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元角分》的案例分析

——让生活场景走入课堂

临海市白水洋镇中心小学李红

一年级下册有一节元角分的认识,这个内容与实际生活贴地很近,但大部分学生以前很少接触,学起来非常困难,吃力。学了这节课后,我发现85%的孩子能准确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只有50-60%的学生能清楚地说出买东西时手里拿的是多少钱,应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都学过啊?我想,肯定在平时的生活中,一部分孩子接触过钱,独立地使用过,而剩下一部分学生从没有接触过钱,单靠课堂上的认识当然远远不够,还要在生活中使用它,进而了解它。所以我想到了上一节活动课,我们来模拟商店的情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用钱”的机会。下面以《小小商店》这节实践活动课为案例,谈谈自己的教学感受。

【课前思考】

1、准备学习用具。

对这节课来说,真的人民币当然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但是家长们不肯把钱给孩子们。我想和学生自制“人民币”学具,在动手的过程中将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与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加以改造、发展。

2、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如游戏”。“在游戏中教学”应该是本节课内容的一个理想教学模式。教师既应允许儿童自由地尽情地游戏,又必须注意观察和指导儿童的游戏,从而通过游戏增进儿童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形式我将定位于“游戏”。

【调查与实际操作】

1、调查生活物品的价格

孩子们都喜欢钱,但对钱的多少又模糊不清。也许一支铅笔会说要8元钱。这些感性知识的获取不能通过老师课堂上的陈述去掌握了解,他们需要自己去做实践调查。于是他们还

要接受一个新的任务:每人准备两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通过去商店调查或向他人询问了解物品的实际价格。

2、自制“人民币”学具

学生们将根据自己了解掌握的有关人民币的知识,用白纸自制若干各种形状(圆形、长方形)的人民币,并写出相应的面值。他们在“圆形硬币”上会写出2元、5元的币值吗?他们会在“长方形纸币”上写出3角或7角吗?没关系,让正确与错误并存,他们将在自己的动手实践和教学游戏里自己发现并纠正错误。

【活动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了解实物价格

“同学们,‘小小商店’就要开张了。可是我的商店里还没有进货,怎么办呢?”几个漂亮的大字“小小商店”已经挂在黑板上了,可是“柜台”(黑板槽)上空空如也。

“老师,我给你个小刀。”

“谢谢,要卖多少钱?”

“5角。”

“好,把它放在我的货架上,我需要记住它的价格。”在小刀上方的黑板上我写出了“5角”两个字。

“老师,我有一支铅笔。”

“真漂亮,多少钱?”

“5元。”

“啊?这么贵的铅笔?”是不是出问题了?这是生活中一支铅笔的价格吗?

“老师,我这是机器猫铅笔,就是这么贵。”

“喔,原来如此,是名牌呀。”同学们哈哈大笑。一个个小手举得更高了。看来我的“小小商店”货源充足,不一会儿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货物。

(看来,孩子们对自己经常使用的商品,比如学习用具的价格还是比较了解的,还知道名牌商品比普通商品贵呢。可惜,我当时没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节约”的品德教育。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如果让学生明白“买1枝蓝猫铅笔的钱就能买10枝普通铅笔了”孩子们不但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知道了节约的道理,可这个由孩子们动态生成的生活场景,被我错过了。)

片断二:巩固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谢谢同学们。现在我的商店里已经有了这么多好东西了。下面还需要看看我的钱箱准备好了没有。”我很夸张的从箱子里倒出一些“人民币”在讲桌上,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就是没有零钱。

“糟糕,我没有准备好零钱。这可不怎么办。一会儿小朋友们来买东西我找不开钱怎么办?”

“老师,我有!我有!”6周岁的孩子十分慷慨地举起他们手中的“人民币”要送给我。

“我不能白要你们的钱,这样吧,你们帮我换成零钱行吗?”

“行!”

我举起了1元钱。“看,这是一元钱,谁能帮我把它换成零钱呢?”

孩子们迅速地在自己的“人民币”中翻找着,很快有的孩子举起2张5角的人民币,“给你,老师。”

“我只给你一张,你为什么给我两张呢?”我很奇怪地问着学生。

“你的是一元,我给你的是两张5角。”

“他给你的是2张5角,就是10角。”其他孩子补充着。

“老师,你的1元和他的10角一样多。”

听,他们的思维发生了跳跃,已经形成了一个结论性概念。

“噢,我明白了。看来1元=10角。”我用极大的字板书到了黑板上。

“我还有一张一元钱,谁能用跟他不一样的方法跟老师换钱?”

孩子们楞住了。但很快又投入到了思考中,不一会儿,就有孩子成功地与我兑换了各种一元钱。

“老师,给你10张1角钱。”

“老师,给你5张2角钱。”

……

现在黑板上已经出现了两个形成性结论:1元=10角,1角=10分。而孩子们已经在游戏中对人民币的各种兑换方式有了自己的经验。

(这一生活场景的创设对于孩子们进一步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十分有利,效果也很好。孩子们不是机械地记忆1元=10角,1角=10分,而通过有趣的换零钱的活动,真正理解了元、角、分之间的各种兑换关系。对于以后买东西中出现的各种人民币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片断三:购物实践

“谁愿意做我的第一位顾客?”

孩子们天生具有的热情促使他们不假思索地就举起手来。可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个孩子激动地站在前面不知所措,没有足够的“钱”,不知道说什么。我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可能出现的因素,应该教孩子们学会思考。

“别着急,孩子们。先想想你打算买什么东西?需要多少钱?你准备好了吗?你打算说什么?比一比谁最会买东西。”

很快我迎来了第一位小顾客。

“老师,我想买一个文具盒。”听,他叫我什么?老师?这是我在游戏中的位置吗?

“我现在不是老师了,我正在开商店,你应该叫我什么?“似真似假,我要与他们拉近距离,尽量当真吧。

孩子们又笑了。“阿姨,我想买一个文具盒。”

“那你应付我多少钱啊?”

“4元5角钱。”

“告诉大家,你给了我多少钱?”

“5元。”

“小朋友们,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权力又抛向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