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
1期
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有的学生盗窃、抢劫、或是敲诈勒索,所得钱物挥霍一空,用于出入游戏机室、歌舞厅;有的学生坑蒙拐骗,打架斗殴……凡此种种事实,触目惊心,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及深刻反思。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
—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徒劳的教育
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因素。
1.生理和心理原因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
(1)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增多,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往往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视子女学业进步,忽视学生心理思想的成熟。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
(2)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有加,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我们对27名在学校参与过打架事件的学生作了调查,其中有16名(占59%)学生在家中地位较高,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溺爱,甚至在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时,家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也不对孩子严加教育,而是找客观原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王建军
(临洮县文峰中学甘肃定西730500)
“你的处境老师同情和理解,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有志气、有出息,有什么困难,你应该向老师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你解决,况且你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聪明脑袋,你现在如果能消除杂念,用心把学习搞好,老师相信你定会考入理想的学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初三毕业会考中该生以六门课总分719分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从上述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做好疏导工作就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做到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班级
要带好一个班级,就要有长远的目标。作为班主任,当你接替到一个新的班级,就要做好初三升学的思想准备工作,制定三年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设法营造一个“团结、稳定、拼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信心和力量,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性格、志趣、理想、追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从而有效的教育学生。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励其成材,同时还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比如,我带的2005年毕业的这个班级,通过初一一年的教育、了解、评比、考试等发现这班学生有如下特点:①从思想品质方面来看,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城里同学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以为是,学习中吃苦精神差;乡里同学由于普通话方面天生有缺陷,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学习中有较强的吃苦精神,但又不愿与别人交往。②在学习方面,尖子生不突出,后进生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接近二十分。但我对我的班级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苦心经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下层次的大多数同学,思想品质较好,吃苦精神较强,班级中有较强的凝聚力等这些特点,鼓励、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正轨。到初三已经是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在初三毕业会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邓伟)
育人经纬18
--
2008年第
1期
因,为孩子开脱责任,逃避责任。例如:某同学连续几天旷课,教师与家长联系时,家长谎称孩子因病在家休息。学生归校后,在教师的教育下,承认自己是无故逃学。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粗暴地加以打骂,孩子挨了打又出去打别人,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孩子也占一定比例(2名,占8%)。
(3)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也严重影响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如:无父母或父母在外地经商打工;单亲家庭。父母一方过世或离婚;虽有父母但父母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诸如沾有不良习气,脾气暴躁;父母或监护人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不了解现代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等,这种家庭环境对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会、周会被随意挤占,仅在课表上有所体现;政治课讲授的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大量习题;团组织早已名存实亡,而当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正面引导,而是以势压人,动辄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样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
正如《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学校教育一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也就不断地产生制造出大批学业失败的学生,日益增多的离家出走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和适应不良学生等,显示出学校存在严重问题。”
4.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赌博、吃喝玩乐、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大量存在,对中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一些农村赌博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成年人业余聚到一起总要来几盘麻将和扑克,从小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于是便出现了十一二岁便喜座牌桌的现象。拜金主义思想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当官就有权,有权就有钱”的观念,已对一些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请客送礼现象,中学生也极易模仿。
二是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已拥有5660万户互联网用户,据调查在我国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占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网吧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上网成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形成的一条新途径。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家庭、学校、社会如何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社会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其次,作为学校,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思想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主要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中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可塑性强,各个方面都未成熟;另一方面,模仿性强,对成人、老师、父母及偶像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特别关注而且容易认同。所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中学生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从内因来看,学生整个身心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外因来看,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停滞或倒退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苗头,深入了解学生,通过谈心、咨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教育方法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于教师而言,关心和爱护好的学生容易,同样对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则较难,而后者又恰恰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教师一定要真心关爱这些学生,在批评教育时要保持克制和理智,适可而止,恰到好处,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自觉接受。
第三,家庭中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同时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王宗信)
育人经纬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