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高等教育发展历程PPT

合集下载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PPT课件

• 三段七级

蒙养学堂

初等教育段 初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堂
学校系统 中等教育段 中学堂

高等学堂即大学预备科

高等教育段 分科大学

通儒院
10
•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延 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高等 教育制度的开始确立
11
• 初创的山东大学堂,设总办1员,相当于校长,总理学堂一 切事务;设总教习1员,总理择聘教习人员和核定课程(即 教务长);设监督1员,负责督饬学生。学堂聘用中学教习 6名、西学华人教习6名、西学洋人教习3名。另外聘有司 事等管理人员、夫役等服务人员。
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
17
• 1919年“五四”运动后
• “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 《壬戌学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规定主要有:
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如医科 大学、法科大学、林科大学等);
大学修业年限四至六年,各科可根据内容的简繁,在此限度 内斟酌决定,但医科大学、法科大学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 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
• 大学堂分为备斋、正斋、专斋督课
• 备斋(相当小学)习浅近各学,两年毕业,主要学习中国 经史、国朝掌故大略,并授以外国语言文字、史志、舆地、 算术各项初级浅近之学。
• 正斋(相当于中学)习普通学,四年毕业,分政学、艺学 两门。
• 专斋(相当于大专和大学)习专门学,两年至四年毕业
• 山东大学堂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 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用,务各实事求是,力 戒虚浮,节为明体达用之材,仰副朝廷图治作人之 至意。”
民初的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院
大学预科、本科和大学院

高等教育学课件

高等教育学课件

第一讲高等教育的一般原理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成长中的高等教育1、萌芽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有“右学”、“辟雍”、“泮宫”。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2、雏形阶段西方:大学。

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

这些大学诞生于著名城市,具有鲜明的行会色彩,教会和僧侣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太学和书院。

3、成型阶段4、完善阶段(二)扩张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二、高等教育研究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组织研究和系统研究三个阶段。

三、高等教育学(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学经历了萌芽、产生和发展三个阶段。

(二)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第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二,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第三,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

(三)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1、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随着高等教育学的不断边际化,高等教育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

四、高等教育的本质(一)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性质任务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特征─复杂精神性。

(三)高等教育的价值1、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2、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1)个人本位价值观(2)社会本位价值观(3)知识本位价值观(四)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学(五)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第一,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从宏观上来说,政治制度主要决定高等教育的性质。

具体体现在:一是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二是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是制约高等教育体制;四是决定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五是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教程课件.ppt

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教程课件.ppt
第三,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应是一梯度结构,顶层的 是研究生教育。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包括 普通高校、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 函授教育等的构成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校一种形式不符合 实际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已成为 必然。
1998年第四次调整,调整为249种。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地区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
第一,决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布局结构的主要 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
第二,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要适应本地区 的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其发展需要。
联合国1991年人文发展指数还包括了环境破坏和人的 自由程度的数据。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变化历程
与全面的或整体的发展观相适应,从70年代开 始,人们主要追求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教育增 长。
教育增长主要是教育总量的增加,教育发展则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教育总量增加外,还 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基本变化。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科类专业结构:科类就是学科门类;各类又设若干的专 业。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12个学科门类。
1953年,215种(其中工科107,理科16) 1957年,323种(其中工科138种,理科21) 1963年调整,调整为510种 1965年,601种,(工科315种,理科55种) 1980年,1039种,(工科537种,理科158种) 1987年第二次调整,调整为671种, 1993年第三次调整,调整为504种,

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中国教育的发展PPT课件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深刻改革,是教育界和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
第10页/共15页
拓展设问
•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今天教育发展的启发? • 隋唐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的启示? • 对明清八股取士、文字狱的认识? •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提出背景
•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 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的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将不再分文理科。
第1页/共15页
解读
• 高考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党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重视。科技发展靠 人才,而人才培养靠教育,因此,要早日实现现代化,教育要先行。
第7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三:现代教育
• 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改造旧学校,兴办各级新学校,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大动乱,停课闹革命,学校基本瘫痪,招生基本停止,办学条件极差,学校秩序混
乱,教学质量低下,呈现出满目凋零的状况。
第8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三:现代教育
第3页/共15页
专题梳理一:古代教育
• 隋唐时期:创设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目的:为了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充任国家官员。 发展: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影响:科举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 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加强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 材料二:严复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1906年)中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 直无异古者废封建,开阡陌。”

第二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第三讲

第二章 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第三讲

• 3、社会服务 • 大学在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教 育评价以及科学研究等诸方面已经为 社会所主导,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教育视市场情况决定专业设置和 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都围绕社会需 要尤其是经济的发展需要,这就高等 教育现代理念的特征。
• 现代高校职能的关系:三个职能已经 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育人是大学最 基本的职能,是高等学校和高等教育 的本质所造,也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 展的基础;科学研究既有助于社会进 步,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素质,而 教学同样可以在研究中推进知识的创 新;社会服务与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 佳途径,也可以促进人的素质的综合 发展。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1862年颁布《莫雷尔法案》授权 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款方式建立农 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 方发展工农业培养人才,这便是美国 历史上的“赠地学院运动”。
威斯康星思想 “威斯康星思想”的核心是大学 要走出校园,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 务,把大学的知识向社会传播和应用 于社会,让大学中的专家、学生直接 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
• 古代高等教育是人文教育,重视人的 化育,强调人类认识自己。是一种理 性、德性合一的整体人文观。 • 现代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特别强调创 造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突 出实用性、应用性。
• 2、科学研究 •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 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高等教育也承担了 新的使命—科学研究。 • 科学知识的作用:塑造人和促进社会发展
• 效率的提升影响因素: • 学校是否存在浪费;学生的成绩是否 理想;学生所学是否有用。
第三讲 高等学校的职能(2学时)
•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 二、对现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思考 • (本章以理解为主)
一、现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一)高等教育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 的表现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报告 PPT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报告 PPT
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可粗略地以二战为 界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二战以前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现代高等教育 的发轫时期。 3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的在校 生数和机构都有了较大发展。科学教育成为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二战以后时期:这段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1)二战 至70年代中期,是高等教育的重建与发展阶段。 (2) 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是高等教育由缓慢增长到更大 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出现了普及化和社会化趋势。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
基本特征
8、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 转变,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0世纪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日益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 高等教育系统变得更复杂。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实行严 格的非中央、非政府集权的办学体制。
与多元系统相适应,高等教育组织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二、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及 基本特征
5、终生化: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一个人一次性受教育, 而变成了终生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事情,出现终生 化趋势。 国外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21世纪,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化、高科 技时代,也是人口高龄化、生活闲暇化的时代。为此, 无论从提高工作适应性,还是从提高生活质量来看, 都必须告别“一次教育观”,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 “终生教育观”。 第二,建立健全“终生教育体系”,在保障和推进 “终生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强化全社会的“终 生教育观”。
三、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几对矛盾
3.入学需求与资源限制的矛盾。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和整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在国家预算日益紧缩的时候,社会和个人对接受各 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服务的要求却持续增长。 许多院校不得不削减预算,砍掉课程,放慢基础设施 现代化的步子,少订图书,减少国际合作,甚至裁减 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发达国家中,大学生生均高等教 育经费的下降幅度之大触目惊心,成为历史上的第一 次。 寻找新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资金来源是当前高等教育 发展的重要部分。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教育大辞典》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2年的一次 会议上提出如下定义:
高等教育是由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
院、师范学院等机构实施的各种类型的教育。 (1)基本的入学条件是受完中等教育;(2) 通常入学年龄为18岁; (3)修完课程即授予相应的学位、文凭或高 等学习证书。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6年制订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对中等以上教 育定名为“第三级教育”,即以完成中
第二,在中世纪欧洲,没有一个大一统的中央 政权,只有遍布各地的城邦公国或王国,类似于 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三,当时教会与世俗权力矛盾较大,大学充 分利用了这一矛盾。与哪一方面稍有不合,便以 迁校相威胁,当地一般会迁就大学的要求。
(三)现代大学的完备形态: 柏林大学(1810年)
此前,德国的大学主要有:
南宋理学三大派别:
(1)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 (2)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 (3)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 学派
上述人物都是积极创办书院的 代表人物。
第二,南宋官学衰落书院勃兴的直接原因。
第三,南宋科举制度的腐败是书院勃兴的重要原 因。
书院反对习章句、务文词、求声名、争利禄,而 科举制度恰恰专注于此。
柏林大学的特点:
(1)重视学术研究。 教师科研自由,学生学习自由,包括选科选择
教师和转学的自由。
“习明纳”,高年级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组 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被称为“科学研究的苗 圃”。
(2)哲学成为大学的重心。
(2)哲学成为大学的中心
1810年柏林大学各学部教师构成。
哲学 57%
神学8%
法学8% 医学 27%
南宋书院发达的主要表现:
第一,书院数量大为增加,规模扩大。

学校发展历程ppt-课件

学校发展历程ppt-课件

文化背景:
• 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 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 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 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 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 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 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 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 识。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 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经济背景:
•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 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 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 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 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 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 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 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 的需要。
洲的进步教育理论和措施学习, 并与本国实际相
结合, 所以教育发展相当快,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工业化进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在教育上强
调民主、自由、独立, 采用地方分权管理教育的
体制, 注重实用科技教学, 适应了美国政治、经
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其独到的优点, 从而在南北战
争后迅速发展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
人。
中世纪给人们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大学便 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
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 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广西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2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三是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 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 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 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 “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 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 评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
第一部分:第1条和第2条,阐述总体要求; 第二部分:第3条至第11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的政策措施; 第三部分:第12条至第18条,重点阐述增强科 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 承创新的政策措施;



基本内容(六个部分30条政策措施)

第四部分:第19条至第25条,深化体制机制改 革的政策措施; 第五部分:第26条至第28条,建设高素质教师 队伍的政策措施; 第六部分:第29条和第30条,重点阐述加强条 件和经费保障。
四、重大事件回顾与政策解读



(一)高校扩招 (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四)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100年校庆 上的讲话 (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 若干意见》
(一)高校扩招
(一)高校扩招




2009年:招生639万人,在 校生2144万人; 2010年:招生661万人,其 中普通本科351万人,高职 高专310万人,在校生2231 万人; 2011年:招生681万人,在 校生2308万人; 2012年:招生685万人,报 考915万人,录取率达75%。
扩招的有利影响
(六)《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深化高校 组织管理、人事制度、 人才培养、人员考评、 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 国际合作、创新文化建设 等八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第一章  高等教育发展简史

1916年12月,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进行的改革与整顿: (1)提出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2)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广泛延揽各类人才; (3)改革学校体制,实行民主管理; (4)首倡选科制改学年制为学分制。





——对应洪堡大学教学理念

1921年8月,建党初期的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 1922年,中国共产党创办上海大学; 1927年后,在苏区先后成立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
教学方法——以讲课和辩论为主

管理权限——开始打破教会垄断,获得较大自治权
中世纪大学形成了具有高等教育基本属性的独立的教育层次,成 为欧美近代大学的渊源。


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
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中世纪大学传播的 学术自由、大学自 治、教授治校等办学理念,为欧洲近代 大学的崛起准备了精神条件。


唐代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最大贡献:确立专业教育、设置专门的实科学校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最发达的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官
办教育体系,也形成了更为庞大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书院: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组织,始于唐代,北宋到清末

兴盛 。
宋初才成为高等教育机构,清光绪帝于1901年下令将书院改为学堂。 书院的特点:(1)组织机构比较精干; (2)教学和研究相结合; (3)允许不同学派共同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和论辩;
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同时提交各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12.专家进校考察。专家组在审核学校《自评报告》、年度《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及《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基础上,通过查阅材

第二 讲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 讲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沿革
•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 养目标、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彼 此间的连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 最严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一)、近代中国学制的演化
• 清政府的学制 1.“壬寅学制” 2.“癸卯学制” • 国民政府学制 “壬戌学制”
教育的过程:
幼儿教育:游戏、讲故事 音乐教育:音乐、诗歌、文学等 体育教育
3.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①年龄分期的尝试 ②体育、智育、德育相互联系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教育观点: 教育方法应适合人的禀性 根据儿童天赋、倾向进行教育 遵循年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的接受 能力 学制建设: 早期家庭教育 初级学校 文法学校 雄辩术学校 5.其他人物与著作 莫尔《乌托邦》拉伯雷《巨人传》康帕内拉《太阳城》 思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不同的学生,具体情况不同,所以采 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去充分发挥他们的 潜力和才能。
(三)树立目标,坚持标准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 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 矩“
教育者一定要确立其明确的教育目 标,就像射箭,工匠规矩一样。对学生 的要求要有标准,不能降低。
三、受教者与学习方法 (一)欲求自得 孟子: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 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只有自觉摸索体会得到的知识, 才能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求学不能完 全依靠老师,还得通过自己的一番探索 和钻研,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才能 熟练掌握。
二、教育内容、目标、作用 (一)教育内容和目标 内容:孟子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 教育的标准内容,他的教育,基本上是人伦教 育、道德教育“。 目标: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君子。 君子标准:应当是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严于 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义轻 利,舍生取义“。 (二作用: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 念的。 深远影响:孟子主张坚持以孝悌为主体的 道德教育,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 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的教育就逐步演 变成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15世纪绘画中的“知识山”呈宝塔形,学者 从语法入门,然后逐级向上学习数学、逻辑、 音乐、天文、几何、修辞和神学。
13
(三)近代大学教育的转向
传统大学:注重人文教育、独立于社会政 治系统的自治组织 现代大学理念:(现代大学诞生的标志) 1810年,洪堡、费希特创办的柏林大学 1、学术自由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3、科学育人 4、国家对大学的控制和干预以及大学体 14 现国家意志成为主流。
9
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并称世界 最古老的大学,又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10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 1、自主自治的办学观 2、学术自由的治学观 3、大学内部的民主管理
11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教育
“文艺复兴”原意指人文学科的“复活”或“复兴”: 一指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艺术的复兴;二指人类精神 的觉醒,追求人的个性的圆满发展。其实质是整个思 想领域的一次革命,真正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地“复 活”古代奴隶制文化,而是为了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 缚,建立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古典主义倾向,强调古典亦不废中世纪世俗化倾向以 及人文主义精神。 这是一种旨在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富有个性和独立精 神,具有广博的学识、文雅的举止和高尚的德性的 “全才”的教育。
三、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夏商时代:上庠、东序、右学 周:辟雍、上庠、东序、瞽宗、成均 战国:(齐国)稷下学宫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太学” (我国正式设立大学的开始) 唐代: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大学); 律学、书学、算学(专科)。 清代:洋务运动中创立“京师同文馆”是我 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开始。
16
1862年同文馆旧址
பைடு நூலகம்
17
京师同文馆:始时仅学生十人,以培养外 语人才和翻译外国著作为主要任务。
18
我国古代大学教育注重经史,以传授儒家 伦理道德为目的 近代大学教育经历的是“中体西用(“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 正在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大学发展的道路。
19
四、美国高等教育发展
柏拉图学园在欧洲文化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它 是欧洲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教授哲学和自然科学, 众多的有志青年都渴望来这里深造;同时,它也 是一所研究机构,许多学者慕名来到这里,更多 的学生学成之后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学园渐渐变 成了一座颇具盛名的研究院;此外,它还有一点 最特别的功能--提供政治咨询,许多周边的城邦 在建国、立法、组建政府时遇到麻烦,都会来这 里求助,这一点又像今天的政策研究室和策略研 究公司。 由于学园的独特功能使其具有了一种特别的生 命力,学园一直持续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 才因战乱而关闭。 6
第二讲 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
一、萌芽期的高等学校
中国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 221年 )齐国的稷下学宫(临淄齐国故城 是东周时期的重要文化中心。战国时期, 齐国的学术研究蔚成风气,在临淄城稷门 外设“稷下学宫”,招徕诸子百家,进行 讲学鸣辩,历史上“百家争鸣”之说源于 此时。人们称他们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 被誉为稷下学士。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 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
阿加德米学园
7
阿加德米学园
8
二、西方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
(一)作为现代大学源头的中世纪大学 教育史学家所说的中世纪大学是指12-16世纪欧 洲产生的大学,其代表就是意大利的萨勒诺大学 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蒙比利埃大学 以及英国的牛津大学。 中世纪大学有文、法、医、神四科。四科均设的 大学以巴黎大学为代表,成为中世纪大学的样板。 在这四科中,文科称艺科,是基础科,授予低级 学位,即学士学位。法、医、神为高级学科,授 予高级学位即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二者在当时 并没什么区别。 19世纪之前的大学称为传统大学(与行会密切相 关),之后的为现代大学。
(四)工业化社会的高等学校
现代大学特征突出表现在培养实用人才,发展实用 知识和服务社会上。 美国高等教育工业化范例。(P17) 赠地学院运动:1862年7月2日颁布《莫里尔法》也 叫《赠地法》授权联邦政府通过赠地和拨款的方式 建立农业和机械工业学院的基金,用以为地方发展 工农业培养人才。优先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 策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教育立法确 定高等教育投资的目的、任务、重点和范围,也使 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类型不断走向多样化。 当时的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典型。 因此,育人、科研和为社会经济服务是这一时期高 15 等学校的职能。
目前世界上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的大学 供职。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全球大约30% 的科学和工程类论文以及44%的最常被援引的论 文出自美国的大学。与此同时,美国接受高等教 育的人口所占比例几乎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 的教育体系早在其建国时就初具规模,经过200 多年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形成了今天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级体制。 美国现有3600多所大学,教师八十多万人,在 校学生达两千多万人,外国学生近三十万。
2
稷下学宫荀子
3
稷下学宫稷学宫遗址碑(淄博)
4
古希腊 柏拉图举办的阿加德米学园 “柏拉图学园”就是柏拉图创立的学园,又叫 “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的大学 “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 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他到各地游历,包括西西里 岛、南意大利、埃及等地。公元前387年,柏拉图 回到雅典。在朋友的帮助下,柏拉图在雅典西北郊 外约两公里的地方购置了一片土地,办起了一所学 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克菲索河边,两岸林木茂密, 婀娜多姿,学校的建筑和雕塑就掩映在一丛丛绿色 林阴深处。为纪念当地一名叫阿加德米 (Academus)的战斗英雄,学校命名为阿加德米 学园,只是后人为了称呼的方便,习惯上仍称之为 5 柏拉图学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