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一、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多和贫血等症状。
诊断该病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贫血进行鉴别,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
二、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与其他类型的贫血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区别。
三、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嗜碱性颗粒增
多,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等特点。
2.骨髓穿刺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特征
之一。
3.其他辅助检查:包括铁代谢指标、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等检查。
四、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1.与缺铁性贫血的鉴别:缺铁性贫血患者也可以出现红细胞增大,但
缺铁性贫血常常伴有铁代谢异常等特点。
2.与巨幼细胞贫血的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在病理生
理上有所区别,需通过详细的实验室检查才能准确鉴别。
五、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输血、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结语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症状,准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通常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B12或叶酸而引起。
该疾病会导致红细胞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进而影响氧气的运输和供应。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常常出现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
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黄疸、脾大等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线索之一。
二、血液检查。
1. 血红蛋白浓度,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较低,常常低于正常范围。
2. 红细胞大小和形态,患者的红细胞通常呈现出异常增大和形态异常,出现巨幼红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3. 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可以显示出巨幼红细胞增多和形态异常,有助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
三、血清检查。
1.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患者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可以帮助判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病因。
2. 抗胃壁抗体检测,对于可能存在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抗胃壁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
四、其他检查。
在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贫血后,还可以进行脾脏B超检查、胃镜检查等,以帮助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和血清检查。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本文所述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简称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主要特征是红细胞体积增大(巨红细胞)和形态异常(幼红细胞增多)。
该疾病通常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也可能与骨髓疾病、某些遗传性疾病或药物使用有关。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下面将详细介绍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皮肤苍白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口腔溃疡、腹泻或便秘。
神经系统症状也较为常见,包括感觉异常、手脚麻木等。
此外,患者可能还伴有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性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通常降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增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
2. 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常出现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胃镜检查,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胃黏膜萎缩,需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
三、诊断标准。
1.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可能性。
2. 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涂片检查,确认骨髓中巨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3. 进行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排除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
4. 如有必要,进行胃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胃黏膜萎缩。
综上所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两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对于疑似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巨幼细胞贫血名词解释
巨幼细胞贫血名词解释
巨幼细胞贫血是指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较低的一种血液病,也称为细胞性贫血。
它是由于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引起的,这种病的病原体通常是病毒或者细菌。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由形状为“椭圆”的细胞组成的血液细胞,它们主要负责转运氧气和二氧化碳,参与血液循环的过程。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一种血液细胞,它们负责凝血,保护血液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并促进修复受损的血管壁。
巨幼细胞贫血是由免疫系统紊乱引起的,当红细胞或血小板的数量低于正常水平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贫血会导致缺氧,疲劳,头痛,失明,发热,出血或血液凝块。
由于缺氧,病人会出现脸色苍白,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降低,脱水,感觉晕眩甚至休克的症状。
贫血可引起营养不良,进而引起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混乱,失眠,行为异常等。
- 1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概述巨幼细胞性贫血系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
影响到骨髓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而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其结果形成了形态、质和量以及功能均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
简介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主要系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致,亦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
本症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系列,并且细胞形态的巨型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系列,甚至某些增殖性体细胞。
该巨幼红细胞易在骨髓内破坏,出现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约95%的病例系因叶酸或(和)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营养性贫血,其早期阶段,单纯表现为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者临床上并不少见。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具有地区性,我国以山西和陕西省等西北地区较多见,患病率可达5.3%;恶性贫血在我国则罕见。
历史追溯简史如下:19世纪Combe(1822)及Addison(1855)先后描述了一种进行性致死的严重贫血疾患的临床表现其后名为恶性贫血(现已知此病经注射维生素B12即可治愈,但仍沿用此历史性名称)1926年Minot及Murphy用口服肝制剂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
Castle 于1929年认为正常人的胃液中存在的“内因子”与动物蛋白质中的“外因子”结合使“抗恶性贫血要素”得以吸收以治疗恶性贫血1948年美国及英国分别分离出维生素B12,及其结晶,始知维生素B12即为“外因子”及“抗恶性贫血要素”。
1964年Hodgkin明确了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
在19世纪,Channing(1842)及Barclay(1851)以及于20世纪初Osier(1919)描述了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1937年Wills报道了孕妇合并巨幼细胞贫血者用“Wills因子”——酵母或肝粗制剂,治疗有效于194l~1946年蝶酰谷氨酸被提纯及结晶化,其结构及合成过程也得以明确,并被命名为叶酸。
巨幼细胞性贫血
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细胞增生为主。以粒 系、红系、巨核系三系细胞均出现巨幼变 为特征。巨幼变明显且重要,具有诊断价 值。
巨幼红细胞形态特征: ①胞体大于同阶段的幼红细胞 ②胞核大,染色质疏松、淡染③核浆发育 不平衡,“幼核老浆”现象。
鉴别诊断
叶酸:亦称碟酰谷氨酸,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组成。 ◆水溶性B族维生素,易被光和热分解。 ◆人体不能合成叶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十二指肠及空肠近段被吸收 ◆人体叶酸贮存量5~10mg,主要由尿和粪便排出,每日排出
约2-5ug。人体每日需要量200μg。 ◆富含叶酸食物:绿色蔬菜、新鲜水果、肉、蛋类食物。
2、叶酸或维生素B12 缺乏时,细胞核中的DNA合成速度减慢,胞浆中的RNA 仍继续合成,RNA和DNA的比例失调,造成细胞核浆发育不平衡,产生“核幼浆 老”现象。细胞体积大而核发育幼稚,这种变化称为巨幼变。这种改变也发生在 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3、维生素B12的第二个作用:腺甘钴胺能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成琥珀酰辅 酶A,如果维生素B12缺乏,大量的丙二酰辅酶A堆积,影响神经髓鞘的形成,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大细胞性贫血还可见于: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某些急性失血、某些 溶血、肝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3.药物性骨髓抑制 4.结缔组织病-免疫性血细胞减少
治疗
一、原发病治疗 有胃肠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的巨幼贫,应积极控 制原发病。
二、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 1.叶酸缺乏 口服叶酸 5mg 每日 3次 2.维生素B12缺乏 肌注维生素B12或口服甲钴胺、腺苷钴 胺。有神经系统表现者维持半年到1年。恶性贫血者终生 维持。
巨幼细胞性贫血科普讲座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出现症状时
如果感到持续乏力、心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尤其是高风险人群,更应定期检查。
何时应就医?
定期体检
建议老年人及孕妇定期进行血液检查。
早期发现可以有效防止并发症。
何时应就医?
家族史
如有家族中有人患有巨幼细胞性贫血,需关注自 身健康。
谁会得巨幼细胞性贫血?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孕妇及素食者是高风险群体。
这些人群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生理需求增加 ,易发生维生素缺乏。
谁会得巨幼细胞性贫血? 疾病相关
某些慢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或胃切除术后患者 也容易出现此类贫血。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谁会得巨幼细胞性贫血?
遗传因素
部分人可能因遗传原因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 障碍。
这种贫血通常伴随有巨幼红细胞的生成,影响氧 气输送能力。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因
主要由饮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特定疾病导致 。
例如,胃肠道疾病、饮食不均衡等都可能引起维 生素缺乏。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等。
严重贫血还可能导致心脏问题和神经系统损伤。
谁会得巨幼细胞性贫血?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应更加重视健康检查。
谢谢观看
巨幼细胞性贫血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2. 谁会得巨幼细胞性贫血? 3. 何时应就医? 4. 如何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5.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健康教育课件
谁容易患巨幼细胞性贫血?
谁容易患巨幼细胞性贫血?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孕妇、素食者和胃肠道疾病患者易 患此病,尤其是那些不注重营养均衡的人。
了解高风险人群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
谁容易患巨幼细胞性贫血?
相关疾病
一些疾病如克罗恩病、乳糜泻等可影响维生 素的吸收,从而增加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风险 。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及 时发现潜在问题。
早期发现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结论
结论
健康意识
提高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认识,关注自身健康, 重视合理饮食。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此病的关键。
结论
教育与传播
应加强对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 的警惕性和知晓率。
通过社区活动、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传 播。
结论
社会支持
鼓励家庭和社会对贫血患者的支持,帮助他们更 好地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
社会支持是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
谢谢观看
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如肉类、鱼类、乳制品 )和叶酸(如绿叶蔬菜、豆类)的食物摄入 。
建议定期监测维生素水平,确保摄入充足。
如何预防和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
如有需要,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12或 叶酸,以纠正缺乏。
补充方式可以是口服或注射,具体视个人情 况而定。
如何预防和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定期体检
定期体检有助于及时发现相关疾病。
谁容易患巨幼细胞性贫血?
生活方式因素
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饮酒和某些药物的使 用(如抗生素和抗酸药)也可能导致维生素 缺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贫血至关重要。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科普知识PPT
严重病例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相关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
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 心脏需更努力地泵血以补偿贫血。
改善贫血状况有助于降低相关风险。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相关并发症
影响生活质量
贫血症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降低生活质量。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疲乏、乏力、心悸、头晕等,严重 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舌炎、口角炎等口腔症状。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发病机制
维生素B12和叶酸是红细胞合成过程中必需的营 养素,缺乏时会导致红细胞形成异常。
巨幼细胞是未成熟的红细胞,体积较大,无法正 常发挥功能。
及时治疗和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和治疗?
补充营养素
对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者,医生可能会建议 口服或注射补充剂。
补充剂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何预防和治疗?
定期随访
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随访,监测血液指标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相关并发 症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相关并发症
神经系统损害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素食者、吸收不良患者(如克罗恩病、 乳糜泻)等易受影响。
这些人群可能因饮食或生理因素导致维生素B12 或叶酸缺乏。
谁会受到影响?
孕妇
孕妇在妊娠期间对叶酸的需求增加,缺乏可能导 致贫血及胎儿发育问题。
因此,孕妇应注意合理膳食,必要时补充叶酸。
巨幼细胞性贫血
但是,如果病因未得到及时 治疗,可能会导致贫血持续 存在或反复发作
预后和复发
Part 10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定期检查: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以监测贫血症状是否得到改善或是否出 现复发 调整饮食: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整,保证足够的叶酸和维生素B12摄入。同时,也需要 避免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食物和药物 适当运动: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来增强身体素质,但是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 疲劳 心理支持: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支持,以缓解心理压力 及时就医:如果患者出现贫血症状加重、持续不缓解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20XX
巨幼细胞性贫血
演讲者:xxx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11 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章
症 状
病 因
诊 断
治 疗
预 防
饮 食 建 议
运 动 和 康 复
心 理 支 持
预 后 和 复 发
注 意 事 项
特 别 关 注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
Part 6
饮食建议
饮食建议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整,以下是一些饮食建议
多吃富含叶酸的食物:叶酸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水果、豆类等食物中。患者可以多 吃这些食物来补充叶酸 多吃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中,如肉类、鱼类、禽 类等。患者可以多吃这些食物来补充维生素B12 避免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吸收的食物:一些食物可能会影响叶酸和维生素B12的吸收 ,如咖啡、茶、某些药物等。患者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食物和药物 适当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糖分摄入: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饮食可能会影响叶酸和维生素 B12的吸收,因此患者应该适当控制这些物质的摄入 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患者应该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 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这样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定义:由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药物的作用,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H)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
红细胞平均体积(>100fl)【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心悸、气短、食欲不振、口角炎、镜面舌、末梢神经炎、共济失调等;可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少数有肝、脾肿大,部分可有轻度黄疸。
【病因】1、叶酸缺乏的病因:需要量增加,如婴幼儿、妊娠、恶性肿瘤、溶血性贫血、甲亢等;吸收不良,如小肠(尤其是空肠)的炎症、肿瘤及手术切除后,长期腹泻、酗酒以及某些药物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异烟肼、苯妥英钠等;摄入量不足,主要与食物加工方法不当有关,偏食等。
2、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摄入减少,如绝对素食、偏食等;吸收障碍:为维生素B12缺乏最常见的原因。
3、其他:严重肝病,氧化亚氮等。
【健康指导】1、饮食指导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进食富含叶酸维生素B12的食品。
叶酸缺乏,多食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和动物肉类等;维生素B12缺乏者要多吃动物肉类、肝、肾、禽蛋以及海产品等。
减少食物性叶酸的破坏,如烹调不宜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煮后不宜久置。
2、口腔炎或舌炎的病人,应注意口腔清洁,饭前、后用朵贝液或生理盐水漱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并增进食欲。
口腔溃疡面可涂溃疡膜等。
3、用药护理维生素B12偶有过敏反应,甚至休克,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大量血细胞生成,可导致低钾血症。
有效治疗后1-2天,病人食欲开始好转,2-4天后网织红细胞增加,1周达高峰并开始出现血红蛋白上升,2周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可恢复正常。
4-6周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半年到1年后病人的神经症状得到改善。
4、预防受伤末梢神经炎者,应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受伤。
共济失调者,行走要有人陪伴。
5、高危人群叶酸及维生素B12的预防性补充。
6、自我监测病情与并发症的预防贫血症状明显要注意卧床休息,以免心脏负担过重而诱发心衰;改善后逐步增加活动量,保证休息和充足睡眠。
巨幼细胞性贫血【26页】
治疗后反应:骨髓 :6~7h转为正常幼红. 精神症状:2~4天好转,但恢复缓慢。 网织红细胞:2~4天增加,6~7天高 峰,2周正常。 精神神经症状:恢复较慢
治疗初期由于大量新生红细胞,使细胞外钾转移至 细胞内,可引起低血钾,甚至低血钾性婴儿猝死,应预 防性补钾。
预
防
改善哺乳母亲的营养,婴儿 及时添加辅食,注意饮食均衡及 时治疗肠道疾病注意合理应用抗 叶酸代谢药物。
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象:图示幼稚红细胞巨幼变,胞体 大、核染色质粗而松,成熟红细胞较大,嗜多色性
实验室检查
3、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维生素B12正常值:200~800ng/L 叶酸正常值: 5~6ug/L
<100ng/L <3ug/L
4、血乳酸脱氢酶升高,维生素B12缺乏者血清胆 红素中等水平升高。
◆ 摄入量不足: 孕妇缺乏VitB12,婴儿VitB12储存不足; 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引入其他食物,尤 其是乳母VitB12缺乏者; 偏食或仅进食植物性食物。
◆ 吸收和运输障碍:
食物VitB12+糖蛋白(胃底壁细胞分泌)→ VitB12+糖蛋白复合物→末端回肠吸收→(血 循中)与转钴蛋白结合→肝贮存,过程任一环 节障碍。
▲叶酸治疗 5mg tid 至症状好转、血象恢复; Vit C:有助叶酸吸收; 抗叶酸代谢药物所致者:甲酰四氢叶酸钙 (Calc. Leucovorin)治疗 先天吸收障碍者: 剂量增至每日15~50 mg。
治疗反应
治疗反应:骨髓:1~2天食欲好转,骨髓中巨幼红细胞转为 正常。网织红细胞:2~4天升高,4~7天高峰, 2~6周红细胞血红蛋白正常。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由于抗原反应或结构性变化引起的常见病因贫血,诊断标准要求血细胞总数降低,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血红蛋白含量(MCH)低于正常水平,其中,巨幼红细胞贫血还要求有巨幼红细胞比值略偏高或者正常的特征。
此外,医生在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还需要检查患者血液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淋巴细胞比例,以评估贫血的原因及其严重程度。
另外,血液的糖、乳酸脱氢酶、尿酸等指标也需要检测,以诊断某些特殊贫血病因,如间接链霉素抗性贫血,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贫血等。
另外,对于患者病情恶化或出现额外症状,医生还需要时刻监控新辅助检测指标,如血游离,抗球蛋白抗髓细胞抗体,血小板减少原,补体缺乏,及抵抗性原试验等,全面判断患者病情。
此外,为了准确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医生还根据患者临床图象、家族史及影像学等,加以判断,以做出最终结论。
总之,临床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要求检测MCV、MCH、RDW以及其他血液指标,以及综合评估其它相关因素,包括家族史、影像学、抵抗性原试验,等等,以判断患者是否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实际的检测和诊断过程要求医生有较高的临床技能,细致仔细地去判断和观察病变部位及其特征性改变,以便准确地作出正确诊断。
血液学检验巨幼细胞性贫血课件
PART 1
教学要求
掌握MA的血象、骨髓象特点 熟悉MA的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 了解MA的临床表现
主要内容
理论知识回顾 MA的定义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骨髓象 相关检查
概 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由于维生素B12和(或)叶酸缺乏或者是其它原因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其特点是呈大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大量巨幼红细胞,并且巨幼改变也见于粒细胞、巨核细胞中。
实验室检查
骨髓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各系细胞巨幼样变。 红系显著增生,达30~60%。原红、早幼红轻度增生,以中幼红增生为主,幼红细胞形态异常(巨幼红大于10%),可见H-J小体。 粒红比减低,可见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现象。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巨型杆状核粒细胞
Howell-Jolly小体
巨幼贫骨髓象
巨中幼红细胞
巨幼贫骨髓象
MA骨髓象:巨中幼红细胞和巨中性晚幼粒核染色质疏松,可见H-J小体
巨幼贫骨髓象
MA骨髓象:巨核细胞胞体增大,染色质疏松,核分叶过多
巨颗粒型巨核细胞
幼红细胞胞体大,胞浆丰富核大,染色质细致疏松、不凝集,
似网,核浆发育不平衡
巨杆状核粒细胞 核肿胀,粗大,不规则,染色质疏松
叶 酸
VB12催化
四氢叶酸
VB12↓ 叶酸↓
四氢叶酸↓
DNA合成↓
核分裂、增殖时间↑ Hb合成不受影响
RBC核发育落后于细胞浆
核幼浆老巨幼变 血细胞↑,易破坏
贫血
概 述——发病机制
பைடு நூலகம்
胃肠道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
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诊断标准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一种由于维生
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贫血症。
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髓穿刺检查。
本文将详细介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
诊断标准,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该疾病。
一、临床表现。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贫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
贫血症状包括乏力、乏力、头晕、心悸、气短等,而神经系统
症状则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精神异常等。
这些表现有助于医
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二、血液学检查。
血液学检查是诊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重要手段。
患者的血液
检查结果通常显示红细胞增大、形态不规则,贫血程度较重,血红
蛋白水平降低,网织红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降低等特点。
此外,
骨髓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发现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增多等
特点。
三、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关键步骤。
通过骨髓
穿刺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髓内巨幼红细胞增多、多核巨核细胞
增多等特点,从而确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总结。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学检查和骨
髓穿刺检查。
通过全面综合这三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准确地诊断
患者是否患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当重视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液学检查和
骨髓穿刺检查,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Beta Thalassemia Major)是一种常
见的遗传性血液病,主要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造血细胞合成正常血红蛋白的能力受损,从而引发贫血的疾病。
下面我们将对巨幼细胞性贫血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一个受累基因引起的自体隐性遗传疾病,儿童患病的可能性较大。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点是患者红细胞体积较小且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贫血,严重者需持续输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输血治疗、铁螯合剂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HBB基因突变引起的。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HBB基因编码β-地中海型贫血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突变,导
致体内β-地中海型贫血的治疗原理是通过β-地中海型贫血
的治疗原理是通过。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科普知识
动物肝脏、肉类、豆类、绿叶蔬菜等是良好 的来源。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
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补 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补充剂可以帮助预防因饮食不足或吸收不良 引发的缺乏。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健康生活方式
这些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发育。
谁容易患上巨幼细胞性贫血? 生活方式
不均衡的饮食、吸烟和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也会增加风险。
这些因素会影响营养的摄入和吸收。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表现
如果出现持续的疲劳、心悸或其他贫血症状,建 议及时就医。
这些症状可能是贫血的初期表现,需要进一步检 查。
在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以评估治疗效 果。
随访可以帮助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康复。
如何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管理并发症
如有并发症,需针对性治疗,例如神经损伤的康 复措施。
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2. 谁容易患上巨幼细胞性贫血?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5. 如何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定义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一种因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引起的贫血,导致红细胞发育异常。
这种贫血的红细胞通常比正常红细胞大,形态异 常。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理机制
在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时,红细胞无法正常成 熟,导致骨髓中产生巨幼细胞。
这些巨幼细胞无法有效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 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危害及预防PPT
谁需要特别关注?
谁需要特别关注? 高风险人群
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女性和长期素食者需 特别关注。
这些人群对维生素的需求较高。
谁需要特别关注? 慢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也需定期监测。
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营养的吸收。
谁需要特别关注?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影响维生素的吸收,应咨询医 生。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饮食干预
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2和叶酸,建议多食用 富含这两种营养素的食物。
如肉类、鱼类、鸡蛋、乳制品和绿叶蔬菜。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营养缺乏。
特别是高风险人群应更加重视。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补充剂的使用
在医生建议下,合理使用维生素B12和叶酸补充 剂。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因
主要由膳食缺乏、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和某 些药物引起。
老年人、孕妇和素食者更易受影响。
什么是巨幼细胞性贫血?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心悸、呼吸急促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麻木 和走路不稳。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危害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危害 对身体的影响
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可导致严重的健 康问题。
可引发心血管疾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危害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病人可能因为乏力和其他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和工作能力。
这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和焦虑。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危害 潜在的社会经济影响
由于健康问题,病人可能需要更多的医疗资 源和支持。
这会增加社会医疗负担和个人经济负担。
如何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血液内科:郝淼旺概念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DNA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叶酸、B12代谢要点•肝脏及绿色蔬菜、水果富含叶酸•十二指肠及空肠近段吸收,贮存量4个月•动物食品富含B12•B12在回肠末端吸收,贮存量3-6年•肝肠循环是B12再利用的主要途径。
•N5-FH4转化为FH4需B12依赖性甲硫氨酸合成酶叶酸缺乏原因①摄入不足:冬季、偏食②吸收不良:乳糜泻、腹泻③需要增加:妊娠、哺乳、溶血, 肿瘤、BM增生性疾病④利用障碍:MTX、乙胺嘧啶、苯妥英钠、异菸肼、环丝氨酸等B12缺乏原因①缺乏内因子:恶性贫血、胃切除②肠吸收不足:广泛性回肠切除术后节段性小肠炎③寄生虫或细菌争用B12:绦虫病、外科手术、回盲袢综合征等发病机理1、叶酸与V itB12缺乏→影响DNA合成2、组织细胞表现最明显的是增殖较快的细胞胃肠上皮、造血细胞、表皮、睾丸上皮3、影响造血细胞主要为细胞核,细胞浆代谢影响较小如红系核幼浆老现象—巨幼红4、V itB12缺乏影响脂肪酸的合成从而影响N鞘膜的功能——神经系统症状病因分类(一)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二)恶性贫血(三)药物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叶酸和B12缺乏的共同表现:1、巨幼细胞贫血①贫血症状②轻度黄疸皮肤苍白伴轻度黄疸—柠檬黄2、消化道症状①消化不良,腹泻与便秘②舌改变:舌炎、舌痛、乳头萎缩、舌面光滑B12缺乏尤恶性贫血可能出现症状1、手足感觉异常:①麻木②本体感异常—第二趾指位置感丧失,音叉震动感消失2、亚急性联合变性—指脊髓侧索和后索神经鞘的退行性变所致,表现为痉挛性共济失调,如:站立、行路不稳、腱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巴彬斯基征(趾反射)和其他椎体束征阳性3、其它感觉异常:如味觉、嗅觉视觉异常4.智力与精神症状:嗜睡、痴呆、抑郁、妄想、步态紊乱实验室检查血象:(1) 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 大椭圆RBC较多,可见包函体(3) 中性粒分叶过多5叶以上>5%(4) 白细胞、血小板大多减少骨髓:显著的特点:红系巨幼样变,核幼浆老;巨晚、巨杆粒;巨型、分叶过多巨核细胞外铁:增多胃液分析:胃液减少、胃酸减少或缺失生化(1) 间应胆红素↑,尿胆原↑(2) 乳酸脱氢酶(LDH)↑(3) 铁蛋白、血清铁↑(4) 结合珠蛋白、尿酸、ALP↓(5) 叶酸↓<6 81 nmol / L或B12↓<74 pmol / L诊断及鉴别1. 消化道症状(萎缩性胃炎、肠炎)2. 典型的血象改变(三系细胞减少)3. BM检查特点4. 鉴别:与溶贫鉴别合并缺铁(双向性贫血)治疗(一) 去除病因(二) 一般治疗:重症输血,治疗中注意低钾补充蛋白及其他维生素(三) 叶酸治疗:剂量: 10mg 3/日,亚叶酸钙疗程: 至血象恢复注意:大剂量叶酸治疗应除外合并或B12 缺乏,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四) B12治疗:剂量:500μg/日im ×2周500μg/3日im ×4周500μg/月维持治疗疗效不佳时,注意合并缺铁患者,女,38岁,主因纳差、乏力、消瘦2年,加重2月入院。
发病以来患者常出现腹胀、腹泻,大便呈糊状。
育2女,最小者5岁。
查体:体温37.4℃,消瘦,毛发干枯,重度贫血貌,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口腔粘膜光滑,舌面光滑,胸骨无压痛,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轻度浮肿。
化验检查:血常规WBC 4.1×109/L,HGB 43g/L,PL T 41×109/L,MCV 95.6f l,MCHC 329g/L,RDW 17.5%。
问题:(一)患者入院后还需进行哪些检查?1. 骨髓活检、骨髓涂片镜检√2. 网织红细胞计数√3. 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4. 溶血系列检查√5. 肝肾功能检查√6. 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7. 尿便常规√(二)患者可能的诊断有哪些?1. 再生障碍性贫血—2.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3. Evans综合征√4.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5. 骨髓纤维化×(三)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红系巨幼样改变,可见巨晚幼、巨杆,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细胞内铁24%,细胞外铁:+。
肝功:ALB 34g/L,I-Bil 28umol/l。
诊断考虑为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主要包括:1. 根据叶酸、维生素B12测定结果补充叶酸、维生素B12√2. 加强营养和补钾√4. 有明显缺氧表现者可输血和吸氧√(五)采用叶酸等治疗1月,血常规WBC 4.8×109/L,HGB 73g/L,PL T 259 ×109/L,继续上述治疗,HGB无明显恢复,并出现下肢浮肿加重,考虑有哪些原因导致疗效不佳?1. 营养不良,出现低蛋白血症√2. 合并缺铁,应诊断为双向性贫血√4. 复查骨髓,了解有无其他因素存在√5. 胃肠功能不佳,吸收不良√6. 存在溶血性贫血√(六)复查骨髓:细胞内铁11%,细胞外铁(—),胃镜检查:胃体部可见异直径0.8cm 溃疡,并有活动性出血。
诊断修正为双向性贫血,予补充铁剂及加强营养,1月后HGB 恢复正常。
此患者贫血的发病原因?1. 长期营养不良或严重偏食2. 上消化道出血3. 慢性腹泻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概述】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因】原发性再障继发性再障继发性再障的原因:一、药物及化学物质药物性再障有两种类型:①和剂量有关。
②和剂量关系不大,仅个别患者发生造血障碍,多系药物的过敏反应,常导致持续性再障。
这类药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氯(合)霉素、保泰松、磺胺、苯等。
二、电离辐射三、感染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障。
急性型居多数慢性型属少数四、免疫因素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血清中可找到抑制造血干细胞的抗体。
部分原因不明的再障可能也存在免疫因素。
五、遗传因素Fanconi 贫血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七、其他因素【发病机理】1.多能干细胞缺乏或机能缺陷2. 骨髓造血微环境缺陷3. 细胞或体液免疫对造血细胞抑制【分类】先天性:先天性再障甚罕见,其主要类型为Fanconi贫血。
获得性:以获得性居绝大多数。
获得性再障可分:原发性: 原因不明,约占获得性再障50%继发性:按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不同综合分型:急性慢性【临床表现】(一)急性型再障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
(二)慢性型再障起病缓慢,以出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易控制。
【实验室检查】一、血象全血细胞减少为最主要特点NAP积分增高二、骨髓象三、骨髓活检【病理改变】再障骨髓病变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的区别诊断标准: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二、一般无脾肿大。
三、骨髓检查显示至少一部分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减少,骨髓小粒成分中应见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作骨髓活检)。
四、能除外其它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红血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五、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急性再障诊断标准:一、临床: 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剧,常伴严重感染,内脏出血。
二、血象:HGB下降速度快外,须具备以下三项之二①网织红<1%(校正),绝对值<15G/L;②白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绝对值<0.5G/L ;③血小板<20×G/L三、骨髓象①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如增生活跃须有淋巴细胞增多;②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增多。
慢性再障诊断标准一、临床: 发病慢,贫血,感染、出血较轻。
二、血象: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值较急性再障为高。
三、骨髓象①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良好,红系中常有晚幼红(炭核)比例增多、巨核细胞减少;②骨髓小粒脂肪细胞及非造血细胞增加。
四、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称重型再障Ⅱ型。
【再障必须和下列疾病相鉴别】(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三)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四)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五)恶性组织细胞病(六)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七)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一、防止与毒物接触二、支持治疗1.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2.控制感染3.止血4.输血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1.雄激素2.肾上腺皮质激素3.其他四、免疫抑制剂五、中医治疗六、脾切除七、骨髓移植八、造血生长因子【预防】一、防止滥用对造血系统有损害的药物。
二、长期接触能引起本病的化学、物理因素的人员,应严格执行防护措施。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概述】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与溶血性黄疸有区别【分类】病因学一、红细胞内在缺陷(一)遗传性1.细胞膜异常:2.红细胞酶异常: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二)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二、红细胞外在因素(一)免疫性1.自体免疫(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
(二)机械性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1.化学毒物及药物;2.大面积烧伤;3.感染。
(四)脾机能亢进根据红细胞破坏部位不同分类:一、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extravascular hemolysis)即红细胞被脾、肝中的巨噬细胞(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后破坏。
二、血管内溶血血管内溶血时,HGB直接被释放入血。
血管内溶血:一般呈急性溶血,也可表现为慢性溶血过程,多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G-6PD缺乏,冷抗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药物、理化、感染等因素所致之溶血性贫血。
血管外溶血:一般呈慢性溶血过程,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温抗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临床表现】一、急性溶血起病急骤、可突发寒战、高热、面色苍白、腰酸背痛、气促、乏力、烦燥、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浆内浓度越过130mg%时,出现血红蛋白尿,尿色如浓红茶或酱油样,12小时后可出现黄疸,溶血产物损害肾小管细胞,引起坏死和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以及周围循环衰弱等因素,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