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

合集下载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

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一)外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

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

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初中生不良团伙问题及预防、矫正措施

初中生不良团伙问题及预防、矫正措施

初中生不良团伙问题及预防、矫正措施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急剧动荡,素质良莠不齐,容易出现不良团伙问题,他们拉帮结派,打架斗殴、迟到旷课、离家出走、迷恋游戏、讲究吃穿等。

这些都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不良团伙问题的重要成因1. 初中生年龄在12-16岁之间,随着心理和生理上的日趋成熟,他们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范围开始扩大,对周围的社会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他们正处于情感上的“心理急剧动荡”,对交往有着热切的需求欲望。

2. 初中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关键期”,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批判性和独立性不断增强,但由于他们不太成熟,对事物的概括和判断往往有很大局限性,容易出现主观性、片面性和极端化。

这时候,什么思想主导他,什么人对他产生影响,就决定了他的行为偏向哪里。

由于价值观念、道德水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初中生一旦选择或认同了有不良倾向的个人和群体,他们的个性倾向就会向不良倾向发展,很容易形成不良团伙,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3. 结交坏朋友往往是初中生不良团伙形成的重要原因。

有些不良少年专门引诱和拉拢缺乏经验的初中学生入伙。

在坏朋友的影响下,青少年会很快加入不良团伙,可能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二、不良团伙问题的预防措施1. 进行积极交往辅导。

初中阶段学生的人格正在逐渐发展和形成,针对这个时期学生可塑性较强的特点,通过班会课、集体活动、励志演讲等方式及时对他们进行交往辅导,引导他们与积极向上的同龄人进行积极、主动的交往,自觉接受积极个性的影响,帮助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进行积极正面教育。

通过仔细观察,通过具体活动中的具体事例,通过舆论评价,堵塞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学生的不良交往,有效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接近不良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从细节活动入手帮助学生划清友谊和“哥儿们义气”的界限,避免被坏人利用,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他们在交往中选择的能力,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进行积极、正面的交友教育。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措施

中学生课外不良行为习惯成因与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现象在许多部门和单位、组织群体、个人身上漫延开来,有所区别的仅仅是其发生的阈值和频率有所差异而已。

例如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经济领域中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些行为,诸如制假造假贩假,缺乏诚信,贪污受贿;甚至连人们认为非常神圣高雅的学术界近年来也屡屡发生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恶习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事件。

此外,诸如人性中的许多弱点:有人喜欢责怪抱怨别人,对别人实行人身言语攻击;喜欢探寻别人隐私;盲目模仿他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自己做错事只会怨天尤人;婚姻关系中“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理论的盛行,离婚率上升,包二奶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社会中人们的种种不良行为。

我们知道,中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特殊群体,其个人行为要受制于校规校纪、《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规则;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其行为要受制于中国法律、公民道德规范的约束;作为一个中国人其行为必然受到中华民族一些传统道德的限制,在人际交往中,其行为要受到来自自己的内心准则、家庭、朋友、所在的组织规则的直接束缚。

可以这样说,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十)吸烟、酗酒。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

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矫正摘要:如果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不及时加以矫正,他们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指出矫正需要学校、家庭积极配合、共同努力。

关键词:青少年品德不良所谓品德不良,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而又尚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通常表现为故意违反纪律、恶作剧、好打架、无礼貌、爱撒谎、小偷小摸等。

如果对品德不良的青少年不及时加以矫正,他们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还会影响其他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了解青少年品德不良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加强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青少年的不良品德是社会大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通过其内部心理活动产生的,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外在因素,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状况是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外部动因。

社会是青少年的大课堂,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文化思潮、生活方式,正通过各种正当的或非正当的渠道,对缺少鉴别力和批判力的青少年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格调低下的书刊、音像制品等等。

另外,社会上部分不法分子的引诱、教唆,也使青少年走上了消极堕落的道路。

教师的教育观点或教育方法上的不当都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

如有的学校在德育方面虽做了大量工作却收效甚微,原因是教育的陈旧观念已不适应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变化了的学生。

有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说教空洞,一味挖苦指责,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造成教育对象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父母的教育观念、管教态度及方式、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及独亲、远离父母等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发展。

其次是内在因素,青少年不良品德形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青少年对于很多道德观念存在着片面性和表面性的认识,不分美丑善恶,往往凭个人愿望和兴趣,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子从小形成 粗暴 、 自私 、 贪小便宜等品行 。 ( 2 ) 父母 和长 辈对 孩子 的教 育方 法错 误 , 教导 方式
的细心关 爱 , 感 受不 到父母 的教 导 ; 有些 家庭 的父 母 经 常吵架 打闹 , 特 别是一 些 家庭父母 亲 离婚 , 造成 子女 心
灵受到严重 创 伤 , 这些 孩 子通 常是 内向、 冷漠、 冲动 , 甚
至是 偏 激 的 。
2 . 学 校 的影 响
( 1 ) 学校思想政 治工 作做得 不到位 。有 的学校认 为 升学率是学校 的生命 线 , 觉得 德育可 有可无 。学校对 德 育的错误认识 , 对学生的成长和 良好 品德 的形 成是不 利
的。
不正 确 。有 些父母 把 孩子 当成 “ 小 皇帝 ” , 事事 相依 , 要 物 给物 , 要钱 给钱 ; 有 的家 长不 论是 非 曲直 , 偏 袒 溺爱 ; 有 的错误 地认 为粗暴 即是严格 , 信 奉“ 棍棒 下 面出孝子 ” 的古代 人遵行 和推 崇 的准则 , 轻 则训 斥辱 骂孩子 , 重则 上对 他的表现 进行 了表 扬 , 并适 时提 出了 自己的观 点 : “ 你 同样 可 以在学 习上 有好 的收 获 。 ” 慢 慢地 , 我发 现 上
老师和风细雨式 的说教 面前 屈服 了 , 认识 到了 自己的错 误 。我诚恳地接受 了他 的道 歉 , 并 为 自己的粗鲁深 深感
到懊恼 。 ( 责任编辑 周侯 辰 )
7 0
中 学 教 学 参 考 2 0 1 4 年1 月 总 第1 8 3 期
教誉商人 ・ 学生教高
仁 地对 待每 一个 学生 , 不会 关心 和尊 重学 生 , 对 学 习成 绩好 的学生纵容他们 的所作 所为 , 而对成 绩差 的或 曾经 犯 过错 的学 生 , 则 挖苦 讽刺他 们 , 甚至 有 的教师 还在课 些具有不 良影 响的影 片和色情书刊 等 的传 播 , 取缔具 有 赌博 、 色情性 质 的游戏 厅和 录像厅 , 为青 少年学 生打 造 良好 的文化和娱乐场所 。 ( 3 ) 提高管 理人 员 的综合 素 质 , 对进 入市 场 的各 种 文化作 品要严格把关 , 绝不手 软。 2 . 学校 德育工 作一切要从 学生和 社会 的实际 出发 ,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

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成因与预防矫正作者:郑静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期广西合浦县闸口中学(536118)郑静一、青少年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1.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是孩子的教导者和养护者,父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对孩子品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不良影响的根源是:(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一些家长的文化层次比较低,行为举止不得体;有的家长品行不端,专做一些坑蒙拐骗偷的违法乱纪的事情;个别家长则经常购买和阅读色情书籍等等。

不良的言传身教,给子女直接树起了坏榜样,对孩子肯定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往往使孩子从小形成粗暴、自私、贪小便宜等品行。

(2)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错误,教导方式不正确。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有的家长不论是非曲直,偏袒溺爱;有的错误地认为粗暴即是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代人遵行和推崇的准则,轻则训斥辱骂孩子,重则对孩子棍棒相加,完全使子女与自己对立,与孩子间的隔膜加深;有的则是祖父母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使得孩子不知听从哪一个好,心里矛盾重重,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减弱。

以上种种,长此以往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和娇纵等不良恶习。

(3)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关系不和睦。

有的家庭父母婚姻破裂,子女失去家庭给予的温暖,得不到父母的细心关爱,感受不到父母的教导;有些家庭的父母经常吵架打闹,特别是一些家庭父母亲离婚,造成子女心灵受到严重创伤,这些孩子通常是内向、冷漠、冲动,甚至是偏激的。

2.学校的影响(1)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到位。

有的学校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觉得德育可有可无。

学校对德育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不利的。

(2)少数教师不注重自身品德和行为举止,没有达到作为人民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

有的教师不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关心和尊重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纵容他们的所作所为,而对成绩差的或曾经犯过错的学生,则挖苦讽刺他们,甚至有的教师还在课堂上或课后体罚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2)网络世界无处不陷阱。网络的好处无需再提,但网络的毒害却不为人们所警惕。聊天室、“网恋”,网络色情、网络诱骗、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世界缺乏“防火墙”!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相对较差,很容易沉浸网络世界。
(3)动漫情结之困惑。动画、漫画曾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当《圣斗士星矢》《尼罗河的女儿》《超短裙特警队》……这些以暴力色情为主要内容的书籍,占据了青少年的书包案头,“精神食粮”便演变成了“精神垃圾”。在我们学生的桌子里、床头下,经常发现一些 “垃圾”书籍。
成功的柱石。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较差,理智不能战胜不合理的心理需要。
三、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教育对策
如果说重点中学是培养温州未来的精英,那么普通中学培养的将是温州社会的脊梁。当前我们学校的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做好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工作,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项重要的职责。
另一方面是树立优秀学生的形象,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起到感化作用。学生之间的接触机会,远远高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接触,注意学生榜样的树立,能够影响、带动一批行为不良的学生,大家比着学,比着干,良好的风气就能够较快形成。
(二)以“五心”为抓手(即做到“诚心”、“爱心”、“细心”、“精心”和“耐心”),注重个性发展,产生激励效应。首先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要有诚心。人孰能无过,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犯错误可谓是家常便饭。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往往只会挫伤其自尊心而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教育应该做到“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真诚相待,从生活上关心他,从思想上帮助他,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必然使他猛然惊醒,自觉矫正不良行为。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

中学生不良倾向的分析和矫正倾向是一种心理现象。

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决定他们对事物和行为的动力系统。

如果按照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作为标准划分的话,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个性倾向划分为:(1)值得倡导的倾向;(2)有待疏导的倾向;(3)必须矫正的倾向。

其中必须矫正的倾向是中学生不良倾向,如何矫正和教育,不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并不断探索的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中学生不良倾向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潜在温床中学生的个性倾向,同样是以积极性与选择性为其特征的。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

少数学生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

这种不良倾向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1、散漫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纪律观念淡薄,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自由散漫,行为随便。

如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课上吵闹,甚至抽烟喝酒等,严重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攻击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性格暴躁,遇事冲动,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校内外打架斗殴,欺侮同学,故意损坏公共财物,对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破坏性很大。

3、利欲性倾向。

持这种倾向的学生,私欲膨胀,自私自利,贪图享受,是非不分。

当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正常满足时,就会采取越轨手段。

如考试作弊、偷窃勒索、早恋、传看不健康音像读物、涉足学生不宜的场所。

以上这些不良倾向的表现,有些是道德规范问题,有的则已是轻度违法犯罪。

由于这类学生大都追求低层次的兴趣爱好,物质和感官享受等原始欲望强烈,一旦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引诱教唆,很容易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这类学生畸趣相投结成不良群伴,则不良倾向就有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思想基础,或者这类学生个体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二、中学生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是环境作用和个体选择的结果。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引言:青少年不良行为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一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因素的角度分析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基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

例如,家庭暴力会让青少年产生攻击性行为;父母离异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不稳定,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等。

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能,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

2. 建立家庭和谐机制,加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解决争议和冲突。

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家庭解决问题,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例如,与犯罪团伙结交会导致青少年参与违法活动;与吸烟、酗酒的同伴在一起容易产生不良习惯。

预防措施:1. 加强学校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提高他们对不良同伴的辨别能力。

2. 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积极健康的社交活动,拓宽他们的交友圈子。

3.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行为发展的重要背景,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社会不公等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逆反心理,进而产生不良行为。

预防措施:1. 加强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建设,减少社会不公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2.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减少挫折感。

3. 加强社会组织和社区的服务,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支持。

四、媒体影响媒体对青少年的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一些不良的媒体内容如暴力、色情等容易引导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青少年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问题行为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和冲突的行为,即可能是对传统行为规范的偏离,也可能是对现行法律法规的偏离。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指青少年的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等方面发生生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困扰。

个体遭受到困扰和挫折后,如果冲突超过忍耐的限度,引起严重紧张不安或者焦虑就会采取防卫机制,产生一系列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可能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束缚、道德甚至法律等。

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能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犯罪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说,问题行为是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始状态和前夜。

问题行为一旦从量变到质变,就会变成犯罪。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一般性社会问题、违章性行为问题、轻度违法行为、违法犯罪行为。

一般性社会问题是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既定制度和规则办事,违反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行为上标新立异,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为是“异常”的、“不正当”的行为,这种行为我们也通常称为异常行为。

违章性行为问题是指违背规章制度和条例规则。

例如考试时作弊或者旷课、逃学等。

轻度违法行为指行为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

例如青少年常见的小偷小摸、一般性伤害他人、虐待家庭成员等,但情节轻微。

这种行为已经是对有关法律的偏离,但尚未达到追究法律责任的程度。

违法犯罪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社会社会行为偏离。

诸如抢劫行凶、聚众闹事等,这些行为直接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对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有特殊性、模仿性、易变性、盲从性等。

青少年问题的特殊性指青少年的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有其自身的规律,是发展的现象,教育的现象。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在客观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集体活动的顺利开展,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麻烦。

在主观上影响学生自身的智能发挥、社会适应、品格形成和个性发展,妨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判断学生的某种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青少年不良行为的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一、引言青少年不良行为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社会,青少年面临着巨大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表现出不良行为。

鉴于此,本文对青少年不良行为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矫治办法。

以下是调查情况报告及矫治办法的详细内容。

二、调查方法为了了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情况,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文献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重要信息。

三、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违法犯罪行为:部分青少年表现出窃盗、抢劫、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厌学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导致的。

2. 校园欺凌:一些青少年在学校表现出欺凌行为,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

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

3. 网络成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世界,过度使用互联网成为了常见的问题。

他们在网络上浪费大量时间,影响了学习和家庭关系。

4. 学业压力:社会对学生成绩的高要求导致了青少年的学业压力增加。

他们可能会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作弊、逃课等。

5. 自我封闭:一些青少年存在内向、自我封闭的问题,缺乏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导致他们无法与他人良好地相处。

四、矫治办法为了解决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矫治办法:1.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管,注重培养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交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导他们有效地应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

3. 社会支持:社会各界应建立相关机构和活动,提供青少年咨询和支持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改善不良行为。

4. 个体辅导:针对个别问题青少年,可以进行个体辅导,帮助他们了解并解决自身问题。

5.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以缓解他们的压力并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不良品行是指一些年龄在12-18岁的年轻人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包括吸毒、抽烟、酗酒、违法、逃学、打架斗殴等。

这些行为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有害,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安全问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青少年不良品行的成因,以及对策。

成因:
1. 家庭背景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缺乏父母关爱、教育和引导、环境不和谐等都会导致不良品行的形成。

对策: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教育,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同伴影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很大,如果身边的同伴都有不良行为,极易传染给其他同龄人。

对策: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交友观念,以督促他们选择良好的朋友圈,远离不良行为。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青少年面临着诱惑和挑战,有失业、经济压力、社会变革等议题困扰,难以稳定自己的生活和情感。

对策: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义感和公民意识。

同时,加强家庭教育,促进父母在家庭沟通中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

4. 学校环境影响:学校是树立正义观念的地方,但学校人数多,学科繁多,制度不尽完善,容易让学生出现不良行为。

对策:学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同时,加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校内纠纷,缓和紧张气氛,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综上所述,解决青少年不良品行的问题需要多方面措施的合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配合,让年轻人在健全的体系中成长,学会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最终能够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对青少年不良思想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矫治的对策,用健康的思想教育政策、先进的思想教育理念、良性的教育方法来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原因;对策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

因此需要我们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一、什么是不良行为及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的趋势与特点不良行为:在《古今通用词典》中,不良行为的解释是不好的行为。

1999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举的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抄袭作业、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说假话、夜不归宿、说脏话骂人、打架斗殴、强索财物、偷盗参赌、故意损物、看不健康的音像刊物、上不健康的网站、进步健康的场所及吸烟酗酒等行为。

近些年来青少年不良行为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个别不良行为产生呈现黑社会性质(2)团伙犯罪为不良行为的突出表现(3)不良行为产生群体中中学生呈上升趋势(4)不良行为产生手段成人化(5)因财物引发的不良行为突出化(6)不良行为产生的群体文化层次偏低化(7)不良行为的重复、重新的比例高二、青少年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1、内部原因:(1)青少年的生理特征青少年在生理方面正处于生理学称之为“生长爆发期”的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各方面急剧变化。

第二信号系统迅速发展,且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性特征也相继出现,所以青少年的身体基本平衡被暂时打破。

没有适时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为。

(2)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这生命阶段的青少年处于角色迷乱状态,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人生观开始逐渐形成,情绪表现强烈且波动性极大。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往往一些微不足道的刺激,就会使他们的情感情绪波动,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引言:不良品德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存在道德问题,如撒谎、偷窃、欺骗等。

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涉及到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同伴影响、学校教育等角度探讨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并围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提出矫正方法。

一、原因探析1.家庭环境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对孩子有良好的道德教育。

然而,在有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道德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

2.同伴影响:青少年时期,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一个学生的同伴中存在着不良品德的人,他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形成不良品德。

3.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有的学校把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关注不够,这也是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一个原因。

二、矫正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最早养成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父母应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行为,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引导。

2.学校教育:学校是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开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如举办道德讲座、开展道德竞赛、组织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行为模式。

3.社会教育:社会是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道德矫正。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道德教育讲座、义工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个人培养:学生也需要从内心进行自我反省和修正,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自控力、自觉性和责任感,在行为上与良好的品德标准对齐。

结论:不良品德的形成涉及诸多因素,从家庭、同伴到学校和社会,都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矫正不良品德的方法也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入手。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与解决方法探析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错误的道德支配、违反道德准则以及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在中学阶段,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不多,但他们的消极影响很大,不仅加大老师管理班级的难度,还会无形间带坏其他同学,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品德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峰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现在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矫正中学生的这种行为,解决中学教育的困境已迫在眉睫。

一.不良品德行为的特点作为班主任的我在跟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主要表现为:1、学习热情不高,对学科没有兴趣。

碰到不喜欢的课程,他们就会把注意力转到其他的地方。

如:看漫画书,玩游戏,与同桌聊天等等。

2、缺乏学习的进取心,没有竞争意识。

他们不重视学习,更不重视学习成绩,甘于落后其他同学,没有上进心。

3、脾气暴躁、容易冲动。

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四处发泄,欺负同学,无视老师的教育,态度傲慢,有时甚至与老师起冲突。

4、喜欢攀比,存在不正确的金钱价值观。

衣服追求光鲜亮丽,头发追求时尚前卫,鞋子追求品牌质量。

5、盲目讲哥们义气。

看到朋友被欺负,就召集一群人对打人者群殴,严重者甚至召集社会不良青年在校外拦堵。

这些行为不仅加大了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难度,还造成了班级的不良风气。

二.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那么中学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教学观察以及家访等途径,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长通过各种调查分析可以知道,真正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并不多,而兴趣、动机、脾气、生活、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他们行为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而他们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与父母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而现在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课题。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可以有很多,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人因素等。

不良品德行为矫正则应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对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原因及矫正的讨论。

首先,家庭因素是造成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品德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家庭缺乏健康的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甚至存在家暴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品德行为出现问题。

矫正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重视家庭教育,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给予良好榜样和正确引导,提升对孩子的教育质量。

其次,社会环境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容易受到社交媒体、电视、电影、网络等渠道中负面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家庭破裂等也会引发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要矫正这种情况,社会应加大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推广正能量的媒体和文化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承担着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责任。

然而,一些学校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分数而忽视道德素养的培养,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塑造。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品德教育,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品德模范。

最后,个人因素也是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心理特点,有些学生可能存在自卑、自大、缺乏自律等问题,这些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个人因素的矫正较为复杂,需要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心理辅导和行为调整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律和积极向上的品德。

总之,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等多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当前,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良品德行为的问题:有的学生盗窃、抢劫、或是敲诈勒索,所得钱物挥霍一空,用于出入游戏机室、歌舞厅;有的学生坑蒙拐骗,打架斗殴……凡此种种事实,触目惊心,确实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及深刻反思。

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徒劳的教育造成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四个因素。

1.生理和心理原因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急剧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身高和体重的增加,他们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够自己独立解决面临的问题。

因此,他们表现出对老师、家长的管束和空洞说教的强烈不满,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也是有选择性的。

同时,由于本身的社会经验有限,导致他们缺乏辨别是非的标准,喜欢盲目地模仿、崇拜,对社会上流行的新奇事物如服装、发型等开始感兴趣,并马上仿效。

因此,他们很容易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这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2.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

(1)父母是孩子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增多,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往往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视子女学业进步,忽视学生心理思想的成熟。

有的家长本身的不良行为也直接影响其子女。

(2)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分宽容,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有加,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

我们对27名在学校参与过打架事件的学生作了调查,其中有16名(占59%)学生在家中地位较高,受到家长不同程度的溺爱,甚至在学生发生严重违纪时,家长不是从自身找原因,也不对孩子严加教育,而是找客观原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形成及矫正王建军(临洮县文峰中学甘肃定西730500)“你的处境老师同情和理解,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有志气、有出息,有什么困难,你应该向老师提出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帮你解决,况且你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聪明脑袋,你现在如果能消除杂念,用心把学习搞好,老师相信你定会考入理想的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初三毕业会考中该生以六门课总分719分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

从上述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班主任做好疏导工作就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做到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

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引导学生扬长避短。

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培养班级要带好一个班级,就要有长远的目标。

作为班主任,当你接替到一个新的班级,就要做好初三升学的思想准备工作,制定三年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设法营造一个“团结、稳定、拼搏”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信心和力量,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性格、志趣、理想、追求,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案,从而有效的教育学生。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善意地评价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

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的潜能,激励其成材,同时还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

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比如,我带的2005年毕业的这个班级,通过初一一年的教育、了解、评比、考试等发现这班学生有如下特点:①从思想品质方面来看,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

城里同学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以为是,学习中吃苦精神差;乡里同学由于普通话方面天生有缺陷,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学习中有较强的吃苦精神,但又不愿与别人交往。

②在学习方面,尖子生不突出,后进生基础较差,尤其是英语成绩,与其它班级的差距接近二十分。

但我对我的班级并没有失去信心,而是苦心经营,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中下层次的大多数同学,思想品质较好,吃苦精神较强,班级中有较强的凝聚力等这些特点,鼓励、引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正轨。

到初三已经是一个团结向上,勤奋好学,凝聚力很强的班集体。

在初三毕业会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责任编辑:邓伟)育人经纬18--2008年第1期因,为孩子开脱责任,逃避责任。

例如:某同学连续几天旷课,教师与家长联系时,家长谎称孩子因病在家休息。

学生归校后,在教师的教育下,承认自己是无故逃学。

而另一些家长对孩子缺乏耐心,经常粗暴地加以打骂,孩子挨了打又出去打别人,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孩子也占一定比例(2名,占8%)。

(3)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也严重影响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

如:无父母或父母在外地经商打工;单亲家庭。

父母一方过世或离婚;虽有父母但父母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疾病,诸如沾有不良习气,脾气暴躁;父母或监护人缺乏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水平,不了解现代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等等,这种家庭环境对学生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一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校普遍存在。

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班会、周会被随意挤占,仅在课表上有所体现;政治课讲授的也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的大量习题;团组织早已名存实亡,而当一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苗头时,一些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不是正面引导,而是以势压人,动辄赶出教室,向家长告状,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这样最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容易使学生走向极端。

正如《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学校教育一直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也就不断地产生制造出大批学业失败的学生,日益增多的离家出走学生、问题行为学生和适应不良学生等,显示出学校存在严重问题。

”4.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是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社会上拜金主义盛行,赌博、吃喝玩乐、行贿受贿、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和丑恶现象大量存在,对中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毒化作用。

一些农村赌博现象十分严重,许多成年人业余聚到一起总要来几盘麻将和扑克,从小受到这种环境的“熏陶”,容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于是便出现了十一二岁便喜座牌桌的现象。

拜金主义思想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当官就有权,有权就有钱”的观念,已对一些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请客送礼现象,中学生也极易模仿。

二是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

有统计表明,2000年我国已拥有5660万户互联网用户,据调查在我国网民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其中未成年人约占20%,在被调查学生中,曾光顾网吧的占46%,热衷聊天的占76%,选择玩游戏占5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

上网成为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形成的一条新途径。

二、中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和矫正———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而家庭、学校、社会如何相互配合,通力合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社会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其次,作为学校,要切实转变观念,加强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主要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中学时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可塑性强,各个方面都未成熟;另一方面,模仿性强,对成人、老师、父母及偶像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特别关注而且容易认同。

所以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工作中要善于发现苗头,防患于未然。

中学生行为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从内因来看,学生整个身心的发展都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外因来看,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消极影响,都可能导致学生停滞或倒退的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善于发现苗头,深入了解学生,通过谈心、咨询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教育方法上,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教师而言,关心和爱护好的学生容易,同样对待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则较难,而后者又恰恰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因此,教师一定要真心关爱这些学生,在批评教育时要保持克制和理智,适可而止,恰到好处,重在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自觉接受。

第三,家庭中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

同时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

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总之,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

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责任编辑:王宗信)育人经纬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