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86d43e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d.png)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
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
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到牛的动物化石、圈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圈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
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
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圈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
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
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
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
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
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ee28fa4693daef5ef73d4b.png)
诸 如地 名 、遗 址 、习 俗 、歌 圩 以及 崇 拜 物 等 线 索 脉 络 ,以 图 勾 勒 出 一 个 风 格 独 特 的 云 南 壮 族 “ 文 牛
化 ” 轨迹 。
一
、
考 古 学 和 古 代 文 化 遗 址 中 的牛
17 92年 和 18 93年 ,经 过 调 查 和 复 查 ,在 文 山 州南部 的马关县 九龙 口仙 人 洞 发 现 4件 旧石 器 和 大
麻 栗坡 大 王 岩 崖 画》 中 曾指 出 :关 于 壮 族 牛 图 腾 ,
一
脱 轭 会 踢 水 的 、眼 睛长 寄 生 虫 的 、角 脱 角 断 裂 的 、 胸 口窄、克 主人 生 辰 的 等等 一类 的牛 都不 能用。
个有 力 的历 史 证 据 ,就 是 古 老 的大 王 岩 崖 壁 上 牛
量的古生物化石。动物化石为水牛等 l 个种类。时 8 代 为 晚更 新世 。 … 在 文 山州 西 畴 县仙 人 洞文 化 遗
址 中发 现迄 今 5万 年 前 的 旧石 器 晚 期 古 人 类 化 石 。 仙 人洞 距县 城 东南 约 30米 处 的一 座 孤 峰 脚 下 ,人 0 牙 和动 物化 石 都 出 自中层 堆 积 物—— 黄 褐 色 砂 质 黏 土 中 ,文 化层厚 约 0 8米 ,土 质胶 结 坚硬 。在 西 畴 . 县仙人 洞发 现 的哺乳动 物化 石有 3 2种 ,主要 的动 物
第 3期
文 山师范 高等专 科 学校 学报
J URNAL OF W E HAN T ACHE L E O NS E RS CO L GE
Vo _ 2 No 3 l2 .
Sp20 e.09
20 0 9年 9月 来自云 南壮 族 的 “ 崇拜 " 与 “ 图腾 " 文化 牛 牛
佤族对牛的崇拜 - 东北文献图片库
![佤族对牛的崇拜 - 东北文献图片库](https://img.taocdn.com/s3/m/1fbebb3910661ed9ad51f3a5.png)
佤族对牛的崇拜临沧教育学院 朱智红[摘 要]佤族神话传说中、生产生活中、精神追求中、祭祀活动中都体现了对牛的崇拜,佤族对牛的种种崇拜,体现了佤族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研究佤族牛崇拜所体现的价值观,可以促进佤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佤族 牛崇拜 经济发展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佤邦。
佤族的宗教信仰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既有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又接受了外来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佤族还信仰基督教和佛教。
佤族的原始宗教包括自然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山有山魂,水有水鬼,有火神、树神,总之,万物有灵。
同时,认为天地神灵中木依吉(思茅西盟)或称梅吉(临沧沧源)是主宰万物的最高神灵,是创造万物的“大鬼”,它造就了动物、植物和人,每年都要对它举行宗教祭祀。
佤族图腾崇拜中,以崇拜牛为普遍,崇拜牛贯穿于佤族的神话传说中、生产生活中、精神追求中、宗教祭祀活动中,本文试图就佤族对牛的崇拜作一点探讨。
一、佤族神话传说中的牛崇拜佤族神话传说中崇拜牛是为了表示对它的感激。
神话传说中人类从“司岗里”出来后,不分人种和氏族,大家过着和睦的群体生活。
自从分了“星星肉”以后,产生了姓,也产生民族。
以后,人们便以姓氏或以民族为单位,过着原始的生活。
那时佤族人的首领是圣母马奴母,它有一个女儿叫安姆拐。
不知什么时候,世上突然漫起了大洪水,水淹没了平地,淹没了高山,淹没了所有的一切。
水越来越大,越淹越高。
洪水淹死了飞禽走兽,也淹死了人类。
佤族只有马奴母和她的女儿,被洪水冲到一座山头上。
洪水还在不断地涨高,淹没了马奴母和她的女儿借以栖身的那座山头,又淹没了她们的脚背,很快就淹到她们的小腿了。
就在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游来了一头水牛,马奴母和她的女儿喜出望外,水牛游到她们跟前站住了,亲切地用舌头舔舔她们的手和脚,马奴母和她的女儿爬上了水牛平坦的脊背。
水牛带着她们游啊游,不知游了几天几夜,也不知游了多少路程,最后水牛将她们送到美丽富饶的公洛母大山上。
壮族文化图腾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壮族文化图腾设计毕业设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f0d231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7.png)
壮族文化图腾设计毕业设计论文1、广西壮族图腾文化特点1.1蛙图腾在壮族史中最普遍的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
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壮族的蛙图腾就出现在铜鼓中,服饰中,岩画中,现实生活的器物中。
此外,壮族还有专门祭祀“蛙”的活动,可见“蛙”与壮族文化的联系。
因此壮族服饰中尚青黑色,青黑色与蛙图腾的变形特点形成了极具魅力的壮族图腾文化特点的。
1.2花图腾壮族人崇拜花婆是米洛甲,又称姆洛甲,壮族人民认为她是本民族的人类始祖,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她造人的神话。
在《姆洛甲》中,姆洛甲被描述成“一位造天地、造人类和万物的女神。
尤其在壮锦中,最常看到的就是花的图案,常见的有蝶恋花、凤穿牡丹等以花为底纹的图案出现,壮锦纹样遗存着远古图腾崇拜的影子,和所承载的壮族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寓意和影响息息相关。
1.3牛图腾壮族是一个农耕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牛在壮族的农耕文化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牛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壮族人的农耕文化,更加强了壮族人的生命体意识,以牛为美,为牛过节,正是壮族“牛图腾崇拜”的例证和典型。
正是因为有牛神在人间生儿育女,帮助人们犁田耕地,使牛成为农耕稻作民族须臾不离的生产工具。
没有牛,就没有农耕文明。
据古老的大王岩崖壁上牛的画像上描绘有牛\养以及人物的画像,其中的人向着牛跳舞,似乎在祝福和祈祷,虽然距离久远,但是可以看出牛图腾的见证与崇拜。
1.4凤、太阳等其他图腾凤的图案在壮锦中独占鳌头,"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
这是由于壮族喜爱凤凰,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以人们对凤的想象进行了多种变形,壮锦中的凤形象保留了鸟与鸡的很多特征,在壮族中凤的图腾形象从整体出发进行夸张的概括,凤鸟的形象逼真,多以抽象形为主,象征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除了凤形象的图腾以外,还有太阳、龙等图腾,在很多的如铜鼓、装饰品及织染物中,都出现了龙、太阳进行装饰,同凤一样,太阳和龙象征着壮族先民的崇拜之情,古有祭日风俗,太阳是先民用来当作神明来膜拜。
宗教学
![宗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34ed3f40be1e650e52ea99ea.png)
宗教学名词解释10分解答题30分理论分析20分一题论述题40分两题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图腾崇拜有如下特点:(1)认为图腾是伴侣、亲人、保护者、祖先或帮手,有超人的能力;人们尊敬、崇拜乃至畏惧图腾;(2)用特殊的名称和徽号代表图腾;(3)崇拜者在一定程度上与图腾合而为一,或者用象征的方法表示与图腾同化;(4)规定不得屠宰、食用或接触图腾甚至还规定回避图腾;(5)举行图腾崇拜的特殊仪式。
2.宗教的本质,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对社会的反映是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
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真实的,正面的,正确的反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宗教的本质进行了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就宗教与经济基础关系来说,它属于上层建筑。
宗教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宗教活动,而迷信无自己的理论体系,非特定理论指导下的崇拜活动。
靖西壮锦纹样的分类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
![靖西壮锦纹样的分类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0fe9c1b4daa58da1114a1f.png)
靖西壮锦纹样的分类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包装设计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壮锦是广西壮族特有的织造工艺,它积淀了靖西壮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壮锦纹样丰富,结构严谨,色彩斑斓,从精神层面上体现了靖西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以靖西壮锦图案元素的种类构成以及壮锦纹样元素背后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为切入点,分析靖西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题材类别以及呈现方式,并把复杂的少数民族传统符号进行提炼与加工,使其成为具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元素,以便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视觉方式而融入现代商业包装设计之中,凸显其现代商业包装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
关键词:靖西; 壮锦纹样; 民俗文化; 商业包装设计;一、广西靖西壮锦纹样的艺术特征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最早运用织锦技术的国家。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解释:锦,金也。
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故字从金帛。
技艺。
其本意是:有彩色花纹且图案美丽的精致丝织品。
由此可见,织锦技艺是一门工艺繁复的技术活,是由古老的纺织技术发展而来的。
壮锦生产历史久远,曾在贵港市西汉墓出土的遗物中被挖掘出来,由此证明,当时壮锦就已存在。
在广西,壮锦的主要产地主要是忻城、宾阳、靖西,而靖西壮锦技艺是广西壮锦中织锦技术最高的。
靖西壮锦在古时已经被当作贡品上供给皇宫使用,壮锦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西壮锦在其纹样、造型、色彩上都体现出少数民族独有的文化形态,表现了壮族在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审美情趣,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神秘的宗教符号性质和浓厚的自然崇拜倾向。
靖西壮族崇拜的图腾分别有:牛图腾、花图腾和蛇图腾,还有铜鼓图腾。
心灵手巧的靖西绣女将壮族图腾巧妙地绣在了织锦上。
形态各异的壮锦也蕴含着多种基础造型结构,现代几何体在壮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各类菱形、云雷纹、同心圆纹、回字纹、水波纹等特殊形体呈现出层次丰富的节奏变化。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22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22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c17377d9be23482fb5da4c2b.png)
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622世界通史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图腾崇拜答:图腾崇拜是古老的宗教形态之一,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图腾是标志或象征某一群体或个人的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一词来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语言,原意为“它的亲属”。
这种古老的宗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反映。
当时人们生活在一定的氏族中,氏族全体成员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来源是植物或动物。
原始人不能正确认识自然,因而把某种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当做自己的亲属,认为它和自己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或认为氏族一切成员都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而对它表示崇拜,氏族往往也以它命名,这种宗教崇拜就是图腾崇拜。
图腾动物是禁捕、禁杀和禁食的,只有在特殊的场合举行神圣的仪式方可食用图腾动物的肉。
2.佛教四谛说答:“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佛陀乔达摩·悉达多所传的最根本的教义。
苦谛是佛陀讲道的起点,也就是从人生的各种苦恼的现象说起,大体有八种: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受阴。
集谛说明形成苦的原因。
佛陀对人世的苦避免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方面作分析,而专从人的主观方面求原因。
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
佛教认为,消灭苦的关键在于消除欲望,要做到“欲爱永尽无余,不复更造”。
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从理论上和静坐中提高信徒宗教修养的“八正道”。
3.《罗马民法大全》答:《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
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
查士丁尼于52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
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
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
4.四大拉丁教父答:四大拉丁教父是对在公元4、5世纪形成的四位用拉丁文写作的教父的统称。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https://img.taocdn.com/s3/m/cbe006f9b9f3f90f77c61b09.png)
云南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的象纹样探源作者:向致寰王羿来源:《设计》2017年第09期摘要:象纹样是西双版纳水傣傣锦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本文从大象在傣族历史和宗教文化等的重要地位的角度阐释了象纹样的来源,并列举了傣锦中代表性的象纹样,解释了它所蕴含的意义。
所以象纹样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文化,是傣家人民祈求生活安康的美好象征。
关键诃:象纹样傣锦信仰表现形式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047-02引言傣族来源于古代“百越”,历史悠久。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流域。
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聚居着近一半的傣族人口。
其余散居于耿马、孟连、景谷等四十多个县、市。
傣族主要分为傣泐型(水傣)、傣那型(旱傣)、傣雅型(花腰傣)、傣喇型和傣朗姆型(黑傣)。
傣泐型主要以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为主,还包括孟连、澜沧、江城及瑞丽等地的部分傣族。
傣族的先民古越人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傣族人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相适应地的学会了纺织。
他们继承并发展了越人的传统纺织技术。
傣族妇女一般利用农闲时节及夜晚从事纺织等手工生产。
傣族女孩一般十多岁就要开始学习织布绣花。
织布的材料一般使用丝或当地所种的木棉或棉花。
所织的布料精细柔软。
傣锦一般分为棉织锦和丝织锦,俗称“娑罗布”。
早在明代当地土司就把它作为贡品上贡,深受贵族的喜爱。
可见傣锦的织造技术在当时已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西双版纳的傣锦一般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床单、褥垫、枕套、筒帕、筒裙等生活用品。
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带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的开发。
具有代表和特色的傣锦也被广泛用于沙发垫、披肩、工艺装饰品等。
二是用于寺庙的经幡。
现代生活用傣锦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在机器化生产的影响下有的已经是机器织造。
但是寺庙的经幡作为傣族拜祭佛祖后敬献给佛寺的祭祀用品,悬挂于佛寺正殿作为装饰,必须是纯手工织锦,方可显得珍贵而虔诚。
图腾·图腾崇拜·图腾文化
![图腾·图腾崇拜·图腾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581286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1b.png)
图腾·图腾崇拜·图腾文化一、图腾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
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在原始人的眼里,图腾实际是一个被人格化的崇拜对象。
图腾作为崇拜对象,主要的不在他的自然形象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血缘关系。
二、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指关于人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的信仰。
大约与氏族公社同时产生。
首先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发现,后在许多原始部落发现类似现象。
主要见于兼营农猎的混合经济社会或狩猎社会。
图腾是原始社会中作为种族或氏族血统的标志并当作祖先来崇拜的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件。
图腾崇拜并非宗教,但多少含有宗教因素。
主要特点:(1)认为图腾是祖先、保护者、亲人,有超人的能力,因而人们崇拜它,甚至畏惧它;(2)不得屠杀、食用或接触图腾所代表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物种;(3)举行崇拜图腾的仪式,是原始公社教育的内容之一。
1、释义图腾崇拜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一般以动物居多,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列子·黄帝》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
',即是该氏族的神圣标志,照列为该全族之忌物,除特殊需要外禁杀禁食;且举行崇拜仪式,以促其繁衍。
2、源起'图腾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氏族公社时期。
'图腾'一词是18世纪末叶,由约翰·朗格在《一个印第安议员兼商人的航海与履行》一书中首先创造。
'图腾'(totem)来源于北美阿尔昆琴(Ojibwa)印第安人的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澳洲则有'科旁'(Kobong)一词与图腾同意。
壮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牛崇拜文化比较研究
![壮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牛崇拜文化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abd8d06ad02de80d5d84048.png)
壮泰民族民间传说中的牛崇拜文化比较研究作者:韦梦琦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05期摘; ;要:中国的壮族与泰国的泰族本为“同根同源”,两个民族的文化既存在着相同性,也存在着差异性。
壮族、泰族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牛崇拜文化现象,通过对两个民族牛崇拜文化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增进对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共同文化的理解,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壮族;泰族;牛崇拜;民间传说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5.016[中图分类号]K281.8;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5-0086-06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都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历史上,这两个民族都创造出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根据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材料显示,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都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中的西瓯和骆越(简称“瓯骆”)。
在3世纪上半叶以前,他们共同生活在我国五岭以南到今越南的红河以北地区,直到3世纪后半叶至6世纪初,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才迁徙到不同的地区生活,分离成为两个民族。
分离后的两个民族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壮族和泰国的泰族。
由于“同源”,两个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根本的原因相同,又由于“异流”,因而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壮、泰两个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是为“同源异流”。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生活、劳动在不同国家的两个民族的人民,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许多相似、相近的地方。
民间文化艺术源于民间生活,有着浓郁的民众生活气息,它贴近民众生活,其风格虽然古朴、粗犷,但深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壮、泰民族民间文化中蕴藏了丰富多姿的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本土民间文化的精华,它构成了壮、泰民族斑斓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些民间传说都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人与社会的关系,承认超自然力的重要性,认为它使世界产生,有决定人类生命的权力。
板报 壮族图腾三月三
![板报 壮族图腾三月三](https://img.taocdn.com/s3/m/81f40605bb68a98271fefa1d.png)
壮族的图腾崇拜有哪些?图腾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敬畏而形成对某些自然生物、景物的虔诚和崇拜。
也有人说图腾是因某些生物对某些民族有庇护、救命之恩,故而形成对该物的崇拜。
本人认为,图腾观念归根到底是由于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限、不能解释许多可怕的自然现象,从而对某些自然现象极度敬畏,因而幻想有某种威力无比、超乎神灵的东西来保护自己、保护家族乃至保护民族,并对这种东西长久地顶礼膜拜。
这种因幻想而产生无边法力、长期被虔诚膜拜的的东西就是图腾。
人们对图腾特别敬畏,不准破坏,不准杀害,不准亵渎,并把其形象刻画到部落建筑、家中、器皿上,有的刺印在额头、手腕或胸脯上,甚至衣饰也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
于是图腾又变成了氏族的标记。
壮族也跟世界上各民族一样,曾普遍存在过图腾崇拜。
壮人曾崇敬过的图腾有很多,比较重要的图腾有:太阳、雷王、鳄图腾、蛇图腾、狗图腾、牛图腾、蛙图腾、而这些图腾又以蛙图腾最著名。
广西崇左的花山崖壁画,上面的蛙人形象十分明显,表明这些画不过是当时人们敬奉民族保护神——蛙神的遗迹。
解放前,壮人对蛙依然敬若神明,认为它是雷王公子,被作为天使派到人间来的。
所以壮族祖先铸的铜鼓上有蛙的立体雕象。
东兰、凤山还保留有祀蛙的“蛙婆节”。
不少地方禁杀蛙。
宗教信仰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此外,神灵崇拜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
"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生态学意义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生态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606e3296529647d272852b5.png)
壮族图腾崇拜及其生态学意义蒙庚阳(云南省广南县第一中学文山州663300)摘要本文介绍了几种壮族图腾崇拜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并探讨了每一种崇拜类型蕴含的生态伦理,为推动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关键词壮族图腾崇拜生态伦理文化壮族图腾崇拜蕴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树崇拜、青蛙崇拜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所崇拜的物种,水崇拜可以有效利用与保护水资源,通过地母文化传承的土地崇拜,在维护地区生态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挖掘壮族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为推动壮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视角的经验借鉴,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1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最初源于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氏族的方言“Totem%,意为“他的亲属”⑴。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部落的一种宗教信仰现象’壮族先民因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变化多端的自然现象难以解释,虽曾设法去阻止或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但绝大多数并非能如愿以偿’因此,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是由某种神秘的力量有意识的支配着,心里便渐渐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图腾崇拜也由此而形成’2壮族图腾崇拜的常见类型2.1树崇拜古人人均寿命约四十岁,但有的树存活百年也依然茂盛,即使主干被砍伐,侧枝也能重新发芽,若人被断其手,则无法再生,树的顽强生命力令人敬畏,树崇拜由此而生’树崇拜一直流传至今,壮族村寨前后多数都保留有一片或一株古老的树木,俗称“神林或神树”’若家里有新生儿出生,家人就到附近荒山上种杉树或者松树,少则一株多则一片,树种下后要认真护理,以象征孩子能像树木茁壮成长,若枯死,则要补种⑴’有些壮族地区虽没有出生婴儿后种树的风俗,但若小孩体弱多病,家人也要为孩子种“保命”树,希望孩子能像小树一样健康成长’2.2水崇拜水能熄灭火灾、灌溉作物,但也会山洪暴发、取人性命’这一切使壮族先民感到恐惧,从而产生水崇拜’云南省文山州一带的部分壮族村寨大年初一到初三早上出门取水时,都要祭祀水神,在井边或者河边先点燃三炷香,朝水里拜三拜,插于地上’如有小孩不慎落水受惊,人们便认为是小孩灵魂冲撞水神所致,要举行祭神招魂仪式’壮族的取水、用水以及保护水资源都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水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花山岩画,花山岩画(图1)是广西左江流域岩画文化的代称’目前在左江流域范围内发现有岩画83个地点183处287组,延绵200多公里,这些裸露的崖壁画寄托着古代先民殷切的功利意识,因为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人们无法正确认识水灾的内在原因,只能把灾害归咎于神灵的作用,认为“水神”就隐身于江河深处,为了求得风调雨顺,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而后把祭祀活动的场景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在崖壁上,以示人们的虔诚之意,期待感动神灵,消除旱涝灾害*2打2.3土地崇拜土地崇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第一,壮族先民就曾流传有“米洛甲造人”的神话传说,认为人是由创世女神米洛甲(米:壮语妈妈之意)用泥土捏制而成的’第二,壮族是一个以稻耕农田为主的民族,稻作对土地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土地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最初的土地崇拜的对象是大自然的土地,并未具有神的观念,因受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人们认为大地能生育万物,便联想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所以出现了土地神的人格化,此时土地神的观念才真正产生,之后逐渐产生了以大地为母亲的文化体系,称为“地母文化”’云南省广南县普千村地母庙里的《地母真经》讲:“春夏秋冬我造成……万国九州我长成……山林树木我造成……”’认为大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地母生成的'2.4青蛙崇拜壮族先民通过观察,得知蛙声与雨声通常交织在一起,猜测青蛙应具有预告降雨和控制水旱的能力'于是,先民便以为只要虔诚地崇拜青蛙,就能感动雷神普降春雨’上文提到的花山岩画的人像多数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图1)'这些 画像说明了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蛙崇拜的盛行⑶’图1花山岩画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鱼渔%与“欲%的内在关系郭鹏飞(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水电二局学校广州511348)摘要本文结合初中生物学教学实例,论述了初中生物学教学中"鱼”“渔”与“欲”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即“鱼”是“欲”的滋生基础;"渔”是“鱼”的品质保障;“欲”是“渔”的内在动力。
中国的牛文化牛图腾
![中国的牛文化牛图腾](https://img.taocdn.com/s3/m/8a23b02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0d.png)
中国的牛文化牛图腾牛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据说,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把牛驯养为家畜。
牛已与人类相伴数千年。
甲骨文就是殷商时代至周初人们刻在龟甲或牛胛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
中国文字的创立和发展竟也与牛有关。
牛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排名第二。
牛根据其品种不同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黄牛和水牛在中国文化中是勤力的象征,奶牛则是获取少、贡献多的代表。
古代就有利用牛拉动犁铧翻整土地的应用,后来人们知道牛的力气巨大,开始有各种不同的应用,除农耕外,牛在交通、食用、服饰甚至军事上都得到广泛运用。
如战国时代的齐国使用火牛阵进攻敌国、三国时代蜀伐魏的栈道运输运用牛,就是牛在军事上的运用的典型例子。
牛的图腾崇拜,可追溯到4000年前大禹治水时期。
相传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要铸铁牛投入水底,以镇水患。
到了唐代,铁牛便改设岸上了。
古人认为,终生耕田犁地、开垦荒原的牛,是盗取天仓谷种下凡拯救黎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为了惩罚牛,让牛世代受劳作之苦,为人类所驱役宰杀。
可以说,牛就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的光明之神,因盗取天神的火种给人类而遭受惩罚)。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勤劳的一种家畜,成为人类农业社会最主要的劳动工具。
牛在人类告别“刀耕火种”的文明社会进化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因此人们遂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是人们最崇拜的信物。
牛对人们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生产、习俗方面,更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内在精神的塑造上。
以牛为标,化牛入性,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牛文化及勤劳奉献的民族个性。
在我国文化典籍中,牛有极高的象征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春秋时《礼记》上说:“诸侯无故不杀牛。
”只有在遇到国事争端、诸侯歃血(shà xuè)为盟时,才割牛耳取血,每人尝一点牲血,由主盟人手执盛牛耳的珠盘,称之为“执牛耳”。
壮族青蛙图腾的崇拜大全
![壮族青蛙图腾的崇拜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096705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7.png)
壮族青蛙图腾的崇拜大全壮族青蛙图腾的崇拜目前,在右江地区尤其是东兰、凤山流传的《蚂拐歌》就是个明显的证据。
《蚂拐歌》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个通情达理的人,名叫东灵,他的妈妈病死了,当时盛行着吃人肉的习惯,东灵生怕别人来吃母亲的肉,就不让妈妈病死的消息传出去,还把母亲的尸体藏起来。
当时东灵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既悲伤又担忧。
而屋边的蚂拐却不晓得东灵的心情,在那里拼命地叫唤,噪得东灵好不难受。
于是东灵煮了三锅滚水,把蚂拐全都浇死了。
蚂拐死后,天下发生了一场酷旱,“三年不见一滴雾,九年不见一滴露,鸟造窝河床,鱼生脚爬树,〞江河涸干,草木枯焦,人类濒于绝灭。
人们喊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就去找始祖布洛陀,布洛陀说:“蚂拐王是雷王的儿子,你们伤害了它,雷王生气,就不再给地上降雨了。
〞于是,人们又依照布洛陀的吩咐,把蚂拐的尸体找回来,对它进行祭拜,把它的灵魂送上天去,用这种行动表示对雷王赔礼抱歉。
这样—做,果然奏效,当即天上雷声隆隆,哗哗地下起雨来。
在这个《蚂拐歌》中,蚂拐被人们视为只可敬不可侵犯的“雷王的儿子〞。
在解放前的宁明、崇左、扶绥等地区还流传有一种类似于瑶族的搬瓠龙犬传说,说青蛙曾替一个国王打退邻近部落的攻打,保卫了国王的社稷,后来国王背信弃义,用计杀害了蚂拐。
在这个传说中,蚂拐被尊为最勇敢善战的一位英雄。
“......未开化的自然人不但使自然具有人的动机、癖好和情欲,甚至把自然物看成真正的人〞,在以上这些壮族青蛙传说中,青蛙被认为是与人自己一样具有意识、意志、需要、愿望和情欲,而被加以人格化。
而且,“人不仅不把自己同动物对立起来,反而在很多场合下愿意成认动物高人以登〞,从上面提到的关青蛙传说中,可以看到壮人对青蛙的崇拜也到达了这种程度。
壮族青蛙图腾,还可以从风俗习惯中找到根据。
据社会调查材料证明,老—辈壮人非常崇敬青蛙,许多地方的壮人不准杀蛙,甚至不准小该乱捉,否那么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
老人在田间遇到它,都要小心地绕道而行。
浅谈云南文山壮族图案的来源与寓意
![浅谈云南文山壮族图案的来源与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3f4cf580195f312b3169a5a3.png)
浅谈云南文山壮族图案的来源与寓意作者:晏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壮族,是居住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内,人数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他们的传统图案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
关键词:壮族图案;宗教文化[中图分类号]:J52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1一、图案的来源文山壮族图案主要体现在摩崖壁画、铜鼓、歌书和服饰刺绣上。
早期的纹样有几个作用,根据刘咸所著的《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發》中所述:“首先纹身有社会意义,如各峒的标志;其次在婚嫁之前会纹上,具有婚姻的意义;再次具有图腾标志的意义,各族所属的图式不同不得互相假借,守祖宗成法,毋得变更;最后是装饰的意味。
”[1] (39页)而图腾崇拜和装饰意义也就是壮族图案主要表达的形式。
二、图案的寓意2.1自然崇拜在壮族宗教文化中,最早出现的崇拜之一是自然崇拜,同时也是壮族原始宗教思想的萌芽,在壮锦中表现出的方式非常普遍。
自然崇拜包括对日、月、雷、水的崇拜,太阳带给万物生命,与月相互交替有了白天黑夜、温暖和寒冷,原始人类通过想象和创造有了太阳神和月之神。
而对于神明的形象和崇拜则表现在壮族的各个民俗文化中,如壁画、祭祀活动、铜鼓等。
在铜鼓鼓面中心都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魏收《五日》诗中有记载:“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
”这里的“东君”指的就是太阳。
广南壮族每年的农历二月就有祭太阳的活动;而月亮则代表了善意和慈祥,并认为月亮有着永恒的智慧,能给予人命运;雷公同样是天神之一,雷公给壮族一种神秘恐怖的感觉,但是会带来雨水,润泽土地,带来稻作收获,所以他们也会对雷公进行祭拜;水是稻田的载体,是生产所依赖的,俗话说“壮人住水头”可见水不仅是生活需要也是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命脉所在,在壮锦中就有着大量水纹的变体。
2.2动物崇拜青蛙在田间既能捕虫除害,又能鸣叫引雨,壮族民间常说:“青蛙叫,暴雨到。
佤族牛崇拜文化的层间关系及文化生态分析
![佤族牛崇拜文化的层间关系及文化生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aa41ee6c175f0e7dd13722.png)
佤族牛崇拜文化的层间关系及文化生态分析作者:鲁芬,明庆忠,刘宏芳来源:《学术探索》 2014年第7期鲁芬1,明庆忠2,刘宏芳1(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云南昆明650500)摘要:牛崇拜是佤族文化的突出代表和标志,文章围绕人地关系分析了佤族牛崇拜文化盛行的地理原因;从文化系统出发,运用人文地理学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剖析了佤族牛崇拜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具体表现;运用文化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系统、文化系统各层次之间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出佤族牛崇拜文化结构与地理环境关系图;试图为其他具体文化特质的结构分析提供借鉴思路。
关键词:佤族;牛崇拜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层次结构中图分类号:C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7-0129-04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013J09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37)作者简介:鲁芬,女,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明庆忠,男,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处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研究与旅游规划、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刘宏芳,女,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民族文化是地域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目前,文化系统与地理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宏观研究较多,而文化系统内部的层间关系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微观研究较少,对某一具体文化特质的相关研究则更少。
因此,文章选择民族文化中关注度较小的佤族牛崇拜文化这一具体文化特质对其进行文化层间关系和文化生态剖析。
一、文化及其结构(一)文化及组成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或习惯的复合体。
壮族历史壮族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
![壮族历史壮族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https://img.taocdn.com/s3/m/aed132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4.png)
壮族历史壮族的“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 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①土地公。
壮族认为土地公是一方之主,主管一方水旱虫灾及人畜瘟疫的神灵。
因此,村村设有土地庙,但无神像;唯用红纸书写“土地公之位”字样,贴于正中墙上以供祭拜。
逢年过节或遇有重大危难事件,村民必到土地庙跪拜求签。
供物随事的大小而有厚薄。
求签前忌吃狗肉。
全村则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
每年开春作“春祈”,求土地公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秋季“还愿”,感谢土地公的厚赐。
②社公。
被认为是村寨保护神。
多于村边大树下设社坛,内供石头数块,也有供奉石雕狗像的。
每年除夕,各家备酒肉祭祀。
祭社时,全村寨长老齐集,祷告社公,并讨论当年应举应革事宜。
村中青壮及少年,集于社前,遍拜尊长,称为“拜社”。
新嫁女子,也须携同夫婿回娘家参加祭社。
新生婴儿由父母带到社前,向众人分发红蛋,主持社祭者为小儿戴上首饰,祝愿平安健康。
年满三岁的男孩,由父母带到社前跪拜,以鸡、酒祭社公,并请舅父命名;而后将鸡肉切成小块,连同一片黄糖,分送各家各户,告以孩子名字。
女孩则于社前穿耳戴环。
祭社当晚,各家将从社坛前带回的肉、粥、粽子和红蛋等,置于有孩子的媳妇门前祭祀,表示为孩子“赎魂”。
祭毕,将粥喂禽畜,认为可使其肥壮。
每遇虫灾,各村寨鸣锣聚众,杀猪、羊、鸡祭社;并用纸条染畜血,标插田间,象征社公到此,即可免灾。
③禾神。
六月初六家家户户杀鸡做粢粑到田间拜祭“田公地母”,聚饮欢歌;并在田边插小纸旗,祈求丰收。
在遭受虫灾时,则“耍黄龙”驱虫。
播种时,往往撒少量谷种或花生壳于村口路旁,求禾苗长齐。
七月间有的村寨集体举行“祭青苗”,以猪酒供祭于村外,老少集饮,唱和农歌。
秋收时,要举行“吃新米”,从田里采集稻谷做新米饭,宰杀鸡、鸭到田头供祭后,才开镰收割。
④牛神。
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四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壮族的“牛崇拜”与“牛图腾”】图腾崇拜名词解释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
虽说“骏马能历险,耕田不如牛。
坚牛能负重,渡河不如舟”,但是,牛在人类先民告别“刀耕火种”进入“有史以来”的文明社会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功高盖地,助过人类一臂之力,人们逐称牛为“仁畜”,甚至誉为“神牛”,“牛文化”也从此应运而生。
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就有极高的象征性意义。
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
”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古称之为“执牛耳”者,现代人则引申为“获胜者”或“称王者”。
所谓“牛文化”精神,就是一种勇于拼搏,自强不息,不求名利,默默无闻,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朴实无华,埋头苦干的高尚情操和宝贵品质。
就本文而言,旨在通过与句町古国、云南壮族有关,以牛为主题和内容的诸如地名、遗址、习俗、歌圩以及崇拜物等线索脉络,从牛 __,到牛的动物化石、圖案、塑像到牛的摩经、牛的传说、牛的驯养以及牛的崇拜、节日、圖腾文化,勾勒出一个内容全面、涉及多元、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渗透极广,且风格独特的云南壮族“牛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壮族其远古先民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
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
形成了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等壮侗语族的兄弟民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圖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
壮族为牛设立“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
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牛戴花”和“牛王诞”。
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广西、云南壮乡节期不一。
广西为农历四月八、六月八、八月八。
云南则为十月初一。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
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
届时,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并将一部分食品及鲜草喂牛,让牛休息一天。
……以上便是流传在广大壮乡“牛王节”的大体内容。
广西云南各地壮乡,均大同小异。
”
考古学和古代文化遗址中的牛
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晚更新世水牛动物化石
1972年和1983年,经过调查和复查,在文山州南部的马关县九龙口仙人洞发现4件旧石器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
动物化石为水牛等18个种类。
时代为晚更新世。
晚期智人古人类石器文化中的牛骨动物化石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仙人洞文化遗址中发现迄今5万年前云南较早的旧石器晚期古人类化石。
仙人洞距县城东南约300米处的一座孤峰脚下,人牙和动物化石都出自中层堆积物——黄褐色砂质黏土中,文化层厚约0.8米,土质胶结坚硬。
在西畴县仙人洞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32种,主要的动物化石有大熊猫、马、牛、鹿、野猪等。
这是云南壮乡已知的人与动物相伴生出土最早的牛骨化石记录。
麻栗坡大王岩崖画
据壮学学者龙符1993年8月29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学术论文《壮族圖腾——麻栗坡大王岩崖画》载:关于壮族牛圖腾,一个有力的历史证据,就是古老的大王岩崖壁上牛的画像。
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壮族聚居的县城东面约1公里处,有一座羊角老山,南端有大王岩崖画。
离地面3.5米,崖壁高20米,以铁红色为主,混合黑白两色,描有牛、羊及人物的画像。
其中有栩栩如生的三头水牛
像。
圖画上有三个人面对着牛跳舞,似乎在向牛祝福与祈祷。
还有一人,曲腿半蹲,好像在向牛示意。
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大王岩崖画是距今4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壮族先民所绘制。
这是一幅“牛圖腾祭祀仪式的遗址,也是壮族牛圖腾的见证与依据。
”
麻栗坡大王岩崖画,是“牛祭祀”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活动及传统仪式的综合表现。
在“保护神”人像之下,绘有祭献的动物和正在 __的祭祀者。
这个祭祀场面情景,崖画反映得生动形象。
三条水牛,相对而立。
中间一人,双手置于头顶,两脚曲蹲作拜状。
这是一个典型的“牛牲祭祖”的场面,令人难忘。
壮族原始社会《摩经》中的“牛经”
壮族摩经《故落磨》
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广南等县的壮族摩经《摩荷泰》,是当地壮族布麽用于办丧事,即超度亡灵时吟诵的经书。
其中的《故落磨》[kulllollmo44](祭黄牛篇)讲到:
为了给逝去的老人送魂,儿女们及时外出买黄牛。
为了挑到最好的黄牛,儿子到谷昌等地方去精心挑选。
凡是会用角去顶田埂的、
会绞鸡窝的、会脱轭、会踢水的、眼睛长寄生虫的、角脱角断裂的、胸口窄、克主人生辰的等等一类的牛都不能用。
最后:
“儿找了一头又一头,找到第十二头。
第十一头不错,第十二头更好。
骨架生得好,四蹄生得合适。
骨架生得好,身体各部位生得合适。
才能做祭祀的牛,才能做养家的牛。
咱主人的儿就要,咱主人的儿就爱。
”
云南省文山州壮族丧葬“砍牛”仪式中,做女婿的一定要送来一头祭牛,送来的祭牛头上还要戴花。
杀祭牛时,牛绳则专门由麽公交给逝者。
自古以来,牛是壮族进行大祭的牺牲品,更是从事农耕重要的劳动力。
用牛来祭祀,本身就是显示葬礼的隆重,而对于所用的祭牛反复挑选,更显“砍牛”的庄严与神圣。
壮族麽教神圖长卷中的《砍牛祭神圖》
在新发现的壮族麽教神圖长卷中,就有一幅圖像逼真的《砍牛祭神圖》。
该神圖长卷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仁和镇迷乌村,系当地壮族侬支系布麽为死者举行超度亡灵法事时专用。
整幅长卷用自纺土布制作,长443厘米,宽22.5厘米,共画有23幅麽教神像圖画。
《砍牛祭神圖》选自该神圖长卷,为其中一幅。
(出处同上)
民间神像《西方神——歪稳多》
在壮族的东、西、南、北民间神像中,《西方神——歪稳多》,是一头黄金水牛的神像,主财神。
并有壮族独有的“三元圖”。
壮族麽经《故特磨》
《故特磨》,壮语“雄牛篇(公黄牛)”之意。
“特”,指雄性或公的;本节作为《摩荷泰之五》,与《祭黄牛篇》选牛祭祀不同,主要是讲造牛之事,用神话讲述牛 __和驯化、养殖历史。
根据麽经的描述,此时的牛,是黄牛。
“黄牛来做人间事”,是壮族农耕与役使之始。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