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强盛的隋唐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定都长安。

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朝消灭江南的陈朝,统一了南北方。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为后来唐朝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繁荣——“开皇之治”:人物隋文帝措施隋文帝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将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表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史称“开皇之治”2.科举制的创立(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出身门第,普遍士人虽有真才实学却常入仕无门。

(2)创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②隋炀帝:增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含义: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和差额选拔人才的制度。

(4)影响:①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通过比较公平的考试,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②使普通士人有机会凭才能入仕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士人读书的风气更加盛行,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有利于各地在文化上和心理上的认同。

3.大运河的开凿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4.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了农民大起义的爆发。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害,隋朝名存实亡。

5.问题探究:隋朝与秦朝一样,都是“二世而亡”,那么它们灭亡的原因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这两个短命的政权又起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呢?(1)原因:相同原因:秦、隋两朝都实行了暴政,秦、隋两朝都因暴政激起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走向灭亡。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课复习思维导图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1-5课复习思维导图

3.五代十国(凉糖进汗粥)原因十国:除北汉在北方,其余9国都在南方(同时存在)实质: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统一才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存在)唐的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影响:给唐朝致命一击领导人:黄巢 结果:被朱温等人镇压天灾:连年灾荒人祸: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混战,人民赋役繁重2.黄巢起义 1.安史之乱 使唐朝国力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影响 含义:755年-763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争夺中央权力的叛乱原因 安禄山一人担任三地的节度使,权力非常大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日益严峻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逐渐腐败1.遣唐使与鉴真东渡(唐与日本)六次东渡,最后一次才成功:不畏艰险、持之以恒2.唐与新罗的关系鉴真东渡时间:贞观初年经历:不畏艰险、历经磨难,4年的长途跋涉(矢志不移、迎难而上)作用: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他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各地风土人情,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3.玄奘西行新罗仿唐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法等在其中发挥作用的人:使节、留学生、商人(双向交流、互通有无)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目的地:天竺(包括今印度地区)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播佛经、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日本的唐招提寺)地位:在中日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等传至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遣唐使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含义: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3.开放的社会风气民族交融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朝廷中,许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担任农业(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舞蹈:吸收周边民族的精华,充满异域风情4.多彩的文学艺术绘画: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唐诗:黄金时期;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现实)书法:颜真卿、欧阳询衣食住行受到西北少数民族的影响,盛行尚武风气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表现特征: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兼容并蓄2.民族交往与交融唐与吐蕃(今西藏地区)唐穆宗时,设立“唐蕃会盟碑”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与尺带珠丹和亲,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民族交往:民族政策:开明,唐太宗被少数民族拥戴为“天可汗”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商业繁荣地位: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首都长安推行货币“开元通宝”1.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造船业、冶矿业、造纸业颇具规模制瓷业:制瓷水平高,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精美亮丽)纺织业:丝织水平高,蜀锦色彩艳丽,闻名全国发明和推广了曲辕犁和筒车手工业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0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11张PPT)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0课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11张PPT)
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注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措施扭转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南宋的偏安金灭北宋1127年女真族崛起1125年1115年建立金岳飞抗金郾城大捷宋高宗秦桧杀害岳飞宋金和议宋金对峙局面形成手工业的兴盛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繁荣1传入占城稻2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3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粮仓4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5南宋后期棉花种植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1北宋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
(1)北宋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兴起, 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 (2)定窑、汝窑瓷器别致;景德镇兴起于北宋,后来成为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3)造船业:广州泉州明州水平很高,领先世界;北宋东京郊外,建有 世界上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1)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 (2)都市繁荣的表现:店铺增加; 早市夜市出现;草市出现;商品琳琅满目。 (3)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 南宋外贸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4)最早的纸币:交子 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
北宋建立 960年 赵匡胤
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
北 宋 的 政 治
宋太祖 强化中央 集权
措施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削弱相权; 文臣任州县长官,三年一换制度, 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注重文教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重文轻武 扭转尚武轻文风气,杜绝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 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
金 与 南 宋 的 对 峙
女真族 崛起
1115年 阿骨打 建立金
金灭辽 1125年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1-5课重要知识点

一、隋的统一第一单元隋唐时期:富强与开放的时代第 1 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完毕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稳固统治:(1)措施:①进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心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进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宽广、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水道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间续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水道。

6.概况: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 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水道。

7.意义:大水道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沟通。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留意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留意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进展。

21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始终维持了 1300 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缘由: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冲突激化。

13.灭亡: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像之处。

(1)都完毕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5课历史知识点

1-5课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1、史前时期的特征: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2、起止时间:距今170万年—约前2070年3、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河流:黄河、长江、辽河;特征:多元一体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二.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三.人是由古猿演化而来的,在从猿到人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的作用。

四.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 2距今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地位: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4生产生活状况(2点):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依据:遗址发现门齿化石,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五. 北京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3遗址地位: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4体貌特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能够直立行走5生产生活状况(4点):①使用打制石器②靠采集狩猎为生③过群居生活④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6火的用途(4点):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火的意义: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7.北京人群居的原因:直接原因:环境险恶;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六. 山顶洞人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2距今年代:约3万年前3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形同4生产生活状况(6点):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②懂得人工取火③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④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⑤有爱美意识,也会埋葬逝者⑥过着集体生活,进入氏族社会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异同相同:工具:都使用打制石器用火:都会使用火不同:工具: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用火:北京人使用的天然火,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兴起过程:1.时间:距今10000年左右2.兴起地区及种植农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栽培稻、北方地区栽培粟、黍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4.发展变化: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家畜饲养也同时出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1、581年,XXX(XXX)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XXX,统一南北。

隋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④XXX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隋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2、隋统一后采取的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XXX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位置:全长2700多千米,是现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四个组成局部(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6、毗连五条河道(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7、开通的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8、评价:⑴积极:①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北方的掌握)⑵消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沦亡。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1、XXX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XXX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四、隋朝的灭亡:公元618年,XXX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沦亡的主要缘故原由:XXX的残暴统治。

2、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城: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部编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6页

部编人教新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6页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于哪一年?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建立于581年,是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南北是哪一年?隋朝能实现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朝能统一全国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初经济繁荣,隋文帝时出现“开皇之治”的盛世,这种盛世表现在哪些地方?出现这种盛世的原因是什么?(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4、隋朝开通大运河目的是什么?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5、能开通大运河的原因有哪些?①隋文帝的统治为开通大运河奠定经济基础。

②隋朝国家统一。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6、是谁主持开通大运河?中心、起止点分别是什么地方?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7、大运河有什么历史地位?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8、大运河(自北向南)的四个组成部分是哪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9、大运河连接哪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10、大运河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11、怎么评价大运河?⑴积极方面:①经济上: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②政治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⑵消极方面: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历史对于七年级的你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你理解那些知识点了吗?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七下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繁盛一时,二世而亡)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3、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在扬州杀死。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隋文帝在位时期,历史称为“开皇之治”1、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

2、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人口大幅增长。

3、粮食、布匹储备充足。

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4、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意义、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四.问题探究1.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几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2.怎样评价大运河的开凿?答:大运河的开凿既有它的积极作用,①沟通了南北交通。

②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

③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作用:由于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造成的社会后果十分严重,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隋朝大运河地图识别: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

4.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学习笔记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1、隋朝的建立:年,北周外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就是隋文帝。

2、隋朝统一南北: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二、隋朝大运河的开通:1、隋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2)此“河”是谁在位时开通的?当时为什么能够开通这条河?(3)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4)材料二中的“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第2课“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1、唐朝的建立:年,在太原起兵的反隋贵族,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就是唐高祖。

2、李世民即位:唐高祖退位后,传位给李世民。

李世民就是,年号。

二、“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①唐太宗认识到的伟大,吸取了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政府要;皇帝要;大臣要,统治才能。

②唐太宗重视;同时注意。

他还下令。

③唐太宗注意。

2、“贞观之治”的形成:贞观年间,唐朝的政治比较,经济发展,国力逐步。

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武则天称帝:武则天本是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

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2、武则天的开明统治:武则天当政时期,继续实行的政策,使唐朝的社会经济,国力。

人们称她的统治为“”。

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1、“开元之治”:统治前期,他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等人当宰相。

他还特别重视,把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

开元初年,他还命人烧毁,表示。

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史称。

2、“开元盛世”:统治前期,政治,经济,仓库,人口,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1.1 原始社会1.1.1 元谋人和北京人- 生活地点:云南元谋、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生活时代:距今约170万年前、距今约70万—20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学会用火、采集和狩猎1.1.2 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生活时代:距今约3万年- 生产、生活状况:使用打制石器、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和捕鱼、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1.2 部落联盟1.2.1 炎帝与黄帝- 炎帝与黄帝的关系: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曾进行阪泉之野之战,后来炎帝族战败,归顺黄帝族,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 华夏族的形成:炎黄战败蚩尤后,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1.2.2 尧舜禹的传说- 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 传说中的禅让:尧将部落首领位置让于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于治水有功的大禹。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2.1 夏商西周2.1.1 夏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者:禹- 都城:阳城2.1.2 商朝- 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亳2.1.3 西周- 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制度:分封制2.2 春秋战国2.2.1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2.2.2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2.2.3 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确立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废除旧贵族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 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3.1 秦汉3.1.1 秦朝- 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 建立者:嬴政- 都城:咸阳-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3.1.2 汉朝- 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复习提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________________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建立:_______年,_______(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为都城)统一:_______年,(XXX灭掉________,统一全国)灭亡:________年(___________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顺应了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

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1、大运河的开通(XXX)▲▲▲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起始点:以为中心,北达A_____(今北京),南至B_______(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C___________D___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道。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XXX)▲▲▲创立(隋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设置__________,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XXX:增加___________,最为重要。

XXX:首创。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①;第1页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④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XXX的。

时间: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年-年)年,(即)建立唐朝,以为都城。

并实现了世界的统一。

二、XXX(XXX)与“贞观之治”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汗青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谦虚纳谏,从善如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安史之乱(23——24页)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年----763年3、叛乱者: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4、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5、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4页)1、原因、背景:(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根本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有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5页)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①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5、评价、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考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考点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考点总结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隋朝建立时间:581年都城:长安建立者:杨坚2.589年,隋文帝灭掉陈国,统一全国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开通大运河时间:自605年起【隋炀帝】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示意图【自北到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和经济交流。

4.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5.隋的灭亡原因:隋的暴政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

2.贞观之治时间:李世民【唐太宗】时人物:唐太宗【吸取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敢于直言】、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3.女皇武则天创立殿试“政启开元,治宏贞观”4.开元盛世时间:唐玄宗在位前期人物:姚崇、宋璟第3课盛唐气象1.农业: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

手工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色彩亮丽、造型精美】。

商业: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朝社会风气开。

4.李白“诗仙”,杜甫的诗“诗史”,白居易5.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欧阳询的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

2.唐玄宗时,鉴真东渡,754年抵达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3.玄奘西行,曾在那烂陀寺游学,由他口述记录成【大唐西域记】。

第5课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1.安史之乱时间:755年——763年原因: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外重内轻。

七年级历史下册 一单元第1-8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下册 一单元第1-8课知识点总结

4)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旦的儿子。
【课外了解】:武则天死后,李隆基(唐玄宗)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抢先发动了兵变,把韦皇后(武则天长子李显 的老婆)及安乐公主一派全部消灭,由唐睿宗李旦(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重新即位,李隆基(李旦的儿 子)也因功被立为太子,到公元 712 年,唐睿宗毅然把帝位让给了儿子李隆基,在公元 713 年的七月三日,唐玄 宗李隆基果断地先下了手,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干几十人,将倾向太平公主的官员全部罢官废黜。当年, 唐玄宗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建立时间
公元 581 年

建立皇帝
隋文帝 杨坚



定都
长安


建立事件
北周外戚杨坚掌握大权,最后夺取北周政权
南北 时间 统一 事件
公元 581 年 隋军南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 陈,
隋 朝
经 济 上
隋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统治者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3)统治者提倡节俭

【课外了解】:李世民作为次子,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因为他的兄长李建成原已被立为 太子,但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功劳最大,后来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唐高
其 祖被逼立他为太子,并在同年 8 月退位让给李世民。这次政变,历史上称为“玄武门之变”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时间
公元 618 年-- 907 年

建立皇帝 唐高祖 李渊


定都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统治者
治国措施
唐太宗 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完善制度,制定法律,减省刑
(李世民) 法;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武则天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重用人才, 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生产。
唐玄宗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币
(李隆基) 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效果
贞观之治
河 示 意
洛阳
通 济渠


淮河
沟 江

长江
余杭 河 钱塘江
思维导图 时序坐标 课标解读 图说历史 不同时代的诗人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
史料说史
真题演练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盏
皮日休的诗充分肯定了茶 大运河的作用
汴河 (唐)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

开放
民族政策

与 开
中外交往




科举制 和亲、册封等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思维导图 时序坐标 课标解读 图说历史 史料说史 真题演练
隋朝
唐朝
581
589
618 627
649
713
741
755
907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思维导图 时序坐标 课标解读 图说历史 知道隋朝的统一及隋朝灭亡的原因。
中考总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笔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提纲笔记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2).和亲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

3).唐太宗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唐太宗被西北地区各族首领奉为“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多彩的文学艺术1).诗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一一“诗仙”;杜甫一一“诗圣”,因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

2).书法:颜真卿、欧阳询。

3).绘画:阎立本一-《步辇图》;吴道子一-《送子天王图》。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1.遣唐使:唐朝时,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概况: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

贡献: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风俗习惯和一些节日)。

2.鉴真东渡(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

过程: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意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唐与新罗的关系唐与新罗的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往来)。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明代对外关系两件大事:交往:郑和下西洋冲突:戚继光抗倭2、戚继光抗倭(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2.明长城和北京城明长城目的: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起止: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谈谈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认识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内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积极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进步,闭关锁国是一种消极的政策,只能导致落后乃至最后的挨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2.统一:(1)概况: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文帝巩固统治:(1)措施:①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4.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开通: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2 700多千米,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运河。

7.意义: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8.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9.过程:(1)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10.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1.地位: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 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12.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13.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拓展提升】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

(1)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都创立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并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3)都修建了重大工程。

秦朝修建了长城、灵渠;隋朝开凿了大运河。

(4)两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二世而亡。

(5)两朝都是由于皇帝残暴无道,引起人们反抗,最后被推翻。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贞观之治:(1)前提: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3.唐太宗的统治措施:(1)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③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军事上: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4.概况: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统治政策:(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6.影响: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这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7.背景: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8.唐玄宗的改革措施:(1)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9.结果:唐玄宗在位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拓展提升】唐朝的清明治世对后世统治者有何启示?(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使之有效地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清明的政治、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保证和必要前提。

(3)统治者的个人作为至关重要,统治者要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关注民生、重视科技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

第3课盛唐气象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1)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

(2)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其中蜀锦以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

(2)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闻名中外。

(3)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4.唐蕃交往:(1)原因: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2)内容:①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和手工工匠;②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5.唐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往:(1)表现:①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③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

④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2)影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6.概况: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7.表现:(1)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2)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极一时。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8.唐诗:(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

(2)特点:①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的诗歌有50 000多首;②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

(3)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9.其他艺术成就:(1)概况: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2)代表:①书法: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②绘画:阎立本、吴道子。

【拓展提升】唐朝时期科技文化发达的原因有哪些?(1)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了统治思想,进行了制度创新,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为唐朝创造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唐朝政府实行科举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为科技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3)对外交流频繁。

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科技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唐朝科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4)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民族的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遣唐使1.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2.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概况: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

4.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5.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玄奘西行6.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

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7.贡献: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8.《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乱1.背景:(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2)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结果: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4.影响:(1)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5.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6.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8.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9.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