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篇一:如何理解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枝江市教学研究室徐国梁推荐
浅谈如何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驾驭语文教材
内容提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
该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为了让语文教学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中解脱出来,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
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
教参,确立教学目标;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
活地整合教材。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材例子灵活驾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因而,语文教
学应该是充满灵性的,给学生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舒适自由的氛围
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可是就笔者多年来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观察
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许多的语文教师以本为本,把自己和学生禁锢在手中的教材之中,对每篇文章都是千篇一律的按既定
程式加以解剖、分析,让原本充满智慧、灵气的作品变得支离破碎,
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气,味同嚼腊。
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复应有的生气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
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
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
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
位。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
递文化的工具。所以从语文的工具性来看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
是要借助教材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具体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
我表达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
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能力;要使学
生具有利用语言记忆达到语言积累的能力。至于语文的人文性其实
质就是指语文课程中的人文精神,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
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培养;应凸显教师德育职能,体
现对学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养。因而,语文的人文性教学目标就是
要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当然,在语文学科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一个有机体是不可分割的。光提工具性就容易割裂语文,容易忽
视思想内涵。语文教育中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两者不可
分开。没有精神的语言文字不讲人文性,不是语文课;一味的讲人
文性而忽视语言文字,也不是语文课。
那语文课上我们的教学究尽要教给学生什么,难道仅仅是教学生学
会书本上的知识吗?我们的教材究竟应该怎样使用呢?叶圣陶先生
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例子是用来证明某一观点的材料,是使用者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提
供的一种可供借鉴的中介。教材也不例外,他是教育者为了体现国
家教育目的而编制出来的供学生学习用的媒介,是学科知识的一种
载体。所以说语文教材仅是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示例的集合。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要以教材这个例子做为辐射点,举一反三来尽可能教会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现代课程论也
认为,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对给定的教材内容都有其
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教材的意义和价值都有其自身的解读,教师
可以大胆地取舍、剪裁,重新构建教材。因而,教材处理得是否得
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
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此,我认
为只有运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来驾驭语文教材,把教材当作例
子灵活的运用教材实施语文教学才能让当前的语文课堂回复应有的
生气。
作为一线执教老师,通过在实践中探索研究,我认为要运用语文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来驾驭语文教材,把教材当作例子灵活的运用教材
实施语文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契机,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
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
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在讲解课文时,教师不要将着眼点只放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层面上,
还要放在运用、创新、归纳、整理的层面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使学生象学骑自行车一样,由扶着走,到边扶边放扶扶放放,及至最后放开走,真正获得能力的培养,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当学生走出字、词、句章知识的桎梏,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具有个体
特质的语文学习能力,教材就成了学生学习的示例,语文学科的工
具性和人文性就得到了彰显。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的全日制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在编排时,有意识的将内容相关的同一类型的
课文放在一个单元中。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选取一两篇作为范
例教学生学习,进行精讲,并归纳出这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再把
剩下的几篇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掌握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就能举
一反三,当再遇上此类文章就可以运用掌握的方法自己学习了。
二、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丢开教参,确立教学目标。
教材与教参所体现的社会性和时代感总是滞后于大纲与课标,更滞
后于生活现实。因此,教师拿到教材首先要对教材进行仔细的审阅,
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准绳,尽最大的力量拉近教材和实际生
活的距离,重新定义教材。教参对每一篇文章都是面面俱到,内容
大过繁复,而真正的教参是我们老师自己,教参只是为我们教学服
务的资料,我们不能临摹和照搬教参,要根据教材实际确立相应的
教学目标。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
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下调;对体现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侧重点不同
的文章应相应的确立教学重点。比方说:同是文言文象归有光的
《项脊轩志》、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教参中对它们的各个方面都
作了详细的讲述。但实际上前者重在人生的感怀上,我们就应把重
点放在它的人文性上,后者除了对人生的感怀,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这样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另外象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与杜
甫的诗各自特点不同,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以同一方式进行。
三、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机动灵活地整合教材。
学生的认知过程是有规律可寻的,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领会编者意
图,适当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教
材里有关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方言名词等内容与本地不一,教师
可根据自身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单元、篇章、段落可作出适当
的调整。比方说,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的第三单元中,主要
是演讲稿的学习。而最能代表演讲稿,又能贴近学生生活的是第三
篇《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样我们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