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和都江堰。
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各国的变法及兴修水利都是为了富国强兵,适应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的需要。
反过来,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最终秦取得优势,统一全国。
学习本课内容,首先要把握战国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变化的时代特征。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
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3.核心素养:
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能够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历史事实。
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收集、讲述、表演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思考、讨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乡土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并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每个国家都在致力于经济发展,以免实力不够被其他国家吞并,这就使得当时的社会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生产力的发展又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的变革。
那么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而使秦国最终独霸天下的商鞅变法又是怎样的?要了解这些问题,先让我们来学习“大变革的时代”。
?
【学习目标】
1. 了解战国七雄兼并战争、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识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 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自学检测】
1.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___、____、____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氏取代。
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七国之间发生的著名战役有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________之战。
2.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________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2)内容:
①建立县制,由________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________特权;改革
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废除________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以免除徭役;统一________。
③奖励________,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影响:商鞅变法使________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________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人大震。
——司马迁《史记》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
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提示:长平之战。
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二、商鞅变法
1.图片展示:商鞅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
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
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
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图片展示:都江堰景区和李冰父子塑像
3.都江堰结构:
4.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
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本课小结
一、战国七雄
1.韩、赵、魏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商鞅主持
商鞅变法内容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学反思】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