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应从整体上根据其经常性的行为方式作综合性
的评估,因为心理健康的人在特别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出现某些失常的
行为。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互为因果:不健康的心理可导致疾病的发生,而躯体的 疾病与痛苦又可影响个体的情绪,反过来又可影响心理的健康。
的心理健康。
谢 谢 观 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二、中年期的心理健康
注意身心健康,避免心理负荷过重 合理安排时间及工作量:中年人要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 超负荷的工作,避免身心过劳。 学会处理各种烦恼、保持心态平和:注意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心胸开阔地面对 现实,正确对待名与利。 缓解压力反应、维护身心健康:中年人有着诸多的压力,学会自我调整和缓解压 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压力过大时,通过适当的方法宣泄和放松自己,定期参加体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二、健康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心理健康维护:加强心理健康和消除身心不健康因素,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健康促进:使人们能增强自我控制感并能改善他们的健康。
第二节
儿童心理健康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一、胎儿期及婴幼儿期心理健康
胎儿期心理健康 孕期营养及保健与胎儿健康:胎儿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胎儿的营养 完全依赖于母体的供养,因此孕期的营养状况,将严重地影响胎儿的健康。
医学心理学(第7版)
三、儿童期心理健康
儿童期的心理健康 科学合理安排学习 组织社会劳动 培养开拓创造性思维 注意“情商”的培养
第三节
青少年与青年心理健康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心理学知识结构图
教育硕士心理学学习理论复习思想结构图心理学理论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有关看法总结:认识过程心理学心理过程感情过程注意心理现象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色能力气质性格知情义的关系:三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限制,互相浸透认识过程基础感情过程前提反作用影响影响调理意志过程心理学研究客观任务心理本质发展研究任务和意义系统研究意义原结构主义教育则机能主义原则心理学方法和行为主义派别察看方格式塔试验法精神剖析丈量过去和此刻人本主义检查现状认知个案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细胞体信息整合神经元轴突传达信息树突接受信息突触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联系神经元2、神经激动神经激动刺激 去极化状态 电位差 极化状态不该期 刺激不反响神经激动脉冲式3、中枢神经系统及其活动大脑皮层颞叶——听觉中枢枕叶——视觉中枢 中边沿系统额叶——语言中枢 脑顶叶——运动中枢枢大脑 神小脑经间脑:丘脑和下丘脑个体和种族保留系脑干:延脑、脑桥、中脑调理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 统脊参加记忆活动髓感觉的整合中 最低部位,基本功能是反射和传导神经激动枢神 喜悦过程减退克制经 活动过程条件克制 分化克制克制过程系非条件克制统扩撒和集中外克制 活超限克制活动规律动互相引诱正引诱、负引诱4、反射结构及其种类结构感觉器-传反射反射弧特别通路着迷经-中三种通路非特别通路 枢-传出神无条件反射环形通路经-效应器经典条件反射强两种化关系信号 条件反射时系统工具性条件反射程表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动物心理的发发生:反应-感觉性-信号性反应发展:感觉-知觉-思想萌芽生与发展心人类心理的发发生: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和语言发展:阶段性;心剪发展条件(遗传,理生与发展环境和教育,心剪发展的动力)的发人类心理的基归纳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限制性生本特色与行为主义——华生(五个看法)发精神剖析学派——两个人头,五八阶段展个性心剪发展的发生认识论——皮亚杰(四个要素,三种适理论应),四个阶段。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完整ppt
谢谢观看
❖ 4.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亦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 制约性
复习思考题
❖ 1.试述劳动和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 中的作用。
❖ 2.人类意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表现在 哪些方面?
❖ 3.意识有哪些基本特征?
❖ 4.何谓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具体 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 5.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
❖ 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意识发生和发展的最 直接的原因。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一、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 (一)人类既有对客观世界的意识,也பைடு நூலகம்对自我
❖
的意识
❖ (二)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
❖
事物为主要特征的
❖ (三)人类的意识离不开语言
❖ (四)人类的意识是人脑和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活
2.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 第一节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3.意识的前进性
❖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 1.人类意识是在与自然界斗争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 生的
❖ 2.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 3.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 发展
❖
动的结果
第三节 人类意识的特征
二、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 意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人类意识的内容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 (一)意识的觉知性 三、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一)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与人类意识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
❖ 五、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
❖ 六、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七、发展心理学简史
❖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者1882年发 表《儿童心理》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 志
第二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0-3岁)
❖ 一、新生儿的发展(出生—1个月) ❖ 1、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 无条件反射:具有明显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第二类没有明显适应价值
观测的设计方式。 ❖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 3、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 ❖ (一)跨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发展的相似性
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 文化比较研究。
❖ (二)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 (三)研究方法的整合
❖ (四)训练研究与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三、心理发展的动因★
四、婴儿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思维等认 识过程
❖ 1、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 熟的心理过程。
(1)婴儿感觉的发展 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 颜色视觉、对光的觉察和视觉敏锐度
❖ 听觉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感受抚慰、警觉、痛 苦)、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2、幼儿期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幼儿抽象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
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所提问题变化:是什么 为什么 幼儿概括能力发展:实物 类概念 幼儿分类能力四级水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种
特点;感知特征;知识和经验;概念分类 3、幼儿想象的发展:
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通过通过良好教育和训练,幼儿的长征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新颖、神奇、超越性、指向未来
在职研究生 心理学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填空题1234567矛盾。
9、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10:11、有生命的标志是物质具有1213、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作用的是环境二、单项选择题1、()提出了关于心理发展原理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2、()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理论。
A维果斯基B皮亚杰C埃里克森D弗洛伊德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
A 5B 6C 7D 84.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是( ):A.反应B.反映C.感应性D.信号性反应5.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 )。
A.无脊椎动物B.低等脊椎动物C.高等脊椎动物D.灵长类动物6.最蹩脚的建筑师比蜜蜂高明的是在他造房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劳动具有( ):A.概括性B.分工性C.目的性D.社会性7.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是( )。
A.概括性B.目的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制约性三、名词解释1、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的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它是有生命的标志。
2、3、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一个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具有了生命。
4、3、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维果斯基把这两张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4、内化:内化的最初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维果斯基给内化的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5、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
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6、顺应: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7、平衡:是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之间发生的关系。父母和 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二、大第学三生节心不理同健群康体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8~25岁之间,正处于青年中期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教材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护理等专业用
医学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内容
1 第一节 心理发展 2 第二节 心理健康 3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4 第四节 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
教学目标
第一节 心理发展
二、心理发展
(一)言语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情绪发展 (四)意志发展 (五)个性发展
第二节 心理健康
一、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上将健康定义 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 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
1990年,WH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 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 好、道德健康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三)幼儿期的心理健康
1.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2.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4.为幼儿运用言语进行交际创造机会 5..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第三节 个体心理健康
(四)学龄期儿童的心理健康
1.做好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衔接工作 2.不要试图培养“标准儿童” 3.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4.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
第三章 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遗传的作用1.遗传的作用: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1)“遗传学之父”是孟德尔法:染色体异常疾病: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特纳氏综合征;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
基因-遗传疾病:苯丙酮尿症;亨廷顿氏舞蹈症。
(2)高尔顿法:对双生子的研究;血缘关系的研究;家谱分析法的研究。
二、成熟决定论1.提出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格塞尔。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2.成熟决定论:(1)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更为重要。
(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三、遗传决定论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心理学史上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请予以详细论述:(1)遗传决定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的“刺激-反应”公式表明,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地决定的,从而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个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3)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实质上,这都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伍德沃斯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斯特恩则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质和外部环境二者的合并。
(4)辩证唯物论的观点: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四、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1.英国哲学家罗素,只讲外因不讲发展。
德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只讲内因不讲发展。
2.格式塔学派,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
3.联想主义心理学,既讲外因又讲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一、遗传及其作用(一)遗传密码遗传是指从亲生父母身上继承的并影响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因素。
遗传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二)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1.孟德尔法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一般来说,该方法能查明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作用,主要涉及一些遗传因素引起的精神性疾病,如染色体异常疾病、基因-遗传异常疾病。
(1)染色体异常疾病常见的由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唐氏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
患唐氏综合征会导致儿童发育中出现严重的身体异常和智力缺陷。
他们的肢体短粗,动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测验分数严重低下,智商为50-60。
②特纳氏综合征:这种病症常发生在女性中。
患有特纳氏综合征的女孩身体生长矮小,手指脚趾短粗,生殖系统发育不良,长大后不能生育。
她们在简单生活中能够自理,但社会适应能力有缺陷;她们智力低下别是数学和空间能力显得较差,学习成绩低下,很难完成小学学业。
③克兰费尔特氏综合征:这种病一般只出现在男性中。
患这种病的男孩长得很高大,易激动和暴躁。
他们大多数智力正常,但经常不能安静地学习,学习成绩常低于平均水平,行为举止简单粗鲁,难学习礼貌待人,言语交际能力也低于正常儿童。
(2)基因-遗传疾病常见的基因-遗传疾病有以下几种:①苯丙酮尿症:它是由来自父母的一对隐性基因引起的。
患有苯丙酮尿症的个体缺少可以代谢苯丙氨酸的酶,从而引起苯丙氨酸的积累,并转化为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物质,导致严重的智力落后,其智商在20-80分之间。
②亨廷顿氏舞蹈症:异常基因是在第4对染色体上,一般发病较晚,成年以后才显现出来。
发病后神经系统不断退化,伴随有许多精神症状出现,如语言急促不清,行走如喝醉酒状,认知能力低下,甚至产生早发性痴呆症。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动物心理的发生(1)反映与感应性的概念: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它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例子)(2021年词释)有生命的物质(生物)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是感应性。
(00词释)感应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的能力。
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映。
(2)信号性反映:(02词释)信号性反映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
说明它不仅具有了生命,而且还有了心理。
反映的形式:1. 无机物的反映形式;2.生物的反映形式;3.心理的反映形式(2021年选择)心理反映形式发生的标志是( B )做出反应。
A.对无生物学意义的刺激;B.对具有信号意义的刺激;C.对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D. 对无条件刺激2.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01、06填空)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
(1)感觉阶段:无脊椎动物(2)知觉阶段:低等脊椎动物(3)思维萌芽阶段:高等脊椎动物二、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人类心理的发生: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和语言(02填空)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1)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A、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必要性: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表现在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B、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和足产生分工;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
可能性:手足分工:获得以前没有过的信息;对物体进行变革,揭示出客观事物的内部信息;可以观察到事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产生概括性认识。
社会集体性: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2)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A、语言产生的条件:语言为劳动所必须【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须;语言为劳动结果所必须】;劳动使语言有了可能【劳动使人类有了语言的发音器和共鸣器;劳动使人类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第三章 犯罪心理形成及发展变化
•
• • •
案例分析
• 张某曾是某县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在家。在家劳动 的日子艰苦又枯燥,张某很快就厌倦了。 一天,张某去镇上一位同学家里 玩。已成大款的同学热情的接待了他,张某坐在沙发上,在沙发缝隙中无意 触到了一样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本有千元存款的活期存折,张某立即把 它放回原处,心里还咚咚直跳。张和同学继续谈话,同学说起最近借钱还钱 的人很多,他都记不清了,以后要建立专门账目,省得忘记。说者无意,听 者有心,张某一下想起了刚才摸到的存折,估计也是别人还的钱。“凭什么 你那么富我那么穷”,“一千元我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挣得”,“不拿白不 拿”,一连串的念头产生后,他竟坐不住了,手又鬼使神差的触到了那本存 折,如此几次,他已无心说话。同学正好因故离开房间,张某终于痛下决心, 拿了存折,告别同学走了。 揣着存折象揣着一团火,一连几天,张某坐立不 安,生怕被发现。结果却平安无事。张某终于到银行取出存款。一千元钱让 他潇洒了一段时间,钱花完了,他又到同学家以同样方法窃得一条金项链。 从此,张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终于东窗事发,被捕入狱。 根据材料分析以问题: 张某是怎样走上盗窃道路的?犯罪心理是如何发展和 变化?
犯罪心理内外化机制
• 1、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 • 内化机制是以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的,在具 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 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定型化,进而萌生 犯罪意向。 • 认知的选择加工机制 • 模仿学习机制 • 角色扮演机制 • 自我强化机制
2、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条件
1.犯罪人不良需要的产生
物质需要;性的需要;自我显示的需要;征服他人 需要;爱的需要;报复需要等 2.犯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人格缺陷 3.情景因素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必要条件
心理咨询师要点整理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
伴随着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华生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五、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维果茨基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指出认得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
他认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学习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如下:(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的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
他用四个基(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皮亚杰认为,心里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四、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二)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又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三发展心理学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心理发展的内涵1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2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对处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民族心理进行比较研究3个体心理-个体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从出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不平衡性:人的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
第一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第二发展加速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心理发展的动因1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高尔顿,家谱调查2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华生3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同等成分,孤立存在,企图解释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皮亚杰认为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2经验,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3社会环境,社会互动和社会道德(儿童主动性)4平衡化班杜拉认为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有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应用:课代表,劳模。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文化历史理论。
1心理的实质: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育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学习和知道的最佳期限。
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的前提和条件:1已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2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未达到成熟之时。
心理发展的过程1连续论2阶段论3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4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埃里克森-以人格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话费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危机“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用心理社会危机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1882《儿童心理》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的演变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标题。
心理试题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感应性)是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2、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3、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4、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萌芽阶段)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1、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2、(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3、简述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通常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学前期(3-6、7岁)4、学龄初期(6、7-11、12岁)5、少年期(11、12-14、15岁)6、青年初期(14、15-17、18岁)7、青年中期(17、18-25岁)8、成人期(25-40岁)9、中年期(40-60岁)10、老年期(60岁以后)4、结合实际阐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人的心理阶段划分1、遗传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4、结合实际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1、“凡是水就可以灭火”是人类心理的哪个特点(C)A.主观能动性B.目的性C.概括性D.社会制约性2、“要灭火就用水”是人类心理的哪个特点(B)A.主观能动性B.目的性C.概括性D.社会制约性3、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是(概括性)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1、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会出现在心理发展的(B)A.生殖期B.前生殖期C.潜伏期D.肛门期2、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发展的最后阶段为(A)A.生殖期B.前生殖期C.潜伏期D.肛门期3、亲密感对孤独感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C)A.显示创造力阶段B.变得勤奋阶段C.承担社会义务阶段D.建立个人同一性阶段4、埃里克森所认为变得勤奋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为(D)A.主动性对内疚感B.自主性对羞怯、怀疑C.亲密感对孤独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5、自我中心主要是(D)的特点A.感知运动阶段B.具体运算阶段C.形式运算阶段D.前运算阶段6、同化:是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7、顺应:是指改变内部图式,以适应环境现实。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心理的起源和本性
一、意识和意识的内容 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 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 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的内容 客体意识 自我意识
23
二、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劳动在人类心理产生中的作用 (一)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二)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
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同样说明了脑对心理机能的影响。二 次大战中,美国士兵约翰因头部受伤而成了严重的癫痫病人,医 生无可奈何为他切断了连接大脑半球的胼胝体,结果,他的病不 再发作了,但精神却失常了,吃饭时,他一只手把饭碗推开,另一 只手又把碗拉回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生物学教授罗杰.斯佩里 博士闻讯后,给约翰做了一系列实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 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右半部,拼成一张照片,采用特殊方法, 使照片的左半部置于约翰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右半视野。斯 佩里要他指出他看见了什么?结果,他手指年轻女人,口中却果 断地说:“一个小孩!”斯佩里的研究证明了约翰的大脑两半球 隔离开来后,他的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了完全不 同的两种思想、两个精神。裂脑人的左右半球互不通信息,行动 不配合。一个半球得到的信息,另一个半球就接受不到。左半球 获得的信息,裂脑人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而右半球得到的信息, 却有口说不出。这是因为右半球的信息传不到左半球,而右半球 本身没有言语功能。 斯佩里长期潜心“裂脑人”的研究,初步揭开了人脑两半球 功能,曾获得1981年诺贝尔奖。
(2)布洛卡,法国著名医生(1824—1880)
最先发现大脑左半球前部额下回受到损 害后,患者出现一种语言障碍——不能 说话了,但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这个 部位被称作“布洛卡区”。这个区受损 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 语症”——运动性失语症 。人们由此推 测布洛卡区就是专门控制说话机能的部 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考试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的三个阶段,掌握反映、感应性、信号性反映的概念与标志性生物;熟悉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掌握感觉、知觉、思维萌芽阶段的界限与代表性动物;掌握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心理发展的动力,以及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熟悉并掌握个体心理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及主张;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与掌握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在人类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大纲内容与重点】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动物心理的发生生物进化到一定水平,出现了神经系统,于是最为简单的心理现象出现了。
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一)反映反映是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便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反映是物体相互运动的结果,在反映过程中,往往是一种物体状态的改变可以把另外一种物体的特性再现出来。
感应性是生命物质和无生命物质的根本区别。
(二)感应性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生命的标志。
在动物界,最低级的动物是原生动物,然而它们的感应性要比植物复杂得多。
它们都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做的反应,而这些刺激又和生物体的基本生活机能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它们的这种感应性是一种生理反应而不是心理活动。
一个物体具有了感应性,只能表明其有生命,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
因为心理发生的标志是信号性反应。
(三)信号性反应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具有生命,而且还有了心理。
目前研究证实,扁虫是最低级的能够建立条件反射的动物,也就是说,扁虫具有了心理。
比扁虫更加高级一些的动物,他们具有节状神经系统。
凡是具有节状神经系统的动物,都能建立条件反射。
节状神经系统的动物(如蚯蚓),其神经节越来越大,尤其是头部的神经节,后来就发展成为脑。
二、动物心理的发展。
动物心理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思维的萌芽阶段。
(一)感觉阶段处于感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无脊椎动物。
这种类型的动物只能对单一性质的刺激形成条件反射,即只能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
蚂蚁、蜜蜂和蜘蛛等昆虫就是典型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只有感觉这种心理现象。
(二)知觉阶段处于知觉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为低等脊椎动物。
这类动物不仅能够反映刺激的个别属性,而且能够对刺激物的多个属性进行反映。
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已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脑。
无脊椎动物发展到脊椎动物,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现代动物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等都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它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知觉阶段。
(三)思维萌芽阶段处于思维萌芽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动物是高等脊椎动物。
一般说来,大部分哺乳类动物的心理只是达到了知觉高度复杂阶段。
只有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
属于灵长类动物的有黑猩猩、大猩猩等。
哺乳类动物演化到类人猿时,它们的反映活动达到了动物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即思维萌芽阶段。
类人猿不仅具有多种感觉、知觉以及多种情绪反映,而且能够根据已感知过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当动物的心理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就为人类心理产生创造了条件。
人类心理就是在动物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动物心理与人类心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人类心理的发生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一)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当类人猿发展到能够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时,就发展成了人。
所以说劳动使类人猿变成了人类,劳动使人类的心理得以发生。
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1)概括性。
人类如果没有概括性认识,就无法进行劳动。
正是因为按“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这一原理,于是为人类所特有的劳动的这一需要,就产生了人的心理的概括性。
(2)预见性和目的性。
人类劳动开始时,需要预想到以后的结果。
所以,劳动要求从事劳动的人有预见性和目的性,否则,劳动就无法进行。
这一点正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处。
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祖先的手成了劳动的器官,直立行走最后确定下来,发音器官发生了质的改变,大脑皮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所有这些都为人类心理的产生打个了基础,这主要是:(1)劳动使人类的祖先的爪(前肢)和足(后肢)产生了分工。
(2)劳动发展了人类的社会集体性。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
集体劳动对人类心理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
另一方面自己也学会了制造工具的技能。
其次,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
最后促进了语言的产生。
(二)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正常人思维赖以进行的工具。
1.语言产生的条件。
(1)语言为劳动过程所必需的。
没有语言就不能劳动,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
在劳动过程中,已经到了彼此之间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
可见语言也是适应劳动需要而产生的。
(2)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
在劳动中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必须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来标志事物的名称和表示一定的过程和情境。
可见,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
(3)劳动使人有语言的发音器官和共鸣器。
在劳动过程中,人的口腔、鼻腔和咽喉形成了直角,从而加长了呼吸道,同时嘴巴越来越扁平,腮部越来越发达。
从而使人类的发音器和共鸣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劳动使人有了能够说话和听话的大脑。
人类的大脑中出现了言语中枢,主是言语听觉区(颞叶)和言语运动区(额叶)。
2.语言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祖先在社会劳动和社会交往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需要而产生的。
语言一经产生,又对人类的心理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类的心理产生了质的飞跃。
(1)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
语言是人类心理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以词作为条件刺激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2)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
没有语言符号,抽象思维的结果就无法表示出来,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
(3)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二、人类心理的发生心理发展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有如下含义:第一,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第二,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第三,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发生。
第四,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划分,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第五,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心理发展的条件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对于心理发展来说,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相应的心理就不能发展。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只提供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其中,教育条件在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如果要对个体的心理发展起作用,就必须通过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才有可能起作用。
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类心理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一、概括性“凡是这样必那样”,对客观事物有这样的认识就是概括。
例如,人类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些概括性认识:“凡水都可以灭火”、“凡金属都可以导电”等。
概括性是人类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主要标志。
二、目的性(预见性)目的性是概括性的必然结果。
概括性是“凡是这样必那样”,目的性则是“要那样就这样”。
“凡是水就可以灭火”是概括性,“要灭火就用水”则是目的性。
目的性是当事物没有出现前,就有所预见,按预见行动。
如果是按事物的现状去行动,就不能说是有目的性。
目的性也是区分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
在活动中,人类是目的在先,行为在后。
而动物则是行为在先,目的在后。
三、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就是人能够根据目的和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使客观事物服务于自己。
动物没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受本身生理状态和客观现实情况支配的,而人可以认识规律,使规律为自己服务。
四、社会制约性人类意识的发展服从于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为人类改造世界服务的。
即使是反映自然界的规律,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因此,人类不论是反映自然界还是反映人类社会,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发展起来的。
“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心理,同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心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和发展。
1.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心理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意识内容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2.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3.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特点也不一样。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一、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华生在发展心理问题上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这种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首先,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
其次,他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思想。
在儿童情绪发展方面,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
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主张: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华生认为,在教育儿童时,方法应该多样,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确定教学方法。
同时,对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的标准,要根据不同文化有所变化,不能是统一的。
第二,反对体罚儿童。
华生认为,父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具有与团体行为准则一样的行为,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不应有“体罚”一词。
如果想要采用体罚来培养儿童的心理学良好行为,只会造成不良后果。
这是因为:首先,体罚不及时,达不到体罚的目的;其次,体罚时家长或教师容易失去理智,把体罚当作为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最后,体罚的程度不易掌握,体罚有轻有重,太轻不起作用,太重则对儿童健康不利。