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工程学_郭伏_教学课件5祥解
合集下载
人因工程课件第05章PPT课件
hei
s a s t u d e nt
第6页/共34页
5.2 记忆和学习
➢长时记忆
记忆发展的最高阶段,保持时间在一分 钟以上,数日、数月、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的记忆。
特点:
1。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加以复述而来
2。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它的信息是以有组织的状 态被贮存起来的。
3。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形式:回忆和再认
干扰 是产生遗忘的重要原因
➢前摄干扰(也称前摄抑制),即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
和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
➢倒摄干扰(也称倒摄抑制),即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
和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
第12页/共34页
5.2 记忆和学习
小实验
知道 基本 支援 公共
活动 建设 最后 贫困
招聘 数据 热情 至少
高校 上网 主动 安排
第27页/共34页
5.4.3 注意的基本要素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又叫注意的持久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
的长短.
➢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 (1)积极的思维和紧张程度 (2)注意对象的特点 (3)保持良好的主观状态
第28页/共34页
5.4.3 注意的基本要素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或对
第15页/共34页
5.3 思维、推理与决策
5.3.1 思维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 • 间接性,是指人在思维中能根据已知的因素,通过媒介而达到对未知因素的认识。 • 概括性,是指思维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性或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第16页/共34页
5.3.1 思维
• 思维的加工方式
人因工程学郭伏教学课件
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是指由共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的人与其所 操纵的机器以及他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也可以简称为 人一机系统。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 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 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第二节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二)观测法
观测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 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不影响事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因此能避免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可
以保证研究的自然性和真实性。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 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 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因工程学概述
第一节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第二节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
第一节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一、学科命名
美国:人的因素工程学或人类工程学 西欧:人类工效学 日本:人间工学。
业务流程再造、生产与服务过程优化、组织结构与部门界面管理、管理运作模式、决策 行为模式、参与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网络、模拟企业、程序与标准、沟通方式、人事制度、激励机制、人员选拔与培训、 安全管理、技术创新、CI策划等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5)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有几十所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 开展了人因工程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许多大学在应用性学科 开设了有关人因工程学方面的课程。
为了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人因工程学把人的 工作优化问题作为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标志是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 人能高效、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和生活。
第二节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二、主要研究方法
(二)观测法
观测法是研究者通过观察、测定和记录自然情境下发生的现象来 认识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不影响事件的情况下进行的, 观测者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因此能避免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可
以保证研究的自然性和真实性。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系统地改 变一定变量因素,以引起研究对象相应变化来进行因果推论和变化预 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因工程学概述
第一节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第二节 人因工程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人因工程学的相关学科
第一节 人因工程学的命名及定义
一、学科命名
美国:人的因素工程学或人类工程学 西欧:人类工效学 日本:人间工学。
业务流程再造、生产与服务过程优化、组织结构与部门界面管理、管理运作模式、决策 行为模式、参与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企业网络、模拟企业、程序与标准、沟通方式、人事制度、激励机制、人员选拔与培训、 安全管理、技术创新、CI策划等
第四节 人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5)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已有几十所高等学校和研究单位 开展了人因工程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许多大学在应用性学科 开设了有关人因工程学方面的课程。
第4章 人因工程 PPT课件
目前,该学科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名称。 美国:称为人类工程学或人因工程学; 西欧:称为工效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
中国:人机工程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 学、工程心理学、人的因素等。近几年使用人因工程学和 人类工效学命名的较多。
2
第4章 人因工程
工业工程导论
4.1 人因工程概述
伐木
人因工程
舒适温度/℃ 18~24 18~23 17~22 15~21 14~20
不同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指标
7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微气候环境
空气气温对人的影响
美国兵工厂调研结果
温度
事故率
温度
事故率
17-22.5 ℃ 11.4 ℃ 25.3 ℃
100%(基准)
女性 130% 女性 108%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4.1 人因工程概述 4.2 人体测量 4.3 作业环境设计 4.4 作业空间设计 4.5 人机系统设计 4.6 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人因工程 1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4.1 人因工程概述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研究人一机 一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 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分支之一。
增加或减少点光源的光强度、改变受照物体与光源的距离、 调整光源与受照体之间的夹角,均是改善受照物体表面照 度的有效途径。
14
工业工程导论
照明环境
照度与疲劳
第4章 人因工程
看书疲劳和照度 : 不同照度下,看书 后眼睛疲劳程度可 以通过眨眼次数的 变化来说明。
中国:人机工程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 学、工程心理学、人的因素等。近几年使用人因工程学和 人类工效学命名的较多。
2
第4章 人因工程
工业工程导论
4.1 人因工程概述
伐木
人因工程
舒适温度/℃ 18~24 18~23 17~22 15~21 14~20
不同劳动条件下的舒适温度指标
7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微气候环境
空气气温对人的影响
美国兵工厂调研结果
温度
事故率
温度
事故率
17-22.5 ℃ 11.4 ℃ 25.3 ℃
100%(基准)
女性 130% 女性 108%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4.1 人因工程概述 4.2 人体测量 4.3 作业环境设计 4.4 作业空间设计 4.5 人机系统设计 4.6 劳动安全与事故预防
人因工程 1
工业工程导论
第4章 人因工程
人因工程
4.1 人因工程概述
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是研究人一机 一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 一门边缘性应用学科,是工业工程的经典分支之一。
增加或减少点光源的光强度、改变受照物体与光源的距离、 调整光源与受照体之间的夹角,均是改善受照物体表面照 度的有效途径。
14
工业工程导论
照明环境
照度与疲劳
第4章 人因工程
看书疲劳和照度 : 不同照度下,看书 后眼睛疲劳程度可 以通过眨眼次数的 变化来说明。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人因工程学》PPT课件)
S M R C W E
式中: M——代谢产热量; C——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周围 环境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 R——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外环 境吸收辐射热为正值,散出辐射热为负值; E——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热量,均为负值; W——人体对外做功所消耗的热量,均为负值;
p Lp 20 lg( p0 )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二)声音的物理度量
2.声强与声强级
传播着的声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声波传播方
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称为声强,以I表示,单
位为W/ m2。
声强级LI等于某一频率的声强与基准声强的比值
的常用对数乘以10,其表达式为:
LI
10 lg( I ) I0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三)微气候的综合评价指标 1.有效温度 2.三球温度指数WBGT 3.卡他度 4.不适指数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三)微气候的综合评价指标 1.有效温度 有效温度(ET)也称实效温度或感觉温度,它是将气温、
湿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对人的综合作用而使人所产生 的主观温热感觉只用温度这一个参数加以量度。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 的环境因素(一)
第一节 微气候 第二节 振动和噪声
第一节 微气候 一、微气候若干条件及相互关系 二、微气候条件的感受与评价 三、微气候条件的改善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第一节 微气候 一、微气候若干条件及相互关系
(一)气温 (二)湿度 (三)气流速度 (四)热辐射
(三)人对声音的主观度量 4.计权声级 为使噪声测量结果与人对噪声的主观感觉量一致,
式中: M——代谢产热量; C——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对流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周围 环境吸热为正值,散热为负值; R——人体与周围环境通过辐射交换的热量,人体从外环 境吸收辐射热为正值,散出辐射热为负值; E——人体通过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散热量,均为负值; W——人体对外做功所消耗的热量,均为负值;
p Lp 20 lg( p0 )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二)声音的物理度量
2.声强与声强级
传播着的声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与声波传播方
向垂直的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称为声强,以I表示,单
位为W/ m2。
声强级LI等于某一频率的声强与基准声强的比值
的常用对数乘以10,其表达式为:
LI
10 lg( I ) I0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三)微气候的综合评价指标 1.有效温度 2.三球温度指数WBGT 3.卡他度 4.不适指数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三)微气候的综合评价指标 1.有效温度 有效温度(ET)也称实效温度或感觉温度,它是将气温、
湿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对人的综合作用而使人所产生 的主观温热感觉只用温度这一个参数加以量度。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 的环境因素(一)
第一节 微气候 第二节 振动和噪声
第一节 微气候 一、微气候若干条件及相互关系 二、微气候条件的感受与评价 三、微气候条件的改善
第四章 人因系统中的环境因素(一)
第一节 微气候 一、微气候若干条件及相互关系
(一)气温 (二)湿度 (三)气流速度 (四)热辐射
(三)人对声音的主观度量 4.计权声级 为使噪声测量结果与人对噪声的主观感觉量一致,
人因工程学_郭伏_教学课件5祥解
色彩明度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同一色调有不同的明度,如红色有深红、红、浅红,蓝 色有深蓝、蓝、浅蓝等,有深浅之分,这就是明度的不同。
不同色调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会使色彩明度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原有的色相。如红色在光照强度逐渐增强的光线照 射下,将由红色变为橙色—黄色—白色。而在逐渐减弱的光 线下,将由红色变成暗红—黑色。
第五章 色 彩 环 境
前言
▪ 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 是生存的手段,还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
▪ 生产生活中的环境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操作者保持感 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对于生产中的 机器、实体设备、各类工具和操作对象的恰当的色彩设 计则能使之外观美化,让操作者心情舒畅、愉快,视觉 良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颜色混合的成分、次数越多,被吸收的光线就越多, 明度和纯度就会更低,颜色越灰越暗,直至接近重浊的黑 灰色。
第二节 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
▪混色定律
(1)补色律:当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产生白色 或灰色的颜色时,就称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如,红 与青;蓝色与黄色;绿色与紫色(见图5-1)
(2)居间律: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产生介于这两种 颜色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色与黄色混合可得到橙色。 中间色的色彩取决于两者的比例,若红与绿混合,按混 合的比例不同,可以得到橙、黄、黄绿等各种颜色。
日本人以这样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门塞尔的十 色相,二十色相配合的。门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 紫五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二 十四色便也归为十类。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明度(Value)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同一色调有不同的明度,如红色有深红、红、浅红,蓝 色有深蓝、蓝、浅蓝等,有深浅之分,这就是明度的不同。
不同色调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会使色彩明度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原有的色相。如红色在光照强度逐渐增强的光线照 射下,将由红色变为橙色—黄色—白色。而在逐渐减弱的光 线下,将由红色变成暗红—黑色。
第五章 色 彩 环 境
前言
▪ 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 是生存的手段,还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
▪ 生产生活中的环境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操作者保持感 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对于生产中的 机器、实体设备、各类工具和操作对象的恰当的色彩设 计则能使之外观美化,让操作者心情舒畅、愉快,视觉 良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颜色混合的成分、次数越多,被吸收的光线就越多, 明度和纯度就会更低,颜色越灰越暗,直至接近重浊的黑 灰色。
第二节 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
▪混色定律
(1)补色律:当两种色光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产生白色 或灰色的颜色时,就称这两种颜色为互补色 ,如,红 与青;蓝色与黄色;绿色与紫色(见图5-1)
(2)居间律:两个非互补的颜色混合产生介于这两种 颜色之间的中间色。例如,红色与黄色混合可得到橙色。 中间色的色彩取决于两者的比例,若红与绿混合,按混 合的比例不同,可以得到橙、黄、黄绿等各种颜色。
日本人以这样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门塞尔的十 色相,二十色相配合的。门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 紫五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二 十四色便也归为十类。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明度(Value)
人因工程学ppt课件
早期 ——使人适应已有 的机器
• 泰勒、吉尔布雷斯:动作与 时间研究
• 一战期间,美军培训选拔人 员来操纵飞机、潜艇等现代 化设备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形成 ——机宜人
• 二战中,操纵错误导致事故大大增加, 意识到只有人机关系的研 究由“人适机”转入“机宜人”的新 阶段。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快速发展 ——人、机、环境系统
• 计算机的人机界面、 • 横向发展:出现种种以不
宇航系统的设计, 拓宽了人因学的研
同行业问题为内容的人因 学,如航空人因学、VDT (视觉显示终端)人因学、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 1949年,英国首先成立了工效学研究 学会。
• 同年,查帕尼斯等,第一本关于人因 的书《应用实验心理学——工程设计 中人的因素》。
• 1957年麦克考米克的《人类工程学》 出版,被许多国家的大学作为课本。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其它命名
• 美国:人因学(human factors)或人 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工 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 欧洲:工效学(ergonomics) • 前苏联:工程心理学 • 日本:人间工学 • 人体工程学;人机工程学;人类工效
人因工程学郭伏教学课件ppt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二、感觉系统
(二)听觉 听觉系统主要包括耳、传导神
经与大脑皮层听区等三个部分。听 觉器官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 部分,如图2-5所示。
图2-2 突触的电子显微镜模式图
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突触小体贮存着神经递质。当神经冲动传到 轴突末梢时,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就透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 隙中,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从而在去极化的这个神经元中引发
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由此产生的神经冲动继续向前传导。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第二节 肌肉、骨骼与供能系统
一、 肌肉组织及其工作特征
肌肉是人体四种组织中数量最多的组织。人做任何动作,都要依 靠肌肉的收缩与舒展。
肌肉收缩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等形式。前两种收缩 是实现人体各种运动所必需的,它们是动力性的,总称为动力性收缩。 等长收缩则是静力性收缩。 (1)向心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 拉着骨杠杆作向心运动,故称向心收缩。 (2)离心收缩。当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被拉长。 (3)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但长度保持不变时的收缩形式称为等 长收缩。
本章内容
神经系统与感觉系统 肌肉、骨骼与供能系统 呼吸、消化和循环系统 脑力劳动与神经紧张型作业的生理变化特点 人的心理因素
人因工程PPT课件
现代工业工程
——人因工程学
.
1
一、概述
.
2
1.1、人因工程定义
❖ 人因工程学又称为:工效学、人机工程学、 人类工效学、人体工学
❖ 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三者之 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最佳匹配,是一门实 践性、综合性、交叉的边缘学科
.
3
1.1、人因工程定义
两个目标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满足人们的价值需求
.
29
3.2 作业疲劳
四. 疲劳的类型
1. 生理疲劳 (1)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
.
体力疲劳 脑力疲劳 技术性疲劳
局部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 姿势疲劳 缺氧疲劳 病理疲劳
30
3.2 作业疲劳
2.心理疲劳 劳动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过于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使
锻炼:可以巩固动力定型,使动作敏捷、准确、协调、肺 活量增加,使所从事的作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性。
熟练效应:反.复从事某项活动,形成一种全身性的适应性变27 化,使机体协调、不易产生疲劳,达到提高作业能力的效果 。
3.2 作业疲劳
一. 作业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 有时伴随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b.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c.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 交能力
❖ 3.动机
指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 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 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 4.情绪
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 的行为反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 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
——人因工程学
.
1
一、概述
.
2
1.1、人因工程定义
❖ 人因工程学又称为:工效学、人机工程学、 人类工效学、人体工学
❖ 人因工程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三者之 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最佳匹配,是一门实 践性、综合性、交叉的边缘学科
.
3
1.1、人因工程定义
两个目标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满足人们的价值需求
.
29
3.2 作业疲劳
四. 疲劳的类型
1. 生理疲劳 (1)根据产生疲劳的部位分类
(2)根据引起疲劳的原因和状态分类
.
体力疲劳 脑力疲劳 技术性疲劳
局部性疲劳 全身性疲劳
急性疲劳 慢性疲劳 姿势疲劳 缺氧疲劳 病理疲劳
30
3.2 作业疲劳
2.心理疲劳 劳动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过于紧张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使
锻炼:可以巩固动力定型,使动作敏捷、准确、协调、肺 活量增加,使所从事的作业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持久性。
熟练效应:反.复从事某项活动,形成一种全身性的适应性变27 化,使机体协调、不易产生疲劳,达到提高作业能力的效果 。
3.2 作业疲劳
一. 作业疲劳
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的作业机能衰退、作业能力明显下降, 有时伴随有疲倦感等主观症状的现象,称为作业疲劳。
b.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c.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 交能力
❖ 3.动机
指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 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 内部动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 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 4.情绪
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 的行为反应。是个体与环境之间 某种关系的维持或改变。
工业工程 第5章 人因工程学 图文
7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3.1 人因工程学概述 3.2 人体测量 3.3 作业环境设计 3.4 作业空间设计 3.5 人机系统设计
8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3.2.1 人体测量的主要统计函数
1. 均值
x
1 n
n i1
xi
2. 标准差
S
n
1( 1
n i 1
xi2
nx
2
)
3. 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表示设计的适应域。第K个百分位数,意味着有K% 的观测值等于和小于它,有(100-K)%的观测值大 463 331 342 350 382 399 405 417
3.9坐深
407 421 429 457 486 494 510 388 401 408 433 461 469 485
3.10臀膝距
499 515 524 554 585 595 613 481 495 502 529 561 570 587
19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3.3.1 微气候
影响微气候的要素 (2)湿度。
便携式温湿 度计1
智能湿度测量技术
便携式温湿度 计2
便携式温湿度计
20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3.3.1 微气候
影响微气候的要素 (3)气流。 气流主要是在温度差形成的热压力作用下产生的。 在舒适温度范围内,当气流速度为0.15m/s时,人即可 感到空气新鲜;如果气流速度太小,即使温度适宜,在 室内也会有沉闷感,这种沉闷感在密封的空调房内就可 感受到。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3.1 人因工程学概述 3.2 人体测量 3.3 作业环境设计 3.4 作业空间设计 3.5 人机系统设计
1
第3章 人因工程学
人因工程—ppt课件
力握 Power grip 精准握 Precision grip 捏握 Pinch grip
AD-JYGL-075
3.2 人因工程推行步骤(TASK)
手工具设计 (3 /4) 避免负荷工具 的重量 避免手部柔软组织 受过多的压迫 减少工具的震动
AD-JYGL-075
3.2 人因工程推行步骤(TASK)
AD-JYGL-075
2. 劳动强度与作业伤害
• 劳动强度分类
劳动 强度 等级
很轻劳动 轻劳动 中等劳动
不同测量方式
心率值 <92次/min 93~110次 /min 111~113次 /min 耗氧量 <0.5L/min 0.5~1.0L/min 1.0~0.5L/min 5.44 x 105J/h 5.44~8.37x105 J/h
有助于肌耐力的维持与手腕的平直。
不合适的 合适的
尺偏
工具选用错误
AD-JYGL-075
3.2 人因工程推行步骤(TASK)
工作方法与姿势设计 —工作方法设计
坐姿较适合之时机
所有零件、工件、工具能就近拿取操作
作业时双手抬起不超过桌面15cm
作业时双手用力不大,处理物品重量低于4.5kg 作业以细组装或书写为主
2. 劳动强度与作业伤害
AD-JYGL-075
2. 劳动强度与作业伤害
• 体力劳动强度分四个等级(国家标准)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I 轻劳动 体力劳动强度指数 ≦15
II III
IV
中等劳动 重劳动
很重劳动
>15~20 >20~25
>25
• 主观评估:问卷调查(员工自评);MSDS人因评估 • 客观评估: 1.心率值测量(次/分) 2.心肺功能测量(耗氧量、能量消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若色彩不恰当,则可能破坏机器设备的造型形象,引起 操作者的视觉疲劳,心理上的反感、压抑,从而降低工 作效率。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充分地研究和认 识色彩规律和色彩功能。
主要內容
▪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 ▪ 色彩对人的影响 ▪ 色彩调节与应用 ▪ 室内色彩设计 ▪ 案例: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色彩艺术
第五章 色 彩 环 境
前言
▪ 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 是生存的手段,还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
▪ 生产生活中的环境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操作者保持感 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对于生产中的 机器、实体设备、各类工具和操作对象的恰当的色彩设 计则能使之外观美化,让操作者心情舒畅、愉快,视觉 良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人以这样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门塞尔的十 色相,二十色相配合的。门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 紫五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二 十四色便也归为十类。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明度(Value)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光亮度、鲜明度,是 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与物体表面色彩的反射率有关。
当照度一定时,反射率的大小与表面色彩的明度大小 成正比。对颜料来说,在色相和纯度相同的颜料中,白颜 料反射率最高,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 的反射率,也就是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越多, 明度越高;而黑颜料却恰恰相反,混入黑色越多,明度越 低。
色调相同,明度不同的红色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反射比 0 0.01 0.03 0.06 0.12 0.19 0.29 0.42 0.58 0.77 0.88 1.00
无彩色系列从黑至白的明度变化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彩色(彩色)系列是指除去黑白系列之外的有纯度的 各种颜色,如红、橙、黄、绿、蓝、紫色等。
有彩色(色彩)三要素: 色调(Hue)、明度(Value)、纯度(Chroma)。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色彩的含义 ▪ 色彩的构成
▪ 色调(Hue) ▪ 明度(Value) ▪ 纯度(Chroma)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色彩的含义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受,客观世界通过人的视觉器官形成信 息,使人们对它产生认识。所以,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开端。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资料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 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 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以 及它们的界限和区别都由色彩和明暗关系来反映。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色调(Hue)
色调又称色泽、色相,是色光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 光在视觉上的表现,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一个颜色的名 称就代表了这种颜色的相貌。如红、红橙、黄、青蓝、紫等, 每种颜色都有与其他颜色有不同的特征相貌和名称。
红橙
黄 绿 蓝绿 蓝 蓝紫 紫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颜色则是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的色光反映,对有机颜料 来说(颜料、染料、涂料等),颜料是由固态微粒在水 或溶剂中的光反射形成的。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色光和颜色在构成形式与物理现象上不同。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混合是愈混合愈亮,
其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白色光。 颜色的三原色则是黄、青、品红,它们的混合是愈混合
色彩与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有着密切关系。 光线是形成色彩的条件。 色彩是光与视觉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牛顿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个完全的漫反射表面才能真正表现出该物质所固有的 光学特性而呈现出的固有色。
物体表面色彩还受其加工特性的影响。一件打磨光亮如 镜的物体表面或电镀表面几乎是全部反射光源投射光, 所以物体几乎丧失其固有色。而对于一般物体的表面总 是介中间灰的部分则更 多反映出物体的固有色。
最初的基本色相为:红、橙、黄、绿、蓝、紫。在各 色中间加插一两个中间色,其头尾色相,按光谱顺序为: 红、橙红、黄橙、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 紫。红紫、红和紫中再加个中间色,可制出十二基本色相。
这十二色相的彩调变化,在光谱色感上是均匀的。如 果进一步再找出其中间色,便可以得到二十四个色相。如 果再把光谱的红、橙黄、绿、蓝、紫诸色带圈起来,在红 和紫之间插入半幅,构成环形的色相关系,便称为色相环。 基本色相间取中间色,即得十二色相环。再进一步便是二 十四色相环。在色相环的圆圈里,各彩调按不同角度排列, 则十二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30度。二十四色相环每一色 相间距为15度。
愈暗,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接近于黑色。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颜色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前者如黑、白、灰,后者 如红、黄.蓝等七彩。
▪ 无彩色指的是黑色、白色和深浅变化不同的灰色所组成
的黑白系列中没有纯度的各种色彩。
无彩色系列明度等级与反射比的关系
色 级 0-黑 1 2 3
4
5
6
7
8
9
9.5 10-白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影响物体表面色彩的还有一个与物体本身无关的因素, 这就是光源色。在有色光源的照射下,物体表面便在 一定程度上染上该光源的色彩,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光源染色性。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色彩的构成
物体表面的颜色来源于投射光线,而光线是由各种色光 混合而成。
色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 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P·C·C·S)制对色相制作了较规则 的统一名称和符号。其中红、橙、黄、绿、蓝、紫,指的 是其“正”色(当然,所谓正色的理解,各地习惯未尽相 同)。正色用单个大写字母表示,等量混色用并列的两个 大写字母表示,不等量混色,主要用大写字母,到色用小 写字母。唯一例外的是蓝紫用V而不用BP。V是紫罗兰的首 字母,为色相编上字母作为标记,便于正确运用而又便于 初学记忆。
主要內容
▪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色彩混合与色彩表示方法 ▪ 色彩对人的影响 ▪ 色彩调节与应用 ▪ 室内色彩设计 ▪ 案例: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色彩艺术
第五章 色 彩 环 境
前言
▪ 色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色彩不仅 是生存的手段,还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
▪ 生产生活中的环境色彩变化和刺激有助于操作者保持感 情和心理平衡以及正常的知觉和意识,而对于生产中的 机器、实体设备、各类工具和操作对象的恰当的色彩设 计则能使之外观美化,让操作者心情舒畅、愉快,视觉 良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日本人以这样来划分并定色名,显然是和门塞尔的十 色相,二十色相配合的。门塞尔系统是以红、黄、绿、蓝、 紫五色为基本色,把它称作黄红。因此P、C、C、S制的二 十四色便也归为十类。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明度(Value)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又称光亮度、鲜明度,是 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与物体表面色彩的反射率有关。
当照度一定时,反射率的大小与表面色彩的明度大小 成正比。对颜料来说,在色相和纯度相同的颜料中,白颜 料反射率最高,在其他颜料中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 的反射率,也就是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越多, 明度越高;而黑颜料却恰恰相反,混入黑色越多,明度越 低。
色调相同,明度不同的红色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反射比 0 0.01 0.03 0.06 0.12 0.19 0.29 0.42 0.58 0.77 0.88 1.00
无彩色系列从黑至白的明度变化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彩色(彩色)系列是指除去黑白系列之外的有纯度的 各种颜色,如红、橙、黄、绿、蓝、紫色等。
有彩色(色彩)三要素: 色调(Hue)、明度(Value)、纯度(Chroma)。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色彩的含义 ▪ 色彩的构成
▪ 色调(Hue) ▪ 明度(Value) ▪ 纯度(Chroma)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色彩的含义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受,客观世界通过人的视觉器官形成信 息,使人们对它产生认识。所以,视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 开端。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资料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 接受的信息,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视觉器官输入大脑的。 来自外界的一切视觉形象,如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以 及它们的界限和区别都由色彩和明暗关系来反映。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色调(Hue)
色调又称色泽、色相,是色光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 光在视觉上的表现,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一个颜色的名 称就代表了这种颜色的相貌。如红、红橙、黄、青蓝、紫等, 每种颜色都有与其他颜色有不同的特征相貌和名称。
红橙
黄 绿 蓝绿 蓝 蓝紫 紫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颜色则是各种有机或无机物质的色光反映,对有机颜料 来说(颜料、染料、涂料等),颜料是由固态微粒在水 或溶剂中的光反射形成的。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色光和颜色在构成形式与物理现象上不同。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它们的混合是愈混合愈亮,
其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白色光。 颜色的三原色则是黄、青、品红,它们的混合是愈混合
色彩与人的视觉生理机能有着密切关系。 光线是形成色彩的条件。 色彩是光与视觉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牛顿光的色散实验示意图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一个完全的漫反射表面才能真正表现出该物质所固有的 光学特性而呈现出的固有色。
物体表面色彩还受其加工特性的影响。一件打磨光亮如 镜的物体表面或电镀表面几乎是全部反射光源投射光, 所以物体几乎丧失其固有色。而对于一般物体的表面总 是介中间灰的部分则更 多反映出物体的固有色。
最初的基本色相为:红、橙、黄、绿、蓝、紫。在各 色中间加插一两个中间色,其头尾色相,按光谱顺序为: 红、橙红、黄橙、黄、黄绿、绿、绿蓝、蓝绿、蓝、蓝紫, 紫。红紫、红和紫中再加个中间色,可制出十二基本色相。
这十二色相的彩调变化,在光谱色感上是均匀的。如 果进一步再找出其中间色,便可以得到二十四个色相。如 果再把光谱的红、橙黄、绿、蓝、紫诸色带圈起来,在红 和紫之间插入半幅,构成环形的色相关系,便称为色相环。 基本色相间取中间色,即得十二色相环。再进一步便是二 十四色相环。在色相环的圆圈里,各彩调按不同角度排列, 则十二色相环每一色相间距为30度。二十四色相环每一色 相间距为15度。
愈暗,三原色等量相加得到接近于黑色。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 颜色可分为无彩色和有彩色。前者如黑、白、灰,后者 如红、黄.蓝等七彩。
▪ 无彩色指的是黑色、白色和深浅变化不同的灰色所组成
的黑白系列中没有纯度的各种色彩。
无彩色系列明度等级与反射比的关系
色 级 0-黑 1 2 3
4
5
6
7
8
9
9.5 10-白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影响物体表面色彩的还有一个与物体本身无关的因素, 这就是光源色。在有色光源的照射下,物体表面便在 一定程度上染上该光源的色彩,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 光源染色性。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二、色彩的构成
物体表面的颜色来源于投射光线,而光线是由各种色光 混合而成。
色光是电磁波的一种,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 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第一节 色彩的含义和构成
日本色研配色体系(P·C·C·S)制对色相制作了较规则 的统一名称和符号。其中红、橙、黄、绿、蓝、紫,指的 是其“正”色(当然,所谓正色的理解,各地习惯未尽相 同)。正色用单个大写字母表示,等量混色用并列的两个 大写字母表示,不等量混色,主要用大写字母,到色用小 写字母。唯一例外的是蓝紫用V而不用BP。V是紫罗兰的首 字母,为色相编上字母作为标记,便于正确运用而又便于 初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