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试题难度的平衡问题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高考真题

化学平衡高考真题

化学平衡高考真题在高考化学试卷中,化学平衡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考察内容。

掌握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下面就来看一些高考真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平衡的知识。

题目一:(2019年全国卷Ⅰ)已知,取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其浓度为 0.10 mol/L ,将氢氧化钠固体溶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铜(Ⅱ)氢氧化物,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K ,化学方程式为:CuSO4(aq) + 2NaOH(aq) ⇌ Cu(OH)2(s) + Na2SO4(aq) 。

实验中,平衡浓度数据如下:[Cu2+] = [OH-] = 1.67 × 10^-5 mol/L 。

问:硫酸铜溶液中的 Cu(OH)2 溶度积的数值是多少?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Cu(OH)2 的溶度积 Ksp = [Cu2+][OH-]^2。

根据已知条件和反应方程式可得:[Cu2+] = 1.67 × 10^-5 mol/L ,[OH-] = 1.67 × 10^-5 mol/L 。

代入 Ksp = [Cu2+][OH-]^2 即可求得 Cu(OH)2 的溶度积 Ksp 的数值。

题目二:(2018年全国卷Ⅰ)已知,取 10 mL 浓度为 0.10 mol/L 的硫酸铜溶液,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生成蓝色的铜(Ⅱ)氢氧化物沉淀。

实验后,测得溶液的 pH 值为12。

单用剩余浓度进行相似浓度的计算。

问:相似浓度的始末 pH 值相差多少?解题思路:首先根据反应方程式 CuSO4(aq) + 2NaOH(aq) ⇌Cu(OH)2(s) + Na2SO4(aq) 可知,在该反应中生成的铜(Ⅱ)氢氧化物是不溶于水的沉淀物。

pH 值为 12 说明在溶液中还有 OH- 离子,剩余的Cu2+ 浓度为 0.067 mol/L 。

根据 Cu(OH)2 溶解生成的 [Cu2+] 和 [OH-] 计算新的 pOH 值,再通过 pH = 14 - pOH 计算新的 pH 值。

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全突破)专题2.5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高考物理(热点题型全突破)专题2.5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物理试题

专题2.5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1.动态平衡:指通过控制某些物理量使物体的状态发生缓慢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一系列平衡状态中。

2. 动态平衡特征:一般为三力作用,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化,一个力的大小变化而方向不变,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均变化。

3. 平衡物体动态问题分析方法:解动态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不变量,依据不变的量来确定其他量的变化规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

方法一:三角形图解法。

特点:三角形图象法如此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方向均不变〔通常为重力,也可能是其它力〕,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如此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方法:先正确分析物体所受的三个力,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

然后将方向不变的力的矢量延长,根据物体所受三个力中二个力变化而又维持平衡关系时,这个闭合三角形总是存在,只不过形状发生改变而已,比拟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与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图解法的根本程序是:对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假设干状态进展受力分析,依据某一参量的变化(一般为某一角),在同一图中作出物体在假设干状态下的平衡力图(力的平形四边形或三角形),再由动态的力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的边的长度变化与角度变化确定某些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情况。

【典例1】如下列图,一个重力G的匀质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α,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不计厚度的木板挡住球,使之处于静止状态。

今使板与斜面的夹角β缓慢增大,问:在此过程中,挡板和斜面对球的压力大小如何变化?【答案】见解析【解析】取球为研究对象,如图甲所示,球受重力G、斜面支持力F1、挡板支持力F2。

因为球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故三个力的合力始终为零,将三个力矢量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F1的方向不变,但方向不变,始终与斜面垂直。

F2的大小、方向均改变,随着挡板逆时针转动时,F2的方向也逆时针转动,动态矢量三角形图乙中一画出的一系列虚线表示变化的F2。

高考化学真题专题解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高考化学真题专题解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高考化学真题专题解析—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母题题文】常温下,一元酸HA 的3a K (HA)=1.010-⨯。

在某体系中,+H 与-A 离子不能穿过隔膜,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该膜(如图所示)。

设溶液中()c (HA)c(HA)c A -=+总,当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溶液Ⅰ中()()()c Hc OH c A +--=+B .溶液Ⅱ中的HA 的电离度()-c A c (HA)⎛⎫ ⎪ ⎪⎝⎭总为1101C .溶液Ⅰ和Ⅱ中的(HA)c 不相等D .溶液Ⅰ和Ⅱ中的c (HA)总之比为410- 【答案】B 【试题解析】A .常温下溶液I 的pH=7.0,则溶液I 中c (H +)=c (OH -)=1×10-7mol/L ,c (H +)<c (OH -)+c (A -),A 错误;B .常温下溶液II 的pH=1.0,溶液中c (H +)=0.1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则--0.1(A )(HA)-(A )c c c 总=1.0×10-3,解得-(A )(HA)c c 总=1101,B 正确; C .根据题意,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 和II 中的c (HA)相等,C 错误;D .常温下溶液I 的pH=7.0,溶液I 中c (H +)=1×10-7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710[(HA)(HA)](HA)c c c -总=1.0×10-3,溶液I 中c 总(HA)=(104+1)c (HA),溶液II 的pH=1.0,溶液II 中c (H +)=0.1mol/L ,K a =+-(H )(A )(HA)c c c ⋅=1.0×10-3,c 总(HA)=c (HA)+c (A -),0.1[(HA)(HA)](HA)c c c -总=1.0×10-3,溶液II 中c 总(HA)=1.01c (HA),未电离的HA 可自由穿过隔膜,故溶液I 和II 中的c (HA)相等,溶液I 和II 中c 总(HA)之比为[(104+1)c (HA)]∶[1.01c (HA)]=(104+1)∶1.01≈104,D 错误; 答案选B 。

化学平衡常数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视角及解题策略

化学平衡常数在高考试题中的考查视角及解题策略
39 还 是
水蒸气呢? 因 为 乙 烯 和 水 蒸 气 的 化 学 计 量 数 之 比 为
1∶4,两者物质 的 量 的 比 值 始 终 为1∶4,如 果 是 乙 烯 的
物质 的 量 分 数 为 0
39,则 水 蒸 气 的 物 质 的 量 分 数 为
所 以,该 条 件 下,水 蒸

39 的 4 倍,显 然 是 不 合 理 的 .
极其独特的 作 用 .
因 此,化 学 平 衡 常 数 作 为 考 查 学 生
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成为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新宠儿 .
1 2020 年高考化学平衡常数题统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 推 进,全 国 高 考 呈 现 了 多
元化的命题方式,在 2020 年 全 国 高 考 中,化 学 学 科 共
有 10 套 试 卷,其 中 教 育 部 考 试 中 心 命 制 5 套,分 别
×
4 0
0393
该题把图象和 计 算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考 查 了
图1
根据图中点 A (
440K,

39),计算该温度时反应
学生从化学平衡移动的视角分析曲线变化
的平衡常数 Kp =
和利用“三段式”计 算 A 点 平 衡 时 各 反 应 物 和 生 成 物
方法 1 假设 n(
CO2 )和 n(H2 )的物质的 量
n(
N2O4),则2-

α=3
α,求出 NO2 转化率α=0
4,平衡时 n(
NO2 )=
93
方法与技巧
需 要 特 别 注 意 的 是,由

2 mo
l,n(
N2O4)=0
4 mo
l.
于 恒 温 恒 容 条 件,平 衡 时 的 压 强 发 生 了 变 化 不 再 是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作者:潘亚琼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03期【内容摘要】力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模块之一,更是高考中物理试题的热点和难点内容,由于这一部分内容属于物理知识的基础模块,但在知识的考查上又往往会结合许多科学思想与解题方法,因此与力学相关的考点近年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本文结合力学中平衡问题在高考中的应用,总结了解决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与方法,旨在为学生在力学平衡问题上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考; 力学平衡; 解题方法经过对近些年来高考中物理试题的研究,笔者发现,高考中与力学平衡问题相关的考点主要是共点力平衡的应用。

解决此类问题,要求学生在对力学的基本性质定理牢固掌握的基础上,熟悉力的分解与合成方法,把握整体与隔离的物理思想。

只有保证学生在基础、运算和思想方法上全面把握教材内容,学生在遇到此类题目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一、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在力学平衡问题中,确定研究对象是做题的第一步,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一般有两种方法:整体和隔离。

一般情况下,如果题目中的研究对象是由多个物体组成,且整个系统的物理状态均相同,所要求解的是整个系统的外力,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整体法,将系统中的所有对象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下一步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题目中所给定的研究情景,将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在受力图中表示出来。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首先要按照不同的性质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以免漏掉某个力的存在。

另外还要注意作出受力图之后,要注意回过头来检查此受力图是否可以使研究对象保持题目中所给出的状态。

二、分析平衡状态,确定求解方法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和系统,其运动状态并不会发生改变,所以系统的加速度a=0,从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或者系统所受的合力为零。

因此,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就要判断其所受的合外力是否为零,换言之,所有处于平衡状态的系统或物体的合力都为零。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 - 福建高中新课程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 - 福建高中新课程

高考化学平衡试题的解题策略山西省榆社中学张维青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高考试题中的的热点与难点.在高考试题中,由于化学平衡试题较好地考察了同学们的思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化学计算能力,从而得到命题者的青睐.如何解答好这部分试题呢?我认为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学会运用三大解题策略。

一. 极限解题策略1.在达到化学平衡时,任一物质的质量或浓度都大于零(即任意物质的量极限为零).2.可逆反应的最大极限为不可逆反应,即反应物的转化率的极限为100%.例1(2010年高考新课程卷26题,14分)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

其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

单质C可与E的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E 、G ;(2)利用电解可提纯C物质,在该电解反应中阳极物质是,阴极物质是,电解质溶液是;(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

(4)将0.23 mol B和0.11 mol氧气放入容积为1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①,在一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得到0.12 mol D,则反应的平衡常数K= 。

若温度不变,再加入0.50 mol氧气后重新达到平衡,则B的平衡浓度(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氧气的转化率(填“升高”、“不变”或“降低”),D的体积分数(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解析:(1)“G为砖红色沉淀”是本题的突破口,因此此题可以用逆向推断的方法做。

不难看出,F生成G的反应是醛基的检验,所以,F为CuSO4;从B→D→E,可推断为NO→NO2→HNO3或SO2→SO3 →H2SO4等。

因为B→D的转化需用催化剂,可判定B为SO2,D为SO3,E为H2SO4。

当然,可能有的同学总想弄清A是什么,从题目来看,A应为Cu2S(化学方程式见人教版必修2,89页)。

(2)考察学生对电解精炼铜原理的认识。

专题——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一、考点分析化学平衡是高考的热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是化学平衡的考点之一,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屡有出现。

难度系数在0.50~0。

55左右。

二、考查方向1、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2、主要从浓度、速率、压强、密度、颜色、温度、平均摩尔质量等角度考查.三、解题指导思想1、细心审题,注意关键字词,留心陷阱。

2、运用公式并注意状态与系数。

四、判断方法(大部分资料都介绍以下方法)(一)、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1、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状态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

2、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直接判定: V正=V逆>0①同一物质,该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它的消耗速率。

②不同的物质分两种情况:在方程式同一侧的不同物质,它们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之比(或消耗速率与生成速率之比,前后比较项必须相反)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方程式不同侧的物质,它们的生成速率与生成速率之比(或消耗速率与消耗速率之比,前后比较项必须相同)等于反应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③从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判断.如N2(g)+3H2(g)== 2NH3(g)化学键N≡N 3H-H 6 N—H同种物质,新键生成和旧键断裂数目相同同侧不同物质,生成与断裂(或断裂与生成)数目;不同侧物质,生成与生成(断裂与断裂)数目例1、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生成或消耗速度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

3V(N2消耗)=V(H2消耗) B。

V(N2生成)=V(N2消耗)C。

2V(H2消耗)=3V(NH3消耗) D. 2V(N2生成)=V(NH3消耗)例2、可逆反应2NO2(g)= 2NO(g)+ 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状态的( )A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B 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NO2的同时消耗n mol NO2D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 : 2 :1的状态例3、对可逆反应4NH3(g)+ 5O2(g)==4NO(g)+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大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例3、下列方法中可以说明N2+3H2 = 2NH3已达到平衡的是()A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形成B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三个H-H键断裂C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H键断裂D一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六个N—H键形成间接判定①组成成分的质量、物质的量、分子数、体积(气体)、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9篇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9篇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9篇第1篇示例:高考力学平衡问题是高考物理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考生常常会遇到困难和疑惑。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入手,系统地介绍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该知识点。

要解决高考力学平衡问题,就要对平衡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物理学中,平衡指的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其加速度为零,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分为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

静力平衡指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后,力的合成为零;动力平衡指物体在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在解题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平衡条件。

解决高考力学平衡问题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首先要善于画图,通过图示清晰地表达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

其次要合理选择坐标系和参照系,简化问题、减小计算难度。

再次要善于拆分分析,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再将结果合成整体答案。

最后要注重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应用,加强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解决高考力学平衡问题需要多加练习,不断总结和提高。

通过大量真题练习,熟悉题目的出题规律和考点,拓宽解题思路和方法。

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提高解决特定类型问题的能力。

并且要不断总结和反思解题过程中的不足,加以改进,逐步提高解题水平。

在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要善用平衡条件,运用解题技巧,多进行练习,并不断总结提高。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在高考物理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希望本文的介绍和方法对高考物理备考的考生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都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实现自己的高考梦想。

第2篇示例:高考力学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考生们备战高考物理的重点。

在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不知所措。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种解题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力学平衡问题。

力学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力学平衡是高考中力学的基础知识,也是相对简单的考点之一,但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

下面介绍几种解题方法:1、图像法解题图像法是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可以根据题目所给图形,画出受力图或自由体图(简称“FBD”)。

图中必须画出物体所受的所有受力以及定义正方向(x、y轴)。

例如,在平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力$F$,在竖直方向上受到反向的弹力$N$,此时如何求物体所受的加速度$a$?首先根据“受力平衡”的原理,发现物体的重力$mg$和竖直方向上的弹力$N$互相抵消,因此物体有加速度的唯一原因是水平方向上的力$F$。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F = ma$2、分力法解题分力法是把力按各个方向分解,随后利用矢量分量求和,得到总力的方法。

假设物体所受的总力$F_{total}$,通过分解力$F_{x}$和$F_{y}$,得到$F_{total}=\sqrt{F_{x}^{2}+F_{y}^{2}}$。

例如,一个平衡杆上有两个重物,杆的长度为$L$,重物质量分别为$m_{1}$和$m_{2}$。

针对平衡杆求解维持平衡时各个物体所在相对位置的问题,我们可以首先利用分力法,求出重物之间的距离$d$。

通过相似三角形可以得到,$\frac{d}{L}=\frac{m_{1}}{m_{2}}$。

因此可知,$d=\frac{Lm_{1}}{m_{1}+m_{2}}$。

3、条件式解题利用平衡问题中的条件式(或等式),探讨哪些参数起作用,考虑如果参数更改哪些元素会更改。

例如,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倾斜角度为$\theta$ 的斜面上,存在质量相同的摩擦力$f$。

求在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a$?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得到受力合力$F_{gx}=mg\sin\theta$,平衡力$F_{nx}=mg\cos\theta$,以及摩擦力$f$。

因为要求加速度$a$,所以需要知道水平方向上的合力$F_{x}$。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

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高考力学平衡问题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物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

力学平衡问题涉及力的平衡、力的分解、力的合成、杠杆原理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针对高考力学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1. 力的平衡力的平衡是指物体在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物体整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力的平衡问题中,我们需要通过受力分析来确定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然后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力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合力矩为零。

在力的平衡问题中,我们通常采用受力分析法和力的平衡条件一起进行求解。

2. 受力分析法受力分析法是解决力学平衡问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受力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等。

在进行受力分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物体所受的力:首先要明确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包括外力和内力。

外力主要包括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等;内力主要包括弹力、拉力等。

在力的平衡问题中,通常只考虑外力的作用。

(2)确定坐标系:确定一个适当的坐标系,通常选择与力的方向垂直的坐标轴。

在平衡问题中,常常需要考虑力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分量,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坐标系。

(3)受力图的画法:在受力分析时,可以画出物体所受的各个力的受力图,清晰地表示出各个力的方向和大小。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并进行后续的计算。

4. 力的分解与合成在解决力学平衡问题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力进行分解和合成。

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若干个分力的重要方法,力的合成是将若干个力合成为一个合力的重要方法。

通过分解和合成,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求解所需的未知力或未知物体的受力情况。

5. 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平衡问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在杠杆原理中,我们需要利用力的力矩等式来解决平衡问题。

力的力矩等式表示:力的力矩的和等于零。

在应用杠杆原理解题时,我们需要根据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和力臂的关系,建立方程组进行求解,找到物体的平衡位置和受力情况。

热点03 物体平衡(解析版50热点2020年高考名校物理模拟试题分项解析

热点03 物体平衡(解析版50热点2020年高考名校物理模拟试题分项解析

热点03 物体平衡高考真题1.(2019全国理综I卷19)如图,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

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

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

已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A.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B.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C.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D.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参考答案】B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动态平衡及其相关知识点。

【解题思路】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水平拉力一定逐渐增大,细绳对N的拉力一定一直增大,由于定滑轮两侧细绳中拉力相等,所以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大,选项A错误B正确;由于题述没有给出M、N的质量关系,所以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选项C错误D正确。

【方法归纳】解答此题也可设出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后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析受力列出解析式,得出细绳的拉力随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表达式,进行讨论。

2. (2019高考理综天津卷)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跨海大桥正式通车。

为保持以往船行习惯,在航道处建造了单面索(所有钢索均处在同一竖直面内)斜拉桥,其索塔与钢索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钢索的数量可减小索塔受到的向下的压力B.为了减小钢索承受的拉力,可以适当降低索塔的高度C.索塔两侧钢索对称且拉力大小相同时,钢索对索塔的合力竖直向下D.为了使索塔受到钢索的合力竖直向下,索塔两侧的钢索必须对称分布【参考答案】C【名师解析】索塔两侧钢索对称且拉力大小相同时,根据力的合成规律,钢索对索塔的合力竖直向下,选项C 正确。

3.(2019高考江苏卷物理2)如图所示,一只气球在风中处于静止状态,风对气球的作用力水平向右.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绳的拉力为T ,则风对气球作用力的大小为(A)sin T α(B )cos Tα(C )T sin α (D )T cos α 【参考答案】C【名师解析】对气球由平衡条件可得,水平方向所受风力F= T sin α,,选项C 正确。

押新高考江苏卷03题 力与物体的平衡问题(解析版)-备战2021年高考物理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押新高考江苏卷03题 力与物体的平衡问题(解析版)-备战2021年高考物理临考题号押题(江苏卷)

押新高考江苏卷第3题力与物体的平衡问题命题探究高考以生活中实际物体的受力情景为依托,进行模型化受力分析。

主要题型:受力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静态平衡问题;动态平衡问题。

解题秘籍秘籍一受力分析整体法与隔离法1.基本思路在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一般采用整体法与隔离法进行分析。

2.常用方法(1)整体法:将加速度相同的几个相互关联的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受力分析。

(2)隔离法:将所研究的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受力分析。

(3)假设法:在受力分析时,若不能确定某力是否存在,可先对其作出存在的假设,然后分析该力存在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来判断该力是否存在。

(4)动力学分析法:对加速运动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分析求解。

秘籍二静态平衡问题1.基本思路:根据物体所处的状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受力分析,结合平衡条件列式。

2.常用方法(1)合成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则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分解法:物体受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平衡,将某一个力按力的效果分解,则其分力和其他两个力满足平衡条件。

(3)正交分解法: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力的作用而平衡,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

(4)力的三角形法:对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的物体,将力的矢量图平移使三个力组成一个首尾依次相接的矢量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相似三角形等数学知识求解未知力。

秘籍三动态平衡问题1.解析法常用于可简捷列出平衡方程的情况或者正交分解的情况。

(1)先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受哪几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2)建立直角坐标系,正交分解力,列平衡方程,或在力的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形知识列平衡方程。

(3)分析方程中的变量有哪些,分析题目信息,得到这些物理量是如何变化的。

(4)把分析得到的变化的物理量代入方程,得到平衡条件下的受力动态变化情况。

2.图解法(1)先受力分析,得出物体受几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

知识讲解高考冲刺热点分析一平衡

知识讲解高考冲刺热点分析一平衡

高考冲刺:热点分析一:平衡编稿:李传安审稿:张金虎【高考展望】平衡类问题,不仅考查物体的受力分析,而且考查对力的处理方法。

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在高考中年年出现,也可与其他知识综合出现。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在力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进行正交分解,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

其中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是考查的热点,尤其是三个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试题有一定的难度,且命题形式多样。

为了抓住本部分的高考知识点,必须熟练灵活地掌握本部分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及方法。

另外与其他知识的综合平衡问题,如在研究气体问题时,大多数情况下气体和封闭气体的活塞、液柱都处于平衡状态,电场力作用下带电粒子的平衡、安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等,也是考查的重点。

【方法点拨】一、求解共点力平衡的方法指导:1.求外力优先选用整体法,求内力用隔离法.2.平衡问题求解方法的选择(1)物体受二力作用:可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答.(2)物体受三力作用:可采用合成法、分解法、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方法求解.(3)物体受三个以上力作用: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4)解动态平衡问题:通常用动态三角形法求解.二、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求解连接体和叠合体的平衡问题要注意整体法和隔离法的综合运用.(2)进行受力分析,并画出受力分析示意图.(3)利用平衡条件列平衡方程.(4)求解或讨论.三、对电磁学中的平衡问题的分析从题给的条件出发,根据电磁力的特点,认真分析好物体所受的电磁力(包括电场力、安培力、洛伦兹力等)后,电磁学中的物体平衡问题就转化为力学中的物体平衡问题.后续的解题方法与力学中的物体平衡问题解题方法相同。

【典型例题】类型一、重力、弹力、摩擦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例1、(2015 山东卷)如图,滑块A置于水平地面上,滑块B在一水平力作用下紧靠滑块A(A、B接触面竖直),此时A恰好不滑动,B刚好不下滑。

2024年高考物理题源展望专题02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解析版)

2024年高考物理题源展望专题02 受力分析 共点力的平衡(解析版)

专题二受力分析共点力的平衡目录:真题考查解读2023年真题展现考向一竖直平衡与生活、高科技实际考向二三力静态平衡考向三连接体平衡与生产实际近年真题对比考向一静态平衡考向二动态平衡及平衡的临界极值问题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易错易混速记【命题意图】2023年受力分析与共点力的平衡考题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受力分析、一条直线受力平衡和三个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的简单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力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查要点】受力分析和共点力的平衡问题是高中物理的基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受力分析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单独命题时往往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

共点力的平衡问题,单独命题时往往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但是考查更多的是融入到其他物理模型中间接考查,如,结合运动学命题,或者出现在导轨模型中等。

【课标链接】①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和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②会用整体法与隔离法、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等分析和处理共点力的平衡问题。

考向一竖直平衡与生活、高科技实际1.(2023·山东卷·第2题). 餐厅暖盘车的储盘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三根完全相同的弹簧等间距竖直悬挂在水平固定圆环上,下端连接托盘。

托盘上叠放若干相同的盘子,取走一个盘子,稳定后余下的正好升高补平。

已知单个盘子的质量为300g ,相邻两盘间距1.0cm ,重力加速度大小取10m/s 2。

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每根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A. 10N/mB. 100N/mC. 200N/mD. 300N/m【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知,取走一个盘子,稳定后余下的正好升高补平,则说明一个盘子的重力可以使弹簧形变相邻两盘间距,则有mg = 3∙kx解得k = 100N/m故选B 。

2.(2023·江苏卷·第7题).如图所示,“嫦娥五号”探测器静止在月球平坦表面处。

已知探测器质量为m ,四条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θ,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的16。

高考平衡问题常见题型分类及求解策略

高考平衡问题常见题型分类及求解策略

高考平衡问题常见题型分类及求解策略作者:***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20年第11期平衡问题是高考物理每年必考的知识点,要求考生只研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笔者对多年的高考真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高考中常见的几类题型,并给出了求解方法,希望对学生备考提供帮助.1. 一般平衡问题.【例1】(2020年全国卷Ⅲ)如图1所示,悬挂甲物体的细线拴牢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上O点处;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物体乙相连. 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系统平衡时,O点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 若α=70°,则β等于()A. 45°B. 55°C. 60°D. 70°解析:甲物体是拴牢在O点,且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则甲、乙绳的拉力大小相等,O点处于平衡状态,则左侧绳子拉力的方向在甲、乙绳子的角平分线上,如图2所示,根据几何关系有180°=2β+α,解得β=55°,故选B.求解策略:三力平衡问题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且正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种问题最终是将力学平衡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来解决.2. 动态平衡问题.【例2】(2019年全国卷Ⅰ)如图3所示,一粗糙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斜面顶端装有一光滑定滑轮. 一细绳跨过滑轮,其一端悬挂物块N,另一端与斜面上的物块M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现用水平向左的拉力缓慢拉动N,直至悬挂N的细绳与竖直方向成45°. 已知M始终保持静止,则在此过程中()A. 水平拉力的大小可能保持不变B. M所受细绳的拉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C.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一直增加D. 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加解析:对N受力分析可知,物体在重力、水平拉力F和细绳的拉力FT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做出三个力的矢量三角形,如图4所示. FT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水平拉力F的大小逐渐增大,细绳的拉力FT也一直增大,选项A错误,B正确;M的质量与N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不确定,设斜面倾角为θ,由分析可知FTmin=mN g,故若mN g≥mM gsin θ,则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会一直增大,若mN g<mM gsin θ,则M所受斜面的摩擦力大小可能先减小后增大,选项D正确,C错误.求解策略:本题是三力动态平衡问题,也是高考中最常见的动态平衡问题. 三力动态平衡问题常见解法有:(1)三角形圖解法: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有一力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变,另一个力的方向不变,大小变化,第三个力则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的问题. 这类问题先将三个力平移,首尾相连构成闭合三角形,然后观察哪些力变化,哪些力不变,将方向不变的力延长,将方向变化的力按题目要求进行旋转,变化过程中物体一直处于平衡状态,三角形总是存在,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比较这些不同形状的矢量三角形,各力的大小及变化就非常明显了.(2)相似三角形法:适用于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一个力大小、方向不变,其它二个力的方向均发生变化,且三个力中没有二力保持垂直关系,但可以找到力构成的矢量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的问题. 这类问题先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画出受力分析图,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封闭三角形,再寻找与力的三角形相似的几何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建立比例关系,把力的大小变化问题转化为几何三角形边长的大小变化问题进行讨论.(3)作辅助圆法:适用的问题是物体所受的三个力中,开始时两个力的夹角为90°的情况. 这类问题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画出力的示意图,将三个力的矢量首尾相连构成封闭三角形,然后根据力的变化情况具体分析即可看出力的变化规律.(4)解析法:适用的类型较为广泛. 先对物体受力分析,画力的示意图,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在方程中即可发现. 有的题目还需要根据函数的单调性等数学方法求解某一区间内的最值后才能讨论其变化规律.3. 连接体中的平衡问题.【例3】(2020年山东卷)如图5所示,一轻质光滑定滑轮固定在倾斜木板上,质量分别为m和2m的物块A、B,通过不可伸长的轻绳跨过滑轮连接,A、B间的接触面和轻绳均与木板平行. A与B间、B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当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时,物块A、B刚好要滑动,则μ的值为()A. B. C. D.解析:(解法一:隔离法)当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5°时,两物块刚好滑动,对A物块受力分析如图6,沿斜面方向,A、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1= N= mgcos45°①,根据平衡条件可知T=mgsin45°+ mgcos45°②,对B物块受力分析如图7,沿斜面方向,B与斜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f2= N′= ·3mgcos45°③,根据平衡条件可知2mgsin45°=T+ mgcos45°+ ·3mgcos45°④,联立②④式可得 = ,C正确.(解法二:整体-隔离法)对A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知T=mgsin45°+ mgcos45°,对AB 整体受力分析,由平衡条件知2T+3 mgcos45°=3mgsin45°,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 .求解策略:在连接体问题中,一般都是两个及以上的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无论系统中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加速度都为零. 可将系统中的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捆绑在一起受力分析,即整体法.也可以将某个物体单独分离出来受力分析,即隔离法. 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再根据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4. 复合场中的平衡问题【例4】(2017年全国卷Ⅰ)如图8所示,空间某区域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电场方向竖直向上(与纸面平行),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三个带正电的微粒a、b、c电荷量相等,质量分别为ma、mb、mc,已知在该区域内,a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b在纸面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c在纸面内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 ma>mb>mcB. mb>ma>mcC. mc>ma>mbD. mc>mb>ma解析:设三个微粒的電荷量均为q,a在纸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说明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重力与电场力平衡,得ma g=qE;b在纸面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三力平衡,得mbg=qE+qvB;c在纸面内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三力平衡,得mc g+qvB=qE. 三式比较即得mb>ma>mc,故选项B正确,A、C、D错误.求解策略:带电粒子以某一速度垂直进入磁场时,会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进入电场时,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若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和重力场三个场的叠加场中处于平衡状态,对粒子受力分析,列方程求解. 不过在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若粒子处于静止状态,则不受洛伦兹力的作用. 二是注意各力的空间方向,电场力、洛伦兹力、重力和其他力不一定在同一平面内.5. 电磁感应中的平衡问题.【例5】(2015年海南卷)如图9所示,两平行金属导轨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相距l,左端与一电阻R相连;整个系统置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下. 一质量为m的导体棒置于导轨上,在水平外力作用下沿导轨以速度v匀速向右滑动,滑动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 已知导体棒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导轨和导体棒的电阻均可忽略. 求:(1)电阻R消耗的功率;(2)水平外力的大小.解析:(1)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电动势为E=Blv,根据欧姆定律,闭合回路中的感应电流为I= ,电阻R消耗的功率为P=I2R,联立可得P= .(2)对导体棒受力分析,受到向左的安培力和向左的摩擦力,向右的外力,三力平衡,故有F安+ mg=F,F安=BIl=B· ·l,故F= + mg.求解策略:导体棒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棒相当于电源,若回路闭合,回路中会有感应电流,这时导体棒也相当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会受到安倍力的作用.若导体棒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通过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求解.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磁场方向与导体棒和导轨所在的平面不垂直,安倍力的方向就与导体棒运动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需要对安培力进行分解,用正交分解法解决.6. 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例6】(2013年全国卷Ⅱ)如图10所示,在固定斜面上的一物块受到一外力的作用,F 平行于斜面上. 若要物块在斜面上保持静止,F的取值应有一定范围,已知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F1和F2(F2>0). 由此可求出()A. 物块的质量B. 斜面的倾角C. 物块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D. 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解析:设滑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对滑块受力分析,当静摩擦力平行斜面向下时,拉力最大,有F1-mgsin -f=0;当静摩擦力平行斜面向上时,拉力最小,有:F2-mgsin +f=0,联立解得:f= ,故C正确;mgsin = ,因质量和倾角均未知,故A错误,B错误;物块对斜面的正压力为:N=mgcosθ,未知,故D错误;故选C.求解策略:处理临界与极值问题一般有三种方法.(1)解析法: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列出平衡方程,用数学方法求极值,例如导数、函数的单调性、配方、均值不等式等.(2)图解法:在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中,可根据图解法,用矢量三角形求解最值(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3)极限法:极限法是一种处理极值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指通过恰当选取某个变化的物理量将问题推向极端(如“极大”“极小”等),从而把比较隐蔽的临界现象暴露出来,快速求解.7. 平衡中的STSE问题.【例7】(2012年全国卷Ⅱ)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11甲). 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 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 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解析:(1)设沿拖杆方向用大小为F的力推拖把,地板对拖把的支持力为N,摩擦力为f,建立坐标系,受力分析,如图11(乙)所示. 利用正交分解法,将推拖把的力沿竖直和水平分解,由平衡条件有Fcos +mg = N ……①Fsin = f ……②f = N ……③联立①②③式得F= mg ……④(2)若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不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应用fsin ≤ N ……⑤这时,①式仍满足,联立①⑤式得sin - cos ≤ ……⑥上式右边总是大于零,且当F无限大时极限为零,有sin - cos ≤0 ……⑦使上式成立的角满足θ≤θ0,这里是题中所定义的临界角,即当θ≤θ0时,不管沿拖杆方向用多大的力都推不动拖把. 临界角的正切值为tanθ0= .求解策略:高考物理中,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STSE问题的新情景类试题越来越多,选材灵活,立意新颖,要求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物理模型,再将物理模型转化成数学公式求解. 物体受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力分解为相互垂直的两组,每组力都满足平衡条件,即正交分解法. 本题中,拖把头受四个力,用正交分解法解决较为简便.责任编辑李平安。

高考试题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高考试题中的化学平衡问题

高考试题中的化学平衡问题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里有重要意义的基本理论,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

从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既有体现高考命题的稳定性的基本题目,又出现了一些考察学科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灵活性较强、难度较大的试题。

本文对近几年全国高考各种试卷中的有关化学平衡的考题作摘要的归类和解析,以便体会化学平衡考察的层次和趋势,并提出教学时的相应对策。

一.试题分析和教学要点考点一:化学平衡状态的含义、特征和判定例 1.(2002上海化学填空题24.(3))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c)正H2=逆H2O (d)cCO2=cCO[评析]此题考查反应速率的表示及基本的平衡状态判断问题。

要求应试者了解正H2、逆H2O的含义。

看清这是一类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容器体积固定的反应。

答案:b、c。

例2.2005春MCE14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某(g)+2Y(g)定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B.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不随时间变化C.容器内某、Y、Z的浓度之比为1︰2︰2D.单位时间消耗0.1mol某同时生成0.2molZ[评析]此题考查基本的平衡状态判断问题,比较容易,但也有一定的迷惑性。

该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容器体积固定,压强不随时间变化,说明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各物质浓度也不再变化。

所以A、B正确,C选项浓度比与化学计量数比一致,其实只是反应可能达到的一种巧合,并不能说明各物质浓度不再变化,C、D均不能说明达到平衡。

答案:AB。

[教学要点建议]1.必须使学生明确:有关平衡状态的含义和判定的直接依据只有两条:一看是否V正2Z(g),一=V逆且不为零;二看各组分含量是否保持不变(这正是一定条件下的平衡状态的含义)。

2.间接依据有很多,一般是从压强、密度、颜色等间接推出上述两条直接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高考试题难度的平衡问题2012-04-16 16:36 中国教育报评论4月份,2012年高考进入紧张的命题阶段。

高考试题到底难还是不难?高考试题难度为什么会出现年度性的波动,高考试题难度是否会加重考生的负担,如何合理地控制试题的难度,这些都是社会和家长考生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罗立祝4月份,全国统一高考和16个自主命题省市开始高考命题,由于高考分数一直是高校录取新生的主要标准,因而高考试卷难度以及试卷难度的稳定性问题自然就成为学校、家长、考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敏感问题。

高考的目的是区分每个考生的能力或成就水平,为了保持较好的区分度,高考试题就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试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会降低高考的区分度,对于高考试卷的难度变化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试卷难度为何波动社会评价、学校评价、命题师资水平都是影响高考试卷难度的重要因素。

实行分省命题之后,高考试卷难度的稳定性问题更加突出,以最具代表性的数学试卷为例,不仅同一年份、同一科目的难度值在不同自行命题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省市达到0.50,另一些省市区只有0.72,而且同一省市的同一科目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从有关媒体的报道来看,2011年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福建、重庆、云南、广西等省市的高考数学试卷难度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广东、安徽等省市则比2010年有所增加。

高考试卷难度为什么会出现不合理波动呢?其原因既有外部社会评价的因素,也有内部命题机制的因素。

从社会评价来看,公众与媒体的社会评价对高考改革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试卷难度存在“众口难调”的问题:大学与中学之间、重点大学与一般院校之间、一级达标中学与二、三级达标中学之间、优秀水平考生与中等水平考生之间都存在较大分歧。

前者主张保持较高的高考试卷难度,认为这样有利于重点大学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一级达标中学凸显社会名望、有利于优秀水平考生脱颖而出。

而后者要求降低高考试卷难度,认为这样有助于减轻中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有助于二三级达标中学扩大影响、有助于中等水平考生获得更好的入学机会;前者强调高考的选拔甄别功能、提高选才效率,后者倡导高考对基础教育的导向功能、力主教育公平。

两种主张都有充足的依据。

这两种主张是导致高考试卷在难易之间左右摇摆的主导力量。

当某一年高考试卷出现较高难度时,一般中学、中等水平考生、部分教师等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就会通过各种媒体诉说高考试卷高难度的各种弊端,诸如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损害教育公平、打击考生自信心等,这些声音会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考命题组施加强大的影响,从而降低第二年高考试卷的难度;而当某一年高考试卷难度较低时,一级达标中学、重点大学以及优秀水平考生也会通过各种媒体诉说试卷低难度的各种危害,诸如埋没优秀人才、不利于重点大学选拔人才、浪费优质教育资源等,这些声音也会影响第二年的高考命题工作,使得试卷难度明显提高。

由此可知,社会对高考命题的评价是影响高考试卷难度波动的外部因素。

从高考命题内部机制而言,我国高考命题采用集中入闱命题制度,实施分省命题的省市只能在本省范围内从大学和中学抽调教师参与命题工作。

从高校来看,有些省份高校分布结构不合理,综合类重点高校较少,学科能力不足,缺乏稳定的命题队伍。

从中学来看,对命题教师的选聘条件要求较高,如:在高校或高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当年无直系亲属参加高考;本学年度没有参加与应考有关的教学、辅导或讲座,没有编写相关复习资料及发表过与应考有关的文章;具有较丰富的教育考试命题工作经验,身体健康,能适应50天左右封闭命题工作;学科命题组组长还应在本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高或在本学科领域有影响力且具较强的领导能力,加上对命题教师的经济补偿较少,许多优秀教师不愿意参加高考命题工作,难以组织到理想的命题教师队伍。

结果高考命题队伍以中学教师为主,而且这些命题人员必须在两个月内并在信息封闭的条件下完成高考试卷的研制,不仅时间紧迫,而且命题资料有限,多数命题人员只好根据经验命题,此种条件下的命题质量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甚至出现“超纲”现象、错误试题。

若采用题库命题制度,则高考试卷难度的波动幅度会趋于减少。

可见,现有的高考命题机制是导致试卷难度不稳定的内部因素。

是否导致负担过重同等难度对下一届考生就显得容易,考试难度与考生水平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

高考在为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服务的同时,对中学教育产生强大的导向作用。

许多教师、专家甚至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出要求降低高考试卷难度,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从表面上看,激烈的高考竞争使得学生负担越来越重。

一般而言,高考试题的难度系数维持在0.55左右时区分度最好,高考命题者努力将试题的难度系数维持在这样稳定的水平上。

但实际运作的结果是,前一年试题的难度对考生来说可能适当或者偏难,但是经过中学教师加大题量和花费更多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后,同等的难度对于第二年的考生来说就显得容易了。

于是,命题者为了维持心目中理想的难度系数,就不得不再次提高试题的难度,而学校和教师为了应付这越来越高的难度,就不得不继续增加教学的时间,结果就成了水涨船高之势,这种恶性循环让人觉得只要降低高考试卷难度就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但有专家认为,考生负担过重并非由高考制度本身造成,而是由激烈的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高考中反映出来的学习负担过重问题,不仅仅是考试与教育中的问题,社会竞争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不是仅靠教育、更不是靠考试就能解决得了的。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认为:“只要我们明确认识高考竞争实际上是社会竞争的浓缩,考试和命题中有些问题是难以兼顾的必然现象,就不会指望仅靠高考改革来解决学业负担问题。

”多年来,高考升学率成为社会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考生学习质量的标准。

为了提高升学率,一些中学教师用应试的办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对学生进行机械重复训练,使学生不断增加负担。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考上好的大学,在给学校和教师施加压力同时,又让子女增加课外作业参加各种补习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对于考生而言,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能否上大学、上什么样的大学取决于考生成绩在整个考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考生之间形成激烈的竞争关系,每个考生都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或应试水平,其努力程度往往是其时间、精力、体力的极限,考试难度与考生水平出现“水涨船高”的现象。

从考试方面来说,如果试卷难度太大、试题过于古怪刁钻,也会加重考生负担。

这些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高中学生负担降不下来。

合理控制试卷难度高考试卷难度的把握要考虑高校选拔新生的需要,还要考虑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影响。

教育测量理论认为,当高考所有试题的难度值控制在0.30至0.70之间,并且每个学科的试卷难度值控制在0.50左右时,考生的成绩呈正态分布,这样的试卷最能够有效区分考生之间的能力高低水平。

因为难度等于0.50时方差最大,而方差越大时试卷的区分度就越大(难度=0.5时,方差=0.5×0.5=0.25),若难度值越偏离0.5,方差越小,试卷区分度就越小。

高考试卷难度的设计不仅也要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考虑,也要考虑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需要,还要考虑对中学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一,合理确定高考试卷的总体难度水平。

在考试实践中,试卷难度应该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变化作出适当的调整,录取率越低时,试卷难度可以相应加大一些,反之,当录取率较高时,试卷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一些。

2011年许多省市高招录取率已经超过70%,对此,高考试卷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上海教育考试院雷新勇博士认为,当本科招生略微超过50%左右时,试卷难度系数在0.55到0.6之间比较合适,如果难度太低,第二批本科分数线的可靠性会明显降低。

第二,平衡不同高考科目之间的试卷难度水平。

一般而言,各学科试卷的难度应该大体一致,但也要兼顾各自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之间的试卷难度应有所区别。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语文、英语学科的区分度不太高,难度系数可以高于0.60,设置在0.60到0.65之间较为合适,而数学、物理学科易于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难度系数应低于0.60,在0.50至0.60之间较为合适。

其他学科的难度值设置在0.60左右。

由于理科考生的人数远多于文科考生,这就要求对理科考生的区分度要更高些,理科试卷的难度应略高于文科试卷。

我国高校招生时依据高考总分排名来录取新生,若不同学科试卷难度的差异太大,就会明显降低高考总分对不同考生的区分能力。

第三,合理控制每个学科内部试题的难度结构。

试卷难度控制还涉及全卷易、中、难试题的比例问题。

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应控制0.30至0.70之间,不应该出现过高难度的试题。

项目反应理论指出,只有在不同难度试题的结构分布与不同能力水平考生的结构分布大致相当时,试卷才能真正考出考生的实际水平。

考生的能力分布一般在平均值附近最多,因而在试题难度平均值附近的试题比例应相应较多。

所以,易、中、难3种难度试题的比例为一般为3∶5∶2。

如果高职高专院校面试注册入学制度全面推开,所要选拔考生的能力分布远高于平均值,则难度较大试题的比例应相应增加。

第四,维持不同年份之间高考试卷难度的稳定性。

试卷难度能否保持相对稳定不仅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行为,还会影响高校的正常录取工作。

如果不同年份之间高考试卷难度的波动较大,就会使得各个批次的省投档分数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产生较大波动,这就不利于考生的志愿填报和高校的录取工作,也会干扰中学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五,要提高命题教师的命题水平。

建立一个由业务能力强、事业责任心强、政治素质高的人员所构成的学科命题教师库。

同时,加强对命题教师的培训,组织命题教师深入学习《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熟悉高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内容、形式以及试卷结构要求。

进一步改进高考试卷与试题的难度估计方法,可采用均值法、试测法等难度系数预估方法,并加快进行高考题库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高考试卷难度的稳定性。

(作者为福建省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博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