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比意义》评课稿14篇范文资料

《比意义》评课稿14篇范文资料

《比意义》评课稿14篇(精选)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那么你有了解过评课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意义》评课稿1陈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整理与复习”采用了平台互动课型进行授课,先后搭建了两个多向度的合作平台进行教学:第一个平台是前置性平台,让孩子利用课下合作完成对整单元总体知识的回顾,完成了学习卡,使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第二个平台即引导学生针对自习喜欢的某一部分知识进行再次整理,使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就本节课来说,我认为优点有:一、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

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二、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

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

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

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比意义》评课稿2听了朱老师《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第一感觉耳目一新,首先打破传统,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这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本课始终围绕创造分数,是怎样创造的?这个主题,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对单位"1"理解深刻,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与评析


【 评析 】 执教老师将 学习的主动权 交还给 学生 , 引 :
导 学 生在 概 括 出比 的意 义的基 础上 自主 学 习比 的相 关
知识, 促进 了学 生 自主探 究能 力的发 展
( 二) 沟 通 比与旧知 的联 系
( 多媒 体 播放 运 动 员孙 杨 游 4 ( ) ( ) 米 大约 用 时 4 分钟 j
映物体可度量属性( 即长度) 的可比性 , 还可以表征事
师: 如果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 你能用 比来表示吗?

匠亘堑 匝固
案例赏析
物 不 可度 量 属性 的 可 比性 , 如 形 状 ,执 教 老 师借 助 直
3 . 比较 比和 比值
观 图, 引导 学 生初 步感 受“ 长与 宽的 比能 够确 定 图形 的
样 的数 学 问题? 怎样 列式 呢?
生l : 长 比 宽 多几厘 米? 列 式是 6 — 4
生2 : 宽比长 少 几厘米? 列式是 6 — 4 生3 : 长 是 宽的 几倍? 列 式是 6 + 4 。 生4 : 宽是长 的几 分之 几 ? 列式是 4 + 6 。 ( 三) 引 出概 念 , 揭 示课题
( 一) 理 解 同类 量的 比 , 建 立 比与 包含除 的联 系 1 . 迁移学习, 理解 “ 比的倍 数关 系” 师: 长 是 宽 的几倍 , 我们 可 以用 “ 6 + 4 ” 表 示。现 在 , 我们 还 可 以把 长 与 宽 的 关 系说 成 “ 长 与 宽 的 比是 6比
( 多媒 体播 放 运动 员孙 杨 4 … 米游泳 比 赛的视 频 )
师: 请 大 家和 老 师一起 束写 一写 师: “ 4 : 6 ” 罡什 崽思?

比的意义评课稿(优秀3篇)

比的意义评课稿(优秀3篇)

比的意义评课稿(优秀3篇)比的意义评课稿篇一朱老师的`课给我总的感受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轻松、愉快、流畅,尤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现的较为突出。

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目的明确。

活动中,教师参与到各个小组适时点拨,起到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小组汇报创造的分数时,教师也相机引导、启发,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这节课中,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朱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和举例来理解,在归纳后概括出单位“1”这个概念强调表示的是一个整体。

为了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朱老师通过图让学生体会、感悟,认识单位“1”,着重体会单位“1”表示一个整体的情况。

紧接着引导学生找一找,想一想,动手圈一圈,写出找到的分数。

整个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本节课朱老师注意以兴趣引路,通过情境创设,层层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适时安排讨论,议辩探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朱老师的教学节奏紧凑,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教学语言简洁明了。

总的来说,这堂课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新理念,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是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

比的意义评课稿篇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比的意义评课教研记录(3篇)

比的意义评课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为了深入探讨数学教学中“比的意义”这一重要概念,提高教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理解与实施能力,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比的意义”为主题的评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校内外专家、优秀教师及全体数学教师参加。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比的意义”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深度。

2. 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研过程1. 观摩课展示首先,由我校优秀教师张老师展示了题为“比的意义”的示范课。

张老师的课堂设计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张老师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的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比的内涵。

2. 专家点评随后,由校外数学教育专家对张老师的示范课进行了点评。

专家肯定了张老师在课堂上的优点,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氛围活跃等。

同时,专家也指出了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如:部分学生对比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课堂练习环节设计不够丰富等。

3. 教师讨论接着,全体数学教师针对“比的意义”这一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以下是一些讨论要点:(1)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而不是单纯记忆公式。

(2)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悟比的内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练习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们在活动中充分交流、共同进步。

他强调,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点:(1)深入理解“比的意义”这一知识点,把握教学重点。

(2)注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比例的意义听课记录及评析

比例的意义听课记录及评析

比例的意义听课记录及评析一、课堂记录这节课啊,说实话,真是让我感触挺多的。

老师讲的是“比例的意义”,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个枯燥的数学公式,结果听下来,简直有点大开眼界的感觉。

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样,比例不再是死板的计算式子,它居然跟我们生活中每一个角落都息息相关。

你可能会想,比例嘛,不就是“几比几”的吗?但问题是,它真不止这些,它比“几比几”有意思多了!比如,老师就拿了个超实际的例子,讲到生活中的分配问题。

说到分配,大家是不是一下就想到饭桌上的“吃瓜分蛋糕”了?对,没错!比例就像是你切蛋糕时,怎么让每个人都分到合适的份儿。

要不然,谁能忍得住“你自己拿着大块,我就吃个边角”?听到这里,我脑袋一转,顿时觉得,比例的意义不就是让大家都觉得公平、公正、公平,再公平吗?老师还讲了比例在很多领域的应用,像是商店打折、日常购物,甚至在烹饪时也能用到比例。

比如炒菜的时候,你放的盐多了,味道就变了;少了,又太淡,根本入不了味。

原来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几乎都离不开比例。

真心觉得,学好比例,好像生活都能变得更顺手了呢!但这不,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个实际问题,问大家,如果你做菜,油、盐、酱、醋的比例要怎么拿捏才刚好?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最后得出个结论:什么叫“刚好”?其实就是通过试错,找出最合适的比例,也就是所谓的“合适的平衡”。

老师的话让我忽然明白,原来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找一个“比例”。

有时候是一种“量化”的方式,但更多的时候,它是靠经验和感觉来调整的。

二、评析说实话,老师这一节课,真的让我觉得收获满满,尤其是在“比例”的理解上,真是像拨开云雾见天日。

以前我一直觉得数学里的比例就那样,能算出个数字就完事儿,没想过它其实关乎到生活中每一个小细节。

老师通过举的那些例子,把抽象的比例变得特别生动。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到“你付多少钱,我付多少钱”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谈比例。

每个人的贡献、付出、回报,都是按比例来分的,简单说,就是公平。

《比的意义》评课稿

《比的意义》评课稿

《比的意义》评课稿《比的意义》评课稿(精华1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比的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意义》评课稿 1通过对徐XX老师的示范课《比的意义》课堂观察,我认为:从学生反映来看该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看懂课本,说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先自学完全是可行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学习中,能与同学有效合作。

教师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引导得法。

课堂中老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关注学生自学状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个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高、效果好。

整个课堂充分体现了师生民主平等的关系。

建议:1、本节课有7个知识点,建议学习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两个部分进行,比的意义、比各部分名称、比的读法、比的写法、比值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为一部分,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不能为0是一部分。

这样学生在汇报自学成果及提出问题时更具针对性。

2、开始上课时,徐老师问学生:“通过自学,你们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如果接下来老师板书课题,然后通过审“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直奔课题,既节约时间,又突出学习内容。

提示: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准确性。

如: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而学生通常说:比的前项是分数的分子,是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的意义》评课稿 2刘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比?比同哪些知识有联系?怎样读写比?比有什么用处?怎样求比值?知识点很多,从整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是成功的一节课。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1、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

教师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处理这些事实,感受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而且就出现自己身边的事物中。

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

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哎呀呀,啥是“比的意义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呀?这听起来好高大上!对我这个小学生来说,一开始还真有点摸不着头脑呢!不过,让我好好想想啊。

就好像我们玩游戏,得先知道规则才能玩得好,那这“比的意义”是不是就像数学世界里的一个重要规则呢?有一次上数学课,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比”。

她在黑板上写了好多数字,然后说:“同学们,咱们来看看3 比2 多多少呀?”我心里就想:这多简单,3 减2 等于1 呗。

可老师又说:“那3 比2 ,不仅能看出来多多少,还能表示一种关系呢!”我当时就懵了,这能是啥关系呀?老师看我们都一脸疑惑,就笑着说:“比如说,咱们班男生有10 人,女生有15 人,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就是10 比15 呀。

”我一听,好像有点明白了。

这时候,同桌捅了捅我,悄悄说:“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几个数字比来比去嘛。

”我瞪了他一眼说:“你别小瞧,这里面学问大着呢!”后来老师又举了好多例子,像苹果和香蕉的数量比,铅笔和橡皮的数量比。

我突然发现,原来生活里到处都有“比”呀!老师还让我们分组讨论,我们小组可热闹啦!小明说:“那速度不也是比吗?比如汽车一小时跑60 公里,这就是速度的比。

”小红接着说:“对呀对呀,还有咱们考试的分数,我考了90 分,你考了80 分,这也是比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比的意义”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数学世界里好多未知的大门。

它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稀里糊涂的。

你说,数学是不是很神奇?这“比的意义”是不是特别有趣?反正我觉得,只要我们认真去学,就能发现数学里好多好玩的东西!我的观点就是:“比的意义”这堂课太有意思啦,让我对数学的兴趣更浓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数学!。

比的意义评课稿20篇

比的意义评课稿20篇

比的意义评课稿2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的意义评课稿1曾读过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以人为本的教学预设,定会为师生的智慧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提供条件,定会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机会。

”本节课中,宋老师富有生成空间的预设以及在生成中智慧地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建构令人暗暗折服。

课堂伊始,宋老师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这句话就像一颗小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各个层次的学生留足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个有弹性的预设,让学生生成了很多精彩,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分别找出了圆,正方形,线段一盒巧克力,12个园片和8根小棒的1/4,通过学生有序的反馈、思维的碰撞,教师引领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走向清晰,也正是这样的过程,自然而又巧妙地诠释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重难点。

解读新课程标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研究分数的意义时,宋老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五角星创造出学生自己喜欢的分数,根据学生创造的'千变万化的分数,教师的有效引导,师生共同合作。

精彩地生成了什么是分数的意义,巧妙地突破了第二个重难点。

由于宋老师在教学中预设得巧妙,学生才有了自由发挥却不失灵性的空间,课堂上才会飞扬着学生学习的智慧和教师教学的智慧,从而让人享受着数学知识从生活化生成到数学化的过程。

课堂结束很久了,但我依然沉浸在宋老师的课堂中,品位与思考之余,我想,应该说宋老师的课堂为我们找到了课堂预设的导航,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也会在预设中多下功夫,将直线性设计柔化为板块式的弹性设计,少去多余、繁杂的教学环节,争取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生成更多扎实、有效的数学化课堂!比的意义评课稿2一、新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的起点。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

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六班级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1李老师《比的意义》这节课,课堂设计合理,层次分明,有以下几个优点:1、导入新课从同学熟识的事去比。

比高低,比体重,比多少等等。

创设这样的情景让生发觉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育同学在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应用同学生活中的'事情引入新知,有效激起同学的学习欲望。

2、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李老师引导同学探究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以及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再到比的各部分名称,通过争论主同学发觉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及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0”,每个环节的连接都是合理紧凑。

3、课堂的练习紧扣目标落实比的知识。

课堂充斥着开心的学习气氛,李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简洁,课堂教学效果好。

建议:让同学多争论解决一些习题的解题方法。

六班级数学《比的意义》评课稿2一、引入新课洁净利落。

上课伊始,老师提问什么叫“比”,并举例,然后出示几组比,提生算出比值,观测这两个比,你有什么发觉?生:比值一样,可以用等号连接。

在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入时机不同,得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同。

引入得过早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急促、突兀,过晚又可能使教学显得过于拖拉、罗嗦。

这节课老师通过几个简短地师生对话,应用新旧知识间的迁移引入新知,干脆利落。

二、教学设计层次分明。

从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再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各环节的连接都是在师生默契的对话中顺当进行。

我们知道,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教学内容一般都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每次活动的目的与要求、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就可能造成活动板块之间的'割裂。

老师一般通过设计过度语言或采纳前呼后应等手法来弥补这种“裂痕”,使各个环节融会贯穿、浑然一体。

但在详细操作上难免有生硬预设嫌疑,汪老师着重联系点的有效生成,所以自然、流利。

三、指导练习的方法有趣易记。

这节课的巩固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依据一个乘法算式写出比例式,怎样写不重复不遗漏,每位老师都会和同学探讨肯定的方法,老师在这节课上揭示的方法比较有用。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吴正宪比是北京大学著名的教授,他的课堂活动总是备受瞩目。

作为一位在学术界有威望的学者,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他的课堂活动,以及评价他的教学方式,以便发掘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意义。

首先,从吴正宪比的教学模式来看,他不喜欢僵化的备课内容模式,而是让学生自主性地探索,实施着“挑战式”的学习。

他崇尚让学生从课堂中发掘有意义的经验,而不是忠实地掌握这些知识。

因此他会在课堂上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展示他们的思维,以及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固定方法。

其次,吴正宪比倡导真正的“学习型课堂”,既是指学习者和教学者协作探索,同时也指学习者自己有能力挖掘和运用知识结构。

他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探索知识,需要花费精力理解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他会将学生带入课堂话题,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想象,然后帮助他们将这些想象转化为逻辑的表达。

此外,吴正宪比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他会创造一个有趣的学习氛围,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他不断地激励学生要勇于挑战,不断地给学生提出新的思路,以及鼓励他们自己创新。

他还会紧密跟踪学生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意见与建议,以便于学生能够发掘自己可能无法发现的东西。

最后,从吴正宪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学生知识建构与探索的重视。

他的课堂是一个让学生们放飞想象、引导他们去探索的“活性”的氛围,也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答、创新思维的“发现”课堂。

他之所以如此引以为豪,是因为他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仅仅掌握知识,而是能够从知识建构中发掘更多的知识。

总之,从上述评价中,可以看出吴正宪比的教学风格有着深层的意义,尊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探索有意义的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吴教授的教学模式具有革新性,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是学习者值得效仿和模仿的榜样。

当学生决定步入教室时,我们会得到他们更加淡定,自信,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探索知识结构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吴教授教学模式的最大成就。

比与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与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

(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生:40了。

(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50。

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 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14÷25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14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 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 40比11。

师:说得好!那你再想想“11比40”“40比11”这两个比一样吗?引导学生回答:“11比40”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在比,“40比11”是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在比。

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

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比的意义教学纪实和评析教者:xxx评析:xxxx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P61---P62教学目的: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

老师:早就听说附小的学生很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是这样吗?学生:是。

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问题,你们愿意帮老是解决吗?学生:愿意。

老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

他就是王明明同学。

周日他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

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老师:(课件出示)第一次做大米饭,做好以后一尝,哎呀!太硬了,真难吃!你们说是怎么回事?学生:水放少了。

老师:(课件出示)第二次竟然把大米饭做成大米粥了!学生:(笑)水放多了。

老师:这米和水的关系也太难掌握了!王明明想:说明书一定有做大米饭的方法,他拿出说明书一看,说明书上写:用电饭锅做大米饭,2杯米3杯水。

(板书)老师:可是量米用的杯子不见了,怎样根据米量和水量的关系,做出软、硬适中的大米饭,你能帮王明明想个办法吗?学生1:换成碗,可以两碗米,三碗水。

学生2:换成水舀子,可以2舀子米,3舀子水。

学生3:可以用瓢,2瓢子米,3瓢子水。

老师:你们想出这么多种办法,都是根据说明书上米和水的关系。

看来米和水的关系很重要,那么米和水有什么样的关系?(指黑板)学生:米是水的2/3。

老师: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2除以3等于2/3。

老师:这是米和水比较,水和米比较呢?学生:3除以2等于3/2,水是米的3/2倍。

老师:无论你用什么容器,米和水的关系都没有变!米和水的关系除了可以用除来表示,还有一种表示方法,你知道吗?学生:(齐)比。

比意义评课稿15篇范本

比意义评课稿15篇范本

比意义评课稿15篇[荐]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评课稿,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意义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比意义评课稿1今天上午听了是老师的《比例的意义》一课,感觉这是一堂轻松自然、扎实有效的一堂课。

整节课,教师导得自然,学生学得主动。

可见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之娴熟。

主要有以下几点印象深刻的地方:1、各环节的命名每次听课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思维。

如:“展示小组风采”、“辩是非,展口才”“回头一看,我想说”等等。

2、情景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复习了比的知识,另一个方面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的`学习,这里,教师的一个启发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

“怎样连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比和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3、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运用自如,教师给小组和个人都创设了竞争的机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的培养。

“辩是非,展口才”一环节,学生说出的理由后,教师再将理由简明的呈现出来,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5、练习设计很有层次。

将本课难点和学生易混易错的地方呈现出来,并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

学生学得特别扎实。

商讨的地方:比例的定义表达是否有点欠妥。

比意义评课稿2《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这一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既是学生对前面知识概念的归纳,也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课要求学生明确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从而对小数的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

老师在几位专家引领把脉后,在教学时,注重联系生活,联系身边的事物,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课堂实录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课堂实录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课堂实录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青岛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通常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进行教学的,由于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把比的一些最基础知识提前放在分数除法中教学,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基本方面的知识以及比例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现实的活动情境,为学业提供实践、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学生探索、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比的意义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如何设计一种情境,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与已有的知识呢?在数学中,教师将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题引入,结合倍数关系、分数和除法关系,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比的意义,并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让学生获得数学猜想,掌握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都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愉快地数学活动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体现数学在身边,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的感受,更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吴正宪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在学术界,吴正宪比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他在课堂上主张以学生为核心,把课堂教学视为一种文化传递,努力使教育更具有意义,促进学生的发展。

他的课堂实录更是极具参考价值,仔细观察、研究它们,不仅可以收获意义,还能探索出更多具有教学和人生意义的秘密。

吴正宪比在课堂上把口头表达放在第一位,认为口头表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促进思维的建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他以“共享式口头表达”作为老师的教学方式,把口头表达充满知识、情感、价值观和思考角度,借助课堂让学生体验、思考、交流,实现课堂的真正意义。

此外,吴正宪比还强调课堂多样性,主张给学生多样的课堂体验,把学习的有趣性发挥出来,特别是在社会学科中,他把课堂开设成一个大家庭,把课堂嬉笑声分成小组,用游戏的形式实现学习的互动。

在吴正宪比的课堂上,他还介绍了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当代教育”,让课堂中的学生充分体验现代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
生活与学习的本质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发展。

最后,吴正宪比还强调了多维度的学习,倡导以及时、有效、系统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综合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的价值是非常明显的。

它不仅让
我们看到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的文化,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所以,研究吴正宪比的课堂实录对于教师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教育上的参考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有意义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

(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生:40了。

(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50。

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 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14÷25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14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 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 40比11。

师:说得好!那你再想想“11比40”“40比11”这两个比一样吗引导学生回答:“11比40”是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在比,“40比11”是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在比。

(齐读两个比)教师小结:看来,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

谁在前,谁在后,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评析】此例为同类量的比较。

教师以“14比25”“25比14”引导学生顺利地从已知此岸“除法”过渡到未知彼岸“比”。

而对两个比的比较及教师小结为学生理解比的具体意义和比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做了铺垫。

师:(课件图示)下面请同学再来看看,这是什么——磁悬浮列车。

它是一种无需用轮子,浮在轨道上行驶的环保型快速列车,2小时可行驶860千米(课件出示)。

到底有多快呢咱们以前常用哪个量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生:用速度。

(指名求“速度”。

)生: 860÷2=430,也就是说每小时行驶430千米。

师:如果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可以怎么说生:路程与时间的比是860比2.【评析】“磁悬浮列车”一例为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较,以“速度”来自然地引出路程与时间的比,使学生更易接受这一类比,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比”的实际意义。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你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课件出示)同学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 14 ÷ 25同学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14 比 25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25 ÷ 14老师年龄与同学年龄的比………………25 比 14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860÷ 2路程与时间的比…………………………860比 2生:在相除的情况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

(板书:的意义)(课件出示“两个数相除也叫两个数的比”,学生齐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看我们身边的比。

(课件出示):1.我们的教室长度是9米,黑板长度是4米。

2.学校补买了2张课桌,共花去180元钱。

生1:教室长度与黑板长度的比是 5比3生2:黑板长度与教室长度的比是 3比5生3:课桌总价与张数的比是 180比2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自学发现:师:好,同学们学得真快。

我们刚才学到了比的意义,其实有关比,还有很多丰富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一下,好不好!请同学们翻开课本86页,自学第85页及86页的上半部,完成练习纸上的问题。

自学后,仍有疑问可以同桌讨论解决。

(练习纸附页)2.汇报讲解:(1)比的读写法,介绍“比号”,比的组成。

比中的比号写法要注意,它不同于语文中的冒号。

11 : 40(用3种颜色区分开前项,比号,后项)(2)比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注意读法。

还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所以比有两种表示形式。

11 : 40=1425(接在(1)中“11 : 40”后面,仍用3种颜色区分开前项,比号和后项。

)读法有分歧,教师指导学生及时看书,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两种表示形式都读作11比40。

(3)什么是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比与比值的区别。

11 : 40= 1425= 11÷40 =1425(接在(2)中“11 : 40=1425”后面。

)再投影学生的四个练习题,观察四个比值,发现说一说“比值通常用()表示,也可以用()表示,有时也可能是()。

”圈出两个“1425”他们的意义一样吗为什么课堂总结:进行到此,有关“比”的知识你学到了什么(4)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师:从“11 : 40= 1425= 11÷40 =1425”这一个等式中,我们发现比、除法算式、分数用等号连接,这说明他们三者肯定存在某些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联系”,学生都能理解、填好;但“区别”基本上同学不能确信如何填写。

(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再教师引导。

)(5)后项不能为0,及其原因。

【评析】除了“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等”也是本课的知识重点,内容虽简单,却较为繁杂,如果单纯由教师来讲解这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定会感觉枯燥乏味。

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自主探究和同伴互助,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来达成学习目标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

3.区分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师:比的后项不能为0,可是前些天我在电视中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在本次足球赛中,甲队以4﹕0战胜乙队”。

这地方怎么是“0”呢难道是报道有误吗(课件出示)(请多名学生说说)教师小结:(课件出示)4 : 0 不是数学中的“比”。

因为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不表示两数的相除关系。

体育比赛中的比,只是借用了数学中“比”的表示形式,其本质意义是表示双方的得分多少,所以它的前后两个数都可以是0。

体育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意义不同。

【评析】在学生对比的进一步认识后,顺势又抛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体育比赛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的后项不能为0”产生矛盾,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引导学生发现体育比赛中“比”与数学“比”的本质区别,也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深化延伸:1.说说北京奥运会中的奖牌比:2.判断正误: ①爸爸的身高是175厘米,儿子的身高是1米,爸爸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75 : 1。

②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

③在乒乓球比赛中小明以3 : 0战胜小刚。

④3和1的比是3,比值也是3。

⑤ 既可以读作五分之八,也可以读作8比5.讲解① 师:为什么是错的呢生:因为单位不统一。

师:是的。

在同类量进行比较时,单位应该是统一的。

那我们可以怎么改呢生:当以厘米做单位时,爸爸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75 : 100;当以米做单位时,两者之比为 : 1讲解② 正确讲解③ 正确生:它是体育比赛中的比,所以可是那么表示,没错。

讲解④ 生:后半句“比值是3”正确,前半句应该改成“3和1的比是3: 1”。

师:很好,我们学过两个数相除也叫做两个数的比,比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它由前项、比号和后项三部分组成,而题目中的比却是一个数字“3”,所以这题是错的。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生:用分数形式表示的“31”。

师:所以我们可以这么修改……85生:“3和1的比是3: 1或31,比值是3。

” 讲解⑤ 正确生:把它看做一个假分数时,就读作五分之八;把它看做一个比时,就读作8比5。

3.顺题再问:这5题中,正确题数与错误题数之比是多少关于这5个题你还能说出其他的比吗(错误题数与正确题数之比,正确题数与总题数之比,错误题数与总体数之比,你做对的题与总体数之比,等等。

)附页:(学生自学提纲)比的意义自学内容:课本第85页及8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

练习:1. ( )也叫两个数的比。

例如:11比40 记作( )□( )名称( )( )( )“比”由( )、( )、( )三部分组成。

2. 11比40可记作( ),也可写成( ),所以比可以有( )种表示形式。

3. ( )叫做比值。

求比值的方法是( )。

求比值 30: 20 : 3 : …… …… ……比值通常用()表示,也可以用()表示,有时也可能是()。

总体评价:一、本课的亮点1、教师对例题的合理改造,自然地引出比,又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让学生用比来说一说,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把比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教师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体现在教师能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可以分四个层次:首先用教师讲练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比的意义。

其次通过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学习比各部分的名称、读写法、求比值和比值的不同表示。

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第三采用讨论与交流的方式对比、除法和分数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忆、讨论等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最后通过辩论的方法体会体育比赛中的比和数学上的比有本质区别。

3、整节课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结构清晰,环节层层相扣,练习有梯度,教学气氛和谐,学生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值得思考的地方1、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特别是不同类量的比如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强调的还不够,其实就是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前后项不能交换的道理。

2、在练习阶段需要编排一定的习题来自己按要求写比,根据具体情景写出不同的比,并说一说这些比的实际意义,可以选用书上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