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哺乳期妇女相关法律及权益须知
关于怀孕哺乳期职工劳动保护措施问题的司法解释
关于怀孕哺乳期职工劳动保护措施问题的司法解释怀孕和哺乳期是女性职工生命周期中特殊的阶段,因此需要特别的劳动保护措施来保障其权益。
我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和解释关于怀孕哺乳期职工劳动保护措施的问题。
首先,中国劳动法规定了一系列关于怀孕职工的保护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女性职工怀孕后,在怀孕期间和产假期间,享受特殊保护,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雇主无权因怀孕而非法终止劳动合同,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
其次,怀孕期间,女性职工享有一定的劳动休假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怀孕职工有权休假,享受产前休假和产假。
具体休假时间为产前15天和产后98天,对于多胞胎的情况,产假延长30天。
此外,怀孕职工还享有一个小时的带薪休息时间,每天不可少于一个小时。
另外,怀孕和哺乳期职工在劳动条件方面也有特殊保护。
根据国家标准,《女职工劳动保护》明确规定:怀孕和哺乳期职工的工作环境应该符合相关卫生标准,没有对怀孕和哺乳期职工有害的物质和环境,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如果工作环境对怀孕和哺乳期职工有害,雇主有责任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她们的健康。
另外,怀孕和哺乳期职工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也有特殊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怀孕职工在享受休假期间,应按照正常工资标准支付工资。
同时,怀孕哺乳期职工还享受产假津贴,津贴标准由国家规定,有一定的经济保障。
然而,尽管有相关法律保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雇主可能忽视或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害怀孕哺乳期职工的权益。
其次,关于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续签等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空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最后,一些怀孕和哺乳期职工可能对自己的权益了解不够,缺乏及时维权的意识。
综上所述,关于怀孕和哺乳期职工劳动保护措施的司法解释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怀孕和哺乳期职工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权益,包括劳动合同的保护、产假和产前休假的权益、工作环境的保护,以及工资和福利待遇的保障。
劳动法对孕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孕妇作为特殊群体,其合法权益的保护一直是我国劳动法关注的焦点。
为了维护孕妇的合法权益,保障母婴健康,我国劳动法对孕妇的法律规定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法对孕妇的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析。
二、劳动法对孕妇的基本保护原则1. 平等原则: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录、录用、晋升、薪酬、福利等方面,不得因性别、婚姻、家庭、民族、宗教信仰等因素歧视孕妇。
2. 保护原则:劳动法强调用人单位对孕妇的特殊保护,要求用人单位为孕妇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保障其身心健康。
3. 禁止原则: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安排孕妇从事禁忌劳动、延长劳动时间、强制加班等。
三、劳动法对孕妇的就业保护1. 招聘过程中的保护: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不得要求孕妇提供婚育证明、产检证明等与招聘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因孕妇怀孕、生育等原因拒绝录用。
2. 禁止解雇:用人单位不得因孕妇怀孕、生育、哺乳等原因解除劳动合同。
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视为违法解除。
3. 产假:根据劳动法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四、劳动法对孕妇的工作保护1. 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安排孕妇从事适合其身体条件的工作,不得安排孕妇从事禁忌劳动。
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
2. 工作环境:用人单位应当为孕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其身心健康。
对于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应当对孕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确保其安全。
3. 禁止加班: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加班。
如有特殊情况,需经孕妇本人同意,并支付加班费。
五、劳动法对孕妇的薪酬保护1. 薪酬待遇:用人单位不得因孕妇怀孕、生育、哺乳等原因降低其薪酬待遇。
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其薪酬待遇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执行。
劳动法中一些保护怀孕妇女权益的规定
劳动法中部分保护怀孕妇女权益要求一、相关孕妇聘用保护制度:1、《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要求: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解聘女职员或单方解除劳动协议。
(假如主动和企业解除劳动协议,双方劳动关系解除,企业支付工资和经济赔偿金外,您对企业不再享受其它权利。
提议:等企业违法你解除劳动关系,造成你工资和其它损失情况下,您能够要求企业按要求赔偿。
假如没有劳动协议,企业首先赔偿2个月工资)。
2、《劳动法》第条要求:女职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法》第42条要求(见下)解除劳动协议。
(《劳动法》第4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用人单位能够解除劳动协议,不过应该提前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①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工作;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③劳动协议签订时所依据客观情况发生重大改变,致使原劳动协议无法推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协议达成协议。
)3、女职员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协议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协议。
劳动协议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
(《中国劳动法》)(依据《女职员保护法》孕妇休病假不需要住院证实,怀孕女职员在劳动期间进行检验,应该算作劳动时间,根据正常出勤计算,不能根据病假、事假、矿工处理。
若女职员孕期反应厉害、需要保胎,经医生开具证实同意休息,根据病假处理,企业应该根据地方标准发放病假工资。
)二、相关女性职员劳动保护相关制度:1、工资保护制度:女职员劳动保护、孕妇享受不被降低工资权利。
在中国,工资分配实施男女同工同酬,不得在女职员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础工资。
(《女职员劳动保护条例》)2、劳动强度保护:女职员在孕期严禁从事铅、贡、苯等有毒物质浓度超出国家卫生标准作业,制药作业中从事抗癌药品及乙烯雌酚生产作业,作业场所放射性物质超剂量作业,人力进行土方和石方作业,强体力作业,伴有全身强烈振动作业、工作中需频繁弯腰、下蹲、攀高作业和高处作业等。
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
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怀孕和哺乳期是女性身体经历重大变化的阶段,对于从事劳动工作的女性而言,这段时间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保护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权益,不仅是对她们个人权益的尊重,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首先,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在工作中应该得到合理的安排。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雇主应当根据女性员工的身体状况,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安排。
这包括减轻她们的工作强度、调整工作时间、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等。
雇主不得因为女性员工怀孕或哺乳而降低其工资、降低其职务等。
其次,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在工作中应该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营养。
怀孕和哺乳期是女性体力消耗较大的时期,因此她们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和充足的营养补给。
雇主应当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允许女性员工适当休息,或者提供补充营养的服务,以保障她们的身体健康。
此外,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在工作中应该得到必要的权益保障。
除了法定的产假和哺乳假外,雇主还应当给予女性员工必要的关怀和支持,如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
雇主还应当为女性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以提升她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最后,社会应该加强对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关爱和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监督体系。
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关注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权益,为她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保护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劳动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给予她们充分的关爱和支持,才能让她们在工作中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所有的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劳动法案对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和保障
新劳动法案对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和保障引言产假和哺乳假对于新生儿和母亲的健康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价值观念的演变,各国都开始意识到提供充足的产假和哺乳假对于实现家庭和职业生活的平衡至关重要。
作为一个日益发展的国家,中国也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女性的权益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讨论中国新劳动法案对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和保障,并评估其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正文一、新劳动法案对产假的规定根据新劳动法案,中国的产假规定如下:1. 产假期限:女职工享受98天(14周)的产假,包括产前和产后的时间。
在特殊情况下,如双胞胎或难产,该期限可适当延长。
2. 产前检查假:女职工有权享受产假前的检查假期。
该假期通常为4天,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长。
3. 强制休假:为了保护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劳动法案规定产假的一部分必须在预产期前一个月内休假。
4. 弹性休假:根据新劳动法案,女职工可以选择在产假期结束后的一年内,在工作时间上享受更具弹性的安排。
例如,她们可以请求缩短工作时间或选用更适宜的工作时间表。
以上规定旨在给予女职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应对婴儿的到来和为其提供必要的照顾。
二、新劳动法案对哺乳假的规定哺乳假对于母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提供了一种保护和支持母亲在母乳喂养婴儿方面的权益和需求。
根据新劳动法案,中国的哺乳假规定如下:1. 哺乳休假期限:女职工在孩子出生后享受一个小时的哺乳休假,该休假时间在工作时间内与雇主达成一致。
2. 哺乳场所:雇主有责任为哺乳员工提供安全、卫生、舒适且无干扰的哺乳场所。
这个场所通常是一个设施齐全的母婴室。
3. 延长母乳喂养:新劳动法案鼓励雇主支持母亲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在生育假期结束后的一年内,雇主可以根据母亲的需求和工作性质,提供更多的哺乳假期或弹性工作安排。
通过这些规定,新劳动法案确保了母乳喂养的权益和机会,并促进了早期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新劳动法案的保障新劳动法案通过对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为女性员工提供了更多的保护和支持。
女性在生育方面的法律保护有哪些
女性在生育方面的法律保护有哪些生育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人生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的保护至关重要,它能够为女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确保她们的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
那么,女性在生育方面究竟有哪些法律保护呢?首先,女性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在孕期,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医疗机构的证明,减轻女职工的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够适应的劳动。
对怀孕 7 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并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在产期,女职工享有一定期限的产假。
产假的具体天数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旨在保障女性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身体和照顾新生儿。
此外,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哺乳期的女职工也有相应的保护。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哺乳未满 1 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哺乳期女职工安排 1 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 1 个婴儿每天增加 1 小时哺乳时间。
其次,女性在生育保险方面也受到法律保障。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这有助于减轻女性生育的经济负担,保障其在生育期间的生活水平。
再者,女性在生育决策方面拥有自主权利。
法律尊重女性对于生育的自主选择,包括是否生育、生育的时间和方式等。
任何人不得强迫或者干涉女性的生育决策。
另外,对于职场中的女性,在晋升、培训等方面也应受到公平对待,不得因为生育而受到歧视。
用人单位应当为生育后的女职工提供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不能因为其生育而影响其职业晋升和职业发展。
哺乳期被开除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对女性权益保护的日益重视,哺乳期妇女的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哺乳期妇女被开除的现象仍然存在。
本文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哺乳期被开除的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哺乳期妇女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妇女哺乳期是指从分娩之日起至婴儿满一周岁的期间。
在此期间,妇女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权益。
二、哺乳期妇女的法律保护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劳动合同。
这一规定明确保护了哺乳期妇女的就业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这一规定进一步强化了哺乳期妇女的劳动保护。
3.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其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这一规定从多个角度保障了哺乳期妇女的合法权益。
三、哺乳期被开除的法律责任1. 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哺乳期解除或者终止女职工的劳动合同,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支付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金;(2)恢复女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支付相当于恢复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3)赔偿女职工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所遭受的其他损失。
2. 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规定用人单位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规定,在哺乳期降低女职工工资、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支付违法降低工资的赔偿金;(2)恢复女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支付相当于恢复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3)赔偿女职工因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所遭受的其他损失。
四、应对哺乳期被开除的策略1. 提高法律意识哺乳期妇女应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的权益。
哺乳期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哺乳期是指妇女分娩后至婴儿满一周岁的这段时间。
在这个阶段,母亲为婴儿提供母乳,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哺乳期妇女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确保哺乳期妇女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哺乳期的法律规定,包括哺乳期妇女的劳动权益、社会保障权益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
二、哺乳期妇女的劳动权益1. 生育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六条的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同时,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八条的规定,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这意味着,哺乳期妇女在生育期间享有较长的假期,以便于照顾婴儿。
2. 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的规定,产假期间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这意味着,哺乳期妇女在产假期间,其工资待遇不受影响。
3. 哺乳时间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哺乳期妇女提供每班两次哺乳时间,每次不少于三十分钟。
此外,女职工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4. 不得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解除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哺乳期妇女在享有哺乳期权益的同时,其劳动权益也得到法律保障。
三、哺乳期妇女的社会保障权益1. 养老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哺乳期妇女作为职工,享有养老保险待遇。
2. 医疗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其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缴纳医疗保险费。
哺乳期妇女作为职工,享有医疗保险待遇。
3. 工伤保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哺乳期妇女作为职工,享有工伤保险待遇。
孕妇的工作保护权益
孕妇的工作保护权益导言:孕妇是社会的宝贵资源,她们的工作保护权益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孕妇工作保护权益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强调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和保护孕妇的合法权益。
一、法律法规保障措施1.《劳动法》中的规定根据《劳动法》,雇主必须保护孕妇的工作权益。
雇主不得因孕妇怀孕而解雇她们或者降低她们的薪资待遇。
同时,雇主应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安全。
2.《社会保险法》中的保障根据《社会保险法》,孕妇享有生育津贴和产前、产后护理假。
这些保障措施确保了孕妇在怀孕期间获得必要的照顾和休息。
3.《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雇主在招聘、录用和岗位安排过程中不得歧视孕妇。
雇主也不得要求孕妇参加工作可能对胎儿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
二、孕妇工作保护权益具体表现1.权益一:产假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孕妇享有产假,并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休假。
在产假期间,孕妇无需担心工资待遇,可享受相应的生育津贴。
2.权益二:医疗保障孕妇在怀孕期间需要特别的医疗保障和关怀。
雇主应提供必要的产前检查和医疗费用报销。
3.权益三:工作环境保障雇主有责任为孕妇提供一个安全、无害的工作环境。
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雇主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三、社会各界的责任与支持1.政府责任政府应积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孕妇的工作权益。
同时,政府还需加大对雇主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履行保护孕妇的责任。
2.企业责任企业是保护孕妇工作权益的直接责任方。
企业应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对孕妇权益保护的意识。
同时,企业也应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为孕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公众责任公众应当认识到孕妇工作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关注和支持孕妇的合法权益。
社会各界应加强舆论引导,促使更多人关注孕妇工作保护问题。
四、加强监督与维权机制1.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雇主的监管,确保其落实孕妇工作保护的法律法规。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举报渠道,便于孕妇和其他相关人士反映问题并得到解决。
哺乳期妇女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哺乳期妇女是指生育后一定时间内,因哺乳需要而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的妇女。
在我国,哺乳期妇女享有特殊的法律保护。
本文将从哺乳期妇女的定义、法律保护、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哺乳期妇女的定义哺乳期妇女是指生育后一定时间内,因哺乳需要而处于特殊生理状态的妇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规定,哺乳期妇女的期限一般为1年。
三、哺乳期妇女的法律保护1. 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2. 法律保护内容(1)生育权保障哺乳期妇女享有生育权,用人单位不得因妇女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解除劳动合同或者限制其晋升。
(2)产假保障哺乳期妇女享有国家规定的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照发,社会保险待遇不变。
(3)哺乳假保障哺乳期妇女享有哺乳假,哺乳假期间工资照发,社会保险待遇不变。
(4)哺乳时间保障用人单位应当为哺乳期妇女提供哺乳时间,哺乳时间不计入工作时间。
(5)哺乳设施保障用人单位应当为哺乳期妇女提供适宜的哺乳设施。
(6)职业培训保障哺乳期妇女享有参加职业培训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参加职业培训。
(7)社会保险保障哺乳期妇女享有社会保险待遇,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哺乳期妇女的权利义务1. 权利(1)生育权(2)产假权(3)哺乳假权(4)哺乳时间权(5)职业培训权(6)社会保险权2. 义务(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履行母亲职责,照顾婴儿(3)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自身素质(4)维护用人单位利益,完成工作任务五、违反哺乳期妇女法律规定的法律责任1.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哺乳期妇女合法权益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2.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哺乳期妇女劳动合同的,依法支付赔偿金。
关于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哺乳时间是母亲在产假期间,为保证婴儿健康成长,根据法律规定,在工作单位享受的特定休息时间。
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体现了国家对母婴健康的重视,保障了母亲和婴儿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意义、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哺乳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女职工的休息、哺乳时间。
”2.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哺乳时间的具体内容:“女职工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用人单位应当给予每天1小时的哺乳时间。
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但不得少于1小时。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女职工在哺乳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其休息、哺乳时间,不得安排加班、加夜班。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女职工在哺乳期间享有休息、哺乳时间,不得降低女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
”三、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意义1. 保障母婴健康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有助于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健康。
在哺乳期间,母亲可以充分休息,调整身体状态,为婴儿提供充足的营养。
2. 维护妇女权益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有助于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女职工在哺乳期间,享有特定的休息时间,避免了因工作原因而影响哺乳。
3. 促进社会和谐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通过保障母亲和婴儿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育意愿,推动人口结构优化。
四、哺乳时间的法律规定实施现状1. 政策宣传力度加大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哺乳时间法律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了用人单位和女职工的法律意识。
2. 政策落实取得一定成效在政策推动下,部分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哺乳时间的落实,为女职工提供合理的休息、哺乳时间。
法律规定孕妇的权利义务(3篇)
第1篇在现代社会,孕妇作为特殊群体,其权利和义务受到法律的特别保护。
以下将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发,详细阐述孕妇的权利和义务。
一、孕妇的权利1. 生育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其中,生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孕妇有权决定是否生育,以及生育的时间和方式。
2. 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十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向孕妇提供母婴保健服务,并告知孕妇有关母婴保健的知识。
孕妇有权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胎儿状况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决定。
3. 劳动保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此外,《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孕妇的劳动保护做出了详细规定,包括休息时间、工作强度、劳动环境等方面的保护。
4. 生育保险待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生育保险,为职工提供生育保险待遇。
孕妇有权享受生育保险待遇,包括生育津贴、医疗服务等。
5. 生育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夫妻,给予生育补助。
孕妇有权申请并享受生育补助。
6. 母婴保健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为孕妇提供母婴保健服务,包括孕前检查、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后康复等。
7. 特殊保护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妇女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享有特殊保护。
用人单位不得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解除劳动合同,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禁止从事的劳动。
二、孕妇的义务1. 遵守法律法规孕妇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违法生育、非法堕胎。
2. 接受母婴保健服务孕妇应当接受医疗机构提供的母婴保健服务,包括孕前检查、孕期保健、产前检查、产后康复等。
3. 配合医疗机构治疗孕妇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如需接受治疗,应当积极配合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对孕妇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孕妇的权益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孕妇的权益保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为孕妇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出发,详细阐述我国对孕妇的法律规定,包括孕期保护、生育休假、劳动权益等方面。
一、孕期保护1.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律,其中对孕期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禁止对孕妇进行解雇、辞退或者降低工资;禁止安排孕妇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或者从事夜班劳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孕期保护也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根据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女职工怀孕期间,不得安排其从事禁忌的劳动,不得降低其工资。
二、生育休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对生育休假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此外,根据第六十三条规定,女职工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2.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对生育休假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
根据该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此外,根据该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男方护理假,男方护理假不少于7天。
三、劳动权益1.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促进法》对孕妇的劳动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而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对孕妇的社会保险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法第五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职工缴纳生育保险费。
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权利法律如何保护?
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权利法律如何保护?在我们国家,女职工是受劳动法律重点保护的群体之一。
那么,有关法规对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有何具体规定,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权利法律如何保护?我将在下文中为您做详细介绍。
孕期哺乳期女职工权利法律如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五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哺乳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劳动部关于女职工生育待遇若干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女职工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时,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意见,给予15天至30天的产假;怀孕满4个月以上流产时,给予42天产假。
产假期间,工资照发。
女职工妊娠不满12周(含)流产的产假为15天;12周以上16周(含)以内流产的产假为30天;16周以上28周(含)以内流产的产假为42天。
怀孕28周以上终止妊娠的享受正常生育产假98天,其中包括产前休假15天。
怀孕期(产前检查时间也算作劳动时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六条: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女职工产假为98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
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规定
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规定一、引言孕期和哺乳期是女性员工生理上的特殊时期,需要额外关注和照顾。
为了保障孕产妇和哺乳母亲的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特殊保护规定。
本文将介绍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规定,对其合法权益进行全面解读。
二、孕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1.休假权利孕妇有权在怀孕早中晚三个时期选择休假,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规定,通常提供3个月到一年不等的产假。
雇主应尽量满足该要求,并不得因怀孕而对其进行歧视或处分。
2.安全环境雇主有责任为孕妇提供一个安全与无害于胎儿发育的工作环境。
这可能包括减少或避免接触危险化学物质、站立时间过长以及重体力劳动等。
3.就业稳固性孕妇因怀孕或产假期间,不得被解雇或降职。
雇主必须保障她们回岗位的权利,并提供与怀孕前相似的工作条件。
4.健康福利雇主有义务为孕妇提供必要的健康福利,例如定期产前检查、生育津贴和弹性工作时间等。
三、哺乳期女职工的权益保护1.哺乳时间安排哺乳期女职工有权安排合理的哺乳时间。
正常情况下,每天应给予两次30分钟的喂养时间,或者根据母亲实际需要而延长。
雇主应为其提供舒适、私密的哺乳环境。
2.长期护理哺乳期通常持续6个月至1年以上,确保母亲能够在这段时间内继续享受各项福利和权益,包括薪酬待遇、晋升机会以及其他员工福利。
3.职业发展机会哺乳器官不影响女性员工参与培训、学习和晋升机会。
雇主应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与员工协商解决哺乳期间的职业发展问题。
四、国际经验世界各国对于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规定存在一些差异,但明确的是,这些规定都旨在保障女职工权益和宝宝健康。
以下是一些国际经验值得借鉴:1.瑞典瑞典法律规定,孕妇每天有一个小时的调休时间进行产前检查,男性也享受相同待遇。
2.法国法国规定了最长16周的产假,并提供额外两周的父亲假。
雇主还负责支付產假期間的80%薪资。
3.加拿大加拿大为新生儿提供了12个月内多达18个月的家庭照顾假。
父母可以分摊这段时间以更好地照顾孩子。
国家规定哺乳期
国家规定哺乳期哺乳期是指女性生育后产妇为了给新生儿提供足够的母乳而停止工作的一段时间。
为了保护母婴健康,不少国家都有规定和法律保障哺乳期的权益。
下面将以中国为例,介绍一下中国关于哺乳期的规定。
中国的《劳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女职工在临近预产期前八周内,有权停止工作;其中正常分娩的,产前应休息六周,产后应休息八周;剖腹产的,产前应休息八周,产后应休息十二周。
”这意味着女职工有权利在产前休息相应的时间,并且享受哺乳期的时间。
此外,中国还有《劳动合同法》对哺乳期进行了保障。
第三十六条规定:“女职工哺乳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哺乳时间或者增加她们每日的工作时间一小时。
”这就意味着,用人单位应该给予哺乳期女职工相应的休息时间,以便她们能够母乳喂养新生儿。
除了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国还有一系列针对哺乳期的政策与措施。
比如,帮助哺乳期女职工解决喂养困难的问题,提供母婴室、哺乳室等便利设施;加强对哺乳期女职工的健康宣传,提高她们的营养水平与健康意识;鼓励用人单位采取灵活的工作安排,如弹性上下班时间、家庭工作平衡等,从而方便哺乳期女职工的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不误。
哺乳期的保障不仅是为了维护女性劳动者的权益,更是为了保障儿童权益和开展良好的婴幼儿保健工作。
母乳喂养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有利于婴儿免疫力的增强、智力的发育等。
因此,保障哺乳期女职工的权益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劳动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国家婴幼儿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都为哺乳期女职工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和支持。
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用人单位没有提供足够的哺乳时间和场所,一些女职工因为担心工作影响而放弃了母乳喂养。
因此,还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哺乳期女职工的保护和支持,以促进女性劳动者的就业稳定和儿童健康成长。
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相关法律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第六十二条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颁布单位】劳动部•【发文字号】•【颁布时间】1995-8-434.除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情形外,劳动者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期满为止。
35.请长病假的职工在医疗期满后,能从事原工作的,可以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医疗期满后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由劳动鉴定委员会参照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标准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劳动岗位,解除劳动关系,办理因病或非因工负伤退休退职手续,享受相应的退休退职待遇;被鉴定为五至十级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和医疗补助费。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二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一)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三)女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女方怀孕法院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婚姻家庭法律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其中,女方怀孕期间的法律保护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我国法院在女方怀孕期间的相关法律规定出发,详细阐述女方在怀孕期间的权利保护、法律援助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
一、女方怀孕期间的法律保护原则1. 平等保护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在女方怀孕期间,法院应当平等保护男女双方的权利,不得因女方怀孕而降低其合法权益。
2. 保护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者终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女方怀孕期间的保护原则。
3. 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处理女方怀孕期间的法律问题时,法院应当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即在保护女方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男方和胎儿的权益。
二、女方怀孕期间的权利保护1. 生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
女方在怀孕期间,有权依法生育,包括选择生育的时间、地点、方式等。
2. 婚姻家庭权益女方在怀孕期间,享有婚姻家庭权益,包括夫妻间的相互扶养、家庭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
3. 劳动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女方在怀孕期间,享有劳动权益,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其合法权益。
4. 住房权益女方在怀孕期间,享有住房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住房保障部门应当优先保障怀孕妇女的住房需求。
三、女方怀孕期间的法律援助1. 法律援助机构女方在怀孕期间,如遇到法律问题,可以寻求法律援助。
我国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2. 法律援助对象女方在怀孕期间,如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等原因,遭受合法权益侵害,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3. 法律援助程序女方在怀孕期间,如需申请法律援助,应向法律援助机构提交相关材料,经审核后,法律援助机构将指派专业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孕期员工权益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权益意识的提高,孕期员工的权益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我国,孕期员工的权益保护不仅体现在道德层面,更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以下将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出发,详细阐述孕期员工权益的法律规定。
一、孕期员工权益概述孕期员工权益,是指女性员工在怀孕、分娩、哺乳期间所享有的法律赋予的各项权益。
这些权益包括但不限于劳动保护、生育休假、经济补偿、职业发展等方面。
保障孕期员工的权益,有助于维护女性员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国相关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用人单位应当遵守国家关于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保护规定,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劳动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
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女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津贴,按照国家规定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3.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于2012年4月28日发布,自2012年4月28日起施行。
该规定详细规定了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享有的各项权益。
(1)孕期权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第八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2)产期权益《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九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九十天产假。
劳动法中对于女职工孕期保护的规定
劳动法中对于女职工孕期保护的规定在当今的社会劳动环境中,女职工在孕期面临着一系列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需要得到特别的保护和关怀。
我国劳动法对于女职工孕期保护有着明确且详尽的规定,旨在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首先,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或者聘用合同。
这一规定从根本上保障了孕期女职工的劳动权益,确保她们不会因为怀孕这一自然生理过程而遭受经济上的损失或职业上的歧视。
这意味着,即使在孕期,女职工的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应与未怀孕时保持一致,用人单位不能以怀孕为由对其进行不公平的待遇调整。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方面,劳动法也给予了孕期女职工特殊照顾。
对怀孕 7 个月以上的女职工,用人单位不得延长劳动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劳动。
这是考虑到怀孕后期,女职工身体负担加重,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来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同时,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时间内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让孕期女职工能够适当放松和调整身体状态。
关于孕期女职工的劳动安全保护,劳动法要求用人单位为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
这包括但不限于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有害因素的影响,如噪音、辐射、化学物质等。
对于从事可能危害胎儿健康的工作岗位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予以调离。
例如,一些需要长时间站立、频繁弯腰、负重的工作,或者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都应当在孕期为女职工进行调整。
在产假方面,劳动法明确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8 天的产假。
这 98 天的产假为女职工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来恢复身体和照顾新生儿。
各地还根据实际情况,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更长的产假政策。
在产假期间,女职工依法享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如果女职工未参加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则由用人单位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支付。
此外,哺乳期的女职工也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孕、哺乳期妇女相关法律及权益须知
怀孕、哺乳期妇女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九条: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2、《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四条: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者解除劳动合同。
3、《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不得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情形,降低女职工的工资,辞退女职工,单方解除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
但是,女职工要求终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服务协议的除外。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一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见《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中第五、六、七条规定)的劳动。
对怀孕七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6、《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
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7、《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30分钟。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
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
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三条: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怀孕妇女的权利须知:
身为职业妇女,一旦怀孕,常在工作中收到某种约束,有些单位也会出现以怀孕作为理由辞退女职工的情况,从而导致怀孕妇女在工作职场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那么,怀孕妇女应享有的权利是什么呢?
一、孕妇享有不被辞退的权利,一般而言,怀孕妇女在妊娠期间可能发生的劳资问题,大约分为下列几种:
1、怀孕解雇:这可以分为依约定解雇,未依约定解雇两种。
前者是指在女性上班就职时,雇主会要求职员签署一份只要怀孕就自动辞职的协议书。
而未依约定解雇者,则是并未签署任何协议书,雇主却自行解雇怀孕妇女。
2、产后解雇:是指怀孕妇女在产后再回到工作职场,却遭受解雇。
事实上,即使劳工依合约签署了妊娠期自动离职的协议书,但在法律上来说,仍然是无效的。
权利须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以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29条规定,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劳动法》第26、27条的规定(见下)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26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①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②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③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
《劳动法》第27条: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要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
另外,女职工在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用人单位不得终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期限应自动延续至医疗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满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
二、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1、孕妇享有不被降低工资的权利;在我国,工资分配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不得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降低其基本工资。
(《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
2、女职工在孕期禁止从事铅、贡、苯等有毒物质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制药作业中从事抗癌药物及乙烯雌酚生产的作业,作业场所放射性物质超剂量的作业,人力进行土方和石方的作业,强体力作业,伴有全身强烈振动的作业、工作中需频繁弯腰、下蹲、攀高的作业和高处作业等。
(《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劳安字[1990]2号)
3、关于女职工的劳动时间安排,《女职工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女职工怀孕期间不得延长劳动时间,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
怀孕女职工不能胜任原劳动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和适当减轻工作。
怀孕女职工在劳动期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算作劳动时间,即按出勤对待,不能按病假、事假、矿工处理。
对在生产第一线的女职工,要相应地减少生产定额,以保证产前检查时间。
三、关于产假:
1、产假时间: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
(2012年增加为98天)难产的,增加产假十五天。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
2、流产产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女职工怀孕流产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具体时间可以根据各地各行业的规定或由所在单位酌情考虑。
3、上班期间哺乳假: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30分钟。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30分钟。
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合并使用。
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
4、丈夫休护理假:
丈夫休护理假受是否是晚育及所在省份的规定。
大多数省份《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中都规定了晚育者丈夫休护理假的时间,一般在7到10天左右,有的地方如河南省可长达一个月呢!
5、晚育者产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十五条:“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各地规定不一,具体参照所在省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
6、怀孕期间工作安排: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不得在正常劳动日以外延长劳动时间;对不能胜任原劳动
的,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予以减轻劳动量或者安排其他劳动。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一般不得安排其从事夜班劳动;在劳动时间内应当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
”
7、产前检查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七条规定第三款规定:“怀孕的女职工,在劳动时间内进行产前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
”单位不应当以此为理由扣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