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菌种电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电镜检测标准操作规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三部。
范围:适用于大肠杆菌为工程菌的菌种检测。
目的:检测以大肠杆菌为工程菌的菌种是否符合规定。
原理:以观察100个有效视野为底限,在所观察的视野中:(1)大肠杆菌菌体形态不应有可观察到的明显变异,即应为大肠杆菌的标准形态。
(2)不应有支原体、噬菌体、病毒样颗粒及其它微生物污染。
对有疑问的样品应加倍视野观察,并对有疑问处拍照。
内容:1 材料1.1试剂:2%磷钨酸、电镜铜网、火棉胶溶液1.2仪器电镜H600-A型2 方法2.1电镜样品制备2.1.1浓缩样品,使待检样品的密度在107/ml以上。
2.1.2负染法制备电镜样品(摘下“备用”标志牌,挂“运行”标志牌):将浓缩后的样品滴于载有膜的电镜铜网上,用滤纸吸干多余的液体,然后将2%磷钨酸滴于其上,负染两分钟后吸干染液,此时样品制备完成,将制好的样品铜网置于样品盒中备用。
2.2准备工作2.2.1将制备好的铜网装入样品杯,将电镜调至合适状态并对样品进行观察。
2.3电镜检查标准:2.3.1对于以大肠杆菌为工程菌的样品,以观察100个有效视野为底限,在所观察的视野中:(1)大肠杆菌菌体形态不应有可观察到的明显变异,即应为大肠杆菌的标准形态。
(2)不应有支原体、噬菌体、病毒样颗粒及其它微生物污染。
对有疑问的样品应加倍视野观察,并对有疑问处拍照。
3 电镜检查报告所检电镜样品的观察结果应由观察者署名发出报告,一式两份,由观察科室和送检科室各保留一份。
4 清场4.1检查电源是否关闭,摘下“运行”标志牌,挂“备用”标志牌。
4.2认真填写工作记录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4.3清理工作台面及地面,用专用抹布和拖布。
4.4使用后的玻璃器皿用纯化水洗净后,返回本室洗刷组处理。
5 清场后由车间工序负责人(质量监督员)检查合格后,摘下“待处理”标志牌,挂上“清场合格”标志牌。
菌种的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3.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4.责任质量管理部,质量控制实验室5.内容5.1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 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 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 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98 00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5.1.1标准菌株5.1.1.1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5.1.1.2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5.1.1.3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5.1.2工作菌株5.1.2.1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月或每周一次转种的工作菌株5.1.2.2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5.2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5.2.1菌种的纯度确认5.2.1.1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5.2.1.2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5.2.2菌种的特性确认5.2.2.1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样本进行系统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各方面的观察与检测,以确定其属、种分类地位的过程。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如下:2.制备纯培养物:分离并得到纯培养菌株,避免混杂的现象。
3.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丝生长特征等。
4.微观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细胞形态、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
5.分类地位确定: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和研究,确定其属、种分类的地位。
1.生长条件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的生理因素(如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下的生长情况。
2.营养需求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等)的利用情况,以及对不同抗生素和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3.生化特征检测: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氧化发酵试验、内酯酶试验等,以检测菌株的生化特征。
4.产物检测:检测菌株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酶等,以判断其代谢途径和功能。
1.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细菌培养物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
2.PCR扩增: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选择适当的靶基因进行扩增。
3.DNA测序及分析:对扩增的DNA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4.基因序列比对: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已知菌种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
四、传统鉴定方法的优缺点1.优点:传统鉴定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设备,适用于一般实验室进行菌株鉴定。
2.缺点:传统鉴定方法对菌株鉴定仅限于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方面的观察,鉴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鉴定结果。
五、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优势1.高精确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过对菌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可得到较高的精确性,减少了主观性和局限性。
2.快速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提取DNA和PCR扩增等步骤后,可以迅速得到鉴定结果,节省了时间。
3.可靠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解决传统鉴定方法在分类地位判断方面的困难。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
一、目的
菌种检定操作规程旨在规范菌种检定过程,确保检定结果准确可靠,保障实验室菌种质量。
二、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实验室对菌种进行检定的操作。
三、设备和试剂
1. 必备设备:无菌工作台、培养箱、平板计数器等。
2. 必备试剂:琼脂培养基、生理盐水、甘油等。
四、菌种检定操作流程
1. 取样准备:将待检菌种进行悬浮液制备或直接取样,保证单一菌种在接种时的质量。
2. 培养基接种:将取样溶液均匀涂敷于琼脂培养基表面,将琼脂培养基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
3. 孵化:将接种后的琼脂培养基置于培养箱中,进行相应的温度和时间的培养。
4. 菌落计数:使用平板计数器对菌落进行计数,记录结果。
5. 结果分析:根据计数结果,对菌种进行鉴别和鉴定。
五、结果确认与报告
1. 只有经过两名以上实验人员的确认,结果方可出具。
2. 将检定结果填写在检定记录表上,并进行备份存储。
六、质量控制
1.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和试剂进行检验、校正。
2. 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对检定结果进行复核和比对。
七、附则
1. 对于异常情况的处理:出现异常结果时,要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处理过程。
2. 本规程未尽事宜,由实验室主管负责进行详细规定。
以上即为《菌种检定操作规程》的内容,希望各实验室严格按照此规程进行菌种检定工作,确保实验室菌种质量及检定结果的准确性。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目的: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职责:内容:1整体操作步骤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的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2挑取纯化后的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的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
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
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 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和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 Coryne或其他试剂条进行鉴定。
1.6选定正确的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的API试剂条的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的名称均可。
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
2革兰氏染色2.1染色剂的配制2.1.1结晶紫染色液:甲液:结晶紫 1.0g95%的酒精20ml乙液:草酸铵0.8g水80ml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
2.1.2碘液:碘 1.0g碘化钾 2.0g水300ml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2.1.3稀石碳酸红溶液:碱性品红 1.0g石碳酸 5.0ml95%乙醇10.0ml配制时用乙醇溶解碱性品红,然后加入石碳酸溶液,使用时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
2.2操作:2.2.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16srr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r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室器具、准备培养基和试剂、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
2. 提取细菌样品:从菌落、液体培养基或环境样品中选择一个菌落较纯净的菌株。
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在无菌条件下,用菌液或菌落均匀涂抹于无菌平板上。
3. 培养菌株:将无菌平板培养基转移到适合该菌株生长的培养条件下。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菌株可以在37℃下培养24小时后获得足够的菌量。
4. 提取菌株的16S rRNA基因:使用合适的菌株提取方法提取菌株的总DNA,并使用PCR方法扩增16S rRNA基因。
PCR 反应条件可根据实验室的标准方法或相关文献进行设置。
5. 准备电泳样品:将扩增的16S rRNA基因产物与DNA分子量标记物一同混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检测。
6. 电泳分析:将准备好的电泳样品注入琼脂糖凝胶孔中,进行电泳分析。
根据相对位置和迁移速度,确定16S rRNA基因的大小。
7. 分离目标DNA带: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在琼脂糖凝胶上切割目标DNA带。
8. 提取目标DNA带:使用合适的目标DNA提取方法,从琼脂糖凝胶上提取目标DNA带。
9. DNA序列测定:将提取的目标DNA带进行测序,可以委托测序机构进行测序,也可以使用实验室的测序设备进行测序。
10. 序列分析: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序列比对、物种鉴定和进化分析等。
11. 物种鉴定结果的确认: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的物种鉴定结果。
12. 数据和结果的解释:根据测序结果和数据库比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上述是针对16S rRNA基因进行鉴定的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规程可能因实验室的要求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保持无菌操作,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菌种鉴定仪标准操作规程
菌种鉴定仪标准操作规程《菌种鉴定仪标准操作规程》一、前言菌种鉴定仪是一种用于快速鉴定微生物菌株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医疗、食品、环境监测等领域。
为了保证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使用菌种鉴定仪进行微生物菌株鉴定的实验室及相关人员。
三、操作人员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微生物鉴定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
2.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关操作资格证书。
四、仪器及试剂1. 菌种鉴定仪应符合国家标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试剂应来自正规厂家,保证试剂的质量。
五、操作流程1. 准备待测菌株:将待测菌株培养于适宜的培养基上,保证菌株的纯度。
2. 设置菌种鉴定仪:根据待测菌株的品种和特性设置菌种鉴定仪的相应参数。
3. 载玻片制备:将待测菌株悬浮于载体上,进行薄膜制备。
4. 菌种鉴定:将载玻片放入菌种鉴定仪中进行快速鉴定。
5. 结果判读:根据仪器显示的结果进行判读,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六、结果记录与报告1. 记录:对每次鉴定实验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并按规定保存相关数据。
2. 报告:将鉴定结果进行整理,并向相关部门或客户提交鉴定报告。
七、设备维护和质控1. 设备维护:定期对菌种鉴定仪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2. 质控:定期进行质控实验,保证菌种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八、处罚与奖励1. 对违反本规程造成损失的个人或单位,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2. 对严格执行本规程并取得良好成绩的个人或单位,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九、附则1. 本规程由实验室管理者负责执行,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
2. 对本规程中未尽事宜,由实验室管理者负责解释和裁决。
十、生效日期本规程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 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 16S rRNA 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 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 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 设备和材料1.1 器材移液器(1000μL 、200μL 、100μL 、10μL );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 ;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 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 ; 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 1.2 试剂DNA 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 ;琼脂糖;PCR 试剂:Taq 酶,10×Taq Buffer(Mg 2+),dNTPs ,ddH 2O 等; ExoSAP-IT ;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 ,5×Sequencing Buffer ;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 ; 1.3 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 、200μL 、10μL ;离心管:1.5mL 、200μL ;Micro Amp TM Optical 96-Well Reaction Plate ;Micro Amp TM Optical Adhesive Film ; 1.4 引物16SrDNA名称 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500 bp 左右 反向引物519R 5'- GWA TTA CCG CGG CKG CTG -3' 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5'- CTC CTA CGG GAG GCA GCA G-3'750bp 左右反向引物1115R 5'-AGG GTT GCG CTC GTT GC-3' 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 AAA CTY AAA KGA ATT GAC GG-3'560 bp 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 GGC TAC CTT GTT ACG ACT T-3' 其中M=C:A, Y=C:T. K=G:T, R=A:G, S=G:C. W=A:T; all 1:14. 操作流程1.5 核酸提取:挑取单菌落,然后置于装有100μLPrepMan Ultra 的离心管中,涡旋震荡混匀30s 左右,然后100℃水浴10min 后,以离心机最大转速离心3min ,取10μL 上清液与490μL ddH 2O (即稀释50倍),混匀作为下步PCR 的模板DNA 。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2)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
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
在16S rRNA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1.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1.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 (Mg2+),dNTPs,ddH2O等;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1.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5mL、200μL;Micro Amp TM Optical 96—Well Reaction Plate;Micro Amp TM Optical Adhesive Film;1.4引物16SrDNA 名称序列扩增长度第1部分正向引物27F 5’—AGA GTT TGA TCC TGG CTC AG—3'500 bp左右反向引物519R 5’- GWA TTA CCG CGG CKG CTG —3’第2部分正向引物357F 5'—CTC CTA CGG GAG GCA GCA G—3’750bp左右反向引物1115R 5'-AGG GTT GCG CTC GTT GC—3’第3部分正向引物926F5'- AAA CTY AAA KGA ATT GAC GG —3’560 bp 左右反向引物1492R5'—TAC GGC TAC CTT GTT ACG ACT T —3’其中M=C:A , Y=C :T 。
菌种验证操作规程
菌种验证操作规程1.目的为菌种验证试验提供作业指导,保证菌种的纯度和良好生长力,保持其生物特性的稳定。
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购买菌种及本中心所保藏菌种传代保种的验证试验。
3.职责3.1微生物检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实施本操作规程。
3.2微生物室检验人员严格按该验证方法进行菌种的验证。
4.菌种确认试验主要内容4.1菌种的纯度确认4.1.1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4.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4.2 菌种的特性确认4.2.1 生化试验:各种微生物具有各自的独特的酶系统,因而在代谢过程中所参与的物质分解和合成代谢的产物也不同,这些代谢产物又具有不同的生化特征。
根据此特征,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来鉴定不同的微生物的试验即为微生物的生化试验。
4.2.2 菌种的确定方法用无菌接种环粘取培养物,在相应的培养基平板上划线分离单个菌落,并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培养后观察是否具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
再做生化试验或使用菌种鉴定系统进一步鉴定菌种。
4.3根据不同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做相应的鉴定试验,参照依据见下表。
5.菌种存活率验证将需要验证的菌种同时接种多个斜面,观察菌种的是否存活,然后进行记录,计算。
接种的斜面管总数-未存活的斜面数量/接种的斜面管总数·100%=存活率6.相关记录菌种验证试验记录编制人:校核人:批准人:。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
16SrDNA鉴定菌株的标准操作规程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过特定引物对细菌的16SrDNA片段进行PCR扩增,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未知细菌的快速种属分析,以及为细菌的生化鉴定提供指导信息。
2.方法和原理16SrDNA鉴定是指用利用细菌16SrDNA序列测序的方法对细菌进行种属鉴定。
包括细菌基因组DNA提取、16SrDNA特异引物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DNA测序、序列比对等步骤.是一种快速获得细菌种属信息的方法。
细菌rRNA(核糖体RNA)按沉降系数分为3种,分别为5S、16S和23S rRNA。
16S rDNA是细菌染色体上编码16S rRNA相对应的DNA序列。
16S rDNA由于大小适中,约1。
5Kb左右,既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又能利用测序技术较容易地得到其序列,故被细菌学家和分类学家接受.在16S rRNA分子中,可变区序列因细菌不同而异,恒定区序列基本保守,所以可利用恒定区序列设计引物,将16S rDNA片段扩增出来,利用可变区序列的差异来对不同菌属、菌种的细菌进行分类鉴定。
16SrDNA序列的前500bp序列变化较大,包含有丰富的细菌种属的特异性信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菌株来说,只需要第一对引物测前500bp序列即可鉴别出细菌的菌属。
针对科学论文发表或是前500bp无法鉴别的情况,需要进行16SrDNA的全序列扩增和测序,得到较为全面的16SrDNA的序列信息。
由于测序仪一次反应最多只能测出700bp的有效序列,为了结果的可靠性,通常将16SrDNA全长序列分成3部分进行测序。
3.设备和材料1.1器材移液器(1000μL、200μL 、100μL、10μL);涡旋振荡器;Eppendorf MixMate;离心机;水浴锅;电泳仪;制冰机;低温冰箱;PCR仪:Veriti 96 Well Thermal Cycler;凝胶成像仪:VersaDoc MP 4000;基因分析仪:AB3500、AB31301.2试剂DNA快速提取试剂:PrepMan Ultra;琼脂糖;PCR试剂:Taq酶,10×Taq Buffer(Mg2+),dNTPs,ddH2O等;ExoSAP—IT;测序试剂:BigDye Terminator,5×Sequencing Buffer;BigDye XTerminator Purification Kit;1.3耗材移液器吸头:1000μL、200μL、10μL;离心管:1。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遵守一系列标准操作规程。
下面将介绍一份关于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以供参考。
一、检测方法选择在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检测的目的和样品种类。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一般可以选择培养基法、PCR法、免疫学法等方法进行检测。
不同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二、样品采集在进行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之前,需要首先采集样品。
样品的采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样品应该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检测对象的真实情况;2. 样品的采集方法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3. 采样器具和容器应该经过消毒处理,避免样品受到外界干扰。
三、样品处理在采集到样品后,需要进行样品处理以提取目标微生物。
样品处理的方法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样品受到外界污染。
常用的样品处理方法包括过滤法、萃取法、富集法等。
四、培养条件设置对于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检测,需要设置合适的培养条件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培养条件的设置应该考虑到目标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适宜条件,并严格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氧气等因素。
五、培养基选择在进行微生物检测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以促进目标微生物的生长。
不同微生物对培养基有不同的选择性,需要选择适合的培养基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普通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差异培养基等。
六、检测结果解读在检测完成后,需要进行检测结果的解读。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目标微生物的存在与否,对结果进行合理解读和分析。
检测结果应该符合标准操作规程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七、结果报告在完成检测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报告。
检测报告应该包括检测方法、样品信息、检测结果、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标准菌株1.1.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一项技术,用于确定食品、饮料、药品、环境样品等中是否存在这些微生物。
细菌、霉菌、酵母菌都是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在生物学和工业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以标准操作规程的形式详细介绍细菌、霉菌、酵母菌检查的步骤和要求。
一、实验前准备1.环境准备: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清洁、无尘、无飞虫等干扰因素,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2.器材准备: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包括培养基、试剂、仪器设备等。
3.样品准备:样品应遵循卫生标准及实验要求,确保样品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二、样品处理1.样品消毒:将样品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以消除外源性微生物的干扰。
2.预培养:将样品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预培养,以增加微生物的数量。
三、分离与纯化1.罩口接种:将样品中微生物接种到含有相应培养基的平板上,通过罩口接种的方式,避免次生污染。
2.培养条件:根据微生物的特性,设置适宜的培养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组成等条件,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3.单菌分离:观察接种后的菌落形态和特征,选取单菌落转接到新的培养基上,以实现纯化。
四、鉴定与检测1.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态、边缘、颜色、透明度等特征,与已知细菌、霉菌、酵母菌的特征进行比对。
2.生理生化试验: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试验,如盖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反应等,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
3.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序列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水平的鉴定。
五、结果处理与分析1.定量分析:根据菌落的数量和菌落形状比例,计算并报告样品中细菌、霉菌、酵母菌的数量。
2.图像记录:对鉴定结果进行拍照记录,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六、质量控制1.消毒控制:实验室应定期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持无菌状态。
2.正负对照:每次实验都应设置正、负对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重复实验:对怀疑结果的样品可以进行重复实验,验证结果的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目得:建立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范围:适用于******鉴定标准操作职责:内容:1整体操作步骤1、1纯化、分离待鉴定菌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落或少许含菌溶液到相应得培养基上(如TSA),划线分离,以出现微生物单菌落为止。
1。
2挑取纯化后得单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以确定待鉴定菌得革兰属性。
1、3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阴性杆菌,则先进行发酵实验。
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20NE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发酵实验结果为阳性,则在经过细胞色素氧化酶实验后选用API20E试剂条进行鉴定。
1。
4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球菌,则先进行过氧化氢酶实验。
如实验结果为阴性则选用API Strep试剂条进行鉴定,如实验结果为阳性则选用APIStaph试剂条进行鉴定。
1.5假如镜检结果为革兰阳性杆菌并且有内生芽胞,则选用API 50CHB试剂条进行鉴定;否则,根据运动性实验与过氧化氢酶实验结果选用API Coryne或其她试剂条进行鉴定、1、6选定正确得试剂条以后,根据不同得API试剂条得标准操作规程准备接种物,进行接种、培养等操作并将结果形成数码,用API鉴定软件鉴定或查询待检菌得名称均可。
鉴定结果应记录,必要时,给出相应解释、2革兰氏染色2。
1染色剂得配制2、1.1结晶紫染色液:甲液:结晶紫1、0g95%得酒精20ml乙液:草酸铵0。
8g水80ml将甲液与乙液混合均匀,静置48h使用,置密闭棕色瓶中储存、2、1、2碘液:碘1、0g碘化钾 2.0g水300ml配制时先用3~5ml水将碘化钾溶解,再加入碘,用力摇匀,使之全部溶解后,再加水稀释至300ml,摇匀,分装在棕色瓶中储存。
2、1。
3稀石碳酸红溶液:碱性品红1、0g石碳酸5、0ml95%乙醇10、0ml配制时用乙醇溶解碱性品红,然后加入石碳酸溶液,使用时加水稀释至100ml,摇匀。
2.2操作:2.2。
1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2。
2、2干燥固定:涂片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并在火焰上通过2~3次,以固定涂片、2.2、3染色:在已固定得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溶液数滴,使染色液覆盖整个涂片标本, 染色1分钟。
2。
2、4水洗:斜置玻片使很细水流得纯化水从染色标本得上端流下,勿使水流直接冲刷涂片处,直至洗下得水呈无色为止。
2。
2。
5滴加碘液冲去残水并媒染约1分钟,用纯化水冲去碘液吸干。
2.2、6滴加95%得乙醇脱色约20~30秒,脱色时应将玻片微振动,使酒精分布均匀,立即用水冲净、2、2。
7稀石碳酸红溶液染色1分钟后,用水洗净晾干或吸干。
2、2。
8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适合得位置,再加一滴香柏油于涂片上,使用100倍物镜观察细菌革兰氏属性。
革兰氏阳性菌染色成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染成红色,同时做阳性对照。
3简单染色3、1用于真菌与细菌得鉴别。
3.2操作:3、2.1 涂片:用接种环挑取液体培养物中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固体培养物则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蒸馏水或生理盐水,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在载玻片上涂成薄层。
3.2.2干燥固定:涂片自然干燥或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烘干,并在火焰上通过2~3次,以固定涂片。
3、2、3染色:在已固定得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溶液数滴,使染色液覆盖整个涂片标本,染色1分钟。
3、2、4水洗:斜置玻片使很细水流得自来水从染色标本得上端流下,勿使水流直接冲刷涂片处,直至洗下得水呈无色为止,自然晾干或吸干。
3、2、5镜检: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适合得位置,再加一滴香柏油于涂片上,使用100倍物镜观察菌体形态。
4 3%氢氧化钾试验4、1材料3%KOH溶液(W/V)、无菌木质牙签、待检菌得新鲜纯培养物(18~24小时)。
4、2操作4。
2。
1在一洁净得载玻片上等距离滴上3滴3%KOH水溶液、4、2。
2用铜绿假单胞菌或具有等同反应得菌种作为阳性对照。
4、2、3用枯草芽胞杆菌或具有等同反应得菌株作为阴性对照、4.2.4用木质牙签从培养基上分别挑取阳性,阴性与待检菌得新鲜纯培养物(18~24小时)于载玻片上得3滴KOH水溶液中。
4、2。
5然后用牙签快速环形搅动30~60秒后,轻轻地向外拉该菌悬液,如果就是革兰阴性细菌,在菌悬液与牙签之间有黏丝出现,如果就是革兰阳性细菌则无黏丝出现。
4、2。
6结果判断4、2、6。
1如果在15秒钟之内溶液得黏性增强并有黏丝形成,则认为该试验菌株得氢氧化钾呈阳性,试验菌株为G—、4。
2、6.2如果溶液不产生粘丝,则试验菌株被判断为氢氧化钾试验阴性,试验菌株为G+。
4、2。
6、3当阳性与阴性试验结果均为典型反应时,该实验才有效。
5触酶试验(过氧化氢酶试验)5.1细菌代谢产生得过氧化氢对细菌细胞具有毒副作用,而细胞内得接触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将其分解为分子态氧,使其解毒。
向含有接触酶得细菌培养物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后即产生大量气泡(阳性)、5、1材料3%过氧化氢溶液、无菌木质牙签、洁净载玻片、滴管、5.2操作5.2。
1用无菌木质牙签挑取新鲜待检菌得纯菌苔置于洁净得载玻片上。
5、2.2向玻片上得菌落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一滴;或于琼脂培养物上直接滴加3%过氧化氢溶液试液、5、2。
3结果判断:立即观察结果,产生气泡为阳性反应,不产生气泡者为阴性反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具等同性质得菌种重复以上步骤作为阳性对照,并用铜绿假单胞菌或具等同性质得菌种作为阴性对照。
5、2。
4注意事项5、2。
4。
1阴性控制与阳性控制必须为典型反应时,该实验才有效。
5、2。
4。
2当将过氧化氢溶液加到生长于血琼脂平板上得菌落时会产生假阳性结果(因为红细胞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5.2.4。
3必须将过氧化氢酶溶液滴到菌落上,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会产生假阳性结果。
5。
2、4、4不要用铂金类接种针或接种环去混合培养物与过氧化氢酶水溶液,因为接种针得铂金可以会引起假阳性结果。
因此在这个试验中,应用木质无菌牙签或就是塑料类无菌接种环。
6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6。
1氧化发酵培养基中含有较低浓度蛋白胨与较高浓度碳水化合物,待检细菌通过氧化或发酵利用葡萄糖产酸,使其pH值下降,培养基中得指示剂由绿色变成黄色、6。
1材料6、1.1无菌矿物油:液体石蜡121℃半小时高压蒸汽灭菌。
6.1、2氧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10g,胰蛋白胨2g,氯化钠5g,磷酸氢二钾0、3g,琼脂4g,溴麝香酚蓝0、08g,去离子水1000ml,pH6、6—7.0。
分装于13×100mm小试管中,121℃灭菌15分钟。
竖直放置待其凝固后使用。
6.2操作6、2.1打开小试管。
6、2。
2用接种针挑取分离得单个纯菌落,刺入氧化发酵培养基约1cm深,分别接种两个试管。
6.2、3向其中一只试管内加入无菌矿物油,覆盖在培养基表面约1cm高,作为发酵管(OF/F);另一支不加矿物油作为氧化管(OF/O)。
6、2。
4以同样得方法在试管中接种大肠埃希菌或者就是等同菌株作为阳性对照,接种铜绿假单胞菌或者就是类同菌株作阳性对照。
6、3培养:将接种后得发酵培养基放入35~37℃得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若结果呈阴性,则继续培养24小时。
6。
4结果判断6。
4。
1培养基变为黄色,反应结果记为阳性。
6、4、2培养基仍保持均匀得绿色,反应结果记为阴性。
6。
4.3如果培养基得颜色由绿色变为蓝色,就是由微生物产碱反应所致,记为阴性。
7 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细胞色素氧化酶就是一种铁卟啉类得酶,它将还原得细胞色素C氧化后以非活性得还原态存在。
而还原得细胞色素氧化酶因将电子传递给分子氧而又变成活性态。
在分子氧得存在下,细胞色素氧化酶与细胞色素C系统能还原一系列有机物。
其中,它将指示条反应区得α–萘酚与二甲基对苯二胺还原,会形成吲哚酚蓝分子,通过这一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与鉴别、7、1材料细胞色素氧化酶检测指示条,指示条反应区得主要成分:二甲基对苯二胺0。
1μmol、α-奈酚1。
0μmol、7、2操作7.2。
1用牙签从培养基上挑取生长良好得单一菌落(菌落得pH值不得低于6、0,否则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7、2、2将菌落均匀涂在反应带上,过20~60秒后,比较反应带得颜色、7。
2。
3若反应带变为紫到深紫色则为阳性反应,不变色或黄色为阴性反应。
8 基于系统发育分析得16SrDNA序列测定与比对8.1当药品无菌检查阳性或培养基灌装试验阳性时,需对基污染菌及与该污染菌相似得菌种进行分子水平上得菌种鉴定。
该类样品则其中送往测序公司进行序列测定。
9 洁净区环境控制-微生物鉴定表附件:附录1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相关文件与记录:无培训范围:质量控制部全体人员参考文献:无编制历史与变更原因:附录1 菌种鉴定标准操作规程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