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展战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97页)

发展战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PPT97页)
▪ 4.良渚文化:公元前3300至2600年,最早的 遗址发现于浙江。
▪ 5.龙山文化:公元前2800年至2300年,最早 的遗址发现于山东。
▪ 三、原始观念文化
▪ (一)原始宗教
▪ 原始先民的观念文化主要可以从原始宗教崇 拜的对象和原始艺术上看出来。通过先民遗 留下来的崇拜物和艺术品可以看出原始先民 的观念文化。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 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 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 2.生殖—祖先崇拜。先民对自身的繁衍 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 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女 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 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 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 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 崇拜。
▪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 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 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 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在父系氏 族社会里,人们按照父亲的血统确定亲属 关系。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早期。
▪ (二)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 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神农、黄 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大致就生活在父系氏族时期。尧舜禅让是这 一时期制度文化的典范。
▪ (三)1.8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
▪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 现了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 这种人被称为“山顶洞人”山顶洞人比 北京猿人有了很大进步。山顶洞人的文 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 从猿到人是生命物质所实现的质的飞跃, 而文化就是在这种转变中被创造出来的。 70年代以来,人类各个发展阶段的丰富 材料在我国相继发现,是世界上迄今为 止在人类起源的各个环节中唯一没有缺 环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文化赖以植根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 化: 经济上:庄园经济兴起 政治上:政治贵族化——“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个似乎茫无归属的乱世,又是一个文化 别开洞天的新时期,“精神上极自由、极解 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 • • •
1、儒学危机,玄学发展 儒学危机:经学没落、名教危机 玄学发展: 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当时的哲学家们信奉儒 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并 称为“三玄”,后世称这种哲学为“玄学”。 • 其宗旨是“贵无” • 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 • • • •
道的超逸:是最哲学化的一个学派 “道”是万物的本源 “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无为而治” 柔弱胜刚强
• • • • • • •
法的冷峻: 法有三派: 慎到:势 申不害:术 商鞅:法 集大成者:韩非子 势、术、法合一的“以法为本”的政治思 想体系
• 4、民本思想 • 重心有二:一是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 突出人的地位 • 二是在人类社会关系上,强调民的作用, 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两者的不同: • 今文经派注重探讨经义,强调经世致用, 认为孔子是一位政治家、哲学家 • 古文经派注重考据,认为孔子是一位史学 家 • 从汉武帝到西汉末年,今文经占正统地位, 东汉到东汉末,古文经占了上风,到东汉 末年,郑玄揉合了今古文经形成了一种新 的经学,即郑学
• 谶纬: • 谶:“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宗教预言 之书 • 纬:用神学迷信观点来解释儒家之经的书 • 开始于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观的天人感应观
• • • • • •
•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原始社会:中国文化的产生 人体形态:早猿—晚猿—早智—晚智—现代人 婚姻形态:杂婚—同辈婚—族外婚—对偶婚—父权 婚 社会形态:原始群——血缘家族——氏族——国家 工具形态:天然器——旧石器——新石器——青铜 文化形态: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取代商后,周人在承袭商人的天神观念时,开始了由神 本向人本的思想转变。周人称至上神为“天”或“昊天上 帝”,认为王权为天所授,为王祖所遗,神界同周代君王的 关系已是天与天子关系,所以周人敬天法祖。这样,宗教与 政权、族权三位一体,水乳交融,形成以天帝为皈依,以宗 法家族为基础,以君权神授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宗教。“敬天 法祖”自此成为中国人的基本信仰,延绵三千年而不衰。 鉴于商亡的教训,周人又意识到“天命靡(无)常”和 “小人难保”,于是强调“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在 宗法宗教中渗入人文主义成分,试图通过宗法制度、礼乐制 度以及对“德”的宣传来弥补“天”的力量的缺失。 主要措施:宗法建构 制礼作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一、解脱羁绊,士层崛起; 二、文化传播,交织渗透; 三、学术宽松,富于创造;
四、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续1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华文化史上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 巨人的时代,其中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邹衍、孟子、荀子 等,他们深邃的哲学思考足以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 里斯多德等相比美。诸子的兴起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鲜明的 “救时之弊”的文化目的性。但由于社会地位、思考方式和学统 承继上的差异,在学派风格上又各具独特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儒、 墨、道、法、阴阳、名六家的影响最大。 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以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 用理性、重道德修养的醇厚之风而独树一帜。儒家思想既继承了 血缘宗法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又切合春秋战国时代 谋求安定的普遍社会心理,故而成为时代的“显学”。由于儒学 的核心在于现实人事,在于普天之下的人的精神品格,在于人类 社会和谐的群体目标,所以儒学成为高举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旗 帜,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确定了独特的含义,最终成为中华传 统文化的正宗。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四---春秋战国

• 他倡导以“孝悌”为基础的伦理观念, 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学而》)。 • 甚至“仁”的精神也渗透到他的教育思 想当中,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指出“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 张》)。
•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卫灵公》 • [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 同他谦让。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 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 类似。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 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 不能推让。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 政》)其所谓“德”,就是“仁”的精 神体现。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要治理好一个能出一千乘兵车的大 诸侯国其实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以下三点就行 了:慎重处理国事取信于人民,节省开支爱护 人民,征用民工只在农闲之时。”
四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要
求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 礼而奋斗。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论门第
出身,职位高低,谁具有克己复礼的功夫,谁 就是仁人。从而将治政的途径,引向诲人自省
的道德修养,形成了儒家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 在他看来,“克己”的一种方式是 “约”,即约束。《里仁》云:“以约 失之者鲜矣。”朱注:“谢氏曰:“不 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 鲜失,非止谓俭约也。”这就是说,能 够自我约束不放纵就可以少犯错误。
• 孔子讲道德规范并不限于这五种,有时 又说,“温”-谦和、“良” -善良、 “恭”-自重、“俭”-俭朴、“让” -谦让。这些德目的总和称之为“仁”
• 孔子在倡导“仁”、“德”的基础上,进而提 出了一种“大同”的社会理想,即:“大道之 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 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 运》)这种“大同”的社会,实际上就是“仁” 的精神得到充分而全面体现的社会。 • “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明清:沉暮与开新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地点:山西阳高许家窑。 化石:人类化石有顶骨11块和枕骨、颌骨
和牙齿等,大约属于十多个不同年龄和性 别的个体。其体质特征是骨壁较厚,顶骨 曲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
许家窑人
(3)晚期智人
山顶洞人(距今约有18000年)
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作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
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 径3.3毫米。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 粉染成红色,说明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 有的尸骨周围还撒布有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 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
克罗马农人
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莱塞济附近的克罗马 农(Cro-Magnon)山洞的裂隙中发现了人类化石 。
骨骼至少属于5个个体,其中4具是成年(2具男 性和2具女性)1具是小孩。保存最好的是属于大 约50岁左右1个老年个体。
一起发现的还有大量的石器和海生贝壳,其上有 打穿了的孔洞
克 罗 马 农 人
东夷集团(海岱 民族)
活动区域大致在今 山东、河南东南和 安徽中部一带,即 大汶口文化、龙山 文化及青莲岗文化 江北类型分布区。
盘古
苗蛮集团(江 汉民族)
主要活动于湖北、 湖南、江西一带, 即大溪文化、屈 家岭文化分布区。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中华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课件

中华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课件
二曰?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三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
教学重点: 1、上古时期重点介绍中国文化的产生背
31
32
■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 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 ■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 被重用。 ■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 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 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33
孔子思想内容
孔子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 文化传统,创造了以“仁”、“礼”、 “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 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 想在内的完整学说。 《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 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 也最可信的资料。
共宗旨就是要“别贵贱,序尊卑”。体现君 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
22
夏商周文化的成就
天文、历法和医学 日食 和“夏历” 商朝文字记载16种疾病 周朝医学分科
青铜艺术 音乐和舞蹈
舜作的《韶》,孔子 “三月不知肉味”。 商周时期的乐器己有不同种类。 西周时有成套的乐器,《大夏》和《大 武》。
——《老子·韩非列传》
51
“道”是创造一切事物的原动力,而且 一切事物都包含有阴与阳之相反相成的两 个方面。“道”表现为既斗争又统一,既 统一又斗争。是存在于万物之中,为世界 内在的原因和永久的基础。所以说老子的 “道”是万有的本原及可视为道所生的结 果之万有的总体,简单说就是道在一切事 物里面,一切事物在道里面。

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4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上古
❖ 与炎帝、蚩尤的战争( 《史记·五帝本纪》: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 创造文物制度的文化英雄
衣裳之治
❖ 《易·系辞》称黄帝、尧、舜之德,首举“垂 衣裳而天下治”。衣裳为文明之标志。未开 化的民族,往往不裸体或断发文身。
《吕氏春秋·贵因篇》:“禹之裸国,裸人衣出。”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
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 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 物愈放愈大。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顾颉刚先生(1893-1980)
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后来秦始皇又成了统一的事业。但各民族间的种族观念是向来极深 的,只有黄河下流的民族唤做华夏,其余的都唤做蛮夷。疆域的统 一虽可使用武力,而消弭民族间的恶感,使其能安居于一国之中, 则武力便无所施其技。于是有几个聪明人起来,把祖先和神灵“横 的系统”改成了“纵的系统”,把甲国的祖算做了乙国的祖的父亲, 又把丙国的神算做了甲国的祖的父亲。他们起来喊道,“咱们都是 黄帝的子孙,分散得远了,所以情谊疏了,风俗也不同了。如今又 合为一国,咱们应当化除畛域的成见!” 这是谎话,却很可以匡济 时艰,使各民族间发生了同气连枝的信仰。 ……借了这种帝王系统 的谎话来收拾人心,号召统一,确是一种极有力的政治作用。但这 种说法传到了后世,便成了历史上不易消释的“三皇五帝” 的症瘕, 永远做真史实的障碍。
人)—智人(旧石器时代:长阳人、丁村人、 大荔人、山顶洞人)——(中石器时代:打 制,细石器)—新石器时代(磨制,陶器, 裴李岗、磁山、仰韶、河姆渡文化)—铜石 并用(良渚、龙山、齐家、三星堆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2020/12/27
10
二是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 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 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后来,随着男 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水族 祖先 崇拜 铜鼓 图案
2020/12/27
6
二、原始物质文化
新石器时代,约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广泛使 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 石凿和石梨等。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2020/12/27
7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巡览
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
“大汶口文化”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等遗存。出土文物有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传说伏羲、女娲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婚而产生了人类。 又传说女娲曾用黄土捏人,炼五色石补天,折鳌足用 以支撑四极,杀死猛兽,治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 又传说伏羲教民结网,从事渔畜牧。八卦也是由伏羲 创制的。
2020/12/27
11
三是图腾崇拜
图腾是印第安语“它的亲族”词的音译。 图腾是指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 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他作为 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 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这种原始宗教是原始时 代观念文化的主流。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课稿)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雄强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多致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一、中国人起源1、时间:170万年1965年5月,考古学者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定名为元谋猿人,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2、人种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从元谋人、蓝田人到马坝人、大荔人,再到山顶洞人,颧骨高突、铲形门齿、印加骨、额中缝等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所具有的典型体征在明显的进化趋势中一脉相承。

二、原始物质文化1、火与工具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火的使用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黄帝”。

北京猿人文化遗址内已发现灰烬,出土了大量因烧灼而变色破裂的石块、骨骼,甚至还有木炭。

这一切确凿证明,距今约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已能熟练地使用火。

,制造石器使人与动物开始分手,那么,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

2、新石器时代距今7 000年开始,中华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磨制的较为精致的石器取代了打制的粗糙的石器。

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首要的生产部门。

以“泥条盘筑”为主要制作方法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最著名的类型,有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1959年发现于山东)等。

三、原始观念文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2024)
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经历了夏、商、周等朝代的演变和发展,逐渐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发展脉络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融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多元文化交流,到唐宋时期的繁荣与辉煌;从元明清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到近 代以来的转型与变革。
2024/1/30
5
核心价值观念
忠诚
03
04
佛教文化对于心理治疗 、生命教育等方面也有 重要的贡献。
22
佛教的修行方法对于提 高个人修养和心灵成长 具有帮助。
06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2024/1/30
23
书法艺术与鉴赏
书法艺术概述
阐述书法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流派,如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和草书等。
2024/1/30
书法技巧与笔法
分析书法的基本技巧,如用笔 、用墨、结构和章法等,以及 不同流派的笔法特点。
倡导忠诚于国家、民族和事业 ,强调个人对集体和社会的责 任感。
礼仪
注重礼节、讲究仪式,认为礼 仪是表达尊重和友好关系的重 要方式。
仁爱
强调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 爱他人,追求和谐共处。
2024/1/30
孝道
尊重长辈、孝顺父母,认为孝 道是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重 要基石。
智慧
追求真理、崇尚知识,强调智 慧在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 作用。
2024/1/30
历代绘画流派及代表画家
介绍历代著名的绘画流派及其代表画 家和作品,如文人画、工笔画、山水 画、花鸟画等。
绘画鉴赏与收藏
探讨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收藏价值 及市场动态。
25
音乐舞蹈表演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概述
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发展及主要 特点,如五声调式、民族乐器等。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4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pt课件
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 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 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
2020/12/27
25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部落原来活动在渭河流域,周的始祖是姬弃,后经周 文王姬昌广求人才,四面征战,统一了一些部落,周武王姬 发继位后,在河南孟津与800诸侯会盟,兴兵灭商。从公元 前11世纪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存世约800年,共传30代37 王。商周的分界是公元前1046年。
造型美观的背壶、钵型鼎、镂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
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
为山东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1982年,大汶口遗址被公布为全
国20重20/1点2/27文物保护单位。
8
三、原始观念文化
中国先民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 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
2020/12/27
29
为什么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呢?
之所以称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 文化史家借用了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其主要 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 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 从此大致确立了。
主要依据有: (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 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4)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 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 祖先崇拜;三是图腾 崇拜。
2020/12/27
9
一是自然崇拜:亦称自然神崇拜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 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自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 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 赐福。甚至包括动植物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儒家学派
以“仁”为学说核心, 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 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 功,重实践理性,重道 德修养。
墨家:
强调物质生产劳 动在社会生活中 的地位,反对生 存需要基本外的 消费,强调“ 消费,强调“兼 爱”。
老庄道家: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 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法家: 法家:
在治国方略上 主张言行峻罚,在 文化政策上主张” 文化政策上主张” 以法为教” 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 吏为师”,实行文 化专制主义。
Hale Waihona Puke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宏阔的文化精神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于农耕文化的 冲突与融合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明清:沉暮与开新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早期启蒙思潮 古典文化的大终结 西学东减及其中断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兴起 道教创制与佛教 传入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隋唐: 隋唐:隆盛时代
文化背景 “有容乃大”的 文化气魄 有容乃大”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 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师开放的, 坚守并蓄而好探求的。 ——《世界简史》 ——《世界简史》威尔斯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 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 矣。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 公,画至于吴道子,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画至于吴道子,极古今之变, ——苏轼 ——苏轼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学,从艺术到道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发展的智慧结晶。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

1.奠基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

在此时期,典籍《诗经》和《易经》问世,儒家学说开始兴起,齐物论成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也相继出现。

2.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此时儒家学说的盛行使得孔子教育思想及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在此时期逐渐成为考试科目,儒学成为官员必修学科,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同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在中国继续发展。

3.繁荣阶段(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和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的时期。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四书五经》以及儒家经典《大易》《周易》《春秋》等。

4.变革阶段(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失去原有的威望,科举制度被废除,终止了繁荣了近千年的科举文化。

此时期,南明学人开始了对朱熹学术的批判和反思,并以阳明学说为代表开始逐渐发展。

同时,西方传入的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影响,如天文学、医学等。

5.现代阶段(1911年以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学者的研究。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表现。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精品PPT课件
(二)原始艺术:陶塑、 陶绘、原始雕刻、岩 画。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大麦 地岩画遗存有史前岩画1万 幅以上 ,最早的岩画在旧石 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之间。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 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即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区。
黄帝
炎帝
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今文”指的是 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 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 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 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 古文经: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左氏
春秋、毛诗、周官礼等。
• 古文经大师:卫宏、贾逵、服虔、许慎、
马融等;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 。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 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
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 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哲学思想尤
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 社会变革 ▪ 士的崛起 ▪ 兼并战争 ▪ 文化重组 ▪ 私学兴起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中国人的起源:距今170万年的元谋猿人 • 原始物质文化:工具(石器)、火的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一)儒家
二、百家的兴起及其学派特征
孔子(前551-前479),鲁 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 想家和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主要思想:仁、礼、中庸、教 学思想及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
孔子思想主要内容 (1)仁。“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 的“仁”,其内容有四个含义: “仁者,人也。”,“仁”是人与生俱来的本 性。 “仁”即“爱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
中国文化概论
(3)“中庸”。 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
二是“和”。所谓“中”,不是折衷与调和,而 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 “恰如其分”,从实际出发。
孔子还提出了“和为贵”的观点。
中国文化概论
(4)教与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

中国文化概论
(5)在教学方法上
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 施教。 在知识的形成积累上,强调学与求的重要性。循循善 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强调学与行结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认为 只说不做是可耻的
中国文化概论
五、上古文化分布 华夏集团:发源于黄土高原,散布在中国中部和
北部部分地区。内部又分黄帝、炎帝两支。 东夷集团:大致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
中部一带。 苗蛮集团:分布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中国文化概论
中 华 民 族 远 祖 分 布 图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节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一、殷商神本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P13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P26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P43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P57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P87
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P125
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P178
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P210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P227
第十五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P265
论文考核
中国文化概论
前言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1)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2)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3)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4)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5)魏晋:战乱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6)隋唐:隆盛时代 (7)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8)辽夏金元:游牧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9)明清:沉暮与开新
二、周人的文化维新 1、确立宗法分封制 2、确立礼制
礼:一是“ 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强调父子、兄 弟关系来维系宗族。 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分清君臣 上下的等级。
目的:“别贵贱,序尊卑”。 五礼:吉、凶、军、宾、嘉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节P64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 代”
三、原始观念文化: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 拜、图腾崇拜(totemism )
中国文化概论
四、原始社会组织(三皇五帝) 母系氏族: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
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有所谓的“三皇”:即地皇 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
中国文化概论
父系氏族: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 唐尧、虞舜)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中国文化概论
(2)礼。“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 畴。“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礼”包括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 “礼”的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 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 “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 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 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 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
中国文化概论
3、儒家思想的学派特征
(1)在天道观方面,把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生的 从属地位 (2)在历史观方面,他们将捍卫三代的典章文物当作 自己神圣的使命,同时也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 加以适当的修改。 (3)在社会伦理方面,试图把社会外在的规范化为个 人内在的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4)在修身论方面,他们设计出一套由小及大,由近 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邦定国的方案,为巩固封建政权体 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由内圣而外王: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文字(甲骨文)记载的朝代。 文化成就:天文、青铜、古都建筑、 “尊神重巫”
中国文化概论
神本位:商人观念中的
神,地位最高是帝
或上帝。它统率各
王占曰
种自然力,也主宰
人间事务。甲骨文
就是记录占卜的文
献资料,占卜的目
的就是为了按上帝
的意旨办事。甲骨
文中,凡占曰前的
主语多半是王。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 一、中国人的起源:
中国文化概论
二、原始物质文化 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能使用天然火。从元谋人到7000年之前。
中国文化概论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中国人 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已发 现遗址七八千处。
中国文化概论
“轴心时代”:这是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提出 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指当时诸子百家创造的各 个学派,使得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 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国民族文化从此大致确立 了。主要依据有: 社会生产力 民族方面,华夏族最终形成。P67 文化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
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春秋战国文化达到中国文化颠峰状态原因: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士阶层从宗法制中解放出 来;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给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兼并战争打破了西周初期相对平静的生活格局,多种 因素的冲突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缺乏一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 文人可进行独立的的精神劳动; 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代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走 向下层,推动了私人学者集团兴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