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诸葛亮为四川作出的贡献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
有关植树造林的名人故事摘要:一、Introduction:名人植树造林的背景和意义二、邓小平的植树故事:倡导绿化,关注环保三、朱元璋的植树故事:提倡农耕,推动农业发展四、诸葛亮植树故事:兼顾军事与民生,提高森林覆盖率五、结论:从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推动我国绿化事业的发展正文: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名人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他们以身作则,为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植树造林不仅能够绿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还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水资源安全以及维护生态平衡。
以下是几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植树故事。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领导者,他高度重视环保事业。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工程。
他曾亲自带头在四川盆地植树,并鼓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绿化家园的行动。
邓小平曾说:“植树造林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大事,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他的植树故事充分体现了他关心环保、关注民生的崇高精神。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提倡农耕文化,鼓励农民种植树木。
在他的统治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植树造林活动。
朱元璋认为,植树造林有利于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他还明确规定,农民在耕种土地的同时,必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
这一政策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还为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四川地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他为百姓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诸葛亮的植树故事,彰显了一位政治家兼顾军事与民生的崇高情怀。
从这些名人植树造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环境保护。
其次,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植树造林事业。
最后,我们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应当积极参与,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论——诸葛孔明的功与过
论——诸葛孔明的功与过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受到我们的极大的尊敬,是智慧和谋略的化身,与庞统共称“卧龙凤雏”。
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从此便为蜀汉日夜操劳,鞠躬尽瘁。
但是,现在有些人都说诸葛亮并非十全十美,他虽有功,更有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诸葛孔明的功与过。
功:1.休士劝农: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在汉中休士劝农(让士兵去干农活)这样充分利用了劳动力和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劳动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的军资基本上在当地就得到了解决。
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可以重新得到发展,逐渐发展为人多、粮多的重点城池,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同时,汉中是一个出征北伐的毕竟城池,只有稳固了这里,才会有出兵的把握。
所以,诸葛亮修士劝农的决策非常高明。
2.修筑水利:在守城的时候,如果被地方切断了水资源的补给线,那么最终必败无疑。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既利民有利于守城。
他修建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市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3.抢占领土:蜀国刚开始的国土非常有限,自从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情况发生了改观。
首先,诸葛亮占领了成都,然后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在公元589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接下来,他整顿内政,让刘备称帝,并巩固了统治。
然后他利用刘备“仁”的特点,向西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发展,占领了整个西南方。
为了趁机灭魏国,他率大军六出祁山扩充了北方的领地。
终于与魏国、吴国三分天下,确立了蜀国的地位。
过:1.自理朝政:诸葛亮担任丞相一职后,任何事情无论大小一定自己做,身为国家辅政重臣,手握军权,很多下属做的事就应该让下属做,自己也应该把重点放在战争和朝政上。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被誉为“千古奇才”。
他对家国有着深深的情怀,一生始终忠诚于国家,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必须从他对国家形势的深刻关注和决策智慧着手。
诸葛亮自幼饱读经典,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他了解到国家面临的内外困境,特别是才智横溢的刘备需要一位有才华的辅佐,于是冒着生命危险离开家乡来到刘备的军队中。
诸葛亮凭借高超的智谋,成功地帮助刘备建立了稳定的政权,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必须从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为民造福的行动中来分析。
诸葛亮在担任丞相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人民的生活。
他提倡节约,减轻赋税负担,恢复农业生产,鼓励商业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一个安定、有序、公正的社会环境。
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提醒孙权要重视百姓福祉,忠告他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明君。
这种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和为民造福的行动展现出了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可以从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推动中看出。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有很高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他深知文化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主张推广教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注重教书育人,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倡导儒家思想,弘扬传统文化,推崇仁义道德,为人民树立了榜样。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表现在他对国家形势的深刻关注,为国家作出的决策智慧;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为民造福的行动;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和积极推动。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伟大人物的典范,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楷模。
蜀相描写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句子
蜀相描写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句子
1.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为蜀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诸葛亮在蜀国时期,积极参与国家决策,制定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3. 诸葛亮精通军事战略,他制定的“七擒孟获”战略,成功击败了南蛮叛乱,稳定了边疆局势。
4. 诸葛亮善于治国理政,他提出的“兴学育才”政策,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5. 诸葛亮深入研究天文地理,他编纂的《军器方略》对军事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 诸葛亮在蜀国时期,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提出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建设方案,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7. 诸葛亮对外交事务也有出色的表现,他与吴国的孙权保持良好的关系,确保了两国的和平发展。
8. 诸葛亮善于用人,他发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9. 诸葛亮一生勤奋好学,不仅精通兵法和政务,还广泛涉猎文学、历史等知识,成为了古代中国的学者兼政治家。
10. 诸葛亮在对内治国、对外交往中,坚持以仁义为核心,注重民生,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
11. 诸葛亮在位期间,蜀国国力逐渐增强,社会秩序稳定,为后来
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诸葛亮高二作文800字
论诸葛亮高二作文800字•相关推荐论诸葛亮高二作文800字5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诸葛亮高二作文800字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诸葛亮高二作文800字5篇1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个大家能耳熟能详的三囯时期的人物。
在人们心中,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诸葛亮是个智慧与谋略的代表。
在《三国志》中,有这么几个字“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由此可看出,诸葛亮在那个年代,长得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并且八尺,就相当于现如今的一米九了,从长相身材来看,似乎预示了诸葛亮一生的不凡。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乐,”即管仲、乐毅。
管仲治囯有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乐毅用兵极妙,是个优秀的军事家。
但管仲却不善用兵,乐毅不善治国。
而诸葛亮认为自己二者兼得,文武双全,因此自比为“管乐”。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二十七岁前,一直隐居在南阳。
其实我觉得他并非“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
其实按理来说,曹操那时正值盛气,并且曹操十分爱惜人才,可诸葛亮却没有去找曹操,而是选择了正寄人篱下的刘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并不是诸葛的“意中人”。
曹操身边人才齐济,因此去了曹操阵地,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相反,刘备身边没有谋略之才,只有像张飞、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
并且“三顾茅庐”的事件也让诸葛亮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与激励,因此“遂许先帝以驱驰”。
提起诸葛亮的谋略,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空城计”了吧。
当时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直逼酉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却故作镇定,大开城门,坐于城楼,焚香抚琴。
论文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臣的典范,是严正的模范。
《三国演义》展现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他智慧超凡,体现在他杰出的政治、军事、发明这几个方面上;诸葛亮清廉俭朴,表现在财富积累、教育子女、丧事简单、处事公正上;诸葛亮精忠报国,表现在他忠君、忠国、淡薄名利上,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尽显千古贤相的高风亮节。
高风亮节。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诸葛亮;三国演义;智慧 引言:罗贯中先生一反罗贯中先生一反《三国志》《三国志》“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优于将略”优于将略” [1]的记载,而将他写成治戎与奇谋兼长、理民之才干与为将之谋略皆高的全才,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
诸葛亮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鬼莫测的谋略智慧、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赢得了古今许多著名人物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
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
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2]。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
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3]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政治、军事、创造发明三个方面来展现:三个方面来展现:(一)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一个让人敬仰的历史人物。
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被誉为“睿才”,被後世尊称为“卧龙”。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位家国情怀深厚的智者。
在他的一生中,家国情怀贯穿始终,成为他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论及诸葛亮的家国情怀,不得不提及他对蜀汉的忠诚。
在他担任丞相期间,他一心为蜀汉效力,尽心尽力为国家建设、治理政务。
诸葛亮在蜀汉的治理上,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国理念,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长治久安而努力。
他的家国情怀就体现在他对蜀汉的忠诚上,无论内外困难,他都始终不渝地为蜀汉的兴盛而努力。
诸葛亮对家庭的情怀也是深厚的。
在他情感世界中,家庭一直是他的归宿和精神支柱。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與其侄儿诸葛瞻久居同堂,共同生活、教育,呵护着诸葛瞻的成长。
在蜀汉政权不稳定的时期,他将家人妥善安排在成都,倾心于国家大事,但又始终挂念在心。
他的家国情怀在这里表现得尤为鲜明,他不忘家庭,但国家大事又始终挂在心头,将家庭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的治国理念和为政方式上。
他主张仁政,以民为本,注重民生的改善和人民的福祉。
他提倡“明经纬,通商贾,壮农工”,提出了农田水利、商业兴盛、工商业发展、教育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治国政策,力图改善社会经济状况,促进国家繁荣稳定。
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他以宽严的政策和高超的谋略,使蜀汉政权在当时的乱世中仍能稳固发展,显示出他对国家兴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
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还表现在他的治军思想和战略决策中。
他主张兴兵抚民,以民为本,重视军民休戚相关。
在军中,他倡导严格的军纪军法,严明军纪,重视军队的训练和管理。
他提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原则,倡导选拔人才,注重人材的培养和使用,使他的部下皆为其忠心戮力。
他还注重战略布局,剖析敌情,勇于用兵,率领三路联军成功对付曹魏的进攻,显示出了他高瞻远瞩的军事智慧和家国情怀的结合。
诸葛亮与成都
诸葛亮与成都作者:刘咏涛来源:《先锋》2020年第03期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率军从荆州西援,与刘备会师成都,从此定居成都,直到54岁病逝,为时21年——这是他的事业创造成就以及惠泽世人达到高峰的时期,是他所以能留名青史,成为名臣贤相,成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主要功业积累和完成时期。
当时,刘备要想在益州立住脚,除了元老势力、荆襄势力,还得紧紧依靠本土人士。
对于这些不同来源属性的人才,刘备、诸葛亮必须要通盘考虑,处理好各方利益,调整好人事关系,做到人尽其才,为我所用。
这种政策,到诸葛亮全面执政时期,继续贯彻执行,并不断优化改进,有力地保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汉中是益州北部的一个边郡,是蜀汉北方屏障,当时由张鲁割据。
215年曹操征汉中,占南郑后,刘备以法正为军师,率军北上。
诸葛亮留守成都,负责供应军需物资,随时调集人马增援。
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是他的后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足食足兵”,有力保证了前方作战。
219年五月,刘备拿下汉中。
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建立“兴复汉室”的根据地目标基本实现。
221年,蜀中传言献帝遇害。
大家劝刘备称帝,未果。
诸葛亮再三力劝,刘备于四月即帝位,以成都为国都,改元章武,国号“汉”,立刘禅为皇太子。
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置百官,立宗庙。
七月,刘备因东吴害死关羽,也想夺回丢失的荆州,不顾劝阻,征讨东吴。
次年五月东吴陆逊以火攻大破蜀军,刘备逃回白帝城。
223年二月,刘备病重,诸葛亮赶到白帝城,君臣二人每天朝夕相处,谈心交流,达两个月。
刘备向诸葛亮托孤:“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下诏敕后主:“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奉送刘备之棺回到成都。
刘备葬成都南郊,其墓称惠陵,谥号昭烈皇帝,史称先主,称刘禅为后主。
刘禅即位,改元建兴。
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
第三批四川历史名人
第三批四川历史名人包括文翁、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阳枋、文天祥等。
文翁是庐江人,他通过推广教育来提升地方文化,修建了官学,为地方文化教育作出了贡献。
落下闳经过多年的努力,编制了《太初历》,并且对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他为蜀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她的发展贡献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李白和杜甫则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
阳枋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文天祥是一位忠诚的将领,他在抗元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了以上这些历史名人,四川还有很多其他的历史名人。
他们有的是政治家,有的是文学家,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艺术家,他们的贡献和成就都为四川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历史名人的贡献和成就更是为四川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四川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了四川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四川历史名人辈出,他们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为四川的历史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出生于公元181年的蜀国(今四川省)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他自幼聪明才智出众,深受父母的宠爱和期望。
而正是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对家国的深深情怀塑造了他一生忠诚于国家、为民除害的精神。
诸葛亮对家庭的爱与依恋是他家国情怀的重要源泉。
尽管他在家庭中是父母的骄傲和希望,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温暖生活背后隐藏着无数贫困农民的辛酸。
他深知国家的富强离不开人民的团结和幸福,所以他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家庭的命运,同时也改变国家的命运。
他在家乡经常组织农民修筑水利灌溉工程,改善农田水利条件,提高农田产量,改善农民的生活。
在他的影响下,周围的人们看到了一个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他们对他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诸葛亮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是他家国情怀的体现。
在东汉末年,蜀国的政局动荡不安,社会秩序紊乱,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艰难。
面对这样的局势,诸葛亮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家庭的安逸生活,投身到政治和军事之中,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辅佐。
他一心为国家谋划,为民众着想,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为蜀国的建设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精心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提出了许多战略性的建议,使得蜀国在当时的乱世中能够保有一片疆土安定和繁荣。
在诸葛亮的坚定领导下,蜀国不仅得以存续,而且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诸葛亮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家国情怀的一面。
他虽然是士人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并不满足于个人的学问成就和名利。
他深知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于是他不断弘扬儒家思想,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重视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学问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他还修订和编纂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后汉书》和《三国志》,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化遗产。
成都武侯祠人文历史故事
成都武侯祠人文历史故事成都武侯祠是四川省成都市一座以纪念蜀汉时期名将诸葛亮而建的伟大文化遗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一部分,武侯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武侯祠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四川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了解到许多有关成都的历史故事。
一、诸葛亮的英明才智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而修建的,无疑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智者之一。
作为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政务、军事和外交方面都有出色的才能。
他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武侯祠成为了他智慧的见证。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武侯祠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川西少数民族建筑的元素。
祠堂的建筑布局严谨,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风格。
游客们步入武侯祠,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建筑细节,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历史文物的珍贵收藏武侯祠也是历史文物的宝库,收藏了大量与蜀汉有关的珍贵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琦琮堂"的双柱石刻,这是当时著名文人、书画家杨守素为纪念诸葛亮而创作的。
此外,武侯祠还收藏了许多历代书画作品和明清时期的各种古文物。
这些珍贵的藏品,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蜀汉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四、民间艺术的独特表演武侯祠里的木偶戏是四川地方戏曲的一种。
这种表演形式始于明代,是蜀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表达方式。
游客在武侯祠内可以观赏到精彩的木偶戏表演,真正体验到四川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成都当地的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五、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武侯祠也是庆祝传统节日的场所。
每年的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初七,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
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舞龙舞狮的表演,感受到独特的传统氛围。
在这些庆典活动中,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川的传统文化,并且体会到成都人民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综上所述,成都武侯祠作为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传承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
它以诸葛亮的智慧和成都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 论街亭失守
【议论文】评价诸葛亮的作文400字论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后人称之为“千古奇才”。
他并非完美无缺,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
本文将针对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事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分析。
街亭位于汉中地区,是蜀国的战略要地,对保护西川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公元BC228年,曹魏与蜀国的战争进入白帝城之战阶段,街亭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
诸葛亮为了稳固蜀国的防线,亲自出征街亭,并亲自指挥战斗。
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事件中展现出一些疏忽和失误。
他在对曹魏军队的情况和战略意图了解上存在一定漏洞。
他没有充分考虑到曹魏军队的实力,并未做出相应的准备。
他在指挥作战时显现出了一定的盲目自信。
他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和曹魏军队的弱点,没有运用灵活的战术,导致街亭最终被曹魏军队夺取。
诸葛亮在对军队士气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他并未充分考虑到骄兵必败的道理,对军队的锻炼和训练不够严格,导致士气低落。
在战斗爆发之前,军队的士气就已经出现了问题,致使蜀军无法为街亭提供有效的防御。
尽管诸葛亮在街亭失守事件中犯下错误,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卓越才华和杰出成就。
他作为蜀国的丞相,领导蜀国长达二十多年,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维护了蜀国的繁荣和强大。
他提出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战术,有效地保障了蜀国的安全和稳定。
他还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智,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和军事著作。
诸葛亮虽然在街亭失守事件中犯下了一些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他的杰出才华和卓越成就。
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是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的贡献和成就将永远被后人所铭记和怀念。
诸葛亮的贡献
诸葛亮的贡献关于诸葛亮的史料和传说很多,诸如自比管乐、梁父吟、三顾茅庐、隆中对、博望坡、火烧新野、东连孙吴、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大战、三足鼎、白帝托孤、烧藤甲、七擒七纵、平南蛮、空城计、杀张郃、上方谷、走仲达、秋风五丈原等等,都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小说、民间传说中的诸葛亮的差距太大了,陈寿评价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可能最为恰当。
一、审世营事治学修身1、显赫的背景据一些史料上说,诸葛出生于名门望族。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职务)。
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
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
他很有学识和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一些史料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
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
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他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有名的大家族蒯家。
蒯家是刘表统治荆州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家族的多位成员都在荆州出任要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后来官居太守之职。
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另外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并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
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
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
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诸葛亮还有一位堂弟诸葛诞。
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这是后话)。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评价800字
三国演义诸葛亮人物评价800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极富智慧、谋略和胆识的人物,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广受赞誉。
以下是对他的评价:一、卓越的谋略家诸葛亮以谋略著称,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迅速找到最佳的策略。
无论是草船借箭、空城计,还是七擒孟获、智取汉中,都展现了他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在危难之中,他能够冷静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忠诚的辅臣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扶持是显而易见的。
他始终把刘备的利益放在首位,尽心尽力地为其谋划。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承担了辅佐后主刘禅的重任,对国家大事尽心尽力,丝毫不懈怠。
他的忠诚和付出为蜀汉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知人善任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有着独到的眼光和经验。
他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才能和特点,并根据其优点分配任务。
例如,他重用关羽、张飞等猛将,让他们在战场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又如,他发掘并重用姜维、马谡等人才,为蜀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继者。
四、卓越的政治家诸葛亮不仅在军事谋略上有着过人之处,他在政治治理上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农业,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通过一系列政治改革,蜀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外交家诸葛亮以机智、敏锐的外交手腕著称。
他多次出使魏、吴等国,与各方进行外交谈判,成功化解了许多危机。
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高超的谈判技巧,为蜀汉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然而,人无完人,诸葛亮也存在着一些缺点。
例如在对待马谡的问题上,他没有听取刘备的意见,对马谡委以重任,最终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他在处理与魏延的关系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充满智慧、谋略和胆识的人物。
他的忠诚、付出和才能为蜀汉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他的形象是历史长河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眼中的诸葛亮议论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议论文
我眼中的诸葛亮议论文
“天下大事,为公之事。
”这句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名言,出自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在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智慧和才能令人钦佩不已。
在我看来,诸葛亮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人才,更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和榜样。
首先,诸葛亮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他在三国时期为刘备出谋划策,很多时候都能够“出奇制胜”,赢得战争的胜利。
他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战略,如火攻、借东风等,这些战略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
同时,他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文章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赞美。
其次,诸葛亮的品德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慕的。
他从不为个人私利所动,一心只为天下人谋福利。
他在为刘备服务的时候,不断地给予刘备忠告,提醒他不要被权力冲昏头脑。
他对待下属也非常宽容,多次饶恕犯错的下属,并且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最后,诸葛亮的影响力是深远的。
他提出的“仁政”观念,即让人民得到公正、平等的治理,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影响深远。
他的才能和品德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政治家,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
总之,诸葛亮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和榜样。
他的智慧、品德和影响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仰慕。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朱熹论诸葛亮
未察处。 岂其学有未足故耶? 观其读书之时, 他 人务 为精 熟, 己则独观 大 旨, 而 此其 大者 固非 人 所及 , 而不务精 熟 , 岂得 无 欠缺 耶?若极 言 亦
了诸葛亮 的正面形象 。不仅时人对诸葛亮评价甚
高 , 自南宋之后 , 且 尤其是元朝 , 诸葛亮 的形象直线
上升 , 到小说 中, 便成为“ 的形象 , 神” 取代《 三国志》 中普通的人的形象。 这种转变与朱熹如此推崇诸葛
亮密不可分 。 朱熹认为诸葛亮在儒学中掺杂申韩之道 , 如授 后 主《 六韬》 , 书 益州执法严 明, 正是 申韩法家之所 为。 申韩指的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申不害和
明天资甚美 , 气象宏大。 但所学不尽纯正 , 故亦不能
扬诸葛亮之长 , 护诸葛亮之短。朱熹说: “ 诸葛孔 明
大纲资质好 , 但病于粗疏 ……孑 明出于 申韩 , L 如授 后主以《 六韬》 等书与用法严处 , 可见。”2.5 [ 3) ]2 (3 P
朱熹所看重的儒家气质是诸葛亮维护正统大 义的行为。朱熹说“ 三代而下 , 必义为之 , 只有一个 诸葛孔明。”23) [.4  ̄2除诸葛亮外 , 4 其他如李密 、 唐太 宗、 汉高祖 、 项羽等皆“ 字当头。 利” 朱熹以一“ 字 义” 将诸葛亮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 而用一“ 字将像 利” 李密 、 唐太宗 、 高祖 、 汉 项羽等帝王将相等 皆归其
追恨法孝直若在 , 则能制主上东行 。 孔明得君如此 , 犹有不能尽言者乎?”23 ) 三国志》 , [ 2据《  ̄3 6 载 献计取
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
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一副知人论史关于诸葛武侯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灼灼其华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原文如下: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
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个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
马谡虽然后来犯了严重错误,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答。
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
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
”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所以致弊,实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
论诸葛亮的家国情怀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也是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为人忠诚,深得刘备信任,并为他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的人,他对家族、国家和人民都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诸葛亮对家族的情怀可以从他对待家族成员的行为和态度中看出。
诸葛亮出生于一个学术世家,他的曾祖父诸葛彭、祖父诸葛玄和父亲诸葛诞都是非常有才华的人。
诸葛亮从小承受了很大的家族压力,要在家族的基础上有所成就。
为了不辱没家族的期望,诸葛亮努力学习,对学问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为当时的学者典范。
他在家族的传承中感受到了责任和使命,对家族充满了崇敬和感恩之情。
诸葛亮对国家的情怀体现在他为刘备和蜀国所做的贡献上。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为国家谋求利益,为刘备治理国家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
无论是发展农业、经济、教育,还是改革官制、加强军事力量,诸葛亮都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方法。
他操盘国家大事,舌战群儒,为刘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诸葛亮不只是关注蜀国的政治和军事,还注重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培养人才,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对人民的情怀体现在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为人民谋福祉的行动上。
诸葛亮深知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和力量所在,他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救济灾民,兴修水利,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提倡节约和勤俭,为人民树立榜样。
诸葛亮以身作则,廉洁自持,不为私利,深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他的家国情怀也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肯定。
诸葛亮是一个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人。
他对家族的情怀体现在他对待家族成员的行为和态度中;对国家的情怀体现在他为刘备和蜀国所做的贡献上;对人民的情怀体现在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为人民谋福祉的行动上。
诸葛亮以他的聪明才智、深思熟虑的决策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爱国者。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篇一:诸葛亮与三顾茅庐诸葛亮是我们的国家英明、智慧和忠诚的代表之一。
他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想讲讲他最有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他的才华和智慧令人称奇。
在当时的战乱中,他利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备夺取了四川强大的地理位置,成功地创办了蜀国。
但是,三顾茅庐是他成名的故事之一。
他原本是居住在草庐里的闲散读书人,但是他的智慧引起了刘备的注意。
刘备知道他需要有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去帮助他创办新的国家,但是诸葛亮却不为所动。
刘备决定亲自拜访诸葛亮,并三次前来拜访。
第一次,刘备借借口问诸葛亮一些政治上的问题。
诸葛亮回答了他的问题并给了他建议,但并未表示任何意愿加入他。
第二次,刘备又来拜访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仍然闲读书并不打算离开。
最后一次,刘备前来三顾诸葛亮时,诸葛亮说:今日诺曰,三年之内当必偿尔,乃是天数也。
刘备终于听从了他的劝告并且邀请他加入了他的阵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充满才华和智慧,也需要一些外部的刺激来使我们付诸实践。
刘备的三次拜访展示了强烈的毅力和决心,这也是我们在实现目标时所需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表现出了不动声色的性格,并淡化了自己的重要性。
这也是他在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时经常采取的策略,以使他的士兵不知情。
重点分析:本文主要通过讲述诸葛亮的三顾茅庐的故事,阐述了拥有毅力和决心的重要性以及展示诸葛亮的智慧和性格。
用词分析:本文使用了“英明”、“智慧”和“忠诚”等词汇来描述诸葛亮。
本文还使用了“决心”、“毅力”和“重要性”等词汇来表达文章的主旨。
作者还使用了“闲散读书人”和“不动声色”等词汇来深入描述故事的情节。
篇二:诸葛亮与火计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他的聪明才智、高尚品德和忠诚精神深受人们的敬仰。
他有很多著名的故事,其中火计是其中一个光辉的代表。
在那时候的三国时代,每个国家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安排一些排他性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诸葛亮不是四川人,但他却在《隆中对》中将“天府”称号从关中移来四川,使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他帮助刘备集团在四川建立了国家,因为历史的误会而使四川有了“蜀”的别称。
诸葛亮为四川留下最早的“好家训好家风”,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因为人们对诸葛亮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使四川境内存有三国文化的许多遗迹。
关键词:诸葛亮;天府之国;四川称“蜀”;家训家风;三国文化遗迹当读者看到《论诸葛亮为四川作出的贡献》这个题目时,大致会有疑问:四川是在元代才有的名称,怎会与1000年前的诸葛亮有关系?的确,诸葛亮与四川这个名称没有关系,但是,无可否认,在四川这片土地上,还真有不少因为诸葛亮而产生的历史文化。
这当然是诸葛亮为这片土地,也即是为四川作出的贡献。
一、“天府之国”称号来源于《隆中对》众所周知,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将这一称号从关中移来四川的就是诸葛亮。
“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其职责是“掌祖庙之守藏,与其禁令。
凡国之玉镇、大宝藏器焉,若有大祭大丧,则出而陈之,既事而藏之”;后人引申为天然府库,用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物产富饶的地方。
在历史上,最早被称为“天府”的地方是关中。
这里不仅地势形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且是周秦汉的都城所在地。
《战国策》载有苏秦说秦惠王:“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1]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类似的记载:公元前338年,苏秦游说秦惠王时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
”[2]这是文献中关于“天府”之地的最早记载。
关中被正式称为“天府之国”,始于秦汉之际的张良。
《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说:“夫关中左?ズ?,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
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3]《汉书》卷四十也说:“夫关中左?ズ?,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4]在关中已有“天府”之誉时,四川的成都平原还是古蜀国时期。
公元前316年,秦灭古蜀,推行郡县制和秦文化,兴修都江堰。
经过一段时期的文化凋敝后,到汉代文翁兴学,蜀学很快“比于齐鲁”。
尤其是,李冰修都江堰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5]不过,这里的“天下谓之天府”是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的表述,它不是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最早出处。
最早以“天府”专用于蜀地的是诸葛亮。
他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诸葛亮为什么要称蜀地为“天府”?因为他要帮助在曹操、孙权已经分别控制南北区域的形势下,尚未占据有固定地盘的刘备集团的发展。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发现:自从都江堰修成以后,蜀地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蜀地是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
历史的发展证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的分析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刘备率领的不过是一支打打逃逃的乌合之众,却能够壮大实力,据蜀而与曹、孙三分天下,自当与蜀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
虽然成都平原成为“天府”或“天府之国”比关中要晚,但自从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就有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庶;之后又有诸葛亮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诸项措施,从而对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构成重大推进。
从此境内蔚成“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升平景象,成为历史上中原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地。
再加上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些情况都使蜀地“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
到唐朝鼎盛时期,李白的“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这首诗,在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做了比较,遂使成都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使用“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诚如唐代蜀中诗人陈子昂所说:“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
”[7] 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蜀地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
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选择奔蜀――到成都避乱。
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乃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
唐代后期,成都与扬州并称,号为“天下繁侈”。
宣宗时的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则认为,若“较其妙要,扬不足侔其(指成都)半”。
明清时期,湖广以及其他地区大批百姓迁到成都平原,再次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大发展,故成都平原一直保持富庶繁荣的经济状态,“天府之国”名副其实。
二、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四川的别称――蜀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权威工具书的解释,“蜀”字是四川的别称,而且是唯有四川,不存在还有其他地名与“蜀”有关。
其实,四川之所以有“蜀”的别称,完全是历史的误会,而且这还是与诸葛亮有关的历史误会。
考诸史籍,可知道在秦汉以前,以“蜀”为地名的地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
四川有古“蜀”国,但这是中原人的他称而非所谓的“古蜀人”自称。
殷墟卜辞中有“蜀”字者虽然有几十条,未必然就指的是古蜀国。
[8]所以,段渝先生正确地指出:“我们今天所说的蜀,无论蜀族、蜀人还是蜀国、蜀文化,蜀都只是一个指代名称,与古代有实质性区别。
”[9]四川之所以得“蜀”别称,一是因为西晋陈寿撰写《三国志》时,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并将刘备政权的国号“汉”改为并不存在的“蜀”这一“敌国之丑称”;[10]二是由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又明确将在此地域的历史称之为“蜀志”,不但追记了“古蜀国”的历史,而且将刘备政权称为“蜀”而非“汉”;三是唐宋后,关于“蜀汉”政权的故事广泛流传,尤其是将刘备政权称为“蜀”的《三国演义》家喻户晓。
这一强烈的影响遂使作为“蜀汉”政权所在地的四川被约定俗成地称为“蜀”了。
所以,《辞源》准确地指出:是在汉之后,才“以蜀为四川地域的别称”[11]。
众所周知,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经徐庶等荆州士人的举荐,在军阀混战中尚无立锥之地的刘备三顾草庐,问计于在隆中隐居待时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
诸葛亮以隆中战略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使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从而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曹。
赤壁战后,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
此后数年,在诸葛亮的策划以及“常镇守”、提供“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下,刘备夺得益州和汉中,建立了“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为夺回荆州并报东吴袭杀关羽之仇,倾全国之力去伐东吴,兵败后在永安“托孤”于诸葛亮。
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开府治事”以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
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12]历史学家早就认识到,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刘备集体的建政立国。
诸葛亮对三国时期整个局势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没有他就不会有“蜀汉”,不会出现三分天下的局势;刘备也可能要一直逃亡,直至曹操一统天下。
诸葛亮对“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功不可没。
刘备死后修建在成都的“汉昭烈帝庙”之所以被异称为“武侯祠”,其实乃人民的呼声、历史的回应。
三、四川最早的“好家训好家风”家训、家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好的家训和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四川最早的系统的“家训家风”就是诸葛亮留下的。
诸葛亮严于律己,对子女的教育也是相当严厉的。
这从诸葛亮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写成的《诫子书》很能说明问题。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3]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以政治家的胸襟,远大的眼光,要求子弟从修身养德做起,苦志成学,将来做一番事业的。
他特别告诫子弟不要虚度年华,否则到头来后悔莫及。
诸葛亮这通书中的一些话,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等,为后世人当作座右铭来传诵。
诸葛亮所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然采用了道家“长于养性”的修身之法,但却绝无离尘出世之意。
诸葛亮还写有《诫外甥书》: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14]从文中所说的“志当存高远”“绝情欲”“忍屈伸”这些话来看,意为劝诫其外甥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一个人如果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虽然身在浊世却可以出淤泥而不染,终成大业。
如果鼠目寸光只顾眼前,最终只是俗人一个,成不了大事。
诸葛亮教育子弟,是要通过淡泊、宁静的俭朴生活,修养品德,专心学习,像他当年在隆中生活那样,作好建功立业的准备。
诸葛亮不仅口头上这么说,也要求子弟在行动上这么去做。
诸葛亮早年无子,过养其兄诸葛谨之子诸葛乔为继子。
诸葛乔娶了皇家闺秀,拜为驸马都尉。
可是,诸葛亮却不让他安荣乐贵,平步青云,不但平常教育他俭朴度日,立志成学,就是外出打仗,也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和诸将子弟“同荣辱”,在山谷中做运输工作,一道过艰苦生活,经受锻炼。
可惜这位经诸葛亮精心培养的继子,在25岁时就去世了。
当时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已出生,诸葛亮对他也从不骄纵,时时关注其成长。
诸葛亮死的那年,还写信给在东吴的兄长诸葛谨说:“瞻今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15]可见在临死前他还在担心8岁的爱子不能成为“重器”。
但是,纵观诸葛瞻一生的作为,特别是在蜀亡时能阵战身殉,应该说还是成了“器”的。
更可贵的是,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亦同时壮烈牺牲。
无怪乎后世对诸葛祖孙“三世忠贞”赞叹不已。
诸葛亮一生忧国治家,教育子弟是这样,对自身家庭和个人生活更是如此。
诸葛亮在生前给后主刘禅的一通表文中,谈到他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表云: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