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α-淀粉酶的研究和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α-淀粉酶的研究和应用

16120901 20092348 王德美

摘要:α-淀粉酶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能水解淀粉产生糊精、麦芽糖、低聚糖和葡萄糖等,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酶制剂之一。α-淀粉酶在现代淀粉糖浆、焙烤制品、啤酒酿制及生料酒精等行业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现代制糖工业与发酵工业的发展及其对真菌α-淀粉酶的使用需求,使得真菌α-淀粉酶在现代工业酶制剂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真菌α-淀粉酶的研究和利用,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调整我国酶制剂工业结构和带动相关食品或发酵行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真菌α-淀粉酶,可发酵性糖,固态发酵,冷冻沉析,食品应用

1.真菌α-淀粉酶的结构及其催化机制

1.1真菌α-淀粉酶的结构

与大多数α-淀粉酶类似,真菌α-淀粉酶通常含有三个结构域,分别称为A、B和C。结构域A为酶的催化反应中心区域,其典型结构为(a/b)8TIM-桶状结构,结构域B和结构域C基本上位于结构域A得到对立两端【1】。其中,Ca2+的保守结合位点位于结构域A和结构域B之间的表面区域,而大多数情况下Ca2+的存在对于α-淀粉酶家族保持其酶活力和稳定性是必须的。结构域B位于TIM-桶状结构域的第三个β-折叠和第三个α-螺旋之间,该区域富含不规则的β-片层结构,在不同的淀粉酶中的大小和结构差异较大,被认为与α-淀粉酶的第五特异性有关。同时,通过定点突变或随机突变结果表明,该部位在淀粉酶中核能相对比较脆弱,与α-淀粉酶的总体稳定性关联密切,其中部分氨基酸的改变对酶的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影响较为显著。结构域C形成α-淀粉酶蛋白质羧基端,并含有α-淀粉酶家族所特有的希腊钥匙β-sandwich结构,通常认为其通过将结构域A的疏水区域与溶剂相隔离以稳定催化区域或TIM桶状结构【2】。

1.2真菌α-淀粉酶的催化机制

通过X-射线晶体结构、化学修饰和定点突变等手段,表明Asp206、Glu230和Asp2973个氨基酸可能是α-淀粉酶、家族的核心催化位点【3】。在α-淀粉酶的催化过程中,酶首先固定住异头物(α-构象),然后通过双替换反应进行催化。在第一个替换过程中,酶的酸性基团(Glu230)使糖苷中的氧原子质子化,并使碳和氧的链接键断裂,形成一种鎓盐转换状态,继而在第二个替换过程中由蛋白的亲质子酸性基团对糖的异头物中心进行攻击,形成β-糖基和酶复合的一种临时状态,继而底物的糖基配基离开活性位点。

2.真菌α-淀粉酶的分类

在目前已报道的文献中,各种真菌来源的α-淀粉酶可以粗略的按酶学性质或作用条件将真菌α-淀粉酶分为3种类型:

2.1中性真菌α-淀粉酶

与细菌α-淀粉酶不同,真菌α-淀粉酶的来源相对较少,大多数真菌α-淀粉酶的作用温度和pH都比较温和,如最适作用pH在5.0~5.5之间,最适作用温度为50~55℃左右,当温度超过60℃酶开始失活。目前商品化生产最多、应用也最为广泛的来源于米曲霉(变种)的α-淀粉酶即属于这一酶种。

2.2耐热或耐酸性真菌α-淀粉酶

此类酶在pH2.5~4.5之间,作用温度在超过60℃时仍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中性真菌α-淀粉酶相比,具有耐热或耐酸性真菌α-淀粉酶可以简化液化、糖化过程,减少制糖等淀粉深加工过程中染菌几率并降低相应生产成本【4】。这部分酶种目前工业上已经开始生产使用,且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2.3具有生淀粉酶活力的真菌α-淀粉酶

该酶除具有水解可溶性淀粉或其他糊化淀粉能力外,还具有生淀粉水解能力,在生料酒精行业的同步糖化发酵(SSF)中,与糖化酶配合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淀粉的利用速率和效率,并有效提高酒精产率【5】。

3.产淀粉酶的真菌的分离筛选及初步鉴定

生淀粉酶能将未经蒸煮糊化的生淀粉直接转化成葡萄糖等可发酵性糖供微生物生

长与代谢,其比传统的高温蒸煮糖化节约25%~30%的能耗。因此,在生料酒精发酵、酿酒、酿造调味品以及饲料蛋白生产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据有关资料报道【6】,很多微生物诸如黑曲霉、根霉等真菌具有直接降解生淀粉的能力,生料发酵具有可行性,其关键是选育出生淀粉分解能力强的菌株。朱文优等人醋曲、大曲及酿造厂附近土壤样品中,筛选出Y14、Y15、Y19、Y18和Y22等5株具有较强生淀粉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

富集培养基为玉米淀粉40g,麸皮10g,酵母膏3g,K2HPO41g,MgSO4•7H2O 0.5g,KCl 0.5g,FeSO4•7H2O 0.01g,氯霉素0.005g,pH5.5~6.0,定容1L后灭菌。分离培养基为玉米淀粉20g,NaNO33g,K2HPO41g,MgSO4•7H2O 0.5g,KCl 0.5g,FeSO4•7H2O 0.01g,琼脂粉13g,氯霉素0.005g,定容1L中,pH5.5~6.0。制备时,将除玉米淀粉以外的成分于121℃灭菌30min,冷却到45℃,红薯淀粉用甲醛熏蒸2h灭菌,再经105℃干热2h,最后两者混合。

初选培养基为玉米淀粉15g,酵母膏1.5g,K2HPO41.0g,NaNO31.5g,MgSO4•7H2O 0.5g,KCl 0.5g,FeSO4•7H2O 0.01g,琼脂粉13g,定容1L中,pH5.5~6.0。制备时,将除玉米淀粉以外的成分于灭菌,冷却到45℃,玉米淀粉用甲醛熏蒸2h灭菌,再经105℃干热2h,最后两者混合。复选培养基为麸皮12.5g,水为12.5mL,装于300mL三角瓶中灭菌进行粗酶制备时向复选培养基中接入3~4环菌株,然后置于3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培养期间每隔24h翻动一次。

经初步鉴定,这5株有较强生淀粉分解能力的菌株,分解能力分别为31.87%、30.04%、29.15%、23.98%和23.6%。菌株Y14和Y18为米曲霉,菌株Y15为少根根霉,菌株Y19和Y22为黑曲霉。上述5株真菌作为出发菌株,通过诱变育种和混株发酵研究,以期获得可工业化应用的复合生料糖化曲【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