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5、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10、(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1、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13、(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4、(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5、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6、(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稳定下经由过程(加减水改动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氛围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动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动)。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挖空成船或碗形。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


思考:热是从( 较热 )的一端向( 较冷 )的一端传 边 返回 递的。
涂好凡士林的金属片
加热中的金属片
热传递方向也是从酒精灯火 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 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
大胆猜想、精心实验、细心观察、 合作交流、动脑思考
热在金属圆片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我们的 实验设计 我们的猜测 观察到的现象 我们的结论
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或边缘的一个点 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 和过程。
( ( )的蜡先融化,( )的蜡先融化,( )的蜡后融化。 )的蜡后融化。
蜡融化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热传递的( ), 热是从( )的一端向( )的一端传 递。
热总是从较 热 的一 端传向较 冷的一端。
杯子中的热水将温度传递给插入热水中 铁条;蜡烛火焰的热传给金属棒、金属 热在金属棒、金属盘上的传递 片;火将热传到锅上,锅将热传到菜上。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 一个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 热传导 。
知识充电站
•2、热学知识 1、生活中的热传导: •你知道太阳的热量是怎样传递到地 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 球上的吗? 比如说炒菜,火使锅热起来等。 太阳的热通过直接“发射”的方式向周围 热的传递方式除了传导、还有辐射和对流, 传递,这种传递的方式叫辐射。热辐射不 这些知识我们以后将会学习到。 需要依靠任何物体,它能穿过空气、玻璃 等一些透明的物体。因为它不依靠任何物 体,所以辐射即使在真空里也能穿行。
生活与思考?
1、刚盛上汤的碗,我们用手去端 时会感觉很烫,这是为什么? 2、放在火上的锅为什么会热?锅 里炒的菜为什么会热,会熟? 3、冬天我们坐在火炉旁边,为什 么会感觉暖和?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热》复习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复习第1课热起来了复习知识: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为什么它能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来保暖的作用。

复习题:1.填空题。

(1)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产生了()。

(2)当我们觉得有些冷的时候,我们经常采用()、()、()、()等方法让身体热起来。

答案:(1)热、摩擦、热量(2)晒太阳、打开电暖气、吃点热的食物、多穿几件衣服2.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不能使身体热起来的是()。

A.烤火B.跑步C.吹电风扇答案:C。

(2)冬天天气寒冷,小芳睡觉时盖上了厚厚的棉被。

妈妈说盖上棉被才暖和,其中的原理是()。

A.棉被能防止热量散发B.棉被能产生热量C.棉被既能产生热量,又能防止热量散发答案:A。

(3)下列方法都能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其中并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的是()。

A.晒太阳B.吃些热的食物C.多穿些衣服答案:C。

3.想一想,下面哪些情况会使衣服热起来?请在括号内画“√”。

(1)放在衣柜里的衣服()(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5)叠好的衣服()(6)洗过的衣服()(7)和棉被放在一起的衣服()(8)压在书本下的衣服()答案:(2)穿在身上的衣服(√)(3)在太阳下晒的衣服(√)(4)刚熨烫过的衣服(√)第2课给冷水加热复习知识: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复习题:1.选择题。

(1)相同体积的50℃的热水和10℃的冷水比较,()。

A. 热水重B. 冷水重C. 两者一样重答案:B解析:50℃的热水 10℃的冷水1050℃的热水,体积会变大,但重量不变,如下图所示,10℃的冷水 50℃的热水对比前后两杯热水,后面这杯10℃的冷水被加热成50℃热水重。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 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 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 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 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 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 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 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 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 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 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 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它们所处的环境的。

首先,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种子往往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了;如果把种子放在水里泡着,却没有足够的空气,它也难以发芽。

接着,绿豆芽的生长对环境是有要求的。

绿豆芽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它可能会长得不好。

同时,土壤的湿度、肥力等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然后,我们来看看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如果土壤太干燥或者太硬,蚯蚓就会很难生存。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于环境。

比如,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夏天在北方,冬天就会飞到南方,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条件。

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蜜蜂为花朵传粉,花朵为蜜蜂提供花蜜;有些小鸟会在大树上筑巢,大树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植物的生长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比如,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古至今,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简单轻便,但稳定性不太好,载重量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竹筏。

竹筏的面积比独木舟大,稳定性有所提高,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后来,又有了帆船。

帆船依靠风力前行,但是受风向的影响较大。

再往后,蒸汽机的发明让轮船出现了。

轮船使用燃料驱动,不再完全依赖自然力量,航行速度和可控性都大大提高。

现代的船种类繁多,有货船、客船、军舰等。

货船用于运输大量的货物;客船则是专门运送乘客;军舰用于保卫国家的海域。

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船的形状要能减少水的阻力,让船行驶得更快更稳。

材料要坚固耐用,还要能防水。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动力系统也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船来探究船的一些原理。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

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如何产生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虽然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加穿衣服可以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3.当我们感到冷时,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二、冷水加热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2.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会鼓起来。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缩小,而重量不变。

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可以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实验:“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带玻璃管的橡胶塞1套、红色水若干、热水、冷水、烧杯2个、记号笔1支。

实验过程:将红色的水装满平底烧瓶,再将带玻璃管的橡胶塞插在平底烧瓶上,插紧。

在玻璃管中的水柱位置做好标记。

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然后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升高了,说明水的体积膨胀了;放入冷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下降了,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实验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分单元编排)(2023春)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

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

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

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

9.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

在对比实验中,一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同时确保其他因素保持一致。

10.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粮食、煤炭中所含的能量,都是通过光合作用贮藏起来的。

大气中的氧气主要也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1.食物链:食物链亦称“营养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一种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和一种或更多种肉食性动物。

12.生产者:指绿色植物、藻类和-些光能自养及异养微生物,它们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提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的食物和能源的提供者。

13.消费者:是指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

消费者通常是动物,植食性动物通常通过直接吃生产者以维持生命,然后再由肉食动物将植食性动物消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

1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共同构成生物之间生命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沉和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其重量、体积大小有关。

如果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判断轻重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相同重量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

对于不同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但可以通过改变重量或大小来让它浮起来。

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第二单元:空气与水空气和水一样,也是一种物质。

不同的是,空气是气态的,而水是液态的。

空气和水都有重量,都能对物体产生压力。

空气和水都能流动,但空气的流动不容易被感觉到,而水的流动则很容易被感觉到。

空气和水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空气中的分子比水中的分子更稀疏,所以空气的压强比水的压强小。

水中的分子比空气中的分子更紧密,所以水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空气中的分子运动很快,所以空气可以被压缩;而水中的分子运动较慢,所以水不容易被压缩。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出现不同的形态。

在0℃以下,水会变成固态的冰;在0℃到100℃之间,水是液态的;在100℃以上,水会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水的沸点和凝固点是固定的,但加入溶质后,水的沸点和凝固点会发生改变。

水的沸点会升高,凝固点会降低。

这是因为溶质会占据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使水分子更难聚集在一起,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沸腾,更低的温度才能凝固。

第四单元:空气的压力空气的压力是由空气分子撞击物体表面产生的。

空气的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高处的空气分子数量较少,撞击物体表面的次数也较少。

气压计是用来测量空气压力的仪器,其中的水银柱会随着气压的变化而上下移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知识点(教科版)第1课时船的历史1.船是人类的伟大发明,是生活中常见的运输工具。

自从有了船,人们可以借助它在水面上自由方便地行驶,还可以把很多货物运送到远方。

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资运输和交流也大大增加。

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2.船的发展史:(1)船的种类繁多,有独木舟、木筏、摇橹木船、帆船、明轮船、气垫船、远洋货轮、现代客船航空母舰等。

(明轮是船的一种推进工具,它比篙、桨、橹等推进工具前进一步,比螺旋桨效率低)(2)人类使用船舶作为运输工具从远古的独木舟发展到现代的运输船舶,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

3.船的比较。

进与变化。

5.独木舟装载量小和稳定性差。

独木舟的稳定性与其结构有关。

装载一个物体的时候,需要放在合适的位置,使独木舟受力均匀,不易侧翻。

为了保持独木舟稳定而不侧翻,可以将物体固定在独木舟的重心位置。

6.船在水中行驶时,会受到水对它的阻力作用。

不同形状的独木舟在行驶中受到的阻力不同。

尖形船首可以减少船在行驶中受到的阻力。

第2 课时用浮的材料造船1.浮的材料可以造船,除了用木头,还可以用橡胶、塑料泡沫等浮的材料造船。

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3.竹筏通过加大船体,增加底面积,比独木舟更稳定,装载的货物也更多。

4.设计制作竹筏,需要按照以下步骤:明确目标→画出设计图→制作→测试→修改设计图→调试→展示等步骤进行。

5.独木舟与竹筏的比较。

6.筏进步很多。

明代宝船,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代表并拥有在当时极为先进的工艺水平。

第3课时用沉的材料造船1.铝箱和橡皮泥一样,放到水中会沉下去。

把沉的材料做成船型就有可能浮起来。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三单元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三单元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装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会(下沉),装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上浮)。

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重,热水轻;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体积小,热水体积大。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一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5、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0、[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1、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3、[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4、[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5、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6、[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版知识点(含问答题和导图)背诵版

新教科版五下科学知识点期末总复习资料附思维导图问答题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单元版)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独子开始的。

2.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植物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一定的水分、阳光和土壤。

3.采用对比实验法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只改变我们选择的那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保持相同。

在每个玻璃皿中放置3粒种子是为了避免实验中偶然现象的发生,提升实验准确性。

4.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二氧化碳+水f氧气+养料。

5.松树的叶片呈针状,不需要消耗太多水分,生长在阳光充足,降水较少的山地中。

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生长在干旱少雨的沙漠中,芭蕉叶片巨大, 蒸腾旺盛,生长在炎热多函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

6.植物的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引起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血生。

7.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蜥蜴生活在炎热少雨的亚热带或热带、沙漠地区。

企鹅身体圆大,生长在常年寒冷、植物稀少的南极。

天鹅生活在水资源丰富、富有芦苇和水草的湖泊、沼泽。

青蛙生长在有水且有大量植物和昆虫的稻田、池塘等。

8.当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变化时,植物自身会做出调整,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青蛙冬眠的原因是气候寒冷。

每年春季,丹顶鹤是有迁徙行为的鸟类, 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繁殖。

冬季,从东北迁往南方是为了温暖。

9.春天,青蛙从卵孵化成蝌蚪,夏天由蝌蚪长成青蛙,秋天挖洞,冬天冬眠。

10.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

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生物吃掉。

11.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差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

12.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

1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网”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网。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

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磨擦产生了热。

此外,食物能提供我们能量,太阳能为我们带来热量。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放入冷水中会发生上浮现象。

4、把盛有冷水的容器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冷水会逐渐变热;热水会逐渐变冷,这两个容器中的水温度最终会一样高。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8、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

因此,铁桥通常都是架在滚轴上。

9、大多数金属会热胀冷缩,可是有两种金属就与众不同,它们是热缩冷胀,这两种金属就是锑和铋。

10、水、空气、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夏天架设电线时,一般要松一些;用水泥浇注路面时,用薄板隔成小块,目的是避免路面因热胀冷缩而损坏。

1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

15、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像铝、铁、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被称为热的良导体。

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往往吸热快,散热也快。

16、饭锅的锅身多用铜铁铝制作;锅柄都用塑料或木头来做。

16、我们用冰块冷藏食物的时候,把冰块放在食物的上面效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
一、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3.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二、给冷水加热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2、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有可能发生变化。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时(体积会增大),受冷时体积(缩小),而(重量不变)。

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设计的。

实验:“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材料:平底烧瓶1个、带玻璃管的橡胶塞1套、红色水若干、热水、冷水、烧杯2个、记号笔1支。

实验过程:将红色的水装满平底烧瓶,再将带玻璃管的橡胶塞插在平底烧瓶上,插紧。

在玻璃管中的水柱位置做好标记。

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然后将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的变化,并做好标记。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升高了,说明水的体积膨胀了;放入冷水中的平底烧瓶的水柱液面下降了,说明水的体积缩小了。

实验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3、(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设计一个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

研究问题: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我的猜想: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锥形瓶1个、气球1个、热水、冷水、烧杯2个。

实验过程:将气球紧套在锥形瓶上,然后将锥形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的锥形瓶上的气球皮鼓了起来;放入冷水中的锥形瓶上的气球皮憋了回去。

实验结论: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
1、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镓)和(铋)这三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0℃—4℃之间)的水是(冷胀热缩)。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

实验:验证一下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实验。

我选用(铜球)来验证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带链铜球1只、刚好通过铜球的铜环1套、酒精灯、冷水、火柴。

实验过程:将带链铜球通过铜环;将带链铜球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后,尝试让带链铜球通过铜环;将加热后的带链铜球浸入冷水中冷却一会后再次让带链铜球通过铜环。

实验现象:未加热前的铜球能通过铜环;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在水中冷却后的铜球能通过铜环。

实验结论:铜球(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六、热是怎样传递的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实现。

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5、热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实验:设计一个“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2套、铁丝1段、凡士林、火柴、酒精灯。

实验过程:(1)将铁丝横着固定在两个铁架台上(横着架在铁架台上);(2)用凡士林在铁丝上每隔一段粘上一根火柴;(3)用酒精灯从铁丝的一段加热。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七、传热比赛
1、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2、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实验:设计一个传热比赛。

实验材料:大小相同的塑料勺、木勺、铁勺各一把,热水、烧杯1个、豆子3颗、凡士林。

实验过程:(1)用凡士林分别在塑料勺、木勺、铁勺的勺柄上粘上一颗豆子;(2)将三把勺子同时浸入热水中;(3)观察勺柄上豆子的变化。

实验现象:铁勺上的豆子先落下来了,其次是塑料勺,最后是木勺。

实验结论:铁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塑料,最后是木头。

八、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制作保温杯:
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棉衣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所起的作用是阻止或减缓热量的传递速度。

冷柜断电盖棉被是减缓空气中的热量向冷柜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