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发展史
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茶最早是做食用和药用,茶作饮用则晚于食用、药用。饮茶始于何时?中国的饮茶普及于何时?如何饮茶?下面略加论述。
史书中记载关于茶的最早记录与利用是在48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书中说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是怎样发现茶叶的呢?传说,神农为人民治病,亲自尝试各种草木的功效。在煮水时,偶然有茶叶由枝头飘入锅内,竟发现茶水可用来治病。另一种传说,神农尝试草木治病的功效,误食一种有毒植物中毒“死”在树下,幸有茶树上的水滴入神农口中,因而得救。当然,这些仅是传说而已,但是后人仍尊称炎帝神农氏为“茶王”。
茶之始,其字为“荼”,最早出现于唐代,从中唐时才从“荼”字分列出来称为“茶”“茗”。史书中记载与茶有关的文字有:茗、槚、荈、葭、诧。
一、饮茶始于西汉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先秦说、三国说、魏晋说、西汉说。随着茶具的发展及制茶工艺的进步,饮茶也随之更加普及。从神农时代的吃茶到现代的品饮,茶历经3000 ---4000多年,经历了一品二啜三饮四喝五吃的阶段,从生理需求到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
二、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崇尚俭朴魏晋茶
两晋南北朝时茶叶主要做为特殊的祭祀品,西周到西汉年间茶叶经历从种植到买卖的转变过程。当时只有帝王才有条件去喝茶,但在南北朝时已经产生从官家到百姓,从朱门到柴户的转变。这说明茶叶在百姓中已得到广泛使用。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首时,卫将军谢
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茶果而已"。西晋刘琨《与兄子南州刺史演书》有:"吾体中烦闷,恒假真茶,可信致之"。晋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砺"。南朝宋刘义庆《世语新说·轻诋第二十六》记:"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与茗汁"。又《纰漏第三十四》载:"任问人云,此为茶为茗。"两晋时期,江南一带,"做席竟下饮",文人士大夫间流行饮茶,民间亦有饮茶。
南朝梁萧子显《南方书·武帝本纪》:“我灵座上,慎勿以牧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践,咸同此例。”意思是:在我去世的时候,切忌不要拿很多牲畜来祭祀我,只要放一些饼果,茶叶、米饭、酒就好了,天下人不论贵践和我一样。《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后魏杨衡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南朝宋山谦之《吴兴记》有"乌程温度,出御荈","长兴啄木岑,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才茶宴会于此,有境会亭。"南北朝时期,帝王公卿、文人道流,茶风较晋更浓。吴兴有御茶园,采茶时节二郡太守宴集,大概是督造茶叶,上贡朝廷。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走向繁荣唐代茶
唐朝当时为郡县制,有328个县,其中28个县以茶叶做为重大农业种植项目。唐代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个高峰期,生产总值达到最高,形成很大气候,分布15个省市。
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浮梁是指江西上饶,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茶商更重于名利,把新婚的妻子放在家里,自己长途跋涉去江西上饶进货。说明了茶叶经历了从个人消费到茶商、茶贩的转变过程。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茶叶集散地的不断扩张,形成了销售买卖的局势,带动了饮茶区域的扩大。
在唐朝还有很多诗词咏茶,例如:徐夤的《谢尚书惠蜡面茶》:“武陵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在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溪走木兰船,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含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意思是:春来的第一个月圆时,采摘的新茶要先敬仙人。印制有飞鹊的茶饼来之不易,从千里迢迢运过来……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
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外"。
晚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载:"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陆羽《茶经·云之饮》也称:"
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杨华认为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陆羽《茶经》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茶经》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
《茶经》、《封氏闻见记》、《膳夫经手录》关于饮茶发展和普及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元以前,饮茶不多;开元以后,特别是建中(公元780)以后,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甚至出现了茶水铺,"自邹、齐、泡、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买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意思是从白县、邹县……哪怕至京城都有开茶店、茶铺、煎煮茶卖的,不管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投钱都可以取饮。这说明了唐代饮茶已经成为不可变更的习俗。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意思是: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对于田间农家,尤其嗜好。
唐代是文明礼仪之邦,也是茶传播的高峰期。在唐代,茶传至新疆、内蒙古、日本、韩国。日本女子出嫁时必须习茶道,象征女子比较贤慧;对于武士来说也象征一种民族精神。唐朝茶传至日本和韩国,是茶文化到文明礼仪的渗透传播。在《唐国史补》里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此指此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浥湖者。”意思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后,常鲁公到西蕃探亲,鲁公在帐蓬中煮茶,赞普看到后问:这是什么?鲁公得意的说道:这个可以去除烦恼也可解渴叫做茶。赞普看后道:我这边也有。后让随从把自己的茶茶拿出来,手指着说:这是寿州的、这是舒州的、这是顾诸的、这是蕲门的……这说明茶已传至新疆西藏地区,形成饮茶习俗。
茶文化的雏形: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是中国茶圣——唐代文学家陆羽撰写的。陆羽:字鸿渐,又名疾,于唐玄宗733—804年,湖北竟陵人,为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书分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