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静态: 动态:
3、生产关系系统要素的关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1、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系统的构成及关系
(1)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系统要素的关系
四、人口系统
1、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统,一统就死 。
四、开放性原则
(一)系统的开放性特点
1、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具有开放性,即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
2、社会系统的开放性:
社会是最为复杂的大系统,各个层次上的系统都具有开放性。
(二)开放性原则的应用
1、方法论意义:
(1)环境分析法。
2、社会形态的特点:
具体性、 现实性、多样性、历史性
3、社会形态的划分:
经济社会形态和技术社会形态。
(二)经济社会形态
1、经济社会形态的含义 2、经济社会形态的划分标准 生产关系的性质 3、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内容
(1)五种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两个序列
(3)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的关系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3、人口系统同社会大系统的其他组成系统的关系:
五、自然环境系统(生态系统)
1、自然环境系统的含义和构成
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 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自然环境系统: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 素的总和;
第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整体功能。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现出 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体的历史系 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们研究历史,就应 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 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 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 过程,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性的目的。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辩证法思想 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是包括一 切的整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等尽力寻找万 物差别背后的统一性,并归于某种 可感觉的物体颗粒,此为“由多到
一”。最早使用了“系统”这 一术语。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亚里士多德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孔德认为社会如同生物体,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 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阶级或种族是社会的组织,城市和 社区是社会的器官;社会像生物界一样,是一个连续进化 的过程。
斯宾塞用生物进化论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与国家如同 生物一样,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化的有机体; 认为社会机体同生物机体一样,由营养系统、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运筹性要素
2.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 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 产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 要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 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 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 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 费等各个环节当中。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 -费孝通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研究与社会研究不同,它有着严格的界定。是依据 社会学理论,运用社会学所特有的研究方法对现实存在的 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进行的研究,以达到对一定社会现象 进行了解、说明、解释或预测的目的的科学的认知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与迪尔凯姆、韦伯 一起被称为社会学三大奠基人。 从方法论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哲学方法论和具体 研究方法论这两层含义。在哲学层次上,其基本观点: 1、从经济因素出发解释社会。 2、承认社会发展存在着客观的规律。 3、以历史的动态的观点分析社会,认为社会是处在 经常发展中的动态的有机体。 4、对基本社会矛盾的分析是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
三、社会调差研究 所谓社会调查研究是按照一定的程序、步骤和方法系统地、 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并在这些经验材料 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以科学地描述、解释社会现象 和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可分为社会调查和研究 两个研究阶段。 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 社会调查研究可以从各个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 同的类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理论性调查 研究和应用性调查研究;根据调查研究的对象范围,可以 划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根据调查 研究的作用和目的,可以划分为探索性调查研究、描述性 调查研究和解释性调查研究,等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ppt

辩证思维方式。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深入挖 掘,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的提炼,社会 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 • 整体性 • 结构性 • 层次性 • 开放性
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横看社会) 社会大系统三个子系统划分法: 生产力系统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联系原则的体现
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
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
社会有机体对辩证法发展原则的体现
“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 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这种有机体制本身 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 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 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有机体在历史上就是 这样向总体发展的。
本章重点?社会是个复杂大系统?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系统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其现实意义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系统研究方法是20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并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之中
和存在弊端,根源于一系列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协
调,所以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以经济结构的调 整为主攻方向。
3.系统的层次性原则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 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社会科学研究既要重视研究社会系统之各 个层次的共同规律,又要重视研究各个层 次的特殊规律。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整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本专题目录: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三、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一、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理论定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阐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系统研究方法的关系是一个难点问题。
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本身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上个世纪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而引起广泛重视的,并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因此,这里就有一个怎样阐明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方法的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对系统科学的最新思维成果进行哲学提炼的产物。
系统研究发方法是辩证思维方式在当代的最新发展。
系统研究方法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组织性、复杂性系统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以揭示其运动规律和实际处理这类系统的科学。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思想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界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1、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
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概念,论证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 (3). 团队协作是企业创新的巨大动力。人是 各种资源中唯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企业 的发展必须合理配置人、财、物,而调动 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资源配置的核心, 团队协作就是将人的智慧、力量、经验等 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 模效益,用经济学的公式表述即为:1+1>2 模式。
• 3.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等环节,这些环节的互动构成生产关系的 实际内容。 • 4.具体思维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 是多样性的统一。
• 马克思指出:“整体,当它在头脑中 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 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 方式掌握世界。”当然,这种整体决 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 的自我产生的概念的产物,而是如马 克思所言,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 念这样一个过程的产物。
• 马克思对自己的理论学说有这样的 认识,他提出:“不论我的著作有 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那 就是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 贝塔朗菲认为,生物的进化,除了受 达尔文主义理论所设定的那些原则支 配之外,必定还有一种原他认为 这能解释新达尔文主义留下的空隙。
• “从一般生物学的观点来看,进化 的基本点不是物种的形成,而是有 机结构的起源……新物种的形成意 味着在所有层次上有机结构的调 整。”
•
(2). 团队协作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 业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努力,具 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团队十分尊重成员的个 性,重视成员的不同想法,激发企业员工 的潜能,真正使每一个成员参与到团队工 作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配合, 完成团队工作目标。 • 注意:既要民主,也要集中。强有力的 leader.
• 人才培养的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品德与精 神。因此要靠伟大的科学精神和崇高品德 的教育与熏陶,要靠自觉地追求真理的兴 趣与激情,要靠人在与计算机优势互补中 对知识的有效集成与积累,要靠在社会实 践中长期的锻炼,才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端 的智慧人才。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等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论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综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件数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它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或称,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
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马克思对此作了一个经典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性、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既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论述为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导。
(一)生产力系统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作为社会子系统,它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劳动资料是传递人对劳动对象的作用的物和物的系统。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未加入生产过程以前,是潜在的生产力,当他通过技术环节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到其他要素中,就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协作和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管理使生产力的各种要素协调运转,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在生产实践中,生产力系统的各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它具有能动性,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四)人口系统
2) 人口系统要素
人口数量
人口质量
人口系 统
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
区域分布 人口发展 人口变化
社会存 在和发 展的必 要物质 条件
作用 不可 忽视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二、社会是个源自杂的大系统(五)自然环境系统
1) 自然环境系统定义
(三)何谓系统方法
系统方法首先要求把客观的认识对 象作为一个有层次、有结构的整体看 待,然后根据一般系统特性和原则对 其进行分析和认识。 显然这种认识方法是与那种把事物 看成是互相孤立而无联系的个体,因 而可以进行分割处理的机械方法根本 不同的。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意识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方式
(三)上层建筑系统
2) 上层建筑系统要素
影响制约
指导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四)人口系统
1) 人口系统定义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 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 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 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人们在生产中地 位和相互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指的是生产资 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 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 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 的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2)生产关系要素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2)生产关系要素
二、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系统论奠基人,著 名美籍奥地利生物 学家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论导论》上,裁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一 九七九年二期)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运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 究,分析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 很多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如整体性原则、结 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涨落 性原则、系统优化原则等。这些方法论原则, 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固有属性和规律,是进行 社会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各种社会现象重要 的方法论工具。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又具有反作用。生产 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但人口因素和自 然环境又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第三节 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
会系统研究方法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有机体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有机体,是指以生产 实践为基础的各个社会层次、各种社会构成 要素有机联系而又相互制约构成的社会整体。 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 中,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其再生 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 人自身生产的统一。
社会有机体所包括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发 展着的社会要素,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人口和自然地理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 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经济生活 的构成要素; 政治制度、政治机构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 社会的上层建筑要素。
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大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 的力量。生产力的要素或子系统,按照一定 的比例和相互联系方式结合起来,形成生产 力的整体功能,构成了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系统由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运筹性 要素、渗透性要素等子系统组成。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
系统的实体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要素。 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产管理构成了生产力 系统的运筹性要素。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包括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运筹性要素。
实体性要素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构成。
渗透性要素由科学技术构成。
运筹性要素是由劳动分工、协作、生产管理构成。
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体性要素,具有能动作用。
以劳动工具为主的老丁资料在生产力要素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和管理在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指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不同分工的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指的是社会产品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生产出来的物质财富既要用于个人的生活消费,又要用于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还要用于社会的公共需要。
(三)上层建筑系统。
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由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组成,主要包括政权机构、政党、军队等等。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
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层建筑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核心力量。
在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人口系统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社会研究方法 第2章

要求: 调查内容要有针对性 围绕自己的理论假设
第二节按研究性质分类
理论性研究 (基础研究) 发展知识
应用性研究 (应用研究) 解决实际问题
一、理论性研究
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的基本知识,特 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经 验研究。
二、应用性研究
二、纵向研究
趋势研究: 一般总体随着时间推移而生发变化的研究。
我国进行了多少次人口普查?
不同的时间点: 相同的研究内容 相对的测量方法 相同的问题
二、纵向研究
同期群研究: 某一特殊人群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不同时间点:样本不同,但同属这一特殊人群 如对“老三届”的研究
二、纵向研究
同组研究:panel studies 同一组人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侧重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供 特定的社会政策的经验研究。 社会状况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政策研究 社会影响评估研究
第三节 按时间维度分类
一、横向研究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统计分析后用来描 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 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口普查、民意测验)
“一个时间点”——相对比较短的一段时间
成果: •形成初始命题或假设 •发展和尝试可用于的研究方法 •探讨研究的可能性
二、描述性研究
目的:对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发现总 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 。
特点: 系统性 结构性 全面性
要求: 客观性 准确性 概括性
三、解释性研究
目的: 发现或证明社会现象之间是否 具有相关关系(说明关系)或 因果关系(解释原因)。
第二章 研究的类型
第一节 按研究目的分类 第二节 按研究性质分类 第三节按时间维度分类 第四节 按分析单位分类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系统的运作及其内部相互作用而提出的一套科学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信息、识别模式、验证理论等。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社会系统研究方法:1. 实证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收集量化数据,使用统计分析工具来评估社会系统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构建模型并预测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实证研究通常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2. 个案研究:这种方法聚焦于少数重要的个别社会系统,通过深入研究个别案例来了解整个社会系统的特征和内在机制。
个案研究通常使用面访、观察记录等方式收集数据,并通过详细描述和分析个案来推断出普遍规律。
3. 计算模拟:这种方法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来模拟社会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研究者将社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规则输入计算机程序,通过模拟运行得到系统的演化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计算模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直观地理解和预测社会系统的复杂行为。
4. 比较研究: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社会系统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来了解不同社会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研究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方式进行,以发现不同背景下的社会系统变量之间的连接。
5. 质性研究:这种方法注重于通过深入的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非量化的数据,以了解社会系统中的社会意义、观点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
质性研究可以通过对话、故事、解释等方式来分析和解释收集到的数据。
综上所述,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深入探索。
不同的方法在揭示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方面各有优劣,研究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二章ppt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这部分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 方法深入挖掘和对系统科学思想成果提炼基 础上做出的总结,提出了整体性、结构性、 层次性、开放性的社会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
1.系统的整体性原则
• 系统是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整体 • 系统整体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 系统整体对于组成部分具有制约性
整体非加和性 系统整体的功能不是各孤立的
组成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整体不等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亚里士多德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
“如果我们把数学上整体等于它各部分的 总和这一原理应用于我们的主题上,那就是 错误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296页。
2008年1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 到钱学森同志家中 看望。锦涛同志对 钱老说:
1.社会有机体
为什么把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有机体的结构 社会有机体所体现的辨证法的发展和联系的原则 列宁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作为辨证方法本质的揭示
为什么说社会有机体是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 重要体现
系统研究方法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对有机体的 研究。这是因为有机体不同于无机物,更为鲜明地 体现了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 系,更为鲜明地体现了系统在要素这种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关系下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更为鲜明生
有而为系统所独具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社会系统层
次研究能够避免简化还原论的片面认识,达到系统各 个层次协调有序,功能优化。如社会经济系统,只有 在宏观经济层次上管住管好,微观经济层次上放开放 活,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功能优化。
4.系统的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分类 封闭系统:与外界没有物质能量信息 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 息交换和传递的系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提纲

导论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一)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第一,自为性与异质性。
第二,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
第三,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内在相关性。
第四,更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第五,可预言性与准确预言的有限性。
(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结构中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自我相关。
一方面。
在社会科学研究系统的“解剖结构”中。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人,而人只能是社会的人。
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客体是社会,而社会只能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社会历史运动内在交织。
第三、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产品与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中介系统自相缠绕。
(三)社会科学的特点第一,个体性与社会整体性的统一。
第二,实证性、说明性与理解性、体验性的统一。
第三,批判性、规范性与建构性、创新性的统一。
第四,真理性与可错性的统一。
第五,价值中立性与非中立性的统一。
(四)社会科学的功能第一,社会描述与说明功能。
第二,社会理解功能。
第三,社会反思功能。
第四,社会预见功能。
第五,社会批判与规范功能。
第六,社会创新与变革功能。
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哥们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是由它们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差别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必须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存在主客体同体性、价值关涉性和理解建构性等独特的方法论特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 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
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已成为桎梏的旧的 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式所代 替;新的交往形式又 会变成桎梏并为别的 交往形式所代替。”
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 类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 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能够生活。 ‥‥‥因此第一个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 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 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 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单 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 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 都是这样。
其次,马克思分析客观生产过程本身,发现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它使人类社会的 内在结构得到全面说明;使社会形态更迭的规律 得到科学地解释。
社会基本结构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
“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 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 自然界的狭隘关系。”但是在这个相互作用中, 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人们所达到的生 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认识方法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根本的方法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 本对立的观点: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
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去看待历史, 认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精神因素。 历史者英雄之舞 台也,舍英雄几 无历史;舍豪杰 则无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以对系统作如下定义,所谓系统就是由 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方式 组成的统一整体。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引起人们广泛注意,成为社
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始于系统科学的兴起。
系统科学是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进行专门研究,
科学体系。就是系统科学。”
钱学森认为,系统科学也是由这样三个层次构成的。
第一个层次是直接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技术层次, 它包括各类系统工程、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
第二个层次是直接为系统科学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的技术 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运筹学等。
第三个层次是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的基础科学
——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
1.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八 卦 太 极 图
1.中国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 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 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 五行并不是具体的物质实 体,而是一种系统功能的抽 象,一种系统结构的象征 。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自然科学的这一重要进展,引起了哲学对系 统现象的关注,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 不仅使用系统概念揭示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固有 属性,而且把系统思想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 取得了巨大的理论成果。唯物辩证法本质上就 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观、运动观。它包含着 非常丰富而深刻的现代系统论思想和观点。
2.什么是系统科学?
贝塔朗菲在1968年就提出了系统科学这一 概念。他把一般系统论作了进一步的推广,将系 统工程等工程技术吸收到其中,将其称为广义系 统论,有时也用系统科学这一名称指称这一更为 广泛的系统研究领域。
1977年,日本学者市川信发表《系统科学》 一文,明确地提出了系统科学的概念。他把系统 科学定义为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更确切地 说,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化的复杂系统。
系统思想和方法是在唯物辩证法思想的 影响下形成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形成系统论的过 程中起过重大作用.”
”逻辑实证主义是完全过时 了的、作废了的。普通系统 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雷同 是显而易见的。“ ——贝塔朗菲
进入20世纪,一方面自然科学开始由经典科学向现代 科学转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大型化和复 杂化,由此导致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 自动化技术、通讯技术等一系列以系统为中心概念的 新的学科群相继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
“环境”是系统方法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往 往和另一个基本概念“平衡”相联系。考察社 会历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分析 社会历史在环境中所维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 衡的被破坏和被恢复。通过这种分析更便于考 察社会历史过程的多变性和方向性,以及社会 的决策和运动的总趋势。
5.动态分析方法
系统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而人类 社会也应当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社会在客观 上总是与环境保持一定的经济、政治、思想、 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交换关系。因而只有用动态、 开放的观念,才能真正地描述与反映人类社会 的发展过程,所谓“封闭系统”的观念是不符 合实际的。只有以“动态”观念,才能理解社 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古希腊时期著名的辩证法 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世界 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等尽力寻 找万物差别背后的统一性,并 归于某种可感觉的物体颗粒, 此为“由多到一”。
2.西方文化中的系统思想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的生产关系的总
和,称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把建筑
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
意识形态的总和称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
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 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的体系。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
细胞
施莱登
施旺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焦尔
赫尔姆霍兹
生物进化论
“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 学的其它巨大进步,我们现 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 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 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 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 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 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 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
意识形态部分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相应的设施部分又称为政治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四、人口系统
人口系统是构成一个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 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构成、 性别构成和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 素。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 物质条件。
是手了。
——黑格尔
“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 是它们本来的那样,脱离了身体的手, 只是名义上的手。”
关于整体分析方法,还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一,整体并不等于要素的总和,整体大于各要素总和; 二,整体具有与各要素功能不同的特定的整体功能。
2.层次分析方法
系统论既然认为,事物的整体总是分别呈 现出深浅(或高低)的不同层次,因而作为整 体的历史系统,也是分别为若干层次的。我 们研究历史,就应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 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层次的探访,通过 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过程, 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性的目的。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一,唯物辩证法是如实地反映了物质世界的 本生状态。
第二,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 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和形而上 学重要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第一,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第二,运动发展的观点和静止不动的观点的 对立。 第三,整体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 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 焦点。
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 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 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 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一,实质是基本的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
三、上层建筑系统
马克思主义把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其具体方法归纳为下列各:
1.整体分析方法
这是系统分析方法的核心。它要求在考察社会历史 运动时,应当首先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 历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思想等,都不过是这个 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因而,只有从历史的整体观念出 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的局部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内 在关系。
称为新三论。
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论)
哈肯(协同论)
托姆(突变论)
20世纪80-90年代,兴起了混沌学、分形等 研究复杂现象的非线性科学。
费根鲍姆(混沌学)
芒德勃罗(分形)
系统科学兴起和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 至今仍在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创立及 其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系统工程、自动 化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耗散结 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 等系统研究基础理论的蓬勃兴起,汇成了 一股系统研究的热潮,它标志着一门新兴 的科学体系--系统科学已臻于形成。
第二章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湖南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王 猛
人类社会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系统 研究方法是适用于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 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 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社会系统形态历史 演变、社会系统的优化等一系列唯物又辩证的方法 论原则,为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客观规 律指明了方向。
钱学森对一般系统论、控制 论、信息论、系统工程、信息技 术、自动化技术、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 等学科进行了综合考察。在此基 础上,他认定:
“应该回到系统这一根本概念, 采用‘系统科学’这个词。”
[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 “系统的思想要建立一个完整的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版,第186页。]
生产力系统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 力,构成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有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和劳动者,以及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人文科学、 教育等。
生产力
劳动 劳动 劳动 资料 对象 者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运筹性要素
二、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作为一个系统,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 素,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 系。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 和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等各个环节当中。
盲人摸象
整体
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整体性
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 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 解整个复杂机体的人,才能 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 解病因。
爱因斯坦
如果手是这样?
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只有
作为有机体的一部分,手才能获得它的地位。譬如一
只手,如果从身体是割下来,名虽可叫做手,实已不
揭示复杂系统运动的规律,研究和应用它的一般原
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新兴科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