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异常心电图
常见异常心电图
右心室肥大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Ⅰ V1
V4
V2 Ⅱ V5
Ⅲ
V3
V6
右心室肥大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1)右心室高电压表现: ① V1(或V3R)导 V1 联R/S≥1 ② RV1+SV5> 1.05mV(重症可 V2 >1.2mV) ③ aVR导联R/S或 R/Q≥1(或R >0.5mV) (2)心电轴右偏,常见 顺钟向转位 V3 (3)QRS总时间正常, VATV1>0.03Sec
1. 心脏激动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arrhythmias involving abnormal impulse formation (1)窦性心律 sinus rhythmia
( 2 )交界性心律 atrial ventricular junctional rhythm (3)过早搏动 premature beat (4)逸搏与逸搏心律 escape and escape rhythms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thythmias 1. 心脏激动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arrhythmias involving abnormal impulse formation 2. 心脏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失常 arrhythmias involving abnormal cardiac conduction
V1
1
2
R.A. L.A.
P 波增宽,时间 ≥ 0.11sec ;常伴有显著的切迹, 两峰间距> 0.04sec: P波在I、 Ⅱ、aVL导联表现 最突出, V1P波多呈双向,( 2 ) >( 1 )。常见于 二尖瓣病变,称为“二尖瓣型P波”。
右心房肥大 right atrial hypertrophy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识别
窦性心动过速
具有窦性心律的特征 频率快而规则的P 波,每分钟在100次 以上。QRS波紧跟P波之后,形态正常。 P-R间段:0.12~0.20
窦性停搏
窦房结在某个时期内兴奋性降低,不能产生冲 动,而使心房暂时停止活动,称为停搏或窦性 静止
心电图特点:在正常窦性心律中突然出现显著 的长间歇;长间歇中无P、QRS、T波群的存 在;长间歇与基本PP间期无倍数关系;长间歇 后往往出现房室交界性或室性逸搏
急性心肌梗死(ST抬高型)
超急性损伤期:ST升高;T波高耸 急性期:ST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连成单相曲线; T波逐渐倒置成冠状T;R波降低;病理Q波 (>0.04秒、Q>1/4R) 亚急性期:ST逐渐回落;T波逐渐恢复正常或 恒定倒置 慢性稳定期(陈旧期):病理性Q波(有的能 消失);ST正常;T波正常或倒置
高血钾
•T波高尖成“帐幕状”(Ⅱ、Ⅲ、avF、V3、V5显著)
电解质紊乱
低血钾
主要表现: U波增高(显著≥1mm),大于同一导 联T波,ST段压低≥0.05mv,T波降低,QT间期延
长 U波增高、 T波降低、ST段压低同时存在高度提示
“低血钾”
心电图的阅读分析
1、将各导联大致浏览一遍,注意有无伪 差,常见伪差有:交流电干扰、肌肉震 颤的干扰、基线不稳等。 2、观察P波 3、观察QRS波群 4、观察P与QRS的关系 5、结合临床资料,做出判断
内容提要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律失常的定义 常见异常心电图
窦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 心肌梗死的心电图 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
心电图的分析
心脏的传导系统
心电图的组成及命名
心电图的组成及命名
P波代表左右心房除极时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PR间期代表心房除极开始至心室除极开始的 时间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时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监测与处理课件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二、冲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 ⑴窦房传导阻滞,⑵房内传导阻滞,⑶
房室传导阻滞,⑷束支或分支阻滞或室内 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 1.自律性增强 2.触发活动 二.冲动传导异常 折返: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的最常见
③ AFFIRM试验结果提示,控制心室率可能比转复 窦性心律对患者更有益处。
4. 预防血栓栓塞 ① 除<60岁的孤立性房颤外,其他都需抗凝治疗; ② 华法令:安全有效,使INR保持在2.0--3.0; ③ 阿斯匹林:不能耐受华法令的可给阿斯匹林
300mg/天。
第四节 房室交界区性心 律失常
预激综合症发生房颤或房扑时,若冲动沿旁路下 传,由于其不应期短,会产生极快的心室率,可 发生低血压、晕厥甚至猝死。
预激综合症
四、治疗 1. 中止心动过速 可参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洋地黄、维拉
帕米减慢房室结传导,缩短旁路不应期,使心室 率加快,故不可单独用于曾经发作过房颤或房扑 的患者。 预激合并房颤或房扑,有血流动力学改变,应立 即电复律。 2. 射频消融
②P波形态与窦性不同;③常伴有二度房室传 导阻滞;④P波之间等电位线仍然存在;⑤刺 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发作开始心率逐渐加
速。
房性心动过速
2. 治疗 ①洋地黄中毒引起者:停用洋地黄,补钾,可选
利多卡因、苯妥因钠及普奈洛尔等。 ②非洋地黄引起者:减慢心室率;可用IC类或Ⅲ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心律;药物治疗无效者, 可考虑射频消融。 二、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较为少见,治疗同阵 发性室上速。 三、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常发生于慢阻肺或心 衰患者,也可见于洋地黄中毒。
常见异常心电图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时,患者的心电图上可出现损 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损伤时,ST向量 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由于损伤部 位不同,ST段移位的方向亦不相同。
(1)ST段压低。心内膜下的心肌损伤时,ST向量指向心内膜,位于心外膜面的导 联ST段压低,以水平型下移或下斜型下移(R波顶点的垂线与ST段的交角大于90°) 的临床意义较大(见图6-17)。
③双侧心室肥厚心电图既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心电图 特征,又存在左心室肥大的某些心电图征象。
1.2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当心肌血供下降时,细胞代谢减慢,能量产生不足, 直接影响心肌的正常除极和复极(以复极过程受到的影响最早),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ST段和(或) T波改变。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心室肌的复极过程可看作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时复极过程 发生改变,心电图出现T波变化。
①QRS波群电压增高或左心 室高电压。肢体导联RⅠ> 1.5 mV、RaVL>1.2 mV或 RaVF>2.0 mV,RⅠ+SⅢ> 2.5 mV;胸导联RV5>2.5 mV,或RV5+SV1>3.5 mV (女性),或RV5+SV1>4.0 mV(男性)。
③QRS时限达0.10~0.11 s, 但一般小于0.12 s。
②心电轴右偏不小于+90°,重 症右心室肥大患者的心电轴右 偏大于+110°。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 心电轴右偏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源自第7页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8页
窦性心动过速
• 含有窦性心律特点。 • 心率在100次/分以上,普通不超出160次/分。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9页
窦性心动过缓
• 含有窦性心律特点。
波之间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2倍。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11页
室性期前收缩
• 提前出现QRS波群,其前无对应P波。
•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 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 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12页
SV1>4.0mV(男)或>3.5mV(女)。
肢体导联:RⅠ>1.5mV;RaVL>1.2 mV;
RaVF>2.0mV;RⅠ+RⅢ>2.5 mV。 • 心电轴左偏。 • QRS波群时间延长:0.10~0.11s,普通
仍<0.12s。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5页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6页
右心室肥大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1页
第三节 常见异常心电图
一、心房、心室肥大 二、心律失常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2页
右心房肥大
• 常见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 •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又称为“肺型P波,肢体
导联P波电压≥0.25mV,Ⅱ、Ⅲ、aVF导联表现最显
著。
常见异常心电图专家讲座
第3页
左心房肥大
• 心率在60次/分以下,普通不低于40次/ 分。
14-诊断学常见异常心电图
二、期前收缩
概念: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 的激动
机制:①折返激动;②触发活动;③异位起搏点的 兴奋性增高
种类:①房性期前收缩; ②交界性期前收缩; ③室性期前收缩
• 房性期前收缩:
特点:提早出现的P波与窦性不同;P-R>0.12S, QRS与窦性相同,代偿间期为不完全性
•交界性期前收缩:
可出现大致正常心电图或单侧心 室肥大;
只有约 1/4的病例出现双侧心室 肥大的心电图改变。
1.左右室肥大图形: RV1、V2 >1.0mV,RV5、V6 >2.5mV。
2.胸导左室肥大表现: 如RV5、V6 >2.5mV,但电轴右偏 >90 (右室肥大表现)。
3.胸导左室肥大表现: 如 RV5 、 V6 >2.5mV , 但 SV5 加 深 , 且 RavR >0.5mV(右室肥大表现)。
窦性心律失常: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激动起源异常
被动性:逸搏与逸搏心律
异位心律
期前收缩
主动性 心动过速
心 律
扑动与颤动
失
生理性传导障碍: 干扰与脱节
常
窦房传导障碍
房内阻滞
激动传导异常
病理性传导障碍 房室传导阻滞 室内阻滞
意外传导
传导途径异常:预激综合征
一、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种类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停搏
窦性心律
概念: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为正常心律。 特点:①P波规律出现; ② P波在I、II、
aVF、V4-6 直立;aVR倒置
正常窦性心律:心率60-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P-P间期》0.12S
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
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心电图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通过观察心电图的波形和图像,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
然而,心电图中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和图像,这些异常往往暗示着心脏功能的异常或疾病的存在。
下面,我们将解读常见的心电图异常,以便更好地理解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 ST段改变ST段是心电图中重要的波形之一,其改变往往提示心肌缺血或心肌坏死的存在。
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梗死、心肌炎或变异型心绞痛的表现;ST段压低则可能是缺血性心肌病、左心室肥厚或洋地黄中毒的征象。
2. Q波改变Q波是心电图中第一个负向波,如果出现异常加深或延长,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征象。
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心肌坏死,导致电活动发生改变而出现异常的Q波。
3. T波改变T波是心电图中的正向波,其改变往往反映心肌复极过程的紊乱。
T波倒置可以是缺血、心肌损伤或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而T波高尖则可能是高血钾的症状。
4.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征是心房激动的无序传导,体现在心电图上则是无规则的心房波。
心房颤动常见于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严重时会引发栓塞和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5.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其特点是心室肌丧失正常收缩节律,表现为无规则、无效的心室收缩。
心室颤动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需要紧急处理和电除颤复律。
6. 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也可能是心脏病变的表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判断。
窦性心动过速则可能是急性感染、心脏疾病或药物反应的结果。
7. 心室肥厚心室肥厚是心肌病的一种表现,通过心电图可以观察到QRS波群增宽和深尖的倒置T波。
心室肥厚可能由高血压、瓣膜病或遗传因素引起,严重时会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
通过解读心电图异常,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心脏的健康状况,并指导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异常往往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心脏超声等其他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常见异常心电图
心律失常 (一)概念
心脏激动旳起源(部位、频率及节律) 异常 或/和 传导(顺序、速度)异常, 称为心律失常(arrhythmia)。
心律失常是一系列旳临床体现及心电图 变化。
心律失常≠心律不齐。
心律失常 (二)分类
心室肥大—— 左心室肥大 1
1.左室高电压体现:RV5>2.5mV或RV5+Sv1> 3.5mV(女性)- 4.0mV(男性);RⅠ>1.5mV; RaVL>1.2mV或RⅠ+SⅢ>2.5mV;RaVF> 2.0mV。 2.心电轴左偏:多数不超出-30°。 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0.10 - 0.11s,左室室 壁激动时间(VATV5)>0.05s。 4.V5等以R波为主旳导联中,S-T段下移>0.05mV, 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二尖瓣型P波”
心房肥大——左心房肥大3
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1
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2
1.P波高尖,电压≥0.25mV,在Ⅱ、 Ⅲ、aVF导联最突出; 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IPI> 0.03mm·s。
——“肺型P波”
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3
心房肥大—— 双侧心房肥大
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1. 缺血型T波变化 • 巨大高耸T波: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 • 冠状T波(两肢对称旳尖深旳倒置T波)
—— “箭头”状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2. 损伤型S-T段移位 o S-T 段 弓 背 向 上 明
显抬高,甚至形成 单向曲线。 o ——“红旗飘飘”
心肌梗死(一)基本图形
3. 坏死型Q波变化 o Q 波 异 常 增 宽 加 深 ( 宽 度 ≥ 0.04s, 深 度
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课件
室性早搏是一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脏过早搏动。对于室性早搏的护理,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胸闷、头晕等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等。同时,患者应遵医嘱治疗,如药物治疗或导管消融 等。
窦性心律失常的护理
了解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窦性心律失常是指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导致心脏起搏功能紊乱。对于窦性心律 失常的护理,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心悸、胸闷、头晕等,并采取相应的 护理措施,如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以及遵医嘱治疗。
房颤的护理
了解房颤的病因和症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常见异常心电图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常见异常心电图概述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护理措施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预防与保健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急救处理 •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案例分析
01
CHAPTER
常见异常心电图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异常心电图是指心脏电活动的异 常表现,通常通过心电图(ECG )检测发现。
03
CHAPTER
常见异常心电图的预防与保 健
定期检查心电图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留意自身症状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以便 及时发现异常心电图。
如果出现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 应及时就医并接受心电图检查。
关注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异常心电图史,应增加 心电图检查的频率。
常见异常心电图
2024/2/23
医学文档
常用概念2
(6)QRS波群:全部心室肌除极的电位变化时间:0.06-0.10s 范围内
(7)ST段:是自QRs波群终了至T波开始的一段是心室除极结 束缓慢复极的一短暂时间
(8)T波:心肌复极时的电位改变 (9)U波:T波后小波,少见,应直立。
2024/2/23
医学文档
正 常
心 电 图
异 常
2024/2/23
常见心律失常分类
窦性心律
过速、过缓、不齐、停搏
自 律
房性
房速、房早、房扑、房颤
性 异位心律 室性
室早、室速、室颤、室扑
异
交界性
常
传 传导过速 导 性 异 常 传导阻滞
2024/2/23
医学文档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 II型
• 有窦性P波 • P-R间期恒定,可正常或延长 • 间歇性QRS波群脱落
2024/2/23
医学文档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 P波与QRS波群无关. • 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2024/2/23
医学文档
谢谢聆听!
2024/2/23
医学文档
2024/2/23
医学文档
窦性心动过缓
• 窦性P波. • 速率小于60次/分,P-R间期大于0.12s
2024/2/23
医学文档
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 P-R间期超过0.20s • 每个P波后面都有QRS波群
2024/2/23
医学文档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可以获取丰富的心脏信息。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一些异常的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病理改变或功能异常。
在临床上,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ST段异常ST段是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通常表现为平坦或凹陷样。
ST段异常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 ST段抬高ST段抬高常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缺血等缺血性心脏疾病。
抬高的ST段表明心肌缺血区域的存在,需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 ST段压低ST段压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心率过快、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因素。
压低的ST段并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T波异常T波是ST段之后的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波峰,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T波异常也常见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T波倒置T波倒置是指T波在基线以下,具有负向振幅。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脏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T波倒置的解读需综合分析其他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情况进行诊断。
2. T波高耸T波高耸常见于高血钾、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情况。
T波高耸还可以是某些特殊情况的心电图表现,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需要注意的是,T波高耸并不总是代表有病理改变,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三、QRS波群异常QRS波群是心电图中的主要波形之一,代表心室内的除极过程。
在心电图中,QRS波群异常也较为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QRS波群增宽QRS波群增宽可以是某些心肌疾病的表现,如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
具体原因需要综合分析其他波形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判断。
2. Q波增深Q波是QRS波群中的负向波,增深的Q波可能是心肌梗死的早期征象,提示心肌有缺血坏死。
常见异常心电图
1)正常窦性心律
(1)P波规则出现,形态示激动来自窦房结(P波在Ⅰ、Ⅱ、aVF、 V3V6直立,aVR倒置);
(2)P-R间期≥0.12s; (3)频率为成人60100次/min; (4)同一导联中,P-P间期差值应<0.16s。
2)窦性心动过速
(一)基本概念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 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下传至 心房、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 室,激发相应部位产生激动。 若激动的产生和传导异常,则 可引起心脏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此即为心律失常。
(二)分类
按心律失常的形成原因分类
(三)常见心律失常
1 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和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常窦见性于心运律频动率、加精快神,紧成张人>、1发0热0次、/甲mi状n;腺功能亢进、 贫P血-R、、急QR性S失及Q血-、T间心期肌相炎应、缩短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等)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 心 甲电状图腺表功现能为低窦下性心、律冠<心6病0次等/。m或in。由于应用受体 阻滞剂、维拉帕米(异搏停)等药物引起。
1)窦房传导阻滞
Ⅰ度窦房传导阻滞普通心电图机不能观察到; Ⅲ度窦房传导阻滞与窦性静止较难鉴别;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才有明确的心电图诊断, 可分为MorbizⅠ型和Ⅱ型。
Ⅱ度窦房传导阻滞
MorbizⅠ型:长间歇之前的P-P间隔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 又突然增长(称文氏现象);
心房
心室
5.心脏传导阻滞
心脏任一部位的不应期延长引起的冲动传导迟延或阻断
按发生部位分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 内传导阻滞;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
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比较心电图是评估心脏功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特点和异常变化,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诊断心脏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常见心电图异常与正常波形进行比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1. P波:代表心房收缩的电信号,通常是正弦波形,其幅度一般不超过2.5毫伏(mV)。
2. PR间期:即P波至QRS波群的间隔时间,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3. QRS波群:代表心室收缩的电信号,通常为尖峰或宽波形,其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0秒之间。
QRS波群的形态、幅度和方向可根据不同导联的特点进行评估。
4. ST段:位于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正常情况下应处于基线水平或略微上抬或下沉。
5. T波:代表心室复极的电信号,通常为尖钝或圆顶形态,其持续时间应≤0.24秒。
6. QT间期: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跨度,可用于评估心室去极化过程的时间。
二、常见心电图异常波形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心房电活动紊乱,P波消失,代之以快速、无规律的心房颤动波形。
2. 心房扑动(Atrial Flutter):心房电活动快速有规律,产生“锯齿状”P波,通常以2:1, 3:1或4:1的比例与心室收缩(QRS波群)进行传导。
3. 心室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心室提前收缩,P波消失,QRS波群宽于正常,常伴有明显的较大T波。
4.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心室电活动紊乱,无规律、无节律的波形,且QRS波群无法识别。
5. 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包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阻滞程度不同,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
常见异常心电图
向。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19页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 1、倒置深尖、双肢对称T波,反应
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缺血,也见 于心内膜下或透壁性心肌梗塞。 2.暂时性ST段抬高伴T波高尖及对应 导联ST段下移,为变异性心绞痛。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20页
(三)判别诊疗 除外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低钾、 高钾;药品影响。 除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 综合征引发继发改变。
第12页
常见异常心电图
心肌缺血 一、心电图类型 (一)缺血型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对应导联出现高大T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
对应导联T波倒置
第13页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14页
(二)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 心外膜导联ST 段压低,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 心外 膜导联ST段抬高。 普通缺血时, 缺血部位导联上ST段压 低;严重缺血时, 缺血部位导联上ST 段抬高。
(P′R间期<0.12s),或在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 或与QRS波群重合而隐匿不出现。
3)多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间距 等于正常P—P间距两倍)。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53页
6.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特征:
1)期前出现QRS-T波,其前无相关P波。
2)期前出现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间常>
前壁:V3、V4、V5
后壁:V7、V8、V9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32页
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33页
(四)不经典图形改变及判别诊疗 1.非Q波型心肌梗塞: 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 ST段可动态演变,但无Q波。 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常见异常心电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
Ⅱ
V1
V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
(1) 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秒,频率 140~200次/分。 (2) R-R间期轻度不齐,可相差0.02~0.03秒。 (3) 房室分离,即窦性P波与QRS波群无关,窦性P 波频率较QRS波群频率慢。 (4) 偶尔可产生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为其特 征 )。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点
(1) 房性P′波,频率多在160~250次/分, 节律规整;P′波可重叠于前一心动周期的T 波内,不易辨认;如为房室交界区性则为逆 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群之前或QRS波群 之后、也可埋在QRS波群之中。
(2) QRS波群时间正常;偶当伴室内差异传导时, QRS波群可宽大畸形。 (3) R-R间期绝对规则。 (4) 可出现继发性ST-T改变。
2.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特点: P 波尖而高耸,幅度≥0.25mV 此 变化在Ⅱ、Ⅲ、aVF导联明显 临床意义: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故又称为 “肺型”P波。
3.左、右心房肥大
心电图特点:P 波异常高大、增宽呈双峰型。 临床意义: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变和某些先天 性心脏病。
二、心室肥大
左心室的心肌明显厚于右心室,正常时综合心电 向量表现为左心室占优势; 当左心室发生肥大时,左心室占优势的特征表现 更为特出; 当右心室肥大时,正常左心室占优势的情况可能 逆转为右心室占优势。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1)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纤细f波,f波大小
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f波的频率350600 次/min; (2)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3)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3、心室扑动心电图特点
各导联无P波,QRS-T波群无法分辨,代之 以正弦型的大扑动波,频率200250次/min。
③ ST段、T波变化:反映右心室壁的导联V1、V2中,
ST段压低,T波双相或倒置。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右心室负荷过重的疾病,如肺动 脉狭窄、慢性肺心病等。
1).右心室肥厚—轻度
左心室仍占优势,或没有任何心电图改变或
出现QRS波群电轴右偏,注意I导联S>R振幅,表
明额面电轴轻度增加超过+90°,达到电轴右偏
4、心室颤动心电图特点
QRS-T波群完全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不 同极不匀齐的低小波(颤动波),频率200500次 /min。
心房
心室
(五)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在心房向心室传导 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障碍。按其阻滞程度可分 为三类:①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指传导时间
延长;②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指心房冲动有
2、心肌损伤
表现为ST段抬高。与缺血相同,损伤是可以 逆转的并且不会持续存在。
3、心肌梗死
1)心肌梗死的基本心电图形 缺血 损伤 坏死
a. 缺血型改变—— T波的形态、振幅和方向
①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直立,升支和降支对称, 顶端变为尖耸的箭头状; ②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
4、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s;
常见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二) 期前收缩
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为异位起搏点
兴奋性增高形成折返激动引起。按异位起搏点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三种,其中
以室性期前收缩最为常见,房性次之,房室交界区性
较少见。
临床意义:常见于左室负荷过重的疾病,如高血压、 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等。
2.右心室肥大
心电图特点:
① V1导联R/S≥1,V5导联R/S<1; QRS波在V1
或V2呈大“R”波形(qR、R、Rs或rsR’型);
RVl+SV5>1.05 mV(重症可>1.2mV); RavL>0.5 mV
② 心电轴右偏;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3.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点
(1) 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 0.12秒。 (2) QRS波群前无相关P波。 (3) T波宽大,常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反。 (4) 完全性代偿间歇。
室性期前收缩
(三) 异位心动过速
异位心动过速是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 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 按异位节律点出现的部位可分房性、房室交界区性、室性 三大类,心室率过快时前两类不易区别,可统称室上性阵 发性心动过速。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室性逸搏
谢谢
波改变。
(1)T波改变
大致出现两种类型的心电图特征。
1)心内膜下缺血 对称性高耸T波: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2)心外膜下缺血 对称性倒置T波:与正常方向相反。
(2)ST段的改变
相对T波而言,ST段变化是心肌需求增加所致 缺血的可靠指标。 ST段的偏移可以是水平型、下斜型或上斜型。
莫氏Ⅰ型(文氏现象)
(2) 莫氏Ⅱ型 1) P-R间期正常或延长但固定不变。 2) QRS波群按比例脱漏。脱漏比例可为4∶3、 3∶2 、2∶1等。
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3、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房率>室率;
(2)QRS波群形态正常,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 为交界性逸博心律,提示阻滞部位较高; (3)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 分,为室性逸博心律,提示阻滞部位较低。
2、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律频率加快,成人>100次/min;
P-R、QRS及Q-T间期相应缩短。 常见于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贫血、急 性失血、心肌炎、药物(阿托品、麻黄素、肾上腺素等)等。
3、窦性心动过缓
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律,频率<60次/min。 多见于运动员、老年人,也可见于颅内压增高,甲状 腺功能低下、冠心病等。或由于应用受体 阻滞剂、 维拉帕米(异搏停)等药物引起。
1.左心室肥大
心电图特点:
① QRS电压增高(左心室高电压) RV5或RV6>2.5mV;
RV5 + SVl>4.0mV(男);RV5 + SVl>3.5mV(女);
RI>1.5 mV;RaVL>1.2mV;RaVF>2.0mV; RI + RⅢ>2.5mV。
② 额面心电轴左偏
③ ST段、T波变化:反映左心室壁导联的V5、V6或以 R波为主的导联中,ST段压低,T波低平,双相或倒 置。
3.左、右心室肥大
典型表现:左心室肥大+右心室肥大。
三、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狭窄 缺血:得不到充分的氧合血液供应; 损伤:心室肌血液供应中断; 梗死:心室肌不能恢复血液供应,发生坏死。
1、心肌缺血
主要见于冠心病发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根 据心室壁受累的层次,大致出现两类心电图的改 变。在心电图上则出现典型的心肌缺血型ST段、T
四、心律失常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按一定顺序和时间依次 下传至心房、房室结、左右束支及心室则可引起心脏频率和
节律的改变,此即为心律失常。
分类
(一)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律失常
1、正常窦性心律 心电图特点
1.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 置。 2.P-R间期 0.12~0.20秒。 3.同导联P-P间距差<0.12秒,> 0.12秒为窦性心 律不齐。
的界限。
2).右心室肥厚——中度
V1导联R波增高。
3).右心室肥厚——重度
I导联以负向波为主,V1导联以正向波为主,
出现右心室劳损:V1V3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4).右心室肥厚——新生儿
胎儿发育期间,肺循环阻力>体循环阻力, 因此新生儿右心室较左心室肥厚。肥厚是一种
代偿状态而不是病理状态。
③ 面向梗
死区域的导 联上出现倒 置T波;
④ 面向梗死区 域的导联抬高 的ST段回落到 电位线,T波仍 倒置。
全过程
3)心肌梗死分期
早期(超急性期):ST段上抬,T波高耸; 数分钟 - 数小时 急性期:病理性Q波,ST段上抬,T波由直立变倒置; 数小时 - 数周 近期(亚急性期):病理性Q波,ST段回到 基线,T 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 数周 - 数月 陈旧期(愈合期):病理性Q波,ST段回到基线,T波 不再变化; 3 - 6月后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四) 扑动与颤动
当心房或心室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超过异位性心动 过速的频率时,便形成扑动或颤动(纤维颤动),可 发生于心房和心室。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点
(1)各导联P波消失,而代之以F波;
(2)F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FF间隔规整; (3)F波的频率一般为250350次/min。
部分不能传入心室(心室脱漏);③第三度房室
传导阻滞,或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指全部
心房冲动不能传入心室。
1、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 P-R间期延长,超过0.20秒。 (2) 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群。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2、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点
(1) 莫氏Ⅰ型(文氏现象) 1)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 心室。 2) R-R间距进行性缩短,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 传心室。 3) 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两个正常窦性 P-P间距之和,如此周而复始。脱漏比例最常见 为5∶4、4∶3或3∶2等。
b. 损伤型改变——ST段的偏移
① 超急期ST段抬高; ② 损伤期“单向曲线”。
c. 坏死型改变—— Q波形成
①异常宽大增深的Q波形成;
②Q波时间≥0.04s;
③振幅≥1/4 R 。
2)典型心肌梗死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