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职业高中高一(上)数学教案
职高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职高高一数学教案模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职高高一数学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职高高一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我介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了解本册数学书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3、明确数学课和数学作业的要求,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通过讲故事,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
2、悟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自我介绍。
1、同学们知道这节是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的?(板书:数学)2、大家认识我吗?怎样欢迎?“汤”有几笔,你怎么数出来的?3、你了解汤老师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的互动)4、知道怎么联系我吗?背一背:(谁能说一说怎么快速的记住老师的电话)二、认识本学期学习任务。
1、如果现在请你看一看数学课本的目录,再来向大家介绍本书的内容,你能行吗?试一试吧。
三、介绍本学科的相关要求。
问题1:上课前要做哪些准备?怎样爱护书本?(一)学习用品。
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放在左上角。
(安排检查组长)2、书本要包皮,不乱涂、乱划、乱写。
3、作业用同一种颜色的笔。
问题2:课堂上注意哪些纪律?在教师办公室注意哪些纪律?(二)学习纪律。
1、坐姿端正不做小动作(慎言慎行)2、积极发言,声音响亮,表达完整。
3、老师讲话时看老师,老师写字时看黑板。
4、预备铃响后马上回座位静候老师到来。
5、上课迟到或进老师办公室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
6、在教师办公室不得随意讲话,排队三人以上时,第四人应在办公室外等候,出一人后再进。
7、做作业独立完成。
讨论、请教同学等同抄写,在家不会写可以问家长,家长也不会的注明原因可不写,在校可以问老师。
8、课间不得写作业(订正除外)问题3:做作业应注意些什么?(三)家庭作业要求。
(完整版)中职高一上学期教案全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是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 的交集.归纳总结了解生思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I,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I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1已知集合A,B,求A∩B.(1) A={1,2},B={2,3};(2) A={a,b},B={c,d , e , f };(3) A={1,3,5},B= ∅;(4) A={2,4},B={1,2,3,4}.分析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A∩B是由集合A和集合B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 说明强调观察思考通过例题进一步领会交集注意观察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 B I .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 B =-I .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 B I .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 B x x x x=-<<I I 剟{}|02x x =<„.由交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任意两个集合A ,B ,都有 (1)A B B A I I =;(2)A A A =I ,∅=∅I A ; (3)B B A A B A ⊆⊆I I ,;(4)如果A B A B A =⊆I 那么,. 引领讲解说明引领强调 含义 说明 启发 引导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 思考 求解 了解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 可以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2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练习1.3.11.设{}1,0,1,2A =-,{}0,2,4,6B =,求A B I .提问 巡视动手 求解及时 了解 学生教 学 过 程教师 行为 学生 行为 教学 意图 时间(1)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由集合A 和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 归纳 强调 回答 理解 强化 讨论 教师 归纳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I ,B A Y .解 {}{}{}22,1,0,15,3,2=-=I I B A ;{}{}2,1,0,15,3,2-=Y Y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I ,B A Y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 B x x =<I ≤2},{0A B x x =<U ≤3}. 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领会 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1.{}{}1,0,1,2,0,2,4,6A B =-=,求B A I ,B A Y .2.{}{}22,04A x x B x x =-<=剟?,求B A I ,B A Y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85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 (2)书面作业:一点通1.3;(3)实践调查: 举出交集和并集的生活实例. 说明记录90【课题】 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 A ð,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 A x x U x A =∈∉且ð.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 A ð简记为A ð,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 强调 引导 说明记忆 观察 领会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 ð及B U ð.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解 {}0,2,6,7,8,9A =ðU ;{}0,1,2,4,6,9B =ðU .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ð.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ð.解 {}|12A x x x =->或„ð.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ð;因为说明 讲解 引领 引导 分析讲解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理解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时之间.如何表示列车的运行速度的范围? 解决不等式:200<v <350; 集合:{}|200350v v <<;数轴:位于2与4之间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线段; 还有其他简便方法吗? 引导 讲解思考 了解 领会复习 相关 知识5*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概念一般地,由数轴上两点间的一切实数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区间.其中,这两个点叫做区间端点.不含端点的区间叫做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其中2叫做区间的左端点,4叫做区间的右端点.含有两个端点的区间叫做闭区间.如集合{}|24x x 剟表示的区间是闭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 说明 引导讲解 强调 细节理解 记忆 领会认知 各种 有限 区间 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 B U ,A B I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U , [0,4)A B =I .质疑 分析 讲解思考 理解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15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U ,A B I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U ,A B I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U ,A B I . 巡视 辅导思考 解题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2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 质疑 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思考 领会 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 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 B U ,A B I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 B B =-∞=U ;(2)(,2)A B A =-∞=I .质疑 说明 讲解观察 思考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例3 设全集为R,集合(0,3]A=,集合(2,)B=+∞,(1)求Að,Bð;(2)求A BIð.解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B的数轴表示,得(1) (,0](3,)A=-∞+∞Uð,(,2]B=-∞ð;(2) (0,2]A B=Ið.启发强调领会主动求解规范书写30*理论升华整体建构下面将各种区间表示的集合列表如下(表中a、b为任意实数,且a b<).区间(,)a b[,]a b(,]a b集合{|}x a x b<<{|}x a x b≤≤{|}x a x b<≤区间[,)a b(,)b-∞(,]b-∞集合{|}x a x b<≤{|}x x b<{|}x x b≤区间(,)a+∞[,)a+∞(,)-∞+∞集合{|}x x a>{|}x x a≥R引导分析思考互动总结小组讨论教师归纳35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教材练习2.2.21. 已知集合[)1,4A=-,集合(]0,5B=,求A BU,A BI.2.设全集为R,集合(,1)A=-∞-,集合(0,3)B=,求Að,Bð,B AIð.巡视指导求解交流反馈学习效果40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3)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引导提问总结反思交流引导学生总结43 *继续探索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教材章节2.2,一点通2.2;(2)书面作业:教材习题2.2,一点通2.2训练题.说明记录45【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观察函数26y x =-的图像:方程260x -=的解3x =恰好是函数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在x 轴上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在x 轴下方的函数图像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恰好是不等式260x -<的解集{|3}x x <.归纳 一般地,如果方程0ax b +=(0)a >的解是0x ,那么函数y ax b =+图像与x 轴的交点坐标为0(,0)x ,并且(1)不等式0ax b +>(0)a >的解集是函数y ax b =+的图像在x 轴上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0{|}x x x >;(2)不等式0ax b +<(0)a >的解集是函数y ax b =+在x轴下方部分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即0{|}x x x <. 总结由此看到,通过对函数y ax b =+的图像的研究,可以求出不等式0ax b +>与0ax b +<的解集.引领分析讲解 提炼 观察 领悟 理解 认知复习 相关 知识 内容 强化 知识 点的 内在 联系 突出 数形 结合15*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二次不等式. 一般形式2()0ax bx c ++>…或 2()0ax bx c ++<„()0a ≠.讲解强调 理解 记忆 明确 定义20 *动手探索 感受新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U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 强调 讲解理解 领会 记忆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4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当0a >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如下表所示: 方程或不等式解集0∆>0∆=0∆<20ax bx c ++= {}12,x x{}0x∅20ax bx c ++> 12(,)(,)x x -∞+∞U00(,)(,)x x -∞+∞UR 20ax bx c ++… (][)12,,x x -∞+∞UR R 20ax bx c ++< 12(,)x x∅∅ 20ax bx c ++„[]12,x x {}0x∅表中2124,b ac x x ∆=-<.引领 归纳强化领会 总结 记忆综合 归纳 便于 学生 理解 记忆5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1)260x x -->; (2)29x <;(3)25320x x -->;(4)22430x x -+-„.质疑观察 思考【课题】2.4含绝对值的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含绝对值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了解ax b c +<或ax b c +>的解法. 能力目标:(1) 通过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与数学思维能力; (2)通过数形结合的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学重点】(1)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法 .(2)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教学难点】利用变量替换解不等式ax b c +<或ax b c +>. 【教学设计】(1) 从数形结合的认识绝对值入手,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观察图形得到不等式x a <或x a >的解集; (3) 运用变量替换,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 加强解题实践,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解决对任意实数x ,有,0,0,0,,0.x x x x x x >⎧⎪==⎨⎪-<⎩其几何意义是:数轴上表示实数x 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拓展不等式2x <和2x >的解集在数轴上如何表示? 根据绝对值的意义可知,方程2x =的解是2x =或2x =-,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如图(1)所示);不等式2x >的解集是(,2)(2,)-∞-+∞U (如图(2)所示).提问 归纳总结 引导分析思考 回答 观察 领会复习 相关 知识 点为 进一 步学 习做 准备 充分 借助 图像 进行 分析1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一般地,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不等式x a >(0a >)的解集是()(),,a a -∞-+∞U . 试一试:写出不等式x a „与x a …(0a >)的解集. 总结 强化理解 记忆强调 特点1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解下列各不等式:(1)310x ->; (2)26x ?.分析:将不等式化成x a <或x a >的形式后求解.解 (1)由不等式310x ->,得13x >,所以原不等式的分析思考进一 步巩 固知 识点(2)(1)。
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
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教案标题:职高数学必修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职业高中学生设计一节关于数学必修一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数学必修一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1. 理解数学必修一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代数、几何和概率等方面;2. 掌握数学必修一中的基本技能,包括计算、解方程、作图等;3. 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涵盖数学必修一中的以下几个重要内容:1. 代数:包括代数式的化简、方程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求解等;2. 几何: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3. 概率:包括概率的基本概念、计算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与讨论(20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介绍数学必修一中的代数、几何和概率等知识点; - 结合实际例子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练习与巩固(2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4. 拓展与应用(15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重要概念和技能;-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出问题和建议;- 预告下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资源:- 数学教科书和课本;- 练习题和试卷;-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实际问题的案例和材料。
职高高一教案模板教案范文数学
课时:2课时年级:职高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能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2. 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一次函数图像的识别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际问题中函数关系的确定。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练习题3. 小组合作学习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打折、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数学模型。
2. 引入一次函数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一次函数的概念:函数y=kx+b(k≠0)称为一次函数。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斜率k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截距b表示直线与y轴的交点。
3. 一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4. 举例说明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实例分析1. 展示实例:购物打折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函数关系,得出一次函数模型。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2.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2. 提问:如何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二、新课讲授1. 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确定: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
2.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工资、计算路程等。
三、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共同分析、讨论,建立函数模型。
2. 各小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提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合作,使学生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职高高一数学上册全部讲解
职高高一数学上册全部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针对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全面讲解数学上册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数与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方法上仍需提高。
考虑到职高学生的学习特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实数与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指数与对数、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与职业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4)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耐挫力。
(4)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严谨、踏实的作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职教高一数学教学
职教高一数学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旨在针对职教高一学生进行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以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涵盖代数、几何、三角等多个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和数学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的对象为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定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由于个体差异,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克服数学学习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数学水平。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及其应用,如函数、方程、不等式、三角函数、几何图形等;(2)熟练运用数学符号、术语,具备一定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3)掌握数学基本解题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能解决实际问题;(4)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如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等;(5)掌握数学软件和信息技术工具,辅助解决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4)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5)组织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4)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毅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5)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技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职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职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职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职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椭圆的方程要求: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重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难点:椭圆的方程与几何性质.二、点:1、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和性质定义第一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第二定义:平面内到动点距离与到定直线距离的比是常数e.(0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图形焦点在x轴上焦点在y轴上性质焦点在x轴上范围:对称性:轴、轴、原点.顶点:,.离心率:e概念:椭圆焦距与长轴长之比定义式:范围:2、椭圆中a,b,c,e的关系是:(1)定义:r1+r2=2a(2)余弦定理:+-2r1r2cos(3)面积: = r1r2 sin ?2c y0 (其中P()三、基础训练:1、椭圆的标准方程为,焦点坐标是,长轴长为___2____,短轴长为2、椭圆的值是__3或5__;3、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为 ___;4、已知椭圆上一点P到椭圆一个焦点的距离是7,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5、设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B1B是短轴,,则椭圆的离心率为6、方程 =10,化简的结果是;满足方程7、若椭圆短轴上的两个三等分点与两个焦点构成一个正方形,则椭圆的离心率为8、直线y=kx-2与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顶点,顶点在椭圆上,则10、已知点F是椭圆的右焦点,点A(4,1)是椭圆内的一点,点P(x,y)(x≥0)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大值是 8 .【典型例题】例1、(1)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长轴长是短轴长的3倍,短轴长为4,求椭圆的方程.解:设方程为.所求方程为(2)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右焦点到短轴端点的距离为2,到右顶点的距离为1,求椭圆的方程.解:设方程为.所求方程为(3)已知三点P,(5,2),F1 (-6,0),F2 (6,0).设点P,F1,F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为,求以为焦点且过点的椭圆方程.解:(1)由题意可设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4)求经过点M(, 1)的椭圆的标准方程.解:设方程为例2、如图所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A(离地面最近的点)距地面439km,远地点B(离地面最远的点)距地面2384km,并且、A、B在同一直线上,设地球半径约为6371km,求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精确到1km).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使点A、B、在轴上,则 =OA-O = A=6371+439=6810解得 =7782.5, =972.5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为例3、已知定圆分析:由两圆内切,圆心距等于半径之差的绝对值根据图形,用符号表示此结论:上式可以变形为,又因为,所以圆心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解:知圆可化为:圆心Q(3,0),设动圆圆心为,则为半径又圆M和圆Q内切,所以,即,故M的轨迹是以P,Q为焦点的椭圆,且PQ中点为原点,所以,故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是:例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和|(1)求椭圆的方程;(2)若点P在第三象限,且∠ =120°,求.选题意图:综合考查数列与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等比定理进行解题.解:(1)由题设||=2||=4∴ , 2c=2,∴b=∴椭圆的方程为.(2)设∠ ,则∠ =60°-θ由正弦定理得:由等比定理得:整理得:故说明:曲线上的点与焦点连线构成的三角形称曲线三角形,与曲线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常常借助正(余)弦定理,借助比例性质进行处理.对于第二问还可用后面的几何性质,借助焦半径公式余弦定理把P 点横坐标先求出来,再去解三角形作答例5、如图,已知一个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P向轴作垂线段PP?@,求线段PP?@的中点M的轨迹(若M分 PP?@之比为,求点M的轨迹)解:(1)当M是线段PP?@的中点时,设动点,则的坐标为因为点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所以点(2)当M分 PP?@之比为时,设动点,则的坐标为因为点在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径为2的圆上,所以有,即所以点例6、设向量 =(1, 0), =(x+m)+y =(x-m)+y +(I)求动点P(x,y)的轨迹方程;(II)已知点A(-1, 0),设直线y= (x-2)与点P的轨迹交于B、C两点,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若存在,求出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I)∵ =(1, 0), =(0, 1), =6上式即为点P(x, y)到点(-m, 0)与到点(m, 0)距离之和为6.记F1(-m, 0),F2(m, 0)(0∴ PF1+PF2=6>F1F2又∵x>0,∴P点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的右半部分.∵ 2a=6,∴a=3又∵ 2c=2m,∴ c=m,b2=a2-c2=9-m2∴ 所求轨迹方程为(x>0,0<m<3)( II )设B(x1, y1),C(x2, y2),∴∴ 而y1y2= (x1-2)?(x2-2)= [x1x2-2(x1+x2)+4]∴ [x1x2-2(x1+x2)+4]= [10x1x2+7(x1+x2)+13]若存在实数m,使得成立则由 [10x1x2+7(x1+x2)+13]=可得10x1x2+7(x1+x2)+10=0 ①再由消去y,得(10-m2)x2-4x+9m2-77=0 ②因为直线与点P的轨迹有两个交点.所以由①、④、⑤解得m2= <9,且此时△>0但由⑤,有9m2-77= <0与假设矛盾∴ 不存在符合题意的实数m,使得例7、已知C1:,抛物线C2:(y-m)2=2px (p>0),且C1、C2的公共弦AB过椭圆C1的右焦点.(Ⅰ)当AB⊥x轴时,求p、m的值,并判断抛物线C2的焦点是否在直线AB上;(Ⅱ)若p= ,且抛物线C2的焦点在直线AB上,求m的值及直线AB的方程.解:(Ⅰ)当AB⊥x轴时,点A、B关于x轴对称,所以m=0,直线AB的方程为x=1,从而点A的坐标为(1,)或(1,-).∵点A在抛物线上,∴此时C2的焦点坐标为(,0),该焦点不在直线AB上.(Ⅱ)当C2的焦点在AB上时,由(Ⅰ)知直线AB的斜率存在,设直线AB的方程为y=k(x-1).由(kx-k-m)2= ①因为C2的焦点F(,m)在y=k(x-1)上.所以k2x2-(k2+2)x+=0 ②设A(x1,y1),B(x2,y2),则x1+x2=由(3+4k2)x2-8k2x+4k2-12=0 ③由于x1、x2也是方程③的两根,所以x1+x2=从而 = k2=6即k=±又m=-∴m= 或m=-当m= 时,直线AB的方程为y=-(x-1);当m=-时,直线AB的方程为y= (x-1).例8、已知椭圆C:(a>0,b>0)的左、右焦点分别是F1、F2,离心率为e.直线l:y=ex+a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M 是直线l与椭圆C的一个公共点,P是点F1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设= .(Ⅰ)证明:(Ⅱ)若,△MF1F2的周长为6,写出椭圆C的方程;(Ⅲ)确定解:(Ⅰ)因为A、B分别为直线l:y=ex+a与x轴、y轴的交点,所以A、B的坐标分别是A(-,0),B(0,a).由得这里∴M = ,a)即解得(Ⅱ)当时,∴a=2c由△MF1F2的周长为6,得2a+2c=6∴a=2,c=1,b2=a2-c2=3故所求椭圆C的方程为(Ⅲ)∵PF1⊥l ∴∠PF1F2=90°+∠BAF1为钝角,要使△PF1F2为等腰三角形,必有PF1=F1F2,即 PF1=C.设点F1到l的距离为d,由PF1= =得:=e ∴e2= 于是即当(注:也可设P(x0,y0),解出x0,y0求之)【模拟】一、选择题1、动点M到定点和的距离的和为8,则动点M的轨迹为()A、椭圆B、线段C、无图形D、两条射线2、设椭圆的两个焦点分别为F1、F2,过F2作椭圆长轴的垂线交椭圆于点P,若△F1PF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椭圆的离心率是()A、 C、2--13、(20__年高考湖南卷)F1、F2是椭圆C:的焦点,在C上满足PF1⊥PF2的点P的个数为()A、2个B、4个C、无数个D、不确定4、椭圆的左、右焦点为F1、F2,一直线过F1交椭圆于A、B两点,则△ABF2的周长为()A、32B、16C、8D、45、已知点P在椭圆(x-2)2+2y2=1上,则的最小值为()A、 C、6、我们把离心率等于黄金比是优美椭圆,F、A分别是它的左焦点和右顶点,B是它的短轴的一个端点,则等于()A、 C、二、填空题7、椭圆的顶点坐标为和,焦点坐标为,焦距为,长轴长为,短轴长为,离心率为,准线方程为.8、设F是椭圆的右焦点,且椭圆上至少有21个不同的点Pi(i=1,2,),使得FP1、FP2、FP3…组成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9、设,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是椭圆上一点,且,则得.10、若椭圆 =1的准线平行于x轴则m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11、根据下列条件求椭圆的标准方程(1)和椭圆共准线,且离心率为.(2)已知P点在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的椭圆上,点P到两焦点的距离分别为和,过P作长轴的垂线恰好过椭圆的一个焦点.12、已知轴上的一定点A(1,0),Q为椭圆上的动点,求AQ 中点M的轨迹方程13、椭圆的焦点为 =(3,-1)共线.(1)求椭圆的离心率;(2)设M是椭圆上任意一点,且 = 、∈R),证明为定值.【试题答案】1、B2、D3、A4、B5、D(法一:设,则y=kx代入椭圆方程中得:(1+2k2)x2-4x+3=0,由△≥0得:.法二:用椭圆的参数方程及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解)6、C7、(;(0,);6;10;8;;.8、∪9、10、m<且m≠0.11、(1)设椭圆方程.解得,所求椭圆方程为(2)由.所求椭圆方程为的坐标为因为点为椭圆上的动点所以有所以中点13、解:设P点横坐标为x0,则为钝角.当且仅当.14、(1)解:设椭圆方程,F(c,0),则直线AB的方程为y=x-c,代入,化简得:x1x2=由 =(x1+x2,y1+y2),共线,得:3(y1+y2)+(x1+x2)=0,又y1=x1-c,y2=x2-c∴ 3(x1+x2-2c)+(x1+x2)=0,∴ x1+x2=即 = ,∴ a2=3b2∴ 高中地理,故离心率e= .(2)证明:由(1)知a2=3b2,所以椭圆可化为x2+3y2=3b2 设 = (x2,y2),∴ ,∵M∴ ()2+3()2=3b2即:)+(由(1)知x1+x2= ,a2= 2,b2= c2.x1x2= = 2x1x2+3y1y2=x1x2+3(x1-c)(x2-c)=4x1x2-3(x1+x2)c+3c2= 2- 2+3c2=0又 =3b2代入①得为定值,定值为1.职高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2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职高高一数学教学
职高高一数学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课程。
教学任务是在学生已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特别是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函数概念及其性质、三角函数基础、数列概念、立体几何初步等,旨在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抽象思维、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数学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此外,由于学生来源多样,个体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和动机也各不相同。
因此,教学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图像,能够运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解决与角度相关的实际问题;(3)掌握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能够解决数列相关问题;(4)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元素和性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5)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5)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踏实的作风,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数学学习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职高一数学教案模板
中职高一数学教案模板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中职高一数学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中职高一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让学生尽快进行自我调整,明确奋斗目标,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教学内容:重温规章制度,拟定新学期打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今天我把想给大家讲一个假期中在网上看到的小故事。
并且我还可能要给你们一些忠告,这个忠告被许多人证明行之有效,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地想一想。
如果你有心,请记住这个故事,这也是写作文的绝佳材料。
《父子赶牛》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
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
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
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
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
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什么样的习惯是好的习惯?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重温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帮助大家不断进步。
一、常规教育1、进入校园必须穿校服(整套)、佩戴胸卡。
车辆前方必须贴有姓名、班级的显示卡,进校后,将车辆停放在本班停车处,严禁乱放。
2、作息时间的安排:早上、中午、下午清洁时间;经典诵读时间、放学时间、大课间时间,严格按照学习规定的作息时间(强调必须遵守)。
3、集体活动: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4、早读:书本教材、按学习进度读书、背诵。
5、课前准备:按课程表准备下节课的学习用品、相关书籍齐全。
6、上课听讲:严禁以任何借口迟到、早退、逃课,坐姿端正、积极思考、发言大胆、不影响他人学习。
职高数学高一讲解
职高数学高一讲解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以数学课程为载体,旨在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教学任务包括但不限于: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具体来说,教学任务将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研究数集的性质和运算规则,如实数、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探索数学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线性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 分析几何图形的性质,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基础知识;- 掌握初等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包括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和专业知识中的问题。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存在畏惧心理;- 思维方式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学习动机多样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认识有待提高;- 需要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针对上述特点,教学策略将注重个性化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如实数、复数、函数、几何图形等,并掌握相关性质和定理;(2)熟练运用数学运算规则,包括算术运算、代数运算、几何运算等;(3)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解方程、不等式、几何证明等;(4)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能力;(5)了解数学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2)运用启发式、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5)组织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等,提高学生数学实践能力。
高教版中职高一数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高一数学教案教案名称:由数字到代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应用数学中的基本代数概念,如变量、代数式、方程式等。
2.能力目标:能够使用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通过代数化简和变形推导数学关系。
3.过程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代数式的概念和基本运算。
2.熟练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3.能够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代数表达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转化关系。
2.解决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显示几道简单的数学问题,如“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
2.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二、引入代数表达式(15分钟)1.定义代数表达式:“代数表达式是由数字和字母通过运算符号相连而成的表达式,它可以表示数值关系,也可以表示一系列数的计算规则。
”2.用具体的例子解释代数表达式的概念,并解释字母在代数表达式中的含义。
3.提示学生看到代数表达式后,能够快速理解其含义,实现代数式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转化。
三、代数式的运算(20分钟)1.提供几个简单的代数式,要求学生进行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分配律。
2.小组合作讨论,解释运算方法和答案。
3.教师进行及时讲解和复习。
四、实际问题与代数表达式(20分钟)1.举例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代数表达式解决问题。
2.分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思路。
3.教师进行听辨和及时辅导。
五、一元一次方程的引入(20分钟)1.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是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一的方程,解方程就是找到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取值。
”2.通过具体的例子解释方程的含义和解决方法。
3.提供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进行解答并讨论。
六、解决一元一次方程(20分钟)1.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并解决方程。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解答,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职业高一数学教学
职业高一数学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次教学任务针对职业高一学生,以数学课程为核心,旨在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及运算方法,同时注重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数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对象为职业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学习兴趣不足、自信心不足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此外,职业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运算方法;(2)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职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机械加工尺寸、分析电路原理等;(3)提高数学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数据分析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4)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2、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4)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2)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在职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3)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耐心和毅力,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4)教育学生遵循数学伦理,尊重客观事实,树立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上教案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上教案教学内容:代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教学目标:1. 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包括代数式、方程与函数;2. 掌握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能够进行代数式的化简、方程的求解和函数的运算;3. 能够运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代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教学难点:代数式的化简与方程的求解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第一册;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3. 学生参与:提前复习代数基础知识,准备课堂参与。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代数的概念,说明代数在数学中的作用;2. 提问学生对代数的了解,引发学生兴趣。
二、讲解代数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介绍代数式、方程与函数的基本概念与区别;2. 示范代数式的书写与识别;3. 解释代数式中字母的含义与数值的关系。
三、讲解代数的基本运算法则(15分钟)1. 讲解代数式的加减乘除法运算法则;2. 示范代数式的化简过程,包括合并同类项等;3. 讲解方程的解法,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给学生布置代数式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与化简;2. 引导学生在化简与解题过程中,发现代数运算中的规律与技巧;3.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解题心得。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讲解代数式在几何问题中的应用,如勾股定理等;2. 引导学生思考代数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速度题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概括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2. 总结代数的基本内容与方法,鼓励学生多多练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代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但仍需加强练习与巩固。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代数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3篇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难点:向量的构造.四、教学流程设计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与回顾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二、学习新课例1(书中例5)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例2(书中例3)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证法(二)向量法[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例3(书中例4)[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二、巩固练习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三、课堂小结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四、作业布置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①函数的概念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 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3.板书课题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1.问题组一:(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2)由,已知y能否求x?(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4)与有何联系?2.问题组二:(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 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2.引导分析:1)反函数也是函数;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6)要理解好符号f;7)交换变量x、y的原因.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函数y=f(x)函数定义域AC值域CA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1.(投影例题)【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y=3x-1 (2)y=x 1【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1°由y=f(x)反解出x=f(y).2°把x=f(y)中 x与y互换得.3°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2)的反函数是________.(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1)y=-2x 3(xR) (2)y=-(xR,且x)( 3 ) y=(xR,且x)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六、作业习题2.4第1题,第2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设计说明"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职业高中高一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函数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函数的定义和常见表示方法;
2. 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函数的简单运算;
3. 能够应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函数的定义和常见表示方法;
2. 函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1. 函数的符号表示和字母表达法;
2. 函数的运算与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一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 学生:提前预习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复习函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明函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
二、讲解
1. 讲解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定义域、值域、奇偶性等;
2. 讲解函数的运算方法,包括函数的加减、乘除、复合等;
3. 举例说明函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练习
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函数的基本运算和应用;
2. 辅导学生解答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
四、总结
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函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2.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习题;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及时复习课堂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难度适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讲解函数的基本性质时,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函数应用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
职高高1数学书平面向量的教案
职高高1数学书平面向量的教案职高高1数学书平面向量教案模板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核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
下面是作者为你准备的职高高1数学书平面向量的教案,快来鉴戒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职高高1数学书平面向量的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及处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峙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应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知道,第一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运用等,初步知道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靠、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知道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知道。
学生现状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知道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体会和知道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到达知道知识、掌控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摸索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写变量之间的依靠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不但让学生能完本钱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控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情势等。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
中职数学教案高中上册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整数的概念,能够进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运算
教学重点:整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整数运算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
教学准备:教材、板书、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整数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解整数的概念(10分钟)
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整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正负概念及表示方法。
三、整数的加减法(15分钟)
1. 教师示范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讲解运算规则及注意事项。
2. 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四、整数的乘法和除法(15分钟)
1. 教师讲解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并举例进行讲解。
2. 学生进行练习,掌握乘除法的运算方法。
五、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
1.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思路,展示解题过程。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整数的重要性及运用范围。
作业安排: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复习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了整数的概念及运算规则,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整数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
素养。
职业高中数学上册教案
职业高中数学上冊教案
主题:解一元一次方程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难点: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讲义、习题册;
2. 小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并举例说明。
二、讲解(15分钟)
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如等式两边相等、等式两边相减、等式两边相加等);
2. 通过一些简单例题进行讲解。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性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业,希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上。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仍有一定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应用。
中职高一数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能够运用函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函数的概念。
2.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难点:1. 函数概念的深入理解。
2. 如何正确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练习题。
3. 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距离与速度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函数。
2. 提问:什么是函数?函数有什么特点?二、讲授新课(30分钟)1. 函数的概念- 引入:什么是函数?函数有哪些特点?- 讲解: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它将一个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对应到另一个集合中的唯一元素。
- 举例:y = 2x(x∈R)是一个函数,因为对于x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唯一的y值与之对应。
2.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定义:函数的定义域是所有可能的输入值的集合,值域是所有可能的输出值的集合。
- 讲解: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举例:对于函数y = x^2,定义域是全体实数,值域是非负实数。
3. 函数的性质- 讲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等。
- 举例:函数y = x^3是一个奇函数,函数y = x^2是一个偶函数。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完成多媒体课件中的练习题。
2.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函数的概念、定义域和值域、函数的性质。
2. 强调函数在数学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并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以及函数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讷河市职教中心学校2015 至2016 学年度上学期
教
案
课程名称:__数学____
任课班级:_15_会计__
任课教师: __ __ __
课程概况
课题复习二次函数(二)授课时间2015.09.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同学们掌握画二次函数的简图
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求y=0时是否有根并画简图难点:画简图
教学方
法讲解法、演示法、做图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查手机
二、引入新课:根据上节内容引入。
三、新课讲授:
(一)令方程,判根求解。
ax2+bx+c=0
△≤0:找距对称轴距离相等的两个点
△>0:求两个根
(二)做图:
1、有两个根
2、有一个根
3、无根
四、课堂练习题:
1、P35页A组1题(画图)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P41页A组4题(画图)
查人
根据上节所
讲解的内容,
接着学,采用
边提问边讲
解的方法,教
师利用一个
例题进行讲
解演示。
教师公布答
案
由学生进行
小结。
教学后记1、学生做图不规范,没有完成备课所准备的内容。
剩余的留作业了。
2、有听课的时候学习学习很认真,说明孩子是懂事的,而就是没有学习能力
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授课时间2015.09.
德育目标:培养同学们的热爱生活和专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二次不等式的方法难点:理解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表格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一、组织上课:手机的保管
二、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函数和不等式的关系来引出一
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三、新课讲授:
课堂练习题:
1、P35页A组1题(解题)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P41页A组4题(解题)
查人
采用表格的方
法,来使学生记
忆和理解解不
等式的方法。
学生边做题边
总结
教学后记学生记笔记很认真,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掌握的非常明白,三分之一的学生一知半解,三分之一的学生不会。
基础的原因,态度的原因,准备改变态度和方法,试一试。
课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授课时间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