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 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 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 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 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 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 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 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 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 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 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 处所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 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 强了人们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 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居住民俗
• 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 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 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 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 调等 。
1、居住民俗的形成
•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 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 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 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 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 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 三个时期。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 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 养牲畜。家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 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 住人,其下圈养牲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 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 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 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 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日本有 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 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 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居住民俗的形成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 为三个时期: 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居住民数的发展期
居住民俗的形成
分期 创始期
居住方式 穴居、巢居
特点 原始群居、生死分居 不稳定 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 多样化
过渡期 形成期
风篱、原始帐篷 帐篷、窑洞、干栏式、庭院式等等
居住的惯制
居住惯制是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 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 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住房的分配 公房 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宅基选址 住宅外部布局 住宅内部布局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建房与入住 建房与入住的程序有: 建房: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 入住仪式:择日入住、祖宗神位、庆祝。 装饰:门窗装饰、梁架装饰、墙壁装饰、屋 顶装饰、屋内地面及其他装饰。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居住类型: 四合院 客家围楼 窑洞 “一颗印”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实用性 艺术性 伦理性 宗教性
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 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 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 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北方以北京的四 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 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 雨因而以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 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 筑史林。
中国旅游民俗第六章 居住民俗
天井窑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 窖”,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
在庭院四周的人工崖面上开挖崖面窑洞,和 靠崖窑相似。
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 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是农民生 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 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 “活化石”。
北方民宅以大院为主,建筑气势威严,其高大华贵, 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 出四平八稳的姿态,处处是以礼为本的建筑特色。
其代表为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等。 在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四合院的庭院空间相
对扩大,以引纳阳光,演化为东北大院。
四合院是汉、满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北京、天津等 地,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 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形成并列 的窑洞。
靠崖窑还可以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 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 梯上下。
在靠崖窑前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 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拱式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房顶 为拱形的窑洞,其布局可以像其他房屋一样 展开,有一层的,有两层的,也可以构成四 合院。
求吉保平安的镇宅
厌胜
稳居
在我国居住民俗中,一般情况在屋后不能挨着再起 屋,民间谓之“停丧”,损人口。
如果人在此屋居住则不吉利。在人们的观念中,一 般前下后上,前卑后尊。如果屋后再起屋,则势必 打乱已有的尊卑关系,为礼教所禁。在此观念下, 同样认为在三合式、四合式庭院内,厢房不得高于 正房,前房不得高于后房,谓之“奴不欺主”。
(2)居室的辅助性建筑:
在我国调解室内寒暑、干湿、阴暗的部位, 因地方民族习惯不同而各有差异。窗户的形 式、采光的方法、炉灶的类型、火塘的部位 等多种多样。如东北地区卧室以火炕为标志, 火炕直通炉灶取暖。尤其是满族的“口袋 房”,最能代表当地冬季御寒的居住特点。
4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民俗
居住民俗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和地形与气候相当复杂 的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对居住场所的建造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演变过程。
民俗
一、居住类型 (一)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在民智未开的原始社会之初,人们不会从事 生产,也不会建造住所,只能在大自然中寻 找栖身之处,于是天然形成的岩洞便成为理 想的选择对象。
民俗
北方半地穴式房屋有方、圆两种,初期是向 下挖穴取土培于四周,上面搭一个简易的棚 子,类似于今天农村的窝棚。 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房屋的 坚固性和实用性,用白灰、草泥拌涂抹四壁。 初期在地面上的建筑一般是木骨泥墙。室内 有支撑粗大的木构架,屋顶为两面坡式。
民俗
此后房屋建筑不断向地面建筑迈进 但直到商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仍有较重要 的地位,尤其在乡野之中。至战国时代,地 面建筑才在平民百姓中流行。 房屋布局都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由群集性 到分散性的发展历程。 商周时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发展与家庭制度 的进化,小型房屋越来越多。
民俗
(六)碉楼式民居
1、西藏的碉楼 平顶房在西藏地区十分普遍。 清《西藏志》载:前后藏各处,房皆平顶, 砌石为之,上覆以土石,名曰碉房,有二三 层至五六层。
民俗
平顶房的建筑一般以石块或夯土筑墙。室内 以木桩支撑,屋顶是用土筑的平顶,顶上可 作晒台。房屋多建于向阳高处,坐北向南, 造型奇特。 藏区的寺庙也采用平顶建筑方式,沿山夯土 而建,栉次毗连,色泽质朴,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布达拉宫是此类建筑的杰出代表。
民俗
战国秦汉时代,个体小农家庭成为农村家庭 的主体,五口之家是当时农村普遍模式,因 此房屋建筑也以“一宇二内”为典型的样式。 其基本形态乃以墙壁为外廓,内部有“一宇 二内” 即一间堂屋(客厅)和二间房(卧房)之结 构为典型。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居住习俗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三)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与华北相类似,惟其盛产木材,房屋建
造除用木构梁架外,还有木板做壁,抹白泥加厚,光 洁成墙,房顶盖瓦或茅草,其余门窗及室内摆设与华 北民居相同。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东北民居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四)东南民居 传统民居楼房一般只是二层,仍以木构架
四合院模型
四合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二)陕北民居 陕北取黄土高原上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
Hale Waihona Puke 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在地面挖坑,内三
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 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
(五)西南民居 西南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要分布在中国西南
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 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 的楼居。它是单栋独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 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 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
习惯。总体上说,包括居室类型、建房仪式和居住信仰等。 (二)居住习俗制约因素
1.地域因素(自然环境) 2.民族因素 3.历史因素 4.社会因素
山西大院
不同地区汉族的居住习俗
(一)华北民居 华北平原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多数是平房,房屋结构以木柱托梁架檩,支撑
椽条和轻瓦屋顶,以青砖墙、生砖墙、石墙及夯土墙维护北、东、西三面,南向 开门有窗户。低窗台,窗户过去多支摘窗,窗上有棂格、糊纸,现在多作死扇窗, 安大玻璃,屋内光线充足。室内砌有土炕,与灶相通。炕上铺席,席上铺毡,上 置矮桌,可进餐或待客。屋顶多是人字形(俗称两面坡),坡斜度平缓。除瓦顶之 外,还有在椽条上垫细树枝抹泥做顶的。为省工结实,关中平原及山西民居建筑 屋顶多取一面坡式。北方汉族院落组合多作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中国居住文化
中国居住文化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居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远古的穴居、到古代的庭院,再到现代的公寓、别墅,中国的居住文化在不断演变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展现出时代的变迁。
一、穴居文化:远古的智慧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在山洞中居住。
这种穴居的生活方式,虽然简陋,但却蕴含着先人的智慧。
他们利用天然的山洞,或挖掘土洞,创造出最初的居住环境。
这种居住方式,既能够抵御野兽的侵袭,又能提供一个相对温暖的住所。
如今,尽管我们已经远离穴居的生活,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民俗活动中窥见穴居文化的影子,例如陕北的窑洞。
二、庭院文化:古典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穴居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庭院。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庭院中,有假山、有池塘、有花木,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够享受到生活的宁静。
庭院文化还体现在风水学说上,它关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在庭院中,每一个物件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和讲究,这正是中国居住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公寓文化:现代的产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庭院逐渐被现代化的公寓所取代。
公寓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它不再是私人定制的空间,而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居住区域。
在公寓中,人们共享电梯、走廊等公共设施,形成了一种新的邻里关系。
与此同时,公寓文化也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适度和便捷性,对于室内装修和家居摆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这也促使了家居设计和装修行业的蓬勃发展。
四、别墅文化:豪华与自然共存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别墅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居住方式。
别墅通常位于郊区或风景名胜区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别墅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古典的中式风格,也有现代简约风格。
别墅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定制,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居住环境。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3 (3)居住民俗
第三节居住民俗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五、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六、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七、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八、有关住房的信仰
九、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十、云南居住民俗举例。
居住民俗
(一)风水与民居
2、住宅外部布局 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表现在 (1)住宅与水 (东进南出,和谐搭配) (2)住宅与路
(路在宅右为最贵,不可在宅后;路不冲门)
(3)住宅与山 (北面主峰、西东次峰,又靠有延)
(一)风水与民居
3、住宅内部布局 (1)住宅地势 坐北朝南 北高南低,西高东低 (2)住宅格局 如:大院文化
居住惯制的主要体现
1、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烧烤食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
(2)家庭生活的中心;
(饮食、取暖、议事、睡眠的场所)
(3)火塘边座次、睡次;
(瑶族男左女右、长上晚下;普米族左男铺、右女铺)
(4)神圣的地方。
(火塘上方供家神、祖先神,任何人不许触动;不许跨过火塘;不许用利器捅火;不 许脏水泼火)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二)居住的惯制
(三)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 3、居住民俗的发展期
1、居住民俗的创始期
利用天然空间(洞穴、树洞等)穴居、巢居。 特点: (1)原始群居,抵御外界侵害 (2)生与死的分居 (3)不稳定性(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特点)
房作卧室及安臵火塘,也有在堂屋设火塘的。
鼓楼:一般为多层宝塔形,下层为方形中心大厅,大可容纳数百人。上面 屋檐为六角形塔式或四边形殿式,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高达四五丈, 为侗族人民休息娱乐和集会议事场所。侗乡寨子寨皆有鼓楼,大的村 寨,一个族姓就有一座鼓楼,有的多到三五座。
(二)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屋内:砌土炕,三面靠墙,高30厘米左右,实心,不烧火,供起居坐卧。
居住民俗
•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 统民居,在元代( 统民居,在元代(公 元1271–1368年)就 年 已出现了。 已出现了。不过现存 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 公元1644–1911 代(公元 世纪30年代 年)到20世纪 年代 世纪 所建的。 所建的。
• 四合院的“四”字,表 四合院的“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合”是围在一起的意 也就是说, 思。也就是说,四合院 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 圈成的。 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 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 支配下, 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 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 四合院是个统称, 落。四合院是个统称,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 及方位的不同, 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 (2)入住仪式 ) •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 择日入住, 择日入住 同开工、上梁一样, 有一个“黄道吉日” 有一个“黄道吉日”。 •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 祖宗神位, 祖宗神位 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 、 •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 民族干栏式民居、 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 的客家土楼 。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1)四合院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 东南角。分内、外院。 东南角。分内、外院。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北 京 : 四 合 院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 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 而来)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窑洞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 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 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
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 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 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
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 南开。
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
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 中放炉灶,烟囱直通包顶。
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
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
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
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
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
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名称:“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居住民俗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天井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C、“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
“一颗印”是汉族传统民居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 云南较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 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 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 所以俗称“一颗印”。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纳西族都是受汉文化影响 较大的民族,他们的传统民居由正房和两例配房加上南面的照壁围合而 成,称为“三房一照壁”,实际类似北方的三合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云南“一颗印”式院落
(4)客家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现在主要留在福建水定、龙岩的客家人民居中,是数百人聚族而居的堡 垒式住宅。
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 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 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 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 居——土楼。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地 坑 院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锢窑(箍窑)是在平地上用土坯、砖石砌筑的拱顶 房屋,锢窑的室内房顶为拱形,与窑洞相似。
(3)庭院住宅
民 俗 风 情 旅 游
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最基本的形式。它的分布非常普遍,从东北三省到 西南高原,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遍及全国各地。庭院住宅从南到北因地理 环境不同有好几种亚型:
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毡房,哈萨克语之为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 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中国居住民俗
❖一 .四合院 ❖二 .干栏 ❖三 .土楼 ❖四 .黄土窑洞 ❖五. 毡房
110205118 刘慧芸
居住民俗
❖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 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 的相互协调等等。
❖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
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 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 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五. 毡房: 圆顶帐篷,用木条做骨架,上蒙毡子。
❖ 几千年来哈萨克族是逐水草的游牧民族,为了适应游牧活, 就创造了毡房,以便于其游牧迁徙。远在西汉时,远嫁至乌 孙的细君公主就说其生活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 兮酪为浆”。穹庐就是指的毡房,从中可知,毡房已有两千 多年的历史了。
土 坑 窑
❖ 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
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 。
❖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
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 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 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 为显著。
❖ 3.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 --四合院住宅装修中有一种最普通、最常见到图案就是“步步 锦”,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 望。
二 .干栏
干栏是南方少数民族住宅建筑形式之一。又称高栏、阁栏、麻栏。
❖ 干栏分两层 ,一般用木、
竹料作桩柱、楼板和上层 的墙壁,下层无遮拦 ,墙 壁也有用砖、石、泥等从 地面砌起来的。
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 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 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 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 季平安”,还有“子孙万 代”、“岁寒三友友”、 “玉棠富贵”、“福禄寿 喜”等等,展示了老北京 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四合院里的绿化也很讲究,各层院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树木、 荷花缸、金鱼池和盆景等。
❖ 正房,是家中地位最高或者最年长的人居住。
❖ 东厢房和西厢房,是家中其他成员居住的房字,且按照东贵西贱原则居住。 耳房规模不大,一般是作为主人的书房或者辅助用房。
❖ 倒座房,一般是男性佣人或者宾客使用的房子 。
❖ 后罩房的基本功能是给女性佣人居住,偶尔也可以是主人家的女儿居住的空 间。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
四合院蕴含的文化内涵
❖ 1.儒教思想和宗族观念
❖ --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的 家庭是封闭式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四合院 也是封闭式的。
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 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得方向一致。
土楼文化内涵
❖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 的凝聚中心。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强烈的家族伦 理制度。
❖ 第二、 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客家土楼 建造中,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亦多用 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
❖ 第三、 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 化性。
❖ 建筑布局
❖ 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 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 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 建筑规模
❖ 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 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
一. 四合院
❖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 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一家一 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 建筑历史
❖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 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 建筑意义
❖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 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 院的基本特征。
❖ 屋顶为人字形 ,覆盖以树 皮、茅草或陶瓦。上层住 人,下层用作圈养家畜或 置放农具。
❖ 此种建筑可防蛇、虫、洪 水、湿气等的侵害,主要 分布在气候潮湿地区。
傣族干栏式竹楼
三. 土楼
福 建 土 楼
❖ 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 (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 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 关,福建尤为明显。
❖ 第四、 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 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四. 黄土窑洞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
❖ 黄河中游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为中国传统 窑洞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
❖ 黄土窑居取之自然且融于自然,具有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 性强等特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 储热能力,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土楼的建筑工艺
❖ 材料:主要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楼最 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砖、瓦等的用量相 对较少。
❖ 布局:最显著的特点是: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 群体布局依山就势,沿溪(河、涧)落成,面向溪河,背向青山。
❖ 结构: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非主体建筑即楼 内被围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