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陂 区 区 情 简 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陂区区情简介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以北,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1/4;人口113万,占全市的1/8,是武汉市版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型城区。具有四大特点:——历史老区。黄陂置县于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有1431年的建县(区)史。1983年由孝感地区划归武汉市,1998年9月撤县设区。黄陂人杰地灵,文化璀璨。“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境内三大知名文化源头汇集,人文底蕴悠远厚重。距今3500年的殷商盘龙城文化,被专家学者论证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起源于汉代,形成于隋唐的木兰文化,由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演绎而成,《木兰传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纪念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地而修建于北宋末年的“双凤亭”,被喻为“二程”理学文化的萌芽地。
——革命苏区。黄陂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北部木兰山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地,新四军第五师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海东、吴光浩、刘华清等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陂有9万余人为革命捐躯。苏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占武汉市苏区面积的39%,涉及7个街乡镇,人口达41.64万,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扶持地区。
——农业大区。黄陂有农业人口91.6万人,耕地80.5万亩,山场90.5万亩,林地104万亩,水面38.6万亩,森林面积693平方公里(占武汉市的一半以上)。围绕发展芦笋、小龙虾、茶葛、乡村休闲农业四大优势产业,形成5万亩芦笋、5万亩茶葛、5万亩小龙虾等特色板块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初具雏形。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绿色农业(食品)示范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
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芦笋之乡。北部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誉为武汉的“后花园”,被联合国列入《中国21世纪优先发展议程》,“木兰八景”闻名遐迩,是湖北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强区”,成为武汉市唯一一个省级旅游强区。
——发展新区。黄陂处于《全国国土规划总体规划纲要》的首期重点开发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区位交通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境内的武汉天河国际机场、亚洲最大的武汉北铁路编组站、武汉新港和京珠高速公路等共同构成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开发建设的武汉临空经济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被列为今年湖北省重点推进项目,华中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落户黄陂。近几年来,黄陂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转变发展方式,突出发展重点,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黄陂正加快由传统农村向新型城区转变。
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9年,全区经济综合实力在继2007、2008年之后,连续三年位列全省各区(县、市)第三。实现生产总值215.5亿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收入25.58亿元,增长44.8%;地方财政收入19.43亿元,增长6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48亿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53元,分别增长11.78%和12.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3亿元,增长22%。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技强县示范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区”、“全国油茶产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和全省“旅游强区”、“畜牧大区”、“最佳金融信用区”等称号。
2010年1-7月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7月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29.50亿元,同比增长15.7%。完成财政收入21.7
亿元,增长79.7%;地方财政收入16.4亿元,增长96.5%;一般预算收入7.3亿元,增长5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亿元,增长16.3%。固定资产投资额75.6亿元(不含房地产),增长36.3%。
汉口北
正如在祖国的厚望之下,大武汉重新在中部崛起一样,“货到汉口活”,这个曾让大武汉引以自豪的“看家法宝”,正提档升级,蓄势再起。
传承500年商贸文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延伸内涵,如今,中国之中,汉口之北,这个国家级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正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吹响大武汉商贸物流急行军的号角!正如在祖国的厚望之下,大武汉重新在中部崛起一样,“货到汉口活”,这个曾让大武汉引以自豪的“看家法宝”,正提档升级,蓄势再起。
传承500年商贸文化,在自我扬弃之中延伸内涵,如今,中国之中,汉口之北,这个国家级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正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吹响大武汉商贸物流急行军的号角!
汉口北上寻找大武汉城市之根
黄陂,自古以来便是名城重镇!
地处大汉口之北,中部中心的黄陂,连贯东西、横贯南北。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黄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知名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中心。
在其南部的商代遗址——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对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
从3500年前黄陂先民打造出长江流域第一古城——盘龙城,到500年前黄陂人打造出中国四大名镇——汉口镇“无陂不成镇”早已蜚声海内外。
进入新世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机遇下,黄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如果说,汉口镇的兴盛出于“黄陂南下”,那么,如今黄陂区重现名镇之光的契机,则在于“汉口北上”。
如今,放眼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武汉北编组站、天兴洲大桥等一系列国家级大项目建设,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于此。
于此同时,随着大武汉城市格局的不断演变和延伸,如今的武汉主城区已经发展到了盘龙城故址,“汉口北上”的轨迹已经越来越清晰。
审时度势,科学规划,黄陂区委、区政府抢抓机遇,按照“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步伐,以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为黄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依托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以市场集聚和园区扩展引导产业集中,发展壮大轻工及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黄陂区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500年,一个漫长的进程,大武汉回归中部中心位置。
500年,一个轮回的完成,汉口北上重塑大武汉之根!
找准坐标谋建中部商贸物流中心
如果说东湖高新获批为国家自主创新试验区提升了大武汉的“高度”,那么,在中央政府确立武汉为中部中心城市之后,汉口北现代商贸物流枢纽区的崛起,无疑在深度上赋予了武汉更多的希望。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大武汉把持着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在商贸流通、工业基础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5年胡锦涛主席视察湖北以后,大武汉被赋予了支撑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
重任在肩,不能有丝毫懈怠;箭在弦上,必须有的放矢!
“只有清楚理解并领悟国家战略的意图和要求,才能对大武汉的发展有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只有将一地一域的发展置于国家战略的大局中来考虑和谋划,才能使大武汉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推进……”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坚定信念。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有如白驹过隙,“中国·光谷”引领国家高新产业、“武”字头企业重新焕发光彩、中部金融中心构架初现,大武汉再现峥嵘;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在危机中降临,中部中心城市花落武汉,扩大内需政策如火如荼,摆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面前的,无疑就是如何重现“十里帆樯依市里,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盛景,继续在深度上丰富大武汉的内涵!
这意味着自我扬弃。500年来形成的传统商贸观念必须改变,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名声大噪的小商品市场模式也必须提档升级打破。
“比照武汉作为中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建设国家级现代化专业市场集群。”在中央政府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中共武汉市委、市政府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广泛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