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4.2山岳的形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2山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4.2山岳的形成

山岳的形成考点同步解读第一部分的内容—一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一一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核心素养聚焦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了解了“大陆漂移假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特别是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学案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学案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X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山岳的形成教案导入【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人:林娜、李颖一、课题名称:山岳的形成二、课标要求与分析:1. 结合实例,分析形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为例,了解其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

2.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山岳是地表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最集中,最强烈,最明显的场所.课标紧紧地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山岳这一地表形态的形成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讲述地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以山岳地貌为案例,剖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这个学习主题是通过山岳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的内力地貌的学习中。

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前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基础上,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继续深入剖析。

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通过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学习,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进而理解了教材中“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的含义。

为本节进一步以山岳作为案例,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在能力方面,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第二節山嶽的形成三維目標:知識和技能1、內力作用形成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運輸的影響。

3、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進一步使學生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過程與方法1、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斷。

3、利用直觀的錄影、景觀圖片等進行戰士,使學生理解山嶽地貌的成因與特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火山的危害和好處的分析使學生樹立辯證法的思想;通過山嶽對交通的影響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明白人類的活動應和自然和諧統一。

教學重點1、山嶽的三種類型。

2、山嶽對交通的影響。

教學難點背斜、向斜的判斷依據。

教具、資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一定見過和聽說過許多山脈,如我國的五嶽、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山脈的形成原因是什麼?他們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一問題。

【板書】第二節山嶽的形成【介紹】山嶽又稱山地,是陸地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陸地的骨架。

山嶽有多種類型,如褶皺山、斷塊山、火山等,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

【板書】一、褶皺山、斷塊山、火山【引導】什麼叫褶皺、斷層呢?(教師在講課時可利用隨手教具——書本、紙張進行演示,並強調岩層的受力方向) 【講解】在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的擠壓作用下,岩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

當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和張力,超過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時,岩體就會破裂。

岩體發生破裂後,如果兩側的岩體沿斷裂面發生明顯的位移,就形成了斷層。

我們下面先來瞭解一下褶皺山的有關知識。

【板書】1、褶皺山①概念:岩層彎曲變形(連續性變形)【指導讀書】褶皺的基本形態表現為兩種,即背斜和向斜。

什麼是背斜、向斜呢?(教師在黑板上用板筆繪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態圖,並標出受力方向)【板書】②形態:背斜和向斜③褶皺形成過程:【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背斜和向斜從外部形態上看有什麼不同呢?【學生回答】從外部形態看,背斜的岩層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層一般是向下彎曲的。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状,掌握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才干目的1.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经过读图剖析地质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状的影响,培育先生读图才干,培育实际联络实践的才干。

三、德育目的1.经过火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育读图、剖析效果和处置效果的才干。

2.使先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构成缘由,使先生看法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看法的。

【教学重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1. 正确判别背斜和向斜2. 阅读褶皱、断层表示图,剖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预备】中国名山图片、背斜向斜比拟、断层等多媒体素材【课时布置】1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状的两鼎力气,内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变得上下不平,外力作用的总趋向是使地表坎坷状况趋于陡峭。

明天,我们要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和影响。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构成【播放ppt】«全球山脉剪影»,让先生阅读世界的名山的同时,也让他们看法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局部,是陆地的骨架。

【引见】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构成和开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呢?(教员在讲课时可应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停止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解说】在地壳运动发生的弱小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作塑性变形,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一系列波状弯曲【指点先生总结】②褶皱的基本单位:皱曲形状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2《山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3.强调山岳地形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有关山岳形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做好课后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如调查当地的地质构造、地貌特征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山岳地形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他们地理观察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明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山岳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敏感度,培养他们的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著名的山岳景观,如黄山、泰山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山岳的壮丽景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3.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以下问题:
a.山岳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因素影响?
b.不同类型的山岳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
c.山岳地形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启示?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岳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地理意义。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2023高中人教版地理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教案一、教案背景地理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的世界。

其中,关于山岳的形成与发展是地理课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山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原因和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地理地貌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了解山岳的概念,明确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2) 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 了解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2. 能力目标:(1) 能够运用地图等工具,查找并确定山岳的地理位置;(2) 能够分析和解释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能够描述并比较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1. 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2. 山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3. 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及其地理位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世界著名山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山岳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2. 知识讲解与学习(10分钟)通过讲解山岳的概念和形成条件,让学生对山岳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必备条件。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几个著名的山岳案例,如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脉等,并结合图片和地图,详细介绍不同类型山岳的特点和地理位置。

4. 活动探究(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座山岳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参考资料等,了解该山岳的地理位置、高度、原因等,并准备简单的报告。

5. 学生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展示,介绍所研究的山岳的相关信息。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讨论。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形成的基本条件、原因和过程,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五、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1) 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教学工具;(2) 学生课本、参考书籍等相关学习资料。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上册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上册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2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

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

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

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学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教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案-山岳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案-山岳的形成

第四章第二節《山嶽的形成》教學設計一、明確課標要求1.瞭解褶皺的概念和褶皺的基本形態;2.瞭解褶皺山的形成和褶皺山的基本形態特徵;3.能夠在不同的示意圖中識別和判讀背斜與向斜;4.知道和理解斷層的概念和斷塊山的形成,瞭解斷塊山的基本形態特徵;5.知道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結合具體圖像,瞭解褶皺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徵。

2.能在示意圖上識別和判斷背斜和向斜。

3.理解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並能夠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夠結合實例,理解斷塊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徵。

5.知道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過程與方法目標:1.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力、外力因素。

2.通過案例,嘗試聯繫實際,培養動手演示、判讀圖像、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活動,激發學習地理問題的興趣,從而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過程多媒體投影:珠穆朗瑪峰的自然風光設問:珠穆朗瑪峰是如何形成的呢?學生閱讀教材。

一、山嶽的形成1.褶皺山多媒體投影: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學生思考。

學生嘗試回答。

教師引導演示:以課本演示岩層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態──背斜和向斜。

學生模仿。

多媒體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對比表格。

學生閱讀教材。

學生填寫表格。

教師提問並點評。

多媒體演示:1.演示岩層的受力情況,說明背斜頂部因受張力作用,常被侵蝕成為谷地;向斜的軸部因受力擠壓,岩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過程。

提問:背斜和向斜的判斷依據是什麼?學生思考後回答。

教師總結:1.從地表形態和岩層新老關係兩方面比較背斜和向斜,其中岩層的新老關係是最重要的判斷依據。

2.在對有關地質示意圖進行背斜和向斜判斷時,不能單看其地表形態,一般可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判斷:①根據中心和兩翼岩層的新老關係進行判斷;②通過觀察岩層之間的關係,以恢復構造的原來面貌來判斷。

多媒體投影:“華山、廬山、泰山”景觀圖提問:“華山、廬山、泰山”屬於哪種山?學生閱讀教材。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脉和山峰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4.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5.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图片、图表演示法;3. 课件播放法;4. 组合讨论法;5. 单独研读法。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一、山脉与山峰的概念(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课件演示不同山脉和山峰的特点,让学生对山脉和山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演示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分组研读课本内容,重点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和隆起、断裂和褶皱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山岳形成的影响,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三、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与特点(30分钟)1. 分组研读课本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隆起山、折叠山、火山岩山、断裂山、台地-山脊等不同类型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四、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20分钟)1. 教师用课件演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让学生知道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2. 分组研读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

3. 学生讨论并总结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地质构造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山岳的形成”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基础上,侧重于分析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本节内容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2. 课程标准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作为自然地理的经典内容,在新、旧课程中都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范畴。

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用山岳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了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从其它版本的教材来看,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能在示意图上判断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 结合实例能判断出断层构造。

(3)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培养学生动手演示、判读、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理图片、多媒体动画或动手演示,引导学生从岩层受力方向、地表形态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理解褶皱。

(2)从岩体受力、位移方向和地表形态来理解断层。

(3)通过火山示意图,从火山的形成、结构、火山的规模理解火山。

(4)结合活动题,联系实际,了解地质构造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3)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学法指导:(1)强调抓住知识的基本原理,重视培养运用原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2)以图为线索,培养学生的画图、读图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
(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
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

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以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

【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

背斜
岩层
不易被侵蚀,
(差别侵
蚀)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

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

【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
【教师讲解】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

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

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图4.12)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断层
成因
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
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



断层面—陡崖
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
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
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


【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

【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3、火山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①联系:玄武岩高原和火山都是由于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区别:玄武岩高原是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比较宽广。

如哥伦比亚高原。

火山是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②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③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 000~5 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

【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

【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
【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

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

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

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

【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
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③规模:大小不一
活动与探究
作业
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