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种不同于激素受体阳性或HER2阳性乳腺癌的一种亚型,因为它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
这使得TNBC的治疗相对困难,并且具有较高的复发和转移率。
对于TNBC的病理特征和临床预后进行深入探讨,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一、病理特征1. 分子亚型TNBC通常被分为六个分子亚型,包括基底样、免疫原性、分化型、分泌型、基底样免疫原性和基底样分化型。
基底样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TNBC的70-80%。
这些分子亚型的存在表明TNBC是一个高度异质的疾病,这也是导致其治疗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2. 组织形态学在组织形态学上,TNBC常呈现为高级别的浸润性导管癌,伴有明显的细胞核多形性和核分裂相增多。
TNBC还可能具有炎性乳腺癌的特点,即肿瘤周围有大量浸润性淋巴细胞浸润。
3. 分子特征TNBC的分子特征主要表现为p53突变、高增殖指数、增殖细胞异质性以及DNA修复通路的异常。
这些分子特征与TNBC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临床预后1. 生存率相比激素受体阳性或HER2阳性乳腺癌,TNBC的生存率相对较低。
研究表明,TNB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约60%,远低于其他乳腺癌类型。
这主要是由于TNBC的高复发和转移率,使得其预后较差。
2. 复发和转移TNBC的高度侵袭性使得其易于复发和转移。
尤其在早期治疗后的远处复发和转移率较高,给治疗和管理带来了挑战。
临床医生需要更关注TNBC患者的远期随访和随访策略,以尽早发现复发和转移,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三、治疗策略由于TNBC缺乏ER、PR和HER2的表达,因此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对其无效。
目前,化疗是TNB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的毒副作用较大,且难以预测化疗的疗效。
三阴性乳腺癌
检查
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均为阴性。
治疗
目前还没有特有的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指南。因此其治疗一般按乳腺癌常规标准治疗进行。治疗药物有 戈沙妥珠单抗等。
1.化疗
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有效率较高,但如果只是常规的标准治疗,其预后依然很差。
三阴性乳腺癌
介绍
01 流行病学
03 检查05 预后
目录
02 临床表现 04 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是指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原癌基因Her-2 均为阴性的乳腺癌。这类乳腺癌占所有乳腺癌病理类型的10.0%~20.8%,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较其他类型差。
流行病学
多项研究表明,三阴性乳腺癌多发生于绝经前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美国妇女。
乳腺癌的疾病分型多种多样,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因预后极差被称为“乳腺癌之王”。整体乳腺癌的生存情况 较其他癌症要好,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1%。
临床表现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表现为一种侵袭性病程,其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内脏转移机会较骨转移高,脑转移几率也 较高。三阴性乳腺癌的远处转移风险在3年时达到高峰,之后可能会有所下降。三阴性乳腺癌的中位肿瘤大小为 2cm,50%有淋巴结转移。此类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多为3级,细胞增殖比例较高。
预后
本病预后仍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谢谢观看
2.辅助化疗
FEC序贯多西他赛化疗有较好的反应。紫杉类药物对三阴性乳腺癌有一定的疗效。铂类药物在三阴性乳腺癌 中可能更有效。顺铂新辅助化疗有相当疗效。
3.免疫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或有新突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 教授、胡欣研究员、狄根红教授领衔的团队,经多年研究,发现基因“半乳糖结合凝集素2”是三阴性乳腺癌免疫 逃逸的“帮凶”。该基因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新靶点。2022年6月30日,国际期刊《科学·进展》在 线发表了该成果论文。
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三阴性乳腺癌是其中的一种亚型。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三阴性乳腺癌的定义、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内容。
一、定义三阴性乳腺癌是指乳腺癌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这意味着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常规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无效。
三阴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20%。
二、特征1. 年龄和种族:三阴性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尤其是非洲裔女性。
2. 病理特征:肿瘤组织呈高度恶性特征,常伴有高度细胞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3. 临床表现:三阴性乳腺癌的症状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似,如乳房肿块、皮肤凹陷、乳房疼痛等。
三、诊断1.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和乳腺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检测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情况。
2. 组织学检查:通过乳腺穿刺或活检,获取乳腺癌组织样本,进一步确定其亚型。
四、治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对于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无效,综合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
治疗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根治手术是首选,通常包括乳房保留手术和乳房切除术。
对于肿瘤较大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常结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2.放疗:手术后常联合放疗,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3.化疗:化疗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常采用多药联合化疗,如TC(环磷酰胺+多柔比星)方案。
4.新辅助治疗:针对肿瘤较大或转移较多的患者,可采用新辅助化疗来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5.靶向治疗:尽管HER2阴性,但有一些患者可被转化为HER2阳性,从而受益于靶向治疗,如曲妥珠单抗等。
五、预后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差,常伴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短期内的转移风险。
然而,对于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的患者,预后可能会有所改善。
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发现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总结中,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与其他亚型不同。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引言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乳腺癌的亚型,其表示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
尽管三阴性乳腺癌对于常规治疗不敏感,并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短期生存期,但通过采用一系列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
外科手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淋巴结的侵犯情况,手术可能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首要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乳房保留手术(lumpectomy)和乳房切除手术(mastectomy)。
乳房保留手术主要通过切除肿瘤组织并保留乳房形态,患者术后可继续进行辅助治疗。
乳房切除手术则是完全切除整个乳房组织,有时还会伴随乳房重建手术。
手术后还可以考虑进行淋巴结清扫以确定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放疗放疗是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手术后,放疗可以帮助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
放疗通过照射乳房区域来杀灭潜在的肿瘤残留细胞。
通常,放疗会持续几周,每日进行治疗。
对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放疗通常也会照射到淋巴结区域。
化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缺乏靶向治疗的选择,化疗成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
化疗通过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并防止其扩散至其他部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使用多种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等。
化疗方案一般会持续数周或数月,具体剂量和用药方案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靶向治疗对于一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缺失也被证实,此时可以考虑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例如,Trastuzumab是一种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药物,通过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活性来抑制肿瘤的增长。
然而,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靶向治疗的选择非常有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开发新的靶向治疗策略。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突破的一种方法。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和PD-L1抑制剂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这些药物可以阻止肿瘤细胞利用抑制性信号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增强免疫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方案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
由于缺乏针对这些受体的靶向治疗药物,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相对有限。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
二、手术治疗1. 手术目的(1)切除肿瘤,降低肿瘤负荷;(2)明确肿瘤分期,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3)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 手术方法(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切除肿瘤、乳腺、腋窝淋巴结及部分胸壁肌肉;(2)乳腺癌保乳手术:切除肿瘤、乳腺部分及腋窝淋巴结;(3)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评估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减少腋窝淋巴结清扫范围。
三、放疗1. 放疗目的(1)降低局部复发风险;(2)改善局部症状;(3)提高生存率。
2. 放疗方法(1)全乳放疗:适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后的患者;(2)区域淋巴结放疗:适用于腋窝淋巴结阳性或高危患者;(3)胸壁放疗:适用于局部复发或胸壁受侵的患者。
1. 化疗目的(1)降低肿瘤负荷;(2)降低远处转移风险;(3)提高生存率。
2. 化疗方案(1)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如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卡培他滨;(2) Taxotere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3)Cape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
化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个体化调整。
五、内分泌治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缺乏雌激素受体,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有限。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伴有HER2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可以考虑使用抗雌激素药物如氟维司群(Fulvestrant)进行治疗。
六、靶向治疗1. 靶向治疗目的(1)降低肿瘤负荷;(2)降低远处转移风险;(3)提高生存率。
2. 靶向治疗药物(1)Herceptin(曲妥珠单抗):适用于HER2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2)Tykerb(拉帕替尼):适用于HER2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3)Ibrance(帕博利珠单抗):适用于HER2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II (n=30)
Neoadjuvant TNBC
E-Cis-FP
pCR=40%; ORR=86%
Silver ()
II (n=28)
Neoadjuvant TNBC
Cis
pCR=22%
Leone ()
Retro (n=125)
Sikov ()
Platinum + D
pCR=34%, OS @ 5yr=55%, OS greater with cis vs carbo
Carbo=carboplatin; Cis=cisplatin; D=docetaxel; E=epirubicin; F=5-FU; H=trastuzumab; P=paclitaxel; retro=retrospective.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第22页
(7) High dose chemotherapy(HDC ) for TNBC
五、TNBC-分子病理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第8页
临床表现为侵袭性病程; 远处转移风险较高,内脏转移几率较骨转移高,脑转移几率也较高。预后较差,死亡风险较高。
六、TNBC-临床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
第9页
TNBC: Shorter Median Time from
Distant Relapse to Death
WSG AM 01试验 9个以上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 A组: 密集EC× 2 序贯 HDC × 2 ( EPI 90 mg/m2,CTX 3 g/m2,塞替派400 mg/m2)B组: 密集EC × 4 序贯 密集CMF × 3结果表明,年轻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从HDC中获益最多。
一例三阴性终末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宁疗护实践
一例三阴性终末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宁疗护实践前言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疾病,从临床医学研究中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有着极高的远处转移风险,其中,内脏转移与脑转移的几率相对高于骨转移,其作为乳腺癌中的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多发生于绝经前的年轻女性,且在整个乳腺癌疾病体系中,三阴性乳腺癌因预后性非常差,被称之为“乳腺癌之王”,虽然乳腺癌相比较于其他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要相对较高,但若是患者患上了三阴性乳腺癌且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其5年内的生存率仅仅为11%。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国内外医学者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实施放化疗工作,可有效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的寿命,而在实施积极的治疗工作时,还需要重视配以积极的护理干预工作,尤其是针对三阴性终末期患者的治疗更需落实安宁疗护干预工作[1]。
以下则围绕1例三阴性终末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宁疗护工作加以分析。
1.病史摘要患者自述:患者姓名,XXX;性别,女性;年龄45岁;籍贯,云南昆明;患者家庭情况,独生子女,已婚,单位普通职员,已经退休,因乳腺癌术后继发转移而入院。
患者主诉:全身疼痛、发热、乏力、牙龈出血,因治疗需要而入住我科。
既往史:患者既往身体良好,无心肝肾等重大疾病,否认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输血史、重大手术史、药物过敏史。
初步诊断:患者为左乳房恶性肿瘤rp T4N2M1 lv期。
2.护理评估2.1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我科医护人员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情,并为患者实施了诊断工作,患者于2016年12月10日确诊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ⅢC期,实施了手术与放疗治疗,于2021年9月29日胸壁复发,再次接受治疗,于2022年6月出现胸壁破溃,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发热,全身疼痛,乏力,牙龈出血,消瘦等症状。
2.2评价指标患者入院后,我科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积极帮助患者安排治疗与护理干预工作,并就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等进行了评估工作。
从身体状况来看,患者体重明显下降,疼痛加剧,体温升高,存在出血,营养供给不足。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
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侵袭性较强、预后较差的乳腺癌亚型,其特征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这种类型的乳腺癌在临床上占比较小,但其对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不敏感性使其治疗和预后更为复杂和严峻。
本文将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病理特征1. 组织学特征三阴性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多样,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特殊类型乳腺癌等,并伴有高度异质性。
其细胞学表现为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像增多、细胞外基质增多等特点,表现为高度侵袭性生长,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2. 分子生物学特征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不表达ER、PR和HER2,此外还存在一些与BRCA1基因突变相关的分子改变,如p53突变、基因组不稳定等,这些分子改变使得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遗传易感性以及较高的恶性程度。
3. 免疫组化特征三阴性乳腺癌通常不表达ER、PR和HER2蛋白,这一特征使得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失效,限制了治疗选择的范围。
二、临床预后1. 预后不良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较差。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通常年龄较轻,且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不宜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限制了治疗手段,使得治疗效果较差。
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使得其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不一,因此预后较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更差。
2. 个体化治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具有较高的分子异质性,临床上建议将个体化治疗纳入临床实践中。
对于BRCA1突变患者,PARP抑制剂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表达PD-L1的患者,免疫治疗也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仍在研究中,研究针对其他分子标志物的靶向药物也可能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新选择。
3. 强化治疗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差,临床上通常采取较强的化疗方案来控制病情。
齐元富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证经验
齐元富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临证经验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特殊的亚型,其在临床上具有高度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
相比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不具有靶向治疗的选择。
临床上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常常具有挑战性。
齐元富教授是一位在乳腺癌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方面积累了较为独特的临床经验。
通过整合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和综合多种治疗手段,齐元富教授有效地提升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本文将对齐元富教授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方面的临证经验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个案分析和临床研究的结合,本文将全面评述齐元富教授的治疗方法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疗效,探讨其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2. 正文2.1 三阴性乳腺癌的特点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乳腺癌的亚型,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较为恶性的乳腺癌类型,具有高度侵袭性和易转移性。
患者往往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导致病情的迅速恶化。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需要更加积极和综合的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与激素受体阴性、HER-2阴性相关。
这种独特的分子表型使得患者对传统内分泌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不敏感,临床上对其治疗的选择相对有限。
寻找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三阴性乳腺癌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患者的预后往往不太理想。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和细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恶性较高、生物学特点独特、预后不佳等特点,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2 齐元富教授的治疗方法齐元富教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方法主要包括综合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两个方面。
齐元富教授提倡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即将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阴性乳腺癌
三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乳腺癌亚型,其特点是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
这种乳腺癌亚型对目前主流的乳腺癌治疗手段,如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的反应较差,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比较棘手的乳腺癌亚型。
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一些研究表明,遗传突变和基因突变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此外,年龄、家族史、乳腺密度、肥胖、早经、晚育、未生育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者患上三阴性乳腺癌的风险。
有研究指出,三阴性乳腺癌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但确切的原因尚需更多的研究来阐明。
三阴性乳腺癌较为常见的临床特征是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较多和较高的复发率。
由于其缺乏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HER2表达,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有限。
手术切除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常常伴随着较高的复发率。
因此,术后综合治疗策略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化疗被认为是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化疗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控制和消灭肿瘤。
然而,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异质性,化疗的疗效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一些患者对化疗药物敏感,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一些患者则对化疗药物耐药或者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化疗中,个体化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免疫治疗成为三阴性乳腺癌研究的热点之一。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寻找能够有效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方法。
一些早期的研究已经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探索其潜力。
除了化疗和免疫治疗,放射治疗也是三阴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靶向肿瘤区域释放高能量射线,杀灭残留的肿瘤细胞,从而减少复发的风险。
然而,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来说,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疗效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总体来说,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比较复杂且难治的乳腺癌亚型。
三阴乳腺癌化疗方案
三阴乳腺癌化疗方案三阴乳腺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对化疗的治疗反应也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有所不同。
针对三阴乳腺癌的化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化疗是三阴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环节,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对于三阴乳腺癌患者来说,化疗方案往往是综合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
针对三阴乳腺癌的化疗方案,通常会选择使用多种化疗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这些化疗药物可能包括紫杉醇类药物、顺铂、多柔比星等。
这些药物在不同程度上对癌细胞产生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医生还需要考虑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由于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患者在接受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进行化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除了化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外,对于三阴乳腺癌患者来说,辅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例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在三阴乳腺癌的治疗中也逐渐得到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综上所述,针对三阴乳腺癌的化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和剂量,并密切关注患者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以期望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辅助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研究进展一、综述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作为其中的一个亚型,因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和缺乏靶向治疗方法,一直以来都是乳腺癌研究和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
随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深入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的特点是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的表达,这使得其治疗选择相对局限,传统的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对其效果不佳。
三阴性乳腺癌通常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较差的预后,对病人的生存产生严重影响。
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研究新的治疗策略和提高早期识别率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病理学研究转向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和信号通路异常。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理解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也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虽然面临挑战,但在全球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要想真正改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状况,我们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多的临床试验。
我们期待在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取得更多的突破。
1. 乳腺癌的概述及发病率。
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乳腺癌是一种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中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
在乳腺癌的分类中,三阴性乳腺癌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由于其特定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如晚婚晚育、长期压力过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三阴性乳腺癌
E1199(常规化疗or密集型)
剂量密集化疗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每 3 周 1 次的最大耐受剂量 (maximum tolerated dose,MTD)化疗,采用 MTD 或较小剂量但给药间隔时间缩短的化疗。
例如:紫杉醇传统给药为 175 mg/m² q3w,而常见的紫杉醇密集化疗方案包括 80~90 mg/m² qw 或 175 mg/m² q2w。白蛋白紫杉醇传统给药为 260 mg/m² q3w,而常见白蛋 白紫杉醇密集化疗方案为 100~150 mg/m² qw 或 125 mg /m² d1,d8,±d15 q3w/ q4w。
CALGB9741(常规化疗or密集型)
早在20年前,Norton教授提出三种提高化疗疗效的设想: ①提高每个周期化疗药物的剂量; ②缩短化疗间隔周期; ③采用续贯化疗的方式。 CALGB9741临床研究结果公布,2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较常规3周化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无 病生存率(84% vs 75%)。基于CALGB9741研究结果,2005年NCCN指南将剂量密集型化疗作 为新辅助和术后辅助治疗的首选推荐。
US9735(TC or AC)
晚期解救治疗
临床研究:CBCSG 006 Impaission130 OlympiAD 304 BG01-1312L
2021晚期解救治疗更新部分
CBCSG 006
CBCSG 006 (铂类有效性)
CBCSG006研究表明,对于不加选择的TNBC患者,顺铂+吉西他滨对比紫杉醇+吉西他滨方案可延长 PFS 1.2个月 (7.7个月vs 6.5个月) ,且含铂方案组的ORR也更高,从49%提高到64%。
SYSUCC-001(卡培他滨维持治疗)
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方案
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方案简介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缺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癌症类型。
由于缺乏这些受体,三阴性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无效,因此通常采用化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介绍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方案。
1. 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前先行化疗,目的是缩小肿瘤的体积,使手术更容易进行。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来说,新辅助化疗也可以评估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从而确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药物选择新辅助化疗常使用的药物包括:•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紫杉醇):这些药物可干扰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从而杀死癌细胞。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紫杉醇):相比普通紫杉醇,nab-紫杉醇能更好地渗透进癌细胞并释放药物。
•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通过靶向HER2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氟尿嘧啶类药物:如卡铂和顺铂,通过抑制DNA的合成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化疗方案常用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有:•AC-T方案:包括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联合方案(AC)和紫杉醇的辅助方案(T)。
•TC方案:包括环磷酰胺和紫杉醇的联合方案。
•TAC方案:包括紫杉醇、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联合方案。
这些方案均需要在专业医生的监督下进行,治疗周期通常为每三周一次,共进行6-8个周期。
患者在化疗期间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脱发等,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2. 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是指在手术后进行化疗,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来说,辅助化疗也可以减少微转移的风险,并提高无瘤存活率。
药物选择常用的辅助化疗药物与新辅助化疗相似,包括:•蒽环类药物(如阿霉素、紫杉醇)。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
•氟尿嘧啶类药物(如卡铂和顺铂)。
化疗方案辅助化疗的常见方案有:•AC-T方案:包括阿霉素和环磷酰胺的联合方案(AC)和紫杉醇的辅助方案(T)。
三阴性乳腺癌(TNBC)治疗进展
免疫疗法的新发展
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免疫疗法 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PD-1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 法等新型免疫疗法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免疫疗法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副作用小、疗 效持久等优点。然而,免疫疗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如免疫反应过度或免 疫逃逸等。因此,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情况。
心理压力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面临较大的心 理压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 段,预后较差,容易产生焦虑、
抑郁等情绪。
经济负担
治疗三阴性乳腺癌通常需要采用多 种治疗方法,如手术、化疗、放疗 等,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家庭带 来较大的经济负担。
社交障碍
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频繁就医,影 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同时由于病情 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卑、社交 障碍等问题。
细胞治疗。
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
1 2
化疗与靶向治疗的联合
将传统的化疗药物与新型靶向药物联合使用,以 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
探索放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增强免疫反 应并提高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3
不同治疗方式的交替或序贯使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需求,交替或序贯使 用不同的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3
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首选方法,通过切 除肿瘤组织以减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
手术方式包括全乳切除术和保乳手术,具体选择应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确定。
手术切除后,患者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等辅助治疗 ,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并降低复发风险。
三阴性DDEC方案
三阴性DDEC方案概述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乳腺癌的亚型,它缺乏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由于这些受体在乳腺癌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相对有限。
DDEC方案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治疗方案,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
DDEC方案DDEC方案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旨在提高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
DDEC方案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多学科协作治疗,新辅助化学治疗(NAC),手术治疗和辅助放疗。
多学科协作治疗多学科协作治疗是DDEC方案的基础,它包括多个专业的医疗团队的合作。
这些专业包括外科医生、放射治疗师、乳腺病理学家、医学肿瘤学家等。
多学科协作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团队的合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新辅助化学治疗(NAC)新辅助化学治疗是指在手术之前进行的化学药物治疗。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NAC可以用于缩小肿瘤尺寸,减轻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
NAC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化学药物,如注射型剂量密集型多西他赛、阿霉素和顺铂等。
NAC的疗程一般为3-6个疗程,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手术治疗DDEC方案的第三部分是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乳腺肿瘤以及局部淋巴结,并尽可能保留乳房的外形和功能。
对于三阴性乳腺癌,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乳腺保留手术和乳腺切除手术。
手术后,还需要进行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存在残留病变,并进行进一步治疗。
辅助放疗辅助放疗是DDEC方案的最后一部分,用于减少术后复发和改善生存率。
辅助放疗可以包括局部放疗和全身放疗。
局部放疗主要针对乳房和局部淋巴结区域,旨在杀灭残留的癌细胞。
全身放疗则是通过放射治疗药物,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癌细胞。
DDEC方案的疗效DDEC方案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已经证明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NAC可以有效缩小肿瘤尺寸,提高手术切除率。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肿瘤和局部淋巴结,从而减少术后复发的风险。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进展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的乳腺癌亚型,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均为阴性而得名。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本文将探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在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疗是三阴性乳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近年来,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化疗研究不断涌现。
一方面,新型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卡培他滨等不断问世,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化疗方案的优化和联合化疗策略的应用,提高了三阴性乳腺癌的缓解率和生存率。
靶向治疗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三阴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研究发现,部分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存在BRCA1/2基因突变或其他致癌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因此,针对这些异常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MEK抑制剂等逐渐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为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免疫治疗药物如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等在临床试验中展示了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
例如,化疗虽然能够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靶向治疗具有高度针对性,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但易产生耐药性,需要不断研发新的靶向药物。
免疫治疗则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低的不良反应,但治疗周期长且疗效因人而异。
通过总结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现状和不足,我们呼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继续努力,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遗传学特征,以便发现更多的治疗靶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by hormone receptor status通过激素受体状态判断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因素AbstractHormone receptor (HR) status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and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other prognostic factors, such as initial lymph node status, HER2-Neu status and ag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these other factors, however, is unknown when stratified by HR positive versus HR negative patie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prognostic factors for MBC survival in relation to HR status. Dutch women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in2003–2006 treated with curative intent who developed MBC within 5 years offollow-up were selected from the Netherlands cancer registry (N = 2,001).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after metastatic occurrence were determined by multivariable Cox survival analyses stratified by HR status. Interactions between HR statu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determined. Median survival for MBC patients with HR negative (HR−) tumours was 8 months, compared to 19 months for HR positive (HR+) patients.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lymph node status, HER2-Neu status, adjuvant endocrine treatment and first-line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was dependent on HR status. Initial lymph node status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survival in HR− patients, but not in HR+ patients. HER2-Neu positive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urvival in both HR+ and HR− patients, although the association was stronger in HR− patients. Similarly,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rst-line palliative chemotherapy fared better, especially HR− patients. HR+ patients had worse survival if they had received adjuvant endocrine treatm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various factors depends on HR status in MBC. This information may help physicians to determine individual prognostic profile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MBC patients.对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来说,激素受体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预后因素,并且和其它的预后因素相关;例如最初的淋巴结状态、HER2和年龄;当HR(+)和HR (—)区分时,这些其它因素的预后价值,然而,并不清楚;这篇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与HR状态相关的预后因素。
在2003-2006年间,从荷兰癌症登记处挑选的是2100个被诊断为乳腺癌并接受过根治性手术的荷兰女性患者,而且在随访中5年内发生乳腺癌转移。
对发生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被多个变量所决定。
COX生存分析由HR的状态所决定。
HR的状态和预后因素的相互作用被决定;与HR(+)的有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是19个月相比,HR(—)阴性的中位生存时间是8个月;淋巴结状态、HER-2状态、辅助内分泌治疗和一线姑息性化疗的预后价值取决于HR的状态;第一站淋巴结状态和HR(—)患者的生存情况密切相关,但和HR(+)的患者并无密切相关。
HER-2阳性状态在HR(—)和HR(+)患者中都有更好的生存率,尽管和HR(+)的相关性要强于HR(—)者;同样的,接受一线姑息性化疗的患者预后更好,尤其是HR(—)患者;HR(+)患者如果已经接受辅助内分泌治疗会有更差的生存率。
这项研究表明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各种因素的预后价值取决于HR状态。
这个信息可能帮助内科医生对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确定个人预后资料和治疗计划。
p53 Family Members Regulate Phenotypic Response to Aurora Kinase A Inhibition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Abstract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 is an aggressive disease with a poor prognosis.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TNBC have been hampered by the lack of novel targeted therapies. The primary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argeting Aurora kinase A (AurA), a key regulator of mitosis, in TNBC models. A secondary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the role of the p53 family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commonly mutated in TNBC, in determining the phenotypic response to AurA inhibitor alisertib (MLN8237). Alisertib exhibited potent antiproliferative and proapototic activity in a subset of TNBC models. The 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response to alisertib exposure was dependent on p53 and p73 activity. In the absence functional p53 or p73, there was a shift in the phenotypic response following alisertib exposure from apoptosis to cellular senescence. Additionally, senescence wasin 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s with acquired resistance to alisertib treatment. AurA inhibitors are a promising class of novel therapeutics in TNBC. The role of p53 and p73 in mediating the phenotypic response to anti-mitotic agents in TNBC may be harnessed to develop an effective biomarker selection strategy in this difficult to disease.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预后差的侵袭性疾病。
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提高被阻断因为缺乏创新有效的靶向治疗;这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靶向激酶A的有效性——有丝分裂的关键的调控,在三阴性乳腺癌模型中;第二个目的是确定P53家族在转录调节中的作用,通常发生突变;AbstractWe aim to describe trends in net survival (NS) and to assess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mong women with de novo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according to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 and hormone receptor (HR) status. Data on women suffering from de novo MBC and diagnosed from 1998 to 2009 were provided by the Côte-d'Or breast cancer registry. NS was described using the Pohar Perme estimator and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in a generalised linear model. We identified 232 patients (mean age = 64.7). Median NS was 29.2 months, 1- and 5-year NS were 76% and 26%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trend in patients with HER2-positive tumours who did not receive trastuzumab was similar to that in women with triple-negative tumours. A higher relative excess risk of death by cancer was observed for high-grade tumours [RER, relative excess rates = 1.76 (95% CI,confidence intervals: 1.17-2.62) for Scarff Bloom Richardson grade 3 vs. 1 + 2], while a lower risk was observed for luminal tumours [RER = 0.49 (95% CI:0.27-0.89)] and HER2-positive tumours treated with trastuzumab [RER = 0.28 (95% CI: 0.14-0.59)], both compared with triple-negative tumours. Surgery of the primary tumour wa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survival [RER = 0.43 (95% CI: 0.28-0.68)]. With half of the women dead before 29 months, stage IV breast cancer still has a bleak outlook. Progress should continue with new target therapies for both HR and HER2 receptors.©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Locoregional and distant recurrences after breast conservin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meta-analysis.Mammographic tumour appearance and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death: A Swedish Cohort StudyHighlightsA Bayesian approach was conducted to capture the evolution of tumour attributes.Casting and architecture distortion contribute 10- and 4-fold risk for TNBCand NTN.The effect of triple-negative was noted only in casting and architecturedistortion.Abstract BackgroundNumerous stud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the triple-negative marker in th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but very few studies have combined mammographic phenotypes with the triple-negative marker to assess their relevance to the long-term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both mammographic tumour appearance and the triple-negative marker, and their possible interactions, on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rognostic factors already established.MethodsA retrospective cohort of 498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as enrolled at Falun Central Hospital, Sweden, between 1996 and 1998, and information on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and histological tumour distribution in these patients was collected. This cohort – together with prior information on conventional tumour attributes and mammographic tumour features from 1968 to 1995 – was formed by the Bayesian method and was followed over time until the end of 2011.ResultsAfter considering tumour attributes, histological tumour distribution, andtriple-negative cancer, two mammographic tumour features – casting type (adjusted hazard ratio, aHR = 3.47, 2.21–5.53) and architectural distortion (aHR = 4.43,2.02–9.50) – had poorer survival compared to other types (stellate, circular,crushed-stone-like, and powdery mass). Triple-negative status conferred an independent 1.95-fold (1.06–3.52) higher risk for death from breast cancer thannon-triple-negative status. Stratified by mammographic tumour features, the impact of triple-negative status on th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for the casting and architecturally distorted types (aHR = 5.40, 1.40–20.59) bu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other types of mammographic appearance (aHR = 1.75, 0.75–4.21). Stratified by the triple-negative feature, the effect of casting type and architectural distortion versus other tumour types on the risk of breast cancer deat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ot only among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s (aHR = 9.67, 2.74–29.54) but also among non-triple-negative cancers (aHR = 4.11,1.88–8.68).ConclusionIn addition to demonstrating mammographic appearance and the triple-negative feature as two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most novel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triple-negative feature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among breast tumours with the mammographic appearance of casting and architectural distortion than among tumours with other types of mammographic appearance. The risk stratification of long-term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in the light of multi-attribute information in chronological order (mammographic tumour appearance first and then thetriple-negative test) may aid clinicians in developing a customised schedule of surveillance and in optimising treatment and adjuvant therapy.Exercise and dietary advice intervention for survivors of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effects on body fat, physical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adipokine profile.Abstract PURPOSE:Regular exercise and healthy eating are routinely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nd past studies show benefits in quality of life and decreased inflammation. However, this has not been tested specificall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losing body fat are thought to positively affect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that have been associatedwith breast cancer. Therefor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participation in an exercise and dietary counseling program can improve body fat, phys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this aggressive breast cancer. Secondarily, we sought to determine if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gram had beneficial effects on obesity-related markers of the adipokine profile.METHODS:Sixty-six survivor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with BMI >25 we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Twenty-eight enrolled and 23 completed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3 intervention, 10 control).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150 min per week, for 12 weeks) and diet counseling were compared to usual care, education only. The primary outcome of interest was weight loss (body mass, BMI, % fat), and secondary outcomes included physical function (exercise capacity), quality of life (Function After Cancer Therapy-Breast (FACT-B)), cytokines (C-reactive protein (CRP), TNF-α, IL-6), and adipokine profile (leptin, adiponectin, insulin).RESULTS:Participants in the program lost more body fat (2.4 % loss vs. 0.4 % gain, p < 0.05)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lso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FACT-B total score +14 pts) and decreased sedentary time but did not improve peak exercise capacity. The intervention had no effect on serum cytokines and adipokines after 12 weeks in the program. However, serum leptin and adiponectin and their ratio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MI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 < 0.05).CONCLUSIONS:Exercise and dietary counseling led to loss of body fat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in survivor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favorable changes in leptin and adiponectin which may reflect a change in adiposity with intervention. Exercise and healthy eating may be equally effective in this high-risk population as in other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nd should be encouraged as a part of a cancer survivorship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