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生本导学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生本导学式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备课人:李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感受诗人向往自由的心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的高尚志趣,体味诗人不慕权贵、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学习树立自己的人生信念。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补白第一部分:预习课(早读)1.了解作者及本诗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准语气)。

3.疏通文意,同桌之间互相纠错指正。

4.完成练习册阶段二的相应基础部分。

5.写出你初学本诗的疑惑或学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虑班级实际情况,可进行课内或课外指导预习。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一、回顾性导入有这么一个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哪呀?(世外桃源),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桃花源记》里的内容,大家还记得作者是谁吗?(陶渊明)。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品——《归园田居》其一。

二、吟诵诗歌整体感知1.预习检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大声朗读并入情入境。

2.自学展示:①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你的感受。

②全班集体朗读,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三、细品诗歌探究主旨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学法指导: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找出诗中的意象..,试着感受这些意象所构建的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田园生活意象特点:空阔简陋恬静幽雅清新朦胧祥和2.诗人为何一心要回归这种田园生活?学法指导: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②情境和感情:走进诗歌,用心感悟诗歌的意象所描绘的意境(田园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2.感知诗歌意象的运用,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及诗人情感。

3.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

3.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让学生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陶渊明人生选择的时代意义,领悟其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2.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5)“三十年”根据课本注释应为十三年,诗人为何如此说呢?(6)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五、品读诗歌,欣赏田园风光(1)请大家联想或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2)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3)仿写,细品田园情趣在陶渊明看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茅檐草舍远胜官府高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六、悟读诗歌,讨论古人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也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请结合“不忘初心”,谈谈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道路。

(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作辨证的分析)七、作业: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补充材料1、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并尝试背诵。

2、学习景物描写的手法。

3、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教学重、难点:掌握景物描写的手法,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前预习文化常识回顾:1、陶渊明,又名,字,(朝代)诗人,浔阳柴桑人,我国第一位诗人。

自号,世称。

2、主要作品收录在,其中包括诗、文、词、赋。

如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等。

疏通课文,并给画线的字注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听读课文这首诗在题材上属于请找出直接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的?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描绘这些田园风光时,运用了那些技巧?景物描写的方法:方法归纳:诗人归隐后心情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归园田的直接原因是?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三、题目解析“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四、总结: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五、课堂检测:1、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荫:罗:2、《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3、《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

高中语文必修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含反思)

高中语文必修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含反思)

《归田园居》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同时还强调“学好语文必须在读书上下功夫”。

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基于以上两点。

以“读书”为基本,读懂诗歌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感情,进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关内容,最终达到懂得鉴赏诗歌,去发现新问题,用创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学习语文。

这样,学生的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特别是陶渊明及其诗歌已经是比较熟悉的,对诗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还不是很熟悉,平时考试在诗歌鉴赏题中就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鉴于这一点,本节课还将在意象上引导学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感悟诗人的感情。

学生的认知障碍也正在这一点上,对于诗人这种隐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三、教材与课目介绍《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咏田园生活之乐。

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

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四、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分析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方法和手段1.读写结合法:引导学生运用“以读促写、已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通过“提问题——解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3.探究教学法: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自主学习的目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导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7《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虽然字面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陶渊明归田的原因,体验隐于诗歌中的陶渊明的人性光辉,有一定的难度。

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难点,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作也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诗中的白描,写景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有必要让学生揣摩体味;特别是揣摩诗中动词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学情分析】施教班级为渭高高一学生,且在前期学习中已经完成对本诗的赏析。

他们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的习惯。

为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对话交流,我提前印发导学案,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

《归园田居》(其一)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有的思维,以隐逸诗歌来解读,停于表层的理解,而要深入探讨诗中隐含的诗人人格光辉,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预习自读提纲中的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在必修一模块《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接触过课后诗歌《咏荆轲》,但因从初中到现在,老师教授的都是陶渊明的隐逸诗篇,因此,学生的印象中,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根深蒂固,却未曾了解他的“猛志固常在”的一面。

因此课余时间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面,感受到陶渊明豪放的一面,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设计理念】《新课标》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应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为此,本课设计淡化结构分析,强化诗意体验;立足文本,赏析田园之景,引导学生掌握写景手法;探讨体悟作者人格光辉;为激发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课后“拓展延伸”中向学生推荐《咏荆轲》和《读山海经(其十)》,以期学生对作者能有比较辩证的评价。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优秀6篇)《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

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归园田居教案的写作思路。

《归园田居》教案篇一一、导入: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较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思想内容1、教师范读2、学生朗读,并参看注释,了解大意。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

归园田居优质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优质教案《归园田居》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诗歌整体理解,分析诗歌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归园田居》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2. 掌握古典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艺术特色把握。

2. 教学重点:诗歌整体理解,鉴赏方法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田园生活宁静与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韵律美。

3. 知人论世:介绍诗人陶渊明生平,帮助学生解诗歌背景。

4. 整体理解:分析诗歌题目、结构,概括诗歌内容。

5.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和赞美。

6. 艺术特色: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韵律等。

7.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诗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另一首田园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题目:《归园田居》其一2. 诗人:陶渊明3. 诗歌内容概括4. 意象分析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二,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描绘,运用鉴赏方法进行赏析。

2. 答案:《归园田居》其二诗人:陶渊明内容概括:诗人描绘田园生活宁静、和谐,表达对田园生活热爱。

意象分析:诗句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描绘优美田园风光。

艺术特色:本诗运用对仗、韵律等手法,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田园风光图片、讲解诗人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和艺术特色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幻灯片:题目)(板书)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三.朗读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知识梳理:1.解题:“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归”2.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单元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白描手法,理解诗歌内容。

2、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难点: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指导与使用说明】1、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理解大意,熟读成诵。

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为“五柳先生”,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

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

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2、知识链接白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

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共含15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篇1:高中语文《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目标: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教学过程:一、师生问好,考勤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七嘴八舌)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三、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归园田居》其一教案《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把握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营造的意境。

感受诗人淡泊安静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感悟陶渊明简单的心理世界,体会其高尚的抱负志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备预备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梦田)。

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

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

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是啊,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

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今日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共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会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歌词熟悉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自然过渡到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思索,营造相宜的课堂气氛。

) 整体感知1.一首诗的题目往往反映了诗歌的核心内容。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结合题目思索:这首诗写到了哪些内容?(先请一位同学朗读,然后全班齐读)明确:这首诗围绕一个“归”字来写,先写为何而归,次写归向何处,最终写归后。

2.诗的其次局部主要写田园风光,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局部,找出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到了哪些事物?(学生找出并依次答复) 明确: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事物其实是诗歌的意象,什么是意象? 用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情意,是中国古典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3.请同学们结合诗句,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摹一下诗歌所传达的意境。

(学生思索沟通,写在课本上)实例:住宅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草屋,茂密的榆树和柳树遮住了草屋的后檐,房屋前长着桃树,李树,一场花的盛宴,绽放出盎然春意。

眺望远处昏暗村庄,家家烟囱里升起轻柔而和缓的炊烟。

在田间劳碌了一天的人们也都归来了,只听见远远的深巷传来声声犬吠,不时传来几声鸡鸣。

高一语文学案:《归园田居》(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学案:《归园田居》(新人教版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
学习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学习方法:
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
【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5、诗中用了什么手法:
【合作探究】
6、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小结】。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归园田居》其一。

详细内容包括:对诗文的语言、意境、形象、思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一,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能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田园生活的感受,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归园田居》其一,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如诗中的景物描绘、情感表达等。

4. 例题讲解:以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绘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中的其他句子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感悟。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归园田居》其一2. 作者:陶渊明3. 诗歌基本内容:描绘田园风光,表达归隐愿望4. 诗歌意象:菊花、南山、田园等5. 诗歌意境:宁静、淡泊、自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归园田居》其一的意象,谈谈你对作者追求的归隐生活的理解。

答案要点:抓住诗中的意象,如菊花、南山等,阐述作者向往的宁静、淡泊、自由的生活方式。

2. 作业题目:模仿《归园田居》其一的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

答案示例:田园春色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蜻蜓飞舞花丛间,蝴蝶翩翩舞落香。

稻浪翻滚千层绿,麦田摇曳一片黄。

此景此情谁不爱,愿与诗仙共徜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了解了作者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追求。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2语文》是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种,采用了立体化、分层次、全方位的教材体系。

其中,归园田居是必修2语文中的一篇古文阅读课。

归园田居是唐代诗人陶渊明所写的一篇田园诗文,其中不仅有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还有道德教育和自然观察方面的启示。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加深对于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了解古代中国的农村生活和文化特点。

2.提高学生对于自然景物、生态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3.培养学生注重生活情趣、提高情感修养。

4.培养学生读古文、品味古风、阅读欣赏能力。

5.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文学创作特点和归园田居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农村生活、文化特点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课文导读教师通过课文导读,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的结构、情节和重点内容。

通过导读,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3. 课文研读教师通过精读、分析、解释词语、句子结构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意义和思想。

同时,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保存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加深感悟。

4. 语言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语言、修辞手法,并且进行修改、润色等操作,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 课后练习教师通过布置文本理解、写作等各种形式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四、教学方法1. 归纳法在讲解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法,把文章中的有关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内容梳理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

2. 合作学习法在研读文章的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同学们相互合作,互相支持,在互动中更好地理解文章。

3. 德育教育法通过讲解文章中的道德教化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人生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探究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并背诵本诗。

了解田园生活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知诗人的田园情怀,了解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探究重点:了解田园生活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田园情怀探究难点:体会陶渊明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探究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导入:有一个人,他挚爱喝酒,每与客人饮,他必先醉,然后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且去。

”他一身傲骨,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挥一挥衣袖,告别了黑暗的官场;他气节高标,在贫寒饥饿中,地方官员赠以粱肉劝他出仕,他不留情面,挥而去之。

他就是是陶渊明。

今天,让我们与陶渊明一起走进乡村,走进《归园田居(其一)》。

一、自学、预习过程:在诵读过程中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点名学生解释词义(一)注音:羁.鸟()守拙.()荫.后檐()暧暧..()墟.里()狗吠.()预习成果展示:(投影展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榆柳荫.后檐:暧暧..墟里烟:..远人村:依依一、课堂活动:【情读诗歌】教师范读。

学生范读。

齐读。

【读后反馈】诗中哪些句子是描写田园生活的。

【师问】田园生活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陶渊明放弃做官,而要回归田园呢?自由诵读,找出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点名学生诵读】1、探究一: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生活有什么特点,结合相关诗句,品读、赏鉴。

(1)宁静:鸡鸣声,狗吠声,以动衬静。

(2)自由:与过去的对比——“尘网”、“樊笼”,比喻自己“羁鸟”、“池鱼”。

(3)恬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画面朦胧,犹如仙境。

(4)美好舒适:榆柳、桃李,“荫”笼罩、遮蔽的意思,“罗”罗列、排列的意思,形容数目繁多茂盛。

(5)返璞归真:没有纷争,没有计较,随性自然。

小结:环境恬静优美,生活自然随性,宁静、安详。

淡——淡泊,恬淡,朴素静——宁静自由【师问】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回归田园。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7课《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归园田居(其一)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记》,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生:陶渊明)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归园田居》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看一看,共同感受他所追求的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

(幻灯片:题目)(板书)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

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时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归乡后,作《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本课所选为第一首。

三.朗读诗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四.知识梳理:1.解题:“归园田居”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题眼:“归”2.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作者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归园田居》,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切感悟与情感宣泄。

在高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该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节奏和意象,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生命等问题的思考。

课堂教学设计如下:一、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正式介绍本次课程的内容,明确课堂目标和学习要求。

(2)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要谈谈自己对陶渊明及他的诗歌的印象。

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提高参与度。

二、课文讲解(1)文本分析:通过分段、分句分析文本,让学生了解整个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语音处理:让学生关注汉字的读音、汉字的发音和声调的变化,通过对比自然朗读和领读老师朗读,逐字逐句地细品每一个汉字,练习诵读该诗歌,培养其感性理解和朗读技巧。

(3)意象解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体会陶渊明通过各种表达方式,传达了哪些情感和思想。

三、启示探究(1)情感挖掘:通过试读、翻译理解、图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意在表达、探讨的诗歌情感,从中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与现实对照:通过陶渊明表达出来的旷达胸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等层面,引出现代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反思,如赏识自然的重要性、热爱生命、重视亲情等。

四、课后练习(1)复习诵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领读老师的带领,再次诵读诗歌,巩固朗读技巧和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2)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对陶渊明思想的把握,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来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诗歌的节奏和意象,并引发他们对自然、人生、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来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好,向陶渊明那样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通过对于《归园田居》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朗读技巧和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学案
一、学习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2、温故知新
背诵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思考:“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思考: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三)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朗读诗歌(听课文录音后自己反复朗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提示:注意节奏和清肝处理,要反复朗读、吟哦,读出诗歌味儿来。

(1)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2)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1)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2)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3)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4)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1)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1)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2)找出写景的句子反复朗诵
,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

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

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

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四)拓展延伸:
1、读诵《五柳先生传》比较两者之间的异同。

2、就你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