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合集下载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这条规律反应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教师和学生的本质联系。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决定着学,学影响着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育者,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落在了教师的身上,教师的活动决定着教学过程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和学生的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师生二者积极的配合,协调一致。

总之,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出来。

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规律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认识活动。

因此,学习间接经验,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也是认识世界的一条途径。

通过教学,学生用最有效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书本知识,,并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是教学如果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完全与现实脱节,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

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就必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又要密切的结合实际,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这条规律又称为“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的规律”这条规律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从教学任务来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为了培养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才。

因此,教学要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去要求和影响学生就成为客观的必然要求。

(2)从教学内容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包含着深刻的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

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讲解教学过程的四大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从整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四条规律概括为“舰长传教”,这样方便大家记忆。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常以客观题与案例分析题中其中一小问的答题点作为考查形式。

因此需要大家从整体上把握各点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具有高效率性,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反对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片面观念①只强调间接经验:赫尔巴特。

②只强调直接经验:杜威。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因而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不可或缺条件。

3.反对单纯抓知识传授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观点①只重能力—形式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智力。

②只重知识—实质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获得知识。

三、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知识做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2.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3.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

教师考编《教育综合知识》复习资料1、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2、教育的概念(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5、教育的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6、学校产生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具有科学性。

7、当代教诲发展趋势:P108、教诲学:是一门研究教诲征象和教诲题目,揭露教诲规律的科学。

9、教诲学的发展趋势:P2010、生产力对教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增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1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1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诲权(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诲体制13、教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作用(教诲的政治功能)(1)教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3)教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1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地确立(3)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15、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融合文化的作用(3)教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16、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它们是制定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根据搜索结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通过书本、课堂等途径获得的间接经验与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间接经验学习,但直接经验也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发展智力,两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而发展智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相互配合。

-教师负责引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课件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ppt课件
收新知识,自如运用已有知识。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 运用知识:重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 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作自我检查
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 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 的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 可缺少的因素。
• 引导学生获得表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 效地达于理性认识,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16
• 3、理解教材
• 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 ,由表象上升为概念,并通过判断和推理,以揭示事物发展 变化的规律。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3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引起求知欲: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 心理准备开始;产生了知与不知矛盾,出现求知内在动力。
• 感知教材:如果学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识,形成了清晰的表象 ,则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
• 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 巩固知识:只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所学基础知识,才能顺利吸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1
一、教学的涵义
词源学上的“教学”
• 汉语:《学记》中的“学”即学习——“学然后 知不足” ;“教”即教授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的原义和引申义是有区别的。教学 即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
• 英语: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 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 目前与教学相对应 的词有 “teach and learn”和“instruct” 。 instruct常常与教学情境有关系,强调教学过程。
6
二、教学过程

2021年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2021年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

2021年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教师职称晋升理论知识考试复习资料84、良好思维品质特性:(1)辽阔性与深刻性。

(2)独立性与批判性。

(3)逻辑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85、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

它涉及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息加工况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编码、储存、提取过程。

86、记忆分类:(”依照内容与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依照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87、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知识经验过程。

保持是记忆中心环节。

88、遗忘:对识记过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体现为错误再认与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 特点。

89、联想种类与规律:接近性联想(空间、时间上接近)、相似性联想(性质上相似)、对比律(性质上、特点上形成对比)、因果律(因果关系)90、良好记忆品质有: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所需知识,是提取应用特性)。

91、技能是通过研究而形成合乎法则活动方式。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基本途径。

92、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根据,而技能控制活动执行。

93、高原现象:在操作技术练习到中期,会浮现成绩进步停息顿现94、能力是间接影响举动效率、使举动顺利完毕个性特性。

知识、技术到达迁移限度,能“举一反三"、“游刃有余",才干增进能力开展。

95、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核心成分,创造力是智力高档体现形式。

96、超常小朋友:智商在130以上;低常小朋友:智商在70如下。

97、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接洽;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接洽。

基本情感分为:兴奋、悲哀、恐惊;情感按强度延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

98、克服内外艰巨是意志最重要特性。

99、意志行动目抵触有四种形式:双趋式抵触、双避式抵触、趋避式抵触、多重趋避式抵触。

100、巴甫洛夫把人神经举动提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刑•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教育学 第十一章 教学过程

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会 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到2020年间, 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好对华的 准备。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题目是这样的:甲午 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定了什么条约?割让 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
一、教学的作用与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四)、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书育人规律)
1、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 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 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他说:“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第斯多惠:“任何真正的教学莫不具有道德的力量”
2、要求
(1)、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
(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是教学过程中教与 学的辨证统一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1、含义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作为两种课程内容和认识的两 个来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 方面,教学都是不完整的。
(三)、教学任务
1、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能
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 质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教师 2、学生
3、教学影响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所提出的认识任务或其 他任务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学生到校外的律师事务所、公检法机关、街道社区 去实际办案,模拟训练,然后回来就某些问题与老师 讨论,或老师就某些问题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教育学 第十二章 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

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五)循序渐进性原则
1、含义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严格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 联系。 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7.9

11.2
(四)、启发性原则
1、含义 2、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发扬教学民主,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提问启发 首先提问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如讲“商品”这一概念 同学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商品?这些东西为什么是商品? 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阳光、原始森林是商品吗? 其次,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已 知到未知。如学习“人民”这个概念 公民和人民仅一字之差,它们是不是一回事呢?如果不 是一回事,那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教 师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辨 证统一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 生
学 能力
教学影响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 证统一规律
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培养个性辨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一)、教与学辨证统一规律(教学相长规律)
1、含义
指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对立统一中推动教学过程矛盾运动 不断向前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哪个学校里有一 位优秀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 的学科,就会在许多学生身上发现杰出的数学才能。如果 学校里新来了一位有天才的生物教师,那么你等着瞧,两 年之后就会出现上十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引导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讲授和巩固。

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开设新课的起点。

在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从旧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知识上来。

可以通过提问、讲述故事、呈现实际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引入阶段的最后,教师需要提出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阶段,教师需要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并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图表、实物、图片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巩固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活动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1.从易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由浅入深:教师要从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先讲基础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渐深入到高级知识和技能。

3.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果。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2016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主观题4

2016年深圳教师招聘考试内部资料主观题4

2016深圳教师招聘考试考前辅导内部资料班别:主观题专项班科目: 教综主观题第五模块教学一、现代教学观(一)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再也不能被动的听从课程的指令,而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和设置课程。

(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实质是交往,师生相互合作、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师生之间相互平等、相互尊重。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要重视客观真理,但更重视获得真理的过程。

(四)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给学生充分的个性空间和时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三)巩固性原则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四)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整理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资料整理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平生性、革命性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1 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2 有专业教师施教3 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三、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2.人的全面发展含义指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3.其基本内容主要有: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为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五、试论个体身心发展的普通规律(人的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六、教师劳动职业的专业性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2、专业知识和技能3、专业训练和资格4、专业自主5、专业团体或者专业组织 6、专业地位七、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广泛的综合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人品;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教师学科专业修养掌握该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学科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基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 ; 先进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4、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八、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九、如何上好一堂课?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灵便、学生主动、语言艺术、学生思维活跃十、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2、学术活动权3、指导评定学生权4、报酬待遇权5、参预教育管理权6、进修培训权十一、教师的义务1、遵纪守法义务2、教育教学义务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4、爱护尊重学生义务5、保护学生义务6、提高思想业务水品义务十二、简述教学的普通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和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知识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能力3、发展学生的体力。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教学这一章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章,而且这一章包含的内容众多。

教学过程基础规律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必考知识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教师招聘考试当中经常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的形式出现。

但是以判断题考查形式居多。

而且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这样的一个问题,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只能发现它,利用它而不能改变它。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都是主观的,它们都是根据规律制定的。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

这是因为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简捷而有效。

而且学生在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

学生还可以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但是也决不能忽视学生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这是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的普遍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

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的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这条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

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将无从发展。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度和运用程度。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指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它们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教学过程是信息传递和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学过程的首要目标是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将知识和信息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 教学过程是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过程既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教学过程是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环境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将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设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设的过程。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和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良好品德。

5. 教学过程是评价和反馈的过程:教学过程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并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是教学活动所遵循的一些普遍规律,它们对于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环境特点,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注重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建设,通过评价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教学过程将更加有效和有意义。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包括

一、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特点1. 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对象为3-6岁的幼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外界的事物和环境都充满好奇和求知欲。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需要将幼儿的特点考虑在内,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2. 幼儿园体育教学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培养幼儿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游戏为媒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愉快学习、愉快成长的目的。

二、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1. 培养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要紧密结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体育游戏、健身操、基本运动技能等活动,培养幼儿的基本动作技能和运动能力。

在丰富多样的运动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和体验各种身体动作,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运动协调能力的提高。

2. 激发兴趣和热爱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二是要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体育教学氛围,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和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3. 个性化教学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三是要进行个性化教学。

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手段,让每个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都能得到适当的锻炼和发展。

4.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四是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教室、操场和周边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让幼儿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共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5.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五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学简答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教育学简答题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的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答:(一)教育学的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述。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

福禄培尔《人的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点。

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的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哪些?答:1.教育者是实施教育措施的主体;2.教育措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桥梁;3.受教育者既是受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发展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的单一性;(2)没有专门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的贫乏性;(4)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的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的的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的专业化和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和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展开的。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清楚地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指导。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在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2.教学过程的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资源为基础的。

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特点、认知风格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师应该通过启发思考、提出问题、讨论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成就感。

4.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同时,教师还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应该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确保课堂秩序良好,学生安全健康。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时间的安排,充分利用时间,使教学过程高效有序。

6.反馈与评价: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与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调整教学策略具有重要作用。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具、多媒体等丰富教学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不以施教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且深刻影响教学效果各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等特征。

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虽说“教无定法”,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外在的形式翻新的如何精彩纷呈,但一定要按教育的规律育人,按科学的规律施教。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因此,教师教学不仅要执着地追求如何让教学的科学更加艺术,更要不懈地探索如何让课堂教学的艺术更科学。

教学的科学,本质上是教学的规律,作为人与人之间高级思维互动的教学,其规律必然不能一言以蔽之,但我们依然需要重温一些经典的、本真的教学规律,因为那是教学的底线,或许我们已经迷失已久。

1.“三主”协同律关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是在为“以谁为主”而困惑。

有的坚持“以教为主”,而有的推崇“以学为主”。

其实,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之间属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

它既反对“以教为主”的“教”的霸权,又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作用,来凸现“以学为主”的单极主体地位的做法,而是主张教师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伙伴”,协同投入对教材文本的“活化”,促成教师、学生、教材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互动。

因此,叶澜教授说“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有机整体,而不是将‘教’与‘学’各作一方来处理;就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2.“双因”统一律“双因”这里专指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就心理过程而言,课堂教学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智力因素包括六个方面: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四个: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

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教与学作为教学过程中两项主要活动,其间的逻辑关系至少有四种:(1)教等于学。

指教师教多少,学生也学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的关系。

(2)学多于教。

指学生所学多于教师所教,即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教大于学。

指学生对于教师所教的东西无法全部吸收,只能学到部分内容。

至于每个学生究竟能学到多少,则取决于学生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

(4)有教无学。

指学生对教师的教授内容全然不知,没有学到教师计划要教的东西,但不排除学生也可能从教师的特定教学中,学到教师没有预期的东西。

从上述可见,教与学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正比例”的逻辑关系,但却必然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只是或者表现为“正效应”,或者表现为“零效应”,或者表现为“负效应”罢了。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在教与学的矛盾关系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着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起主导作用。

正如列宁指出的:“学校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所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所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等所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同时,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受过专业教育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丰富的广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并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主导教学过程,对成长中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起责任。

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程度,还有赖于教师本身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欲人明者必自明,博学详说之功,其可不自勉乎!”教人者只有学高身正,才能为人师表。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有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

因此,教师要确立“学生学习要靠自己主动学习,他人不能包办代替”的观念。

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教师正确引导。

教学实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学,北京一位特级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学生学习好比人走路,低年级的要牵着走,中年级的让他跟着走,高年级的指引他们自己走。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注意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致力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乃是当代教学的一大主题。

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教师主导要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才会产生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

“学生为主体”不同于“儿童中心”,因为它是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条件的;“教师为主导”也与“教师中心”有别,因为它是以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

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落空。

或者说,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条件,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当然结果。

实践证明,任何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割裂、对立起来而走向片面化、极端化的观点和做法,都是违背了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的。

(二)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是向学生有组织、高效率地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体质、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均依存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主要载体,学生的发展便以有组织地认识教材为主要中介。

1.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科学规律性的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要素,所谓“无知者无能”,缺乏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学生的智能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列宁曾经指出:“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所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会是一些吹牛家。

”列宁在这里明确地揭示出一条真理,就是智能的发展有赖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在掌握基本知识时,必须使之融会贯通,才能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但是,知识的传授并不必然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发展学生的智能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从发展学生智能出发来传授知识,才能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统一实现于教学过程中。

2.学生的品德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基础。

传授知识与进行品德和思想教育,从来就是结合在一起的。

“文以载道”、“教书育人”是我国教学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

王夫之就曾说:“多识而力行之,皆可据之以为德。

”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则直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方法论的基础上,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都是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其基础的。

所以,教学正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的。

3.学生的体质发展对知识传授的依存。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的传授为学生的体力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学生体力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1)保护健康。

如教学过程中易产生近视、脊柱弯曲、头昏、睡眠不良等病症,事先加以预防,就是保护健康。

(2)增强体质。

如通过体育教学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发病率的高低,也说明体质的强弱。

(3)促进发育。

身体发育指身体各器官的构造和机能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通常是按一定年龄和性别,从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与肌肉的能力等方面来衡量的。

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发展认识能力的同时,承担着保护健康、促进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任务,而后者的实现与前者所能提供的科学依据密切相关。

4.学生的发展不能脱离开知识传授的过程,知识传授必然影响学生的发展。

但是,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却又具有或然性。

如不具备科学性的所谓“知识”,就可能会给学生的智能、品德和体力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对学生的发展缺乏明确指向的知识传授,就可能会降低影响学生智能、品德和体力发展的程度。

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水平,使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得以统一实现。

(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所谓间接经验是指他人认识的成果,他人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大多表现为书本知识;直接经验是指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接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是相互作用的。

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即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一条简约、直接、高效的认识捷径。

在教学中,坚持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认识过程中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避免人类认识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从而大大提高了认识效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广泛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为“如果把历史所积累的科学知识的总和比作金字塔,那么学者是站在塔的顶峰上,儿童是站在塔基旁边。

必须在儿童和少年时代,即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他们所有的知识提高到当代的水平,并且能够使他们继续进行人类思维的创造性活动”。

相反,事事都让学生去实践,从获得直接经验开始学习,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那样的话,学生个人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人类长期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并必定影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直接经验也是不必要的。

正如恩格斯指出:“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它承认了获得性的遗传,它便把经验的主体从个体扩大到类,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史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学生所没有亲身实践的,在学习时如果没有他个人的直接经验的参与和帮助,是很难对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进行接受、理解、消化和巩固的。

学生总是借助他已有的直接经验去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的。

陶行知先生作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

他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别人的相类的经验才能接得上去。

倘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决不能了解或运用别人关于此事之经验。

”可见,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在其间接经验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价值。

因此,在各科教学中讲授任何知识,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都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有效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丰富其感性经验,以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书本知识。

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越丰富,则对间接经验的掌握越容易。

3.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及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方法。

研究表明:教师领导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各种各样的认识过程,主要的表现为:依据教科书的系统;从已知到未知;日积月累,逐步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这就是学生掌握间接经验的特点。

教师传授间接经验的过程及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1)感知教材;(2)理解教材;(3)形成技能技巧;(4)巩固教材;(5)应用知识;(6)检查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也可以是:(1)整理已知;(2)探索未知;(3)形成技能技巧;……或(1)运用已知进行推理分析;(2)得出结论;(3)验证与深化理解新知;(4)形成技能技巧;……有时还可以是:(1)预习教材;(2)分析并理解教材;(3)形成技能技巧;……甚至还可以是:(1)让学生运用已知去进行有目的的练习;(2)在练习中获得新知,分析与理解新知;(3)验证与深化新知;(4)形成技能技巧……等等。

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掌握间接经验,被实践证明是富有成效的。

(四)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