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

关于越南,坐观君(ID:china_2049)已经分享了相关文章。奥巴马去广岛这事儿,毕竟是美国在任总统二战后首次访问广岛,而广岛又是人类有史以来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第一个城市,投下这颗原子弹的又是美国人。这多因素加一起,不受关注是不可能的。日本人吵吵着要美国人道歉,美国人说绝不可能。事实上,奥巴马在广岛也就是献了一个花圈,站立默哀,未鞠躬,然后讲了不痛不痒的场面话。道歉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很多历史事件的性质就要改变了。

当然,这不是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今天要谈的是日本究竟为什么会投降?相信大家都知道,广被接受的主流观点是美国人扔下的两颗原子弹打垮了日本的意志。大致的观点是这样的:

到1945年中,欧洲战争已经结束,很明显日本已没有任何胜利希望。经过多年横跨太平洋岛屿的艰苦战争,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几乎都被摧毁了。物资生产步履蹒跚,完全被美国工业打败,日本人民正在经历饥荒。全面侵略战争对日本自己也意味着数以十万计的死亡,但是,日本领导人仍然拒绝投降。

66年前的8月初,美国推出了一种可怕的新武器,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在短短几天内,日本投降,终于结束了战争。

然而,近年来又出现了对这一事件的新解释。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一位历史学家长谷川整理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是苏联介入太平洋战争迫使日本投降,而不是广岛和长崎的核爆炸。“长谷川改变了我的想法。”因《原子弹出世记》一书获得普利策奖的理查德·罗兹说,“日本投降的原因并不是那两颗原子弹。”

杜鲁门总统发展核武器的决定一直是争议的来源。很多人认为攻击平民永远都不是正义的。20世纪60年代,一位“修正主义学派”历史学家认为,日本在被原子弹袭击前马上就要投降,投放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杜鲁门批准这么做是为了用这种新力量恐吓苏联。

长谷川还是孩子的时候,就从屋顶看到了投掷到东京的燃烧弹,他还记得地平线上奇怪的橙色光晕。长大一些后,他对日本政府把战争带给本国人民感到很愤怒。后来,作为一名学者,他接受了投放

原子弹对结束战争很有必要的立场。他还说,美国不需要向日本道歉,直到日本真正接受自己所犯的战争罪行。(以上摘编自《波士顿环球报》文章)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的迅速投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出兵。还有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日本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败那是必然的啊。可以说,日本在1945年的悲惨结局很大程度上是在1931年9月18日所决定的。

可能有读者就问了,纠缠这个有意义吗?有,也可能没有,因人而异。先不管这些了。接下来,坐观君(ID:china_2049)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这种观点与主流看法不同,所以必然会引起争论。希望大家本着理性的态度进行讨论,上纲上线是没有必要的。

顺便说一句:今天推送的第二条图文消息《强大的日本究竟败给了谁?》,坐观君以前曾推送过。这次重发一次,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对比阅读。当初那篇文章引起的反响也是不小的。观点和这篇是很不同的。

作者:王夕越

来源:澎湃新闻

链接:/newsDetail_forward_1362816

“雷达赢得了战争,而原子弹结束了战争。”这是西方科学界对于科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角色的一句简要概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与日本投降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刘怡先生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8月1日发表的《“一亿玉碎”:日本法西斯的自杀式“本土决战一文之结束语中亦提到那两颗原子弹的残酷性和威慑性大大缩短了战争,避免了无谓的“玉碎”。

那么,是不是美国着意使用原子弹这一杀手锏给困兽犹斗中的日本致命一击,且两颗原子弹的投放最终导致日本投降这种说法可以盖棺定论了呢?如果仔细探究历史的细节,我们会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者迈克尔·哥顿(Michael Gordin)在其著作《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

了核战争》(Five Days in August:How World War II Became a Nuclear War,2007)以及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美籍日裔学者长谷川毅在其专著《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Racing the Enemy:Stalin,Truman,and the Surrender of Japan,2006)中分别从科学史和冷战史的角度对向日本使用原子弹和日本投降的问题作出了新的解读。

他们认为,美国使用原子弹后日本的迅速投降并不是战争的最后阶段美国科学界、军界以及政治决策者们所能准确预料的结果;从日本的角度讲,原子弹的打击也不是促使其做出迅速投降决策的主要因素。

左:哥顿《八月的五天:二战如何演变成了核战争》。右:长谷川《与敌决逐:斯大林、杜鲁门与日本投降》

原子弹与常规炸弹是“量”而非“质”的区别

通过对美国军方、政府以及科研档案的分析研究,哥顿认为在原子弹研发、投放决策过程中以及投放两颗原子弹后的几天当中,美国军方、政府和原子的研发团队对原子弹的实际效用并没有清晰、一致、准确的认识。

1945年7月16日美国成功引爆钚弹,也就是后来投放在长崎的那类原子弹,专家们对试爆的钚弹效果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它的即时破坏性,比如当时的观测记录强调在爆炸区域内60英尺高的铁塔在瞬间灰飞烟灭,而对核爆后的放射性破坏却估计不足。

而铀弹,即后来投放在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却根本没有来得及经过试验,对于此类核弹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就原子弹单颗爆炸的瞬间破坏力而言,原子弹与常规炸弹相比,它们的效用是“量”而非“质”的区别。

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

从原子弹研发成功到在广岛和长崎的投放直至日本投降的数日内,使用原子弹的长期社会、政治和道德后果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难以考虑周全的,当时美国的军方、政府和科学家们因此无法确定对日使用原子弹后是否可以有效迫使日本投降。

这里我们可以将1945年3月9日的东京大轰炸与8月6日和9日的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作一比较:1945年3月9日夜至10日凌晨,美军出动B-29轰炸机群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地毯式轰炸,造成约88,000~97,000人死亡,41,000~125,000人受伤,以及一百多万人无家可归,其死伤者中大多数是平民。这次东京大轰炸是人类历史上造成伤亡最多的单次非核军事行动。

相比之下,广岛原子弹造成约70,000人瞬时死亡,截止到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年底约14万人死于烧伤和辐射,到1950年年底约有20万人死亡;长崎原子弹的后果略小,总共造成约39,000~80,000人死亡。

可见,从实战角度讲,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袭击可被视作东京大轰炸式常规袭击的一种延续,原子弹袭击后短期的伤亡并没有大大超出常规袭击。那么如果造成巨大伤亡的春季东京轰炸激起的是日军决策者们全民“玉碎”抗美的决心,恐怕伤亡人数相当和略少的广岛和长崎原子弹袭击难以仅在8月9日到14日五天之内就让日本做出投降的决定。

换句话说,美国杜鲁门总统和他的幕僚们从逻辑上难以推断原子弹可以迫使日本迅速投降。而8月15日日本的突然投降甚至使美国高层感到措手不及和出乎意料,因为美国政府和军方预料美日对抗至少还会延续数月之久。在长崎遭到钚弹“胖子”毁灭性攻击后的数日仍有1000多架次美军轰炸机继续对日本本土目标进行密集的常规燃烧弹轰炸。

同时,为了应对日军中顽固分子会不顾日本高层的停战决定而负隅顽抗,原子弹的制造任务在投下两颗原子弹后也并没有停歇,美国军方甚至认为有必要尽快造出第三颗,甚至更多的原子弹对日本进行进一步核打击。事实上曼哈顿计划一直到1945年12月日本投降尘埃落定后才下马。

投放到长崎的原子弹“胖子”

因此,哥顿指出,使用原子弹的决策过程与将其它新式武器应用于实战的决策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