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绪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28.29%,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
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选题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现象逐渐增多,给社会带来了许多社
会问题。
其中,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本文拟就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如何
解决该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问题分析
1.原因
①家庭环境差。
许多农村地区家庭条件落后,家长也因生计所迫外出打工,无法给予
足够的关爱,使得孩子的思想情感发展受到了影响。
②教育资源缺乏。
农村地区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差,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使留守儿童无
法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③社会环境差。
农村地区的社交环境单一,孩子没有机会参与到多元化的社交活动中,也只能在家里宅着打发时间,导致了孤独感和自卑心理。
2.对策
①提高家庭关注度。
村委会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并与家长沟通,
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加大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持亲密的家庭关系。
②丰富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增加留守儿童的学校和配套教育
资源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③丰富社会环境。
要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如建立留守儿童俱
乐部、儿童乐园等,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开心愉悦的成长环境。
二、结论
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德育缺失问题。
解决此问题需要从真正关注家庭、加大教
育资源建设和丰富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才能帮助留守儿童
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管,德育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 父母缺乏德育意识:由于农村父母多为低收入人群,他们更加关注经济上的困难,忽略了对子女的德育培养。
2. 家庭监管缺失: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容易陷入对社会的不良风气和行为的模仿。
3. 缺少正常的家庭互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亲人间的日常交流和互动,无法获得家庭的温暖和爱。
4. 特殊的社会环境:农村社会道德观念相对宽松,留守儿童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对策提出:1. 家庭教育引导:加强对农村父母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对子女德育的重视和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子女的德育培养。
2. 加强社区的德育引导:社区应建立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机构,组织有关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制定合理的德育计划,并积极组织各种教育活动。
4. 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
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父母培训、建立德育机构、学校与家庭合作等措施,可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不再缺失德育。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而被迫留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资源、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其解决方案。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2.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导致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
3.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4. 安全问题突出:留守儿童独自在农村生活,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如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意外伤害等。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导致许多家庭不得不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2. 政策支持不足:政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不够,导致农村教育资源短缺。
3.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够,认为读书无用,导致孩子缺乏学习动力。
4. 社会支持体系不健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机制。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师资力量,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2. 完善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长的教育观念引导,提高家长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和学习问题。
3. 实施关爱帮扶政策: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关爱帮扶机制,包括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关怀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支持。
4. 鼓励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共同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5. 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教育建设,同时加强对政策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孩子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未来和社会的稳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
祖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陈旧,难以给予孩子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2、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设施简陋,课程设置单一。
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无法及时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学习动力不足由于缺乏家庭的监督和鼓励,许多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部分孩子甚至出现逃学、辍学等现象。
4、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长期的亲情缺失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障碍,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5、安全隐患较大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和节假日缺乏有效的监管,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交通事故等。
同时,他们也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1、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以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户籍制度限制现行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面临诸多困难,导致他们只能留在农村。
3、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学校建设和师资培养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4、社会关爱不够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还不够高,缺乏有效的关爱机制和措施,无法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1、强化家庭教育父母应尽可能增加与孩子的联系,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委托监护人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关注孩子的成长。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论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论文在中国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教育和德育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1.1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缺乏父母关怀和教育的指导,无法形成健康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1.2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一些留守儿童可能表现出厌学、自闭等问题。
1.3 道德观念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亲身体验父母的教育和言传身教,缺乏道德观念的塑造。
这使得他们在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缺陷。
二、留守儿童德育的重要性2.1 培养健全人格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德育对于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通过德育,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2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留守儿童往往在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存在困难。
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2.3 促进心理健康通过德育的方式,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自信、树立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的解决方案3.1 家校合作模式建立起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家校合作模式。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庭访问等形式,与父母交流,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
3.2 建立心理辅导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辅导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3.3 丰富课外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社区互动、艺术课程、实践活动等,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拓宽他们的视野。
3.4 引入德育课程学校应该引入德育课程,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教导留守儿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2024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其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生活原因而被迫留守在农村的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呈现出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1. 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和性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情感、认知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
2. 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尽管国家在农村教育投入上持续加大力度,但受地域、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仍然相对匮乏。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许多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这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文化等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诱惑和干扰。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家长培训、家庭教育指导等活动,使家长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有效的支持。
2. 优化学校教育资源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
同时,应推进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包括整治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网络文化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德育问题也愈来愈突出。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
一、成因分析1.缺乏家庭教育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长时间没有家长陪伴,无法得到及时的家庭教育。
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帮助孩子们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德育方面的缺失。
2.教师资源匮乏在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教师数量较少,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教育经验,无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3.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居住环境相对较差,社会环境也不如城市优越。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的社会影响,导致德育缺失。
二、对策分析加强家庭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重要途径。
父母在外工作期间,应通过各种途径与子女保持联系,了解子女学习和生活情况,全面了解子女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德育计划,帮助孩子理解和认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2.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但目前乡村地区教师的德育课程相对较弱,需要加强德育教育专业技能能力的培训。
对乡村学校教师进行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德育业务水平,以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教育。
3.建立课程资源及德育教育平台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居住,学校应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创造具有特色的德育课程,丰富学习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
可以建立微信公共号,推广德育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加强家庭德育教育、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建立德育教育平台,是解决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对策研究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教育资源的不足,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留守在农村的老人或亲戚家中生活和成长的儿童。
他们由于缺乏家庭生活的关爱和教育,往往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缺乏自律和责任心等。
在农村初中阶段,他们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然而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德育难以取得实效。
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对策制定,来提升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德育实效性。
一、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家庭教育: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指导。
2. 缺乏规范引导: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单一,缺乏社会规范引导,容易形成不良行为。
3. 缺乏自律能力:缺乏家庭监督和规范引导,留守儿童的自律和责任心较差。
4. 缺乏同伴和交往:留守儿童通常缺乏同伴和交往,导致社交能力较弱。
5. 学业困难:留守儿童的学业困难较大,不能得到及时的家庭教育指导。
以上问题导致了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的不足,需要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
1. 加强家庭教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让父母能够远程进行家庭教育。
2. 加强学校德育:加大学校德育教育投入,通过思想政治课和班会活动等形式,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增加社会熏陶: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和社交能力。
4. 增设关爱班级:建立留守儿童关爱班级,由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关爱和心理疏导。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和关爱能力。
以上对策可以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
三、实施效果与展望通过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对策的实施,可以明显提升留守儿童的德育效果。
加强家庭教育能够弥补父母不在家的缺陷,使得留守儿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更好的教育。
学校德育的加强可以补充家庭教育的不足,使得留守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好的德育引导。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一般指的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离家谋生或离异等原因而留在农村由亲戚或祖辈照顾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身心双重的困扰,其中道德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分析1.1 缺乏正面的社会引导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与关爱,往往无法获得正面的社会引导。
他们生活在艰苦的农村环境中,缺乏正面的社会教育,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1.2 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陪伴,精神上感到孤独和空虚,这种孤独感和空虚感容易导致其道德观念偏离轨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
1.3 对家庭贫困环境的不理解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在长大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家庭贫困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容易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不满情绪,导致道德观念的扭曲和消极行为的产生。
1.4 缺乏良好的角色模仿儿童成长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角色模仿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很难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对策2.1加强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
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意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2.2 增强社会关爱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儿童的课余生活,给予他们更多的亲情关怀和社会关爱,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精神空虚感。
2.3 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课堂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行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4 搭建良好的环境政府和社会应该为留守儿童搭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正面引导和良好的角色模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孩子的父母或者双亲都到城镇去务工,他们留下了孩子在村里由亲戚或者祖辈们照顾。
这些孩子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容易受到社会负面影响。
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出务工,导致孩子们长期与父母分离。
根据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2000万人,留守儿童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
他们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父母的教育,容易产生自卑和自闭等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的长期不在,留守儿童的管教也存在漏洞,他们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和策略研究为了解决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德育教育的角度出发,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法和策略。
1. 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关怀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特点,学校应加强心理援助。
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心理教育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关注他们的情感变化,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建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为了弥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的缺陷,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鼓励老师和同学之间相互关爱、相互帮助。
可以通过制定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和项目,比如定期的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班会,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3. 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品德故事课、品德阅读课程等方式,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人生道德规范的培养。
通过品德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品德观念,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 加强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引导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管教,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往往比较松散,容易偏离正轨。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农村家庭中与父母分离生活的儿童。
由于缺乏家庭的照顾和关爱,留守儿童的德育存在缺失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关爱匮乏: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关爱,缺乏家庭的溺爱和照顾。
这导致他们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2. 角色认同不明:留守儿童长期无法与父母亲近,缺乏家庭的模范示范和引导,往往难以形成明确的角色认同。
他们可能缺乏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容易出现行为偏差。
3. 学校教育不足:由于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儿童可能无法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
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使得他们在道德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针对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素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2. 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和陪伴,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在德育方面进行指导和培养。
3. 家庭教育培训: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
4. 社会关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关注和帮助,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中来。
5. 强化校园管理: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通过加强师生沟通,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针对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努力,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关爱机制,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长期外出工作或其他原因下,被迫与父母分离生活,主要由祖父母、亲戚或他人照顾的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德育缺失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以下是对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的探讨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1. 缺乏父母陪伴和教育: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他们在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情绪管理等方面缺乏良好的引导和示范。
2. 亲密关系的断裂: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被割裂,缺少父母的爱抚和情感支持,导致他们容易产生孤独感、抑郁情绪和自卑心理。
3. 社会环境的变化:留守儿童经常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无法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容易受到周围不良行为的影响,形成不良行为习惯。
对于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可以建立家庭教育培训机构,提供教育资源和咨询服务,帮助父母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以更好地照顾和教育留守儿童。
2. 增加留守儿童关爱机构:政府可以扩大留守儿童关爱机构的建设和规模,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健康和有益的生活环境,提供集体关怀和教育。
3. 加强校园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活动,包括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4.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和自我成长。
5. 加强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需求,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应该共同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为了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身边,由亲戚朋友或祖辈照看,或者独自在农村家中生活的儿童。
在中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其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往往感到孤独与无助,甚至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于这些儿童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
在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应该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帮助留守儿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当前,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改进现有方法,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健康成长。
本研究旨在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照料,容易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相对较低,缺乏系统的德育教育指导和支持,无法获得良好的道德培养。
一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外出务工的父母的影响下,可能受到消极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影响其道德品质的形成。
如何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字数:205】1.3 研究意义略多或者字数不足等信息。
以下是关于研究意义的内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领域的一大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导致长期在家无人看管,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容易陷入孤独、失落和自暴自弃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德育教育能够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通过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方法与策略,可以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他们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教育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或其他原因,长期比较孤独地与父母分离的儿童,他们通常由近亲属或其他村民陪伴起居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德育教育都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缺乏父母关爱:由于父母长期工作在外,留守儿童面临着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的困境,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
这导致他们在情感、社交等方面存在缺失。
2. 监护缺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比较薄弱,他们可能面临着安全和保护方面的风险。
缺乏有效的监护和照料,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发展不完善。
3. 社会环境影响:留守儿童通常生活在较为贫困的农村环境中,这种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对他们的德育教育造成负面影响,如缺乏教育资源、机会不平等等。
针对留守儿童德育缺失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对策:1. 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体系,组织专业心理辅导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情感问题,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
2. 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强亲属和村民的教育意识和责任感,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鼓励亲属和村民多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照顾,提供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3.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保护:针对留守儿童监护不足的问题,要加强社会和政府的监护和保护措施。
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保护网络,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长。
4.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为了弥补留守儿童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
政府和社会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教育援助,确保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社会问题。
通过加强心理辅导、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监护和保护措施、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等对策,可以改善和弥补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其缺失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教育不足、学校德育教育质量低、社会支持缺乏等方面。
为应对这一挑战,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学校德育教育质量、加强社会支持与关爱等对策。
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展望未来,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角度出发,继续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并提出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家庭教育、学校德育、社会支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问题成因、对策、深层次原因、必要性、可行性、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往往导致他们在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他们缺乏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他们个人身心健康的成长,也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结合提出的对策,为未来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现象,对于社会稳定和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分析和探讨,找出解决之道。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意义在于,能够揭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引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改善其生活和发展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摘要】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其受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较为显著。
家庭因素包括家长缺席、教育观念淡薄等问题,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不足等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教育改革和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水平。
综述了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对策建议、教育改革、政策支持、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成因分析、结论、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因务工等原因长期不在家中,儿童与家人分离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一类特殊群体。
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十分普遍,据统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到数千万。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往往导致德育缺失问题的出现。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一直关注并探讨其成因及对策。
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家庭因素的影响,忽视了社会环境的作用。
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成因,寻求有效的对策措施。
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背后暗藏着深刻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在于,农村留守儿童是农村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着家庭分离、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等多重困境,其德育教育缺失问题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成因及对策,对于促进农村教育公平、提升留守儿童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揭示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迫于条件限制,他们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中,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缺少来自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处于真空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有的留守儿童还会做出道德败坏的行为,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
德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是薄弱的一环,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绪论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逐年增加,据全国妇联调查数据,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6000万,占全部农村人口的%,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个完整融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他们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品行、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原本就是一个难题,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农村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解决难度更大。
虽然这一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情况不乐观,需要我们花更多的功夫解决。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选题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他们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只得将子女留在农村,随之产生了一部分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近几年陆续报道出的农村留守儿童自杀,犯罪等案例使人们对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研究。
2.研究意义“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着民族的兴旺。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状况令人堪忧,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着手,力求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做出理论上的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巨大,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的道德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二)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界定1.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而被留在农村生活和教育,需要他人照顾的14周岁以下的孩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
2.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指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其有组织有计划的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1]。
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就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特殊的、系统的道德影响的活动[2]。
目录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1.家庭的德育施教情况人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并且应有效地结合在一起[3]。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类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家长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家庭德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
由此可见,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家庭教育观念一般会出现两种类型,一是溺爱型,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基本都是隔代监护,即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
因为隔代的主客体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加之父母不在身边,使祖辈对孙辈的溺爱大于教育,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不做严格的要求,孩子怎么高兴就怎么做,不愿给孩子施加其它压力,生怕孩子受委屈。
这种溺爱无形中导致孩子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如:好吃懒做、跋扈嚣张、以自我为中心等,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便会怨恨祖辈,甚至对祖辈拳脚相向。
加之,眼看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的陪伴,更会加剧内心的不平衡感,不仅怨恨自己的监护人,更会怨恨在外辛苦打拼的父母。
另一种监护观念就是放任型,这种监护观念在亲朋监护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由于亲朋与孩子不存在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身体健康,只要在自己的监护下吃饱穿暖,健康安全,只图能够给孩子的亲生父母一个交代,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道德品质,日常行为习惯等问题不闻不问,导致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有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没人关心、疼爱的野孩子,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堕落,内心封闭。
2.学校的德育施教情况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所接受的各种教育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从踏进校园那一刻起,学校教育在我们一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教育中的“教”字,不仅仅是教知识,还包括教能力,教做人做事,“育”则强调的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即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除了教课本知识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然而,我国一直存在教育不平衡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的原因等,中国的教育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其受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4],城市里的孩子往往都能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但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缺乏,在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上没有专业的老师,往往由其他科任老师代替,这些教师自身对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并且没有认识到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农村中的教师年龄一般来说偏大,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相对比较落后。
另一方面,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把学生卷面成绩的高低作为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往往忽略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需求。
这样的学校教育往往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德育效率低下也成为了一种必然。
(二)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状况1.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行为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根本标志[5]。
道德行为也称伦理行为,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它指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在道德实践活动方面的引导,容易做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行为:(1)不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行为举止文明,待人礼貌才能同样得到他人的尊重。
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举止不文明,不礼貌,经常表现为:欺负弱小、诋毁老师、破坏公共财物、言语辱骂他人,旷课,逃学,这些都是不文明、不礼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2)违纪违法行为。
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要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相对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违法乱纪现象更加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各种不良诱惑。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日常不良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从而发展成违法违纪行为,如:小偷小摸,赌博,打架斗殴,聚众闹事,甚至吸毒贩毒等,他们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社会的法律法规,单靠学校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现状。
2.价值观扭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的观念系统。
通俗地说,就是人们认为什么事物最重要,最有意义, 最有价值的看法。
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系统, 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或调节作用, 使之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带有一定的倾向性[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扭曲的价值观念。
儿童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养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点。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很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收入,改变落后的生活现状。
所以他们就会误以为父母完全是为了金钱而离开他们,导致孩子形成拜金主义价值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渴望自己多挣钱,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还不如早些出门打工,因此辍学的留守儿童非常多。
追求享乐主义也是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之血浓于水的亲情,祖辈往往溺爱孙辈,生怕他们受一点委屈,孩子犯错也不忍心批评教导,也不鼓励孩子做任何的家务事,不愿孩子受苦受累,久而久之,让孩子滋生了一种享乐主义的观念,只管在家当“小祖宗”“太上皇”。
3.心理状况堪忧儿童时期正处在人心理成型的关键时刻,若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了不良的心理模式,将会影响到个体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7]。
由于缺少亲情的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都有心理上的问题。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农村的留守儿童在年幼时便被迫与父母分开,无法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使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照顾,但也不及父母的陪伴,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不了他们渴望的父爱母爱,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缺乏情感的依靠,性格内向孤僻,变得不愿与他人交流或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更多的话都是憋在心里,什么事都一个人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只能一个人忍着,长期的沉默、寡言、孤独和焦虑,造就了他们封闭、孤僻、自卑的心理。
(2)心理自卑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富二代”、“拼爹”等已成为大多数人追求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伤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一把利剑,在一些电视节目中也时常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因为贫穷上不了学,他们的父母在城里干脏活,累活,受城里人的歧视等,这些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和他们的艰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不仅不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关爱,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感。
(3)容易冲动,逆反心理较强本文针对的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尚小,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行为冲动,由于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容易对周围人产生一种敌对心理,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总认为别人是在欺负他,一冲动就容易导致言行偏激,如:用言语辱骂他人,打架斗殴和其它暴力倾向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