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期末重点复习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罗宾斯)补: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管理学)、行为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组织行为研究的是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的模型?一般模型是指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及行为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3、什么是心理资本?简述心理资本的五个关键要素。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积极的心理发展状态,这种状态符合积极组织行为的标准,能过通过有针对性地投入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五个关键因素:自我效能感(自信)、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韧性(复原与出超越)4、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有如下六个方面的作用:1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3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

5有助于促进组织改革和发展。

6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法 2、经验总结法 3、现场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测验法6、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2)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3)群体层面上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1、什么是知觉?感觉和知觉有何区别?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有整体性、理解性、相对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

影响只觉得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和情景因素。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手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和投射五种2、什么是社会知觉中的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如“一白遮百丑”3、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就是指别人对自己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一、基本概念1、《组行》的相关学科有哪些: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化人类学.2、基本概念: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有专门责权分工,在一系列连续的系统内工作,通过彼此协作追求成效最大化的人群结合体。

战略目标:全球环境中的行业竞争力,组织的良性变革与发展。

也有人认为包括,员工的成长与发展(认同度、满意度、忠诚度、积极性高),获得健康、幸福、自我价值。

竞争优势:组织能在某个方面比它的竞争者做得更好,或者,可以用竞争者所不能的方式来完成工作。

4、判断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因变量及其概念:因变量:1、生产率:生产效果+生产效率2、缺勤率:旷工的现象3、流动率:离职。

导致招募、选拔、培训费用增高;4、工作场所的越轨(反社会行为):侮辱、伤害、偷盗、传播流言、蓄意破坏;5、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出“良好公民感”行为——工作场所的助人行为、主动工作,回避冲突,尊重组织6、工作满意度: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产生的积极感觉5、组织行为的三种自变量分析水平自变量:引起上述因素发生变化的原因。

个体层面: 个人的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工作时间长短能力;情绪情感状况;需要动机价值系统;人格特征/特质;群体层面: 群体的沟通方式和水平、群际关系、领导风格与领导力、权力与政治、冲突管理;组织层面: 组织结构设计、组织制度与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办法、高层管理者的影响力6、判断人力资本有效性的三种特征个人价值:个人具备的组织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的程度。

稀缺程度:组织成员在知识、技能、才干、个人特征方面在行业内的独一无二的程度;可模仿性: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才干可被其他组织复制的程度7、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的不同任务:高层:花时间与组织内外部人员谈愿景、战略及其他与组织方向至关重要的问题,指导中层管理者界定其职责、处理冲突。

投入精力来塑造组织的内部规范和非正式行为(不成文规定的行为),即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概念及类型1、概念: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而组成的社会集团,是处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意建立起来的人群。

任何组织都涉及如下基本要素:(1)目标:目标的作用是引导组织成员的行为,使大家协作一致,运用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完成组织的使命与任务;(2)主体: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其主体是个人或群体行为;(3)资源:组织要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拥有相应的资源;(4)结构:虽然每个组织人数的多寡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组织成员的分工协作,需要科学的划分部门,划分层次,需要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责任、义务、权利与权益,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即形成一定的结构;(5)环境:任何组织都离不开环境、离不开其他组织,都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都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综上,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2、类型:(1)工商业组织、服务组织、公益组织、互利组织;(2)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巨型组织;(3)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公共组织;(4)公有组织、私有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属于:服务型组织,大型组织,非赢利性组织,公有组织。

二、组织行为含义及分类:1、概念:组织行为是指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状态、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2、分类:(1)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将组织行为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前者是指组织内的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如个体行为——态度、能力、人格,人际行为——沟通、领导、谈判,群际行为——冲突、权利、政治活动,群体行为——群体动力、工作团队;后者是指所有组织成员作为一个整体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等;(2)根据与组织目标的关系,可以把组织行为区分为正向组织行为和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期末重点)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期末重点)

简答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含义(P9)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2.简述组织与管理的关系(P5)①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③管理活动的效果通过组织效率和组织效能来衡量。

3.简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P46)①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的行为;②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的动机;③一种行为可能为多种动机所推动;④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⑤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4.简述态度对行为的影响(P73)①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③态度影响忍耐力;④态度影响相容性。

5.能力与组织管理中应注意哪些问题(P101)①制定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②制定准确的人才评估和选拔标准,实现能力与工作相匹配;③团队和领导班子的能力互补;④有效地加强员工能力培训是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⑤建立有效的业绩评估和人才选拔制度。

6.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P75)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因素;③情境因素。

7.如何培养员工的情感承诺(P127)①通过招聘甄选合适的员工;②通过内部晋升来培养情感承诺;③通过培训和宣传来培养情感承诺;④通过沟通和支持来培养组织承诺。

8.简述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P135)①形成阶段,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②震荡阶段,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

而且,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执。

③规范化阶段,群体内部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④执行任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的重点组织行为学1:是探讨个体,群体一级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交叉学科,由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来,主要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行为科学。

2组织行为学”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系统地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对于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对于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所属员工的心理和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及时地协调个人、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古典组织理论二,行为科学是其组织理论三,现代组织理论阶段。

6:是指研究中所测量到的内容确属原本想要测量的内容。

7:试纸测量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8人格也叫做个性,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的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格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910(五个核心的人格特质)外向性(合群的,自信的,好交际的,还是保守的,羞怯的,安静的)愉悦性(也成随和性,合作的,热情的,令人愉快的,还是冷漠的,令人不快的,敌对的)公正严谨性(也称责任感,努力地,有组织的,可靠地,还是懒惰的,无条理的,不可依赖的)情绪稳定性(也称神经质,冷静的,自信的,镇定的,还是不安全的,焦虑的,消沉的)思想开放性(有创造性,有好奇心,有修养的,还是实际的,兴趣狭窄的):梅耶斯---布瑞格斯人格特质问卷,包括100个项目的人格测试,广泛运用于招聘测试,团队建设,冲突管理和理解管理风格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控制点,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会主义,权力操纵行为自控,反映了个人能够按照外部环境因素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_百度文库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考试题型:一、选择题10×2′二、名词解析5×5′三、简答题5×5′四、论述题2×15′复习重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组织行为学的作用 P10(1 有助于强化人性化管理意识,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2 有助于合理选拔和使用人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 有助于改善管理沟通,增强团队的凝聚力(4 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5 有助于促进组织变革和发展(6 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开发和有效管理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1、社会知觉 P28—32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性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和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P28社会知觉的存在的各种偏见:P29-32(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2、归因理论P32-35归因就是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动机的过程。

P3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 P32(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中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

归因的类别:P33海德:内因和外因凯利:(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

归因的参照点:(1)一致性;(2)一贯性;(3)特殊性 P33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4 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点复习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知觉:知觉是指个体为了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积极是一种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

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来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增长。

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态度。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责明确的群体。

群体规范:是群体对其中的成员应该(或不应该)表现出的行为的界定。

规范约束其中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群体成员相互期待的基础。

在组织中,正式成文的行为规范是制度化了的期待。

沟通:为了设定的目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发送者通过一定的媒介或通道,以语言、文字、符号等表现形式为载体,与接收者进行信息(包括知识和情报)、思想和情感等交流、传递和交换,并寻求反馈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组织文化的综合,是指有意识地、系统地、持续地吸收、积累、分享、利用各种知识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内外部环境的组织。

组织变革:指组织为了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其组成的各个要素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简答题1、对组织行为学的辩证分析答:(1)、人的自热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2)、个人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辩证统一;(3)、人的本质的历史性和变化发展;(4)、辩证地看待人的需要;(5)、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2、隐含偏爱模型的步骤答:(1)识别问题,并对其进行简化处理使问题变得清晰而单一;(2)确定偏爱的方案。

(3)确定选择性备选方案。

(4)确定证实性备选方案。

(5)建立决策标准和权重。

(6)选择隐含偏爱方案。

3、团队形成的阶段答:(1)、成立阶段团队的成立或者创建阶段要完成团队方案的制定和其他准备工作。

在这阶段,首先要考虑团队的定位问题,形成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其次建立起团队与外界的初步联系;最后团队的成立必须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

组织行为学重点简单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简单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A卷1、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2、激励motivation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3、认知方式( cognitive style):又称认知风格、认知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用的、习惯化的方式, 即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方式。

4、工作绩效(job performance):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对组织而言,绩效就是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等方面完成的情况;对员工个人来说,则是上级和同事对自己工作状况的评价。

5、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性格(character):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人、对事、对自己的较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7、群体规范:是指由群体所确定的,对其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8、应激: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时,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

9、组织发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就是运用行为科学知识,对构成组织的各要素(人、技术、结构)进行系统的变革,目的是提高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组织的效率,增进员工的幸福。

10、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由于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状态,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消耗殆尽的感觉,一种非正常的行为与心理表现。

11、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区别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侧重研究人的怎么样的行为而行为及其后效又会影响人们发生怎么样的心理。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的基本理论观点及相应的管理策略(一)“经济人”假设(亚当斯密)1、理论要点:源于享乐主义,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2、基本假设:大多数人(1)天生趋于懒惰,尽可能讨厌和逃避工作(2)缺乏进取心,宁受他人领导不愿担负责任(3)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4)缺乏理智易于盲从(5)认为生理和安全最为重要,选择获利最大的事情去做(6)习惯于抵抗变革3、相应策略(1)管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完成任务方面,主要采用任务管理的措施,强调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作定额、技术规程。

(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一方面靠金钱和无知利益的激励,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努力。

(3)要求集权化管理,即通过权威的运作及执行督导与控制。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指出:管理中应强调与人协作,而不是乌合之众的相互竞争;人除了物质利益的追求外,还有人际关系的需要,甚至有时为了维系和同伴的感情,愿意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人除了理性思考外,更多的时候是受到感情的影响。

1、理论要点“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2、基本观点(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作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失去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寻找回来(3)与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员工会更易于对同级同事们所组成的群体的社交因素作出反应(4)员工对管理部门的反应能达到什么程度,视管理者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纳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3、相应策略(1)管理者不应把自己的注意力局限于完成任务上,而应更多的注意为完成任务工作的员工需求上(2)管理者不应只注意指挥、计划、组织的控制,而应关心体贴员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注意员工归属需要与尊重需要的满足(3)应注意集体奖励,而不仅只是个人奖酬(4)管理者要从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下级员工与更上层领导者之间的联络人(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20世纪40至50年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共5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完整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笔记(罗宾斯版)

第一部分:导论:一、管理的职能(一)计划:确定组织的目标;制定达成这些目标的总体战略;把计划划分出各种层级,以便对不同的活动进行整合和协调。

(二)组织:决定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谁来承担这些任务;如何把任务进行分类;谁向谁报告工作以及在什么地方做出决策。

(三)领导:激励下属;指导别人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解决成员之间的冲突。

(四)控制:对组织的绩效进行监控以保证事情按预期方向发展,以及纠正重大偏离。

二、管理者的角色明茨伯格界定的管理角色:三、管理者的三大技能技术技能: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个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与人共事、理解他人和激励他人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的智力水平。

四、组织行为学(一)含义:组织行为学(OB)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1)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2)基本模型:A.因变量:一个受某自变量影响的反应 (也是组织行为研究者想了解的).生产率:对效果(实现目标)和效率(以低成本实现目标)两方面的测量。

缺勤率:指的是没来上班的现象流动率:指员工永久地离开一个组织,这可能是主动行为也可能是非主动行为工作场所中的越轨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和个人健康的主动性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由员工自由决定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当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和作用工作满意度:代表的是态度而不是行为;由于对工作特点进行评估而产生的对工作的积极感觉B.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因变量的主要决定因素(3)研究方法:(4)历史发展(了解)第二部分:个体一、传记特征:对人的了解,最简单的、最容易得到的就是其基本状况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等。

这些信息被成为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总结两道材料题——微观一般从激励行为动机需要(个体行为)宏观(组织管理)领导风格等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对组织情景下的人的思考、感受、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2.假设:对两个或者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所做的试探性解释3.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4.自变量:假设中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5.知觉:个体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6.角色知觉:是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应该做的行为模式的期待7.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8.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是一个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所行程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9.自尊: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感知到的自身重要性、有能力和有价值的程度,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10.自我监控:个体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外部情境因素的能力。

11.情绪劳动:个体通过自身情绪的管理以创造出公众能察觉的面部和身体表现。

员工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12.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景中个体要面对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或限制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的而又不确定的。

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54)13.行为:人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人又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

14.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们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感觉。

15.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16.群体: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利益或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体相互区别17.凝聚力:是群体发展的起来的一个主要表现,它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过程中团结一致,并保持一致性的状态。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1)组织行为是一个研究领域。

(2)它的研究对象:组织中行为的决定因素:个体、群体和结构,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

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自我意识、性格特征的形成等等。

群体心理与行为。

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突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等等。

组织心理与行为。

包括组织的功能与环境、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及组织的变革与发展、有效组织的心理原则等等。

2.气质气质通常又可称之为性情,它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沟通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沟通,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交换、分享各自的观点、意见、思想、情感等的过程。

沟通不仅仅是指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

因此,沟通包括两个方面: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4.权变理论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的也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关注的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关系可以用下式来表示:E=f(L, F, S)其中,E代表领导的有效性;L代表领导者;F代表被领导者;S代表环境;f代表函数关系。

5.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发某种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首先提出若干条件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对这种假设进行验证。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实验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6.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解析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解析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解析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员如何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中更好地管理和领导团队,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管理学中的组织行为学进行全面的复习重点解析。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重要性组织行为学研究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

它包括对个体、团队和整个组织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优化组织运营。

重点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员工的个性特征、动机和态度以及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感知。

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个人差异,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进而提高组织的效益。

重点二:团队行为团队行为的研究主要探讨员工在组织中如何进行合作和协调。

团队合作是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者需要关注团队的协作机制,激励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提高团队的绩效。

重点三:组织行为组织行为的研究关注的是整个组织的运营和管理。

管理者需要了解组织的结构和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探索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二、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下面我们将重点解析其中几个关键概念。

重点一:动机理论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采取行动的内在推动力。

著名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埃尔德弗的期望理论。

掌握这些动机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制定激励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重点二:领导理论领导是组织行为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具有良好领导能力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地影响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带领团队实现组织的目标。

著名的领导理论包括显性领导理论、隐性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

了解这些领导理论可以帮助管理者培养有效的领导风格,提高领导绩效。

重点三:决策理论决策是组织中的常见任务,也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之一。

决策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效应,以及有效的决策方法。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排成阶梯,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2、人的行为是由主导需要决定的;3、人的需要层次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与归属)→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阿德弗——ERG需要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1、生存需要(existence)2、联系需要(relatedness)3、发展需要(growth)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不同之处:1、人的需要并不是刚性的:“ERG”理论并不认为各类需要层次是刚性结构,比如说,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2、“受挫——回归”思想: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

3、如果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带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那么,ERG理论则偏重于带有特殊性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ERG理论对不同需要之间联系的限制较少。

*4、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

*启示:1、了解员工各个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满足。

2、防止“受挫——回归”现象的发生。

【附:麦克利兰——成就需要理论】基本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归属需要。

豪斯:途径——目标理论关键点:1、确定领导方式。

指导型领导——支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成就型领导(指令性程度逐渐降低)2、分析情境、任务性质、下属特点。

常规性程度越低,指令性程度越高;下属自信程度越高,指令性越低。

模型:自变量:领导者行为(上面4个类型)因变量:效果(绩效,满意度)影响因素: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正式权力系统,工作群体)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经验,感知到的能力)赫塞和布兰查德:生命周期理论关键点:1、领导风格行为。

根据关系行为和工作行为维度划分为4种领导风格——指示、推销、参与、授权。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

绪论1.组织的定义:所谓组织,就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是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各种组织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人类群体。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对组织情境下人的思考、感受、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的系统研究。

组织行为学是在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用科学。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1)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主要因变量(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主要自变量或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4.组织行为学的起源:工业心理学派5.“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一般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6.韦伯的官僚制(1)合理的分工。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

(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7.泰勒:科学管理理论(1)工作定额制(2)标准化原理(3)能力与工作相符(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报酬制度(5)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6)实行职能工长制8.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包括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项管理原则。

五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十四项管理原则是: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效率至上强调一般性的经验与原则关注组织内部管理9.霍桑实验(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的组织(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1.认知的概念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斯蒂芬·罗宾斯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发某种现象并加以研究的方法。

它的特点是首先提出若干条件与被研究对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假设,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对这种假设进行验证。

在组织行为学研究中,实验法的分类主要有两类: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

3.气质气质通常又可称之为性情,它是一个人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进行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关于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态度态度通常指个体对某一客观对象所持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带有感性色彩,带有价值观的特点、是个性特征。

5.社会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与群体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这些规范确定了成员的行为范围,成员应该具备的态度,规定了什么可以做和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等等。

群体规范给出了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

7.沟通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沟通,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组织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渠道,交换、分享各自的观点、意见、思想、情感等的过程。

沟通不仅仅是指意义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

因此,沟通包括两个方面:意义的传递与理解。

8.权变论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的也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关注的式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9.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的共有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体系。

它的核心是共同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以区别其他组织10.EAP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又称员工帮助项目或员工援助项目,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

其目的在于透过系统的需求发掘渠道,协助员工解决其生活及工作问题二.简述题1.简述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的决定因素。

1)工作的复杂度和难度。

2)个体对工作的熟悉程度。

3)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

2.简述不同气质的说服方式。

多血质:豁达大度、反应灵敏、接受能力强(批评和劝导相结合);胆汁质:积极主动、生气勃勃、容忍力也强(既要开展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又不能激怒他们激发矛盾);粘液质:沉着、坚毅、冷静、情绪反应较慢(耐心说服开导,多用事实说话);抑郁质:情感深刻、脆弱、孤僻、冷淡(不可在公开场合批评他们,训斥他们,而应该在关怀中激励,在照顾中促进,在情感中引导,使他们自觉接受别人的批评或主张建议)。

3.简述虚拟组织的特征及优缺点特征:决策集中化的程度很高,但部门化程度很低,或根本不存在。

优点:灵活性。

缺点:减少了管理者对其业务的关键部分的控制。

4.简述群体与团队的区别在工作群体中,成员通过相互作用,共享信息,做出决策,工作群体中的成员不一定要参与到共同努力的集体中。

在工作群体中,不存在一种积极的协同作用使群体的总体绩效水平大于个人绩效之和。

工作团体则不同,它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5.简述知觉定义的三层含义。

知觉是人体的各种感觉器官因外物刺激而产生的活动。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却是比感觉更进一层的认识形式。

知觉的形成与实践有密切关系。

6.简述全通道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高,合作气氛浓厚,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沟通的准确性,能解决组织中的复杂问题。

特点:集中化程度低。

缺点:沟通渠道太多,易造成混乱,讨论费时,影响到工作效率。

7.简述轮式沟通的优缺点优点:信息传递速度快,准确性高,主管(C)控制力强,具有权威性。

领导满意度高。

特点:集中化程度高。

缺点:成员满意度和士气低,成员平均满意度低。

8.斯蒂芬罗宾斯员工表达不满的4种方式并用图表示。

退出、建议、忠诚、忽略积极性退出建议破坏性建设性怠工忠诚消极性三.判断题1.归因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可以说,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做的解释和推论叫做归因。

1)归因问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是把行为归结为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的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Kelley)曾提出了他的归因模型。

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个人的行为归结为三方面的因素,或者归结为知觉者本人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对象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2)归因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时研究人们获得成功和遭到失败的归因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提出了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从内外原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

2.群体凝聚力与效力群体和组织目标一致,凝聚力高,生产效率高;两者的目标一致,凝聚力低,生产效率也较高;两者的目标不一致,但凝聚力高,生产效率较低;成员的态度有不支持目标的,群体凝聚力低,则凝聚力对生产效率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3.士气与效力间的关系。

士气只是提高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还不是充分条件。

高昂的士气随不一定能保证组织的高生产效率,但是要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它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因此,管理者应当经常关心如何去提高士气。

4.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1957年,费斯廷格提出了关于态度改变的失调理论。

他把人们的认知对象称为元素,元素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或者是物,众多的认知元素构成了人们的认知结构。

在这一结构中,认知元素有的相关,有的不相关,而相关的认知元素之间有的是协调的,而有的是不协调的。

当出现认知失调,个体内心就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觉。

解除或减轻失调状态的办法,费斯廷格认为有三种: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之间不协调的关系趋于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5.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的内容激发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保健因素。

这些因素是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往往由外界工作环境引起的)。

另一类是激励因素。

这些因素是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往往以工作内容为中心),是影响人们的内在因素,真正能激励员工。

赫茨伯格认为,统计资料表明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不象传统的观点那样。

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然带来工作满意。

赫茨伯格认为,这一发现表明了一个二元连续统一体的存在:“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6.性格与气质的区别性格后天形成的,可改变的,气质先天的遗传素质,比较稳定;性格内容侧重于社会意识,有好环之分,气质内容侧重于生理意义,无好坏之分;没有性格相同的人,有气质相同的人。

7.工作满意度与生产力间的关系。

作满意度与生产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许多研究都试图建立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但这些综述报告指出:工作满意度与生产率并没有一致的关系。

如果满意与生产之间有积极关系的话,这种相关也是极低的。

8.领导的权变论与特质论权变论领导的权变理论研究的也是领导者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但这种理论关注的式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一种具体的领导方式不会到处都适用,有效的领导行为应随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特质论特质理论是主要研究领导者应具备素质的理论。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领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成功的领导者一定有某些共同点。

因此,可以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者与差的领导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的差异,并由此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

研究者认为,只要找出成功领导者应具备的特点,再考察某个组织中的领导者是否具备这些特点,就能断定他是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这种归纳分析法成了研究领导特质理论的基本方法。

相对而言,针对与领导能力始终有密切联系的特质要成功的多。

有六种特质值得注意:有成功的欲望、想要影响和领导他人、诚实正直、自信智慧、对所涉及领域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四.论述题1.群体压力与社会从众群体压力: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随群体的倾向。

当一个人发觉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多数人不一致时,一般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就是群体压力。

社会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与群体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趋于一致现象,称为社会从众行为。

社会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源于马斯洛指出的人的“安全需要”。

个体其他方面的实际需要。

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体特征:人的从众行为倾向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特征。

包括:智力和能力的高低、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高低、自尊心强弱、对人际关系的敏感型、社会赞誉需要高低、态度与价值观、对他人的依赖性等等。

群体特征:这方面的因素包括:群体的作用、群体的组成、群体的气氛、群体的凝聚力。

其他情境因素:个体的从众行为还取决于其他情境因素。

如问题的性质、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度等等。

从众行为的作用积极作用:通过群体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消极作用:束缚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掩盖表面一致情况下强行通过或仓促做出结论的不正确性。

2.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

产生的原因:个体希望从群体中得到尊重、赞许以及某种程度的自我实现。

个体从群体中可以得到其他成员工作上或心理情绪上的帮助。

个体可以从群体的反馈中了解到自己的工作状况,而不断做改进,以调整到最佳状态。

3.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性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分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身体需要。

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

社会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和友谊。

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区别:需要层次理论针对人的需要和动机;双因素理论针对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

联系:保健因素相当与需要层次中低层次需要。

相应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需要层次中的高层次需要。

过程性激励理论包括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