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合集下载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
西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1 0 0年 7月 , 4 第 O卷第 4期 ,u.2 1 , o.0 N . J1 ,0 0 V 14 , o4 Junl f o h et nvrt( hl oh n oil c ne dtn o ra o r w s U i sy P isp yadS c i cs io ) N t ei o aS e E i

《 庄子》 散文的结构艺术 , 与其思想 内容、 言 语
艺术 一样堪 称奇 妙 , 在 自宋 代 以至 明清 尤其 是 明 这
终没 有 离开 论 旨 ; 章 的开 头 、 尾 、 落 、 文 结 段 层次 、 过 渡 、 应 , 扬 开合 , 极 有讲 究 , 照 抑 均 脉络 分 明 , 浑然 但 无 迹 , 隐若 现 , 若 如云龙 雾 豹 , 蛇灰 线 。 由此 可见 , 草 《 庄子 》 散文 结构严 谨 而 富于 变 化 , 具有 奇 妙 的形 散 而 神不 散 的艺术 特 点 。这 恰 似 李 广 治兵 , 起 来无 看 部伍 行 阵 , 人人 自便 , 松垮 垮 , 乎不 成体 统 ; 实 松 似 而 质上 万众 一心 , 向主帅 , 心 士气 高 昂 , 聚力 、 凝 战斗力 极强 。这 才是 真正 的大将 风度 , 流高 手 , 称得上 一 也
思想所贯穿和凝聚, 形散神不散 ; 奇开妙 结就是其开头和结尾都无比奇妙 , 同凡响; 非 有形无形则指 其 内在 结构 与外在 结构 是有 形与 无形 的辩 证统 一 。
关键 词 :庄 子》 文 ; 《 散 结构 艺术 ; 形散 神 聚 ; 奇开妙 结 ; 形无 形 有
中图分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02 3 (0 0 0 -10- 6 10 -7 1 2 1 )40 0 0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周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了多种哲学思想,其中更是深刻地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

庄子共有七篇,分别是《应帝王》、《淮南子》、《参同契》、《齐物论》、《知林》、《逍遥游》和《养生主》,它们组成了庄子整体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庄子七篇的逻辑结构做出详细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

一、《应帝王》《应帝王》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其内容主要是对政治的讨论。

在《应帝王》中,庄子以“问政”的形式,提出了大量有关政治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政治治理上,提出了“礼仪之道”、“务学之法”和“心术之变”等观点,深刻地揭示出政治管理的重要性。

二、《淮南子》《淮南子》是庄子中的第二篇,主要内容涉及教育、道德、人生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以德治国”的思想,认为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在此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德本”、“德行”、“德言”、“德境”等概念,深刻地阐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三、《参同契》《参同契》是庄子中的第三篇,主要是一篇关于社会建设的讨论,其中庄子提出了“国家之建立”、“社会之安排”、“公法之设立”等观点,以此来指导国家的社会建设,强调了国家的社会治理应当以法治为准则,以保障公正与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

四、《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中的第四篇,涉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讨论,其中庄子强调了“齐物论”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物质世界之上的,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齐物论”、“天人合一”、“物归其本”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

五、《知林》《知林》是庄子中的第五篇,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自然界的认识,其中庄子强调了“自然界的认识”,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自然界的认识”、“自然界的本原”、“自然界的循环变化”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六、《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六篇,从逍遥游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人生的观念,其中庄子强调了“以自然为本”,认为人生应当以自然为准则,在该篇文章中,庄子提出了“以自然为本”、“心态的调整”、“生活的发现”等观点,深刻地阐述了人生的追求与意义。

“卮言”:《庄子》的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策略

“卮言”:《庄子》的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策略

皆种也 , 不 同形相 禅 , 卒 若环 , 得 其 伦 , 以 始 莫
是 谓 天均 。天均 者 , 倪 也 。 天
理 解 仅 仅 抓 住 一 点 不 及 其 余 的 作 法 可 以 说 都 是 片
面 的 、 恰 当 的 。 事 实 上 , “ 牛 ” “ ”, 子 不 如 解 之 解 庄 对 “ 言 ”的使 用 也 是 “ 词 两 义 ”的 , 有 “ 衍 ” 卮 一 既 曼 之 义 , 有 “ 卒 若 环 ” 义 , 是 由 于 二 者 的 含 义 也 始 之 只 不 同 、 征 有 别 , 而 是 在 不 同 的 情 景 下 分 别 予 以 特 因
也 。 《 文》 司马彪 注云 :曼 衍 , 极 也 。 可 见 . ” 释 引 “ 无 ” “ 衍 ” 流 遍 与 变 化 无 常 之 意 。 正 是 在 这 一 意 义 曼 乃 上 , 们 认 为 , 以把 “ 衍 ” 做 是 庄 子 在 谋 篇 上 我 可 曼 看
型 — — 卮 的 解 释 人 手 , 酒 器 可 空 可 满 特 征 去 类 比 从 可 说 可 不 说 的 “ 心 之 言 ”; 鼓 应 先 生 今 译 为 “ 无 陈 没 有 主 观 成 见 的言 论 ” 。
陈 启 庆
( 田学 院 中文 系 , 建 莆 田 3 10 ) 莆 福 5 10
: -= =


要: 庄子对“ 卮言” 的使用具有“ 一词两义” 的特 点—— 既有“ 曼衍 ” 之义 , 也有“ 始卒若环 ” 之义 , 它们分 别指 向
《 子》 篇章结构 与文本布 局上所采用 的不同修辞策略 与编码方 式, 庄 在 因此也承载着各不相 同的修 辞功能。 关键词 :庄 子》; 言; 《 卮 修辞策略; 修辞功能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论《庄子》文本的纵向结构层次
i o d vd a n o t y, f n iu l d c mmo ii a n,o e ti n n e ti .” i i ” h a gZ ”i h ls p c a i gman y h a trz d a f ran a d u c ran c Y ” n C u i sp i o h a me nn i ,c a c e e n o i l l r i s c mp ia e o l td,me nn fl r si ,u k o b l c a gu ,a t t i i c n n wa e,u s o e n p k n,a s ei sa d h s r a .I o d,” n ”,” a g e t t t i1 h c n i oc n aw r Ya Xi ”,” ” i “ n Yi n
Xag n” ha g i s nhn al i ae , hrc r e n ct no bet eadojc v ,o a u t nadra i ”i C un ”i u t k e m gs caat zda ui ao f ujci bet e fs mp o n l n Z i b e i s f i i s vn i s i e ・
LI S n .i n U he g 1a g
(Ltr uecl g ,Sax N r l nvri , i 02, hn ) i a r l e hni oma U ie t Xa 70 6 C ia e t oe sy n 1 AbtatT ei e et t s t cueo leayw rsi o e aeo rehea he : Y n 1 g ae ,” i g (m s c:h nras e c r t fi rr ok f nm d fhe r c s ” a ”(a ug ) Xa ” i — r n hi s u r t s t t i ri n n ae , Y ” ( enn ) C un i l m dta t o t ti iw sm d ff lsm i y n h s fa rsw r g ) ” i m a g .” h agZ”c i e th 9 % e a aeo be an ,adw oe et e ee i a a e a t t ,a l d i e i g omi g te t p c l o t n h r n h a g Z ” r r si i c mpe a n mp l n ,f r n h i a ,p e c a d c a mi g” mp l n tu tr ” l y i i el g s cu e . i r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宗师之一,被广泛地传颂和研究。

《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多彩,不仅涉及到哲学观念和思想,还包括到诗文、寓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体例的相关内容。

一、《庄子》体例的特点《庄子》一书共分为三十三篇,每篇内容独立,形式独特,但又统一贯通,构成了道家思想体系的一个完整整体。

这些篇章包括了哲学论述、寓言和富有启发性的故事,呈现了一个多面向、多角度的世界观。

1. 辞藻华丽:《庄子》的语言优美,辞藻华丽,充满了文学性和诗意。

庄子在文章中常常运用比喻、典故、寓言等修辞手法,使其思想更具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2. 多样性:《庄子》不拘泥于某一种体裁或形式,而是多样性并存。

其中既有哲学论述、也有寓言故事和诗文,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感悟哲理。

3. 张弛有度:《庄子》在体例上张弛有度,既有深奥难解的哲学思考,也有通俗易懂的故事寓言,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篇章阅读。

4. 相互呼应:《庄子》的每一篇章都相互呼应,前后呼应,没有断裂感。

这种相互呼应使得整个书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体例上紧密联系,内容丰富多彩。

《庄子》的体例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风格和结构,更是一种思想上的体现和表达。

在《庄子》的体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深层内涵,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

1. 自然观:《庄子》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无不为,倡导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道。

在体例上,《庄子》运用自然的规律和现象作为寓言的载体,以启迪人们顺应自然、遵循道的哲学观念。

2. 非对立思想:《庄子》提倡非对立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无极限的,存在着变化和流动。

在体例上,《庄子》的篇章文风多样,既有辉煌华丽的辞藻,也有幽默风趣的寓言故事,体现了世界的多样性和无限变化。

3. 游戏观:《庄子》主张人生如梦幻,世事如游戏,强调心灵自由的超越和解脱。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

《庄子》体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经典之一,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瑰宝。

其体例特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语言优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下面就《庄子》的体例特点进行详细探讨。

一、多样性的体例结构《庄子》一书内容繁多,内容涉及哲学、伦理、政治、道德、自然、气节等方面,因此体例结构也颇为复杂多样。

在《庄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话篇章,又可以看到寓言篇章,还有以散文形式表现的哲学思考等,这种多样性的体例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趣味和启迪。

二、对话式的体例形式《庄子》是一部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哲学论述的作品。

在《庄子》中,经常出现辩论、争辩、对答等对话形式,以对话的形式表达思想观点。

这种对话式的体例形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思想,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三、故事、寓言式的体例呈现《庄子》中许多篇章采用了故事、寓言的形式表达作者的哲学思想。

比如《逍遥游》、《齐物论》等篇章都是以故事、寓言的形式来阐释哲学观点的,通过寓言的形式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生动地表现出来,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自然、人性的体例表达《庄子》中对自然、人性的描写多是通过寓言、象征等形式进行的,这种体例表达方式使得作者所思考的哲学问题更加具体、形象化,也更易于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五、诗化、抒情的体例形式《庄子》中不乏诗化、抒情的篇章,如《天地》、《德充符》等篇章,这些篇章通过诗意的语言、优美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哲学的启迪,这种诗化、抒情的体例形式为《庄子》增添了一种美的内涵。

六、简洁、富有哲理的体例特点《庄子》的体例特点之一是简洁、富有哲理。

作者在表达哲学思想时往往用寥寥数语,却能道尽深刻哲理。

这种简洁、富有哲理的体例特点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更快速地领会作者的思想,也更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庄子》的体例特点多样丰富,既有对话式的探讨,又有寓言、诗意的表达,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

《庄子·逍遥游》的文本逻辑与思想结构《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

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

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文本结构,笔者已撰文论述了其纵向结构层次是“言、象、意”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其横向结构体系是由内、外、杂篇组成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并说明内篇各篇及外杂篇的许多篇章在总体上都是回环结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包括内七篇在内的《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事实上,《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并不完全相同。

一、一般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篇章结构,目前仅见到王景琳、孙以昭、阮忠等先生有过一定探讨。

王氏将庄文的结构方式归纳为并列相承式、一本多茎式和链式三种:孙氏总结为论证式、归纳式和连锁式三种:阮氏从章法的角度归结为游龙式章法、故事式章法和议论式章法,但涉及的篇章都较有限。

笔者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同时参考诸贤的高论,认为《庄子》的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篇章结构,是指篇章中各自独立完整的章节、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的。

没有主次、偏正之分和相互包含、领属的关系。

在庄书中,《人间世》《山木》《让王》等全篇以及许多篇中的一些章节,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人间世》一篇,由“颜回见仲尼请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商丘大木和荆氏之木”、“支离疏”、“孔子适楚接舆作歌以讽及续曲”七则寓言组成,每则寓言自成一段,“都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各具特色,特别在寓言和寓言之间,庄子没有插入任何过渡性的文字。

七则寓言犹如七颗珍珠,在形式上并列”。

细按文意,七段文字又可分为并列的两组:前三段为第一组,分别从事君之难、奉使之难和傅太子之难的角度,阐明如何“处人”之道;后四段为第二组,分别以“散木”因“无用”免患,“大木”以“不材”自全,支离疏因残疾“终其天年”以及接舆讽世之歌等,说明如何“自处”之道。

“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

极开合变化之奇———论《庄子》行文的起收承递笔法

极开合变化之奇———论《庄子》行文的起收承递笔法

极开合变化之奇———论《庄子》行文的起收承递笔法◎方 勇内容提要 晚周诸子中,庄子尤以文辞陵轹诸子。

《庄子》全书众多篇章交互使用起收承递之笔法,或双起双收,或双起单承,或单起双承,或多种笔法递相为用,无论是文学意象、篇章结构还是“三言”的穿插错落,皆极开合变化之奇,因而引起了历代文士特别是明清学者的关注与评点。

关键词 庄子笔法 文章布局 逍遥游 秋水〔中图分类号〕I206;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7-0019-06 宋末罗勉道尝言:“《庄子》为书,虽恢 谲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运,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

”①鲁迅也说:“(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②今即结合明清学者的评点,对《庄子》行文中的起收承递笔法作一分析,以期发掘其间潜藏之意蕴。

一、双起与双收古今文士命笔之际,于文章布局皆多所考虑,对文意、文字之前后呼应亦费心潜埋。

早在先秦,庄子即已开创双起双收之笔法。

如《齐物论》篇云:“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

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

”③清初林云铭评点此段即云:“怀之与示之,相去远矣。

此段又从上段有言之意透下,见得圣人虽有言,仍不起是非之意。

看他双收‘道’、‘言’二字,应上双起,针线极密,此率然首尾也。

”④意谓得道圣人含光敛耀,以不辩为怀,而众人则喋喋不休,以争辩夸示于世,所以“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两句,显然是双收“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之笔,首尾相称,极为自然完整。

庄子行文的双起双收笔法,不仅体现在局部段落中,也排布于整篇文章的起与收上。

如《缮性》篇首以“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之“俗学”“俗思”双起全文之意,而“前幅两用古人落到俗学,后幅三用古人落到俗思,最有荡漾之趣”。

论庄子的思想结构

论庄子的思想结构

论庄子的思想结构说明‚老庄研究‛网页开通近一个月,有关的文献资料正在有计划地陆续整理。

我们首先要着力的是先秦道家的原典资料,但是古今学者的单篇研究论著,仍极多精彩之作。

这里我们推荐出前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潘雨廷先生(1925-1991)的三篇遗著。

《〈史记〃老子列传〉疏释》是潘先生的一篇考证著作,可以与网页中已有的清代汪中的《老子考异》和傅斯年先生的《〈老子五千言〉之作者及宗旨》并读。

《体老观门》是一篇专门探讨老学门径问题的短文,同时也是潘先生赞道体道的兴来之笔,十分难得。

《论庄子的思想结构》可与先生的另外二篇著作《庄子析文》、《论〈庄子〉内七篇》相参照,是潘先生对于庄子思想及史迹的概要性论述。

三文据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新世纪万有文库》版潘雨廷著《易与老庄》整理排录。

正文庄子之情况,主要本诸《史记》,其《列传》合于老子,现全录于下:庄子者,蒙人也。

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此传虽未足三百字,殊能突出庄子之形象。

今准此为基础,详加考核其生平,要在能研究其思想结构。

一、庄子出生地首当知庄子之出生地――蒙。

按蒙在今河南商丘附近。

其地在当时可能属梁(即魏),亦可能仍属宋。

《水经〃汳水》:‚汳水……又东至梁郡蒙县。

‛注:‚汳水又东经违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

‛《西征记》:‚城在汳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体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庄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他的著作《庄子》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庄子的思想独树一帜,与儒家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以非理性和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为主张,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庄子的思想深受后世思想家的推崇和研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探讨庄子的思想核心和主要观点,并总结庄子的贡献。

同时,还将探讨庄子的影响与意义以及他的当代价值。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在当代社会中面对自我的发展和处世之道。

庄子的思想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内涵,对于人类的精神成长与自我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和压力山大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庄子的思想,从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庄子思想的形成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部分内容的安排方式,在传达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探究《庄子》的体例,以下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方式:首先,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庄子的体例是什么,以及为什么选择研究庄子的体例。

我们还会说明文中的章节安排和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

接着,进入正文部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与背景。

我们会探讨庄子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些因素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和启发。

其次,我们将重点讨论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这包括他的宇宙观、人性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思考。

我们会分析他对于人生意义、自然与人的关系等问题的独到见解,并探讨其中的哲学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庄子的主要观点。

《庄子》结构艺术研究

《庄子》结构艺术研究

《庄子》结构艺术研究《庄子》是一部采用文学笔法说理的哲理散文,它以奇特、夸张的想象,恢诡、奇谲的内容,汪洋、跌宕的气势,散整错杂的句式,将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形象中,从而形成文约旨奥、恢弘飘逸的艺术魅力。

《庄》文的这种审美特质,是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不同比例的配合,都包蕴在其遣词造句的文字安排中。

要真正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应当采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式,将感性体悟与高度抽象相结合,从深入剖析其文本的结构形态入手。

文章结构的传统内涵,文论家刘勰谓之“附辞会义”,即“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

直到明清之际的八股时文风行于世,将其发展为起承转合、显隐虚实、扬抑正反等多种技巧,致使文章结构束缚了思想情感的表达。

然而,明清时期的部分学者,从文章学的角度解析《庄子》,为今天的庄学研究留出了可以拓展的空间和宝贵的资源。

现代阐释学中,文本结构又是一个具有全方位意蕴的立体概念。

从文学结构的维度看,既包括符合传统规范、要素齐全、维度单一的封闭性结构,也包括违反传统、破坏规范、基本要素残缺不全、具有多维特征的开放性结构;从显隐层面看,既有表层形式结构,又有深层隐意结构,此外还包括情节结构、语言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审美结构等多种蕴涵。

另外,从审美的角度对文本结构加以审视,它也属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积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

本文综合了结构概念的多重含义,以郭象《庄子注》的三十三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参照明清注《庄》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透过文本表面的片语支言、奇人怪事,缘象以求意,探寻《庄子》的本旨。

对于全书的结构体系,结合了战国时代私学中的解经之风,以经传结构模式来分析《庄子》内篇与外篇、杂篇中内容相关之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阐释出社会文化背景对《庄子》文本生成的潜在影响,以及《庄》文呈现出不同风貌的外在原因。

依照文章主旨位置的设定,对现存《庄子》三十三篇的单篇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出每篇文章的具体结构特色,进而揭开文本形态背后所隐含的《庄子》道学理念,以及罩在含蓄、蕴藉、跌荡、恣肆等文章风格上的神秘面纱。

论《庄子》文本的结构体系

论《庄子》文本的结构体系
师 之本 立 矣 ,措诸 治 道 也 何 难 ? 内则 为 圣 为 神 .
意 ”相结合 的形式敷衍展开形成体系 的呢?


内篇 的 整体 性和 回环 结构
外则应帝应王 ,斯道之 所 以敛于 一身 .不为有
《 庄子》 一书在 形成 和流 传过 程 中 ,先后 出现 过 古本 五十二篇 本 ( 即司马 彪 、孟 氏注 本 ) ,崔 二 十七篇 注本 ,向秀二 十六 篇本 ( 作 二十七 篇 , 一
一 一
余 .散之 天下.不为不足也 ③
其后 ,清人周金然 、近人郎擎霄都把七 篇视为
篇 ,从 义 理 方 面作 了进 一 步 的 阐发 。周 氏云 : “ 内七篇 由旷观而后 忘宾 ,忘宾而 后得 主 .得 主而 后冥 世 ,冥世而后形 真 ,形真而后见 宗 .见宗而后 化成 ,节合珠联 ,七 篇犹是一篇 。 自 氏云 : “ ”④ B 七 篇之 文 ,分之则篇 明一义 ,合之则首 尾相承 .首建
构 ”①,那么 ,其 横 向结 构 又是 如 何 以 “ 、象 、 言
内篇 始于 《 逍遥游》 ,终 以 《 帝王》者 , 应
学道之要 ,在反求诸 己,无适非乐 ;然后外观 万物 ,理无不齐 ;物齐 而 已可忘 , 己忘而养生 之主得矣 ;养生所 以善 己,应世所 以善物 ,皆 在德 以充之 ;充则 万物符 契,宗之为 师;大宗
之一。
2 1 . 1 7 0 5 l 2 1
为 内圣外王之学标其趣 也。 《 齐物论》之泯是 非,为 内圣外王之学会其通也。 《 养生主》 ,内
圣外王之 学之基也。 《 间世》 人 ,内圣外王之学
是创世 神话 中象征时空限度的宇宙数和模式数 。又 可作 为表达周期循 环的基数 。庄子把首尾 相接的内 篇文字分 为七个单元 ,也是 让形式 成为内容的神话

《庄子》的构成

《庄子》的构成

《庄子》的构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庄子》的构成角度来探讨这部经典的内容。

《庄子》一书分为三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

其中,内篇主要讨论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道,外篇则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杂篇则是一些比较零散的篇章。

内篇是《庄子》的核心部分,也是庄子思想的基石。

内篇包括了《逍遥游》、《齐物论》、《至乐》等篇章,主要探讨了人的本性和自然界的道。

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在的,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以逍遥游的形象来描述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舞动自如,不受外界的约束。

庄子还通过齐物论,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

至乐篇则讲述了人在追求内心的快乐时,应该摒弃世俗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外篇则是《庄子》中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的部分。

外篇包括了《德充符》、《大宗师》、《养生主》等篇章。

庄子在这些篇章中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了道德和仁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具备修养和道德的素养,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政府应当少干预民众的生活,让自然而然的道德准则来规范社会秩序。

杂篇则是《庄子》中一些比较零散的篇章,包括了《庚桑楚》、《秋水》、《徐无鬼》等。

这些篇章中,庄子通过寓言和故事的形式,传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庚桑楚讲述了一个庄稼人获得了长寿之术却不愿意过长寿的生活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应当顺其自然,不要追求过度的寿命。

秋水则通过描写秋水的变化,表达了庄子对人生变幻无常的理解。

徐无鬼则讲述了一个人做梦成为了一只蝴蝶,醒来后不知道自己是人还是蝴蝶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迷失与困惑。

总的来说,《庄子》的构成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人的本性、自然界的道、社会伦理和政治等多个方面。

庄子以寓言和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他强调人应当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道德和仁爱,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

论《庄子》内篇独特的篇章结构

论《庄子》内篇独特的篇章结构

论《庄子》内篇独特的篇章结构
杜薇
【期刊名称】《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庄子》一书,以言会意,因文见道。

“言”与“文”既是文字章句,亦是文理章法,二者是识“道”得“意”的关键。

《庄子》内篇,其篇章结构的独有特色,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为总分式;二为分结式;三为离合随意,聚散相依,充满戏剧性;四为篇篇呼应,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一独辟蹊径的章法是对哲理文的变革与创新,对后世文体影响深远。

【总页数】1页(P49)
【作者】杜薇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相关文献】
1.休于天均:王夫之《庄子解· 内篇》对庄子思想的解读 [J], 尚建飞
2.逍遥的三个层次--试论《庄子》内篇的结构 [J], 郭智勇
3.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兼论《养生主》篇题及内篇之逻辑[J], 王威威
4.汪洋恣肆隽妙文心--论《庄子》内篇的结构艺术 [J], 王丽梅
5.《庄子》内篇之间的结构关联 [J], 刘洪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

《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庄子·内篇》主旨以及各篇章結構的梳理(终)2009-07-08 22:09 星期三内篇一、《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優游自在,無掛無礙的境地。

本篇可分為三節:首節起筆描繪一個廣大無窮的世界,次寫“小知不如大知”,點出“小大之辨”,接著寫無功、無名、及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

第二節借“讓天下”寫去名去功,借“肩吾問連叔”一段寫至人無己的精神境界。

篇末借惠施與莊子的對話,說到用大與“無用之用”的意義。

二、《齊物論》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與物的獨特意義內容及其價值。

齊物論,包括齊、物論(即人物之論平等觀)與齊物、論(即申論萬物哦、平等觀)全篇共分七節:第一節,劈頭提示“吾喪我”的境界,“喪我”即去除“成心”(成見)、揚棄我執、打破自我中心。

接著寫“三籟”述自然的音響第二節評“百家爭鳴”—學派之間的爭論,以至眾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節,指出學派辯論、人物爭論,乃由“成心”作祟,因此產生種種主觀的是非爭執、意氣之見。

因而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

并申論事物的相對性與流變性,以及價值的相對性與流變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認識態度第四節,歸結到“道通為一”;各家各派所見,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觀給予外界的偏見。

再提出“以明”的認識方法第五節,再度申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第六節,例舉三個寓言故事,引申前義。

第一個故事“堯問舜”一段,寫自我中心之排他性與開放心靈之涵容性的不同。

第二個故事“齧缺問乎王倪”一段,提出“萬物有沒有共同的標準?”申說價值標準不定於一處,并指出人群習於“人類自我中心”之非。

第三個故事“瞿鵲子問乎於長梧”一段描述體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觀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節,例舉二則寓言“罔兩問景”一段,喻“無待”之旨,“莊周夢蝶”一段,寫“物化”之旨。

三、《養生主》篇主旨在說護養生之主—精神,提示養神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

《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

《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

《庄子》成篇结构和思辨模式的新视角《庄子》之产生,与楚文化流行两人一问一答、说大说小之大小言辩有关,此是考察《庄子》何以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学高峰的新切入点。

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卷第二十四第486则《大小言作》云:“晋梁间多戏为大小言诗赋,郭茂倩《杂体诗集》谓此体祖宋玉;而许彦周谓乐府记大小言作,不书始于宋玉。

岂误也?仆谓此体其源流出于《庄》《列》鲲鹏、蟭螟之说,非始宋玉也。

《礼记》曰:‘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加。

’屈原《远游》曰:‘其小无内,其大无限。

’”王楙认为大小言之作,《庄子》《列子》已经涉及,且早于宋玉,其说无误,但作为一问一答之文体却显然出现得更早。

本文拟以此切入,来认识《庄子》各篇思辨深度和广度由低至高之拓展。

考索问答之体,须分学派而论,譬如汤问伊尹、周武王问王子旦、武王问太公、成王问尹逸、吴王问孙武,还有马王堆帛书《二三子问》《缪和》,以及楚国文士宋玉等人的作品等,皆属于问答体。

无论属于九流十家之儒家或黄老道家,强势一方纯然以智者说教口吻来言说,而聆听言说一方则不持怀疑态度,也缺乏批判精神,甚至到被震慑的地步,如《庄子·庚桑楚》篇所云“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远未形成对等、平等的讨论或论难;不过是一边倒的言论输出,无非借听者以达成宣说、传达某种观念和思想之目的。

因此,听者不过是假借方便之道具设施耳。

故此,上述“《庄》《列》鲲鹏、蟭螟之说”,则似应另当别论。

关于问答体,文字大致上与《论语》“孔门师弟子之言”相近似,故亦可谓之宣教体。

“子曰”自然居于主导地位。

作为老师,孔子道貌俨然,循循善诱,在其门人弟子那里,绝无相匹敌之论难对手;而亚圣孟子答梁惠王问等篇,气势如长江大河,其论说大多不容置疑,也与之大体类似。

因此,在相互诘难之间,要充满挑战、怀疑之张力,真正形成“论”之场域,似有难以逾越之障碍,此庶几与民族性格相关联。

问答之体充斥于《庄子》各篇,其中有些篇章代言作者之答词,则在知识、见解上绝对凌驾于询问者之上;而唯有庄周、惠施之交锋以及孟轲、告子之驳难(4),方呈现为论辩两方旗鼓相当之态势。

《庄子》语言风格、结构及表现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庄子》语言风格、结构及表现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庄子》语言风格、结构及表现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对这一文体产生影响的,除了诗经、楚辞,还有战国纵横驰骋之文和先秦诸子百家作品。

《庄子》在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对汉赋艺术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 汉赋; 写作艺术;王国维先生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赋作为一代之文学,承续《诗经》,仿拟《楚辞》,并广采先秦百家之长。

而在诸子散文中,又以《庄子》的影响尤为深远,学界已对其思想内容有了深度挖掘,但对其艺术风格未曾专门研究。

基于此,笔者拟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分析基础,尝试探讨《庄子》在语言风格、结构特征和表现手法三方面对汉赋艺术的影响,以求较为全面的论述。

一、语言风格汉赋的语言风格中最为显着的特征是行文中常堆砌华丽的词藻,惯用生僻的字眼以及大量使用整齐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恰如刘勰所言: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赋中的骚体赋是由楚辞演化而来的。

而汉赋中更为盛行的散体赋的语言风格却不尽于此,韵散结合之下,散文的意味要重一些。

《庄子》的影响,使汉赋的语言风格添了几分磅礴气势而又挥洒自如。

诚然,《庄子》的语言一向被称作如、恣意,但它亦有恢宏壮阔的一面,汉代辞赋家们便在此处加以继承、发扬,被捕捉到取法于此的痕迹。

在《齐物论》中有一段词句是这样描写风的: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

再看汉赋大家枚乘的代表作《七发》中有一段词句是这样描写在广陵曲江观涛之景的:观其所驾轶者,所擢拔者,所扬汩者,所温汾者,所涤汔者,虽有心略辞给,固未能缕形其所由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篇章结构方式作者:刘生良来源:《江汉论坛》2015年第01期摘要:通过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可以看出,其一般结构方式有并列式、连锁式、层进式、承接式、总分式(包括先总后分式、先分后总式等)等几种类型:同时其复合结构方式大致有多重组合、多种相兼等几种形式。

关键词:《庄子》;篇章结构;一般结构方式;复合结构方式中图分类号:1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5)01-0073-07关于《庄子》的文本结构,笔者已撰文论述了其纵向结构层次是“言、象、意”层层深入的“召唤结构”,其横向结构体系是由内、外、杂篇组成首尾圆合、三重回环的回旋结构体系,并说明内篇各篇及外杂篇的许多篇章在总体上都是回环结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包括内七篇在内的《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都是千篇一律的统一模式。

事实上,《庄子》各篇的内部结构灵活多变,并不完全相同。

一、一般结构方式关于《庄子》的篇章结构,目前仅见到王景琳、孙以昭、阮忠等先生有过一定探讨。

王氏将庄文的结构方式归纳为并列相承式、一本多茎式和链式三种:孙氏总结为论证式、归纳式和连锁式三种:阮氏从章法的角度归结为游龙式章法、故事式章法和议论式章法,但涉及的篇章都较有限。

笔者对《庄子》三十三篇进行了逐一分析和全面考察.同时参考诸贤的高论,认为《庄子》的一般结构有以下几种类型:1.并列式并列式篇章结构,是指篇章中各自独立完整的章节、层次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平等、并列、相关或相对的。

没有主次、偏正之分和相互包含、领属的关系。

在庄书中,《人间世》《山木》《让王》等全篇以及许多篇中的一些章节,都属于这种结构方式。

《人间世》一篇,由“颜回见仲尼请行”、“叶公子高将使于齐问于仲尼”、“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匠石之齐见栎社树”、“商丘大木和荆氏之木”、“支离疏”、“孔子适楚接舆作歌以讽及续曲”七则寓言组成,每则寓言自成一段,“都具有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所使用的描写手法也各具特色,特别在寓言和寓言之间,庄子没有插入任何过渡性的文字。

七则寓言犹如七颗珍珠,在形式上并列”。

细按文意,七段文字又可分为并列的两组:前三段为第一组,分别从事君之难、奉使之难和傅太子之难的角度,阐明如何“处人”之道;后四段为第二组,分别以“散木”因“无用”免患,“大木”以“不材”自全,支离疏因残疾“终其天年”以及接舆讽世之歌等,说明如何“自处”之道。

“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

其要旨,乃是阐述无为无用无己的处世之道,所谓“心斋”、“游心”、“顺物”、“无用”、“不材”、“支离形德”、“无用之用”,“总不外《逍遥游》‘无己’妙义”。

可见全文两组七段并列的文字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表现同一主题的。

需要说明的是,篇末“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一小节尤其是末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应是对接舆之歌的引申发挥,既总结此则寓言,又总结“自处”之道,又呼应开头,似乎还有总结全文之意,真可谓一石三鸟。

《逍遥游》末段、《齐物论》末句亦有类似的意义和作用,可见庄文结尾常用此法。

那么我们是将其归之于最后一则寓言或相关部分呢?还是与上文割裂开来作为全文的结论部分呢?像这种情况,我们以为当以归之该则寓言为宜。

最多只能作为该部分的结论,显然不宜单列为全文的结论。

有人误以为《人间世》此小节乃全文结论,认为此篇为先分后总的归纳式结构,似乎是未明庄文结尾往往一箭双雕或一语多用之奥妙所致。

关于庄文结尾之妙,详见拙文《论(庄子)的结构艺术》的有关论述。

显而易见,《人间世》的篇章结构是由平行的两组大并列、七段小并列所组成的并列式结构。

无独有偶,与《人间世》内外对应的《山木》一篇,不仅承《人间世》之旨加以申发,而且结构亦与之相类似。

此篇由九则寓言组成:“庄子行于山中”一则,先言山木以不材致福,忽又转出家雁以不材见杀一喻,说明不材、无用有时亦不足以免患,于是认为应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为好:接着又忽然一转,以为这样“似之而非”,仍“未免乎累”,只有乘道浮游,与时俱化,物我两忘,才能全身免患。

“市南宜僚见鲁侯”一则,说明鲁侯“不免于患”的原因,在于有国、有人、有己,只有“去国捐俗”、“虚己游世”,才能免患无害。

“北宫奢赋敛为钟”一则,说明纯任自然、勿求人为,事情反倒能迅速办成。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一则,写大公任以海燕柔弱无能而“行列不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等开导孔子,阐明“去功与名”、“削迹捐势”,方可免患无灾。

“孔子问子桑户”一则,写子桑户以“林回弃千金之璧,而负赤子趋”,“形莫若缘,情莫若率”晓谕孔子,阐明与人交往,必须去掉虚文繁礼,任其自然天性的道理。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通过魏王与庄周的问对,说明人处“昏上乱相之间”,若要避免重蹈比干覆辙,就不能不泯绝一切奢望,曳尾于涂中。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又通过孔子困而自怡的故事,说明游世者不可厌恶困穷,也不必希求利达,而应顺时安分,做到“人与天一”。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用连锁、层进的笔法,写庄周看见蝉得美荫而螳螂在后,螳螂执翳而异鹊在后,异鹊贪利而庄周在后,庄周执弹而虞人逐谇在后,这和《国策》庄辛以蜻蛉、黄雀等说楚襄王一样,说明世间危机遍伏,辗转相生,从而警示世人:若见利忘身,必遭祸殃;而虚己忘利,方为处世良方。

“阳子之宋”一则,通过阳子所见逆旅主人贵丑妾而贱美妾的故事,阐明去矜虚己,“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的处世之道。

九则寓言,基本上不存在相连相应或层层递进的关系,都是平行、并列的,然而又都围绕着阐发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而详细展开,“其要只在虚己顺时而去其自贤之心”,“可以补内篇《人间世》所未备”。

由此看来,《山木》篇也是典型的并列式结构。

还有,杂篇《让王》写了近二十个圣贤高士让王、拒粟、却聘、安贫、死节的故事,都是并列关系;把它们以类相次,似可归为重生轻物者、安贫乐道者、随遇而安者、高尚其行者四组,这四组之间也是并列关系,所以全文应为并列式结构。

外篇《知北游》,杂篇《徐无鬼》《盗跖》亦属此类结构。

《列御寇》一篇,盖随手缀叙之文,杂纂凑合成篇,内容驳杂,结构亦较松散,但各章皆平列并行,大致也可归入此类。

另外就章节而言,像《逍遥游》《养生主》《大宗师》《在宥》《至乐》《达生》《外物》《德充符》等总分式结构的分论部分都是并列式结构,不胜枚举。

2.连锁式所谓连锁式,是指《庄子》一些篇章的章节、层次之间环环相衔、蝉联而下的一种结构方式。

王景琳先生把这种方式称为“链式”,并以《逍遥游》首段为例,对其由“鲲”到“鹏”,由“鹏”到“南冥”等,又由“蜩与学鸠”到“小知”。

由“小知不及大知”到“小年不及大年”等环环相衔、丝丝入扣、蝉联而下的特点作了精彩论析。

这里我们再以《齐物论》等篇为例加以说明。

《齐物论》是庄子论述其相对主义认识论的一篇长文,叙议交互,包举颇富,但始终具有连锁回环的结构特点。

首章以南郭子綦“丧我”发端。

为“齐物论”立竿见影,已逗出妙义;又借子游问答揭出“人籁”、“地籁”、“天籁”,尤极力铺陈“地籁”,暗影物论之不齐。

次章承“地籁”之不齐对人情之不齐进行描绘,由“大知”到“小知”.由“大言”到“小言”,由“寐”到“觉”,由“小恐”到“大恐”,层层透发,连贯而下。

三章“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承上人情之不齐引出“真宰”,与“天籁”互相勘合,飘宕而下,落到形骸、私情之不齐上。

至四章乃点明是非出于“成心”(主观偏见),将物论一齐推倒,收上启下,语重心长。

五章“夫言非吹也”一句,遥接首章“吹万”而转出“言”字,又近承上章之“成心”,说明“言”非“天籁”而发自“成心”,如彩虹跨波,幻出双桥,游丝结絮,粘成一片,绝妙文心,纯是化境;接着由“言”导出儒墨之是非。

又以是非之不可辨,导出圣人“照之于天”,进而要人超出是非之上,掌握“道枢”,“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以上所述,皆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尤其是此章“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联珠、回环语,简直成了连环套,波连波,浪赶浪,无限风光。

六章紧接上文泯灭是非、彼此之意,由“以指喻指之非指”云云引出“以马喻马之非马”,进而引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谲喻;“可乎可”以下乃是诠释所以“一指”、“一马”之理,由“可”到“不可”,由“然”到“不然”,由“分”到“成”,由“成”到“毁”,由“达者知通为一”,到愚者之所谓“朝三”,由“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最后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两行”收住此章,并回应上文一再提出的“莫若以明”和本章开头的“指”、“马”之喻。

这又是小连环组成大连环,大连环套小连环。

而“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物无不可”;“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诸语,蝉联、回环,环环相因相应。

七章由“古之人”引出昭文、师旷、惠施三人,承五章中“道隐于小成”之旨意加以申发,而又以“以明”作结,与五、六章结尾呼应。

八章又承五章、六章“物谓之而然”,七章“未始有物”、“未始有封”而来,引出一连串珠妙语:“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缥缈玄窅,令人难窥际涯:接着顺势推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全文宗旨,如醍醐灌顶,使人恍然大悟。

以下九、十、十一三章,连用“尧问于舜”、“齧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三则寓言,分别以“十日并出,万物皆照”;居处食色,物各为是;生死梦觉,不必执一等巧比曲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述上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篇旨,发表了不少高论。

此三章是对同一意旨的反复深入阐发,与《逍遥游》末三章各申一意不同,因而此三章之间不是并列或承接的关系,而是连锁、回旋的关系。

第十二章旨在归纳收束前面三申文意,又发出“和以天倪”、“忘年忘义”的妙论。

自九章以下,“其用笔忽纵忽擒,忽起忽落,节节凌空,层层放活”,“如珠走盘,如水泻瓶,如砖抛地,乃为发挥尽致也”。

最后两章,借罔两之问,暗射题巅,又引出庄周之梦,现身说法,从而关锁全篇。

尤其末句“物化”一语,既结“梦蝶”之寓言,又申“齐物”之指归.更照应开头“丧我”之语意,与之巧妙关合,使全文首尾相连,思绪贯串,回环往复,浑化无迹。

难怪有人赞叹:“仙乎仙乎,非庄生无此妙境也!”由此可见,庄子此篇虽千头万绪,波澜起伏,然一线贯穿,一脉逶迤,确是环环相衔、丝丝入扣,“层层相生,段段回顾”,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连锁式结构。

关于《齐物论》的篇章结构,清人屈复还有一段绝妙之论:“通篇大势,前半顺提,中间总锁,后半倒应,千变万化,一线穿来,如常山之蛇,击首尾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