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及课后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及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205f86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6.png)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及课后反思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元角分》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元角分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元角分的概念和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角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进行元角分的加减运算,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元角分。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元角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手体验元角分的加减运算,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人民币模型、计算器、纸币、硬币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人民币模型、计算器、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如“一角”、“五角”、“一元”等。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一角是多少分吗?一元是多少角呢?”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角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元角分的基本概念和换算关系。
例如,一角等于十分,一元等于十角。
同时,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例子,如“5角是多少分?2元是多少角?”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一年级认识元角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一年级认识元角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83b99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cf.png)
一年级认识元角分教案一、教学背景和目标在数学学科中,教学内容的开始阶段是使学生逐渐认识货币,特别是认识我国的货币单位元、角和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元、角和分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进行货币的计算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概念2. 元角分的读法3. 金额的计算和表达三、教学重难点1. 学生正确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及其关系2. 学生能正确进行元角分的读法和金额的计算3. 学生能够意识到元角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货币,并请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学生可以观察到货币上面有数字和字母的标志,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数字和字母代表了什么意思。
步骤二:引入元角分的概念(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人民币,指着上面的数字问学生:“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问:“我们如何称呼这个数字?”学生可能会回答是“一块”或“一元”,教师将“元”字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其意义与用法。
接着,教师指着人民币上面的“1”字并问学生:“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为“一角”。
然后,教师再指着人民币上面的“0.1”数字,并问学生:“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是“一分”,教师将“分”字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其意义与用法。
步骤三:元角分的读法(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金额,并让学生正确读出它们,例如:0.05元(五分)、0.25元(二角五分)。
然后,教师设计一些读法的练习,并逐个让学生进行读数。
步骤四:金额的计算和表达(2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计算题,例如:“小明有5块钱,他买了一本书,价钱是2角5分,他还剩下多少钱?”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元角分的概念,计算得出答案。
接着,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购物清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价格的计算和金额的表达。
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
步骤五: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商品图片,并给学生设计一些情境,例如:“你去超市买了一瓶牛奶,价格是1块5角,你给1块钱,应该找你多少钱?”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和表达来回答问题。
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大全
![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e40e4fc227916888586d77a.png)
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大全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大全【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以下是WTT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元、角、分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比较不同单位表示的钱数的大小。
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具体购物情境,体会购物的总钱数和购物的数量,积累购物的初步经验;感受购物问题里的#39;数量关系,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体会元、角、分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感受人民币的实际价值;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元、角、分简单换算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购物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1、做练习十第3题2、做练习十第4题3、做练习十第5题4、做练习十第6题5、做练习十第7题一、回顾引入1、回顾旧知提问:这单一已经认识了人民币的那些知识?请吧你的认识和大家说说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认识。
2、引入课题小朋友真棒!为了巩固和应用小朋友已经掌握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练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1、再现就知出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说说各是多少钱。
2、口答提问:1元人民币可以换几张1角的?可以换几张5角的?为什么?(板书:1元=10角)如果用分币来换,几分可以换成1角?(板书:1角=10分)1角2分=()分1元2角=()角1角2分和1元2角哪个钱多?3、做练习十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在课本上。
交流结果,集体订正,指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指出:把1元几角换算成多少角,可以按1元是10角,合起来是十几角;把十几角换算成几元几角,可以想其中10角是1元,就可以很快知道是1元几角。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4975fb27d3240c8447efde.png)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培养学生用不同单位的人民币凑成指定的钱数和根据人民币的票面数出它们所表示的钱数的能力。
3、通过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听说森林商店今天开业啦!小动物们都赶来商店买东西呢!瞧!它们来啦!可是糊涂的小猪摸了摸口袋说(哎呀!我忘记带~~),猜一猜小猪忘记带什么了(生:钱)2师:被你们猜中了!我们知道买东西要用~~~钱!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字,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3师:(揭题)对了,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从小动物忘记带钱的情境引入,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的问题情境围绕教学展开极具趣味,也为后面的新授作好了铺垫。
】二、构建小组、交流汇报第一步:小组内互相介绍已经认识的人民币。
师:桌子上就有一些人民币,如果你认识就给同桌介绍一下。
(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内交流情况。
)第二步:选出某一小组作全班汇报,其它小组可适当补充提问。
师:看,老师这有一些人民币,你认识吗谁来和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请一小组汇报)【学生对人民币有较丰富的认知,也有较强的观察兴趣,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识别方法。
因此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请小组成员到讲台前向全班进行汇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对于人民币的初步认识。
汇报过程中,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可以完善前面的说法,可以评价,可以提问。
通过补充交流,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
这个环节课堂氛围民主、积极,大家相互补充和完善。
学生思维表现活跃,敢于提出自己想法和质疑。
】三、自主探究、活动体验师:看!这是刚才我们认识的人民币,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还可以怎样分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自主在小组里探究操作,对人民币进行分类。
)生1:我们可以按照人民币的制作材料分成纸币和硬币。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0f5e7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6d.png)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在课堂开始时,我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人民币。
我拿出一些货币,让学生根据面值分类,并询问他们对货币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货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接着,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和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学生们通过讨论、比较、整理等方式,逐渐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和单位,并学会了如何计算人民币的价值。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提醒学生们注意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应用,提高能力。
在探究结束后,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应用,让他们在小组内制定购物计划,并根据人民币的面值和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培养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我通过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购物计划和体会,巩固了本节课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知识,培养他们的研究兴趣和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让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教师展示一个小猪存钱罐,说可以用它来存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时候得到的奖励。
教师奖励同学们一颗端正星,因为他们坐得很端正。
教师问同学们家里是否有储蓄罐,同学们回答有,并说是用来存钱的。
教师再次奖励同学们一颗节约星,因为他们懂得节约。
教师问同学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名字,同学们回答是人民币。
教师问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人民币,同学们回答是买东西和看病等。
教师板书“认识人民币”,开课揭示人民币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向学生进行注意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师让同学们四人一组拿出钱袋互相认识人民币,看谁能认识的多。
教师考察同学们的认知能力,让他们举起钱袋里的一元钱,同桌互相核对答案,然后把一元钱放回钱袋。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学生常见误区分析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学生常见误区分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1dda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c.png)
小学一年级下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学生常见误区分析教案学生常见误区分析教案一、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学生接触到了元角分的概念,学习掌握认识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本节课的重点。
面对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元角分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常见的误区入手,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认识元角分的概念和应用;2.掌握元、角、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其合理应用;3.能够辨别元角分之间的大小关系;4.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点1.认识元角分的概念和应用;2.掌握元、角、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其合理应用。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元角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认知不深刻;2.学生没有形成宏观认识。
五、教学计划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链接导入通过举例介绍元角分的概念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的真实存在。
谈话导入无讲授讲解元、角、分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元角分之间的转换方法。
多媒体讲授教材P20-P23练习以主角阿飞的购物为场景,让学生体会元角分的实际应用,并掌握其大小关系。
小组合作,个体练习教材P24板书推导通过导入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元角分的大小关系推导。
板书推导,文字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检测检测学生对元角分理解是否正确。
个体练习,小组讨论无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习题,让学生巩固并应用所学知识。
书写作业教材P26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讲授:通过图像、声音等形式,直观生动地介绍元角分的概念和应用;2.小组合作,个体练习:在讲解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体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板书推导:通过导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推导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七、教学反思元角分是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学生初学时往往会出现许多误区。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讲授、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元角分实际应用的同时,巩固和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转换方法,增强了他们对元角分的概念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c62a1ca32d7375a5178017.png)
《认识元角分》地案例分析——让生活场景走入课堂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小学李红一年级下册有一节元角分地认识,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地很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地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地人民币;但只有-地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地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肯定在平时地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地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地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地机会.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地教学感受.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前思考】、准备学习用具.对这节课来说,真地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地学习,但是家长们不肯把钱给孩子们.我想和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地过程中将学生已有地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加以改造、发展.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确定教学模式“教学如游戏”. “在游戏中教学”应该是本节课内容地一个理想教学模式.教师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地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地智力,培养良好地意志品质.因此这节课地教学形式我将定位于“游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调查与实际操作】、调查生活物品地价格孩子们都喜欢钱,但对钱地多少又模糊不清.也许一支铅笔会说要元钱.这些感性知识地获取不能通过老师课堂上地陈述去掌握了解,他们需要自己去做实践调查.于是他们还要接受一个新地任务:每人准备两种自己喜欢地物品,并通过去商店调查或向他人询问了解物品地实际价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自制“人民币”学具学生们将根据自己了解掌握地有关人民币地知识,用白纸自制若干各种形状(圆形、长方形)地人民币,并写出相应地面值.他们在“圆形硬币”上会写出元、元地币值吗?他们会在“长方形纸币”上写出角或角吗?没关系,让正确与错误并存,他们将在自己地动手实践和教学游戏里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活动与反思】片断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可是我地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地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老师,我给你个小刀.”“谢谢,要卖多少钱?”“角.”“好,把它放在我地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地价格.”在小刀上方地黑板上我写出了“角”两个字.“老师,我有一支铅笔.”“真漂亮,多少钱?”“元.”“啊?这么贵地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地价格吗?“老师,我这是机器猫铅笔,就是这么贵.”“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同学们哈哈大笑.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看来我地“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地货物.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地商品,比如学习用具地价格还是比较了解地,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地品德教育.这是多好地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枝蓝猫铅笔地钱就能买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地知识,又知道了节约地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地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片断二:巩固元角分之间地关系“谢谢同学们.现在我地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下面还需要看看我地钱箱准备好了没有.”我很夸张地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元、元、元、元、元、元,就是没有零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这可不怎么办.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老师,我有!我有!”周岁地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地“人民币”要送给我.“我不能白要你们地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行!”我举起了元钱.“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换成零钱呢?”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地“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地孩子举起张角地人民币,“给你,老师.”“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你地是一元,我给你地是两张角.”“他给你地是张角,就是角.”其他孩子补充着.“老师,你地元和他地角一样多.”听,他们地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噢,我明白了.看来元角.”我用极大地字板书到了黑板上.“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地方法跟老师换钱?”孩子们楞住了.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老师,给你张角钱.”“老师,给你张角钱.”……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元角,角分.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地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地经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一生活场景地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地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元角,角分,而通过有趣地换零钱地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地各种兑换关系.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地各种人民币地计算,打下了很好地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片断三:购物实践“谁愿意做我地第一位顾客?”孩子们天生具有地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地“钱”,不知道说什么.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地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别着急,孩子们.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地位置吗?“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孩子们又笑了.“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元角钱.”“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元.”“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地权力又抛向了学生.“找他角钱.”“谢谢你们帮我出主意.小朋友,请拿好文具盒.”孩子转头就走.我马上用一种惊讶地表情看看大家,很快有地孩子反映过来:“你还应该说‘阿姨再见’”.对了,孩子们,这正是我希望你们做到地.要知道“有礼貌地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多么重要.而这一素质地培养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随时注意渗透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在,我要退居二线了.我将请一位小售货员代替我地位置进行一次演习,为下一步学生地小组学习作准备.“阿姨,我要买一包方便面.”“小阿姨”递给了他一包方便面.“给角钱.”我发现他用一张面值为角地人民币付帐.这正是我预先料到可能出现地问题.该我出场了.“同学们,我发现了一张角钱地人民币.”错误地东西有时候比正确地东西更有价值.因为“错误”能使人们以极大地热情去探究他:为什么是错地?为什么会错?正确地又是什么?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听,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可能,没有角钱.” “只有角、角,没有角.”“看来,这是一张假币.我们得销毁它.”大家笑了,而这位学生也很不好意思.我可不能伤害他地积极性.“你还有钱吗?想想该怎样付钱?”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几个回合下来,我地示范游戏该告一段落了.我应该在有限地时间内给更多地孩子参与游戏地机会,而小组合作就是最好地方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同学们,‘小小商店’要关门了.现在你们每个小组地‘小小小商店’要开业了.准备好货物和钱了吗?分分工,谁当售货员,谁当顾客?比一比,哪个小组玩得最好,合作得最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倾听着,观察着.我被一阵阵笑声吸引了过去.听,多精彩:“老师,我和他侃价,一枝铅笔角钱,我花角钱买了两枝.”……对,孩子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数学.这一幕幕出现在课堂地生活场景,多么生动有趣啊.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出现了问题自己解决,有了困难一起克服.这可比老师讲大家听地沉闷教室有意思得多,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售货员和顾客,这样地师生关系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地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反思:从开始备课,我就开始思考学生有关本内容地起点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地铺垫,哪些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对知识地掌握等.因此这次实践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扎根于学生地生活基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节课教学开始,我轻描淡写,但也是深思熟虑地一句话:“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可是我地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正是在这句话地开题下,为学生前面地实践活动(调查实物价格)作了一次无形地检查.商店准备货源地情境尽可能大地发挥了学生地参与度,加深了人民币与学生生活地联系.如“机器猫铅笔卖元钱”这个事实正是存在于学生实践调查地基础上.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与我已经自然地进入到游戏角色中.他们在“咯咯”地笑着,不时用“啊”“噢”这些感叹词舒发着他们内心地感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师作为学习活动地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地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地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地全过程.在探究“元角分之间地关系”时,我只是有意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帮助老师”地机会,更重要地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元角分之间地关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地问题,这都是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考虑到地问题.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地时间,我先利用“小小商店”购物地情境从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清晰地示范,为学生后面开展小组购物实践活动作好一定地准备.“角”面值地“假币”是意外出现地问题,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人民币具体面值地种类有些模糊,这是使用真“人民币”或现成地“学具”不可能暴露地错误,而学生地学习过程正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改正错误,在错误中学习地过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地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地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地天地里,生命地成长中.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问题与困惑】这次教学除了许多地体验和收获以外,还留给我了一些问题与困惑:、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需要家庭地支持,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发挥地作用?、新教材把人民币地简单计算、换算以及认识时间中几时几分地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下册,是否值得研究.这两个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学地最吃力(不光是我们学校,区内,市内其他学校我都询问过),为什么不能安排在二年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地有效形式,要落实需要时间,数学老师课担两班怎么办?。
《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
![《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fe3f33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a.png)
《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认识元角分》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的关系。
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模似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识别人民币的方法。
明确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付钱,找钱的方法。
教具:1元纸币硬币各一个,1角纸币硬币各10个,5角的纸币硬币各2个,1个5分,1个2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情景引入:羊村学校开学,喜羊羊带着小羊们去买学习用品。
喜羊羊:买东西要用什么?(生:钱)师: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
(板书:人民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
二、教学新课1、认识:一元、一角、一分。
(如书上例1)师:你认识这些人民币吗?向你的同桌小声的介绍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介绍:生:这张是1元的纸币。
师板书:纸币师:你怎么知道它是一元的?生:数字1。
生:汉字壹圆。
师:1元也可以用这样的汉字来表示。
师:这些人民币中还有1元吗?生:有,硬币的1元。
师:它和这个1元有什么不同?师板书:硬币师:其他的这些是多少面值的?分别介绍1角、1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人民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面值都和1有关?师: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生:单位不同。
师:1元的单位是元,1角的单位是角,1分的单位是分,元角分就是我们的人民币的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元角分。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58b4b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0.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人民币的兑换。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2. 学习人民币的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 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方法,能够运用人民币进行实际购物。
2. 教学难点:人民币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人民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人民币的知识。
3. 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运用人民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发放人民币实物,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币。
2. 讲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及换算方法:讲解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明白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人民币的换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购物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购物,让学生运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在购物活动中的收获,总结人民币的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人民币基本单位及换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购物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计算准确性、支付方式等。
3. 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人民币知识,设计一个购物场景,并完成购物计算。
2.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实际购物,让孩子亲身体验人民币的运用。
八、课程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人民币的演变历史,了解我国货币发展过程。
2. 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货币,进行国际货币交流。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a3f2d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b.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即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
2. 学习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 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购物、找零等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人民币,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2. 讲解演示:讲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3. 实例讲解:创设购物、找零等实际情境,讲解如何运用人民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及其运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检测其对元、角、分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人民币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人民币知识,如购物、找零等,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不同国家货币:介绍其他国家货币的基本单位和换算方式,让学生了解货币的多样性。
2. 探讨货币发展史:简要介绍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货币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八、教学资源:1. 人民币实物:收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用于直观演示。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098ea71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0f.png)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为您带来了7篇《《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认识人民币篇一教学设计西山实验小学胡巧玲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68—70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及一元以下的人民币。
(2)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取币、换币、付币和找币等活动过程,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
(2)了解人民币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人民币的实用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2)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养成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一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在取币、付币、找币等购物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元以及一元以内的人民币,每个学生一两张人民币,一个学具钱袋:10张一角,5张两角、2张五角、一张一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小朋友准备去哪儿?要买学习用品需要什么?2、导入新课:把你带的钱举起来,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二、探究新知:1、认币:把你带的人民币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是臬知道的。
教师相机教学认币,并介绍人民币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纸币和硬币。
2、认识元、角、分我们在认识多大面值时,主要看什么?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这些人民币上面的数字有哪些?数字后面的字有哪些?(板书:元、角、分)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它们三个中,最大的是谁?最小的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单位是元的人民币有哪些?角?分?观察图案上面都有国徵,是我们国家的象征,我们应该爱护、尊重人民币,不能乱涂乱画,也不能随便踩踏、抛弃。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朱敏
![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分析-朱敏](https://img.taocdn.com/s3/m/38d097d07c1cfad6195fa75b.png)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张家界崇实小学朱敏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50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模拟实践,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过程与方法:在生动活泼的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感悟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积极探索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上的探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人民币上蕴涵的丰富知识,知道爱护、尊重、正确使用人民币。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能按照人民币的票面数值清点钱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人民币买东西,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具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课件。
人民币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星期天晨晨一家人打算去郊游,于是妈妈就带着晨晨和小伙伴去超市买些东西,你们想去看看吗?生:想!师:那就让我们一块去看段录像吧!(课件出示超市购物录像片段,停止在购物需要付钱时)你们看到这,发现了什么?生1:超市里有很多货物。
生2:晨晨买东西很文明。
生3:买东西应该付钱。
师:是啊,在我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也需要用钱呢?生1:我们乘车买票的时候要用钱。
生2:到超市里买铅笔要用钱。
生3:我和妈妈在市场买菜的时候要用到钱师: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生:好像叫人民币吧。
师:就叫人民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吧!(板书课题)二、认识人民币,进行分类。
1、识别方法。
师:为了使同学们看得更清楚,老师特意从网上下载了一些人民币的图片。
前几天,老师倡议大家向爸爸、妈妈、哥哥、姐姐那了解人民币的,看到这些人民币你们都认识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介绍。
(课件出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随机点击)生1:我认识100元人民币,上面写着“100”的数字。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cb0414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b.png)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教学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x7f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学习者特征分析: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正处于以直观形象为主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期,注意规律则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注意力的保持时间短。
教学策略选择:依据《新标准》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理念,及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激趣、直观演示、引导点拨、启发谈活法等展开教学。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因此,学法上主要以自主探究为主,观察、比较、操作、小组合作法为辅等多种学法相结合,借助多媒体,通过学生的看、思、试、说等多感官协调参于到学习中。
媒体选择和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很快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新课的探究**了动力。
】二、自主探究、引导点拨(一)认识人民币1、元、角、分1)小组合作:拿出学具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2)人民币单位:元3)爱护人民币教育(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4)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4f61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97.png)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元角分》教案1教学要求: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
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
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完成填空:1元=()角1角=()分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3f0d1a3c1ec5da50e27084.png)
《认识人民币》——案例分析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赵静导入部分:本节课以讲故事开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故事中每个小动物需要不同物品,引发怎么样去解决?发钱就可以去买自己要的东西。
提到中国用的钱是人民币,过渡十分的自然。
最终揭示课题我们今天来认识人民币。
新授部分:开始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摸一摸,看一看来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外部特征,给学生感性认识。
接着过渡到抽象的认识,学习如何写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进率。
接着通过比较小猪与小狗钱的多少来认识元与角的进率。
1元=10角,其实他们得的钱一样多。
小马和小猴子都得了1元钱,但里面装得分别是2张5角和5张2角,从而知道一张1元可以换2张5角或5张2角。
使学生知道如何去换钱,也巩固了1元等与10角。
通过学习了1元等于10角,直接推出1角等于10分。
通过学习元、角、分中间引入一段歌曲我的《马路边拣到一分钱》,调节学生学习情趣。
之后通过人民币的不同用法。
通过存钱学习计算一共有多少钱和买东西怎么付钱、找钱。
在付钱买东西这个环节,在学生活动这个环节之前老师示范一次付钱买东西过程,并提出相关活动要求,便于学生能够做好买东西的游戏。
本节课一个故事贯穿全场,教学设计很独特。
学生在听故事情境下认识了人民币和换钱、付钱、找钱。
每个环节都与故事情节相关,十分流畅。
同时教师的语言很有亲和力,教态十分自然。
从学生来看,学生有动手摸钱,直观认识人民币。
也有通过游戏亲身经历付钱、找钱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节课很成功。
《认识人民币》一课的体会南京市雨花台小学朱莉莉日前看了丁爱平老师上的一节《人民币的认识》一节内容,主要是小额人民币的认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人民币,学生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生关于钱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运用学生熟知的生活材料来上数学课,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比较好的展现思维过程。
从丁老师的教学设计来看教师也力求体现这一点,整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一直在主动思考与认知,最后很好的完成了预定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
![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教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c50c4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png)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基本概念。
2. 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
3. 运用元、角、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元、角、分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元、角、分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元、角、分的意义。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的计算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2. 讲解新知:讲解元、角、分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元、角、分概念和换算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元、角、分知识。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生活中的元、角、分应用问题。
3. 开展数学手抄报比赛,让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自己对元、角、分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生动的PPT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元、角、分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人民币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元、角、分。
3.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练习环节使用。
一年级元角分教学案例(2篇)
![一年级元角分教学案例(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fbf21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0f.png)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货币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认识货币、了解货币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本案例旨在通过元角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货币概念,学会使用货币进行简单的计算,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元角分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元、角、分,学会使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橡皮、书本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的价格。
2.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价格是多少吗?它们的价格是由哪些单位组成的?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元角分。
(二)新课讲授1. 认识元、角、分(1)教师出示元、角、分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引导学生思考: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3)教师讲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1元=10角,1角=10分。
2. 元角分计算(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元角分计算题,如:5角+3角=多少?8元-2元=多少?(2)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方法,并逐一解答。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 元角分应用(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小明买了一个铅笔盒,用了3元5角,他还剩下多少钱?(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使用货币的情景,尝试运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等环节,让学生认识元、角、分,学会使用元角分进行计算。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c4577da26925c52cc5bf79.png)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让生活场景走入课堂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小学李红一年级下册有一节元角分的认识,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地很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
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85%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考】1、准备学习用具。
对这节课来说,真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家长们不肯把钱给孩子们。
我想和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加以改造、发展。
2、确定教学模式“教学如游戏”。
“在游戏中教学”应该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理想教学模式。
教师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形式我将定位于“游戏”。
【调查与实际操作】1、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孩子们都喜欢钱,但对钱的多少又模糊不清。
也许一支铅笔会说要8元钱。
这些感性知识的获取不能通过老师课堂上的陈述去掌握了解,他们需要自己去做实践调查。
于是他们还要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每人准备两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通过去商店调查或向他人询问了解物品的实际价格。
2、自制“人民币”学具学生们将根据自己了解掌握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用白纸自制若干各种形状(圆形、长方形)的人民币,并写出相应的面值。
他们在“圆形硬币”上会写出2元、5元的币值吗?他们会在“长方形纸币”上写出3角或7角吗?没关系,让正确与错误并存,他们将在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教学游戏里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元角分》案例分析
![《元角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1ed2f67f1922791688e830.png)
《元、角、分》案例分析邵红梅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也一再强调数学的素材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然后重新回到生活,应用于生活。
一年级教学课本中,有部分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实际生活中早已接触过,也就是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经验,并且《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形式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新课改,新教材给了我们一个绝好的机会,让老师们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大胆创新,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
在设计《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就是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把它设计成猜一猜,买一买,分一分三个实践活动来完成。
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学会简单的购物,特别是购物时兑换人民币的问题,并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学生在购物的过程体会到了人民币的功能,并且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玩”是学生的天性,“学”是学生的天职。
两者看似一对矛盾体,但是如果将两者巧妙结合,寓教于“玩”,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玩”中享受数学,数学教学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案例分析片段一:1、情境导入师:老师今天上课带来一个小礼物,猜一猜,这只毛绒小猪的价格是多少?(我请一个小朋友来猜一猜)生1:2元师:太便宜了,买不来的。
生2:20元师:太贵了!(老师用惊讶的表情看着学生)生3:12元师:很接近了,再猜一猜。
生4:12元5角师:你的眼力真好,很识货,这个毛绒玩具的价格刚好是12元5角。
(在这个实践环节中我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孩子们的已有生活经验,通过猜一猜教具的价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在猜价格的同时已经步入到人民币的学习当中。
)2、了解学生认识人民币的情况。
师:每一组都开设了一个小银行,小组成员分别从里面取钱,按顺序(教师演示)从中取出两种你认识的人民币,最好跟别人的不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让生活场景走入课堂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小学李红一年级下册有一节元角分的认识,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地很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
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85%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
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
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
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考】1、准备学习用具。
对这节课来说,真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家长们不肯把钱给孩子们。
我想和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加以改造、发展。
2、确定教学模式“教学如游戏”。
“在游戏中教学”应该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理想教学模式。
教师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形式我将定位于“游戏”。
【调查与实际操作】1、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孩子们都喜欢钱,但对钱的多少又模糊不清。
也许一支铅笔会说要8元钱。
这些感性知识的获取不能通过老师课堂上的陈述去掌握了解,他们需要自己去做实践调查。
于是他们还要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每人准备两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通过去商店调查或向他人询问了解物品的实际价格。
2、自制“人民币”学具学生们将根据自己了解掌握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用白纸自制若干各种形状(圆形、长方形)的人民币,并写出相应的面值。
他们在“圆形硬币”上会写出2元、5元的币值吗?他们会在“长方形纸币”上写出3角或7角吗?没关系,让正确与错误并存,他们将在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教学游戏里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活动与反思】片断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小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
”在小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5元。
”“啊?这么贵的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老师,我这是机器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
”同学们哈哈大笑。
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
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
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片断二: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谢谢同学们。
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
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
”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
这可不怎么办。
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老师,我有!我有!”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行!”我举起了1元钱。
“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换成零钱呢?”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
”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
看来1元=10角。
”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孩子们楞住了。
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
“老师,给你10张1角钱。
”“老师,给你5张2角钱。
”……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1元=10角,1角=10分。
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的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的经验。
(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
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1元=10角,1角=10分,而通过有趣的换零钱的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各种兑换关系。
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币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片断三:购物实践“谁愿意做我的第一位顾客?”孩子们天生具有的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
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钱”,不知道说什么。
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
“别着急,孩子们。
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
”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
“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的位置吗?“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
孩子们又笑了。
“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4元5角钱。
”“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5元。
”“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力又抛向了学生。
“找他5角钱。
”“谢谢你们帮我出主意。
小朋友,请拿好文具盒。
”孩子转头就走。
我马上用一种惊讶地表情看看大家,很快有的孩子反映过来:“你还应该说‘阿姨再见’”。
对了,孩子们,这正是我希望你们做到的。
要知道“有礼貌的口语交际”对一个人多么重要。
而这一素质的培养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随时注意渗透的。
现在,我要退居二线了。
我将请一位小售货员代替我的位置进行一次演习,为下一步学生的小组学习作准备。
“阿姨,我要买一包方便面。
”“小阿姨”递给了他一包方便面。
“给6角钱。
”我发现他用一张面值为6角的人民币付帐。
这正是我预先料到可能出现的问题。
该我出场了。
“同学们,我发现了一张6角钱的人民币。
”错误的东西有时候比正确的东西更有价值。
因为“错误”能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他:为什么是错的?为什么会错?正确的又是什么?听,同学们议论纷纷。
“不可能,没有6角钱。
”“只有2角、5角,没有6角。
”“看来,这是一张假币。
我们得销毁它。
”大家笑了,而这位学生也很不好意思。
我可不能伤害他的积极性。
“你还有钱吗?想想该怎样付钱?”……几个回合下来,我的示范游戏该告一段落了。
我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更多的孩子参与游戏的机会,而小组合作就是最好的方式。
“同学们,‘小小商店’要关门了。
现在你们每个小组的‘小小小商店’要开业了。
准备好货物和钱了吗?分分工,谁当售货员,谁当顾客?比一比,哪个小组玩得最好,合作得最好。
”我在教室里巡视着,倾听着,观察着。
我被一阵阵笑声吸引了过去。
听,多精彩:“老师,我和他侃价,一枝铅笔4角钱,我花6角钱买了两枝。
”……对,孩子们,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数学。
这一幕幕出现在课堂的生活场景,多么生动有趣啊。
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透彻,出现了问题自己解决,有了困难一起克服。
这可比老师讲大家听的沉闷教室有意思得多,这里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只有售货员和顾客,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反思:从开始备课,我就开始思考学生有关本内容的起点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哪些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
因此这次实践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基础。
本节课教学开始,我轻描淡写,但也是深思熟虑的一句话:“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
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正是在这句话的开题下,为学生前面的实践活动(调查实物价格)作了一次无形的检查。
商店准备货源的情境尽可能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参与度,加深了人民币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如“机器猫铅笔卖5元钱”这个事实正是存在于学生实践调查的基础上。
在这种情境中,孩子们与我已经自然地进入到游戏角色中。
他们在“咯咯”地笑着,不时用“啊”“噢”这些感叹词舒发着他们内心的感受。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
在探究“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只是有意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帮助老师”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学生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都是作为教师在课前应考虑到的问题。
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我先利用“小小商店”购物的情境从方法、语言等方面进行了清晰地示范,为学生后面开展小组购物实践活动作好一定的准备。
“7角”面值的“假币”是意外出现的问题,但也反映出学生对人民币具体面值的种类有些模糊,这是使用真“人民币”或现成的“学具”不可能暴露的错误,而学生的学习过程正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改正错误,在错误中学习的过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问题与困惑】这次教学除了许多的体验和收获以外,还留给我了一些问题与困惑:1、数学课堂延伸到课外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如何有效引导家长发挥的作用?2、新教材把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换算以及认识时间中几时几分的知识点放在一年级下册,是否值得研究。
这两个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学的最吃力(不光是我们学校,区内,市内其他学校我都询问过),为什么不能安排在二年级?3、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形式,要落实需要时间,数学老师课担两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