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呐喊蒙克
油画《呐喊》赏析

油画《呐喊》赏析《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6�7生命组画�6�8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油画《呐喊》赏析

油画《呐喊》赏析《呐喊》创作于1893年,(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Friezeof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
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
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
——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6�7生命组画�6�8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优质】雅思听力材料:爱德华.蒙克-呐喊(BBC纪录片)-word范文 (1页)

【优质】雅思听力材料:爱德华.蒙克-呐喊(BBC纪录片)-word范文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雅思听力材料:爱德华.蒙克-呐喊(BBC纪录片)The ScreamThe Scream is the popular name given to each of four versions of a composition, created as both paintings and pastels, by the Expressionist artist Edvard Munch between 1893 and 1910. Der Schrei der Natur is the title Munch gave to these works, all of which show a figure with an agonized expression against a landscape with a tumultuous orange sky. The landscape in the background is theOslofjord, viewed from Ekeberg, Oslo, Norway.Edvard Munch created the four versions in various media . The National Gallery , Oslo , holds one of two painted versions . The Munch Museum holds the other painted version and a pastel version from 1893. The three versions have not traveled for years .The fourth version was sold for $119,922,600 at Sothebys Impressionist and Modern art auction on 2 May 201X to financier Leon Black , the highest nominal price paid for a painting at auction . The painting is on display in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for six months from October 201X to March 201X.Also in 1895, Munch created a lithograph stone of the image . Of the lithograph prints produced by Munch , several examples survive . Only approximately four dozen prints were made before the original stone was resurfaced by the printer in Munchs absence .The Scream has been the target of several high-profile art thefts. In 1994, the version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was stolen. It was recovered several months later. In 201X, both The Scream and Madonna were stolen from the Munch Museum, and recovered two years later.。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

蒙克《呐喊》为什么被炒到1.199亿美元,就作品本身分析一下!挪威《呐喊》90.8cm*73.7cm1893年,爱德华.蒙克,挪威《呐喊》90.8cm*73.7cm,画布油画,奥斯陆国家画廊藏世界名画《呐喊》想必家喻户晓,这幅画于2012年5月3日早7点开始的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会上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1.199亿美元这已经是天价了!为什么这样一幅外行来看扭曲抽象的画如此值钱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呐喊》中的艺术价值。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他的画是他的灵魂日记他时时刻刻揣着无尽的焦虑如聚拢在人生上空的乌云低垂着,等待着,有些雨终将落下。
呐喊画面赏析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
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人物形象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
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
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
色彩表现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蒙克《呐喊》赏析 ppt课件

《呐喊》对后世的意义
《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 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 大的意义。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 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 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 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
最新行情: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蒙克1893年所作的 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 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蒙克自己 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 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 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 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 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作 者 其 它 作 品 展 示 :
—— 蒙克《病中的孩子》(1886年,蒙克去世的姐姐苏 菲的肖像画)
《呐喊》画作赏析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09届西方绘画艺术赏析之《呐喊》班级:09电信(2)学号:0902040242姓名:吴晓勇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1863-1944)是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人们发现,在绘画艺术中,精神分裂症能唤起没有艺术素养的人的艺术活力,有时还能增加已成名的艺术家的创造力。
也许像心理学家们所表明的那样,艺术家确实存在潜在的精神病的倾向,而艺术创作则有助于防止潜在的精神错乱表面化。
有位作家曾说过:“有时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写作、谱曲或画画的人是怎样做到得以逃避发疯、忧郁、惊恐这些人类境遇中总是存在的东西。
”这种绘画的治疗作用在表现主义绘画之父爱德华.蒙克身上表现得犹为明显。
蒙克于1863年出生在挪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是位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军医,母亲也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
在他5岁那年,母亲因患肺结核而去世,姐弟五人由姨母代养,母亲去世后,父亲难过得好几天没有走出家门,他抑郁的神经强烈地感染了失去母亲的蒙克,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
蒙克13岁那年,年长两岁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
蒙克与姐姐关系十分相好,感情极深,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经。
接下来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
这一系列的打击所引发的伤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内心里,决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创作的基调。
从他的《病孩》、《母亲之死》和《在灵床旁》等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特别在1889年父亲去世后,他的精神更是无法寄托,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
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
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
《呐喊》_爱德华·孟克(Skrik_Edvard Munch)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版画家。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吶喊》(挪威语Skrik,也译作《尖叫》),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慣例一樣,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2012年5月,彼得·奧爾森的收藏版本在紐約蘇富比(Sotheby's)作为第20件拍品登场,最终以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價一億一千九百九十二萬二千五百美元(約9億3540萬港元),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1、1893年纸板蛋彩画版本这个版本的《呐喊》目前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中,也是最广为熟知的版本。
专家从画布背面的手绘草稿中得出结论:该画应该是《呐喊》系列作品中,创作时间最早的。
创作之初,蒙克饱受精神折磨,尽管史学家们并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手稿中,天空部分有一段微小的涂写:“只有疯子才能画出来。
”2、1895年纸板粉彩画版本该画由挪威商人彼得-奥尔森(Petter Olsen)委托苏富比拍卖行上拍,在4个版本中,颜色最为亮丽。
很亂的紅色天空是畫中人心中的凌亂。
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
画框上题有蒙克的亲笔诗,也是唯一一幅由私人收藏的《呐喊》。
3、1910年蛋彩画版本一些艺术史学家认为,在卖掉1893年那个《呐喊》版本之后,蒙克创作了这个复制画。
有“呐喊迷”认为,这幅画中的形象仿佛是恶魔一样,因为在巨大的头骨上有两只没有眼球的眼睛,看起来异常恐怖。
蒙克名画《呐喊》究竟有何寓意?

蒙克名画《呐喊》究竟有何寓意?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这幅关于存在性焦虑(Existential angst)的画作,是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
然而这一画作是如何达到这一高度的呢?阿拉斯泰尔·苏克(Alastair Sooke)将为您讲述此画背后的故事。
沸腾的天空,如着了火一般:红、黄、橙三色的烈焰布满了天际。
天空下面,站着一个雌雄难辨的人。
只见那人身穿一件波浪纹的蓝色外套,蓝色的外套好像要汇成急流,流入他身后深蓝的河流一般。
那人光秃秃的脑袋就如一个头骨,一双拉长了的手托在脑袋的两边。
那人的眼睛因恐惧而大开,他爆发出了骇人的尖叫!除了远处的桥上的两个人以及峡湾中的那条船尚属正常外,画面中的所有事物,都弥漫着一股原始的、难以阻挡的恐惧。
这就是出自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之手的名画《呐喊》(The Scream),美术史上的第二名作——仅次于达·芬奇(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的《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准确来说,这只是蒙克在其一生所创作的四个版本的《呐喊》中的其中一个版本。
最早的版本是1893年版《呐喊》,现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Oslo’s National Gallery)。
而在奥斯陆城另一端的奥斯陆蒙克博物馆(the Munch Museum)中,则藏着1910年的蛋彩木板画版《呐喊》。
该画是1893年版本《呐喊》的重制之作。
而我现在将要描述的,则是1895年版本的《呐喊》。
该画为粉彩木板画,是四幅《呐喊》中唯一留有原配画框的一幅。
同时,该画也是四幅《呐喊》中唯一一幅仍被私人所拥有的《呐喊》。
2012年,该版《呐喊》于纽约苏富比拍卖行(Sotheby’s in New York)进行拍卖。
仅仅12分钟的投标过后,该版《呐喊》便拍出了接近一亿二千万美元(即约七千五千万英镑)的高价,一举创下了艺术品拍卖中最贵艺术品的记录。
蒙克呐喊原画作品赏析

蒙克呐喊原画作品赏析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是挪威著名的画家和版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呐喊》(The Scream),这幅作品成为了20世纪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象征主义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蒙克的《呐喊》原画作品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价值和意义。
《呐喊》是一幅以油画和粉彩绘制的作品,创作于1893年。
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个人物站在桥上,头发直立,双手捂住脸部,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在尖叫。
画面中的人物身后是一片血红色的天空和湛蓝色的峡湾,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诡异、恐怖的感觉。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夸张的形式和色彩,表现出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
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形式美学角度来赏析《呐喊》。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非常夸张的形式,人物的头发直立,双手捂住脸部,嘴巴张得大大的,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同时,画面中的线条也非常扭曲,给人一种不稳定和扭曲的感觉。
整个画面的构图也非常独特,人物站在桥上,背景是血红色的天空和湛蓝色的峡湾,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使得画面更加引人注目。
蒙克还运用了粉彩的技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模糊和朦胧,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梦幻感。
这些形式上的处理都使得《呐喊》成为了一幅极具冲击力和表现力的作品。
其次,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情感表达角度来赏析《呐喊》。
蒙克在这幅作品中表现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绝望的情感。
这种情感并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威胁,而是来自于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折磨。
人物捂住脸部,仿佛是在逃避某种不可名状的恐惧,而那张张大的嘴巴则仿佛在尖叫。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非常压抑和恐怖的感觉,让人不禁联想到蒙克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内心状态。
蒙克在创作《呐喊》时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他的母亲去世,他的精神状态也非常不稳定,这些都反映在了这幅作品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呐喊》不仅是蒙克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也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一种探讨和表达。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

蒙克作品集(高清)附作品讲解许多艺术家的失败,仅仅是他们只接受一种画法,而指责其他所有的画法。
必须研究一切画法,而且要不偏不倚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因为你将不会跟着某一个艺术家跑。
——博巴蒙克油画《病中的孩子》布面油画,119.5×118.5cm,奥斯陆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是蒙克童年时代对家庭痛苦遭遇的一个回忆。
此画描绘了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肺病将夺去她的生命,她消瘦而脸色苍白,还未脱尽童稚的气质。
这个难以磨灭的印象深深地埋藏在蒙克的记忆里。
画面油彩用得狂放、随意,看上去像一幅草稿。
整幅画面色调灰暗低沉,悲剧气氛浓烈。
当它在挪威全国年度画展上展出时,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
蒙克不得不换用学院派技法,再画了一幅变体画,改名为《春》,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去巴黎留学。
蒙克说过:“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
” 所以有人说他是“近代描绘人类心灵的肖像画家”。
蒙克童年时母亲和姐姐都相继死于肺病,后来父亲和一个弟弟又不幸去世,妹妹患了精神病,这种家庭悲剧使蒙克心灵创伤太深,影响着他艺术思想的发展。
关于这幅画他说过:”我以《病中的孩子》开辟了新路,它成为我艺术中一次突进,我其后的大部分作品的产生都归功于这幅画。
”画家企图探索人们对病与死的感觉,为了真切地揭示主题,他曾与父亲一起去探视病人,观察病人的神态。
蒙克说:我曾在这一年中把这幅画反覆描绘很多次。
我把颜料刮掉,用松节油洗掉后,多次设法找回那最初的印象。
那紧贴着枕头,透明而苍白的皮肤,那发抖的嘴唇,和那发抖的双手…,我刮掉了一半的颜料,留下一些刮痕。
就这样,在一边画一边搜寻着过去的记忆时,我发现,我的睫毛也成为最初印象的一部分,而我所说的睫毛,正是反映在画面上的那些阴影。
在这幅画中的母亲,在为孩子的不幸而内心绝望和悲哀。
空荡荡的室内,别无他物,这更增加了死亡迫近的凄凉气氛。
这件作品以深刻的形象语言传达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

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呐喊》欣赏课教案一、意义:《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
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 ,蒙克的《呐喊》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以1.199亿美元成交,一举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二、格式:(1)课题:世界名画《呐喊》——欣赏课(2)年级班次:高二(3)班(3)教科书:《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了解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创作手法;3、领会布面油画《呐喊》所表现的思想和对后世的意义。
(5)教学时间:一课时(6)课型:单一课,欣赏课(7)教学重点与难度:1、重点:探究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2、难点:对表现主义手法的鉴赏与掌握。
(8)教学方法: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9)教具与学具:多媒体、粉笔、黑板(10)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进行阐述,《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也是书中的重点章节,其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探究。
(11)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位画家的杰作——《呐喊》,让我们听听,这位不幸的画家到底要“呐喊”些什么……2、讲授新课:<1> 作者简介: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蒙克《呐喊》赏析PPT课件

.
8
主题思想: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 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 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 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 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 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 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 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 切。
.
9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 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 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 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蒙克的《呐喊》 等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
.
10
《呐喊》的表现手法
一、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
.
3
蒙克自画像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 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 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 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 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 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 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 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 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 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 中得到启发。他对心理苦闷的强 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 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 要的影响。
1944年 1月23日, 蒙克在他过80岁生日 後一个月后于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 (Ekely)与世长辞。
油画《呐喊》的简介

油画《呐喊》的简介
一、画面内容
1. 主体形象
- 画面的主体是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物,他站在一座桥上,双手捂着耳朵,张大嘴巴在呐喊。
这个人物的身体呈现出一种扭曲的姿态,仿佛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他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位置,让人一眼就能被其吸引。
2. 背景描绘
- 背景是一片血红色的天空,天空中红色、橙色和黄色的色彩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压抑而躁动的氛围。
桥的下方是深蓝色的海湾,海湾的颜色与天空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不安感。
在画面的远处,可以看到一些模糊的山峦和建筑,它们在这种强烈色彩的笼罩下,也显得十分诡异。
二、创作背景
1. 个人经历的影响
2. 社会环境的反映
三、艺术特色
1. 色彩运用
2. 线条表现
- 画面中的线条充满了动感和扭曲感。
人物的轮廓线以及背景中的线条都不是平滑和规整的。
人物的身体线条扭曲变形,表现出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背景中的线条,如天空中的云彩线条和桥的栏杆线条等,也都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仿佛在流动的状态,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不安定感。
3. 表现手法
- 这幅画采用了表现主义的手法。
表现主义强调通过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如实描绘。
蒙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张变形、色彩的主观运用和线条的独特处理,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焦虑等情感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四、艺术价值和影响
1. 艺术价值
2. 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蒙克-呐喊 (2)

心园·米罗国际美术教育主编:心园·米罗教学研发中心创意漫画(人物结合场景创作)一、命题与说明:课件名称:《蒙克-呐喊》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呐喊》为主题,收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参考ppt的作画步骤以及参考图片)学生通过呐喊进行自由的创作(建议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注意:改编的时候保持呐喊的基本特点即可,建议学生把人物换掉或者把人物换成动物进行创作),创作风格不限制。
(工具材料:铅笔、针管笔、钢笔、水彩、水粉、彩铅笔、水彩笔等等)目的:让学生了作者的背景以及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创意漫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引导、提示、示范、启发式教学二、实物与材料1、实物三、导入与热身四、绘画与过程五、评价与展示六、科普与交流1、科普《呐喊》又名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作品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迸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孟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度画廊的版本、藏于孟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和彼得.奥尔森的珍藏版本。
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亏皆失而复得。
中文名蒙克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规格90.8X73.7厘米类别油画、名画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廊藏年代1893年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出生于挪威洛顿。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57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 呐喊 油画

57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呐喊油画57关于油画《呐喊》的美术赏析呐喊油画话题:呐喊油画老师是奥斯陆美术鉴赏关于《呐喊》的赏析《呐喊》(挪威语:Skrik),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Edvard Munch)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风格著名的作品。
作者介绍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
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童年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于挪威雷登(L?ten),在克里斯蒂安尼亚(现在的奥斯陆)长大。
是画家雅各布?蒙克(Jacob Munch)和历史学家彼得?安德烈?蒙克(Peter Andreas Munch)的亲戚。
蒙克的母亲劳拉(Laura Cathrine Bj?lstad)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
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
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
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
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
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青年时期1879年,蒙克为了成为工程师而进入工学院念书。
然而身体的健康不断出现问题,让他中断了学业。
1880年蒙克为了成为画家而离开工学院。
隔年他考进了奥斯陆皇家艺术和设计学院,他的老师是雕刻家朱利厄斯?米德尔顿(Julius Middelthun),以及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克罗格(Christian Krohg)。
呐喊爱德华蒙克英语作文

呐喊爱德华蒙克英语作文Title: The Scream by Edvard Munch: A ProfoundExpression of Human Anguish。
Edvard Munch's iconic painting, "The Scream," is a masterpiec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culture, resonatingwith audiences worldwide. With its haunting imagery and emotional intensity, i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existential angst and inner turmoil. In this essay, we delve into the profound symbolism and artistic techniques employed by Munch to convey the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of anxiety and despair.First and foremost, "The Scream" is renowned for its powerful portrayal of existential dread. The central figure, with its contorted face and hands clasped over its ears, emanates a sense of overwhelming anguish. The distorted landscape, characterized by swirling lines and vibrant colors, further amplifies the feeling of chaos and disorientation. Through these elements, Munch confronts theviewer with the existential question of existence and the fear of the unknown.Moreover, the painting's composi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evoking a sense of unease. The use of perspective, with the figure positioned prominently in the foreground and the receding landscape in the background, creates a sense of isolation and alienation. The absence of other human figures intensifies the feeling of loneliness and despair, emphasizing the individual's solitary struggle with inner demons.Symbolism also permeates every aspect of "The Scream," adding layers of meaning to the artwork. The blood-red sky, for instance, symbolizes the turmoil of the human psyche, while the skeletal figures in the distance represent mortality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The bridge, shrouded in darkness, serves as a metaphor for the passage between th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realms, where fears and anxieties reside.Furthermore, Munch's use of color and brushwork isinstrumental in conveying the painting's emotional intensity. The bold, expressive strokes and vibrant hues create a sense of urgency and agitation, mirroring the tumultuous inner state of the central figure.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warm tones of the sky and the cool blues and greens of the landscape heightens the sense of discord and imbalance, adding to the overall sense of disquiet.In addition to its aesthetic qualities, "The Scream" also holds a mirror to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nch's time. Creat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 period marked by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upheaval, the painting reflects the anxieties and uncertainties of the modern ag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society, leaving many feeling alienated and disconnected from the natural world.In conclusion, Edvard Munch's "The Scream" stands as a timeless testament to the human condition, capturing the essence of existential angst and inner turmoil. Through its powerful imagery, profound symbolism, and innovativeartistic techniques, the painting continues to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worldwide, reminding us of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eternal quest for meaning in a chaotic and uncertain worl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由于爱德华·蒙克的父亲生前非常 热爱工程事业,所以爱德华·蒙克出于 希望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就开始学 习研究起工程学。在一八八一年的时 候,爱德华·蒙克想在工程学出人头地 的理想彻底破灭了,之后爱德华·蒙克 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绘画艺术事业。为 此,爱德华·蒙克来到了克里斯蒂娜艺 术学校进行绘画艺术学习。在第二年 的时候,爱德华·蒙克就连同其他绘画 艺术家们在社区中一起开办了一个绘 画艺术工作室。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在一八八四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 德华蒙克参加了当时挪威激进的现代 绘画艺术家举办的一个名为 “波希米 亚人”的组织。当时这个激进的组织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其中包 括:绘画艺术家和作家以及资产阶级 和追求社会平等和自由的学生。在一 八八五年的时候,绘画艺术家爱德华 蒙克一直居住在法国巴黎。在那里, 爱德华蒙克曾潜心的学习和临摹以及 研究过绘画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和保 罗高更以及亨利图卢兹·劳特累克等人 的绘画艺术作品。在法国巴黎,爱德 华蒙克还曾拜访过很多出色的绘画艺 术大师。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最开始的绘 画艺术风格属于的印象派绘画艺术风 格,但是爱德华蒙克的印象派绘画艺 术作品的主题确实现实主义绘画艺术 风格。在一八八二年的时候,绘画艺 术家爱德华蒙克与其他绘画艺术家柏 林举办了一次绘画艺术作品展览,但 是这次绘画艺术展览却引起了外界强 烈的争议以及一些丑闻。随后,这些 与爱德华蒙克一起举办这次绘画艺术 展览的绘画艺术家们还在柏林创办了 一个绘画艺术家小组。
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是在奥斯 陆克里斯蒂安度过他童年时期的。在 爱德华·蒙克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 幸的去世了,更不幸的是爱德华·蒙克 的弟弟在不久以后也去世了。爱德 华·蒙克自己也身患多种疾病。虽然他 最终页活到了八十岁,但是,病魔却 折磨了他大半生。家庭的不幸使得爱 德华·蒙克在幼年时性格就显得忧郁。 长期的病魔缠身又使得他在精神上始 终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所以,绘画 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绘画艺术作品所 表现出来的都是这种内心的痛苦和恐 惧的独白。
在当时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他努力发掘人类心灵中的 各种状况,表现疾病、死亡、绝望、情爱等主题。因此,他的 创作有“心灵的现实主义”的称号
4/13/2020
从美术史的角度
• 蒙克在美术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堪称二 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艺术创 作对德国表现主义影响很大。而他的《呐 喊》是其经典之作,是在那个时期人性压 抑下爆发的呐喊。画作中,蒙克通过描绘 扭曲的人物让观众都能感受到声音的颤动。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
在蒙克的青年时代还只是一个闭塞的地方小镇,中产阶级 的势力以及基督教的统治造成了经济、文化和艺术上的局限。 而艺术在这里是根本得不到支持的,因此许多有天赋的艺术家 都背井离乡到国外寻求发展。但在1880年之后,这里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在海外留学的艺术家陆续返回并定居祖国。这 样也就引发了挪威的艺术革新。政府也终于出面资助并举办了 一年一度著名的秋季展览会。此外,在19世纪的挪威,民族 浪漫主义风格一直占据着艺术的统治地位。而现在随着它的逐 渐衰败,法国的新现实主义已取而代之。青年画家以巴斯蒂昂 -勒帕热、马奈、柯罗、杜比尼这样的艺术家为典范;作家们 则以福楼拜、佐拉为楷模。而这些艺术家也把巴黎那群放荡不 羁的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终日泡咖啡馆的习惯带回了国。 由此,1880年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集团,其领导人正是著述 《克里斯蒂安尼亚的波希米亚人》一书的作者———汉斯·亚 格。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 可磨灭的印记。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 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 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工艺美术学校学习, • 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 • 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 的影响, • 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
4/13/2020
从美术史的角度
《呐喊》 蒙克
范林娜 杨姿 邓珊珊 雷蕾
4/13/2020
【名称】蒙克 《呐 喊》 【类别】油画 、 名画 【年代】1893年 【作者】爱德华·蒙 克
【规格】 90.8X73.7厘米 【属地】奥斯陆国 家画廊藏
4/13/2020
从传记的角度
著名绘画艺术家爱德华·蒙克于一 八六三年十二月出生在挪威的洛坎。 爱德华·蒙克的父亲是一位军队医生他 的母亲劳拉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 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 粗壮挺直的斜线形成鲜明对比。 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 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 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 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 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 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 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 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 梵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 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 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 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 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 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 推向了极致。
4/13/2020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
亚格攻击克里斯蒂安尼亚的奥斯陆中产阶级所营造的道德 系谱,并大胆地提倡无神论,宣传无政府主义以及两性自由。 而这些新观念的刺激也引起了青年蒙克极大的兴趣,他发觉这 样的生活是与父亲那种清教徒式的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亚格倡 导艺术家要尊重自己的生活,忠实于自己。他说:“一个人的 艺术必须以他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讲你自己的生活,说你自己 的感受。”虽然在日后,蒙克与亚格的一些价值观念产生了诸 多分歧,但是汉斯·亚格的这一著名的艺术宣言却印证了蒙克 的一生。
4/13/2020从美源自史的角度挪威艺术大师爱德华·蒙克的旷世经典 之作《呐喊》是世界艺术史上最知名 的作品之一,如今它又荣升为拍卖场 上最贵的艺术品。2012年5月2日,纽 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 上,蒙克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成 交,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 录(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 亿美元)。之前的拍卖价格纪录是毕加 索1.06亿美元的《裸体、绿叶和半身 像》。蒙克共创作过四幅《呐喊》, 其中三幅被挪威的博物馆收藏,此次 上拍的这幅创作于1895年,由挪威商 人彼得·奥尔森收藏,他的父亲是蒙克 的朋友、邻居及艺术赞助人。这也是 唯一一幅流传于私人手中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