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 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用其指导日常养生保健活动 。

狭义的养生:春季养肝,呵护阳气的生发。
2、养生的目的

(1)以尽天年 (2)健康地活着 (3)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 (4)创造美好人生、成功人生 中医养生不否定立志、奋斗;不强调与世 无争;不主张消极的人生。

无病即健康
健,强壮有力,康,安宁安乐。健康,包括身心
两个方面,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
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
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
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定义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2001年为71.8岁


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
1949年前,仅有35岁。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 ,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从中医角度提出的健康人的生理特征

生理健康特征:

眼睛有神、双耳聪敏、声音洪亮、牙齿坚固
、食欲正常、腿脚灵便、形体壮实、面色红
润、须发润泽、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
均匀。

心理健康特征: 精神愉快、记忆良好。
简化实用的中医健康标准

国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国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国学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中医养生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中的国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学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其中包括养生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中医养生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两者相辅相成的特点。

一、国学与中医的共同特点首先,国学和中医养生都强调了个体的整体健康。

在国学的哲学中,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人的健康与大自然的和谐密切相关。

而中医养生也注重整体健康,认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相互作用,只有保持整体的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因此,国学和中医都追求人的身心灵的全面健康,并提供了相应的方法和理论。

其次,国学和中医养生都注重预防和治疗的综合方法。

国学强调了养生的基本原则,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养性等多种方法来保持健康。

中医养生也提倡以预防为主,通过调理饮食、修炼身心、采用草本药物等方法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两者都认为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使人们能够在身体出现问题之前就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国学和中医养生都强调了个体差异。

国学中的“因材施教”和中医中的“因人而异”原则都强调了每个人的差异性。

在养生过程中,个体的体质、生活环境、气质特点等都需要被充分考虑。

只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养生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二、国学在中医养生中的应用国学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首先,国学中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注重修行养性,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养生方法和道德伦理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其次,国学中的经典著作中蕴含了丰富的养生之道,如《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这些经典对中医养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此外,国学注重个体的精神修养,通过修身养性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为中医养生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中医在国学中的应用中医养生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学提供了实践基础。

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践应用,验证了国学关于养生的理念和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

健康养生的中华传统文化健康养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方法和理念,这些方法和理念仍然在现代得到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饮食调理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食物不仅需要提供营养,还需要有药膳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食物味道和属性都有不同的功效。

例如,辣味可以温暖身体,促进血液循环,酸味可以收敛,甜味可以补充能量,咸味可以润肤。

通过饮食调理,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可以治疗一些病症。

运动养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运动都被视为养生功法。

例如,太极拳就是一种流传了几百年的传统拳术,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

另外,中医认为,运动可以平衡五脏六腑,还可以扶正祛邪,具有治疗功效。

现代医学也证实,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一些疾病,提高心肺功能。

草药保健中草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中医理论,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例如,黄芪可以提高免疫力,益气养血;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祛瘀止血。

通过吃草药或者泡草药水,可以达到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草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

心理调节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心理调节的方法也非常受欢迎。

例如,冥想就是一种通过调节身心的方法,提高个人安全感和质量感。

中医认为,情绪不良会导致气血不畅、疾病滋生。

通过心理调节,可以改善情绪,保持身体健康。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健康养生方法和理念始终为现代人所应用。

这些方法和理念都非常贴近生活,对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都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养生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据古代文献,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共气,禀之自然,非绩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于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摘自岱康《岱中散集》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 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 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 并通过自己的劳动, 努力创造条件, 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 人们吃熟食, 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 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 (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观念养生保健是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为了保持健康和长寿,更是为了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中医养生理论是传统的保健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对身心健康有益的方法和习惯。

一、饮食调养的重要性中国人一直认为“食补优于药补”,饮食调养一直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养生饮食不但以有机结构、适口而进为要,还要符合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

例如,春季是木生之时,可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与水果,帮助身体排毒;夏季是火旺之时,要避免热性食品,尽量多喝水来降温解暑;秋季是金收之时,可以多食用果实、坚果等食物,健脾养肺;而冬季则是阳气潜藏之时,应多吃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暖胃健脾。

二、运动保健的重要性运动在养生中也是不可或缺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还可以增加人体的感受力、使人精神愉快。

而传统的养生运动有太极拳、气功等,这些运动都强调内在的修养和身体的协调性,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调节心情。

三、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在养生保健中,精神调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养心,使人处于平静、开朗的状态,避免情绪的波动。

养心还有讲究让身心达到平衡,和谐相处。

人体内部是由五脏六腑构成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功能,而在情绪上,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主要表现,如喜怒哀乐等。

养生中说“心为君主,肝为将军,心肝协调才能保持身心和谐”,所以人们养生时,要保持心灵的宁静。

四、中草药的保健效益中国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重要内容。

中草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和制作而成,对人体有保健、调理和治疗作用。

中草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调节身体和情绪,例如枸杞可以明目、补肾;黄芪可以补脾气、增强体质;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和生理周期等,中草药在养生中是非常实用的。

总之,传统的养生保健知识不但丰富,而且非常实用,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2013-7-20
23
二、生生不息的五千年 中医养生智慧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 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 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24
2013-7-20
(一)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 对污染环境者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2013-7-20 3
道则相通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醫者仁術,「仁」= 人 + 二,古字 「二」的上下兩橫等長→意為「眾生 平等」。《中庸》:「仁者人也,親 親為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 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2013-7-20 4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2013-7-20 29
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粥,既易消化,又富营养,是人类健康必不 可少之物。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 把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千金方》、《食疗本草》、《本草纲目》 等,都有用粥治病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 药粥专著当数清代黄云鹄《粥谱》一书,载 粥方247首等。
(每天3km,不少于30min)、游泳、太 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中心率(次/分) 小于(170-年龄) ,5次/周。
2013-7-20
37
最好的运动--拜祖先
使脑血流量充足,促进脑脊液流畅 调节脊神经,使内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防治颈、腰椎病(拉开紧张的脊椎) 矫正脊柱,消除腰酸背痛 引发彻底呼吸,增加肺活量,吐尽陈积 废气,吸入清净空气。 摄心、动身,心身共调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治身之要,在于使气血充盈,五 脏安和,自然身体日益健壮。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教民,使民 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
身与国同构,民与国一体。
平天下 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天人合一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何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正心
正己之心(念头) 三心:良心、人心、肉心; 诚于中,而形于外。 内圣;外王。
良心
人心 肉心
五伦
父子有亲:父慈、子孝 君臣有义:君礼、臣忠 夫妇有别:夫义、妇顺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朋友诚信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 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安从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知行合一
致知
悟本(道)而后,明了宇宙万物之
成住坏灭的规律。
了知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
性光(智慧)已现,灵明觉知启 用。
良知良能,净化灵魂。
诚意
诚意者妙分别启用(净二意) 遵循事物规律做事。 尽人之性,尽物之用。 孟子持“人性本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 告之认为“人性亦善亦恶”
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夫禀气渥wò 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 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 宙的运动产生气。
(二)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
礼运大同篇

第6章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第6章中国传统医药、养生
唐代还出现了另一本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这是我国第一本,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 著。
▲敦煌抄本《食疗本草》
25 二、中医养生四要诀
(一)顺四时
“四时”即指春、夏、秋、冬四季,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更替导致 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长变化。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就需要遵循四季的变化规律,调 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以适应其变化,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中医常说,“春天养肝, 夏天养心,秋天养肺,冬天养肾,四季养脾胃”。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人们养生的重点 也会有所不同。
《本草经集注 》
《吴普本草》
11 一、中医药学 2.唐宋时期
唐代 官方的本草著作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 民间本草著作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与李珣的《海药本草》最有影响。
宋代 朝廷曾两次组织学者完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两部
本草著作。 民间本草著作则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最有成就,寇宗奭所
归经
药物的归经学是指药物的作用定位方面的理论,最早源于《内经》,到张元素时被发扬光 大。药物归经不同,其对人体各部位的作用也不相同,临床上必须注意药物的归经与病位相互 吻合,以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17 一、中医药学
3.药物的“七情合和” “七情合和”源于《神农本草经》,是指药物在配伍关系方面的理论。“七情”是指“相 须”“相使”“相反”“相恶”“相杀”“相畏”六种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加上“单行”, 即单用一味药。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有对不同疾病的分类记载,包括今天的内科、外科、儿科、 五官科等疾病。周代则已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并开始使用药酒及汤液治疗疾病。 西周的《诗经》则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药物的书籍。
传文 统化
4 二、春秋至汉代

养生与传统中医的关系及中医养生经验分享

养生与传统中医的关系及中医养生经验分享

养生与传统中医的关系及中医养生经验分享传统中医与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健康理念和养生智慧。

本文将从养生与传统中医的关系入手,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养生经验,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传统中医对养生的重视传统中医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身体出现疾病之前就要采取相应的养生措施,保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由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精神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协调平衡所决定的。

因此,养生就是通过调理这些方面的平衡,预防疾病、延缓衰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中医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等,以适应自然的变化。

2. 调整饮食:中医讲究“饮食为先”,强调食物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症,选择不同的饮食方案,如“四季养生食谱”、“五味调养”等。

3. 疏通经络: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通过按摩、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调节情志:中医将情志与人体的健康联系在一起,认为消极的情绪会导致体内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激动和压力等。

中医养生经验分享总结了传统中医的养生经验,以下是一些值得分享的方法:1. 合理膳食:根据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合理安排膳食,保持营养平衡。

常食用五谷杂粮、新鲜蔬果、优质蛋白质等,避免过量摄入油腻、煎炸和加工食品。

2. 定期运动:通过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能、改善气血循环。

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柔和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久坐。

3. 调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给予身体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时间。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并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 注意调节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保持良好的心态。

传统文化与养生(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养生(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养生(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关系)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文化与养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关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中国传统文化对养生的影响2、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3、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对养生的影响中国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的思、虑、智、志、意、魂等均由神所主。

因而要想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不宜躁动妄耗,要清静内守;需要少私寡欲,顺应四时。

谈到具体的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精神养生法、饮食养生法、气功养生法、太极养生法、保健按摩养生法和药物调理养生法。

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又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个分支,体育养生主要是通过人体自身姿势的调整,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发人体内在潜能,起到防治疾病、延年益智的作用。

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

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

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医养生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注重各方面的联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关于传统文化与养生和传统文化与养生的关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多关注百度文库。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 1.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2
•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天人相应。3.阴阳之道。
4.道法自然。5.中庸和合。6.生生不灭。 •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1.爱护环境。2.和生万物。3.尊时守神。
精选ppt课件
51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4.五谷为养。
精选ppt课件
52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5.身心同养。
精选ppt课件
53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6.四季养生。
精选ppt课件
54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7.先乐后药。
精选ppt课件
55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8.积精全神。
33
精选ppt课件
34
精选ppt课件
35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1.以文化人。
精选ppt课件
36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2.中医养生源于道。
精选ppt课件
37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38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5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3.中医。
精选ppt课件
26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4.养生。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5.中医养生。
精选ppt课件
29
精选ppt课件
30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

3、房中术中医养身学派
春秋时,人们已注意到性生活对人体的影 响。 房中术又名“玄素”之术,是当时道家的 修炼内容之一。他们认识到节制性生活,有 助于心身健康。《汉书· 艺文志》记载当时房 中有八家,共有书186卷。 唐代房中术达鼎盛期,一是唐代君主崇 尚道教;二是唐代前期较稳定,君主、王侯、 士大夫、富豪纵欲成风,疾病随之而起,客 观上需要正确的性医学知识。
李时珍 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 代蕲(qi)州(今湖北蕲州)人。为古代我 国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 名著《本草纲目》。 35岁背起药篓,带着儿子及徙弟庞宽, 访采四方,跋涉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 南北。经过27年, 61岁完成,全书分为52 卷,共载药1892种,其中植物药1094种。 矿物、动物及其他药798种,有374种为李 氏所新增。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顺四时、节饮食、调情志、慎医药
1.顺四时 (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1)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2)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2 .节饮食 (1)多吃素 少食荤 (2)代谢缓慢 晚上少吃 (3)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
3. 调情志 (1)勤动脑体不动心 (2)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4. 慎医药
二、传统中医养生学派
1、炼丹服饵中医养生学派
秦始皇企求长生不死,出现了专讲神仙之道, 炼长生“仙丹” 的“方士”。 汉武帝发书,搜集长生不老药,招纳方士筑炉 炼丹。 东晋出现了道家兼医家葛洪,研习炼丹术,著 有《抱朴子》,劝人学炼丹术和服用“金丹” 。 唐代,服饵金石之风愈演愈烈。唐代统治者提 倡道教,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药,服金石 以求长生不老之道的风气盛行一时。唐朝后逐渐 衰落。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自然界对病理的影响
季节性多发病
春 多温病 夏 多泄泻 秋 多疟疾 冬 多伤寒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旦慧 、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地方不同多发病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以文化人。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中医养生源于道。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中医养生据于德。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医易同源。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天人相应。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
心与身、人与环境的统一。
自然界与疾病防治
养生防病
“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治疗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子午流注针法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西北燥寒 ---- 少用寒凉之品东南湿热 ---- 少用辛热之品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主讲:李佑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人文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 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整体医学观与系统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中国。 2.传统文化。 3.中医。 4.养生。 5.中医养生。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3.中医养生据于德。
01
“宇”(无限的空间)和“宙”(无限的时间)不可分
02
宇宙是有层次的
03
人与不同层次的宇宙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