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鸟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基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叙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钟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真实性即历史属性,从本质上说传记是历史的。

B.《清明上河图》体现的是历史的特点,重在表现事件;而《蒙娜丽莎》体现的是传记的特点,重在凸显主要人物。

C.同样叙述事实,传记借此来表现人物心理,而历史借此来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写作对象和目的两方面论述传记与历史的差异,意在证明传记的真实性是由其历史属性决定的。

B.第二段主要采取对比和比喻论证,形象阐释了传记和历史中“人”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第三段对历史和传记进行了区别,前者是以鸟瞰式俯视抓起历史经脉,后者则以特写式聚焦展示传主个性。

D.文章末段论述传记的虚构性,看似与前面的内容无关,实则是有效补充,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兼有历史和文学的特点,前者要求事实的真实,后者则允许运用适度的虚构来补足缺失的事实。

B.历史的读者关注事件发展,而传记的读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生命历程,所以对其背后的历史事件可以忽略不计。

C.传记会基于事实表现人物,而对传主细腻的情感、曲折的经历等不会作过多铺陈渲染,这是由传记的历史性决定的。

D.《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这些情节是基于传主性格进行的再想象,以文运事,丰满了人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归隐录

聂鑫森

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一刻也不想在这里驻停了。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不留胡须,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工作时不能为掉落一根须发分神。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你哩,请进!杭州的龙井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你可以到这里来读,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