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国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共42页共42页

合集下载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 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评估: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3.并发症评估:
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评估。 4.饮食习惯:
自我管理处方是一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具,将 2 型糖尿病全 方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处方形式综合为一体,且随着处方的实施和 不断改进,能将 DSME/S 延续并形成持续支持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改变 闭DSME/S 的支 持形式之一。自我管理处方应由有资质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教育护士主导制 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具有 综合性、个体化、易操作、可持续改进的特点,是协助医务人员实施糖尿 病教育管理与支持以及指导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实操性工具。 二、自我管理处方的理论依据
中国 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9.7%~11.6%[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慢性 终身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自身管理[3,4]。有效的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upport, 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5]。我国的 糖尿病教育管理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是医护人员组织住院糖 尿病患者进行授课,模式单一,患者学习比较被动。随着国外的成功经验 不断引入,以专业人员小组授课、个体化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及病友同伴教 育相结合的 DSME 模式开始出现[6]。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存在诸多问 题:如内容单调(以书本知识为主)、讲者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评估和随 访、教育与行为改变脱节、脱离患者需求、缺乏个体化的教育和饮食、运 动计划以及制定的 DSME 计划无法很好地落实等[7,8,9,10]。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全球范围内2型 糖尿病发病率不断攀升,中国尤为严重 。随着病程进展,许多患者需要联合用
药以控制血糖。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 剂的发展:SGLT2抑制剂作为一类新型 口服降糖药物,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 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从而降低血
糖。
预混胰岛素
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 例混合,可同时控制餐后和基 础血糖。
胰岛素治疗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1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失效的2 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等 。
禁忌症
对胰岛素过敏者、低血糖症患者、急 性感染或应激状态等。
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选择
应选择皮肤较松弛的部位进行注射,如腹部、上臂外侧、 大腿前外侧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以免引起皮下 脂肪萎缩或增生。
SGLT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可带来更多益处。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源自的血糖、血压、体重和肾功能03
等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问题探讨与展望
如何优化SGLT2抑制剂与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方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如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监测血糖变化
联合用药期间应密切监测 患者血糖变化,及时调整 胰岛素用量,避免低血糖 发生。
关注不良反应
SGLT2抑制剂可能增加泌 尿生殖道感染风险,使用 期间应关注患者相关症状 ,及时处理。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深化作用机制研究
进一步探讨SGLT2抑制剂在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功能等方 面的作用机制。
未来研究方向:探索SGLT2抑制剂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预后(如心 血管事件、糖尿病肾病等)的影响。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专题·通信作者:秦映芬,Email:yingfenq@126.com立足国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解读秦映芬(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西南宁530021) 摘 要:《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基于我国糖尿病特点及国人循证的不断丰富应运而生,为我国糖尿病管理提供了新指导。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①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②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③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④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关键词:糖尿病,2型;餐后高血糖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2016)09-0936-03doi:10.3969/j.issn.1004-583X.2016.09.003Basing on national conditions in China: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ExpertConsensus Statement on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Qin Yingfen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530021,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Qin Yingfen,Email:yingfenq@126.comABSTRACT: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 i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es and the continuous enrichm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hinesepopulation,and the consensus provides a new guida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China.It answers thefollowing four key questions:①Why should we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postprandial glucose?②Can we benefitfrom keeping in control of postprandial glucose?③Who are the monitoring people and objectives in control ofpostprandial glucose?④How should we do to intervene in postprandial glucose?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type 2;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秦映芬,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_母义明

h y p e rg y ce m
l i

a f o r t
yp
e 2 di a b e te s ba s e d o n t h e e x i s t i n ev id e nc e a nd c l g



ca l
e xp e r


enc e s

T h e m a



c on t e n t s n c l u de d t h e d e fi ni t i o n a nd t h e h a rmf ul ne s s o f p os t p ra n d a


h yp e rg l y c em a t h e re l a t on s h p
作者单位


00 8 5 3
解 放 军 总 医 院 内 分 泌 科 母 义 明 h 北 京 大 学 人 民 医 院 内 分 泌科 纪 立 农






友 好 医 院 内 分 泌代 谢 中 心 杨 文 英
( ( )



北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 内 分 泌科 洪 天 配




南 京 鼓楼 医 院 内 分泌 科 朱 大 龙
F PG
控 制 达 标 以 防 治 糖 尿 病 慢 性 并 糖尿 病 患 者 餐 后 心 肌 血 容 量 及 心 肌 血 流 较 正 常 对 照 者 下 降 餐后 高 血 糖 及血糖 波动 与 颈 动 脉 内 中 膜 糖 尿 病 的 管 理 中 控 制 PP G 的 手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全

目录
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糖尿病的预防
糖尿病的综合管理
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糖尿病的特殊情况
第10页,共46页。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概念
• 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一级预防 目标
• 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 二级预防 生
远期目标: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 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目标和形式 形式:大课堂式、小组式、个体化的饮食、运动、血糖监测和培
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指导
目标: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糖尿病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20页,共46页。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内容
第21页,共46页。
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
全人群 25~64 25~64
≥18 ≥20
患病率 (%)
0.67
1.04
2.28 城市4.5 农村1.8
9.7
IGT患病率 (%)
筛选方法

0.68
2.12 IFG 2.7 IFG 1.6
尿糖+馒头餐 2hPG
筛选高危人群
馒头餐2hPG 筛选高危人群
馒头餐2hPG 筛选高危人群
FPG筛选高危人群
15.5
讨论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实施情况,询问药物的使用剂量、方法及副作用
确定下一步要达到的目标和下一步治疗方案 HbA1c检测
✓ 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年测定2次 ✓ 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建议每季度测定1次
对于高血压的患者每次随访都要测定血压,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 注意降压药的副作用
第15页,共46页。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者治疗的信心。
0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治疗的综合效果。
03
加强患者教育及自我管理
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促进治疗的顺利进
行。
05
营养与饮食管理在缓解2型糖尿 病中的作用
合理膳食结构及营养素摄入建议
碳水化合物
适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尤其是精制糖和白色主食, 增加全谷类、杂豆类和蔬菜的
02
2型糖尿病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 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 血糖≥11.1mmol/L,并伴有糖尿 病症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 糖检测,如结果异常,再进行口 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确 诊。
病情评估方法
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松弛、深 呼吸等方法,降低患者身 心紧张水平。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 心理干预过程,提供情感 支持和理解。
提升患者心理健康水平途径
健康教育
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 。
心理咨询
设立心理咨询室或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心理支 持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 划,确保其获得合理的营养摄入。
自我监测与管理
心理支持
教育患者学会自我监测血糖、血压和体重 等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饮食和运动 计划。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生活 态度和信心,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
06
运动锻炼在缓解2型糖尿病中的 益处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没有被治愈的证据,但经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可以实现T2DM缓解。

什么是T2DM缓解?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2021共识报告: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T2DM缓解的诊断标准;当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7.0 mmol/L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

目前我国T2DM呈高发趋势,患者承受着心理、身体、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对于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因此,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的共识报告,制定了一部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T2DM缓解诊疗工作,帮助T2DM患者获得安全、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但近年来随着T2DM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这一认识也正在逐渐改变。

近4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体质指数(BMI)从2004年的22.7 kg/m2上升到2018年的24.4 kg/m2,肥胖患病率从3.1%上升到8.1%[1]。

肥胖和T2DM关系密切,随着BMI的增加,T2DM患病率逐渐升高。

肥胖者的T2DM患病率是体质量正常者的3倍。

当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85 cm和≥80 cm时,其糖尿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0~2.5倍[2]。

2024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

2024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为了规范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疗措施,中国各大医疗机构和专家学者于2024年发布了一份专家共识。

以下是该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首先,该共识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标准,老年人的空腹血糖≥7.0mmol/L或任意时间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此外,老年人在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在6.1-6.9mmol/L之间属于糖尿病前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其次,共识指出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达到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改善。

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0mmol/L以下。

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共识还强调了老年患者的心血管保护和肾脏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共识提出了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的策略和方案。

对于轻度患者,应采取规范饮食、合理活动和日常血糖监测等措施进行干预。

对于中度患者,除了上述措施外,还可以考虑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等。

对于重度或合并症患者,应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等。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特殊情况下老年患者的治疗策略。

例如,对于老年人合并高血压或脂代谢紊乱者,应加强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的治疗。

对于老年人合并肾脏疾病者,应加强肾脏保护措施,如限盐限水、控制蛋白摄入等。

最后,共识还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预防方面,应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提倡健康饮食、适量运动、规律生活习惯等。

管理方面,要加强团队合作,实施多学科、个体化治疗,定期复查和评估患者的病情。

总结起来,2024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为老年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该共识强调了老年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的重要性,为老年人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成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基层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PPT模版
“三高”高危人群的筛查内容和频率
血压筛查
血糖筛查
血脂筛查
生活方式干预
高危人群除了一般人群的预防措施外,还应进行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控制被动吸烟、既往吸烟史、饮酒过量和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等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三高”高危人群的一个重要因素。超重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4.0 kg/m2,肥胖是指体质指数达到或超过28.0 kg/m2。
为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运动,建议提供健身区域和器材。这样可以方便人们进行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家庭内共同调整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措施,可以通过共同参与运动活动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是预防“三高”的关键。这包括饮食健康、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人们应该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同时,适量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对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因素是高危人群的识别标志。这些人群需要进行个体化管理,以预防和控制“三高”发展。
具有发展为“三高”风险的人群
“三高”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
“三高”患者的控制率和达标率不理想
“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高危人群的识别和筛查方法
除了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经济因素、生活方式等也会影响个体发展为“三高”的风险。
02
03
01
对于"三高"患者,基层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并发症筛查意识,并利用医疗资源进行筛查。对于急性并发症,应快速识别,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转诊和院前急救处理。
对于"三高"患者,应定期进行慢性并发症的筛查。在必要时,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并按照相关指南规范进行管理。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中国《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方案。
初始剂量与滴定策略
初始剂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适当的初始剂量。一般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 滴定至最佳剂量。
滴定策略
滴定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血压、体重等指标,并根据患者反应及时调整 药物剂量。滴定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长期随访管理建议
定期监测血糖
长期随访过程中,需定期监测患 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 红蛋白等指标,以评估血糖控制
尿路感染风险
SGLT2i类药物可能导致尿路感染风险增加,应定期评估患者泌尿系统症状,必要时给予 相应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风险
虽然罕见,但SGLT2i可能增加DKA风险。对于疑似DKA患者,应立即停用SGLT2i,并给 予相应治疗。
长期心血管获益证据梳理
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SGLT2i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 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等)风险。
01 02
药物作用机制互补
SGLT2i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 二甲双胍则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来 降低血糖。两者联合使用可发挥协同作用。
安全性良好
SGLT2i和二甲双胍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联合使用不增加低 血糖风险。
03
指南推荐
国内外多个指南均推荐SGLT2i联合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
提高患者依从性
通过教育患者了解SGLT2i 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 高患者依从性。
增强患者信心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过 程,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 心。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状况,提供 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 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 压力。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关键词】高血糖,餐后;糖尿病并发症;共识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16.05.001
Chinese
expert咖sensl塔Oil
r嘲ement
of postprandial hyperglycemia for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1.Department
祝开思
【提要】中国T2DM伴餐后血糖(PPG)升高的患者比例高。控制餐后高血糖对于HbAl C达标非常 重要。为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一部分中国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及临床经验,制订了《中 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共识概述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危害,餐后高血糖与糖
尿病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系,餐后高血糖的管理策略,以及控制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
慢等[43|。
五、餐后高血糖的管理 1.餐后高血糖的控制目标:控制餐后血糖对 HbAl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设定HbAl C 目标值应根据患者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严 重程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等因素个体化确定,与此相 对应的PPG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原则。(表3)
表3 T2DM患者PPG控制目标[44—453
万方数据
・386・
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 标[3|。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 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24]。大部分中国T2DM患 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 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 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5|。PPG增高
增高相关[6。1 0|。
血糖可减少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研究[25]显示, 糖尿病患者餐后心肌血容量及心肌血流较正常对照 者下降。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动与颈动脉内一中膜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PPT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PPT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基于我国糖尿病患者特点 《共识》回答了以下4个核心问题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中国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征求意见版)
从共识看我国T2DM量体裁衣式血糖管理之:
1 为什么要着重强调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2 控制餐后血糖能否带来获益? 3 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及监测人群是什么? 4 餐后血糖应如何干预?
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颈动 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mm)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延缓颈动脉 IMT进展
• 一项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机、开放性研究。2型糖尿病伴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42例接 受阿卡波糖150mg/d治疗,39例为对照组,随访1年 P=0.01
Monnier研究1,2
对欧美人群来说
当HbA1c 当HbA1c 当HbA1c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占70% 时 • 餐后血糖的贡献约占50%左右 时 • 餐后血糖贡献仍占约40%
Kang X研究3
对中国人群来说
当HbA1c
时 • PPG的贡献>50%
研究提示,与欧美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的PPG对HbA1c达标的贡献更为突发症
密切相关
• 纳入11,350例糖尿病患者和958例非糖尿病患者,评估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与微血管并发症(视 网膜病和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的相关性
视网膜病变
慢性肾脏疾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非糖尿病患者
OR(95%CI) 频率(直方图)
1. Hanefeld M et al. Eur Heart J. 2004 Jan;25(1)10-6. 2. Raz I,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3):381-6. 3.Scirica BM,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17-1326. 4. White WB, et al. N Engl J Med. 2013 Oct 3;369(14):1327-1335. 5. Bentley-Lewis R, et al. Am Heart J. 2015 May;169(5):631-638.e7. 6. Green JB,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Jun 8. 7.Zinman B,et al.N Engl J Med. 2015 Sep 17.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要点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防治的关键在于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尽早规范化干预。

糖尿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微血管并发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ASVD),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研究显示,我国门诊T2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仅32.6%;在心血管风险因素控制方面, 我国T2DM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分别为47.7%、28.4%和36.1%,仅56%的患者3项指标均达标。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不容乐观。

大部分中国T2DM患者伴有餐后血糖(PPG)升高。

流行病学筛查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单纯PPG升高患者的比例达50%,糖尿病前期中约70%为单纯性IGT。

PPG增高是导致HbA1c高的主要原因之一,PPG升高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有相关性。

因此,控制PPG是促使HbA1c控制达标以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重要策略。

糖尿病的管理中,控制PPG的手段与控制FPG的策略和手段有明显不同。

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基础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1~2hPG〉7.8mmol/L。

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

二、餐后高血糖的临床意义1.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 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3. 餐后高血糖与多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相关:4. 餐后高血糖对机体的其他不良影响:5. PPG与HbA1c的关系:三、餐后高血糖的检测1. 检测对象:对于以下临床状态的患者,可通过监测PPG评价疗效、低血糖风险和指导药物剂量调整。

(1)任何HbA1c不达标的T2DM患者,尤其是FPG达标,而HbA1c不达标,如FPG<6.0mmol/L,但HbA1c >7.0%;(2)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如使用促泌剂或胰岛素治疗、进餐不规律或餐后剧烈运动者;(3)使用降糖药物,尤其是降低PPG的药物时。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血脂管理策略
老年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要点
综合考虑风险与获益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多重慢性疾病,血脂管理需综合考虑药物 治疗的获益与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强调饮食调整与适量运动对血脂控制的重要性,针对老年患者特 点制定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
药物选择
在药物选择上,需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及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下降 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03
血脂管理目标与原则
血脂管理目标设定依据
指南推荐
依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及国内外相关临床证据,结合 糖尿病患者实际情况,设定明确的血脂管理目标。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程度,进 行综合风险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血脂管理目标。
目标值设定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设定不同的血脂管理目标值,包括总胆固醇、甘 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具体指标。
部分临床医生在糖尿病治疗中过于关注血糖控制,而忽视了对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 合管理。
共识制定目的与意义
规范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
01
本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规范化指导
,以提高血脂控制达标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弥补现有指南不足
02
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对现有指南
血脂管理与整体治疗策略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关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药物剂量或更 换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兼顾血脂控制与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
定期随访与监测
加强患者随访与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 药物不良反应及慢性疾病进展情况。
07

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PPT课件

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PPT课件
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 的作用。需皮下注射,适用于2型糖 尿病伴肥胖患者。
SGLT2抑制剂
通过抑制SGLT2,减少滤过葡萄糖的 重吸收,降低葡萄糖的肾阈值,从而 增加尿糖排泄。需口服,适用于2型糖 尿病伴肥胖或超重患者。
05
非药物治疗方案
饮食治疗
控制总热量摄入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劳动强度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以达到或维持理 想体重。
中国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 多学科专家共识
汇报人:xxx 2024-01-09
目 录
• 引言 • 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点 • 多学科综合管理策略 • 药物治疗方案 • 非药物治疗方案 •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 专家建议与展望
01
引言
应对寒冷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特殊挑战
寒冷地区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等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管理带
运动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 ,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 改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健康。
药物治疗
介绍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口 服药和注射药物,以及正确使
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患者自我监测与管理
血糖监测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进行血 糖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以便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足部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足部检查、选择合适的 鞋袜、定期修剪趾甲等,以预防糖尿 病足的发生。
寒冷环境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
棕色脂肪组织活化
寒冷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导致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 ,进而引起血糖升高。
寒冷环境下,棕色脂肪组织活化并产 生热量以维持体温,但这一过程中也 可能产生一些影响糖代谢的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