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医务人员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知识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

单位名称:问卷编码:

医院级别:①省级②市级③县级④乡级⑤村级⑥私立

一、基本信息

1、请问您的年龄:①<20岁②20~30 ③31~40 ④ 40岁以上

2、请问您的科室:①妇产科②儿科③内科④外科⑤其他临床科室⑥检验科⑦其他辅助科室⑧行政管理科室

3、请问您的职称是:①初级②中级③高级④其他

4、请问您的工作年限为:①≤1年② 2~9年③≥10年

5、请问您的教育水平为:①中专及以下②大专③本科④硕士及以上

二、预防控制乙肝相关知识(单选)

1、在我国,慢性乙肝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

①通过分娩,由感染的母亲传给孩子②哺乳③直接接触污染的血液④污染的食物和饮料⑤没有保护的性行为

2、您知道乙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吗?①是;②否

3、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①新生儿②没有免疫力的患者的配偶和孩子③没有免疫力的医务人员④乙肝病毒感染者⑤以上所有人⑥①+②+③

4、哪个年龄感染乙肝病毒后,最容易演变为慢性乙肝感染:()

①新生儿②青少年③中老年④与年龄大小无关

5、乙肝的传播途径:

5.1蚊虫叮咬会感染上乙肝吗?()

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5.2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措施的性行为会感染上乙型肝炎吗??()

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5.3输入病毒污染的血液会感染上乙型肝炎吗?

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5.4乙肝患者打喷嚏、咳嗽能传播乙肝吗?

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5.5 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会在分娩过程中会把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吗?

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6、可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措施包括:

6.1 把食物洗干净煮熟: ()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6.2 接种乙肝疫苗:()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6.3 避免重复使用针头针筒:()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6.4 避免与慢性乙肝感染者共用食具,同桌共饮:()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6.5 在性生活中使用避孕套:()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7、为避免针刺伤害,医务人员应采取如下措施:

7.1 在进行手术和注射过程中始终戴手套: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7.2 每完成一项临床操作,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7.3 使用过的针头双手回套,并立即放置到利器盒中: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8、如果怀孕的母亲是慢性乙肝感染者,以下措施对保护新生儿不受感染是正确的:

8.1 给怀孕的母亲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8.2出生12小时内给新生儿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及时完成免疫程序:

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8.3出生48小时后给新生儿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及时完成免疫程序

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8.4选择剖腹产。①对②错③不知道

三、对乙肝的态度(单选)

1、您认为孕妇产前有必要做乙肝筛查吗?()①有必要; ②没必要;③不知道

2、您信任媒体根治乙肝的广告吗?()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3、当您得知亲戚或朋友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后,您会:()

①尽量回避和他交往;②表面上和他保持交往,但心里很排斥他;③保持交往,但注意防护;

④像往常一样,不会因此影响两人之间的交往

4、您介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共同进餐吗?

①不介意,和他共同进餐不会被感染;②不太介意,但之后还是会担心自己因此感染乙肝;

③介意,和他共同进餐时绝不同吃一盘菜;④很介意,绝不会和他共同进餐

5、认为入学、就职前是否有必要进行HBV相关指标检测:()

①必要②不必要③不知道

6、您认为乙肝疫苗安全吗?()①很安全;②安全,但存在风险;③不安全;④不知道

四、乙肝病例的报告(单选)

以下病例是否需要报告:

4.1急性乙肝:()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2本年度首次就诊的慢性乙肝:()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3本年度首次就诊的乙肝后肝硬化:()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4本年度首次就诊乙肝合并肝细胞癌:()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5本年度就诊≥2次的慢性肝炎:()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6本年度就诊≥2次的乙肝后肝硬化:()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7本年度就诊≥2次的乙肝合并肝细胞癌:()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4.8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五、对乙肝行为相关内容(单选)

1、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①是②否③不知道

2、近2年内是否接种过其他疫苗:()

①是,请注明疫苗名称()②否③不知道

3、是否会与乙肝患者握手?①是;②否

4、是否会接受非一次性针头或针管进行注射?①是;②否

5、是否会接受使用非一次性器具拔牙?①是;②否

六、乙肝在线培训情况(单选)

1、是否听说过乙肝在线培训①是②否

2、是否参加过乙肝在线培训①是②否

3、是否通过并取得乙肝在线培训资格证①是②否

4、您花费多久完成的乙肝在线培训(累计时间):

①<1小时②1~2小时③3~5小时④5小时岁以上

5、您是否满意这种培训方式①非常满意②满意③一般④不满意

6、通过培训是否有什么感受及体会 .

7、对乙肝在线培训是否有何建议和意见 .

七、开放性访谈题目

请问在常规工作中,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是否有困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HBV在正常免疫功能的感染者引起急性病变;在异常免疫功能者则发生慢性肝炎和慢性肝病。HBV不是致细胞病变性(cytopathogenic)病毒,HBV感染后须经宿主的免疫应答引起病变,并使疾病进展。 1.发病机制 (1)免疫因素:肝炎病毒感染时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与病毒消除和发病机制相关。HBV 感染时,对外膜抗原的体液抗体应答利于清除血液中的病毒颗粒;对核壳和复制酶抗原的细胞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也损害肝细胞。 ①病毒免疫清除和肝组织免疫损伤对在肝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所引起宿主的细胞免疫应答,一般认为是肝细胞损伤的决定因素。细胞免疫应答表现单个核细胞在肝组织中的浸润,继以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组织破坏也与体液免疫相关,可由于反应抗体、抗体和补体、或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内的沉积。 肝炎病毒感染持续的原因是对病毒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常由于病毒变异后的免疫逃逸;新生儿免疫耐受在HBV感染持续中起重要作用。 肝内T细胞:CHB(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大量致敏淋巴细胞进入肝内,外周血仅能部分反映发生在肝内的免疫过程,有复制的比无复制的病人,肝内CD4 /CD8 细胞比率显著较高,提示原位的辅助-诱导性CD4 T细胞,可能经HBcAg激活,正调节CD8 CTL的细胞毒活性。活动性病变中分离的Th细胞克隆,近70%是Th1细胞;而PBMC中的仅4%。肝内隔室的CD4 细胞群中的Th1密度越大,所产生IFNγ的水平越高,细胞毒活性也越强。肝内的炎症环境中的抗原刺激可能有利于这些细胞的扩增。Th1细胞参与CHB的肝细胞损伤机制。 抗原特异性识别:一种特异免疫反应的起始是T细胞受体复合体对靶抗原的识别。T细胞受体复合物(淋巴细胞膜上的TCR与CD3结合物)还包括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和MHC决定簇。HBV核壳抗原的核壳蛋白表位只是经细胞内处理的、8~16个氨基酸的一小段寡肽(表位肽)。CD4 T细胞的识别部位大致在HBc/eAg肽的AAl-25和AA61-85表位;CD8 CTL识别的序列区未充分界定,不同种族、不同MHC型感染者的不同亚群的T 细胞,在核壳抗原氨基酸序列上的识别表位有差别。IgG-抗-HBc可部分掩蔽HBcAg表达,抗HBc抑制CTL对HBV靶抗原的识别,是使HBV感染持续的因素之一。抗HBc可抑制对肝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由母亲被动输入的抗HBc亦可发生同样的作用。 HLA(白细胞抗原)限制:由APC(抗原提呈细胞)提呈的抗原寡肽/HLA-Ⅱ复合体可直接与CD4 T细胞CD4/HLA-Ⅱ分子的β2-结构区相结合,从而限定效应与靶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活动性肝病的病人的肝细胞膜有较强的HLA-I表达,可更有效的向T细胞提供核壳寡肽。

爆发疫情处理方案

戴庄镇爆发疫情处理方案 为及时发现并高效、快捷地处理我镇辖区内的急性传染病疫情,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的分级 根据急性传染病的病种、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及流行范围和趋势,将疫情划分为三级。 (三)三级疫情: 发生鼠疫、霍乱、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的首发病例;以镇(区)为单位,5日内发生病毒性肝炎50例,伤寒副伤寒10例,痢疾100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登革热、疟疾各20例以上的疫情; 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疫情,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疫情。 (二)二级疫情: 登革热、白喉的首发病例,本土感染的狂犬病病例,集中出现2例以上的HIV 感染;以镇(区)为单位,5日内发生病毒性肝炎10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伤寒副伤寒3例,痢疾20例、疟疾10例,钩端螺旋体病5例、流行性出血热5例以上的疫情;21日内发生麻疹5例以上的疫情;所有5日内发生20例以上的其他乙类传染病(三级疫情规定的除外)或导致1例死亡的乙类传染病爆发疫情; 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中等以上爆发疫情。 (一)一级疫情:

病毒性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HIV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病、麻疹、百日咳、猩红热、疟疾、新生儿破伤风、输入性狂犬病的散发病例;各镇(区)登革热、霍乱首发病例后的续发病例;流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感染性腹泻等疾病的小范围爆发(罹患率<10%)及其他未达到二级标准的疫情。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负责对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的领导,统一指挥,做到组织落实,责任明确,决策快,指挥灵,反应迅速。各卫生室在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 (一)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全镇急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 (二)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组”成员由镇防保站的业务骨干组成。负责疫情应急调查处理的具体实施:疫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二级和三级疫情的调查处理。 (三)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疫情监督管理小组”负责急情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四)成立“戴庄镇急性传染病医疗救护指导小组”负责急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护的技术指导。 (五)各村卫生室及成立相应的“急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小组”。由室长任组长,负责本村内急性传染病的医疗救护、疫情报告及一级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并协助“调查小组”开展二级和三级疫情的应急调查处理工作。 三、疫情的报告 (一)报告程序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肝作为一种全世界广泛传播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愈来愈受到重视。不少人士定期参加体检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早发现乙肝的存在。乙肝的实验室检测作为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主要涉及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和基因诊断。 第一节乙肝的生物化学检测 一、乙肝生物化学检测的简介 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之后,一些生化指标会发生改变。与病毒性肝炎密切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胆红素、胆碱酯酶、甲胎蛋白以及凝血因子。其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又最为重要,常与乙肝“两对半”和基因诊断联合检测,指导临床用药。 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的临床意义 丙氨酸转氨酶对于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却是反映肝损伤的灵敏指标。当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发生急性肝损伤时,血清中的丙氨酸转氨酶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升高,且急性肝炎时丙氨酸转氨酶的高低与病情状况平行,因此是病情恢复的较好指标。通常,当急性肝炎时,AST/ALT<1;肝硬化时,AST/ALT≥2;肝癌时,AST/ALT≥3。 第二节乙肝“两对半”检测 一、乙肝“两对半”的简介 当生化检查肝功能指标异常,怀疑 为乙肝病毒感染时,可以进行乙肝“两 对半”的检查。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 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 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 (HBeAb)以及乙肝核心抗体(HBcAb), 因为乙肝核心抗原没有检验,所以叫做

乙肝“两对半”。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又称为“澳抗”,是“澳大利亚抗原”的简称,因为最早发现于澳大利亚,故以此命名。它是患者血清中首先出现的血清标志物,可用于乙肝的早期诊断。 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抵抗能力,是人体感染或者接种乙肝疫苗的标志。该指标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乙肝疫苗接种后,该指标也为阳性,是衡量疫苗接种后是否具有预防效果的主要指标。 乙肝e抗原(HBeAg):它的出现说明病毒正在复制,此时的患者具有传染性。因此该指标强阳性,须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并采取相关医疗措施。 乙肝e抗体(HBeAb):它的出现对于患者来说是好消息,说明乙肝患者的病情相对好转,是治疗慢性乙肝的近期目标。 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患者新近感染乙肝病毒或者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该抗体包括IgG和IgM。IgM在血清中出现较早,是新近感染的标志。IgG则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步产生,可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很长时间,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二、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乙肝“两对半”的组合,随着乙肝病毒感染的时期不同和患者自身的免疫状态的差异,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常见组合如下: 1、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病毒的潜伏期或者急性乙肝的早起。 2、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人们所熟知的乙肝“大三阳”,该时期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3、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即为乙肝“小三阳”,该时期的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趋向恢复,但仍具有传染性。 4、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5、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该时期为乙肝的恢复期,因为产生了乙肝表面抗体,故具有免疫力。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 1.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2.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哪些? 乙肝病毒感染后,因机体差异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型肝炎。研究显示,婴幼儿、小于5岁儿童以及免疫缺陷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通常无症状;然而,30%~50%的≥5岁儿童及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早期临床体征或症状,也可出现皮疹、关节痛及关节炎等肝外表现。乙肝病毒感染者如超过6个月,可发展为慢性感染,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1%的急性乙肝会发展为暴发型乙肝,暴发型乙肝的病死率约70%。高达25%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年龄较大儿童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而成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为HCC的比例每10年约为5%,是未感染乙肝病毒者发生HCC概率的100~300倍。80%的肝细胞癌病例可能由乙肝病毒感染造成。 3.感染乙肝病毒后能康复吗?乙肝慢性化的原因是什么?急性乙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对于成人来说,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的

休息、营养和一般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新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时的年龄有关。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围生(产) 期、婴幼儿时期及5岁以上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25%~30%及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感染的风险较高。 4.乙肝的传染源有哪些? 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慢性乙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为主要。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最高,其他体液或分泌液如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也具有一定传染性。 5.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是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最重要方式,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是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据估计,人群中40%~5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如不采取阻断措施,HBsAg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围产期被感染约为70%~90%。 血液传播: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用具,如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静脉吸毒,

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及控制小结

2013年病毒性肝炎监测及控制小结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指导及精心安排下,我区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我区病毒性肝炎疫情的监测能力,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在本年度对东港区十处镇医院、卫生院及市区各综合性医院的有关科室进行了麻疹疫情的监测,现将监测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病例的主动监测 为保证病毒性肝炎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站根据上级业务部门的指示精神和安排,于2013年度每旬都到各级医院进行详细调查的主动监测,2013年度全年共计监测了840余次,共计发现了病毒性肝炎病例数226例,其中15岁以下1例,是戊型肝炎1例,各级医院无一例漏报。对各级医院上报的每例15岁以下乙肝和甲肝病例都及时进行了个案调查,完整地填写好每份个案调查表,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了采样、在规定的时间及规定的温度送样。各级医院都及时地完成了医院的主动监测工作,并且把结果及时地报告到区卫生防疫站,区卫生防疫站根据各级医院主动监测的资料及站上主动监测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后及时地上报到市级卫生防疫站。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根据山东省有关文件精神,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所有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全部实行免费接种,首针24小时接种率达95%以;甲肝减毒活疫苗于2010年5月1日后满18-24月龄的全部实施免费接种。乙肝疫苗第二、三针及甲肝减毒活疫苗随每次运转正常运行,全区共运转48次。2013年7月份,根据市疾控中心文件要求,在全区

范内对15岁以下儿童开展了查漏补种工作,经统计,全区累计接种灭活甲肝疫苗19000人次。经调查,全区乙肝疫苗及甲肝减毒活疫苗的接种率均保持要较高水平,确保了适龄儿童的乙肝疫苗及甲肝疫苗接种率保障了儿童的身体健康。 总之,在2013年度我区积极主动进行搜索,同时结合各级医院的监测情况,各级医院无病毒性肝炎的漏报发生,及时地上报各旬月报表,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领导的好评。 东港区疾控中心防疫科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一日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90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0—1995 前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我国广泛流行, 人群感染率高,是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地坛医院、北京佑安医院、北京医科大学传染病教研组。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秀玉、徐道振、王勤环。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及处理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 能性。 GB 15982—1995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3.1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2 诊断标准 3.2.1 急性肝炎 3.2.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a)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 其是性接触而未采用避孕套者。 b)症状:指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c)体征:主要指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e)HBV标记物检测:符合急性乙肝的病原学标志,详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中A2。 f)病理组织学特点:如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者可作肝活检,详见附录B。 在以上各项中病原学指标、症状和肝功能异常为必备条件,流行病学资料和体征为参考条件。疑似病例:符合以上诸条中b)+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e)。 3.2.1.2 急性黄疸型肝炎 a)同3.2.1.1.a)。 b)指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消化道症状及尿黄。 c)体征:皮肤巩膜黄染、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d)肝功能检查:ALT升高,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深圳市福田区1989-2009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钟剑明林怿昊司徒潮满石向辉范苏云段利娜 (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深圳 518040) [摘要]: 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区1989-2009年乙肝流行特征。方法对福田区1989-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福田区1989-2009年乙肝发病率为32.17/10万,发病率从1989年的46.94/10万上升至1991年最高的114.79/10万,然后逐年下降,2009年下降至最低4.11/10万;常住人口的乙肝的发病率基本高于暂住人口的发病率;乙肝发病月份相差不大;发病人群以20-29岁为主,男女比例为2.55:1;发病人群的职业以职员和工人为主,两者发病人数占总发病人数61.66%。结论深圳市福田区1989-2009年乙肝的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效果,下一步应继续加强防控力度,控制乙肝在辖区传播流行。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流行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B from 1989 to 2009 in Fu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ZHONG Jian-ming,LIN Yi-hao,SITU Chao-man,SHI Xiang-hui,FAN Shu-yun,DUAN Li-na (Futian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enzhen 51804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escrib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B from 1989 to 2009 in Fu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Methods 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hepatitis B incidence from 1989 to 2009 in Futian district,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Results The estimated annual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in Fu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during 1989-2009 was 32.17 per 105 persons.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continuously from 46.94 per 105 persons in 1989 to 114.79 per 105 persons in 1991 (peak), and then decreased steadily to 4.11 per 105 persons in 2009 (lowest). Overall, 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was higher among residents than among transient population. The total number of patients infected by hepatitis B was 20-29 year old and little different by month. The male-female ratio of incidence was 2.55:1. The most popular occupations of infected patients were clerks and workers, which together accounted for 61.66% of all infections. Conclusion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hepatitis B in Futian District of Shenzhen from 1989-2009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success, we should take more measures to prevent hepatitis B. 【Key words】Hepatitis B; Incidence; Epidemiology 作者单位:深圳市福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18040)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多年来,乙肝在世界上各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1],为锡山区历年来传染病发病居前列的疾病之一。为全面了解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锡山区1999-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资料汇编,所报病例均经乡镇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卫生防疫人员个案调查核实。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1999-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死亡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9/10万,死亡率0.08/10万,病死率0.19%。发病率最高的为1999年(74.83/10万),最低为2010年(17.13/10万)。6例死亡病例中,乙肝2例,戊肝1例,未分型3例。 锡山区1999-2001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2002-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年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不同型别肝炎疫情12年各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基本均上呈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戊肝发病率基本不变。 乙肝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56.71%,为锡山区肝炎主要病原型。丙肝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超过甲肝,成为锡山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见表1。 2.3人群分布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5岁组发病占5 3.06%。其中甲肝以25-45岁组为主占52.74%,乙肝以20-35岁组为主占58.72%,丙肝以20-3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为主,占53.80%,戊肝以25~40岁组为主(50.57%),未分型肝炎以25~45岁组为主(56.84%)。 发病以男性为多,12年男性发病2247例,女性发病957例,男女性别比为2.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分别占46.07%、14.73%、9.24%和8.12%。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 2.4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12月份最少,占5.40%,8月份最多,占10.42%,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显示一定的季节性。甲肝在3-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甲肝总病例数的5 3.59%,1~5月份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呈单峰分布;乙肝在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丙肝在5月份为发病高峰;戊肝全年波动比较大;未分型肝炎分布趋势与总病例相似,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见图1。 3讨论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有甲型肝炎(hepatitis A)、乙型肝炎(hepatitis B)、丙型肝炎(hepatitis C)、丁型肝炎(hepatitis D)和戊型肝炎(hepatitis E)。本节主要介绍前三种。 病原学 (1)甲型肝炎病毒(HAV):为RNA病毒。HAV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故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感染后产生IgM型和IgG型抗体。HAV对外界抵抗力较强。80℃5分钟或100℃1分钟可完全灭活。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HBV的抵抗力很强,100℃10分钟或65℃10小时可使HBV传染性消失。 (3)丙型肝炎病毒:HC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有机溶剂敏感,如10%氯仿可杀灭HCV。血清经100℃5分钟或60℃10小时或1/1000福尔马林37℃6小时熏蒸均可使HCV 传染性消失。 流行病学 (1)甲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 (2)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和血液、体液传播。③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 (3)丙型肝炎:①传染源: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病毒携带者;②传播途径:输

血及血制品,注射,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生活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等。③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具有共同性,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再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型肝炎(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瘀胆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1.急性肝炎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肝不转为慢性。 (1)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前期主要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甲肝多起病较急,发热伴畏寒,乙肝、丙肝起病较缓。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和叩痛。肝功能检查ALT和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阳性。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黄疸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恢复正常。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一般起病较缓,症状较轻。 2.慢性肝炎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 凡ALB≤32g/L,TBil>正常上限5倍,PTA60%~40%,CHE<4500U/L,四项中有一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B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归属于(B15-B19) B18 中之B18.1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丁型肝炎病毒、慢性()性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引起的一组以害为主的,根据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分别引起甲、乙、丙、丁、,即(hepatitis A)、(hepatitis B)、(hepatitis C)、(hepatitis D)及(hepatitis E)。另外一种称为,较少见。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又称血清性肝炎,简称乙肝、乙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台湾又称为B型肝炎(简称B肝)。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损害为主的。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受感染者的血液或其它体液传播。 乙肝的发病原因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引起肝细胞、坏死、。根据目前所知,乙型肝炎病毒就只对人和猩猩有,引发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HBV) 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的环状DNA,DNA,及e抗原。HBVDNA的约含3200个。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

构,然后进行。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ORF),即S区、C区、P区和X 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 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后2-12周,(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而有,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2.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抗-HBc) HBcAg主要存在于受染的核内,复制后被释至胞浆中,由胞浆中形成的HBsAg 包裹,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后释放入血。中一般不能查到游离的HBcAg。血中的Dane颗粒经处理后可以查到其核心部分的HBcAg和DNA聚合酶。 HBVDNA聚合酶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内,是一种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其功能与修补及延伸双链DNA的短链有关。患者血清中HBVDNA聚合酶活性增高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简介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的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采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指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后果 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中,63%患者自行停药,其中57%的患者病情加重。专家指出,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吃药,通常情况下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停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不然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毒药物治疗 治疗的适应症 乙肝带毒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一般都不应当使用抗HBV药物。但是,当本人强烈要求进行治疗时,就一定要做肝穿刺检查,如能证明肝脏确确实实存在炎症改变,又符合慢性乙肝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或通过肝穿刺证明是早期肝硬化,同时血清学检测HBv标志物证明有病毒的复制,这才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健康管理师实际操作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三(个性化健康档案):某女,49岁,某国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硕士研究生,35岁时离异,有城镇医疗职工保险和商业保险,曾经罹患甲型病毒性肝炎,父母无慢性病史,在从事普通工作时喜欢瑜伽,游泳,但近些年因工作繁忙,运动减少,工作应酬每周五次饮酒,每次一斤以上红酒,无吸烟史,近年来体检结果血压130-88,BMI=22,空腹血糖6.8,餐后血糖8.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略高作为健康管理师对该人如何进行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请分析? 一: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干预方案 答:1综合体检方案:包括体检频率,体检项目等; 2系统体检方案:包括接受适宜的理疗,按摩,心里修养等 3健康教育处方:包括个人易患疾病的相关知识,不良行为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需要改变的生活方式等, 4运动方式:包括运动的种类,时间、频率并指出运动中注意事项 5饮食指导处方:制定适宜的科学的个人食谱 6个人健康管理要注重动态管理 二: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的步骤 答:1收集个人健康信息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3拟定健康管理计划实施步骤4跟踪随访,调整健康管理计划 三: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在治疗期间要以医院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为主,以治疗和康复为主 2应选择服务对象乐于接受且在经济上能承受的起的方案 3应保证服务对象与健康管理人员的信息畅通,共同参与健康管理的原则 4有必要建立以健康管理师为核心的服务团队 5结果要形象化、大众化,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根据该人情况需要做那些慢性病的筛检,因采用何种筛检方式,并根据该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答:该人应做的健康筛检应包括以下几种: 1高血压筛检:主要危险因素: (1)长期饮酒,每次一斤以上红酒 (2)膳食不平衡,经常应酬,伴有高脂肪、高蛋白、高盐的摄入 (3)大企业高管,工作压力大 方法:诊所测压 2糖尿病筛检::主要危险因素 (1)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高于理想值,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略高 (3)膳食不平衡,经常应酬,伴有高脂肪、高蛋白、高盐的摄入 (4)45岁以上,不参加体力活动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诊疗方案 一、定义: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 二、乙肝病毒几种传播途径 1、血液或血制品:其中医源性感染占首位。注射器的针头、手术器械,尤其是输血和血制品,可使乙肝病毒侵入体内。所以主要途径是“病从血入”。 2、母婴围产期传播:母婴传播是HBSAG家庭聚集性的起因。母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尤其HBEAG(+)和HBV-DNA (+)时婴儿受染十分常见。 3、性接触亦可可能传播乙肝,但不会经呼吸道传播。 三、诊断标准: (1)可能有急性肝炎病史(往往不明显); (2)临床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超过6个月以上; (3)HBsAg持续阳性超过6个月,伴抗HBc总抗体和IgG抗体阳性;如为活动期则抗HBc.IgM可呈中、低滴度阳性;(4)HBeAg、HBV-DNA和DNAP阳性,或前三者阴性而抗HBe阳性;

(5)作肝活组织检查进一步明确是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慢性小叶性肝炎。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无任何肝炎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无异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 四、西医治疗方法; (1)、抗病毒治疗,包括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 (2)、免疫调节药,如胸腺肽。 (3)、保护肝细胞药物,如甘草甜素类药物。 (4)、抗肝纤维化。 五、并发症 (1)、肝硬化: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结果。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尚见于亚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无症状HBsAg携带者。 (2)、肝癌:HBV、HCV感染与之发病关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发生肝癌者多见。也可见于慢性HBV感染未经肝硬化阶段发展为肝癌。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与HBV-DNA整合有关,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黄曲霉素等致癌物质有一定协同作用。 (3)、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和代谢紊乱为特点,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委员会 干扰素α(I F 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CHB抗病毒治疗应答,不同作用机制、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研究已取得进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证据。为了推动和规范CHB的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应该看到,CHB联合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证据目前还不充分,本共识不能回答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中所能遇到的全部问题。随着CHB联合抗病毒治疗临床实践的不断发展和证据的不断累积,专家委员会将对本共识进行适时的修订。 1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策略 1.1 单药治疗的局限性 现有CHB治疗指南主要是IFN-α或NUC单药治疗的策略推荐,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远期临床预后也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单药治疗策略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1.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在HBeAg(+)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比夫定(LdT)及替诺福韦酯(T D F)治疗中分别为25%、36%~40%、21%、67%、60%和74%。普通IFN-α和PegIFN治疗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约为30%,而NUC药物治疗者大约为20%,HBeAg血清学转换率随NUC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但会受到耐药发生的影响。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分别为3%~4%、1%、0、2%、0和3%。 HBeAg(-)的CHB患者中,1年的病毒学应答率(H BV DNA低于检测下限)在PegIFN、LAM、ADV、ETV、LdT和TDF治疗中分别为67%、72%、51%、90%、88%和91%。治疗1年时HBsAg阴转率在PegIFN为3%,而在LAM、ADV、ETV、LdT和TDF治疗均为0。 1.1.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药治疗多数情况下需长期用药新近发表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对CHB患者应用NUC单药治疗的停药标准进行了更新[4]。对于HBeAg(+)CHB患者,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HBeAg血清转换后,再巩固至少1年(经过至少两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而对于HBeAg(-)CHB患者则规定:在达到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ALT 正常后,至少巩固1年半(经过至少3次复查,每次间隔6个月)仍保持不变、且总疗程至少已达2年半者,可考虑停药。由于停药后复发率较高,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个案登记表2016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个案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科室:床号:病例号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月天) 基础疾病诊断:(1)(2)(3) 过去24小时内是否有≥3次的腹泻:是否 二、医院感染情况 医院感染:存在不存在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是否 目的:治疗用药预防用药治疗+预防 联用:一联二联三联四联及以上 治疗用药已送细菌培养:是否 四、手术相关情况 手术:是否 手术前曾应用抗菌药物:是否 手术切口等级:ⅠⅡⅢⅣ无 外科围手术期用药:是否 五、侵袭性操作相关情况 动静脉插管:是否 泌尿道插管:是否 呼吸机:是否 调查者:调查日期:年月日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个案登记表》填写说明 1.医院感染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即指病人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 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2.病例号:由各医院负责调查实施人员决定。 3.科室:呼吸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肾病内科、血液科、传染科、神经内科、 中医科、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烧伤科、肿瘤科、妇科、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综合ICU等。 4.诊断:指病人当前诊断。 5.医院感染: 1)“存在”指:调查日新发生的医院感染;过去发生的医院感染,在调查日仍未痊愈。 2)“不存在”指:调查日没有发生的新的医院感染;过去发生的医院感染,在调查日 已经痊愈。 6.医院感染部位:各医院可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填写。汇总时归类如下: 1)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胸膜腔感染。 2)泌尿系统:如肾脏、肾脏周围组织、输尿管、膀胱、尿道等感染。 3)消化系统和腹部:感染性腹泻、胃肠道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毒性肝炎、腹 (盆)腔内组织感染(包括:胆囊、胆道、肝、脾、胰腺、膈下、盆腔、其他组织 或腔隙等部位的感染、腹膜炎)、腹水感染。 4)手术部位: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感染。 5)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颅内脓肿、椎管内感染。 6)血液系统:血管相关性感染、菌血症(败血症)、输血相关感染。 7)皮肤和软组织:皮肤软组织(包括:皮肤感染、软组织感染、褥疮感染、乳腺脓肿 或乳腺炎、脐炎、新生儿脓疱病)、烧伤部位(烧伤感染)。 8)其它:包括心血管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生殖器感染、口腔感染以及以上未包 括的感染。 7.病原体:指医院感染部位的病原体。一个感染部位若为混合感染则有多个病原体。 8.药敏结果:感染部位病原体的药敏试验结果的填写,包括敏感及耐药。 9.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是指调查日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查日之前的不计。不包括抗 结核治疗药物、抗菌药物的雾化吸入、抗病毒药物(如无环鸟苷、病毒唑等);不包括眼科(抗菌药物滴眼)、耳鼻喉科(耳鼻的滴药)、烧伤科(烧伤部位抗菌药物覆盖)等局部用药。 10.抗菌药物使用目的:单纯用于治疗者归为治疗用药,单纯用于预防者归为预防用药,若 两者兼有则归入预防+治疗。不能确定者可询问病室主管医生。 11.抗菌药物联用:指该调查日中使用了几种抗生素。 12.治疗用药已细菌培养:凡治疗用药者(包括预防+治疗用药者)均必须注明是否送细菌 培养(做细菌培养和未做细菌培养的和等于治疗用药和预防+治疗用药的和,如治疗用药20人,预防+治疗用药5人,那么做细菌培养和未做细菌培养的和为25人)。预防用药和未用抗生药物者不必填写。 13.手术前应用抗生素包括各种情况下应用,只要应用抗生素即选择“有”,否则选“否”。 14.外科围术期用药:当手术切口等级为Ⅰ、Ⅱ时必须填写;为其他等级时则无需填写。 15.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各手术科室Ⅰ级切口病例具体情况填写。 16.动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指该调查日中是否应用了动静脉插管、 泌尿道插管、呼吸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