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提取实验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

1茶多酚的提取实验设计(单因素设计)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超声波萃取和微波萃取的一般方法,应用茶多酚含量测定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方法提取液茶多酚含量,选取各因素最优化的提取工艺,为正交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1.超声波提取技术超声波是指频率为20千赫~50兆赫左右的电磁波,它是一种机械波,需要能量载体—介质—来进行传播。

超声波在传递过程中存在着的正负压强交变周期,在正相位时,对介质分子产生挤压,增加介质原来的密度;负相位时,介质分子稀疏、离散,介质密度减小。

也就是说,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致溶液内气泡的形成、增长和爆破压缩,从而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目标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速率。

在工业应用方面,利用超声波进行清洗、干燥、杀菌、雾化及无损检测等,是一种非常成熟且有广泛应用的技术。

2.超声波萃取的原理超声波萃取中药材的优越性,是基于超声波的特殊物理性质。

主要是主要通过压电换能器产生的快速机械振动波来减少目标萃取物与样品基体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固--液萃取分离。

(1)加速介质质点运动。

(2)空化作用。

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产生特殊的“空化效应”,“空化效应”不断产生无数内部压力达到上千个大气压的微气穴并不断“爆破”产生微观上的强大冲击波作用在中药材上,使其中药材成分物质被“轰击”逸出,并使得药材基体被不断剥蚀,其中不属于植物结构的药效成分不断被分离出来。

加速植物有效成份的浸出提取。

(3)超声波的振动匀化(Sonication)使样品介质内各点受到的作用一致,使整个样品萃取更均匀。

3..超声波萃取的特点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萃取,是中药制药彻底改变传统的水煮醇沉萃取方法的新方法、新工艺。

与水煮、醇沉工艺相比,超声波萃取具有如下突出特点:(1)无需高温。

在40℃-50℃水温F超声波强化萃取,无水煮高温,不破坏中药材中某些具有热不稳定,易水解或氧化特性的药效成份。

茶多酚精馏实验报告

茶多酚精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精馏提取方法,提高茶多酚的纯度和含量。

2. 熟悉精馏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3. 了解茶多酚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主要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可溶性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保健功效。

本实验采用精馏技术,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使茶多酚从茶叶中分离出来,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茶叶、乙醇、氢氧化钠、蒸馏水、硫酸铜、铁氰化钾、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氰化钾溶液等。

2. 实验仪器:精馏装置、电热套、蒸馏瓶、冷凝管、接收瓶、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锥形瓶、烧杯、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茶多酚的提取(1)称取一定量的茶叶,加入适量的乙醇,室温下搅拌提取2小时。

(2)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静置沉淀。

(4)过滤,收集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沉淀,得到茶多酚粗品。

2. 茶多酚的精馏(1)将茶多酚粗品加入蒸馏瓶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和铁氰化钾溶液,进行显色反应。

(2)连接精馏装置,开启冷却水,预热至60℃。

(3)逐渐提高温度至沸点,收集蒸馏液。

(4)调整温度,使蒸馏液中的茶多酚含量达到要求。

(5)收集精馏液,得到高纯度的茶多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茶多酚提取率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的提取率为80%左右,说明本实验采用的提取方法较为有效。

2. 茶多酚纯度经过精馏后,茶多酚的纯度达到了95%以上,说明精馏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茶多酚的纯度。

3. 茶多酚含量通过测定精馏液中的茶多酚含量,得出其含量为5.0mg/mL,符合实验要求。

六、实验讨论1. 茶多酚提取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提取溶剂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有较大影响。

本实验中,采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室温下搅拌提取2小时,取得了较好的提取效果。

2. 精馏过程中,控制温度和压力对茶多酚的纯度有较大影响。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一、实验目的:研究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大致含量,并分析比较现有的醇提和水提工艺,结合不同的纯化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比较得出其优缺点,为工业化生产提供指导。

二、实验原理:1.,(粗提部分)茶多酚易溶于热水,含水乙醇和乙酸乙酯等溶液中,而不溶于氯仿,苯等试剂,利用茶多酚在上述溶剂中具有具有不同分配系数等特性,经过多次萃取进进行提取分离纯化。

2.,(纯化部分)未氧化的茶多酚及其初级氧化产物易溶于乙酸乙酯3,(纯化部分)茶多酚能与无机盐中的金属离子(如Ca2+、Mg2+ 、Zn2+ 等)配位生成沉淀而对茶多酚进行分离4,在一定PH值条件下,酒石酸能与多酚类物质反应形成蓝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40nm波长下具有最大吸光度。

在适当范围内,茶多酚的含量与络合物的吸光度成正比,符合朗柏-比尔定律,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对茶多酚定量分析。

三、实验仪器:干茶,真空干燥箱,分液漏斗,旋转蒸发仪,乙醇,氯仿,乙酸乙酯,纱布,烧杯,玻棒,漏斗,电子天平,水浴锅,95%乙醇,氯化钙(无水),氯化镁,硫酸,氨水均为分析纯。

索氏抽提器;PHS一3C数字酸度计;800型离心沉淀器;GSP一805型圆盘搅拌器;79—1磁力加热搅拌器;UV-91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微波炉;LD4—800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四、实验步骤:(一):茶多酚乙醇提取和有机溶剂纯化实验(3次平行实验)1、乙醇提取:称茶叶磨碎样3g于烧杯中,加入5倍量(15ml)85%乙醇,将烧杯置于30-40℃水浴锅中,浸提20min,浸提过程不断搅拌,然后滤出滤液,剩下的茶渣再加2-3倍量(约6~9 ml)85%乙醇,再浸提20min,过滤。

合并两次滤液。

(取3ml留样分析)2、减压浓缩:将滤液装入旋转蒸发仪中,在40-50度水浴温度下减压浓缩至基本除去乙醇为止。

3、氯仿除去杂质:将浓缩液装入分液漏斗中,将同等体积的氯仿加入,摇匀后混合液分为两层。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徐成郡
经济管理学院12-1班
实验名称: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
实验目的:计算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量筒、加热器、加压过滤器、胶头滴管、 移液管、比色皿
实验药品:磷酸氢二钾溶液、磷酸二氢钾、茶叶、酒石酸亚铁溶 液
实验原理:茶叶中含有很多的酚类,酚类会与酒石酸亚铁发生反 应生成紫蓝色络合物,通过测量器吸光度计算其含量
计算公式为:茶多酚(%)=
100**1*10002*957.1*m
V A % 实验步骤:
1.取磷酸二氢钾溶液15ml 和磷酸氢二钾溶液85ml

烧杯中混合均匀。

2.称取5g 茶叶,加入200ml 水煮沸,静止20分钟, 加压过滤,量取滤液体积,记为V=150ml.
3.准确吸取上述试液1ml ,注入25ml 容量瓶中,加 水4ml 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 ,充分混匀后,再 加PH7.5的缓冲溶液至刻度线。

然后取一个干净
的25ml 容量瓶,加入4ml 水和酒石酸亚铁溶液
5ml ,充分混匀后再加PH 7.5的缓冲溶液至刻度
线制得空白溶液。

4.用两个10mm 比色皿分别取上述两种溶液,测定
吸光度(A )=1.315
实验结果:
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100**1*10002*957.1*m
V A =100*5*1150*10002*957.1*315.1%= 15.44% 实验总结:在这次的实验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因为我是 一个人做的,当有些东西不懂的时候也没有人可以 问,可以的话下次找个同学搭档,另外就是自己的动
手能力还有些不行,必须加强才行。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掌握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水提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酚。

三、实验步骤
1.将10克干燥的绿茶叶粉末加入500毫升蒸馏水中,加热至沸腾,保持沸腾10分钟。

2.将煮沸后的茶叶汁过滤,收集滤液。

3.将滤液加入等量的乙醇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4.将滤液加入等量的正己烷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5.将滤液加入等量的氯仿中,搅拌均匀,过滤,收集滤液。

6.将收集的氯仿溶液挥发干燥,得到茶多酚。

四、实验结果
经过提取和干燥,得到了0.5克茶多酚。

五、实验分析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本实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茶多酚,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提取溶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但是,水提法提取茶多酚的效率较低,需要多次提取和分离,操作较为繁琐。

此外,茶多酚的提取量受到茶叶品种、加工工艺、提取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水提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得到了0.5克茶多酚。

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本实验掌握了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对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生理活性。

本实验旨在探索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有效方法,并对提取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因此可以采用溶剂萃取法进行提取。

在酸性条件下,茶多酚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可以通过沉淀的方式将其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茶叶:选用新鲜的绿茶茶叶。

试剂:乙醇(95%)、盐酸、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没食子酸标准品等。

仪器:电子天平、恒温水浴锅、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旋转蒸发仪、真空干燥箱等。

四、实验步骤1、茶叶预处理将新鲜的绿茶茶叶置于通风干燥处晾干,然后用粉碎机粉碎成粉末状,过 40 目筛备用。

2、提取茶多酚称取 100 g 茶叶粉末,加入 100 mL 95%乙醇,在 7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提取 15 h。

提取结束后,将提取液过滤,收集滤液。

3、沉淀茶多酚向滤液中加入 10 mL 盐酸,调节 pH 值至 30,然后加入 5 mL 10%硫酸亚铁溶液,搅拌均匀,静置 1 h,使茶多酚与亚铁离子形成沉淀。

4、离心分离将沉淀后的溶液在 4000 r/min 下离心 15 min,弃去上清液,收集沉淀。

5、溶解沉淀将沉淀用少量去离子水溶解,然后用 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 pH 值至 70。

6、萃取茶多酚将上述溶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 50 mL 乙酸乙酯,振荡萃取10 min,静置分层后,收集有机相。

7、浓缩与干燥将有机相在旋转蒸发仪上减压浓缩至干,然后将浓缩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在 60℃下干燥至恒重,得到茶多酚粗品。

8、茶多酚的定性分析显色反应:取少量茶多酚粗品,加入 1 mL 乙醇溶解,然后滴加几滴 1%三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若溶液显蓝紫色,说明有茶多酚存在。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有机实验12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目的1.尝试探究未知实验的原理与实现方法,根据资料自行设计实验。

2.练习离子沉淀方法的操作。

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

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

理化性质1、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2、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利用沸水煮,可将茶叶中的有机物分离,过滤即可得到含茶多酚的液体。

将滤液进行离子沉淀,可将茶多酚与其余有机物分开,得到含量较高的茶多酚与该离子盐的混合物。

酸转溶并萃取,再蒸干溶剂即可得到含量达90%以上的茶多酚晶体。

茶叶;0.5mol/L NaHCO3 溶液;0.1mol/L AlCl3溶液50mL;80mL乙酸乙酯;实验仪器100mL圆底烧瓶;可加热磁力搅拌器;天平;布氏漏斗;蒸馏装置;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1.取2g茶叶,尽量研碎,加入40mL水,加热至85℃,持续大约1h,冷却后抽滤得茶叶浸提液;2.在滤液中加入0.1mol/L AlCl3溶液50mL,再用0.5mol/L NaHCO3 溶液调节ph为5~6之间,这时产生沉淀,抽滤得沉淀;3.将沉淀在60℃水浴下用80mL0.016 mol/L的稀硫酸转溶15min,抽滤取滤液;4.用40mL的乙酸乙酯萃取2次,每次萃取时间为10min,合并萃取液;5.蒸馏,将乙酸乙酯回收,剩余固体为茶多酚。

加热装置萃取装置乙酸乙酯回收及茶多酚固体蒸干装置实验结果实验中,由于使用的是原始材料,需要自行计算与配制溶液,过程繁杂,仪器使用的种类与数量均很多,各种操作也多,并有减压蒸馏的新方法,对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

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物理实验报告茶多酚是一种在茶叶中广泛存在的物质,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本实验旨在通过物理实验方法,探究茶多酚的一些基本性质和特点。

实验一:茶多酚的提取首先,我们需要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

取适量的绿茶叶,将其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茶末与乙醇混合,搅拌均匀。

接着,用滤纸过滤混合物,得到茶多酚溶液。

实验二:茶多酚的紫外吸收光谱将茶多酚溶液置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进行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茶多酚在紫外光区域(200-400nm)具有较强的吸收峰,主要在270-280nm附近。

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可以初步判断茶多酚的含量和结构。

实验三:茶多酚的溶解度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溶解性质,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不同溶剂,如水、乙醇和丙酮。

将茶多酚溶解于不同溶剂中,并观察其溶解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在水中溶解度较高,而在乙醇和丙酮中溶解度较低。

这是因为茶多酚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其溶解度受到溶剂极性的影响。

实验四:茶多酚的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氧化产物。

在实验中,我们将茶多酚溶液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深棕色,这是由于茶多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了氧化产物。

实验五: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茶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可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反应的发生。

为了研究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我们使用了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

将DPPH溶液与茶多酚溶液混合,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茶多酚能够与DPPH自由基发生反应,使其从紫色变为淡黄色,表明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综上所述,茶多酚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的物质。

通过物理实验,我们可以了解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紫外吸收光谱特性、溶解度、氧化性和抗氧化性等基本性质。

这些实验结果对于深入研究茶多酚的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茶叶的加工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引言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萃取技术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并评估不同条件下的萃取效果。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绿茶叶样品–无水乙醇–蒸馏水–醋酸铵2.实验方法:1.将绿茶叶样品研磨成粉末状。

2.取一定量的茶叶粉末,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与茶叶粉末的质量比为10:1。

3.在恒温摇床上以160 rpm的速度进行浸提,浸提时间为60分钟。

4.将浸提液过滤,收集过滤液。

5.将过滤液置于水浴中加热,蒸发至浓缩。

6.在浓缩液中加入适量的醋酸铵,使其溶解。

7.用蒸馏水稀释浓缩液,得到最终的茶多酚溶液。

实验结果在本实验中,我们按照上述方法从绿茶叶中成功提取出茶多酚溶液。

实验结果表明,在浸提时间为60分钟以及茶叶粉末和无水乙醇的质量比为10:1的条件下,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较好地被提取出来。

结果讨论茶多酚的萃取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浸提时间、溶剂种类和比例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浸提时间为60分钟,以及茶叶粉末和无水乙醇的质量比为10:1。

这些条件的选择是基于之前的研究结果和实验经验。

浸提时间的选择是为了保证充分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但过长的浸提时间可能导致其他有害物质的溶解。

我们选择了60分钟的浸提时间,认为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茶多酚的提取效果较好。

茶叶粉末和无水乙醇的质量比的选择是为了保证浸提的充分性。

我们选择了10:1的比例,认为这个比例下茶叶粉末能够与无水乙醇充分接触,使茶多酚充分溶解。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溶液,并评估了不同条件下的萃取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浸提时间为60分钟以及茶叶粉末和无水乙醇的质量比为10:1的条件下,茶叶中的茶多酚能够较好地被提取出来。

这些结果对于茶多酚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张三,李四,王五. 茶多酚的提取与分离[J]. 化学杂志,2000,28(2):123-130.2.ABC, DEF, XYZ.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ea polyphenols[J].Journal of Chemistry, 2005, 35(4): 567-574.。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茶多酚的提取
一.实验器材:
pH酸度计、索氏提取器、分液漏斗、蒸馏装置、温度计、小烧杯两个、大烧杯两个、棕色玻璃瓶一个。

二.所用药品
70%乙醇、0.415mol/LZnCl2、15%NaHCO3、2mol/L硫酸溶液、乙酸乙酯、2%维生素C水溶液、柠檬酸。

三.实验步骤
1.提取
称取10g茶叶末放入索氏提取器中,按物料比1:20加入70%乙醇,回流2小时(在70ºC条件下)。

2. 沉淀
移取浓缩后的茶多酚提取液10 mL于小烧杯中,加入0.415 mol/L ZnC1 水溶液,摇匀,用质量分数15%的NaHCO3水溶液调节酸度,在室温条件用酸度计测定,离心得到茶多酚——锌盐沉淀,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2次,称重,计算茶多酚的沉淀率。

3.萃取
将茶多酚——锌盐沉淀移至烧杯中,加入2倍体积的蒸馏水混匀,室温下加入一定量硫酸溶液,沉淀物溶解(料酸体积比1:2),离心去除少量胶状沉淀。

茶多酚酸转液用15%的NaHCO3水溶液调节酸度,再用乙酸乙酯在室温下分两次萃取,合并萃取液(20ºC下,转溶15min)。

在乙酸乙酯相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Vc水溶液(用柠檬酸调节pH为3.0),两者体积比为2:1,洗涤两次。

60℃减压浓缩酯相回收大部分乙酸乙酯。

在60ºC下进行真空干燥,成品茶多酚为棕黄色粉末,置于棕色玻璃瓶中低温保存。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

茶多酚的提取纯化

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纯化1,实验内容1.1,浸出物的测定1.2,茶多酚含量的检测1.3,咖啡碱含量检测1.5,蛋白质含量的检测1.6,总糖含量的检测1.7,提取纯化2,实验步骤2.1,试样的制备称取3g(精至0.001g)磨碎试样于500mL锥形瓶中加入水温约为46.2℃蒸馏水164.2g,立即移入水温为46.2℃恒温箱中,浸提9.6min。

浸提完毕后立即趁热减压过滤。

滤液移入容量瓶中。

重复上次步骤对试样进行二次浸提。

最后残渣用热蒸馏水洗涤两到三次,并移入容量瓶,并定容。

2.2,浸出物的测量将具盖蒸发皿至于103+-2℃的恒温箱内烘干1h,取出,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精至0.001g)。

准确称取上述试液50mL,注入已知质量的蒸发皿中,在沸水浴中小心蒸干,然后移到103+-2℃的恒温干燥箱中烘干3小时取出加盖,立即移到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

再烘干1小时,再移至干燥器至室温,称量,重复至两次称量差不超过0.001g以最小称量为准。

2.3茶多酚含量的检测【实验原理】在一定pH值条件下,酒石酸铁能与多酚类物质反应形成蓝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540nm 波长下具有最大吸光度。

在适当的浓度范围内,茶多酚的含量与络合物的吸光度成正比,符合朗伯-比尔定律,因此可用分光光度法对茶多酚定量分析。

【实验材料及步骤】1、酒石酸亚铁溶液:称取1g(准确至0.0001g)硫酸亚铁和5g(准确至0.0001g)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1L(此液放置过夜后使用,可稳定1星期)。

2、pH=7.5的磷酸盐缓冲液:a液(1/15mol/L的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磷酸氢二钠23.877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L;b液(1/15mol/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称取经110℃烘干2h的磷酸二氢钾9.078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L。

取a 液85mL和b液15mL混匀,即得pH=7.5磷酸盐缓冲溶液。

3、供试液的制备与测定:准确吸取待测溶液1mL,将其稀释1~25倍,移至25mL容量瓶中再从稀释液中准确吸取1mL,注入25mL 的容量瓶中,加水4mL 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加pH=7.5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至刻度,用1cm 比色杯,在波长540nm 处,以试剂空白溶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掌握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和纯化技术,了解其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价值。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在茶叶中含量较高,可通过水或有机溶剂提取。

本实验采用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法。

首先将干燥粉碎后的茶叶样品与乙醇-水混合溶剂进行浸泡,使其充分吸收并释放出茶多酚。

然后通过过滤、蒸发、结晶等步骤纯化得到茶多酚。

三、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称取适量干燥的绿茶叶样品,并将其粉碎成细粉末。

2.提取:将5g左右的茶叶粉末加入100mL乙醇-水混合溶剂(体积比为7:3),在恒温搅拌器上搅拌约2h。

3.过滤:用滤纸过滤提取液,收集滤液。

4.蒸发:将滤液加热蒸发至干燥。

5.结晶:将蒸发后的提取物溶于少量水中,放置冷藏室中结晶,用滤纸过滤得到茶多酚。

四、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茶多酚的黄色粉末,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图显示主要峰位在3100-3600cm-1和1600-1700cm-1之间,这是由于茶多酚分子中含有-OH和C=O基团所致。

同时,在2800-3000cm-1之间还有一个弱峰,表明样品中还存在一些杂质。

五、实验分析本实验采用的是乙醇-水混合溶剂提取法,该方法具有简单、易操作、成本低等优点。

但同时也存在着对杂质的提取和对茶多酚的破坏等缺点。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提取方法。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茶叶中含量丰富的茶多酚物质,并掌握了一种简单的提取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了该方法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化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技能。

茶多酚提取实验

茶多酚提取实验

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系综合实验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

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

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

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三、实验仪器: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

四、实验试剂及材料: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五、实验内容及步骤:1.浸提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1.2 提取:准确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10. 00g,按照单因素实验的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分别搅拌浸提。

过滤(用抽滤的方法)得到茶多酚提取液。

用附一的方法测提取液中的茶多酚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1)将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85℃下,分别提取0.5h、0.75h、1.0h、1.25h、1.5h,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图,找出最佳提取时间。

(2)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所测得的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在75℃、80℃、85℃、90℃、95℃下浸提,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提取温度。

茶多酚实验总结

茶多酚实验总结

茶多酚实验总结引言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理功能。

为了更好地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作用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本文将对茶多酚实验进行总结,并简要介绍实验设计、结果分析以及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实验设计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包括绿茶、红茶和乌龙茶样品。

茶样品经过粉碎处理后,使用乙醇提取茶多酚。

实验过程中分别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比较分析。

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1. 茶样品预处理:将茶样品经过粉碎处理,得到茶粉样品。

2. 茶多酚提取:将茶粉样品与乙醇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进行茶多酚提取。

3. 茶多酚含量测定:使用分光光度计对提取液进行测定,计算茶多酚的含量。

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茶多酚含量如下表所示:茶种茶多酚含量 (mg/g)绿茶10.5红茶 5.2乌龙茶8.0从结果可以看出,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

这与茶叶的加工方法和发酵程度有关。

绿茶是未经发酵的茶叶,因此茶多酚含量更高。

红茶是完全发酵的茶叶,茶多酚含量较低。

乌龙茶是半发酵的茶叶,茶多酚含量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具体如下:1.样品处理:茶样品的粉碎处理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可以考虑使用不同的粉碎工艺,比较其对茶多酚提取的影响。

2.提取液的选择:实验中使用的是乙醇作为茶多酚的提取液。

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溶剂,如水或乙醚,进行提取液的比较实验,找到最适合茶多酚提取的溶剂。

3.测定方法:实验中使用的是分光光度计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

可以考虑使用其他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或质谱法,提高茶多酚含量测定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样品来源:实验中使用的茶样品可能存在差异,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考虑使用更多不同来源的茶样品,增加样品数量,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结论通过对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进行实验测定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绿茶的茶多酚含量最高,红茶次之,乌龙茶最低。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茶多酚萃取实验报告茶多酚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中。

它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其含量。

实验步骤:1. 准备茶叶样品:选择优质的绿茶叶作为实验样品,将其研磨成细粉备用。

2. 茶叶样品预处理:取适量茶叶粉末,加入适量的乙醇溶液,搅拌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充分溶解。

3. 茶多酚提取:将预处理后的茶叶溶液进行过滤,得到茶多酚提取液。

4. 茶多酚定性分析:采用显色反应,将提取液与铁(III)盐溶液反应,观察颜色的变化。

茶多酚与铁(III)盐反应生成的蓝色络合物可以用来判断茶多酚的存在。

5. 茶多酚定量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茶多酚的含量进行测定。

通过测量不同浓度茶多酚溶液的吸光度,建立标准曲线,然后根据待测茶多酚溶液的吸光度,利用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分析。

实验结果:经过茶叶样品的预处理和提取,得到了茶多酚提取液。

在茶多酚定性分析中,观察到了明显的颜色变化,证实了茶叶中含有茶多酚。

而在茶多酚定量分析中,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可以计算出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茶叶中茶多酚的含量为X mg/g。

讨论与分析: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这是因为乙醇对茶多酚具有较好的溶解性。

然而,不同的提取剂对茶多酚的提取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不同提取剂对茶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

此外,茶多酚的定性分析方法也值得探究。

虽然本实验采用了显色反应来判断茶多酚的存在,但这种方法只能提供茶多酚的初步判断,并不能定量分析。

因此,可以进一步研究其他定性分析方法,如红外光谱分析等。

在茶多酚的定量分析中,分光光度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减小误差,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如调整波长、控制反应时间等。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

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标题】茶多酚提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探究不同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茶多酚的提取实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茶多酚、提取、条件、影响、实验、性质、应用价值【目录】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2.2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4. 实验总结与展望4.1 总结4.2 展望【正文】1. 引言1.1 茶多酚的定义茶多酚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茶叶中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包括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其中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保健功能,因此备受关注。

1.2 茶多酚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茶多酚在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作天然食品添加剂,抗氧化性能使其有助于维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品质稳定。

茶多酚还可以应用于药物制备,具有抗菌、降低生物反应性等作用。

在日化工业中,茶多酚具备紧肤、抗皱、抗衰老等美容功效,因此在化妆品的生产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和仪器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茶叶样品、乙醇溶剂、冰醋酸、去离子水等;实验所用仪器包括超声波提取仪、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

2.2 实验步骤(此处列出具体的实验步骤,包括样品准备、提取条件设置、提取过程、实验数据记录等)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不同提取条件下的茶多酚含量比较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提取条件,如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浓度和温度等,然后通过测定茶多酚的含量来评估提取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在提取时间为60分钟、提取溶剂浓度为50%、提取温度为60℃的条件下,茶多酚含量最高。

3.2 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显示,较长的提取时间能够更充分地提取茶多酚,但超过一定时间后,茶多酚的含量趋于稳定。

茶多酚_蒸馏法实验报告(3篇)

茶多酚_蒸馏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茶多酚的化学性质和提取原理。

2. 掌握蒸馏法提取茶多酚的实验操作步骤。

3. 比较不同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效果。

4. 学习茶多酚含量测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一种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多种保健功能。

蒸馏法是一种常见的茶多酚提取方法,利用茶叶中茶多酚等可溶性成分在热水中溶解的特性,通过加热蒸馏,使茶多酚等成分从茶叶中分离出来。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茶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蒸馏水- 无水乙醇- 95%乙醇- 硫酸亚铁- 二苯胺- 氢氧化钠- 氯化铁- 氢氧化钠溶液- 碘化钾- 硫酸铁- 硫酸铜-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 硫酸铜溶液 -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 氯化铁溶液 - 氢氧化钠溶液 - 硫酸铁溶液- 硫酸铜溶液- 碘液- 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第2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茶多酚的蒸馏法提取技术。

茶多酚提取综合试验(1)

茶多酚提取综合试验(1)

茶叶提取茶多酚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酒石酸亚铁法测定茶多酚含量;2)掌握天然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的实验方案设计及操作方法;3)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4)熟悉数据处理及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由于其酚性羟基易氧化而提供质子H +,而具有抗氧化和消除自由基作用,是一种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含醇羟基的有机溶剂对植物多酚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而含水的有机溶剂对多酚的溶解能力比纯有机溶剂大,这是因为含水有机溶剂可破坏多酚分子间的氢键从而减弱了多酚间的缔合,有利于多酚的溶出。

二、试验仪器及药品BS210S 电子分析天平 722分光光度仪 KQ-5200超声波振荡器RE-52D 旋转蒸发器 粉碎机试验原料:苏州碧螺春绿茶(2008年春制取,冰箱保存).... ....三、试剂与溶液配制1.标准溶液的配制:精确称取没食子酸乙酯(100℃烘干燥1h )25mg ,水溶解,定容至25mL 容量瓶中,作为标准溶液。

2.酒石酸铁溶液称取硫酸亚铁(GB 664)1.0g ,酒石酸钾钠(GB 1288)5.0g ,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L ,可稳定10天。

3.pH7.5的磷酸缓冲液a 液: 1/15mol/L 的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磷酸氢二钠(GB 1263)23.877g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L 。

b 液: 1/15mol/L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称取经110℃烘干2h 的磷酸二氢钾(GB 1274)2.2695g ,加水溶解至250mL 。

c 液:.取a 液85mL 和b 液15mL 混匀,即得pH7.5的缓冲液。

四、试验方法(一)分析方法多酚类物质能与亚铁离子生成紫蓝色络合物。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

虽然各种儿茶素的呈色度不同,但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组成范围大致相同,在此范围内,对吸光度的影响不大,故用一条标准曲线即可。

此标准曲线与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标准曲线一致,但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不易得到,故用没食子酸乙酯。

茶多酚提取

茶多酚提取
热水氯化锌HCl乙酸乙酯
茶叶
茶渣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1,试剂:氧化锌,碳酸钠,盐酸,乙酸乙酯,硫酸亚铁( · O)酒石酸钾钠( )
从茶叶中提பைடு நூலகம்茶多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的方法
2,掌握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酚总量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茶叶中有诸多保健作用,这与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咖啡因,茶多糖和茶氨酸等有效成分有密切关系。茶多酚不仅是是构成茶叶色,香,味的主体化学物质,而且是一种理想的天然的食品抗氧化剂,已被列为食品添加剂。此外,它还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防辐射,减肥,降血脂,防癌等多方面的功能。茶多酚在食品加工,医疗保健,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十年来,国内外特别是我国和日本对探索新的茶多酚提取分离工艺日益关注。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的总称,茶多酚的主要组分是儿茶素,占茶多酚含量的80%左右。茶多酚中几种主要儿茶素所占的比例分别为:L-表儿茶素(L-EC)5%~10%,L-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10%~15%,L-表儿茶素没食子醋酸(L-ECG)15%~20%,L-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L-EGCG)50%~60%。结构式如下
本实验是研究从茶叶中提取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工艺包括废水提取,沉淀,酸化转溶,萃取及真空干燥,其特征在于提取液中加入能使茶多酚沉淀的可溶性无机盐,分离沉淀后,在沉淀中加入强酸或中强酸剂至沉淀完全溶解,制的酸化液,再用乙酸乙酯萃取,浓缩干燥制得茶多酚,并对茶多酚进行定量分析。过量的酒石酸铁在茶多酚溶液中与茶多酚反应生成稳定的紫褐色配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成正比,因此可通过比色法定量测定茶多酚的含量。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出发,对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提出清洁生产工艺,如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系
综合实验
实验名称:茶多酚的提取工艺试验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植物天然产物的常规提取及精制方法。

3.通过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并熟悉茶多酚的提取与精制的方法及其操作原理和步骤。

4.掌握提取精制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重量的20%-30%。

茶多酚可以消除超氧阴离子和过氧化氢自由基,同时具有抑菌、杀菌,有效降低大肠对胆固醇的吸收,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功能。

目前,茶多酚被广泛的用作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的天然添加成分。

(离子沉淀法)茶多酚易溶于热水,与一些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并在一定pH值下溶解度很低。

形成的金属离子络合物溶于酸溶液后,茶多酚再次转变成游离状态,再用对茶多酚有更好选择性的溶剂进行萃取、浓缩和干燥,即可得到茶多酚的纯品。

三、实验仪器:
电动搅拌器、离心机、pH试纸、真空干燥箱、抽虑瓶、旋转蒸发仪、真空泵、天平、紫外分光光度计、容量瓶、烧杯、量筒等。

四、实验试剂及材料:
氯化钠、碳酸氢钠、柠檬酸、硫酸铝、盐酸、亚硫酸氢钠、乙酸乙酯、维生素C(抗坏血酸)、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酒石酸钾钠、硫酸、绿茶等
五、实验内容及步骤:
1.浸提
1.1 预处理:粉碎干茶叶;粉碎的目的是与液体的接触面增大,使提取率增高;
1.2 提取:准确称取经过预处理的干茶叶末10. 00g,按照单因素实验的料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分别搅拌浸提。

过滤(用抽滤的方法)得到茶多酚提取液。

用附一的方法测提取液中的茶多酚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
(1)将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85℃下,分别提取0.5h、0.75h、1.0h、1.25h、1.5h,测提取液的
吸光度,绘制曲线图,找出最佳提取时间。

(2)称取得10.00g茶叶末置于500ml烧杯中,加入200mL蒸馏水,在所测得的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在75℃、80℃、85℃、90℃、95℃下浸提,测提取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提取温度。

(3)在上述的最佳提取温度,最佳提取时间下,分别用1:10、1:15、1:20、1:25、1:30的料液比浸提,绘制提取液的吸光度曲线,找出最佳料液比。

单因素:
①料液比(g/L):1:10 1:15 1:20 1:25 1:30
②浸提温度(℃):75 80 85 90 95
③浸提时间(h):0.5 0.75 1.0 1.25 1.5
取单因素实验的每个因素的最佳范围内的值,做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在附五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通过对正交实验进行极差分析后选出最优组合,进行下一步实验。

2.盐析
加氯化钠于茶叶浸提液中,质量分数为2-6%,静置0.5-1.5h 后过滤(可用抽滤或者离心的方式)。

3.沉淀
在上述滤液中加入茶叶重量2%~5%的NaHSO3,然后加入茶叶重量20%的硫酸铝饱和水溶液,加热至70℃~80℃,用15%NaHCO3溶液在快速搅拌下调节pH至5~6,此时有大量沉淀析出,沉淀自然沉降一段时间后过滤,最后用等体积70℃热水洗涤沉淀三次。

4.酸溶
将沉淀在快速搅拌下放入到一定料酸比体积下的pH=2.5~4.5的硫酸水溶液中溶解沉淀,控制酸转溶液的pH、酸溶时间,少量胶状沉淀经抽提去除。

用附一的方法测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
单因素实验步骤:
(1)将上一步骤所得的沉淀放入有40mL、pH=3.0的硫酸水溶的烧杯中,溶解,分别溶解40min、45min、50min、55min、60min,离心除去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转时间。

(2)取上一步骤所得的沉淀放入有40mL硫酸水溶液的烧杯中,控制硫酸的pH为2.5、3.0、3.、4.0、4.5,在(1)的最佳酸转时间下,溶解,离心去除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
转浓度。

(3)取沉淀置于有20mL、30mL、40mL、50mL、60mL硫酸水溶液的烧杯中,在上述的最佳酸转浓度、最佳酸转时间下,溶解,离心去除沉淀,测酸转溶液的吸光度,绘制曲线,找出最佳酸浓度。

单因素:
①酸浓度(pH):2.5 3.0 3.5 4.0 4.5
②料酸比(g/mL):1:2 1:3 1:4 1:5 1:6
③酸转时间(min):40 45 50 55 60
三因素(酸浓度;料酸比;酸转时间)
取单因素实验的每个因素的最佳范围内的值,做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

实验结果记录在附六的实验记录表格中。

通过对正交实验进行极差分析后选出最优组合,进行下一步实验。

5.萃取
加入茶叶重量2%-5%的NaHSO3至酸转溶液中,然后用体积0.3-1.5倍的乙酸乙酯萃取1-5次,每次萃取时间2-10min,合并萃取液。

测萃余相体积,并取样分析计算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计算茶多酚的萃取率。

6.洗涤
加入茶叶重量1-3%的维生素C至萃取液体积0.4倍的水中,用柠檬酸调节水溶液的pH=2.5-3.0,等分成2份对乙酸乙酯萃取液洗涤两次。

7.蒸发浓缩
将洗涤后的乙酸乙酯相在50~70℃下真空蒸发回收乙酸乙酯,待浓缩成膏状物时,加入膏状物2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洗涤挂在壁上的物料,继续浓缩成稠的膏状物。

计算其中茶多酚的含量。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茶多酚易氧化,分离过程中注意避免高温,过酸或过碱并尽量缩短提取时间。

2.沉淀完全后应尽快抽提滤出沉淀,酸溶过程一定要充分,控制好溶液pH。

七、思考题:
通过对本工艺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分析哪些因素影响茶多酚产品的产率?怎样影响的?应如何控制?
附一:提取过程中茶多酚的分析测定方法(定量)
准确吸取待测溶液1ml,将其稀释1~25倍(稀释成15倍),再从稀释液中准确吸取1ml,注入25ml的容量瓶中,加水4ml和酒石酸亚铁溶液5ml,充分混合,再加pH=7.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至刻度,用1cm比色杯,在波长540nm处,以试剂空白液作参比,测定吸光度。

计算公式:茶多酚(g/ml)=1.957AX/500
A:吸光度 X:稀释倍数。

1)酒石酸亚铁溶液
1g硫酸亚铁和5g酒石酸钾钠用水溶解并定容至至1L,放置过夜后使用。

2)pH=7.5的磷酸二氢钾缓冲液
A液:称取磷酸氢二纳23.877g,溶解并定容至至1L;
B液:称取经110度烘干2h的磷酸二氢钾9.078g,加水溶解并定容至至1L
A液85ml和B液15ml混匀即可。

附二:计算项目:
1)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及茶多酚的浸提率计算
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浸提液中茶多酚的含量(g/ml)×浸提液体积(ml)
茶多酚的浸提率=[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原料茶叶末中茶多酚的总量(g)]×100%
2)经过盐析、沉淀及酸溶后茶多酚的总量和回收率计算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含量(g/ml)×酸转溶液的体积(ml)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回收率=[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浸提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100%
3)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和茶多酚的萃取率计算
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含量(g/ml)×萃
余相溶液的体积(ml)
茶多酚的萃取率=100%×[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 /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
4)茶多酚的最终得率计算
100%×[酸转溶液中茶多酚的总量(g)-萃余相中茶多酚的总量(g)]/原料茶叶的重量
附四:
浸提单因素实验记录表格:
酸转单因素实验记录表
附五:
浸提正交试验记录表格:
附六:
料液比g/ml 1:10 1:15 1:20 1:25 1:30 吸光度0.189 0.172 0.162 0.103 0.106 茶多酚含量(g) 0.222 0.303 0.38 0.302 0.373
浸提温度℃50 60 70 80 90 吸光度0.084 0.092 0.124 0.251 0.185
浸提时间min 20 30 40 50 60 吸光度0.098 0.118 0.181 0.185 0.184
酸浓度mol/L 2 3 4 5 6 吸光度0.13 0.141 0.147 0.137 0.122
料酸比g/mL 1:10 1:15 1:20 1:25 1:30 吸光度0.186 0.206 0.107 0.121 0.116 茶多酚含量(g) 0.0546 0.0819 0.063 0.089 0.102
酸转时间min 5 10 15 20 25 吸光度0.098 0.138 0.154 0.11 0.123
实验号 A B C D 茶多酚含量酸浓度料酸比酸转时间空列(g)
实验1 1 1 1 0.00657552 实验2 1 2 2 0.00146775 实验3 1 3 3 0.0070452 实验4 2 1 2 0.00504906 实验5 2 2 3 0.0017613 实验6 2 3 1 0.0105678 实验7 3 1 3 0.0017613 实验8 3 2 1 0.007485525 实验9 3 3 2 0.00598842 K10.005 0.004 0.008
K20.006 0.004 0.004
K30.005 0.008 0.004
R 0.001 0.004 0.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