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抗震措施与作用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fec4d3a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8.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一、总则与术语总则本标准旨在规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分类方法及设防标准,以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术语抗震设防: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等因素,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设防目标和要求。
设防烈度:建筑物所在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最大烈度。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根据建筑物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的分类。
二、基本规定抗震设防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物重要性分类和使用功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抗震设防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科学有效的抗震技术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三、防灾救灾建筑防灾救灾建筑包括消防站、急救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等,其抗震设防标准应高于一般建筑。
防灾救灾建筑的抗震设防应充分考虑其在地震发生时的功能需求,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四、基础设施建筑基础设施建筑包括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关键设施,其抗震设防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定。
对于重要的基础设施建筑,应采取更严格的抗震设防措施,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公共及居住建筑公共及居住建筑的抗震设防应根据其重要性分类和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考虑。
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抗震设防应更加重视,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六、工业与仓库建筑工业与仓库建筑的抗震设防应根据其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及存储物品的特殊性进行确定。
对于存有危险品的工业与仓库建筑,应采取更加严格的抗震设防措施,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七、设防标准与要求各类建筑应根据其重要性分类和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按照相关规定确定设防烈度和抗震设防目标。
建筑物在抗震设防中应满足结构安全、非结构构件安全及减轻地震灾害影响等方面的要求。
八、附则与说明本标准未尽事宜,应参照国家相关法规、规范及标准执行。
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本标准进行灵活运用,确保抗震设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8级).pptx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8级).pptx](https://img.taocdn.com/s3/m/6ed3162bf121dd36a22d8289.png)
3 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 1、2、4 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 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 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 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3.0.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 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 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 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 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 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 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 基本规定 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 定: 1 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 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 影 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 防 类别。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 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 果 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8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8级)](https://img.taocdn.com/s3/m/24c2af83bceb19e8b8f6ba1f.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1 总则1.0.1 为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4 制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的行业标准,应遵守本标准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未列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2 术语2.0.1 抗震设防分类 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0.2 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0.3 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 基本规定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 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 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 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https://img.taocdn.com/s3/m/b985d35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b.png)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注意: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里,对于“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实质不是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而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抗震措施具体来说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标准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2、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中:λ为剪力系数,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218eb04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03.png)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科学地进行建筑抗震设防,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分类,并根据其不同的用途和结构特点,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一、住宅建筑。
对于住宅建筑,抗震设防应以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采用抗震设计规范,选用抗震性能好的材料,合理设置结构构件,提高建筑整体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基础、墙体、屋面等关键部位的加固和维护,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住宅建筑能够安全稳固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二、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通常承载着大量的人流和物品,因此在抗震设防中需要考虑到建筑的承载能力和疏散逃生通道的设置。
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商业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布局结构和设备,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商业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保护物品的完好。
三、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和跨度,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加强对工业建筑结构的加固和连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此外,还应合理设置消防设备和安全通道,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工业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保护重要设备和物资。
四、公共建筑。
公共建筑包括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性和社会影响。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公共建筑的使用需求,合理设置空间布局和安全设施,确保在地震发生时,公共建筑能够安全疏散人员,并提供必要的救援和医疗服务。
五、特殊建筑。
特殊建筑包括桥梁、水利工程、地铁隧道等,抗震设防需要根据其特殊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进行定制化设计。
在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特殊建筑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特殊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固地运行和使用。
六、总结。
建筑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以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抗震设防中存在着差异,需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相应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25fa1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1.重要设防烈度
重要设防烈度适用于对重要的国防、民用、经济、安全等领域需要高
度保护的建筑物,如核电站、地震预警中心、金融系统重要设施等。
这些
建筑物的功能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重要设防烈度要
求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能保持基本完好,且在一些场景下能保持部分功能。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适用于一般的公共建筑和生产设施,如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场、工厂等。
这些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需要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并且
能够保持一定的功能,避免重大经济损失。
设防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大地震
作用下能维持结构基本完好,避免破坏性坍塌。
3.设防烈度
适用于无特殊要求的中小型建筑物,如普通居民住宅、小型商业建筑等。
这些建筑物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在地震后能够实现
修复和重建。
设防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大地震作用下能保证结构不发生破坏
性坍塌。
4.低烈度
适用于地震稳定性要求较低的次要建筑物,如农村民居、旧建筑加固等。
这些建筑物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抗震设计,仅需进行基本的抗震措施,如加固墙体、加强柱子等。
低烈度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
坏性破坏即可。
以上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四个等级分类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地震的破坏性程度,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和建设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结构完整,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并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38ee3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4.png)
根据抗震性能评估和检验结果,进行抗 震构造措施的验收
• 确认抗震构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和抗震设防要求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投入使用提供合格 证明
04
抗震构造措施在各类建筑物中的应用
抗震构造措施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
采用抗震墙、钢筋混凝土框架等抗震构造措施,提 高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
• 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住宅建筑在地 震作用下的破坏程度和倒塌风险 • 为住宅建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经 济的使用环境
木结构:适用于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等
• 木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和环保性能,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更加舒适的使用环境
抗震构造措施的选择原则
根据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结构类型,选择合适 的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抗震构造措施的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进行综合选择
• 抗震设防要求较高的建筑物,需要采 用更加先进和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 • 结构类型不同的建筑物,需要采用适 合其特点和要求抗震构造措施
考虑工业建筑的生产需求和施工条件, 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
• 选择符合工业建筑生产需求的抗震构 造措施,提高工业建筑的生产效率 • 选择适应施工条件的抗震构造措施, 降低工业建筑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05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抗震构造措施的案例分析
分析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原 因,了解抗震构造措施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效果
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的维护管理和检查
• 定期对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检查,了解其运行状态和安全性能 • 及时进行维修和保养,保证抗震构造措施的正常运行
抗震构造措施的检验与验收
采用抗震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抗震构造 措施进行检验
• 了解抗震构造措施的实际抗震性能和 安全性能 • 为抗震构造措施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科 学依据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2441343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4.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为了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一、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分类。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破坏性大小的重要指标,建筑物的用途不同,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进行分类。
2. 根据建筑物结构形式和高度分类。
不同结构形式和高度的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受力特点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因此需要进行分类标准。
3. 考虑地震区位条件。
地震区位条件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区位条件对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影响。
二、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具体内容。
1. 地震烈度分类标准。
根据地震烈度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轻度烈度地震区、中度烈度地震区和重度烈度地震区,对应的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也不同。
2. 建筑物用途分类标准。
将建筑物分为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商业建筑、文化建筑等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不同。
3. 结构形式和高度分类标准。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高度,将建筑物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不同类型,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区别。
4. 地震区位条件分类标准。
根据地震区位条件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基岩地区、软土地区、滑坡地区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建筑物,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也有所差异。
三、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实施。
1. 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规范。
根据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规范,明确不同分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措施。
2. 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估。
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确保抗震设防标准的实施和效果。
3. 提高相关人员的抗震设防意识。
加强抗震设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居民的抗震设防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88e4821e87101f69e3195f7.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tandard for classification of seismic protec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sGB 50223—2008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08年7 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70号现批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23-2008,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其中,第1.0.3、3.0.2、3.0.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00八年七月三十日前言本标准系根据建设部[2008]建标第65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单位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进行修订而成。
修订过程中,初步调查总结了汶川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建筑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本次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本次修订,考虑到我国经济已有较大发展,按照“对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商场、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某些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并在全国范围内较广泛地征求了有关设计、科研、教学单位及抗震管理部门的意见,经反复讨论、修改、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次修订继续保持1995年版和2004年版的分类原则:鉴于所有建筑均要求达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对需要比普通建筑提高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并主要采取提高抗倒塌变形能力的措施。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cd2fdc647d27284a735139.png)
要求。一般情况6~8度时,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 9度时应比9度设防更高的要求。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具体规定除外),地震
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可 适当降低,但6度抗震时不降低。 5.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 下对乙类、丙类和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 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中国《抗震规范》规定当规则结构 不考虑扭转藕联计算时,应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 简化方法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 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影响。
▪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可乘以 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 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2. 突出屋面小房间的地震作用
1)反应特点
▪ 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时产生鞭端效应而使 其地震反应急剧增大;震害也表明,突出屋面的 小房间在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
▪ 严格地说,对带有突出屋面小房间的房屋结构, 底部剪力法已不再适用,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计算其水平地震作用。
2)实际情况简化处理
3) 时程分析法适用情况: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 建筑和P97表5.2所列的高层建筑。
4.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 满足地震动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 间均要符合规定,频谱特性可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
▪ 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持续时间,不论实际的地震 记录还是人工模拟的波形,一般为结构周期的5~10倍。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4da582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0.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当前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重要考虑内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也逐渐完善,旨在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提供更加科学的规范,下面将详细探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一、基本原则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是,结合针对不同地震区、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地形等因素的特征和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抗震设防要求,采用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在整个建筑工程生命周期内,全面考虑建筑物的震区特点,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二、分类标准1. 建筑物抗震标准分类建筑物的抗震标准分类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地理位置、使用性质、结构形式等因素进行分类,分为一般建筑物、重要建筑物、特殊建筑物。
(1)一般建筑物:指住宅、商品房、学校、医院等普通建筑,其抗震标准一般为地震烈度6度。
(2)重要建筑物:指政府机关、大型商场、图书馆、博物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其抗震标准为地震烈度7度。
(3)特殊建筑物:指核电站、气象台等特殊用途的建筑,其抗震标准为地震烈度8度。
2. 抗震设防要求分类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的分类根据抗震等级、设防措施等因素进行分类,分为一级抗震设防、二级抗震设防、三级抗震设防。
(1)一级抗震设防:适用于高重要性建筑,要求采用无撞击净空的独立支撑结构,地震烈度7度以上要求采用东亚局部安全系数方法;(2)二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中重要性建筑,采用独立支撑结构,地震烈度为6度到7度间要求采用东亚局部安全系数方法;(3)三级抗震设防:适用于一般建筑,采用控制结构或刚性框架结构,地震烈度为6度以下不要求采用东亚局部安全系数应满足强震下不倒塌。
三、实施措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实施措施主要包括选择适当的抗震等级、合理的建筑结构、选用高质量的抗震材料等。
1. 选择适当的抗震等级建筑工程抗震等级分类的标准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地理位置来确定,选择适当的抗震等级能够保证建筑物在不同地震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0964717caaedd3383c4d383.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前言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作出建筑工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本次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即地震力比规定值大一倍),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鉴于我国经济已有较大发展,各类建筑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本次修订拟增加下列修订内容:1. 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建筑提高设防类别,并新增为防灾应急场所建筑设防类别,有3条。
2.体育建筑、商业建筑等人流密集建筑中划为乙类建筑的范围适当扩大,有3条;3. 县和县级市的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电信建筑中的乙类建筑,从8、9度设防区扩大到7度区或6、7度区,有8条;4. 新增明确本标准是最低要求的强制性条文和信息中心类建筑的设防类别规定各1条;5. 对抗震设防类别的内涵和一些条款的文字表达作了改进,有10条。
本次修订共有26条。
约占2004年版总条款数(100条款)的1/4。
本征求意见稿中,带方框的文字为拟删除的内容,下划线为拟新增的内容,条号涂黄色的为拟新增强制性条文。
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修订说明]本条拟新增为强制性条文,明确二点:其一,所有建筑工程均应确定其设防分类。
其二,本标准的规定是最低的要求,有条件的建设单位、业主可以提高设防要求,例如按更高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或按照设计规范采用隔震、消能减震等新技术,使房屋遭遇强烈地震影响时损坏程度有所减轻。
此外,既有建筑工程的设防分类,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3.0.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 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939e37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e3.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
抗震设防的分类标准是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和加固。
在实际工程中,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首先,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来划分抗震设防等级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建筑的结构类型可以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等。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例如,对于框架结构建筑,需要考虑梁柱节点的抗震性能;对于剪力墙结构建筑,需要加强墙体的抗震性能等。
其次,地震烈度也是影响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破坏力大小的度量,通常用地震烈度等级表示。
不同地震烈度等级下,建筑物所受地震作用的强度和频率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分类。
比如,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筑物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抗震设防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
另外,地基条件也是影响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土壤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
因此,在制定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时,需要考虑地基条件的不同,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分类。
比如,在软土地区,建筑物需要加强地基处理,提高其抗震性能;在岩石地区,建筑物则需要考虑岩石的承载能力和变形特性等因素。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地基条件等因素进行划分的。
合理的分类标准能够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指导,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失。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df32a1f0029bd64783e2cdb.png)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0前言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除了进行“计算”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按规范查抗震措施.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抗震措施的定义、内容、该怎么查,其所涉及的规范条文众多,设计师很容易混淆,尤其是和抗震构造措施碰到一起时容易出现差错.1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对抗震措施的定义是: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因此,这里需要明白的一个概念是: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这里之所以把抗震构造措施拿出来讲,是因为我们的规范体系里针对怎么查抗震构造措施有一些调整.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抗震设计包含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二是抗震措施.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在抗规中主要是第5章的内容.抗震措施在抗规中主要是各章节中一般规定、计算要点、抗震构造措施、设计要求的内容.该定义中还强调了一点: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两者在抗震设计中很容易混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中对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抗震构造措施强调的是“构造”,通过控制细部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二是抗震措施里是有计算内容,也就是所谓的构造设计计算.对于“不需计算”,这里的计算指的是地震作用计算、抗力计算,严格说起来抗震构造措施里是有计算的,只不过这个计算指的是那种简单的计算,比如配筋率.《抗规》中有一些条文是关于结构采用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调整的,抗震构造措施的范围比抗震措施小,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是针对抗震措施的调整,则包括抗震构造措施在内的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都要进行调整;如果只是针对抗震构造措施的调整,则需搞清楚哪些是抗震构造措施,就能做到不会张冠李戴——只需调整抗震构造措施的却调整了所有的抗震措施.还是拿抗规条文来举例,该如何辨别两者呢?抗规条文说明中提到:一般规定及计算要点中的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调整的规定均属于抗震措施,设计要求中的规定,可能包括有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术语定义区分.再具体一些,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1)竖向构件的轴压比;2)构件截面尺寸要求(最小截面宽高厚、剪跨比、跨高比等);3)最小配筋率;4)箍筋及加密区要求;5)抗震墙边缘构件配筋要求;6)特一级结构配筋要求.2抗震措施调整的相关条文我国抗震设计采用的是“三水准,两阶段”的设计原则和方法,为保证各类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可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采用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承载力验算和弹塑性变形验算,对于大多数结构而言,只需进行第一阶段的计算,然后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来满足“大震不倒”的要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结构,则还需验算弹塑性层间位移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因此,如何正确采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对实现“三水准”至关重要.2.1几个重要概念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抗规》,我国的建筑按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建筑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烈度分为6度(0.05g)、7度(0.10g)、7度(0.15g)、8度0.20g(0.25g)、9度(0.40g),建筑的场地类别又分为Ⅰ、Ⅱ、Ⅲ、Ⅳ四类.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所采取的抗震措施须相应的调整.《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3.0.3条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标准设防类(丙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重点设防类(乙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特殊设防类(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适度设防类(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2.2《抗规》的相关条文《抗规》中针对不同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第3章基本规定:3.3.2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3.3建筑场地为Ⅲ、Ⅳ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第6章针对钢筋混凝土房屋:6.1.1(表格注释6)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最大适用高度.(作者注:这里属于抗震措施而非抗震构造措施的范畴)6.1.2(表格注释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1.34当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而房屋的高度超过本规范表6.1.2相应规定的上界时,应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构造措施.第8章针对钢结构房屋:8.1.3(表格注释2)一般情况,构件的抗震等级应与结构相同;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均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时,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降低一度确定.8.4.3框架-中心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当房屋高度不高于100m且框架部分按计算分配的地震剪力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时,一、二、三级的抗震构造措施可按框架结构降低一级的相应要求采用......3规范解读和简明表格整理从第2节列出的相关条文可以看出,抗震措施怎么查和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挂钩,但是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设防烈度和场地类别在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基础之上会有所调整.查抗震构造措施时主要需注意以下四点:1)Ⅰ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9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的抗震措施包含了抗震构造措施,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也应相应的调整,但是,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特殊,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允许降低一度查抗震构造措施,6度(注意:这里指的是本地区设防烈度)时就按6度查.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已经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6度时还按6度查)了,因此抗震构造措施不再另行降低.2)Ⅲ、Ⅳ类场地甲乙类建筑:根据定义,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这里相当于抗震构造措施已经提高一度查了.另外,当场地类别为Ⅲ、Ⅳ类时,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这里对于甲乙类建筑就有一个双重调整的问题,那么调整的幅度则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确定.因此表1中8度+有“比8度更高的要求”和“9度”两种含义.丙类建筑:7度(0.15g)应按照8度(0.20g)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应按9度(0.40g)查抗震构造措施.丁类建筑:根据定义,允许适当降低查抗震措施,这里也涉及到了双重调整的问题,因此7度(0.15g)还按照7度查抗震构造措施,8度(0.30g)还按8度查抗震构造措施.3)9度和丁类“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这里强调了“比9度更高的要求”;“丁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这里强调的是“适当降低”,有“降低要求”和“降低一度”两种含义,具体结合实际情况确定.4)乙类对于乙类建筑,与一些国家只提高地震作用而不提高抗震措施不同,我国规范中对乙类只提高一度查抗震措施,没有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性价比较高.为了方便查阅,不同抗震设防类别、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的建筑,其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可归纳于表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7e2bb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18.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危害。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等不同特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标准。
首先,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抗震设防分为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不同类型。
对于住宅建筑,通常采用轻型结构和柔性连接等抗震措施,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
而对于商业建筑和工业建筑,由于其结构和用途的特殊性,需要采用更为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增加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
其次,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可以将抗震设防分为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等不同类型。
不同结构形式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抗震设防措施。
例如,对于框架结构建筑,可以通过增加节点的抗震连接件、设置剪力墙等方式来提高其抗震能力;对于剪力墙结构建筑,可以通过增加墙体的厚度和设置加固筋等方式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再次,根据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可以将抗震设防分为不同的等别。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破坏性的程度,通常分为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和Ⅴ度,地震动参数是指地震波在地面上的振动参数,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
不同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对建筑物的影响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例如,在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建筑物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抗震设防标准,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不仅仅是在设计和施工阶段进行考虑,更重要的是在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阶段进行落实。
只有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维护各个阶段都严格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才能真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结构形式、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标准,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33-2008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33-2008](https://img.taocdn.com/s3/m/cd6911abdd3383c4bb4cd214.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2008.7.30发布2008.7.30实施1 总则1.0.1 为明确建筑工程抗震设计的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以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分类。
1.0.3抗震设防区的所有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1.0.4制定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的行业标准,应遵守本标准的划分原则。
本标准未列出的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分类应按专门规定执行。
2 术语2.0.1抗震设防分类Seismic fortification category for structures根据建筑遭遇地震破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的程度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对各类建筑所做的设防类别划分。
2.0.2 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2.0.3 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3 基本规定3.0.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1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2 城镇的大小、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建筑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抗震救灾影响及恢复的难易程度。
4建筑各区段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按区段划分抗震设防类别。
下部区段的类别不应低于上部区段。
5不同行业的相同建筑,当所处地位及地震破坏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不同时,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注:区段指由防震缝分开的结构单元、平面内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或上下使用功能不同的部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c254b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21.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建筑物抵抗地震破坏的能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为了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进行科学分类和规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一、按照建筑物用途分类。
1. 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是指用于人居住的建筑,包括单体住宅、多层住宅、别墅等。
对于住宅建筑的抗震设防,主要考虑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建筑的结构稳定性,采取加固墙体、设置抗震支撑等措施。
2. 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主要用于商业经营和办公,包括商场、写字楼、宾馆等。
对于商业建筑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建筑内部设施的稳固性和人员疏散通道的设置,采取加固柱子、设置避震支架等措施。
3.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主要用于生产制造,包括工厂、车间、仓库等。
对于工业建筑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建筑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和生产设备的安全性,采取加固梁柱、设置减震装置等措施。
二、按照地震烈度分类。
1. 小震区。
小震区是指地震烈度较小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不超过6度。
在小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主要考虑地基的承载能力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采取加固基础、设置减震支座等措施。
2. 中震区。
中震区是指地震烈度适中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在6-8度之间。
在中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地震烈度较大的影响,采取加固结构、设置减震墙体等措施。
3. 大震区。
大震区是指地震烈度较大的地区,一般地震烈度超过8度。
在大震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需要考虑地震烈度极大的影响,采取加固整体结构、设置减震层等措施。
三、按照建筑结构分类。
1. 钢结构建筑。
钢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结构采用钢材构件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在钢结构建筑的抗震设防中,主要考虑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采取加固连接点、设置减震梁等措施。
2. 混凝土结构建筑。
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指主要承重结构采用混凝土构件的建筑,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抗震性能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https://img.taocdn.com/s3/m/5cc7e95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0.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一、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根据地震危险性评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
甲类指地震危险性很高,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指地震危险性较高,可能发生一定次生灾害的建筑;丙类指地震危险性一般,次生灾害不严重的建筑;丁类指地震危险性较低,不会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
二、地震影响、场地和地基1. 地震影响:应考虑近震和远震的影响,特别注意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震源深度、震源机制等参数。
2. 场地选择:应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如开阔平坦的坚硬场地,避免在不良地质条件的地段进行建设。
3. 地基处理:应根据场地地基条件,采用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强基础刚度、改善地基土的性质等。
三、结构体系、抗震承载力验算1. 结构体系:应采用有利于抗震的结构体系,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
2. 抗震承载力验算:应按照国家现行规范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
四、结构构件与连接节点抗震承载力1. 结构构件:应确保结构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避免因构件失稳而导致整体结构破坏。
2. 连接节点:应加强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
五、多层及高层建筑抗震构造措施1. 墙体:应采用有利于抗震的墙体材料和构造形式,如加气混凝土砌块、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等。
2. 楼盖:应采用有利于抗震的楼盖形式和材料,如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钢纤维混凝土楼盖等。
3. 结构构件连接:应加强楼层之间结构构件的连接,确保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整体性能。
六、特殊构筑物、建筑幕墙及组合结构的抗震措施1. 特殊构筑物:应采取特殊的抗震措施,如加设支撑、加固节点等。
2. 建筑幕墙:应采用有利于抗震的幕墙材料和构造形式,如石材幕墙、玻璃幕墙等。
3. 组合结构:应采取有效的组合抗震措施,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七、建筑设备抗震设计1. 给水排水系统:应采取有利于抗震的给水排水系统,如设置缓冲罐、防震支架等。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版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版](https://img.taocdn.com/s3/m/73d86f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30.png)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2021版抗震设防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及人员的危害。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划分建筑物抗震设防级别的标准。
以下是2021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内容,共计2000字。
一、引言1.1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增长,建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地震对建筑物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标准。
1.2目的本标准旨在根据地震烈度、地基条件、建筑物用途等因素,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级别,为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提供参考依据。
二、术语和定义2.1抗震设防级别根据建筑物所处地理位置、用途和地震影响程度,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级别,包括一般抗震设防、中等抗震设防和重要抗震设防。
2.2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质和概率,将地震区域划分为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包括Ⅰ、Ⅱ、Ⅲ、Ⅳ、Ⅴ五个等级。
三、建筑物分类标准3.1一般抗震设防建筑物一般抗震设防建筑物适用于地震烈度为Ⅰ、Ⅱ级的地区,且建筑物用途为住宅、一般办公楼、商业综合楼等。
3.2中等抗震设防建筑物中等抗震设防建筑物适用于地震烈度为Ⅲ、Ⅳ级的地区,且建筑物用途为医院、学校、机关大楼、超高层建筑等。
3.3重要抗震设防建筑物重要抗震设防建筑物适用于地震烈度为Ⅴ级的地区,且建筑物用途为核电站、大坝、重要交通枢纽等。
四、划定抗震设防级别的依据4.1地震烈度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活动性质和概率,确定建筑物所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4.2地基条件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和地下水位等地基条件,判断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3建筑物用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功能和承载人员数量等因素,确定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级别。
五、其他要求5.1抗震设计根据所属抗震设防级别,进行相应的抗震设计计算,并采取合理的结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第 3.0.3 条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本条提到的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规范中未明确指出所包含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费劲。
最近接触一个项目,乙类建筑(即重点设防类),框架结构,7度设防,结构高度小于24米。
抗震等级到底是二级还是三级?或者说抗震等级是抗震措施还是地震作用?
首先,我们看看GB50011-2010是如何定义的:
2.1.4 地震作用earthquake action
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2.1.10 抗震措施seismic measures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1.11 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 of seismic 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与地震作用相关的内容:
抗震设防烈度、场地土类别、设计地震分组。
与抗震构造措施相关的内容:
钢筋锚固长度、构造柱的设置、填充墙的拉结、减震隔震等细部构造措施,包括抗震概念设计的内容如结构体系的布置、几何平立面的规则性判定等。
与抗震措施相关的内容:
内力调整系数、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剪重比、软弱层、薄弱层等的判定。
可见,抗震等级应是属于抗震措施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