史名称
最早的龙是新石器时代简单质朴的“原龙”。 中经夏商周时期神秘抽象的“夔龙”。 春秋战国与秦汉之际粗犷雄健的“飞龙”。 魏晋隋唐刚柔并存的“行龙”。 宋元明清复杂华丽的“黄龙”。 当代的吉庆嘉瑞的“祥龙”
上古的“龙纹”(原龙)
由于工艺水平及生活需要,这一时 期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龙纹的出 现,但这一时期的龙的形象还是有 的,主要用于祭祀。 那时期的龙形象几乎全部是以马, 猪,蛇的融合。
远古的“龙纹”(夔龙 、飞龙)
商周时期的龙:比较简单、笨拙、 粗犷,从史书上的记载和考古中发 现都证实,那时期的龙大部分是圆 曲状、首尾相连、大眼巨头,没有 明显的角和四肢。
远古龙纹
春秋战国及秦时期的龙:春秋战国 时期是封建社会的早期,一些历史 现象促使了手工艺的发展,工艺美 术也出现了兴旺的局面,这一时期 的龙从造型上已经向写实方向发展、 内容也相对丰富起来、有龙与人的 组合、双龙图的组合等等。这一时 期的龙呈长曲状、有两爪、长尾、 耳、龙角,龙角也开出现分支。
西汉时期的龙:和我们现在的龙基本是一致的,它 聚集了其它动物和蛇、虎、鱼等各自物点,先分离、 再重新组合而成,它的特点是头大,眼巨、牙齿锋 利、蛇身、鱼鳞、张口、且开始有肘毛、有双冀可 以飞腾。身体造型已经具备了艺术美感、其体态生 动、气氛威猛、豪放。 唐朝时期的龙:不仅追求造型完美,而且强调龙的 生动传神。《画龙点睛》这一典故就来自唐朝。相 传,南梁画家张僧繇画了四条龙,为其中两点了眼 睛后,它们竟破壁而出,腾云飞去,这也充分体现 了唐朝时期的龙是非常有神韵的,这一时期,鱼化 龙的图案也颇多。
中国龙纹的演变
中国龙纹的演变中国陶瓷上龙纹的演变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在阴阳宇宙观里代表阳。
封建时候,龙是帝王的象征,龙的形象出现在各种帝王所用的东西上,如龙廷、龙宫、龙袍等。
新时代晚期,龙的雏形开始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题虚拟的想象物。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从商代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演变。
龙纹作为我国陶瓷装饰的传统纹样,有单纯的龙纹也有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复合纹饰,如云龙纹、海水龙纹等。
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就在陶瓷制作上使用了龙纹装饰,这时的龙纹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与氏族图腾存在密切关系。
到了商周时期,龙纹依然频繁出现在各种陶瓷器物上。
元代时期龙纹的制作工艺水平发展到了较高程度。
明清时期,龙纹制作发展至顶峰。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的龙纹形象,龙的上颌部位出现了两根须子,同时龙纹形象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翼龙、正面龙、立龙、莲池龙、花间龙等。
商周时期陶瓷上的龙纹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蛇身,无爪的鳞虫形态龙,一般这种龙纹为一首二体型或二首一体形;另一种是眼睛圆睁,有肢体有爪子,身体像动物身体,尾巴卷转的兽体型龙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龙纹都是兽体的,爪子有三个脚趾,尾巴细且卷,龙头张大嘴巴,龙角向后卷。
秦汉时期,出现的龙纹形象是头像牛头,有须子,大耳朵,龙角细长对称,身体为蛇形,有翅膀,脚上有爪子,身体附壁,“珠联璧合”一说由此而来。
唐朝时期的龙纹形象是龙头有两个分叉的角,口角比前朝明显加深,上颚较长,上唇长而向向上翘起,过去圆形的龙眼变成凤眼,蛇身变得丰盈健硕,此前身上的鱼鳞片变成了斜方格形的网状鳞片,龙爪也从原来的兽爪变成鸟爪,爪子上的指甲的绘成略弯的三角形,看上去非常锋利。
到了宋代,龙纹形象基本定型,一直到元明清,龙纹形象都为蛇身,身体到尾巴逐渐变细,四肢上都长有羽毛,龙爪上脚趾三至五个不等,龙头上有龙角、龙发和须子。
古代时候,龙纹大体相似,为做区分,元末时期,官方出台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纹,元末以前龙纹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只能为官方使用。
龙纹发展史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龙及龙纹的起源
虚构论 含义是图形和功能都是虚构,或者依据某些动物而虚构,或者完全虚构。 1、多种集合说 对于龙的起源和本质,集合说认为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爬行 动物、哺乳动物的模糊集合,或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 的一种神物,是原始先民对身外异己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是艺术创造。批评 者说:不好解释古史的大量记载和一些现代记录。 2、图腾合并说 此说以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观点为代表。认为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 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 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批评者说:“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均无可信资料证明在中国历史上曾有 过一个强大的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至于兼并与融合其他以马,狗、鱼、鸟、 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的说法更是完全出于臆想。”有的学者从图腾文化的基本 特征提出悖论,如:几乎所有图腾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具体的生物或非生物, 而龙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
此外,还有天象树神说、恐龙遗记说、鳄鱼说等猜测。
西方龙
龙(英语:Dragon)是西方的一种传说生物,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筑、 纪念物中。传说中的龙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种类很多,其家族的庞大比起东 方龙来毫不逊色。 龙是西方传说中的生物,出现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建筑、纪念物中,生长着巨 大的翅膀,拥有强大的力量及魔法能力,是中世纪之前力量与神圣的象征,而在基督 教中,龙则是邪恶的代名词。 作为一个并非起源于中文的概念,与中文中用来翻译的“龙”的含义、寓意并不等同。 欧洲各语言中,无论是属于拉丁语族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还是属于日耳曼 语族的德语、丹麦语等语言中,“龙”一词都有着类似的词根。英语中的“dragon” 一词的使用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与法语中的“dragon”一词一样,来源于古法语中 的“dragon”。后者则源自拉丁语中的“draconem”(主格:draco),而“draco” 一词则是源自古希腊语中“drakōn”(δράκων,所有格:δράκοντοϛ drákontos)。 在拉丁语中,“draconem”也可以指巨大的蛇,而在古希腊语中,“drakon”则指 巨大的海蛇或海中怪兽。“drakon”的词根“drak-”有“注视”的意思,因此 “drakon”字面上可能是指“拥有(死亡的)注视者”。 在斯拉夫地区,龙的词语有多个。俄罗斯语和保加利亚语中称为змей,马其顿文: змеj,波兰语:żmij,乌克兰语:змій,塞尔维亚语:змај, 克罗地亚语和斯洛文尼亚 语中称为zmaj。其意义依地区不同。在东斯拉夫地区被称为“zmey”、“zmij”或 “zmay”的龙,是斯拉夫语中“蛇”一词的阳性形式,和“dragon”的形象基本相 同。在南斯拉夫地区,被称为“ala”或者“hala”(Aždaja 或 aždaha),另一些地 区则称其为“Lamya”,是雌性的恶龙,和“dragon”类似,而“zmay”则指更有 智慧、善良的雄龙,和前者通常有血缘关系,但完全对立。
龙纹
龙纹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BR><BR><BR><BR>春秋至汉<BR>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龙纹文物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
龙纹文物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龙纹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图腾和象征,代表着权力、尊贵、吉祥和神秘。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龙纹文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一、龙纹文物的历史渊源龙纹文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龙文化。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被赋予了吉祥、权力和神秘的象征意义。
龙纹文物最早出现在商代的青铜器上,如商代的青铜爵、觚等器物上都有精美的龙纹装饰。
随着历史的演进,龙纹文物逐渐出现在陶器、玉器、瓷器等各种艺术品上,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龙纹文物的艺术特点龙纹文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龙的形象在龙纹文物中常常被艺术家们赋予了生动的形态和丰富的表现力。
龙的身体通常呈现出曲线优美的形状,龙鳞的纹理细腻而有层次感,龙爪和龙角的雕刻精细而逼真。
龙纹文物的装饰图案通常以龙为主题,配以云纹、雷纹、水纹等其他纹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龙纹文物的象征意义龙纹文物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腾,代表着权力和尊贵。
在古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纹装饰的物品。
其次,龙还象征着吉祥和神秘。
龙纹文物常常被用于庆祝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寓意着吉祥如意和神秘神奇。
此外,龙还被视为水的象征,与水相关的文物常常以龙纹装饰,寓意着水的力量和生命的源泉。
四、龙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龙纹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首先,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保护工作,加强文物的修复和保养,确保其保存完好。
其次,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研究和传承,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龙纹文物的研究和展览活动。
同时,要加强对龙纹文物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龙纹文物的魅力。
总结:龙纹文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象征意义。
它们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象征意义都使其成为了人们研究和欣赏的对象。
龙纹服饰与古代时尚
龙纹服饰与古代时尚龙纹服饰在古代时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服饰设计中。
它不仅代表着权力和尊贵,还寓意着吉祥和神秘。
在古代,龙纹服饰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穿着龙纹服饰。
本文将探讨龙纹服饰在古代时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龙纹服饰的起源和发展龙纹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龙图案。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兽,被视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在古代,龙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器皿和建筑等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服饰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时尚元素。
在古代,龙纹服饰主要由皇帝和贵族穿着。
皇帝的龙袍是最具代表性的龙纹服饰之一。
龙袍通常由黄色丝绸制成,上面绣有金色的龙纹。
龙袍的设计精美,寓意着皇帝的尊贵和权力。
贵族也可以穿着龙纹服饰,但与皇帝的龙袍相比,贵族的龙纹服饰通常颜色较为丰富,图案也更加多样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服饰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
在民间,人们开始将龙纹图案应用于衣物和饰品中。
龙纹服饰不再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属,而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时尚元素。
二、龙纹服饰的设计和制作龙纹服饰的设计和制作需要经过精心的筹划和制作过程。
首先,设计师需要根据服饰的款式和用途确定龙纹的形状和大小。
然后,设计师将龙纹图案绘制在纸上,并进行修饰和调整。
接下来,制作师傅将根据设计图案选择合适的面料和颜色,并进行裁剪和缝制。
最后,龙纹服饰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绣花和装饰等工艺处理,以增加服饰的美观和独特性。
龙纹服饰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需要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耐心。
他们将传统的手工艺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使龙纹服饰更加精美和耐用。
三、龙纹服饰的影响和传承龙纹服饰在古代时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代表着权力和尊贵,还寓意着吉祥和神秘。
龙纹服饰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龙纹服饰一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婚礼仪式上,人们都喜欢穿着龙纹服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热爱。
浅谈龙纹的起源与发展
的面貌 。商周 时期 , 龙纹仍然沿袭着原始 社会的龙纹 , 处在衍 生和成长 的阶段。龙的种类较多, 主要表现在角形 和体形 的变
异 上 。和史 前 时 期 的原 始 龙 纹 相 比, 特 征 是 在龙 头 上 加 了龙 其
龙 的形 象 。
汉朝的历史背景以统一和发展为主 。汉代统治者利用龙 这一人们 崇尚的人文动物 , 作为 宣扬 皇权 的工 具, 龙纹 在工艺 装饰领域置于显要的地位被更加广泛地使用 。这一时期龙的 形象基本定型, 长角 、 尖耳 、 兽足 、 蛇躯雾,使龙这种意识形 态下的产物
不 动 地 照 搬 , 是 融 合 后 进行 再 创 造 , 成 了 当时 的 图 腾 风 格 。 而 形
作为 自己的图腾, 落兼 并后即把两个部 落的图腾组合在一 部 起成 为新 的图腾, 以示两个部落的融合。而 以龙为图腾的部落 最终是融合 了以虎 、 、 、 马 、 、 、 狮 鹿 牛、 蛇 鹫 鹰等为图腾的部落。 龙成 为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组 合。 史料记载 , 据 早在我国新石器 时代 , 就已出现了龙纹 , 距今有 5 0 0 0多年 , 是迄今发现最早 的
中图分类 号 :5 文献标 识码 : J1 A
文 章编 号 :0 5 5 1 (0 01 — 0 9 0 1 0 — 3 22 1 ) 0 8 — 1 3
龙纹, 中国传统 图案 中最有影 响的精华之一 , 是 是中华 民 族文化 中的一处独 特景观和宝 贵财富, 它流传久远 、 内涵丰富, 是其他艺术形式难 以替代 的。龙是 中华 民族的象征, 是一种人
与 原 始部 落 之 间的 征 战 有 很 大 的关 系 。原 始 部 落 多 采 用 动 物
龙纹分析报告
龙纹分析报告摘要:龙纹是一种古老且神秘的文化符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文明的历史遗迹中。
本报告旨在对龙纹进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龙纹的起源、形态特征以及在各个文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独特而复杂的符号。
1. 引言龙纹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龙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龙纹的意义、起源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
2. 龙纹的起源龙纹起源于古代人类对神秘动物“龙”的崇拜和咏史,追溯至古代中国、埃及、希腊等文明中。
龙纹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普遍体现了对龙的敬畏与赞美。
3. 龙纹的形态特征龙纹的形态特征丰富多样,可以是龙的整体形象,也可以是龙的鳞片、爪子、头部等部分。
同时,龙纹的线条流畅、曲线优美,常常富有装饰性的元素,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
4. 龙纹在中国文化中的应用在中国,龙纹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到了各个方面。
无论是古代建筑、传统绘画还是传统服饰,龙纹都起到了装饰和象征的作用。
龙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权力、祥瑞和吉祥等寓意。
5. 龙纹在西方文化中的应用除了中国文化,龙纹在西方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欧洲中世纪,龙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装饰等领域。
龙纹在西方文化中展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常常与骑士、宫廷和王权等事物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权威和尊贵的象征。
6. 龙纹的象征意义龙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了力量、威严和保护,也象征着繁荣、幸福和平安。
不同文明中的龙纹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普遍体现了人们对强大力量和好运的追求。
7. 龙纹与现代社会尽管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科技时代,但龙纹仍然有着重要的存在和影响力。
在建筑、艺术和设计领域,我们可以看到龙纹的运用。
龙纹的寓意也被现代人重新赋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元素。
结论:通过对龙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符号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马圣(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关键词:龙纹,起源,发展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玉龙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
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
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
经考证属夏文化。
在这个文化层中发现有类似铜器纹样的陶器云雷纹和龙蛇纹。
出土的残陶片上,有两件浅刻的龙蛇纹样。
一件是带爪的龙纹,龙纹虽首尾部分残缺,但仍可辩识龙首巨目,龙躯蜿蜒,趾爪俱全。
另一件刻的是一头二身,头朝下,眼珠凸出,额上有一棱形纹,身有鳞,上方仰卧一只小兔的线条纤细流畅的龙纹。
商周时期由于工农业劳动的分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制造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青铜器的铸造。
在青铜器各种动物纹样中,龙纹是最常见的图案。
《西清古鉴》中的商周青铜器龙纹有蟠龙纹,交龙纹,蟠螭纹,夔龙等。
《商周彝器通考》中青铜器图样中的龙纹样就有十多种。
如商代的“蟠龙纹盘”,“鸟龙纹盘”和妇好墓出土的“龙纹盘”,及陶寺出土的龙山文化彩陶“盘龙纹”等,其纹样多装饰于圆形器物中心。
商代和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大都以交龙纹装饰于主要部分。
商周时期出土的玉佩、玉壁、玉珑等龙纹大多作蟠曲状。
早商时期的玉决继承原始社会时期素决的造型,龙身作环形蟠曲,首尾相接。
头部除巨眼和简单的嘴纹以外,全身素洁、单纯、朴拙(见图1)。
随着生产的发展,商代龙的造型逐渐起了变化。
龙的形象作为巨头、张口、大眼、粗角,腹部有的还多了一对短足,身上刻满鳞纹或几何形纹。
西周以后,铜器纹饰通常施以一层平雕,并饰以围绕器身的二方连续纹样,代替了商代的以棱脊分区装饰和三层重叠装饰方法。
龙纹样多是互相交错、连结、或用对称,调换的组织方法,风格简朴紧凑而富于起伏流动之感。
另一种纹饰方法是从器物的整体效果出发,主纹互相穿插,龙纹自由生动地满布全器,艺术效果活泼多变。
西周铜器装饰夔龙纹(图2)仍占主要地位。
兽形的龙也开始出现图1商代龙纹图23 发展期——春秋战国至隋唐3.1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崩溃,各诸侯国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纹装饰纹样,从商周严谨雄浑的规范变为活跃清新的风格。
纹饰上的神秘色彩大大地减少了。
如活泼、玲珑的蟠螭纹(图3),以及针对刻漆画的流线形的龙纹。
各种动物形象相互追逐的场面,使作品呈现了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构图和轻盈洒脱的格调。
战国时期螭纹应用很广,它适用于器物的精致的装饰。
最突出的如曾侯乙墓出土的镂空“铜尊和盘”,结构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
铜尊和铜盘上无数的螭龙纹,宛如游动的云彩,造型奇伟,制作精工细致,构思巧妙,是我国古代罕见的青铜器作品。
龙的样式除长躯蛇形龙纹外,兽形的龙纹在战国时期也有广泛的应用。
故宫博物馆所藏的“白云龙凤云纹壁”其上雕刻有身呈S形,尾部细长、尾尖上卷的龙纹,形象腾越矫健。
战国兽形龙纹常用于铜器的附饰,龙的形状往往因器形需要而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工艺发展起来,各式龙纹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造型和彩绘上更为自由活泼,多姿多彩。
这一时期的漆画,针刻漆器,银盒等纹样,经常以生动活泼的图案形式使;龙等动物纹样在画面呈现活跃自由的形象,龙纹各部分分别与各段花纹(云纹)想结合,和谐地融化于线的变化之中;画面上龙纹半影半现,似是似非,仅在线的边缘略现龙纹的特征,图案表现手法飘逸自由。
战国时期龙的形象在绘画上也日臻成熟,长沙楚墓发现的“龙凤人物锦画”和“人物御龙帛画”等,龙的形象充满了神话想象色彩。
从流畅挺拔的线条中,可以见到我国传统绘画线描风格已经确立,技法上也已达到较高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龙的造型起了很大的变化,龙角也由商代粗短的蘑菇形,发展为曲层和分枝。
兽形的龙:额如牛,口似鱼,张口、獠牙、巨眼、鼓鼻。
有四肢矫健,趾爪清晰,有三爪或四爪;尾部细长如兽尾颈部髭毛直延至尾端。
另外这一时期已出现翼龙。
秦汉时期,龙纹以写实的手法、凌厉的动势、豪迈的气魄,多数突破以前的几何框架的限制。
而依龙的运动状态来布局,用简化、单纯的形象表现出生命的动感。
汉当艺术中,龙纹曲躯利爪,飞舞飘摇静中有动,造型概括,浑朴遒劲。
早期龙躯干上的纹饰,有蛇皮形,菱形和长方形,汉代以后逐渐形成鳞形。
秦汉时期龙尾变得像虎尾,很细。
汉代龙纹有蛇体型和兽体型。
图3图43.2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三国分立到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间,是我过历史上战争频繁的年代。
由于社会生活颠沛流离,人们希望找寻精神上的寄托,外国宗教也在这个时期传入。
敦煌的千佛洞,水靖的炳灵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都先后兴建。
外来的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会糅合,龙纹图案以及中国有关龙的传统故事也开始和佛教题材结合起来。
莫高窟隋代四二三窟壁画描写的车王公西王母都驾着龙车。
龙的动态和飘动的旗幡以及腾飞的仙女都用波浪形曲线表现,画面充满着动的节奏。
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有很大的发展,龙也是画家的常用题材,如东吴享有盛名的画家曹不兴,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等。
六朝时期画龙的高手也很多,如被号为画圣的北齐画家杨子华,北齐画家毛惠远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龙纹形象,突出地表现了外来美术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
蕃莲、蔓草等纹样和龙纹互相糅合穿插,一变汉代纯代纯朴庄重的形态而成为活泼轻盈飘逸生动,流畅自如的格调。
4 成熟期——宋元至明清4.1 宋元时期随着宋代商品经济日趋繁荣,绘画已成为市场需要的商品,龙题材的应用也普遍起来。
画院和民间画龙高手不断涌现。
宋代陈容所画的墨龙气势磅礴,广东博物馆珍藏着他的《云龙纹》真迹。
另外宋代的董羽和任从一都是画龙的一代名手。
另外随着佛教的盛行,宗教美术在寺院道观中也发展起来。
宋元时佛教徒和道士以善于画龙知名的也很多,如宋初僧人传古;元代天师张羽材;道士萧得周、曾道士。
从四川大足石刻中,可以看到龙在宋代充满了佛教内容的色彩。
宝顶山有“九龙浴太子”的石刻。
整组石刻表现了从九条龙口中把自山上引来的清泉喷洒在刚诞生入浴的净饭太子释迦牟尼身上。
石刻表现了龙和释迦牟尼的亲密关系,也体现了宋代匠师的巧妙设计。
宋代石刻继承了汉唐传统技法,并以熟练的技巧和精美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时代风貌。
河南巩县宋陵的石刻“站龙”就别具一格。
“站龙”作“弗”字形站立。
龙的后肢巨大,头部和颈部较细小,动态活跃劲猛,造型新奇,宋元陶瓷中的龙纹多有仿效。
宋元陶瓷器中的龙纹以整体而简朴见称。
河北磁州“黑花龙纹瓶”,中间绘以兽头巨躯的龙纹。
龙脊有特大鳍棘,掌爪巨大锐利,形象威猛生动,瓶的肩部和瓶足衬以回旋状黑色条纹,瓷瓶黑白对比强烈,纹蚀简练优美。
元代以后,青花瓷器底纹装饰比较丰富,主纹多用显著宽阔的纹样,图案以密衬疏,层次分明。
宋代龙纹特点是龙身长如巨蟒,兽头、足有三爪或四爪。
有翼和兽形的龙不多见。
元代龙的特点常作细颈长唇,足部有三只鹰鹫般的巨爪,龙纹常和云纹或海水同出现于画面;头部的髭、触须等饰物都以出现。
4.2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统治者以龙凤自称,把龙作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使这一时期的宫殿建筑,雕刻绘画和各种美术工艺品中的龙形象更为多姿多彩;龙纹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造。
这一时期内,不论是建筑物中的巨大构件如龙壁、龙墙、石雕和琉璃构件等,还是精工细巧的各种摆设绘画工艺或金银首饰,很多都是描绘着龙形象的艺术珍品。
明代的瓷器以华丽的彩绘代替了宋代的刻花,龙纹的描绘显得格外多姿多彩,在青花、斗彩、五彩等工艺中更为出色。
明代瓷器中的龙纹,用笔雄健,龙纹装饰布满全器,色泽变化浓淡得宜。
清代瓷器纹饰以彩绘为主,纹饰随工艺水平的提高而显得繁复细腻,龙纹的表现手法近似绘画。
有的彩瓷装饰受织锦图案的影响,出现了花纹繁密的“铺底锦”,龙纹也显得精细入微,充分表现了明清时期的装饰风格。
织锦图案中,采用龙纹样也很多。
故宫所藏“云龙妆花缎”,构图严谨、着色优美;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四团龙妆花纹”袍料,“过肩龙纹披肩”袍料,山东邹县出土的“织金缎龙袍”,五爪的龙纹色彩华丽,显示了明代织绣工艺的成就。
另外民间最为普及的蜡染和蓝印花布,大量采用龙纹作为装饰纹样。
明代龙的背部鳍脊排列细密、四肢各具五爪,(民间多采用三爪或四爪)。
清代的龙纹模仿明代造型,龙形轩昂抖擞,毛发上飘,掌爪强健。
晚清时期,龙头附饰物的描写往往陷于烦琐;造型上因袭守旧,虽刻划细致却失其气魄。
和汉唐时期龙的造型相比,就显得逊色。
5 结语龙,经历了3000多年交融演化。
商周的古拙抽象、战国的秀丽洒脱、秦汉的雄健圆润、宋元的清秀典雅、明清的繁复华丽、均有着各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和风采。
如今,时代的变迁已使龙纹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意象,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由于中华龙纹是以虚拟实、依意造形,将意象给予装饰性处理的结果,在构图和结构上注重对立统一艺术规律的运用,并已形成“行龙、团龙、正龙、盘龙、坐龙、生龙、降龙”等结构形式,从而可以把龙的装饰意象很方便地表现在任何形状、规格的器表上。
正是这种便于运用、装饰自由的特色,才构成了中华龙纹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